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939567      Online Users : 116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0146


    Title: 中共50年代外交政策之硏究韓戰因素之分析
    Authors: 王陸桓
    Contributors: 朱新民
    王陸桓
    Date: 2003
    Issue Date: 2018-09-27 12:10:28 (UTC+8)
    Reference: 一、政府出版品與文件
    (一)中華民國
    外交部。《中外條約輯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58年。
    ───。《中共與各國建立聯合公報彙編》。台北:外交部新聞司,1994年6月。
    ───。《雅爾達會議秘密文件-有關中國及遠東部分》。台北:外交報情報司,1955年3月。

    (二)中共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編輯室。《新中國風雲》。世界知識出版社,199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

    (三)英文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Department of State. 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 Washington D. C.: Department of States, 1949.
    Truman, Harry S. “Public Papers,” In 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s. Washington D.C.;1963.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Department of State 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 Soul : Chonyewon, 1982.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9, Vol.8.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2.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9, vol.9.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071.
    U.S. Department of State. 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 New York: Dodd, Mead & Company, 1970.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A Decade of Foreign Policy, 1941-1949.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Printing Office, 1950.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1, Vol.7.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3.
    U.S. Department of State. Public Paper of the President Harry S. Truman 1951.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5.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0,Vol. 7.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6.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2-1954, Vol.1.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3.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1, Vol.1.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9.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 S., Diplomatic Papers. 1950. vol. 6.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6.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China and Japan 1952-1954, Vol.14.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5.
    United States Office of the Federal Register. United States at Large, 84ᵗʰ Cong., 1ˢᵗ Session, Vol. 69.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5.

    二、專書
    (一)中文專書
    大公報社人民手冊編輯委員會。《人民手冊》。上海:大公報社,1955年。
    三軍大學。《韓戰研究研究》。台北:三軍大學,1972年3月。
    ───。《中外重要戰史彙編》。台北:三軍大學,1998年8月。
    方君歸。《劉少奇問題資料專輯》。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70年。
    中國近代史教學研討會。《中國近代史》。台北:幼獅書局,1966年。
    中國時報。《黑魯雪夫回憶錄》。台南:中國時報國外新聞室,1970年2月。
    中共黨史。《中國共產黨80年:偉大的歷程》。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1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8月6 版。
    ───。《陳雲文選 1949-1956》。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
    ───。《劉少奇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1日。
    ───。《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12月。
    ───。《周恩來年譜 1949-1976》。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黨建組。《毛澤東、鄧小平論中國國情》。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10月。
    中共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8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中央調查統計局。《三十四年度的中共》。重慶:調查局資料室,1946年1月。
    中共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1981)》。香港:經濟報導社,1982年。
    中央通訊社。《二次大戰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陰謀》。台北:中央通訊社編譯,1946年2月。
    中共國防大學。《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史簡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檔案館。《1953-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固定資產投資和建築業卷》。 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1998年。
    ───。《1949-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基本建設投資和建築業卷》。北京: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1989年。
    ───。《1949-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對外貿易卷》。北京: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1989年。
    ───。《1949-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工商體制卷》。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6年。
