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285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87 (78%)
Visitors : 46306836      Online Users : 102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852


    Title: 從宗教市場理論分析解嚴前後的台灣政教關係-以長老教會與一貫道為例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Political-Religious Relationship in Taiwan Before and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in Terms of Religious Market Theory-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aiwan and the Yiguandao as the Two Examples
    Authors: 王博賢
    Wang, Po-Hsien
    Contributors: 蔡源林
    王博賢
    Wang, Po-Hsien
    Keywords: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一貫道
    宗教市場理論
    台灣戒嚴
    Date: 2017
    Issue Date: 2017-09-13 17:00:02 (UTC+8)
    Abstract: 在過去20年裡,宗教社會學經歷一場「典範轉換」的過程,世俗化理論受到宗教市場理論的挑戰,但同時它也奠基於世俗化理論,而此二理論典範至今仍在論戰當中。本研究即以台灣宗教發展中與政府有過高度緊張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以及一貫道的發展為例,來討論以西方國家調查為基礎的宗教市場理論是否仍能適用自如,或在可能的狀況下該如何提供理論在跨文化下的命題修正。
    台灣作為一個華人社會,深受過去釋、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思想影響,又經歷長時間的戒嚴,這些背景使宗教與政治的互動直至解嚴後仍保持一定程度的距離。本研究即從多數華人宗教與政治的互動開始,進而認識一貫道發展史,以及其組織結構,最後探討一貫道政教關係的發展,指出秘密崇拜方才是威權政府打壓一貫道的原因,並辨識出一貫道所佔的「中華文化」的獨特市場區位,得以降低與政權間的緊張關係。
    另一方面,1949年後由中國各地隨政府來台的各教派,則因為歷史與政治的緣故,傾向遠離政治的政教關係。相對的,來台已經超過150年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則在台灣歷史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政教關係傾向,直到普世教協事件後,才開始升高政教間的緊張關係。在這部分,研究者也試圖將台灣基督教內兩大勢力的發展與美國做比較,卻很不幸的發現台灣基督宗教的邊陲性,甚至有因華人文化以及本身限制而成的玻璃天花板。
    相對於與政治互動情況的不同,台灣的各個宗教組織團體因著各自的教義,幾乎皆參與在社會服務與慈善的工作。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其他基督教宗派在外國差會的帶領下,成為台灣社會服務與慈善事業中領導的角色。而一貫道則透過社會服務與慈善,無意間為自己打下合法化的基礎,受政治壓迫下的宗教就持續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研究結論方面,首先,研究者認為,宗教市場理論在華人世界仍有適用性,但就如許多前輩學人的疑慮,適用上有其困難,必須在進行研究時隨之調整。但就台灣宗教研究而言,更重要的是台灣欠缺大型的適切華人情境的宗教調查。在此限制下,本研究發現台灣的宗教市場應非一個自由競爭的宗教市場,而是一種由少數賣方主導的市場狀態,其他的宗教完全無法撼動佛、道教與一貫道的領先地位。
    回到主要的研究對象,研究者發現,戒嚴時期一貫道的受禁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政府間高度緊張的原因有所不同,或許可以分為國際與內政原因,但背後最大的主因仍是國民黨政權的「人治」政治。政治的壓迫使得一貫道成為灰市或黑市,也是促成1960年代後一貫道向海外輸出的動力之一。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因制度的不同,並未產生高度的緊張關係。因此,研究者認為教制的差異亦是影響兩宗教發展的因素之一。
    當政治的壓力使宗教無法改變社會制度時,各宗教就致力於各種世俗性的社會服務與慈善,來完成其救渡或救贖的責任,但也進而使後戒嚴時代下的台灣缺乏公共神/佛/道學,多數台灣的宗教就偏向極端嚴格的、離世的方向,不過問任何政治議題。因此我們綜合社會服務與慈善參與以及政治兩個面向,多數台灣的宗教將偏向極端開放的、入世的方向,低張力的宗教是社會的主流,產生台灣宗教市場的偏態現象。但研究者也透過太陽花學運的宗教立場變化大膽預測,隨著第三次政黨輪替,民主鞏固的腳步越發穩健,將漸漸向自由市場的曲線靠近。
    Reference: 中文資料
    丁乙,〈一貫道發展論:劫波之後從台灣走向世界〉,《中國評論》,151(2010),頁35-47。
    丁仁方,《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臺北:時英出版社,1999。
    丁仁傑,《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
    丁仁傑,〈當天道遭逢宗教市場【評The Transformation of Yiguan Dao in Taiwan: Adapting to a Changing Religious Economy, by Lu Yunfeng】〉,《臺灣社會學刊》,43(2009a),頁221-230。
    丁仁傑,《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臺北:聯經出版,2009b。
    不著作者,《新.晨鐘新增版》,臺北:明德出版社,2004。
    不著撰人,〈消息〉,《教會公報》(臺灣),1895年,第122期第37頁。
    不著編者,《明德新明進修錄》,新北市:明德出版社,2013。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09第五期第五次:宗教組》,臺北:中央研究院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2009。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法越南交涉檔(卷六)》,台北:中央研究院,1962。
    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一貫道通識講義第一冊》,新北市: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2013。
    中華民國內政部,《宗教輔導論述專輯第一輯:社會服務篇》,臺北:中華民國內政部,1994。
    太虛,〈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收入印順編,《太虛大師全書第24冊》,臺北:善導寺,2005,頁431。
    太虛,〈建設人間淨土論‧附錄:創造人間淨土〉,收入《太虛大師全書》(電子版),臺北:印順文教基金會,2008。
    王見川,〈臺灣道教素描:道教在臺灣的發展〉,收入李世偉編,《臺灣宗教閱覽》,臺北:博揚文化,2002,頁32-45。
    王承祺,〈一貫道的天命觀—以寶光崇正道場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0。
    王美珠,〈論政治與宗教間之公共領域—以一貫道合法化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玄奘大學,2006。
    王勝民,〈一貫道基礎忠恕在台之探討〉,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竹:玄奘大學,2004。
    王順民,〈台灣地區宗教福利服務之銳變─兼論若干個案的歷史考察〉,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1997。
    王順民,〈非營利組織及其相關議題之討論—兼論台灣地區非營利組織的構造意義〉,《社區發展》,85(1999a),頁36-61。
    王順民,《宗教福利》,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9b。
    王順民,〈當代台灣地區宗教類基金會的一般性考察─概況、趨勢以及相關的問題意識〉,收入官有垣等著,《台灣的基金會在社會變遷下之發展》,臺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2003,頁173-206。
    卡里耶(Herv`e Carrier S. J.)著,李燕鵬譯,《重讀天主教社會訓導》,臺北:光啟出版社,1992。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育委員會,《新編焚而不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徒訓練手冊》,臺北:使徒出版社,2005。
    史文森(Allen J. Swanson)著,盧樹珠譯,《台灣教會面面觀—1980年的回顧與前瞻》,臺北:台灣教會增長促進會,1981。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著,常江譯,《在華五十年》,海南:海南出版社,2010。
    左紹棠,〈中國大陸基督教政教關係:新制度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03。
    甘满堂,〈台湾宗教团体公益慈善事业概况及对两岸宗教交流的影响〉,《宗教与世界》,6(2010),頁19-27。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吳三連基金會,2004。
    印順,〈人間佛教要略〉,收入印順編,《妙雲集(14)‧佛在人間》,臺北:正聞出版社,1987,頁118-119。
