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8045652      Online Users : 61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973


    Title: 商業與藝術之糾葛取捨── 廣告導演美感經驗與實務製作之研究
    A Study of Advertisement Directors’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Advertising Production
    Authors: 王真琳
    Wang, Chen-Lin
    Contributors: 賴建都
    Lai, Chien-Tu Jeff
    王真琳
    Wang, Chen-Lin
    Keywords: 廣告導演
    作者論
    美感經驗
    台北世大運
    Date: 2018
    Issue Date: 2018-09-03 16:03:02 (UTC+8)
    Abstract: 廣告美感是廣告效果重要的一環,提升大眾美學素養的同時並紀錄當代流行何種「美感」,以2017台北世大運廣告形象影片為例,此影片讓多數民眾反應這支廣告不同於過去的公家廣告,過去公部門廣告只注重產品說明、政策宣導,但市大運廣告經由BITO Studio和公部門確定廣告調性與創意方向,導演尹國賢與其團隊腳本發想與執行影片拍攝,證明廣告導演與其團隊自身美學素養對廣告作品、社會大眾的美學教育有很大的影響。
    本研究訪談台灣近三十年來三大風格廣告導演:陳宏一、羅景壬與尹國賢,以電影研究中的「作者論」分析廣告導演即使廣告創作先天有商業需求的不自由外,還能透過哪些方式闡述其自我意志,同時瞭解三位導演的美感經驗,望未來能提供實務經驗之參考。
    訪談內容分析結果為其三位導演都認可「作者論」對廣告導演的重要性不亞於電影導演,從作者論的標準來審核廣告與電影導演的相異性,廣告導演無法自由選擇題材,所以要從不同支廣告中去辨識導演是否處理同一主題或題材是有難度的,但是技術的純熟度、可識別的個性與內在意義,還是能在創作中展現一二,因此可以說作者論是一種廣告創作的方式之一。
    三位廣告導演在美感經驗下都偏愛寫實風格,底片時代的顏色與質感,可以看出數位時代下仍有這些廣告導演透過作品讓底片不被世人所遺忘,同時影響到這幾年台灣廣告的風格走向為表演寫實、色彩濃郁等特質。




    關鍵字:廣告導演、作者論、美感經驗、台北世大運
    Reference: 今日新聞編輯團隊(2009)。許舜英離開一年後 台灣意識形態廣告劃下句點。今日新聞。取自:https://www.nownews.com/news/20090408/958255
    任偉誠(2005)。黑澤明電影藝術之研究~以<羅生門>電影造型美感構成為例。華梵大學 工業設計系碩士班。
    周淑卿(2005)。課程的美學探究範疇之建構-當前的問題與未來的方向。課程與教學季刊 八期二卷。
    侯芙瑤(2012)。金基德電影美學研究。逢甲大學 中國文學所。
    許舜英(1999)。《大量流出》。紅色文化。
    許竹寬(2010)。以電影作者論觀點分析王家衛電影的後現代性。中國文化大學 戲劇。
    陳宜稚(2007)。星巴克行銷美學之應用分析。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
    陳鈺芬(2012)。張艾嘉導演電影的美學與性別。南華大學 傳播學系。
    陳樹淦(2015)。《甚麼是導演是甚麼》。紅出版(青森文化)。
    陳慶蓁(2015)。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風格演變與作者論的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文化產業經濟學系。
    黃文英、謝淳清(2015)。《唐 風尚》。印刻出版社。
    郭旭興(2015)。「吳念真廣告」研究。國立中正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樊志育(1984)。《廣告效果研究》。臺北:三民書局。
    賴建都(1995)。《電子媒介廣告設計製作》。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昌元(1994)。《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
    劉文潭(2000)。美感經驗Aesthetic Experience。國家教育研究院 教育大辭書。
    劉立行(2005)。《影視理論與批評》。五南圖書出版。
    鄭樹森(2005)。《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台北市:洪範書店。
    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769/
    蔡佳霖(2010)。余光中:美感經驗能在不同藝術形式間轉換。政大校訊。
    取自:http://www.nccu.edu.tw/zh_tw/news/%E4%BD%99%E5%85%89%E4%B8%AD-%E7%BE%8E%E6%84%9F%E7%B6%93%E9%A9%97%E8%83%BD%E5%9C%A8%E4%B8%8D%E5%90%8C%E8%97%9D%E8%A1%93%E5%BD%A2%E5%BC%8F%E9%96%93%E8%BD%89%E6%8F%9B-75225550
    鄭慧雯(2005)。咖啡電視廣告的形式與風格-以伯朗咖啡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
    謝佳玲(2008)。台灣原住民紀錄片:導演生存心態下之美感詮釋。國立東華大學 民族藝術研究所。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2017)。Taipei on Motion! 比賽尚未開始 臺北世大運已在國際獲獎。市府新聞稿。取自: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ms=72544237BBE4C5F6&s=8864A173DE306CE7
    Taipei 2017Univerdiade-世大運官方臉書(2017)。2017臺北市大運-TAIPEI IN MOTION。 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2017/videos/789474204561519/
    J. Dewey(1934)。Art as Experience。紐約:彌恩頓 貝爾奇出版社。
    Marshall McLuhan(2006)。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貓頭鷹出版社(鄭明萱譯)。
    David Bordwell (2006)。The Way Hollywood Tell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ouis D.Giannetti(1989)。《認識電影 Understanding Movie》。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Robert Stam(2012)。電影理論解讀(2版)Film Theory: An Introduction。遠流出版社。陳儒修、郭幼龍譯。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10346403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464035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COMM.030.2018.F05
    Appears in Collections:[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403501.pdf44346KbAdobe PDF22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