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28264      Online Users : 26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0388


    Title: 白樺事件眞相之剖析
    Authors: 劉大貝
    Contributors: 周應龍
    劉大貝
    Date: 1982
    Issue Date: 2018-10-05 16:58:05 (UTC+8)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文藝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反映,它不獨顯示了某一社會、某一時期的文化狀況,也相應的推動文化的前進。
    文藝也是人類精神的食糧,文藝作品是人類普徧愛好的讀物,所以文藝有著一種可以爭取讀者同情與鼓勵讀者情緒的功效。如果把文藝利用在政治宣傳上,便是一種有力的、有效的工具。文藝之能成為政治運動的工具,因為文藝有著一種特殊的魔力。科學是理智的,文藝則是情感的。
    文藝作品裡有著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賦予作品中的人物,而這種情感,通過作品中的人物,能使讀者讀後感染,發生情感的共嗚。一首悲哀的詩,讀者讀了會有同感地感嘆。一齣戲劇,欣賞者會因劇中人的幸運而高興的歡笑,也會因劇中人的不幸而一掬同情之淚。一篇小說,其中主角的幸運者,讀者會得為之慶幸,為之拍案稱快;如果主要人物遭慘痛的不幸時,讀者會得代為不平,為之憤激,或者為之一哭。而且,作者在作品裡流露的思想,流露的宇宙觀,人生觀,讀者會在不自覺中受其影響。
    因為文藝之富有這種魔力,所以可利用之作為宣傳,作為教育,作為鼓勵,作為政治運動的一種有力的工具,稍稍留心文藝,懂得一些文學的人,都會知道,中共看準了這一點功效,認定了文藝是可以利用來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所以他們很早便利用文藝運動來作為政治活動重要的一環。
    溯自中共叛亂初期,他們建黨成立之後(民國十年),便篡窈了偉大的五四文藝革命的成果,利用新文學作為他們一種有力的政治工具了。以民族利益的幌子,欺騙引誘了不少文藝工作者入伙,攫奪文藝這一利器為其判亂工具之一。
    從民國十年中共成立開始,一直到現在,他們都是把握了文藝這一項武器的。至於中共如何把握文藝這一項武器?如何利用這一項武器?三十餘年來,也曾經過了許多的演變,隨著他們主觀的力量的消長,隨著客觀的力量的消長,隨著客觀的社會環境不同,與政治環境的不同,他們對於文藝策略的運用,也有過許多的變化;不過,他們把握住文藝而予以運用的原則,是始終不變的。
    縱觀中共六十年來的文藝活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中共成立的民國十年起,至民國三十一年在延安舉行「文藝座談會」為止。第二個時期,是從「延安文藝座談會以後,至毛澤東死後「四人幫」倒台為止。第三個時期,則為傷痕文學的興起一直到白樺事件的今天。
    從中共成立以後,一直到現在,中共的文藝活動不曾間斷過;不但不間斷,不但一直繼續者,而且步步加緊。在第一個時期的中共文藝策略,他們是利用文藝運動作為政治叛亂的工具的,所以可以說,這一個時期,是他們利用文藝運動與文藝統戰作為政治的工具的時期。而第二個時期,從「延安文藝座談會」開始的一個時期。他們又進一步的運用文藝,他並且奴役文藝,完全控制文藝為政治的工具,叫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故為中共奴役殘害文藝的時期,毛匪在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講話,就把奴役文藝工作者的真象暴露無遺。他把「立場」和「態度」兩把枷鎖加諸入彀文藝工作者的頸子上,使之無法動彈。自從王實味的「野百合花」事件開始,發展到對俞平伯「紅學」的研究、電影「武訓傳」的攻擊,以迄從「三家村」、「海瑞罷官」、「兵臨城下」等的批評,引發起「文化大革命」,不斷的整風,不斷的對文藝工作者迫害,其後果,中國大陸的文藝生命已被窒息,人民無精神生活可言,這一時期如稱為中國文藝的黑暗時代,殆不為過。
    第三時期,則為中共文藝界「覺醒」與「抗議」的時期,白樺事件卽其代表。
    本論文旨在就「白樺事件」之真相及其所引發的問題,作一較詳細之分析。
    本論文先從共黨理論方面探討共產黨對文藝的看法與作法。分為「馬恩列史文藝理論」與毛澤東文藝思想二部份談論。毛澤東文藝思想,是在他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才具體形成的;毛匪的文藝思想最大之特色是強調文藝應服從於政治。這也是他與共產主義創始人馬恩之文藝看法最大之不同處。
    毛匪以其在延安座談會上之講話為依據,開展了中共文藝界的整風運動,本文之第二部份卽是陳述中共整風運動之囘顧實例。