    朱秀芳,〈一貫道的經典詮釋與社會實踐:以基礎忠恕組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14。
    朱俊誠,〈一貫道興毅組今彰道在臺灣中部的發展〉,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淡江大學,2004。
    江明修,《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1994。
    江亮演,〈老人福利工作〉,收入李增祿編,《社會工作概論》,臺北:巨流,1995,頁343-383。
    江蓓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政治關懷宣言之決策模式與影響評估〉,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北大學,2008。
    江燦騰,〈解嚴後的台灣佛教與政治〉,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編,《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中輯,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1995,頁511-527。
    江燦騰,《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96。
    行政院內政部,《中華民國82年台灣地區宗教團體普查報告》,台北:行政院內政部,1995。
    佚名著,《佛規諭錄》,出版者不詳,1971。
    佚名著,《道統寶鑑》,臺中:慈聖佛堂,1987。
    李佳奮,〈1895年麻豆基督長老教會事件〉,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國立台南大學,2011。
    李筱峰,〈台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類型〉,收入倪子修主編,《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臺北:戒嚴時期補償基金會,2001。
    吳文星,〈日據初期(1895-1910)西人的臺灣觀〉,《臺灣風物》,40:1(1990),頁163。
    吳明清,《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
    吳寧遠,〈現代宗教世俗化之省思〉,《宗教哲學》,16(1998),頁20-43。
    吳學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入台初期的一個文化面相—「靠番仔勢」〉,《鄉土文化研究所學報》,1(1999),頁121。
    吳學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與三自運動-以南部教會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0。
    吳學明,〈終戰前台南「長老教中學」的歷史觀察〉,《南師學報》,38:1(2004),頁1-24。
    吳學明,〈終戰前台灣政教關係研究-以台南長老教中學為中心〉,收入萬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編,《通識教育與歷史專業:東亞研究的微觀與宏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萬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5,頁118-119。
    吳靜宜,〈一貫道發一崇德的制度化變遷〉,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台灣大學,1998。
    孚中,《一貫道歷史》,臺北:正一善書出版社,1997。
    孚中,《一貫道發展史》,臺北:正一善書出版社,1999。
    宋光宇,《天道鉤沉:一貫道調查報告》,臺北:元祐,1983。
    宋光宇,《天道傳燈》,臺北:三揚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6。
    宋光宇,〈民國初年中國宗教團體的社會慈善事業:以「世界紅卍字會」為例〉,收入宋光宇編,《宋光宇宗教文化論文集—下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出版社,2002,頁487-560。
    李玉柱,〈一代聖者記一貫道總會創會理事長張培成老前人〉,《基礎雜誌》,260(2010),頁33-35。
    李亦園,〈台灣民間宗教的現代趨勢〉。收入李亦園編,《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立緒文化,2004,頁242-258。
    李幸玲,〈格義新探〉,《中國學術年刊》,18(1997),頁127-157。
    李建忠,〈政教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輔仁大學,1990。
    李紀勳,〈宇宙觀、儀式與宗教變遷-兼論一貫道興毅南興「道務整合」〉,真理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臺北:真理大學,2005。
    李鴻禧,〈「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之民主憲政評估〉,收入李鴻禧編,《憲法與憲政》,臺北:植根出版社,1997。
    杜贊奇(Prasenjit Duara)著,王憲明、高繼美等譯,《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沈游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政治論述之分析—以《台灣教會公報》及《新使者》為對象〉,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10。
    周沛忻,〈戰後初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傳教活動—以《台灣教會公報》內容分析為中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15。
    周怡君,〈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其社會運動參與(1985-1996)〉,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東吳大學,1997。
    官有垣、杜承嶸,〈臺灣南部地區慈善會的自主性、創導性及對社會的影響〉,《社區發展季刊》,109(2005),頁339-353。
    彼得‧伯格(Peter L. Berger)著,高師寧譯,《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之要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明德出版社,《白陽道脈薪傳錄》,臺北:明德出版社,2010。
    林本炫,〈宗教團體與政府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88。
    林本炫,〈當代台灣民眾宗教信仰變遷的分析〉,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8。
    林本炫,《台灣的政教衝突》,臺北:稻鄉,1999。
    林本炫、何明修,《質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2004。
    林育慶,〈一貫道入(求)道程序儀式之研究─以發一組崇德道場為中心〉,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華梵大學,2009。
    林承慧,〈中國大陸擴展中的基督教灰色市場〉,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2。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四冊,臺北:三民書局,1993。
    林紀東等人,《憲法戒嚴與國家動員論》,臺灣:漢林出版社,1984。
    林振祿,〈放任或管制:地方政府在寺廟負責人選任過程中的角色之探討〉,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立德管理學院,2005。
    林浴沂,〈一貫道天命道統傳承的研究〉,佛光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宜蘭縣:佛光大學,2005。
    林素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台灣原住民宣教之研究:1912~1990〉,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東海大學,1992。
    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歷史月刊》,4月號(1996),頁72-82。
    林萬億,〈社會工作的擴散與本土化概念與論題〉,《社會工作學刊》,創刊號(1991),頁15-31。
    林榮澤,〈臺灣民間宗教之研究:一貫道「發一靈隱」的個案分析〉,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1。
    林榮澤,《天書訓文研究:臺灣民間宗教研究論集(2)》,臺北:蘭臺網路,2009。
    林榮澤,《一貫道發展史》,臺北:蘭臺出版社,2011。
    林榮澤,《一貫道學研究:歷史與經典詮釋(首卷)》,臺北:一貫義理編輯苑,2013。
    林榮澤,〈百年來一貫道的發展—從大陸到臺灣的變遷〉,국제도덕협회(일관도)국제학술회의《一貫道의道理와儀禮》論文集,국제도덕협회(일관도)(2014/2/2),서울시:국제도덕협회(일관도)서울본부인덕법단。
    林蓉芝,〈當代台灣佛教政教關係的再檢討—以宗教團體法立法折衝過程為例〉,收入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編,《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3屆):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祝壽研討會論文集》,桃園: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2002,頁I1-I10。
