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4/141854 (78%)
Visitors : 47819916      Online Users : 43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16082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6082


    Title: 國際刑事司法互助的調查取證─以《歐盟刑事偵查令狀指令》為比較對象
    Authors: 黃怡華
    Contributors: 何賴傑
    黃怡華
    Keywords: 刑事司法互助
    歐盟刑事偵查令狀指令
    歐盟證據令
    狹義刑事司法互助
    Date: 2018
    Issue Date: 2018-03-02 11:50:06 (UTC+8)
    Abstract: 跨境犯罪隨著國家間頻繁地交流而日趨增長,因此國際間跨國追訴犯罪的合作面臨極大挑戰,然而跨國調查取證時常遭遇效率不彰的問題,跨國取證的合作發展遠遠不及於跨國犯罪蓬勃滋生之腳步,因而該如何建立更完善的取證制度,用以促進各國間的相互合作為跨國調查取證之首要目標。除了效率之要求外,對於被告及犯罪嫌疑人之權利保障,以及境外證據證據能力的問題也是國際刑事司法互助面臨的問題,要如何避免被告及犯罪嫌疑人的相關權利在跨境追訴中被犧牲,不使之成為跨境追訴下的次等公民,以及如何確保跨境證據在請求國法院被採用而達到司法互助的目的?因此,本文主要以《歐盟刑事偵查令狀指令》為比較對象,介紹歐盟首度以單一立法規範國際刑事司法互助調查取證的《歐盟證據令》與取代《歐盟證據令》之《歐盟刑事偵查令狀指令》,了解歐盟法制如何規範國際刑事司法互助的調查取證,並討論《歐盟刑事偵查令狀指令》規範的完整性以及運作上面臨的挑戰。在了解外國法制後,反思我國在國際刑事司法互助的調查取證方法制上可以做如何的改善;在跨境證據的採用上,除了以傳聞法則作為篩選跨境證據的標準以外,我國實務是否還有其他管控機制;以及如何平衡被告對質詰問權的保障,最後,對於我國草擬的《國際刑事司法互助法》提出粗淺的看法與建議。
    Reference: 一、中文文獻(按姓氏筆畫排序)
    (一)書籍
    1.王兆鵬、張明偉、李榮耕,刑事訴訟法(下),承法出版社,2013年9月。
    2.Helmut Satzger著,王士帆譯,國際刑法與歐洲刑法,元照出版公司,2015年6月,。
    3.M.CherifBassiouni著,王秀梅譯,國際刑法的淵源與內涵,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
    4.丘宏達著,陳純一修訂,現代國際法,第3版,三民書局,2012年。
    5.林鈺雄,刑事程序與國際人權,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
    6.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第7版,元照出版公司,2013年9月。
    7.周成瑜,海上犯罪與國際刑法,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
    8.洪德欽、陳淳文主編,歐盟法之基礎原則與實務發展(上),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5月。
    9.Mattias Herdegen著,張恩民譯,歐洲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9月。
    10.陳麗娟,里斯本條約後歐洲聯盟新面貌,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0年9月。
    (二)專書論文
    1.楊雲驊,反貪腐公約內刑事司法合作規定與我國現行法制檢討,聯合國反貪腐公約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法務部,2015年12月。
    (三)學位論文
    1.邱鼎文,論經由司法互助取得證據之證據能力─以傳聞法則與證據排除為中心,東海大學法律學院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四)期刊文獻
    1.Sabine Gless,王士帆譯,歐洲:刑式辯護的挑戰,檢察新論,第9期,2011年,頁324-341。
    2.Sabine Gless,王士帆譯,不自證己罪原則─在德國、法國及歐洲法的拿破崙遺產,法學叢刊,56卷2期,2011年,頁194。
    3.Gless, Sabine,王士帆譯,涉外刑事案件之證據禁止,司法周刊,(別冊)卷1647期,2013年,頁1-24。
    4.Gless, Sabine,王士帆譯,告別武器平等?--從「歐盟刑事追訴」談起,司法周刊,第1685期,2014年,頁2-3。
    5.Gless, Sabine,王士帆譯,告別武器平等?--從「歐盟刑事追訴」談起,司法周刊,第1684期,2014年,頁2-3。