    ───。《1949-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工業卷》。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6年。
    ───。《1949-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綜合卷》。北京: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1990年。
    中華軍史學會。《中華軍史學會會刊》。台北:中華軍史學會,1998年12月。
    尹慶耀。《中共外交與對外關係》。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1973年。
    ───。《中共統戰外交》。台北:幼獅文化,1984年。
    ───。《中共外交研究》。台北:自印,2001年。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山東:新華書局,1949年6月。
    ───。《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
    ───。《毛澤東思想萬歲》。出版地不詳,1969年。
    王奇。《二戰後中蘇關係演變與發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2月。
    王功安、毛磊。《國共兩黨關係通史(1921-1991)》。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
    王焰。《彭德懷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4月。
    孔令晟。《大戰略通論》。台北:好聯出版社,19953年。
    世界知識出版社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文件集 1949-1950》。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2月。
    ───。《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台北:五南,1995年。
    石治夫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1996年6月。
    田弘茂。《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李晴暉、丁連財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9年。
    朴斗福。《中共參加韓戰原因之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75年。
    林利民。《遏制中國—朝鮮戰爭與中美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
    林正義。《1958年臺海危機期間美國對華政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6月。
    外國文書籍出版局譯編。《列寧文選》。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局,1947年。
    向杲。《中共經濟》。台北:正中書局,1977年2月。
    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台北:自由時代,1980年。
    宋宏煦。《外交自存與霸權干涉》。台北:幼獅文化,1988年。
    沈志華。《朝鮮戰爭揭密》。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95年。
    ───。《中蘇同盟的經濟背景:1949-1953》。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0年。
    ───。《中蘇同盟與朝鮮戰爭研究》。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平松茂雄。《中國人民解放軍》,黃璧川、楊鴻儒譯。台北:英瑞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10月。
    李薈。《中美外交關係與美國對華政策》。台北:環球,1969年1月。
    李本京,《七十年中美關係評估》。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李英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1997年。
    李登科等編。《國際政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8月。
    李元平等。《臺海大戰下編:臺灣觀點》。台北:風雲時代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10月。
    李富春。《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畫》。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
    邢廣程。《蘇聯高層決策70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6月。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1999年。
    金沖及。《毛澤東傳(1843-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余堅。《中美外交關係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73年。
    高希軍、李誠。《臺灣經驗四十年》。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
    周煦。《聯合國與國際政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6月。
    周鯨文。《風暴十年:中國紅色政權的真面貌》。香港:時代批評社,1962年。
    周天固。《五年來的自由中國》。台北:幼獅出版社,1955年。
    延邊人民出版社。《在中國廣闊的大地上》。延邊:延邊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
    段承璞。《臺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1994年7月。
    唐珠昌主編。《尋求蘇美力量均衡的努力》。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彭敏。《當代中國的基本建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
    潘志奇。《光復初期臺灣通貨膨脹的分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4月。
    潘良時、泰然。《精兵之路—人民軍隊建設五十年紀實》。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
    鐘雄。《臺灣經濟發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10月。
    南京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中美關系史叢書編輯委員會主編。《新的視野—中美關係史論文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北京:軍事科學,1997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
    郭立民。《中共對台政策資料選輯》。台北:永業出版社,1992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
    郭清樹。《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簡編》。瀋陽:遼寧省新華書店,1985年12月。
    吳安家主編。《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1年。
    狄縱橫。《透視臺海戰史》。台北:風雲論壇社,1985年。
    肖紅專等編。《尋求蘇美力量均衡的努力:論赫魯雪夫的對美政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邵玉銘。《中美關係論文集》。台北:傳記文學,1980年11月。
    馮克。《近百年來美國對華外交政策》。台南:自印,1957年。
    宮力。《毛澤東在重大歷史關頭》。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12月。
    黃嘉樹。《國民黨在台灣》。台北:大秦出版社,1975年。
    俞大維。《韓戰圖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60年10月。
    徐焰。《金門之戰》。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