    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著,李宛蓉譯,《社會道德與繁榮的創造》,臺北:立緒文化,1998。
    邱孟堯,〈未立案民間慈善團體的志願服務〉,《社會福利》,70(1989),頁16-19。
    邱敏捷,《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臺北:法界出版社,2000。
    金耀基,〈東亞經濟發展的文化詮釋:論香港的理性傳統主義〉,收入金耀基編,《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頁152-169。
    宣方,〈人間正道是滄桑—後印順時代的台灣人間佛教〉,《普門學報》,17(2003),頁1-22。
    查忻,《旭日旗下的十字架:1930年代以降日本軍國主義興起下的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學校》,臺北:稻鄉,2007。
    洪修平,〈論漢地佛教的方術靈神化、儒學化與老莊玄學化—從思想理論的層面看佛教的中國化〉,《中華佛學學報》,12(1999),頁303-315。
    洪瑩發,〈戰後大甲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轉變〉,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國立臺南大學,2004。
    洪辭惠,〈臺灣政教關係之研究—以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三大宣言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國立中央大學,2008。
    孫寶玲,《聖經詮釋的意義和實踐》,香港:建道基金會,2008。
    徐振國,〈組合主義與經濟發展:台灣威權體制的蛻變與發展〉,臺灣民主基金會主辦,「中國的民主前途: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臺北:1990年11月11日—12日。
    酒井忠夫著,張淑娥譯,〈民國初期之新興宗教運動與新時代潮流〉,《民間宗教》,1(1995),頁3。
    高力克,〈五四倫理革命與儒家德性傳統〉,《二十一世紀》,53(1999),頁46-55。
    康云娃,〈日治時代的基督教政策初探—以韓國與台灣基督教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台灣大學,2000。
    張天然,《一貫道疑問解答》,臺中:光明國學出版社,1993。
    張兆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政教關係之演變〉,真理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臺北:真理大學,2005。
    張光中,〈公共宗教的可能性:一個微觀層次的分析〉,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北大學,2009。
    張妙娟,〈從廈門到臺灣:英國長老教會在華傳教事業之拓展〉,《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1(2001),頁479。
    張英陣,〈社區型宗教組織之社會服務〉,《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5:1(2015),頁35-84。
    張培新,〈台灣宗教組織運作的社會資本考察:以慈濟功德會為例〉,《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14:1(2006),頁125-163。
    莊德仁,〈平安道場:陳大姑與一貫道發一崇德道場的制度化革新(1986-2001)〉,《東吳歷史學報》,34(2015),頁111-149。
    許如宏,〈一貫道寶光崇正之源流與發展特色—以陳文祥的開拓及數位前人輩的口訪為主〉,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2。
    許伴雲,〈中國文化演變過期概說〉,《哲學雜誌》,創刊號(1991),頁14。
    許怡真,〈宗教市場中的新興宗教——以山達基教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06。
    許理清、林美容,〈一貫道的傳播模式與分裂初探—兼論興毅組及其基興單位的發展與分裂〉,《成大歷史學報》,39(2010),頁149-176。
    許愷洋,〈台灣宗教徒之信仰跨界現象〉,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國立臺北大學,2011。
    許銘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政教關係之研究〉,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東吳大學,2008。
    郭承天,《政教的分立與制衡:從聖經看政教關係》,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2001。
    郭承天,〈臺灣宗教與政治保守主義〉,《臺灣宗教研究》,9:2(2010),頁5-26。
    陳永興,《台灣醫療發展史》,臺北:月旦,1997。
    陳其南,〈公民國家的宗教信仰和社會倫理:從盧梭的『社約論』談起〉,《當代》,54(1990),頁66-83。
    陳宜樺,〈現代化宗教與青年:佛教團體青年組織發展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06。
    陳秉璋、陳信木,《邁向現代化》,臺北:桂冠,1988。
    陳俊廷,〈一貫道「基礎忠恕」道場學界,班形成與發展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東吳大學,1998。
    陳南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社會、政治倫理》,臺北:永望文化事業,1991。
    陳迪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反對運動—一個歷史比較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1999。
    陳韋辰,〈踏不死的道種:台灣一貫道遭禁與復振〉,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6。
    陳桂榕,〈誰參與政治?台灣宗教徒比較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北大學,2008。
    陳曼玲,〈都市地區佛教團體活動多元化及選擇性提供模式之探索性分析-以台北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3。
    陳麗娟(釋覺靖),〈改宗與皈依歷程-以後解嚴佛教團體之信徒為例〉,佛光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宜蘭:佛光大學,2007。
    傅大為,〈台灣的「半殖民醫療」:從馬偕博士談帝國勢力下清末北台灣的傳道醫療〉,收入經典雜誌編,《臺灣醫療四百年》,臺北:經典雜誌,2008,頁58-65。
    彭國全,〈一貫道在神聖宗教經驗之探討─以基礎忠恕為例〉,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竹:玄奘大學,2006。
    彭增龍,〈民間信仰在清法滬尾戰役角色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2004。
    智音,〈道學指南—一貫道對社會的貢獻〉,《寶光建德雜誌》,76(2004),頁7-10。
    曾慶豹,〈約瑟和他的弟兄們—3 黨國基督徒的愛國愛教-張靜愚與護教反共基督教聯合會〉,《台灣教會公報》(臺灣),2015年2月23日,第3287期第18-19頁。
    曾慶豹,《約瑟和他的兄弟們:護教反共、黨國基督徒與臺灣基要派的形成》,臺南:教會公報社,2017。
    曾濟群,《中華民國憲政法制與黨政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
    游修靜,〈台灣教會社區工作模式之探討〉,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臺南:長榮大學,2011。
    湯瑪斯‧孔恩(Thomas Samuel Kuhn)著,程樹德等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1989。
    黃文耀,〈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宣教百週年——歷史年譜1945-1965探究與省思〉,台南神學院道學碩士論文,臺南:台南神學院,1989。
    黃武東、徐謙信,《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年譜》,臺南:新樓書房有限公司,1995。
    黃武東等著,《台灣長老教會百年史》,臺南:人光,1965。
    黃茂卿等,《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設教一百二十年史(1865-1985)》,臺南: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1985。
    黃博仁,〈一貫道初探〉,《區域人文社會學報》,8(2005),頁127-158。
    黃德銘,〈台灣南部基督教長老教會組織發展之研究─以南部大會為中心〉,《南大學報》,39:1(2005),頁135-151。
    楊士養,〈日據時代之南部教會史:1895-1931〉,收入鄭連明等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臺北:基督敎在臺宣敎百週年紀念叢書委員會,1965a,頁103-143。
    楊士養,〈台灣大會〉,收入鄭連明等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臺北:基督敎在臺宣敎百週年紀念叢書委員會,1965b,頁227。
