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867466      Online Users : 108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臺灣史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1267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670


    Title: 清代臺灣墳塚地文化探討
    Taiwanese Grave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uthors: 黃鈺文
    Contributors: 戴寶村
    黃鈺文
    Keywords: 墳塚地
    死後再生
    二次葬
    風水觀
    湖南勇墓
    義民廟
    公共墓地
    Grave
    Bring back to life
    Second burial
    View of Feng shui
    Tomb of Hunan soldier
    Cemetery
    Date: 2017
    Issue Date: 2017-09-13 14:45:31 (UTC+8)
    Abstract: 臺灣史漫漫歷程當中有文字留存的階段,清朝統治時期佔了一段不短的時間,這段時期有大量漢人移入臺灣,影響後世臺灣之於語言、文化等層面,一直到現今臺灣還是存在著鮮明漢人文化色彩。
    其中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生死觀,更是與數百年前的墳塚文化內涵相去無幾,如死靈觀、祖先崇拜、風水思想等概念,都是建構臺灣墳塚文化的基石。
    本文從經濟、政治、社會等層面統整分析清代臺灣的墳塚地文化面貌,接著將觀察視野放置到清治後期開港後,西方傳教士入臺傳教,帶來的文化衝擊;隨著統治權移轉,日人對於臺灣墳塚地文化的態度,在與公共衛生議題產生矛盾時,臺灣固有的墳塚文化是如何因應,使這些文化樣貌還得以延續至今。文化係影響範圍廣闊,程度深刻的內隱概念,但在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下,特別是統治者的強制力發揮作用時,文化如何發展及呈現,透過探討清代臺灣墳塚地文化的發展,作為這項課題的答案。
    In the recorded Taiwan history, the Qing Dynasty had played a major part. In that period, thousands of Chinese emigrated from China to Taiwan. Taiwan was under the influence such like language, culture and so on. Until now, Taiwan is still full of Chinese culture features.
    Especially, the view of life and death are almost keeping the same for hundred years. For example, like ghost, veneration of the dead and Fengshui. Basically, Taiwanese burial culture are constructed of these concepts.

    This article will talk about Taiwanese graves starting form Qing Dynasty. By analyzing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economy, politics, and society. As time goes on the ports be opened in 1860s, western missionary to Taiwan. The impacts of western culture. Finally, it will show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ublic health and funeral traditions in the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y, and how did traditions react.
    Culture effect are wild and deep but under the outside effect especially when rulers strongly affect to culture developing, what was happen in Taiwan. This article trying to answer it by Taiwanese graves research in the Qing Dynasty.
    Reference: 一、 史料與檔案
    1.(明)徐善繼、徐善述,《地理人子須知》,臺北:武陵,2000。
    2.(清)歐陽純,《風水一書》,臺北:武陵,2008。
    3.〈民有地埋葬 今後は嚴禁〉─《まこと》(臺北)─1936.02.10─4版。
    4.《臺灣輿地彙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5.丁曰健,《治臺必告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6.丁紹儀,《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7.于吉編撰,《太平經合校》,臺北:鼎文,1979。
    8.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大立,1985。
    9.王松,《臺陽詩話》,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10.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2。
    11.甘為霖原著;林弘宣、許雅琦、陳珮馨譯,《素描福爾摩沙:甘為霖臺灣筆記》,臺北:前衛,2009。