    6.Gless, Sabine,王士帆譯,共同之人權標準--談《歐洲人權公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跨境刑事追訴,月旦法學,第224期,2014年,頁253-273。
    7.Gless, Sabine,王士帆譯,刑事被告對國外不利證人之質問權,臺灣法學雜誌,第255期,2014年,頁25-38。
    8.Klein, Eckart,王士帆譯,《歐洲人權公約》與《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國際人權保障的基柱,月旦法學雜誌,第238期,2015年,頁275-282。
    9.王士帆,被告第一時間律師協助權--歐洲人權法院Salduz vs. Turkey譯介,司法周刊,第1701期,2014年,頁2-3。
    10.王效文,德國刑事司法互助法制與歐盟法之影響,涉外執法與政策學報,第2期,2012年,頁1-32。
    11.王重陽,從比較法觀點看「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展望與探索,7卷6期,2009年,頁104-116。
    12.朱朝亮,國際司法互助各論--引渡、狹義的司法互助,月旦法學教室,第103期,2010年,頁96-114。
    13.朱朝亮,國際司法互助之總則:拒絕原則、審查原則、傳遞管道,月旦法學教室,第101期,2011年,頁43-50。
    14.朱朝亮,國際司法互助之總則:國際管轄原則、司法互助之義務、司法互助之權利,月旦法學教室,第99期,2011年,頁91-105。
    15.江世雄,論刑事司法互助之基本理論與其在海峽兩岸的實踐困境,涉外執法與政策學報,第3期,2013年,頁159-180。
    16.伍偉華,兩岸司法互助和交流機制--以避免兩岸雙重訴訟(平行訴訟)、文書送達、調查取證、裁判文書認可等問題為中心,刑事法雜誌,56卷6期,2012年,頁71-101。
    17.李佳玟,境外或跨國刑事案件中的境外證人供述證據:最高法院進10年來相關判決之評釋,台大法學論叢,43卷2期,2014年,頁489-548。
    18.宋耀明,臺美刑事司法互助協定之簽訂與實踐,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第6期,2003年,頁221-235。
    19.林鈺雄,司法互助是公平審判的化外之地?以歐洲人權法院的兩則標竿裁判為借鑑,歐美研究,45卷4期,2015年,頁517-570。
    20.林鈺雄,2015年刑事程序法裁判回顧:從國際人權公約內國法化的觀點出發,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5卷特刊,2016年,頁1649-1678。
    21.林鈺雄,在押被告與律師接見通信之權利─歐洲法與我國法發展之比較與評析,臺灣法學雜誌,第102期,2008年,頁61-67。
    22.林裕順,兩岸共同打擊犯罪與刑事證據法則之研究─特信性文書與傳聞法則,日新司法年刊,第10期,2014年,頁165-180。
    23.林麗瑩,提升跨國犯罪追訴效能的刑事訴訟統合運動—以歐盟對跨國刑事追訴的發展為中心,檢察新論,第6期,2009年,頁49-66。
    24.吳燦,從兩岸司法互助談域外證言之證據能力--兼論我國傳聞例外規範不足的困境,司法周刊,第1807期,2016年,頁2-3。
    25.吳燦,從兩岸司法互助談域外證言之證據能力--兼論我國傳聞例外規範不足的困境,司法周刊,第1806期,2016年,頁2-3。
    26.吳燦,域外證言與被告詰問權之保障--以兩岸司法互助遠距視訊為例,司法周刊,第1795期,2016年,頁2-3。
    27.吳燦,域外證言與被告詰問權之保障--以兩岸司法互助遠距視訊為例,司法周刊,第1794期,2016年,頁2-3。
    28.吳天雲,刑事司法互助的特定主義與承諾遵守--以日本洛克希德事件為例,檢察新論,第18期,2015年,頁221-236。
    29.吳景芳,國際刑事司法互助原則之探討,台大法學叢論, 23卷2期,1994年,頁331-347。
    30.吳建輝,刑事司法互助在歐洲聯盟法之發展,司法新聲,第103期,2012年,頁7-25。
    31.邱鼎文,經由司法互助取得證據之證據能力--以澳門擄人勒贖案之評釋為中心,檢察新論,第12期,2012年,頁74-86。
    32.邱鼎文,淺談經由司法互助取得證言之證據能力--以日本洛克希德案(「ロッキード事件」)為例,法令月刊,62卷4期,2011年,頁48-72。
    33.邱鼎文,檢察官境外取得供述證據之證據能力─以日本「拉斯托波羅夫案」為例,司法新聲,第103期,2012年,頁108-118。
    34.邱忠義,兩岸司法互助調查取證及證據能力之探討--兼述防範被告逃匿對策,刑事法雜誌,54卷5期,2010年,頁141-177。
    35.孟維德,全球性執法合作組織的運作與挑戰,涉外執法與政策學報,第3期,2013年,頁1-45。
    36.周成瑜,論「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之法律定位及其適用,臺灣法學雜誌,第136期,2009年,頁93-101。