    楊弘任,〈另類社會運動:一貫道的聖凡兼修渡人成全〉,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1996。
    楊流昌,《天道傳奇:一貫道在台灣的傳播與影響》,香港:中國評論學術,2011。
    楊書濠,〈從戒嚴到解嚴—中國佛教會在台灣政教關係中的挑戰與發展〉,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2008。
    楊泰順,〈國民黨與在野勢力的互動關係〉,收入楊泰順編,《政黨政治與台灣民主化》,臺北:民主基金會,1991,頁123-148。
    楊惠南,〈人間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現代禪為中心的一個考察〉,弘誓文教基金會主辦,「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臺北:1999年10月23-24日。
    楊惠南,〈解嚴後台灣新興佛教的現象與特質──以「人間佛教」為中心的一個考察〉,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台北:2002年3月,頁189-238。
    楊鳳崗,〈中國宗教的三色市場〉,《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5:64(2006),頁41-47。
    楊鳳崗,〈中國宗教的三色市場〉,《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5:4(2008),頁93-112。
    楊慶堃(C. K. Yang)著,範麗珠等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與其歷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葉仁昌,《近代中國的宗教批判—非基運動的再思》,臺北:雅歌出版社,1987。
    葉永文,〈臺灣政教關係之研究(1949-1999):一種統治觀點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0a。
    葉永文,《台灣政教關係》,臺北:風雲論壇有限公司,2000b。
    葉海煙,〈政教關係—教會在社會情境中如何自處〉,《新使者雜誌》,56(2000),頁61-64。
    董坤耀,〈台灣一貫道發一崇德雲林道場發展史〉,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2009。
    董芳苑,《信仰與習俗》,臺南:人光出版社,1988。
    董芳苑,《基督徒的社會責任》,臺中:光鹽出版社,1996a。
    董芳苑,〈論長老教會與臺灣的現代化〉,收入張炎憲編,《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6b,頁192。
    董芳苑,〈國民黨政權的宗教迫害〉,收入張炎憲、李福鐘編,《揭穿中華民國百年真相》,臺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1,頁203-207。
    廖中山,〈少年臺灣與臺灣少年〉,收入陳三興編,《少年政治犯非常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99,頁12。
    廖安惠,〈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人運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1997。
    廖彼得,〈大安森林公園觀音像遷移事件之政教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臺北:輔仁大學,2008。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認識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南:人光出版社,1981。
    臺灣基督教福利會,《臺北市貧民區社會調查研究報告》,1966。
    臺灣基督教福利會,《臺灣基督教福利會一九七二年年報》,1972。
    趙天恩,《中共對基督教的政策》,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86。
    趙文詞(Richard Madsen),黃雄銘譯,《民主妙法—臺灣的宗教復興與政治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趙星光,〈華人與基督教調查研究(台灣部分)分析報告〉,收入林治平編,《基督教與台灣》,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96,頁457-477。
    趙星光,〈張力與融滲:台灣地區基督教會的個案觀察〉,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主辦,「第一屆基督教與華人社會文化發展研討會」,臺中:2003年10月。
    趙星光,〈台灣基督教會增長的社會學研究-新興宗教發展觀點初探〉,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主辦,「基督教研究理論與方法研討會」,臺中:2004年5月29日。
    趙星光,〈戰後台灣基督教會發展經驗與現況分析〉,收入伊慶春編,《基督信仰在台灣:2012年基督信仰與社會研究調查》,臺北:財團法人中華二十一世紀智庫協會,2012,頁99-142。
    齊偉先,〈現代社會中宗教發展的風險意涵:台灣本土宗教活動規畫所體現的「選擇親近性」〉,《台灣社會學》,19(2010),頁1-54。
    劉慧芬,〈一貫道基礎忠恕天仁堂之研究〉,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新竹:玄奘大學,2013。
    劉慶瑞,《中華民國憲法要義》,臺北:劉憶如發行,1957。
    劉錦昌,〈台灣基督教的組織與現況〉,《神學論集》,137(2003),頁387-410。
    樊開印,《一貫道的艱辛歷程》,臺北:正一善書出版社,1987。
    蔡中駿,〈一貫道禮儀實踐研究—以發一崇德組為例〉,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玄奘大學,1999。
    蔡羽筑,〈一貫道寶光建德學界發展之研究—以聖林道場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碩士論文,花蓮:國立東華大學,2011。
    蔡秀菁,〈宗教政策與新宗教團體發展—以台灣地區新宗教申請案為焦點〉,真理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臺北:真理大學,2006。
    蔡炳南,〈探討一貫道道親對「考」的修持觀〉,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碩士論文,宜蘭:佛光大學,2014。
    蔡源林,〈台灣宗教的後殖民困境與超越之道〉,收入施正鋒編,《國家政策展望》,臺北:翰蘆,2012,頁36-47。
    蔡維民,〈從「公義與和平宣言」來反省後陳水扁時期長老教會政教意識之演變〉,台灣政治學會主辦,「宗教與政治:神聖卻充滿爭議的連結」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2005年8月15日。
    蔡麗芬,〈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社會實踐—兼論與原始佛教之關涉〉,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2012。
    蔣介石,〈如何做革命黨員〉,收入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主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十一演講》,臺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1933,頁566。
    鄭仰恩,〈日治初期臺灣教會政治立場之審視〉,《台灣教會公報》(台灣),1997年11月30日,第2387期第10-11頁。
    鄭仰恩,《定根本土的臺灣基督教》,臺南:人光出版社,2005。
    鄭仰恩,〈台灣宣教史的回顧與展望〉,收入台灣宣教基金會編,《台灣宣教展翅飛》,美國:台灣宣教基金會,2014a,頁22-44。
    鄭仰恩,〈共享上帝美好的家園:普世合一運動的精神〉,《新使者雜誌》,141(2014b),頁4-9。
    鄭連明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臺北:基督敎在臺宣敎百週年紀念叢書委員會,1965。
    鄭睦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國家認同與其論述轉換之研究(1970~2000)〉,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2013。
    魯珍晞(J. G. Lutz)著,王成勉譯,《所傳為何?基督教在華宣教的檢討》,臺北:國史館,2000。
    盧啟明,〈日治末期臺灣基督徒「傳道報國」認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1。
    盧雲峰,〈超越基督宗教社會學—兼論宗教市場理論在華人社會的適用性問題〉,《社會學研究》,5(2008),頁81-97。
    盧雲峰、李丁,〈臺灣地區宗教的格局、現狀與趨勢〉,收入金澤、邱永輝編,《宗教藍皮書:中國宗教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頁225-252。
    蕭玉敏,〈一貫道浩然浩德組開壇訓文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07。
    蕭維毅,〈救渡宗教在當代社會中的傳承與演變——以一貫道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5。
    戴康生、彭耀主編,《宗教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戴維‧賈里、朱莉婭‧賈里(David Jary, Julia Jary)著,周業謙、周光淦譯,《社會學辭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5。