    12.江廷遠,《臺灣葬儀改善要覽》,埔里街部落振興會聯合會,1935。
    13.佐倉孫三撰,《臺風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14.余文儀著,《續修臺灣府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15.林川夫,《民俗臺灣──第七輯》,臺北:武陵,1980。
    16.姚瑩,《中復堂選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17.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18.唐贊袞著,《臺陽見聞錄》,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19.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20.偕叡理(George Leslie Mackay)著、王榮昌譯,《馬偕日記》,臺北市:玉山社,2012。
    21.許慎,《說文解字校訂本》,南京:鳳凰出版,2004。
    22.郭璞,《葬書》收錄於《四庫術數類叢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3。
    23.陳文達,《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24.黃逢昶,《臺灣生熟番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25.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26.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
    27.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續修臺灣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28.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29.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
    30.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31.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福建省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32.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33.蔣元樞,《重修臺灣各建築圖說》,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
    34.羅大春,《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二、專書
    1.《臺灣古文書常見字詞集》,南投:臺灣古文書學會,2007。
    2.王計生,《事死如生:殯葬倫理與中國文化》,上海市:百家出版發行,2002。
    3.何培夫,《臺灣碑碣的故事》,南投:臺灣省政府,2001。
    4.克蘭(Crang, Mike)著,《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2003。
    5.呂友仁,《禮記講讀(上)》,臺北:龍視界,2014。
    6.周蘇平,《中國古代喪葬習俗》,西安:陝西人民,2004。
    7.金身佳,《風水》,新北:維他命文化,2011。
    8.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9.胎中千鶴,《葬儀の植民地社会史:帝国日本と台湾の〈近代〉》,東京:風響社,2008。
    10.徐福全,《臺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臺北:徐福全,1999。
    11.張捷夫,《喪葬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3。
    12.渡邊欣雄,《風水.氣的景觀地理》,臺北:地景,2000。
    13.黃文博,《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市:臺原出版,1992。
    14.雷紹鋒、張俊超,《漢族喪葬祭儀舊俗譚》,武漢市:武漢出版,1998。
    15.蔡蔚群,《教案-清季臺灣的傳教與外交》,臺北:博揚,2000。
    16.鄭志明,《臺灣宗教的發展與變遷》,臺北:文津,2011。
    17.鄭曉江,《善死與善終-中國人的死亡觀》,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
    18.鮑黎明,《中國風水學》,臺北:林鬱出版,1995。
    19.戴寶村,《帝國的入侵──牡丹社事件》,臺北:自立晚報,1993。
    20.藤井正雄,《死と骨の習俗》,東京:雙葉社,2000。
    三、期刊論文
    1.小林里平,〈臺灣の墳墓〉,《臺法月報》6卷11期,1912,頁15~19。
    2.小野西洲,〈墓地取締〉,《語苑》,29卷4期,昭和11年4月15日,頁20~27。
    3.林美容、陳緯華,〈馬祖列島的浮屍立廟研究:從馬港天后宮談起〉,《臺灣人類學刊》,6(1),2008,頁103~131。
    4.林開世,〈風水作為一種空間的實踐:一個人類學的反思〉,《臺灣人類學刊》5卷2期,2007,頁63~122。
    5.邱正略,〈古文書當中的墳墓地〉,《第六屆臺灣古文書與歷史硏究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2012年,頁279~352。
    6.金鼓生,〈哀雲低迷す三板橋〉,《臺灣》,2期,1910.12,頁37~40。
    7.姚漢秋,〈臺灣喪葬習俗的研究〉,《臺灣文獻》,29:2,1978.06,頁142~149。
    8.洪健榮,〈十九世紀後期來臺傳教士對於風水民俗的態度〉,《輔仁歷史學報》,29期,2012.09,頁169~210。
    9.洪健榮,〈風水葬俗在清代臺灣社會的版圖擴張及區域特性〉,《臺北文獻直字》,157期,2006.09,頁95~149。