    四人幫下台之後,中共當權派為了轉移民憤,也為了製造有別前兇之假相,一度允許各地民主牆之設立,更鼓勵追述文革罪惡的「傷痕文學」出現。白樺卽其代表作家之一。本文之第三部份介紹白樺其人其事及其作品著作,與苦戀本事與苦戀所製造出之風波真相。
    嚴格而言,白樺事件應并不只是中共之另一次文藝整風運動,白樺事件更是中共的一次文藝鬥爭,文藝統戰與政治權力之鬥爭。
    白樺事件的經過,可看出中共文藝策略的轉折,以及大陸文壇的走向,值得世人的重視。此為本文論析之重點部份。
    Reference: 主要參考書目
    王章陵,「白樺的路」,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三月初版,台北。
    叶洪生主編,「白樺的苦戀世界」,采風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二月出版,台北。
    陳濟民,「環繞在白樺苦戀周圍的一些問題」,台北。
    王章陵,「中國大陸反共文藝思潮」,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八年四月初版,台北。
    丁森,「中共文藝總批判」,亞洲出版社,民國四十三年四月初版,香港。
    丁森,「中共工農兵文藝」,亞洲出版社,民國四十四年九月,香港。
    丁森,「中共統戰戲劇」,亞洲出版社,民國四十三年七月初版,香港。
    玄默,「中共對知識份子的統戰與迫害」,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八年九月,台北。
    夏曉華,「共匪對黨外知識份子思想控制之研究」,陽明山莊,民國四十六年九月,台北。
    唐紹華,「中共文藝統戰囘顧」,文壇雜誌社,民國七十年七月初版,台北。
    張放,「中共文藝圈外」,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七年五月初版,台北。
    蔡丹治,「共匪文藝問題論集」,大陸觀察雜誌社,民國六十五年九月初版,台北。
    王集叢,「中共(破立)文藝概論」,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七年一月初版,台北。
    王章陵,「中共的文藝整風」,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六十二年元月修正再版,台北。
    姜桂林,「共匪歷次文藝整風真相」,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六組,民國五十九年三月,台北。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北京。
    「中共問題資料週報」,第一百期至第一百一十期,中共問題資料社,台北。
    人民日報
    紅旗雜誌
    「動向」,香港。
    「爭鳴」,香港。
    「當代」,香港。
    「明報月刊」,香港。
    「中報月刊」,香港。
    「七十年代」,香港。
    「百姓」,香港。
    「觀察家」,香港。
    「南北極」,香港。
    「重要敵情彙報」,台北。
    「共黨問題研究」,台北。
    「匪情研究」,台北。
    「東亞季刊」,台北。
    鄭學稼,中共興亡史,二期。一九七○年,台北,中華雜誌社。
    郭華倫,中共史論,四冊。民國六十二年增訂版,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
    李何林,近廿年中國文藝思潮論。一九四七年,上海,生活書店。
    劉心皇,現代中國文學史話,民國六十年,台北,正中書局。
    伊凡諾夫,列寧的文學黨性原則,第二輯第二種。史慎微譯,一九五六年,上海,新文藝出版社。
    普列漢諾夫,沒有地址的信,藝術與社會生活。曾葆華譯,一九六二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貝爾查也夫,俄羅斯共產主義之本原。鄭學稼譯。民國四十三年,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托洛斯基,不斷革命論,彭道之等譯。國際關係研究所影印本。
    C.T. Hsia,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second editio, 1971,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Marle Goldman, Literary Dissent in Communist China, 1967,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7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770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4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