    徐焰。《台海大戰:海峽風暴金門對決》。台北:風雲時代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10月。
    徐學增。《蔚藍色的戰場—大陳列島之戰紀實》。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
    許明雄。《美國對華外交政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秦嬰。《前蘇聯政府檔案朝鮮戰爭文電摘要》。台北:中共研究雜誌,1999年7月。
    鈕先鍾、劉宏謀譯編。《羅‧邱‧史秘函彙編-上集》。台北:黎明文化服務中心,出版年不詳。
    張虎。《剖析中共對外戰爭》。台北:幼獅文化,1996年。
    張瓊。《麥克阿瑟回憶錄》。台南:文國書局,2000年4月。
    張小明。《冷戰及其遺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張山克。《台灣問題大事記》。北京:華文出版社,1988年。
    張其昀。《中華民國創立史》。台北:華岡出版,1973年。
    張玉法。《中國近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1998年12 版。
    張維亞。《中共總體戰略四個現代化之現況剖析與研判》。台北:中華戰略學會,1982年3月。
    張勝發。《史達林與冷戰 1945-1953年》。台北:淑馨出版社,2000年8月。
    張樹軍、齊生。《中國共產黨八十年重大會議實錄》。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張漢宗。《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張馭濤。《新中國軍事大事紀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2月。
    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1991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台北:中華日報社,1980年。
    陳家驥。《認識東北》。台北:正中書局,1972年。
    陳添壽。《臺灣政經發展策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3月。
    國民黨黨史委員會。《中國國民黨九十大事年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印,1991年。
    國防部。《七十年代的蘇俄戰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1974年12月。
    ───。《中共文化大革命重要文件彙編》。台北:國防部情報局,1975年4月。
    ───。《八二三砲戰勝利 30 週年紀念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8年8月日。
    ───。《戡亂》。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年11月30日。
    ───。《八二三臺海戰役》。台北:國防部軍務局,1998年6月30日。
    春明出版社。《新名詞辭典》。上海:春明出版社,1953年。
    畢英賢。《蘇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9年12月。
    梁敬錞。《開羅會議與中國》。台北:亞洲出版社,1973年6月。
    ───。《中美關係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楊碧川。《中國人民解放軍》。台北:一橋出版社,1999年9月。
    楊君實。《現代與中國共產主義》。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7年。
    華松年。《臺灣糧政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董顯光。《董顯光自傳》。台北:胎灣新生報出版,1981年。
    蔣中正。《蘇聯在中國》。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2年。
    蔣總統言論彙編編輯委員會。《蔣總統言論彙編》。台北:中華日報,1980年)。
    簡江作。《韓國歷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8年11月。
    劉山、薛君度。《中國外交新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
    劉彥。《中國外交史》。台北:三民書局,1962年。
    劉建飛。《美國與反共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劉興國。《評估美國杜魯門總統之中國政策》。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年。
    蔡東熹。《中國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1999年9月。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河北。中共中央黨校,1991年。
    華慶昭。《從雅爾達到板門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裴堅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 1949-1956》。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7月。
    ───。《研究周恩來—外交思想與實踐》。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年9月。
    ───。《毛澤東外交思想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
    葉自成等著。《地緣政治與大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1月。
    趙德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 1949-1966》。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2 印刷。
    韓念龍。《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康綠島。《李國鼎口述歷史—話說臺灣經驗》。台北:卓越文化公司,1993年11月。
    薛謀洪、裴堅章。《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薛化元。《臺灣歷史年表:終戰篇(1945-1965)》。台北:國家政策資料研究中心,1990年。
    聯合報社。《雅爾達會議記錄全文》。台北:聯合報社,民44年5月15日。
    聯共(布)中央特設委員會。《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中共中央馬恩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謝顯益。《中國當代外交史 1949-1995》。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12月。
    蘇起。《論中蘇共關係正常化 1979-1988》。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1月。
    顧關福。《戰後國際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8月。
    謝慶奎。《中國當代政府》。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
    聯合國中國同志會編。《麥帥證詞》。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1年10月。
    鄧辛未。《三十五年來中共經濟的演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7月。
    鄧立群等編。《當代中國的基本建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頁57。
    鄧禮峰。《新中國軍事活動紀實 1949-1959》。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年7月。
    鄭永平等著。《「臺灣海峽危機期間的美台關係」,美國對台政策機密檔案1949-1989》。台北。海峽評論社,1992年。
    鄭竹園。《中共經濟的診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12月。
    蕭全政。《臺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國家政策中心,1991年6月3 版。
    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8月。
    聶鳳志。《三軍揮戈戰東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58年。