    謝豐生,〈彌勒大道王好德前人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臺北:輔仁大學,2008。
    謝懷安,〈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年譜1965-1985探究與省思〉,台南神學院道學碩士論文,臺南:台南神學院,1990。
    鍾權煌,〈一貫道常州組來台灣發展歷程〉,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07。
    瞿海源,〈台灣地區基督教發展趨勢之初步探討〉,《中國社會學刊》,6(1982a),頁15-28。
    瞿海源,〈世界次序、世俗化與基督教的發展:臺灣與美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15(1982b),頁13-26。
    瞿海源,〈宗教、政治與社會關係〉,《中國民族學通訊》,18(1982c),頁27-30。
    瞿海源,〈政教關係的思考(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聯合月刊》,6(1982d),頁45-49。
    瞿海源,〈政教關係的思考(下)—一貫道〉,《聯合月刊》,7(1982e),頁38-41。
    瞿海源,《重修台灣省通志卷3住民志宗教篇1》,臺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992。
    瞿海源,〈台灣與中國大陸宗教變遷的比較研究〉,收入林本炫編,《宗教與社會變遷》,臺北:巨流,1993,頁383-400。
    瞿海源,〈查禁與解禁一貫道的政治過程〉,收入徐正光、蕭新煌編,《臺灣的國家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1996,頁175-198。
    瞿海源,〈解嚴、宗教自由、與宗教發展〉,收入中央研究院臺灣研究推動委員會編,《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臺灣》,臺北: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出版,2001,頁249-276。
    瞿海源,〈長老教會與政教分離折〉,《民眾日報》(臺灣),2003年10月6日,宗教版。
    瞿海源,《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二)—基督宗教研究、政教關係研究》,臺北:桂冠出版社,2006。
    瞿海源,〈宗教與術數態度和行為的變遷(1985-2005)—檢驗世俗化的影響〉,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台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十一次研討會」,臺北:2007年12月21日。
    瞿海源、姚麗香,〈台灣地區宗教變遷之探討〉,收入瞿海源、章英華編,《台灣社會文化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頁655-685。
    瞿海源、姚麗香,〈台灣宗教變遷之探討〉,收入瞿海源編,《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二)—基督教研究、政教關係》,臺北:桂冠,2006,頁1-27。
    瞿海源、馬麗,〈影響台灣宗教發展的主要因素——訪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瞿海源教授〉,《中國民族報》,2010。
    瞿海源、章英華,《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
    簡韓龍,〈教會與國家•宗教與政治—中、西傳統政教關係與基督教入華後前期(公元六三五年至一七二一年)及入台後早期(公元一六二二年至一八九五年)政教關係的比較〉,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東海大學,1989。
    羅亮君,〈一貫道參與者的行動邏輯〉,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世新大學,2014。
    羅德尼‧斯達克、羅傑爾‧芬克(Rodney Stark, Roger Finke)著,楊鳳崗譯,《信仰的法則:解釋宗教之人的方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嚴清華,〈台北的消息〉,《教會公報》(臺灣),1895年,第128期第109頁。
    蘇桂弘,〈從「一貫道」、「先天大道」到「彌勒大道」─談「文化組」的發展〉,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國立臺南大學,2011。
    蘇鳴東,《天道概論》,臺南:靝巨書局,1978。
    蘇鳴東,《天道的辨正與真理》,臺南:靝巨書局,1982。
    蘇爾(Donald F. Sure)著,諾爾(Ray R. Noll)編,沈保義、顧衛民、朱靜譯,《中國禮儀之爭:西文文獻一百篇(1645-1941)》,上海:上海古籍,2001。
    釋昭慧,〈當代台灣佛教的榮景與隱憂(上)〉,《弘誓》,64(2003),頁16-48。
    釋聖嚴,〈法鼓山的選舉觀〉,《法鼓雜誌》,124(2000),第2版。
    闞正宗,《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正編)》,臺北:大千出版社,2004。
    顧忠華,〈「公共」的宗教?宗教性非營利組織與公共領域〉,收入鄭志明編,《宗教與非營利事業》,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頁641-663。
    龔雋,〈調適與反抗——以近代東亞佛教傳統與政治關係中的兩個案例為中心〉,弘誓文教基金會主辦,「第四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桃園:2003年3月29-30日。

    英文資料
    Baumol, William. Welfare Economics and the Theory of the Stat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2.
    Beaman, LoriG. “The Myth of Pluralism, Diversity and Vigor: The Constitutional Privilege of Protestant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42: 3 (2003), pp. 311-325.
    Bereday, George. Comparative Method in Educa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4.
    Berger, Peter L. The Sacred Canopy: Elements of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Religion. New York: Doubleday, 1967.
    Berger, Peter L. A Rumor of Angels: Modern Society and the Rediscovery of the Supernatural. New York: Doubleday, 1969.
    Berger, Peter L. “Epistemological Modesty: An Interview with Peter Berger,” Christian Century, 114 (1997), pp. 972.
    Berger, Peter L. The Desecularization of the World: Resurgent Religion and World Politic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Beyer, Peter. “Secular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A Response to Dobbelaere,” Sociology of Religion, 60: 3 (1999), pp. 289-301.
    Bourg, Carroll J. “Politics and Religion,” Sociological Analysis, 41: 4 (1980), pp. 297-315.
    Bruce, Steve. Religion and modernization: Sociologists and historians debate the secularization thesis. Oxford: Clarendon, 1992.
    Bruce, Steve. “The charismatic movement and the secularization thesis,” Religion, 28: 3 (1998), pp. 223-232.
    Bruce, Steve. “The Supply-Side Model of Religion: The Nordic and Baltic States,”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39: 1 (2000), pp. 32-49
    Brzezinski, Z. Grand Failure: The Birth and Death of Commun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Collier Books, 1990.
    Casanova, José. Public religions in the modern worl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Chou, Kai-Ti (周凱蒂). Strategies to Gain Adherents Employed by New Religious Movements and Revived Traditional Religion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UK, 2006.
