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1/144292 (79%)
Visitors : 50911412      Online Users : 47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2481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4810


    Title: 《劉子》新探索
    A New Exploration of Liu Zi
    Authors: 黃承達
    Huang, Chen-Ta
    Contributors: 游志誠
    黃承達
    Huang, Chen-Ta
    Keywords: 《劉子》
    《文心雕龍》
    劉勰
    版本
    評點
    Liu Zi
    Wen Xin Diao Long
    Liu Wei
    Version
    Commentary
    Date: 2019
    Issue Date: 2019-08-07 16:23:36 (UTC+8)
    Abstract: 本論文以「劉子新探索」為題,討論《劉子》的作者,版本、與明清兩代的評點。
    作者部分,分成兩部分來討論:一是從陳志平先生最新的考究文獻為據,進行商榷與補充;另一部分則以類感說為據,進行《劉子》、《文心雕龍》的比對,利用新文獻與新方法,從兩部分把《劉子》的著作權還給劉勰。
    版本部分則蒐羅目前考據的版本文獻,歸納版系的系統,作為研究文獻的基礎工程,並以新梳理出《劉子》版本的學術脈絡。
    評點則分成明代的文學性評點與清代的版本校勘類評點,討論明代的孫鑛、蔣以化與清代的咸伯恭和張紹仁等四家。明末的孫鑛、蔣以化在文壇上都是復古派陣營的人,對於當代追求新變的聲浪不是完全認同,但又希望可以找出一種兼解的方式,於是《劉子》在兩人心中各自成為一種能融古鑄今的典範,兩人以文學性評點為《劉子》解讀,可深刻地看出:除說理明晰外,《劉子》文學性極高,可以翻轉《劉子》文學性不足的新評價。而清代日人漢學家咸伯恭與張紹仁的「版本性評點」,可以補足善本的優劣,理解各代在用字遣詞上的細微差異,更能進一步了解傳統漢學的校勘與版本的操作。而最終通過兩代的差異比較,可以看出《劉子》學史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關懷點,反映時代命題。
    This dissertation, with the title of "An Exploration of Liu Zi", discusses the author of Liu Zi, as well as its versions and literary critiques from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discussion of the author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s supplemented by Mr. Chen Zhiping`s latest paper; the other part is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Liu Zi and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based on the notion that how the world is perceived via human sens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literature and methods, to return the copyright of Liu Zi to Liu Xie.
    It also collects and categorizes the literary texts of the current versions as the bases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organizes the research context of the versions of Liu Zi.
    As for the critiques, they are divided into the literary critiques from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version collation from the Qing Dynasty by exploring the four scholars—Sun Kuang and Jiang Yihua of the Ming Dynasty along with Xian Bogong and Zhang Shaoren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Late Ming Dynasty scholars Sun Kuang and Jiang Yihua were considered conservative in the literary world. They did not completely agree with the contemporary pursuit of new changes, but hoped to find a way to compromise in between. Thus, Liu Zi, was interpreted by them respectively as a paradigm to fuse the new and the old. Both Sun and Jiang applauded the literary value of Liu Zi in addition to its solid arguments, which could be served as new critiques to reverse the previous ones that Liu Zi lacked literary value. In addition, the critique of the version collation made by the Japanese sinologists Xian Bogong and Zhang Shaoren helps supplement the merits and flaws of the previous versions and comprehend the subtle differences in their choices of words, which facilitates the understanding of version collation method adopted by the traditional Sinology.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aforementioned critiques mad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can be seen that in terms of the research of Liu Zi,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dynasties value different academic interests that correspond with their times.