    蕭勁光。《蕭勁光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編輯部。《軍史資料》。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5年。
    克來恩(Ray Cline)。《我所知道的蔣經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2月。
    柯貝克(Anthony Kubek)。《遠東是怎樣失去的》,陳國俊譯。台北:新中國出版社,1970年。
    A. M.列多夫斯基。《斯達林與中國》,陳春華、劉存寬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1月。
    Bevin Alexander。《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郭維敬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鮑里索夫。《蘇中關係》,國安局譯。台北:國安局,1972年。
    Cabell Phillips。《杜魯門總統任內錄》,李宜培譯。香港:今日世界,1970年9月。
    迪特(Dieter Heinzig)。《中蘇走向聯盟的艱難歷程》,張文武、李丹琳譯。北京:新華版社,2001年12月。
    韋艾德(Edwin A . Winckler)、葛蘇珊(Susan Greenhalgh)。《台灣政治經濟學諸論辯析》,張苾蕪譯。台北:人間出版社,1994年。
    John W. Mason。《冷戰》,何宏儒譯。台北:麥田,2001年3月。
    費正清等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1949-1965》,王建郎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
    ───。《中國新史》,薛絢譯。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大外交(下)》。台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3月。
    約瑟(Joseph L . Nogee)、羅伯(Robert H. Donaldson)。《蘇聯二次大戰後的外交政策》,黃宗浩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3月。
    K.J.Holsti。《國際政治解析的架構》,龔文周、何建台譯。台北:龍田出版社,1983年8月。
    莫里斯‧邁斯納(M. Meisner)。《毛澤東的中國與後毛澤東的中國》,杜浦等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1990年10月。
    Martha Finnemore。《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費正清譯。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考摩禮斯(Richard B. Morris)。《美國歷史文獻》,楊宗翰譯。香港:今日世界,1970年11月再版。
    Robort Rose,姜長斌。《從對峙走向緩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11月。
    O. B. Borisov , B. T. Koloskov。《蘇中關係,1945-1970》。彭士諤譯。台北:國家安全局,1971年。
    史班尼爾(John W. Spanier)。《當代美國外交史》,方海鶯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6年。
    孔華潤(Warren I. Cohen)。《美國對中國的反應-中美關係的歷史剖析》。張靜爾譯。上海:復旦大學,1997年12月。
    文厚(Wilhelm Alfred D. Jr.)著。《談判桌上的中國人》,林添貴譯。台北:新新文化公司,1995年12月15日。
    Zbigniew Brzeinski。《大棋盤》。林添貴譯。台北:立緒文化事業,1998年4月。

    (二)英文
    Allison, G. T.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Boston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71.
    Liebertahal, Kenneth and Michel Oksenberg. Policy Making in China: Leaders, Stucturt, and Procdsses. Prenceton: Princeton Univ. Press, 1988.
    Gaddis, John Lewi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Origin of the Cold War, 1941-1947.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2.
    Michael, Franz H. and George E. Taylor. The Far East in the Modern World. N.Y.: Holt, Rineharu and Winston, Inc., 1964.
    Spanier, John W. American Policy since World WarⅡ, 4ᵗʰ reved. New York: Praeger, 1971.
    Melellan, David S. and Dean Achesson. The State Department Years. New York: Dodd, Mead & Company, 1976.
    Acheson, Dean 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My Year in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New York: Norton & Company, 1970.
    Truman, Harry S. Memoirs: Years of Ttrial and Hope. New York : New American Library, 1956.
    Tsou, Tang. America’s Failure in China 1941-5.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3.
    Eisenhower, Dwight D. Mandate for change, 1953-1956: The White House Years.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63.
    Lowe, Peter. 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 Hong Kong: Congman Grong Linnited. 1986.
    John, Rourk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n the World Stage, 4th ed. Guilford, Connecticut: Ushkin Puplishing Group, Inc., 1993.
    Chang, Jaw-ling Joanne. U.S. China Nornalization: An Evaluation of 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 Baltimor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Law School 1986.
    Carter, Jimmy. Keeping Faivh. New York: Bantam, 1982.
    Reagan, Ronaid. A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90.
    Walker, Richard L. China Under Communism, the First Five Year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Press, 1956.
    Spence, Jonathan. To Change China-Western Adviser in China 1920-1960. Boston: Little,Brown Company, 1969.
    Gold, Thomas B.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Armonk, N.Y.: M.E. Sharpe, 1986.
    Riskin, Carl. China`s political economy: the quest for development since 1949.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Schurmann, Franz.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6.