    10.洪健榮,〈清代臺灣士紳與風水文化的互動:以「開臺進士」鄭用錫為例〉,《臺灣史研究》19卷4期,2012,頁49~79。
    11.洪健榮,〈清季淡水開港後西教傳佈與傳統風水民俗的衝突〉,《臺北文獻》,(直字)172,2010.06,頁43~68。
    12.孫兵衛,〈廢墓地拂下により生じたる紛爭觀 買賣的再生紛爭觀〉,《臺法月報》,13卷3期,大正8年3月20日,頁49~53。
    13.張幸真、林佩蓉,〈舞動旌旗的狂飆年代──記臺灣文化日的「文化協會在臺南」特展〉,《臺灣文學館通訊》,17期,2007.11,頁18~23
    14.畢長樸,〈洗骨葬制的起源與發展〉,《臺北文獻》,直字第76期,1986年6月,頁85~113。
    15.許世融、謝孟芸、林宜蓁、洪鉦凱、劉淑美,〈日治時期臺灣漢民族的疾病迷信與總督府的肆應──以《臺灣慣習記事》及《民俗臺灣》為中心的探討〉,《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1期,2010.12,頁127~151。
    16.許芳滋,〈清代臺灣墓地的認定與買賣──從《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談起〉,《臺灣史料研究》,40期,2012.12,頁2~23。
    17.童治生,〈墓地取締〉,《語苑》,28卷1期(昭和10年1月15日,頁79~81。
    18.黃進貴,〈清兵開山撫番重要遺址──甲仙鎮海軍墓〉,《師友月刊》,374期,1998.08,頁76~78。
    19.蔡沛霖,〈鬼不為厲─救贖與拔濟的儀式展演─以新竹城隍廟北壇水田福德宮祭厲為例〉,《臺灣博物季刊》,31卷第1期,2012年,頁50~55。
    20.蔡素貞,〈鼠疫與臺灣中西醫學的消長〉,《臺北文獻》,(直字)164期,2008.12,頁151~189。
    21.蔡淵洯,〈清代台灣的移墾社會〉,收錄於瞿海源等編,《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臺北:中研院民族所,1986。
    22.鄭玩香,〈清代臺灣的喪葬救濟事業──以鹿港「敬義園」為例〉,《史匯》,28卷1期,2000.08,頁51~69。
    23.盧啟明,〈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對「異教」的觀點與實踐〉,《臺灣文獻》,63卷4期,2012.12,頁33~65。
    24.謝馨儀,〈林爽文之役後天地會性質的轉變〉,《史苑》,57, 1996.12,頁107。
    25.瞿海源,〈術數流行與社會變遷〉,《臺灣人類學刊》,22期1999.12,頁1~45。
    26.簡旭裕,〈面對死亡:死亡態度的歷史演進〉,《歷史月刊》,139期,1999.08,頁40~46。
    27.鏡波,〈風水先生に對する私見〉,《社會事業の友》,56期,1933.07,頁42~46。
    28.蘇峰楠,〈文化遞嬗與風格綜融:臺南市南山公墓日治時期墳墓的觀察〉,《臺灣史學雜誌》,9期,2010.12,頁91~121。
    四、學位論文
    1.陳亮州,〈清代臺灣城市的建置與治理─以府縣廳治為中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2.王菁華,〈擺接義塚大墓公之研究〉,臺北: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
    3.林怡伶,〈清代臺灣義塚之探討〉,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2013。
    4.王珮翎,〈詩經祖先崇拜研究〉,臺北: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08。
    5.洪健榮,〈清代臺灣社會的風水習俗〉,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6.蘇哲毅,〈桃園縣觀音鄉墓地的地理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7.曾國棟,〈清代臺灣示禁碑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8.許博凱,〈帝國文化邏輯的展演——清代臺灣方志之空間書寫與地理政治〉,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9.賴仕堯,〈風水:由論述構造與空間實踐的角度研究清代臺灣區域與城市空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10.陳安裕,〈從清代臺灣示諭碑(碣)看清代臺灣庶民社會樣貌〉,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五、電子資料庫
    1.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
    http://thdl.ntu.edu.tw/。
    2.臺灣自然史與人文史資料系統,http://dtrap.lib.ntu.edu.tw/DTRAP/index.htm。
    3.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hanchi.ihp.sinica.edu.tw/。
    4.雕龍中日古籍全文檢索資料庫
    5.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6.國家文化資產資料庫管理系統,
    https://nchdb.boch.gov.tw/。
    7.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www.laijohn.com/。
    8.臺灣日記知識庫,
    taco.ith.sinica.edu.tw/tdk/。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015800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800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800801.pdf4743KbAdobe PDF295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