    Cipriani, Roberto. Sociology of Religion: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Aldine de Gruyter, New York, 2000.
    Cohen, Paul A. “Our Proper Concerns as Historians of China: A Reply to Michael Gasster,” The American Asian Review, 6: 1 (1988), pp. 1-24.
    Cox, Harvey. The Secular City: Secular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olog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Macmillan, 1965.
    Crippen, Timothy. “Old and New Gods in the Modern World: Toward a Theory of Religious Transformation,” Social Forces, 67: 2 (1988), pp.316-336.
    Crippen, Timothy. “Further Notes on Religious Transformation,” Social Forces, 71: 1 (1992), pp. 219-223.
    Davie, Grace. “Vicarious Religion: A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in Nancy T. Ammermaned., Everyday Religion: Observing Modern Religious Liv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 21-35.
    Dickerson, John S. The Great Evangelical Recession: 6 Factors That Will Crash the American Church…and How to Prepare. Baker Books, 2013.
    Dobbelaere, Karel. Secularization: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Sage Publications, 1982.
    Dobbelaere, Karel. “Secularization theories and sociological paradigms: a reformulation of the private-public dichotomy and the problem of social integration,” Sociological Analysis, 46 (1985), pp. 377-387.
    Dobbelaere, Karel. “Towards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of the processes related to the descriptive concept of secularization,” Sociology of Religion, 60: 3 (1999), pp. 229-247.
    Drucker,Peter F. 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Paperback. HarperBusiness, 2006.
    Ellison, Christopher G, and Darren E. Sherkat. “The ‘Semi-Involuntary Institution’ Revisited: Regional Variations in Church Participation among Black Americans,” Social Forces, 73 (1995), pp. 1415-1437.
    Finke, Roger, and Laurence R. Iannaccone. “Supply-side explanations for religious change,”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527 (1993), pp. 27-39.
    Finke, Roger, and Rodney Stark. The Churching of America, 1776-1990: Winners and Losers in Our Religious Econom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2.
    Finke, Roger. “The Consequences of Religious Competition: Supply-side Explanations of Religious Change,” in Lawrence A. Younged.,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nd Religion: Summary and Assessment.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pp. 45-64.
    Froese, Paul, and Steven Pfaff. “Replete and Desolate Market: Poland, East Germany, and the New Religious Paradigm,” Social Forces, 80: 2 (2001), pp. 481-507.
    Froese, Paul. “Forced Secularization in Soviet Russia: Why an Atheistic Monopoly Failed,”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43: 1 (2004), pp.35-50.
    Fukuyama, Francis.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Free Press, 1992.
    Gaddis, John. We Now Know: Rethinking Cold War Hist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Gill, Anthony J. Rendering unto Caesar: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nd the State in Latin Americ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Gorski, Philip S. “Historicizing the secularization debate: church, state, and society in late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Europe, ca. 1300 to 1700,”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5: 1 (2000), pp. 138-167.
    Hamberg, E, and T. Pettersson. “Religious markets: supply, demand, and rational choices,” inT. G. Jelen ed., Sacred markets, sacred canopies: essays on religious markets and religious pluralis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2, pp. 91-114.
    Hervieu-Léger, Danièle. Religion as a Chain of Memor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0.
    Hoge, Dean R., and David A. Roozen. “Some Sociological Conclusionsabout Church Trends,”in Dean Hoge and David A. Roozen, eds., Understanding Church Growth andDecline: 1950-1978.New York: Pilgrim Press, 1979, pp. 315-333.
    Huang, Shiun-wey. “The Politics of Conversion: The Case of an Aboriginal Formosan Village,” Anthropos, 91 (1996), pp. 425-439.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1.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Simon & Schuster, 1996.
    Ikenga-Metuh, E. “The Shattered Microcosm: A Critical Survey of Explanations of Conversion in African,” in K. H. Petersen ed., Religion, Development and African Identity. Uppsala: Scandina-vian Institute of African Studies, 1987, pp. 11-27.
    Johnstone, Ronald L. Religion in Society: A Sociology of Religion. Pearson/Prentice Hall, 2006.
    Kuo, Cheng-tian. Religion and Democracy in Taiwan.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8.
    Lang, Graeme, and Lars Ragvald. The Rise of a Refugee God: Hong Kong`s Wong Tai Sin.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Lechner, Frank J. “The case against secularization: a rebuttal,” Social Forces, 69: 4 (1991), pp. 1103-1119.
    Lu, Yunfeng, and Graeme Lang. “Impact of the State on the Evolution of a Sect,” Sociology of Religion: A Quarterly Review, 67: 3 (2006), pp. 249-270.
    Lu, Yunfeng, Byron Johnson, and Rodney Stark. “Deregulation and Religious Market in Taiwan,”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49: 1 (2008), pp. 139-153.
    Lu, Yunfeng. “Entrepreneurial Logic and the Evolution of Falun Gong,”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44: 2 (2005), pp. 173-185.
    Lu, Yunfe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Yiguan Dao in Taiwan: Adapting to a Changing Religious Economy.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2008.
    Luckmann, Thomas. The invisible religion: the problem of religion in modern society. New York: Macmillan, 1967.
    Luhmann, Niklas. “Differentiation of society,”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 1 (1977), pp. 29-53.
    Martin, David. “Representing the socioeconomic world,”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70: 3 (1991), pp. 317-327.
    Martin, David. “The Evangelical Upsurge and Its Political,” in Peter L. Berger ed., The Desecularization of the World: Resurgent Religion and World Politic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pp. 37-49.
    Martin, David. On Secularization: Towards a Revised General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2005.
    Martin, William. Prophet with Honor: The Billy Graham Story. Quill, Morrow, 1991.
    Mead, Sidney. “The Post-Protestant Concept and America`s Two Religions,” in Robert Fermed., Issuesin American Protestantism: A Documentary History from the Puritans to the Present.Glouster, MA: Perer Smith, 1976, pp. 370-371.
    Miller, Alan. “A Rational Choice Model of Religious Behavior in Japan,”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34: 2 (1995), pp. 234-244.
    Mills, C. W.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Moyser, George. “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the Modern World: An Overview,” in George Moyser ed., 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Routledge, 1991, pp. 1-27.
    Niebuhr, H. Richard. The Social Sources of Denominationalism. New York: Holt, 1929.
    Paper, Jordan. “Conversion from Within and Without in Chinese Religion,” in Christopher Lamb and M. Darral Bryant, eds., Religious Conversion: Contemporary Practices and Controversies. London: Cassell, 1999, pp. 102-114.
    Powell, D. E. “Religion and Secularization in the Soviet Union: The Role of Antireligious Cartoons,”in Dennis J. Dunn ed., Religion & Modernization in the Soviet Union.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77, pp. 136-201.
