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 A Osterwalder, Y Pigneur (2010),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a handbook for visionaries, game changers, and challengers”, John Wiley & Sons Inc. (二) Chesbrough, Henry and Richard Rosenbloom (2002), “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 Industrial & Corporate Change, vol.11, no.3, pp.529-555. (三) D Tilson, C Sorensen and K Lyytinen (2012), “Change and Control Paradoxes in Mobile Infrastructure Innovation: The Android and iOS Mobile Operating Systems Cases”, System Science (HICSS), 2012 45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四) Hax, C., Majluf, S.(1996), “The Strategy Concept And Process: A Pragmatic Approach”, Upper Saddle River", EUA: Prentice Hall (五) Hill & Jones, Ch.10:Corporate Strategy:Diversification, Acquistions, and Internal New Ventures. (六) Mark W. Johnson, Clayton M. Christensen and Henning Kagermann (2008), “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七) Michael E. Porter (1985), "Technolog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Vol. 5 Issue: 3, pp.60-78. (八) 黃俊英(1996),企業研究方法,東華,台北。 (九) 鄧振源(2002),計畫評估:方法與應用,海洋大學運籌規劃中心,基隆。 (一〇) 黃仁正(2001),「台灣上市公司併購動機,動機達成程度與經營績效之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一一) 黃志文(2006),「企業併購之關鍵因素」,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運籌管理系碩士論文。 (一二) 唐人璠(2003),「企業多角化內部創業經營策略之研究—以電信業工程部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一三) 林淑華(2003),「以財務角度觀察公司多角化決策之研究—以天仁及興農為個案探討」,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一四) 柯國華(2006),「企業成長策略之研究—以明基集團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一五) 尤子彥(2014),「成熟企業成長該靠創新或購併?」,商業週刊第1207期 (一六) 湯明哲,策略精論,第7章「公司集團策略:多角化」,頁244~273。 (一七) 高登第譯,成長策略,第4章「是否多角化?」頁95 ~ 116。 (一八) 周旭華譯,競爭策略,第16章「進入新產業」,頁399 ~ 418。 (一九) 高登第譯,成長策略,第3章「透過收購尋求成長」,頁65 ~ 94。 (二〇) 李田樹譯,合併與收購,第一章「向收購大師吸取經驗—探討成功合併課題的執行 長圓桌會議」,頁1~28。 (二一) 羅耀中譯,第14章「合併與收購的陷阱」,致勝,頁245~272。 (二二) 李田樹譯,合併與收購,第七章「美夢成真—奇異融資的併購整合策略」,頁 169~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