    三、期刊
    丁樹範。〈國際變局中的中共外交〉,《中國大陸研究》,34卷7期。1991年7月,頁42-52。
    力平。〈評「劍橋中國史」第14卷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分析〉,《中共黨史研究》,6期。1994年,頁68-72。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42卷3期。1999年3月,頁45-61。
    于群。〈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152號文件的形成〉,《歷史研究》,1 期。1996年2月,頁83-91。
    王永祥。〈斯大林與外蒙古獨立的幾個問題〉,《國史館館刊》,21期。1996年12月,頁187-194。
    石之瑜。〈從中共對美、英談判論中共外交的原則性問題〉,《中國大陸研究》,37卷10期。1994年10月,頁39-59。
    石仲泉。〈新中國五十年的歷史發展〉,《中共黨史研究》,4期。1999年,頁9-26。
    布海德(Russell D. Buhite)。〈蘇聯及美國的對華政策〉,《美國研究》,21 期。1992年9月,頁43-62。
    宇野重昭著,張會才譯。〈探索新的研究中國的方法論〉,《中共黨史研究》,5 期1998年5月,頁84-87。
    朱松柏。〈韓國與中共蘇聯關係之探討〉,《韓國研究》,4期。1985年6月,頁4-16。
    吉基祥。〈中共參加韓戰之探討〉,《韓國研究》,8 期。1986年11月,頁105-113。
    宋筱元。〈中共外交政策基本概念與研究途徑〉,《警政學報》,25期,1994年,頁421-438。
    曲星。〈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蘇關係惡化的戰略、理論與利益背景〉,《外交學院學報》,1期。2000年,頁15-24。
    何迪。〈台海危機」和中國對金門、馬祖政策的形成〉《美國研究》期,3期。1988年,頁44。
    周恩來年譜編寫組。〈出席日內瓦會議 1954年2月- 7月〉年,《黨的文獻》,1期。1997年,頁49-50。
    李本京。〈蔣中正先生與中美關係—從白皮書工不到韓戰爆發(上)〉,《中華戰略學刊》,民85年冬季刊。1996年12月31日,頁37-65。
    ───。〈蔣中正先生與中美關係—從白皮書工不到韓戰爆發(下)〉,《中華戰略學刊》,民 86年春季刊。1997年3月31日,頁41-72。
    李百齊。〈解放戰爭中東北首先解放原因探析〉,《山東師範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 期。1998年,頁44。李榮秋。〈韓戰與美國政策〉,《中山學術文化集刊》,23集。1979年3月,頁總367-391。
    李登科。〈五十年的「中」、美、蘇(俄)關係〉,《中國大陸研究》,42卷10期。1999年10月,頁45-67。
    李奎泰。〈韓戰對於韓中關係的影響〉,《韓國學報》,12期。1993年,頁81-121。
    李齊芳。〈十九世紀俄國侵華之政潮與戰略),《國史館館刊》,15期。1993年12月,頁45-76。
    李俊廷、雷英夫。〈抗美援朝戰爭幾個重大決策回憶〉,《黨的文獻》,6 期。1993年,頁24-30。
    李捷。〈從同盟到破裂:中蘇論戰的起因〉,《黨的文獻》,2期。1998年,頁83-92。
    青石。〈1950年解放台灣計畫擱淺幕後〉,《江淮文史》,3期。1997年,頁166。
    沈志華。〈「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願望和結果(續)〉,《中共黨史研究》,3期。1998年,頁46-51。
    ───。〈中蘇聯盟與中國出兵朝鮮的決策(連載)〉,《當代中國史研究》,1 期。1997年,頁14-22。
    ───。〈對在華蘇聯專家問題的歷史考察:基本狀況及政策變化〉,《當代中國史研究》,9卷1期。2002年1月,頁25-27。
    高新濤。〈中蘇關係中的台灣問題(1949-1959)〉,《廣西社會科學》,1期。2002年,頁45。
    明居正。〈中國外交史分析架構之再思考〉,《政治科學論叢》,6 期。1995年 5月,頁259-278。
    林利民。〈試析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對華全面經濟戰〉,《世界歷史》,5期。1998年。
    林登泉。〈論抗美援朝戰爭運動戰政治工作歷史經驗〉,《中共黨史研究》,4期。1994年,頁54-62。
    林正義。〈韓戰對中美關係的影響〉,《美國研究》,9卷4期。1989年12月,頁81-112。
    ───。〈杜魯門、麥克阿瑟與韓戰〉,《歷史月刊》,28 期。1988年11月,頁31-38。
    林曉光。〈建國初期我國國防戰略的轉換—朝鮮戰爭與東南沿海防衛戰略〉,《當代中國史研究》,7卷4期。2000年7月,頁33-43。
    A.M.列多夫斯基(俄)、陳春華譯。〈1952年8 至 9月斯大林與周恩來會談經過〉,《中共黨史研究》,5期。1997年,頁78-87。
    邵玉銘。〈1945-1949年美國、蘇聯與國共四角關係之研究〉,《美國研究》,10卷21期。1980年6月,頁1-53。
    邵宗海。〈評估韓戰前後杜魯門對華政策〉,《問題與研究》,30卷5期。1991年5月,頁88-100。
    洪淳鎬。〈韓戰前後中韓關係的緒論性研究〉,《韓國學報》,10期。1991年5月,頁145-209。
    侯水源。〈研究中共外交政策的兩個模型〉,《東亞季刊》,13卷1期。1981年7月,頁34-47。
