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119/141057 (78%)
Visitors : 46531475      Online Users : 4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2088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0886


    Title: Axel Honneth的承認理論與現代法秩序之關係
    The relation between Axel Honneth`s Theory of Recognition and modern legal order
    Authors: 陳柏宏
    Contributors: 陳起行
    陳柏宏
    Keywords: 圍繞承認的鬥爭模式
    相互主體性
    倫理
    存有論
    實踐理性
    社會衝突
    Model of a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
    Intersubjectivity
    Ethics
    Ontology
    Practical reason
    Social conflicts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8-11-09 15:48:49 (UTC+8)
    Abstract: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透過對於Axel Honneth所建立起的承認理論的探討,就原住民文化下的規範與現代憲政主義下的法秩序共存來思考新的理解方式。礙於篇幅的問題,本文研究的目標將著重在於對Honneth建構其理論的過程及思想上的指引作出比較深入的探討與研究,至於將其理論進一步應用於對於社會總總因為多元文化理念不同而所產生的規範上爭議之問題,則有待日後進一步的研讀。

    Honneth在學派上被分類為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同時也是著名學者
    Habermas的弟子之一,因此我們也可以在他的承認理論上看到Habermas和批判理論的影子。目前研究領域是社會學與哲學,而其所主要學說便是本文要研究的對象——承認理論。在其承認理論當中,接續著當年Hegel於Jena發展未竟完全的承認概念的理念發展。其問題意識乃在於對近代政治哲學原子式的構成,或者也可以說是法律上形式的共同統合體,對於規範上的議題呈現出由康德為其代表的「普遍性道德」所產生的形式法律,支配著人民實際上的種種相互關聯行為。但如果隱藏在人民身上的實際存有實踐倫理知識和現行形式法律無法一致,將會產生規範價值實質分裂之問題。同時,一方面基於保護人民讓其得以自由經營其生活的種種法律上所規定之權利,於此時可能反而會演變成對於人民實踐規範空間形成壓縮,造就人民更深層的不自由感覺。因此,Honneth遵循著Hegel對於近代政治哲學內涵上的缺失之批判,進一步去發展出當人民對於自身及自身延伸出去的行為、規範或倫理價值無法得到認同時,將會使得未獲完全認同的個體本身存在一種道德上的潛在要求,透過對於既存已獲得承認的倫理關係的破壞,讓其對於自身能獲得更進一步的認同,以期重返共同中自己的自由真實生活主體性。

    另一方面,Honneth在透過Aristotélēs、Niccolò Machiavelli、Thomas Hobbes、Friedrich Hölderlin以及Fichet的思想模式重新架構出Hegel本身的承認概念之後,感於其有效性乃建立在形上學的先驗有效性。對於尋求能夠實際對社會批判理論產生經驗上的影響將會被受到質疑。因此,Honneth透過美國社會心理學家George Herbert Mead的心理學相關理論,賦予其所架構出的承認理論模式實質經驗上的有效性,獲得三種實質經驗上有效成立的承認模式。希望藉由承認行為運作的過程當中,解決現代性在政治哲學上乃是一個實質上分裂但卻形式上統合卻不平等的社會結構所產生的種種多元文化如何共融的問題。
    Reference: 中文

    顏厥安,《幕垂鴞翔——法理學與政治思想論文集》,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顏厥安,《規範、論證與行動—法認識論論文集》,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顏厥安,《法與實踐理性》,台北:允晨文化,1998。
    王皇玉,《刑罰與社會規訓─台灣刑事制裁新舊思維的衝突與轉變》,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江玉林,〈法主體性之建構與自由理念〉,收錄於《法理學論叢-紀念楊日然教授》,台北:月旦,1997。
    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張鼎國,〈理解,詮釋與對話:從哲學詮釋學的實踐觀點論多元主義〉,收錄於《多元主義》,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8。
    張鼎國,《詮釋與實踐》,汪文聖/洪世謙編,台北:政大出版社,2011。
    蔡美麗,《黑格爾》,台北:左岸文化,2003。
    鄧安慶,《謝林》,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Charles Taylor,《黑格爾與現代社會》,徐文瑞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George Herbert Mead,《心靈、自我與社會》(Mind,Self,and Society),胡榮、王小章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頁28。
    Donald W.Winnicott,《遊戲與現實》(Playing and Reality),朱恩伶譯,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英文

    Jürgen Habermas,《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Twelve Lectures》,Mit Pr,1990.4.1。

    日文

    アクセル・ホネット(Axel Honneth),《承認をめぐる闘争――社会的コンフリクトの道徳的文法》,山本 啓/直江清隆 訳,法政大学出版局,2003年。
    アクセル・ホネット(Axel Honneth),《正義の他者――実践哲学論集》,加藤泰史/日暮雅夫 他訳,法政大学出版局,2005年。
    アクセル・ホネット(Axel Honneth),島崎 隆/明石 英人/大河内 泰樹/徳地 真弥訳,《自由であることの苦しみ――ヘーゲル「法哲学」の再生》,未来社,2009。
    瀬戸一夫,《無根拠への挑戦――フィヒテの自我哲学》,勁草書房,2001年
    ヘーゲル(Hegel),《法の哲学》,藤野 渉/赤沢 正敏 訳,中央公論新社,2001年
    井上達夫,《他者への自由―公共性の哲学としてのリベラリズム》,創文社,1999年。
    マルティン‧ハイデガー(Martin Heidegger),《シェリング講義》,木田 元/迫田 健一訳,新書館,1999。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9665105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651056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LAW.037.2018.F10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5601.pdf1331KbAdobe PDF233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