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885038      Online Users : 76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1974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741


    Title: 《莊子‧內篇》生命反思與超越的內在理路
    The Theoretical Context of the Transcendence and Reflection on Life in the Inner Chapters of the Zhuangzi
    Authors: 林慈涵
    Contributors: 林明照
    林慈涵
    Keywords: 莊子
    內篇
    方法論
    成心
    鏡心
    Date: 2018
    Issue Date: 2018-08-29 15:53:06 (UTC+8)
    Abstract:   本文以「內在理路」做為研究進路與敘述架構,其中包含著「批判現象」、「解決方案」、「理想狀態」三個主軸,題名「反思與超越」即涵蓋這一進路的終始。三個主軸連貫環扣,能彰顯出莊子的危機意識、思考角度與願景。

      「成心」的已成和固定思維是莊子掘發出的亂象根源,在第二章的「批判現象」中,依據莊子所批判的情境,抽繹出「成心」的三元素與判斷模式,分析「成心」的組成與運作。正因為處理的問題是既有的「成心」,因此莊子的解決辦法採取「消解」的角度,於第三章「解決方案」指出這樣的「消解」角度是第二序的位置,不同於道術/周文和儒家第一序的增益。在第二序的位置上,莊子給出兩個解決層次,一是「認識實情」,即知曉人與物「普遍而又永恆發生的現象」,此是「知」的層面,掌握實情是為了清楚修養工夫的所以然;二是「修養工夫」,此是「行」的層面,唯有知行合一,修養工夫才能準確在生活中開展。既然「成心」是莊子的批判,那麼莊子的「理想」也就是與「批判」截然相反的狀態。在〈內篇〉的脈絡下可以看見這樣的對照,「鏡心」的「虛空」與「流動」,對反於「成心」的「已成」和「固定」,第四章「理想狀態」即提出這樣的理想訴求,無論是「個人之德」或「整體之和」,均有著能夠待物的「虛空」和變於當下的「流動」這兩樣基本條件。

      由「批判現象」、「解決方案」、「理想狀態」三個主軸,能層層梳理出《莊子》思想的「作用範圍」,主要有二:一是「成心」轉化至「鏡心」的過程,揭示出莊子在「判斷」層面的關注與施力,也展現出莊子對生命的熱情與入世性,其思想不離人倫日用的基調。二是第二序位置的修養工夫,可定位出莊子與道術/周文和儒家的相容空間,兩者並非截然對立。
    Reference: 一、專書‧古籍
    【先秦】佚名著;方韜譯注:《山海經》(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先秦】佚名著;江灝、錢宗武譯注:《今古文尚書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先秦】佚名著;李學勤主編:《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先秦】佚名著;袁愈荌譯注、堂莫堯注釋:《詩經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先秦】佚名著;黃壽祺、張善文譯注:《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先秦】佚名著;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先秦】管子著;謝浩范、朱迎平譯注:《管子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先秦】墨翟著;周才珠、齊瑞端譯注:《墨子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劉安著;許匡一譯注:《淮南子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魏】王弼等著:《老子四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
    【宋】呂惠卿:《莊子義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林希逸:《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蘇軾;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莊子祠堂記〉,《蘇軾全集校注》(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明】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東大出版社,2004年)
    【清】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2010年)
    【清】錢穆:《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2003年)

    二、專書‧莊子相關
    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年)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王德有:《以道觀之:莊子哲學的視角》(北京:人民出版發行,1998年)
    牟宗三、陶國璋整構:《齊物論義理演析》(臺北:書林出版社,1999年)
    吳順令:《莊子道化的人生哲學》(臺北:臺灣學生,2005年)
    吳肇嘉:《莊子應世思想硏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崔大華:《莊子岐解》(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崔大華:《莊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張炳陽:《從自然到自由──以《莊子‧養生主》為核心的考察》(臺中:明目文化出版社,2003年)
    張默生著;張翰勛校補:《莊子新釋》(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陳清春:《六和內外:莊子內篇道論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6年)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臺北:台灣商務,2011年)
    楊國榮:《以道觀之:莊子哲學思想闡釋》(臺北:水牛出版社,2007年)
    楊義:《莊子還原》(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年)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市:東大出版,1990年)
    葉國慶:《莊子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 : 前古典與後現代的視界融合》(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詹康:《爭論中的莊子主體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14年)
    賈學鴻:《莊子結構藝術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3年)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92年)
    蕭振邦:《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東方人文學術,2009年)
    蕭裕民:《《莊子》「心」思想研究:一個「道」「物」兼含與「心」「物」溶融之示例》(臺北:文津出版社,2013年)
    賴錫三:《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錢穆:《莊老通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三、專書‧其他
    《道藏‧第十六冊》(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安傑利斯著;段德智,尹大飴,金常政譯,《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4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年)
    林明照:《先秦道家的禮樂觀》(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2012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九龍:新亞書院硏究所,1968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九龍:新亞書院硏究所,1973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許進雄:《簡明中國文字學》(臺北:中華書局,2009年)
    陳鼓應:《道家的人文精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
    陳榮華:《高達美詮釋學:真理與方法導讀》(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勞思光:《虛境與希望──論當代哲學與文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台灣商務,1993年)
    黃俊傑主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通論篇》(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台灣學生,1990年)
    鄭吉雄主編:《觀念字解讀與思想史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9年)
    賴錫三:《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四、專書‧海外研究
    【加拿大】安樂哲、【美國】郝大維著;何金俐譯:《道不遠人:比較哲學視域中的《老子》》(北京:學苑出版,2004年)
    【美國】愛蓮心著;周熾成譯:《向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發行,2004年)
    【瑞士】畢來德著;宋剛譯:《莊子四講》(臺北市:聯經,2011年)

    五、期刊論文
    【瑞士】畢來德著;宋剛譯:〈莊子九札〉,《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3期(2012年09月)
    王志楣:〈《莊子》逍遙義辨析〉《政大中文學報》第8期(2007年12月)
    王邦雄:〈從修養工夫論莊子「道」的性格〉《鵝湖》第246期(1995年12月)
    王邦雄:〈莊子思想及其修養工夫〉《鵝湖》第193期(1991年07月)
    吳肇嘉:〈莊子「齊物論」思想之根據與工夫〉《當代儒學研究》第7期(2009年12月)
    沈翠蓮:〈莊子修養工夫及其理想境界〉《孔孟月刊》第5期(1994年01月)
    林文彬:〈莊子天地一體觀〉,《興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9年06月)
    林明照:〈《莊子》「兩行」的思維模式及倫理意涵〉《文與哲》第28期(2016年06月)
    林明照:〈《莊子》他者倫理中的情感性〉《哲學論集》第49期(2018年02月)
    林明照:〈莊子的道論與反身性〉《哲學與文化》第10期(2010年10月)
    陳鼓應:〈莊子論人性的真與美〉《哲學研究》第12期(2010年12月)
    黃漢耀:〈從莊子、惠施的論辯看「真人」的四重修養〉《鵝湖》第171期(1989年09月)
    楊儒賓:〈從「以體合心」到「遊乎一氣」──論莊子真人境界的形體基礎〉,《第一屆中國思想史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1989年)
    劉振雄:〈論莊子「物化」的哲學蘊義〉《朝陽學報》第13期(2008年09月)
    鍾振宇:〈莊子的氣化現象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2期(2013年03月)

    六、電子資源
    中華電子佛典學會(CBETA2014版,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學會)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315102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1021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CHI.017.2018.A08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2101.pdf2433KbAdobe PDF269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