    37.周懷廉,反酷刑在我國之實踐--以酷刑刑罰化為中心,檢察新論,第15期,2014年,頁133-147。
    38.范振中,兩岸司法互助取證新探--從大陸地區佛山市臺商遭殺害案之判決談起,法務通訊,第2620期,2012年,頁3-4。
    39.范振中,兩岸司法互助取證新探--從大陸地區佛山市臺商遭殺害案之判決談起,法務通訊,第2619期,2012年,頁3-5。
    40.范振中,當檢察官遇上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檢察新論,第16期,2014年,頁240-253。
    41.陳文琪,兩岸司法互助協議之沿革與實踐,月旦法學雜誌,第195期,2011年,頁152-175。
    42.陳文琪,兩岸刑事司法互助有關人員遣返的法制架構,月旦法學雜誌,2012年,頁203-222。
    43.陳麗娟,歐洲共同體競爭法與商品自由流通原則─從歐洲法院之案例法論歐洲共同體在共同市場內維持自由貿易的機制,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3期,2005年,頁223-249。
    44.張瑋心,從時事淺談司法互助--MLA (Mutual Legal Assistance),軍法專刊,60卷2期,2014年,頁142-160。
    45.黃謀信,「犯罪情資交換」之定性,刑事法雜誌,55卷4期,2011年,頁91-100。
    46.黃元冠,全球化對檢察官司法互助之衝擊與展望,檢察新論,第4期,2008年,頁29-46。
    47.黃異,兩岸協議的締結與適用,臺灣法學雜誌,第141期,2009年,頁1-10。
    48.黃偉峰,從歐美經驗論立法院在兩岸經貿協議之監督角色,臺灣民主季刊,6卷1期,2009年,頁185-198。
    49.馮俊偉,從相互協助到相互承認─歐盟行是取證立法變遷探析,證據科學,第4期,2010年7月,頁467-474。
    50.楊雲驊,境外取得刑事證據之證據能力判斷:以違反國際刑事司法互助原則及境外訊問證人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3卷4期,2014年,頁1533-1608。
    51.楊婉莉,淺析經司法互助取得證言之證據能力--以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度臺上字第七○四九號案件為例,月旦裁判時報,第34期,2015年,頁68-78。
    52.楊婉莉,臺菲刑事司法互助協定內容淺析,檢察新論,第16期,2014年,頁89-106。
    53.楊萬明,論雙重犯罪原則在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中的適用,刑事法雜誌, 56卷6期,2012年,頁19-32。
    54.廖福特,國際人權法:第三講禁止酷刑及强迫失蹤,保障遷徙勞工及身心障礙者,月旦法學教室,第59期,2007年,頁60-70。
    55.廖正豪,「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之實踐--一個實務與務實觀點的考察,刑事法雜誌,58卷4期,2014年,頁1-38。
    56.蔡碧玉,我國國際刑事司法互助的現況與發展,軍法專刊,55卷1期,2009年2月,頁155-173。
    57.鄭銘仁,從杜明雄兄弟強盜殺人案件談採行大陸證據之可行性--以供述證據為核心,刑事法雜誌,58卷4期,2014年,頁39-55。
    58.鄭文中,從歐盟之經驗看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發展--以境外證人為觀察中心,刑事法雜誌,57卷6期,2013年,頁57-88。
    59.慶啟人,臺美刑事司法互助協定執行一年之回顧與展望,法學叢刊,48卷4期,2003年,頁135-146。
    60.慶啟人,試論臺灣如何與他國進行實質之司法合作,法務通訊,第2202期,2004年,頁3-5。
    61.慶啟人,試論臺灣如何與他國進行實質之司法合作,法務通訊,第2201期,2004年,頁4-5。
    62.慶啟人,建立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法律機制,展望與探索,6卷1期,2008年,頁35-41。
    63.蕭百麟,經由司法互助取得證據之證據能力,刑事法雜誌,58卷5期,2014年,頁143-180。
    二、外文文獻
    (一)書籍(按姓名字母排序)
    1.Gless, Sabine.2005. Mutual recognition, Judicial Inquires, Due Process and Fundamental Rights, Pp.121-129 in European Evidence Warrant :Transnational Judicial Inquiries in the EU, edited by John Vervaele. Antwerpen: Intersentia.