    Redekop, John H. Politics Under God. Herald Press, 2006.
    Ricoeur, Paul, Charles E. Reagan, and David Stewart. “Existence and Hermeneutics,” in The Philosophy of Paul Ricoeur: An Anthology of His Work. Boston: Beacon Press, 1978.
    Roof, Wade C. Spiritual Marketplace: Baby-Boomers and the Remaking of American Relig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Scardamalia, M. “CSILE/Knowledge Forum®,” in A. Kovalchick and K. Dawson, eds.,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An encyclopedia. CA: ABC-CLIO, Inc., 2004, pp. 183-192.
    Scardamalia, M., and C. Bereiter. “Knowledge building,” in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3, pp. 1370-1373.
    Schmitter, Phillippe.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Review of Politics, 36 (1974), pp. 103-105.
    Sharot, Stephen. “Beyond Christianity: A Critique of Rational Choice Theory of Religion from a Weberian and Comparative Religions Perspective,” Sociology of Religion, 63: 4 (2002), pp. 427-454.
    Shaw, R., and C. Stewart. “Introduction: Problematising Syncretism,” in C. Stewart and R. Shaw, eds., Syncretism/Anti-Syncretism: the Politics of Religious Synthesis. London: Routledge, 1994, pp. 1-26.
    Sherkat, Darren E. “Embedding Religious Choices: Integrating Preferences and Social Constraints into Rational Choice Theories of Religious Behavior,” in Lawrence A. Young ed.,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nd Religion: Summary and Assessment.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pp. 65-85.
    Sherkat, Darren E., and Christopher G. Ellison.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current controversies in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5 (1999), pp. 363-394.
    Sherkat, Darren E., and John Wilson. “Preferences, Constraints, and Choices in Religious Markets: An Examination of Religious Switching and Apostasy,” Social Forces, 73 (1995), pp. 993-1026.
    Somerville, C. J. “Secular Society Religious Population: Our Tacit Rules for Using the Term Secularization,”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37: 2 (1998), pp. 249-253.
    Stark, Rodney, and Laurence R. Iannaccone. “A Supply-side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Secularization’ of Europe,”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33: 3 (1994), pp. 230-252.
    Stark, Rodney, and Roger Finke. Acts of Faith: Explaining the Human Side of Religion.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Stark, Rodney, and William S. Bainbridge. The future of religion: Secularization, revival, and cult formation.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Stark, Rodney. “How New Religions Succeed: A Theoretical Model,” in David G. Bromley and Philip E. Hammond, eds., The Future of New Religious Movements. Macon, Ga.: Mercer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 11-29.
    Stark, Rodney. “Bringing Theory Back in,” in Lawrence A. Young ed.,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nd Religion: Summary and Assessment.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pp. 3-23.
    Stark, Rodney. “Secularization, R.I.P.,” Sociology of Religion, 60: 3 (1999), pp. 249-273.
    Teddlie, C., and A. Tashakkori. Foundations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2009.
    Theological Education Fund. Ministry in context: The third mandate programme of the Theological Education Fund (1970-77). Bromley, Kent: Theological Education Fund, 1972.
    Wallis, R., and S. Bruce. “Secularization: The Orthodox Model,” in S. Bruceed., Religion and Modernization: Sociologists and Historians Debate the Secularization Thesi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2, pp.8-30.
    Warner, R. Stephen. “Work in Progress toward a New Paradigm for 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Relig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8: 5 (1993), pp. 1044-1093.
    Weigel, George. “Roman Catholicism in the Age of John Paul II,” in Peter L. Berger ed., The Desecularization of the World: Resurgent Religion and World Politic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pp. 19-36.
    Weisbrod, Burton A. “Toward of the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 in a Three-Sector Economy,”in Rose-Ackerman S. ed., The Economic of Nonprofit Institu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171-195.
    Weisbrod, Burton A. The Nonprofit Economy. Cambridge, MA.: HarvardUniversity Press, 1989.
    Weiss, J. H. “Douations: Can They Reduce a Donor’s Welfare?” in Rose-Ackerman S. ed., The Economic of Nonprofit Institu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 45-54.
    Whynne-Hammond, Charles. Elements of Human Geography. London: Unwin Hyman, 1985.
    Wilcox, Clyde. Onward Christian Soldiers?: The Religious Right in American Politic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6.
    Wuthnow, Robert. “World order and religious movements,”in A. Bergersen ed., Studies of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0, pp. 57-75.
    Wuthnow, Robert. Restructuring of American Religion: Society and Faith Since World War II.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Wuthnow, Robert. Rediscovering the Sacred: Perspectives on Relig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1992.
    Yang, C. K.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1.
    Yang, Fenggang. “The Red, Black, and Gray Markets of Religion in China,”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47: 1 (2006), pp. 93-122.