    胡鞍鋼。〈中國政策周期與經濟〉,《中國社會科學季刊》,8期。1994年,頁85-100。
    徐焰。〈五十年代中共中央在東南沿海鬥爭的戰略方針〉,《中共黨史研究》,2期。1992年。
    徐大肅。〈金日成的韓戰批判〉,《韓國學報》,9期。1990年6月,頁243-239。
    禹鍾淏。〈美、中共參加韓戰之研究〉,《東亞季刊》,17卷2期。1985年10月,頁123-134。
    馬仲可。〈關於中共參加韓戰預謀的若干問題〉,《問題與研究》,34卷7期。1995年7月,頁64-73。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要素研究:一邊倒政策時期的論證與評估〉,《東亞季刊》,27卷3期。1995年,頁14-28。
    章百家。〈從危機處理的角度看抗每援朝出兵決策〉,《中共黨史研究》,6期。2000年6月,頁22-27。
    章其真。〈試論朝鮮戰爭中蘇聯援華態度的轉變〉,《浙江海洋學院學報》,17卷2期。2000年6月,頁65-69。
    陳國權。〈關於遵義會議研究兩個問題之我見〉,《中共黨史研究》,1 期。1999年,頁63-68。
    陳春華譯。〈1952年8至9月史達林與周恩來會談經過〉,《中共黨史研究》,5期 1997年,頁78-87。
    陳威。〈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堅實基礎〉,《中共黨史研究》,6期。2000年,頁9-21。陳陳毓鈞。〈台海危機與美國干涉〉,《美歐月刊》,10卷1期。1995年1月,頁10。
    傅常青。〈朝鮮戰爭對我黨解決台灣問題的影響〉,《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9卷1期。2001年3月,頁112。
    崔丕。〈美國的遏制戰略與巴黎統籌委員會、中國委員會論綱〉,《東北師大學報(則學社會科學報)》,2期。2000年,頁49-50。
    ───。〈艾森豪威爾政府的東西方貿易管制政策〉,《東北師大學報(則學社會科學報)》,2期。1999年,頁30-41。
    崔丕、侯文富。〈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第81 / 1號文件形成問題研究〉,《歷史研究》,6期。1996年,頁145-156。
    郭展義。〈蘇聯在東北亞的軍事擴張和我國安全防衛對策〉,《韓國研究》,9期。1989年6月,頁89-100。
    曾銳生主講、陳淑銖整理記錄。〈一九五〇年代蔣中正先生反攻大陸政策〉,《國史館館刊》,18期。1995年12月,頁19-32。
    曾景忠。〈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內領導地位確定和鞏固的過程考察〉,《中共黨史研究》,4 期。1998年,頁59-65。
    喬憲金。〈蘇聯出兵東北及東北解放戰爭的貢獻〉,《世紀橘》,11期。1995年,頁17-19。
    潘正祥、胡羨敏。〈中蘇友好的幾個是非問題—評「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幾個觀點〉,《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期。2000年,頁117-118。
    張虎。〈一九五四-五年臺海情勢之分析-中共武力刺探的初試〉,《匪情月報》,27卷12期。
    張暉。〈關於朝鮮戰爭中中國出兵問題的探討〉,《中共黨史研究》,3期。1995年,頁60-63。
    張小明。〈冷戰時期新中國的四次對外戰略抉擇〉,《當代中國史研究》,2期。1996年。
    張元勛。〈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爭取解放台灣的嘗試〉,《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7卷2 期。1997年4月,頁61-63。
    張忠棟。〈冷戰起源的各種解釋〉,《美國研究》,6卷2期。1976年6月,頁73-96。
    張菁華。〈臺灣地區研究現藏韓戰資料評介〉,《國史館館刊》,21 期。1996年12月,頁305-324。
    張飛虹。〈劉少奇1949年秘密訪蘇雨中蘇結盟〉,《蘇州大學學報》1 期。1999年,頁20-26。
    張勝發。〈雅爾達體制的形成與蘇聯勢力範圍的確定〉,《歷史研究》,1期。2000年,頁119-133。
    張淑雅。(臺海危機前美國對外島的政策〉,《中央研究院近代研究所集刊》,23期。1994年6月,頁293-330。
    ───。〈美國對臺政策轉變的考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期。1990年6月,頁469-486。
    ───。〈美國對中共介入韓戰的對策〉,《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1 期。1992年,頁678-728。
    ───。〈臺海危機與美國對「反攻大陸」政策的轉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36期。2001年12月,頁238。
    ───。〈藍欽大使與一九五〇年代的美國對台政策〉,《歐美研究》,28卷1期。1998年3月頁201-203。
    張廣華。〈中國援越抗法重大決策秘錄〉,《炎黃春秋》,10期。1995年頁6-11。
    張鎮邦。〈中共外交政策的演變及其當前國際處境〉,《中共研究》,25卷4期。1996年4月,頁24-32。
    揚子江。〈再談韓戰真相〉,《歷史月刊》,55期。1992年8月1日,頁67-70。