    2.Renucci, Jean-Francois .2005. Introduction to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France: University of Nice Sophia-Antipolis.
    3.Ruggeri, Stefano.2013. Transnational Inquiri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Fundamental Rights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Springer. Berlin:Heidelberg.
    4.Mitsilegas, Valsamis.2009. EU Criminal Law. Oxford: Hart Publishing.
    (二)期刊論文(按姓名字母排序)
    1.Bachmaier, Winter, L. 2013. Transnational Criminal Proceedings, Witness Evidence and Confrontation: Lessons from the ECtHR’s Case Law. Utrecht Law Review 9(4): 127–46.
    2.Bachmaier, Winter, L.2010. European investigation order for obtaining evidence in the criminal proceedings Study of the proposal for a European directive. Zeitschrift Für Internationale Strafrechtsdogmatik No.9: 580-89.
    3.Heard, Catherine, and Daniel Mansell. 2011. European Investigation Order: Changing the Face of Evidence-Gathering in EU Cross-Border Cases. New Journal of European Criminal Law 2: 353-65.
    4.Denza, Eileen. 2003. The 2000 Convention on Mutu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Common Market Law Review 40: 1047-74.
    5.Gless, Sabine. 2013. Transnational Cooperation in Criminal Matters and the Guarantee of a Fair Trial: Approaches to a General Principle. Utrecht Law Review 9(4): 90-108.
    6.Gless, Sabine & J.A.E. Vervaele. 2013. EditorialLaw Should Govern: Aspiring General Principles for Transnational Criminal Justice. Utrecht Law Review 9(4): 1-10.
    7.Gless, Sabine. 2006. Free Movement of Evidence in Europe.Pp.121-30 in Deu, T.A.- Inchausti, F.G.- Hernen, M.C. , edited by El Derecho Procesal Penal en la Union Europea. Madrid: Colex.
    8.Hodgson, Jacqueline. 2011. Safeguarding Suspects’ Rights in Europe: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ew Criminal Law Review 14(4): 611-65.
    9.Mangiaracina, A. 2014. A New and Controversial Scenario in the Gathering of Evidence at the European Level: The Proposal for a Directive on the European Investigation Order. Utrecht Law Review 10(1): 113-33.
    10.Allegrezza, Silvia. 2010.Critical Remarks on the Green Paper on Obtaining Evidence in Criminal Matters from one Member State to another and Securing its Admissibility.Zeitschrift für Internationale Strafrechtsdogmatik No.9: 569-57.
    三、其他
    1.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一般性意見書,法務部編印,2012年12月。
    2.楊雲驊,國際刑事司法互助取得證據之證據能力判斷,「國際刑事司法互助的趨勢」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法學院刑法中心、法務部國際及兩岸法律司、臺灣法學雜誌,2013年10月。
    四、國際條約及歐盟相關資料
    1.Council Framework Decision 2008/978/JHA of 18 December 2008 on the European evidence warrant for the purpose of obtaining objects, documents and data for use in proceedings in criminal matters
    2.Directive 2014/41/EU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3 April 2014 regarding the European Investigation Order in criminal matters
    3.European Convention on Mutu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Strasbourg, 20/04/1959.
    4.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Council and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Mutual Recognition of Final Decisions in Criminal Matters, COM (2000) 495 final, Brussels 26 July 2000.
    5.Green Paper,Procedural Safeguards for Suspects and Defendants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Throughout the Euroean Union ,Brussels, 19.2.2003, COM(2003)75f.
    6.GREEN PAPER on obtaining evidence in criminal matters from one Member State to another and securing its admissibility,COM (2009) 624 final.
    7.Draft Council Framwork Decision, COM(2004) 328 final, Explanatory Memorandum.
    五、網頁資訊
    1.法務部資訊網頁:https://www.moj.gov.tw/mp001.html
    2.行政院資訊網頁:https://www.ey.gov.tw/
    3.歐洲人權法院網頁: http://www.echr.coe.int/Pages/home.aspx?p=home
    4.歐洲聯盟網頁: https://europa.eu/european-union/index_en
    5.聯合國毒品及犯罪問題辦公室資訊網頁:https://www.unodc.org
    6.《兩岸兩會協議的性質與地位》,華廣網:http://big5.chbcnet.com:82/gate/big5/chunwan.chbcnet.com/news/tegao/2009-05/21/content_34608.htm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165105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65105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5001.pdf1289KbAdobe PDF255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