    網路資料
    Charities Aid Foundation. CAF World Giving Index 2016. UK: Charities Aid Foundation, 2016. https://www.cafonline.org/about-us/publications/2016-publications/caf-world-giving-index-2016, 2017年6月27日下載。
    General Social Survey (GSS). https://gssdataexplorer.norc.org/, 2017年3月6日下載。
    Lausanne Movement, “The Lausanne Covenant,” https://www.lausanne.org/content/covenant/lausanne-covenant, 2017年8月15日下載。
    MBA智庫百科,〈市場結構〉,http://wiki.mbalib.com/zh-tw/%E5%B8%82%E5%9C%BA%E7%BB%93%E6%9E%84,2017年8月2日下載。
    Pew Research Center, “Religious Landscape Study.” http://www.pewforum.org/religious-landscape-study/, 2017年7月11日下載。
    The Barna Group. “Report Examines the State of Mainline Protestant Churches. ”https://www.barna.com/research/report-examines-the-state-of-mainline-protestant-churches/, 2017年3月6日下載。
    一貫道全球資訊網,〈十八組線〉,http://youto.be/modules/tinyd1/index.php?id=1#.E5.8D.81.E5.85.AB.E7.B5.84.E7.B7.9A,2017年1月5日下載。
    一貫道全球資訊網,〈明光組〉,http://youto.be/modules/tinyd1/index.php?id=1#.E6.98.8E.E5.85.89.E7.B5.84,2017年1月5日下載。
    一貫道全球資訊網,〈認識一貫道〉,http://youto.be/modules/tinyd1/index.php?id=1,2017年1月5日下載。
    一貫道安東道場全球資訊網,http://www.andong.org.tw/index.php/hong-zong.html,2017年1月5日下載。
    一貫道浩然育德道務發展協會,https://www.facebook.com/houjanyide/,2017年2月25日下載。
    一貫道基礎忠恕全球資訊網,〈基礎淵源〉,http://www.1-kuan-tao.org.tw/zongsu_yein950501/background/history.asp,2017年1月3日下載。
    一貫道興毅南興全球資訊網,〈國內道場緣起〉,http://www.iktxy.org/xoops2/modules/articles/article.php?id=24&keywords=true,2017年1月3日下載。
    人間通訊社,〈FGS「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與政治」問政不干政〉,http://www.lnanews.com/news/FGS「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與政治」問政不干政.html,2017年3月22日下載。
    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一貫道的源流〉,http://www.ikuantao.org.tw/modules/tadbook2/view.php?book_sn=1&bdsn=63,2017年1月15日下載。
    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一貫道簡介〉,http://www.ikuantao.org.tw/modules/tadbook2/view.php?book_sn=1&bdsn=72,2017年1月15日下載。
    中華民國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http://religion.moi.gov.tw/Home/ContentDetail?cid=Report&ci=1,2016年10月13日下載。
    中華民國內政部,〈各宗教社會服務概況〉,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1-04.xls,2017年3月16日下載。
    中華民國內政部,〈宗教團體興辦公益慈善及社會教化事業概況─按區域別、宗教別分〉,http://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100&kind=10&type=1&funid=c02103&rdm=ilYcUiyo,2017年8月18日下載。
    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總處,〈2003行政院主計處社會發展趨勢統計結果〉,http://www.stat.gov.tw/ct_view.asp?xItem=3402&ctNode=4958,2017年5月4日下載。
    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總處,〈社會發展趨勢調查〉,http://win.dgbas.gov.tw/dgbas03/ca/society/community-92/pdf-1/t4-3(cd).pdf,2017年5月4日下載。
    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總處,〈社會發展趨勢調查〉,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3399&ctNode=664,2016年11月9日下載。
    中華百科全書,〈不完全競爭〉,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main-soc.asp?id=4275&lpage=1&cpage=1,2017年8月2日下載。
    公益責信協會,《公益觀察2014》,https://www.gitbook.com/book/apatw/observation2014/details,2017年6月27日下載。
    王崇堯,〈傳承本土神學教育〉,http://www.pct.org.tw/article_faith.aspx?strBlockID=B00007&strContentid=C2016031400029&strCTID=&strDesc=Y&strPub=&strASP=article_faith,2017年6月10日下載。
    王輔仁,〈頓漸之爭〉,http://163.17.79.102/%A4%A4%B0%EA%A4j%A6%CA%AC%EC/Content.asp?ID=62388,2017年7月29下載。
    台中思恩堂豐富教會,〈小組公約〉,http://www.abundance.org.tw/convention.html,2017年3月16日下載。
    朱才三,〈2011台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http://www.ccea.org.tw/cceaup/church/christianityreport/2011.pdf,2016年11月14日下載。
    朱才三,〈2013台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http://www.ccea.org.tw/cceaup/church/christianityreport/2013.pdf,2016年11月14日下載。
    作者不明,〈天真組簡介〉,http://blog.xuite.net/richjaandrew/twblog/126022571,2017年1月5日下載。
    杜胤廣,〈全台基督教人口破140萬獨立教會2倍增長但整體發展卻也隱含危機〉,《基督教今日報》(臺灣),2016年9月9日,http://www.cdn.org.tw/News.aspx?key=9310,2016年11月19日下載。
    林萬傳,〈基礎組〉,收入《臺灣大百科全書》,2009,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227,2017年1月5日下載。
    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公元2000年福音運動的落實與再出發—專訪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暨救助協會秘書長夏忠堅牧師〉,http://www.shen-guo.org/gospel-movement-interview.html,2017年7月26下載。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慈濟十誡〉,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08:2009-02-06-02-15-11&catid=81:tzuchi-about&Itemid=198,2017年3月22日下載。
    財團法人浩然育德文教基金會,〈社團/財團法人資料檢索〉,http://foundations.olc.tw/foundations/view/544137a8-8390-4f0f-93e8-2b20acb5b862,2017年1月18日下載。
    張嘉慧,〈顧其芸樂見學生運動籲政府及人民理性對話〉,《基督教今日報》(臺灣),2014年3月26日,http://www.cdn.org.tw/News.aspx?key=4396,2014年4月3日下載。
    莊祖鯤,〈宣教的雙重使命〉,http://www.tktruelight.org/articles/ article16.pdf,2017年2月21日下載。
    郭明義,〈郭點傳師是哪一組線?〉,http://sallykuo3041.pixnet.net/blog/post/287864159,2017年1月6日下載。
    發一崇德全球資訊網,〈海外資訊〉,http://59.125.176.88/oversea.aspx,2017年1月9日下載。
    黃文博,〈淺談臺灣民俗〉,收入黃靖玫、林端貝編,《說教以禮:臺灣的宗教信仰與民俗文化》,臺北: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2013,頁8-18。http://ebook.teldap.tw/getFile.jsp?version=1&id=586,2017年4月22日下載。
    黃哲彥,〈秉持信望愛精神 在苦難時刻說出盼望 表明所信、所做、所傳〉,http://tcnn.org.tw/archives/15879,2016年10月29日下載。
    黃銘嫥,〈從神眼光超越政治立場〉,《國度復興報》(臺灣),2014年3月31日,http://krtnews.tw/chinese-church/local/article/default/6795.html,2014年4月3日下載。
    新生命小組教會,〈新生命小組教會簡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6kY4XGxkWg,2017年1月5日下載。
    楊永民,〈牧師給「如果」要去抗議的火把學生的小提醒〉,https://www.facebook.com/torchfans/posts/625993614123204?stream_ref=1,2014年3月22日下載。
    楊政河,〈判教〉,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main-reg.asp?id=660&lpage=1&cpage=1,2017年8月6日下載。
    鄭仰恩,〈台灣基督教發展綜述〉,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68,2014年1月20日下載。
    澳洲布里斯本發一崇德闡德佛堂,〈闡德佛堂開道歷程〉,http://www.chande.org/THistory.html,2017年1月3日下載。
    釋宏印、楊惠南,〈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宏印法師訪問逐字稿〉,http://buddhism.lib.ntu.edu.tw/museum/TAIWAN/md/md04-01.htm,2017年1月9日下載。
    釋昭慧、楊惠南,〈關懷生命協會(一)談台灣佛教與人間佛教—昭慧法師訪問逐字稿〉,http://buddhism.lib.ntu.edu.tw/museum/TAIWAN/md/md11-11.htm,2017年1月9日下載。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9915650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156504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Religious Studie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504101.pdf3191KbAdobe PDF2392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