    楊立憲。〈臺灣「法統」問題研究〉,《臺灣研究》,1 期。1993年,頁6。
    楊志恆,〈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42卷10期。1999年10月,頁29-43。
    楊奎松。〈美蘇冷戰的起源及對中國革命的影響〉,《歷史研究》,7期。1999年10月,頁5-22。
    ───。〈蘇聯、中共因應韓戰之背景利弊剖析〉,《近代中國》,137期。頁82-89。
    ───。〈中共出兵朝鮮始末 1950〜1951〉,《國史館館刊》,29期。1990年12月,頁125-158。
    楊浪。〈戰爭邊緣-對「8•23」金門砲戰的回顧〉,《戰略與管理》,5期。1995年,頁24-35。

    程秀龍。〈羅貴波在援越抗法鬥爭中〉,《黨史文匯》,10期。2001年,頁17 。
    陽曦。〈爭取外援與東北解放戰爭〉,《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卷2期。2001年6月,頁40-42。
    葉江。〈斯達林的戰後世界體系觀與冷戰起源的關係〉,《歷史研究》,4 期。1998年,頁52-65。
    盛慕真。〈論意識型態與國際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季刊》,26期。1999年,頁105-118。
    薛鈺。〈論「一邊倒」政策與獨立自主原則之統一 〉,《中共黨史研究》,5期。1994年,頁8-16。
    霜木。〈冷戰起源當議—兼論意識型態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歷史研究》,4期。1999年,頁27-37。
    蔡以典。〈韓戰與中日和約-上〉,《中外雜誌》,28卷6期。1980年12月,頁110-115。
    ───。〈韓戰與中日和約-下〉,《中外雜誌》,28卷7期。1981年1月,頁106-110。
    萬仞。〈第一次臺海危機的回顧—真相與教訓〉,《國防雜誌》,12卷12期。1997年6月,頁30。
    葉飛。〈毛澤東坐鎮北戴河親自指揮,葉飛筆下的八二三砲戰〉,《傳記文學》,56卷3期,頁22-23。
    羅志剛。〈1937-1945年蘇聯遠東政策的演變〉,《武漢大學學報》,1期。1997年,頁102-107。
    趙綺娜。〈一九四〇年代美國外交政策中的臺灣戰略地位〉,《美國研究》,12卷1期。1982年5月,頁29-56。
    熊華源。〈抗美援朝戰爭前夕周恩來秘密訪蘇〉,《黨的文獻》,3期。1994年,頁83-88。
    齊茂吉。〈韓戰及臺海二次危機對臺灣安全之影響〉,《中華戰略學刊》,民85年夏季刊。1996年6月31日,頁118-157。
    齊德學。〈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幾個問題〉,《中共黨史研究》,1期。1998年,頁75-88。
    編輯部。〈韓戰的經過〉,《歷史月刊》,28期。1988年11月,頁19。
    ───。〈韓戰四十週年專輯—韓戰的經過〉,《歷史月刊》,28期。1988年11月。
    劉統。〈解放戰爭中東北野戰軍武器來源探討〉,《黨的文獻》,4期。2000年,頁76-81。
    劉強敏、于濱力。〈論述解放戰爭時期東北根據地的軍工生產〉,《世紀橘》,2期。1996年,頁16-17。
    劉傳增。〈從打開中美關係看毛澤東的外交戰略思想〉,《中共黨史研究》,1 期。1994年,頁13-18。
    蔣建農。〈關於新中國外交方針的幾個問題〉,《當代中國史研究》,2 期。1996年,頁21-28。
    四、論文
    丁永康。〈中共對美國外交政策:理論與實質關係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
    文馨瑩。〈美援與臺灣的依賴發展〉。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1月。
    王秀琦。〈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締結及廢止〉。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6月。
    朱紀中。〈從「中國白皮書」的公佈論美國對華政策的改變〉。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李守正。〈中共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研究,1949-1952:關於農村與工商業所有制的政策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李光億。〈杜魯門時代之美國對華政策 1945-1952〉。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59年。
    李功勤。〈蔣介石臺灣時代的政治菁英(1950-1975年)-以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及內閣成員為例〉。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7月。
    李慧君。〈美國參與韓戰的政治過程〉。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李朝明。〈美國對韓、越戰戰略指導之比較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5月。
    李嵩明。〈毛澤東的政治思想-權力與策略〉。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年7月。
    車城滿。〈中蘇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關係之研究 1949-1982〉。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朴德熙。〈中共對北韓早期軍事援助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林朝興。〈第恩 艾契遜與中美關係之研究一九四九~一九五三〉。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6月。
    禹鍾淏。〈中共國際反霸統一戰線之研究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
    黃文智。〈中共在韓戰停戰談判策略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5月。
    黃倩雲。〈1954-55年臺海危機期間美國之危機決策過程〉。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1月。
    莊榮輝。〈美國學者對中美關係發展(1949-1958)的看法〉。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6月。
    陳福道。〈中共與蘇聯所訂條約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12月。
    陳曉真。〈戰後臺灣經貿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1950-1993 )〉。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張登及。〈中共的世界觀與其對外政策的演變〉。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張雅君。〈從「三個世界」論七〇年代中共外交政策的轉變〉。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6月。
    張國政。〈中共一邊倒外交政策理論與實踐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俞行健。〈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工會組織〉。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楊大全。〈危機決策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6月。
    梁秀榆。〈杜勒斯對華政策之研究一九五三~一九五九年〉。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12月。
    詹竣傑。〈韓戰時期美國對華政策〉。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劉祖光。〈1949-1957年毛澤東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劉湘安。〈美國與台海兩岸關係演變之剖析〉。私立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5月。
    鄭欽模。〈蘇聯在韓戰中的角色〉。淡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1月。
    蕭秋美。〈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1月。
    蕭澤振。〈中共外交組織及其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6月。

    五、報紙
    (一)中文
    人民日報(北京)
    人民日報暨海外版
    大公報(香港)
    文匯報(香港)
    中國時報(台北)
    中央日報(台北)
    明報(香港)
    聯合報(台北)
    解放軍報(北京)
    (二)英文
    China Post
    New York Time
    The Washington Post

    六、其他
    中央通訊社
    新華社

    七、網際網路專文
    聯合國網站:
    http ://www.un.org/documents/sc/res/1950/s50r82e.pdf.
    http://www.un.org/documents/sc/res/1950/s50r83e.pdf.
    中共紀念抗美援朝五十周年網站:
    http ://www.pladaily.com.cn/item/kmyc50/dashi/1950.htm.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
    9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91NCCU544201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外交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1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