    Reference: 徵引與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1997年。
    [漢]司馬遷撰.裴駰等三家注:《史記》台北:宏業書局,1995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附馬王堆「戰國縱橫家書」等資料22種》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二、《劉子》專類
    (一)《劉子》相關著作
    王叔岷:《劉子集證‧自序》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江建俊校注:《新編劉子新論》,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3月。
    王重民編,《敦煌古籍敘錄新編.第九冊.劉子新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6月台一版。
    林其錟、陳鳳金輯校:《敦煌遺書劉子殘卷集錄》,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10月。
    林其錟、陳鳳金:《劉子集校合編‧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2年。
    林其錟、陳鳳金:《劉子集校合編‧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2年。
    侯應南:〈《劉子》論述人才與教育〉,《新華社北京》(6月9日)。
    陳志平:《劉子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
    傅亞庶:《劉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第1版,2010年4月北京第3次印刷。
    楊明照校注:《劉子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4月。
    楊明照:《新增劉子校注》,四川:巴蜀書社,2008年。
    楊明照校注,陳應鸞增訂:《增訂劉子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羅振玉編:《敦煌石室遺書百廿種.敦煌石室碎金.劉子殘卷》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二)碩、博士論文
    王薇寧:《劉子對道家思想的轉化與繼承》彰化:彰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2013年。
    晁瑞蓮:〈《劉子》詞匯及語料價值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
    陳家婷:〈《文心雕龍》與《劉子》文藝思想比較研究〉山東:山東大學碩士論文, 2015年。
    莊淑萍:《劉子思想研究》臺北:市立台北教育大學應用語文所在職進修班,2006年。
    張雅華:《劉子》的政治思想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在職進修班,2013年。
    萬明:〈《劉子》的人才管理思想研究〉廣西:廣西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劉向輝:〈《劉子》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歐志祥:《《劉子》儒家思想研究》高雄:高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2015年。
    蔡欣:〈《劉子》文藝思想研究〉江西;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三)期刊與單篇論文
    方介:〈《劉子‧正賞》篇與《文心‧知音》篇的比較〉,《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4年9月。
    皮朝綱,詹杭倫:〈試論劉晝的美學思想〉,《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4年。
    朱文民:〈再論《劉子》的著作者為劉勰〉,《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1期),2009年1月。
    任朝霞:〈《劉子校釋》簡評〉,《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2000年。
    李軍:〈魏晉南北朝儒學教育理論的復興與發展-劉晝《劉子》教育思想初探〉,《孔孟學報》,1994年3月。
    李政林:〈《劉子》作者為劉勰之說商榷〉,《南昌大學學報(入社版)》(第30卷第3期)1999年9月。
    李隆獻:〈劉子者問題再探〉台北:台大中文學報,1988年11月。
    林其錟,陳鳳金,〈《劉子》兩鈔本考索〉(《文獻》第三期),1986年。
    林其錟,陳鳳金,〈《劉子》「影宋抄本」辨正〉,(《文獻》第三期),1986年。
    林其錟、陳鳳金:〈五卷本《劉子》和日本古代學者的論述〉,《文獻》(第4期)1989年。
    周紹恒:〈從劉勰負《劉子》候沈約的故事看該書的作者 ——《劉子》為劉晝所撰新證〉河南大學:《漢語言文學研究》(第3期)2016年。
    祈志祥:〈試論劉晝的美學思想〉,《廣州大學學報》(第四卷第七期)2005年七月。
    凃光御:〈《劉子.貴農章》經濟思想考察〉,《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7年。
    孫蓉蓉:〈關於劉勰「文集』的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2003年9月。
    張辰,曹俊英:〈劉晝文藝觀初探〉,《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9年。
    陰曉儒:〈劉晝美學思想述評〉,《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1年。
    陳志平:〈論孫星衍跋南宋小字本《劉子》〉,《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6期)2006年11月。
    陳志平:〈《劉子》作者和創作時間新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4期),2007年7月。
    陳志平、陳明華:〈《劉子》名稱考〉,《黃崗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2008年4月。
    陳志平:〈三十年劉子研究〉《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期),2014年。
    陳應鸞:〈《劉子》作者補考〉,《文化遺產》(第三期),2008年。
    陳祥謙:〈《劉子》作者新証〉,《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5期),2008年10月。
    許建平:〈敦煌本《劉子》殘卷舉善〉《敦煌研究》(第3期),1989年。
    許建平:〈敦煌遺書《劉子》殘卷校証〉《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1989年。
    程天祜:〈劉子作者辯〉,長春:《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6期),1986年。
    楊明照〈《增訂劉子校注》前言〉,《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1年。
    榮新江:〈兩種流散的敦煌《劉子》寫本下落〉《書窗》(第1期),1993年。
    蔡欣:〈《劉子》文藝範疇辨析〉,《嘉興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2007年1月。
    韓玉蘭:〈《劉子》與《顏氏家訓》比較〉,《青島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6年。
    譚家健:〈《劉子新論》新論〉,《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2期),2002年5月。
    三、《文心雕龍》專類
    (一)《文心雕龍》相關著作
    王元化:《讀文心雕龍》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
    王更生:《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王更生總編定:《台灣近五十年《文心雕龍》研究論著摘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王禮卿:《文心雕龍通解》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沈謙:《《文心雕龍》批評論發微》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沈謙:《文心雕龍之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華正書局,1990年7月再版。
    周振甫:《文心雕龍二十二講》四川:重慶大學,2010年。
    張少康:《劉勰及其《文心雕龍》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10年。
    戚良德:《儒學視野中的《文心雕龍》》上海:上海古籍,2014年。
    黃霖編:《文心雕龍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游志誠:《文心雕龍與劉子系統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年。 
    游志誠:《文心雕龍與劉子跨界論述》台北:華正書局,2013年。
    游志誠:《文心雕龍五十篇細讀》台北:文津出版社,2017年。
    游志誠:《劉子五十五篇細讀》台北,文津出版社,2019年7月。
    楊明照主編:《文心雕龍學綜覽》上海:上海書店,1995年。
    劉渼:《台灣近五十年「《文心雕龍》學」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龔鵬程:〈從《呂氏春秋》到《文心雕龍》—自然氣感到抒情自我〉收於柯慶明,蕭馳主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下冊》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
    (二)期刊與單篇論文
    朱清:〈《文心雕龍》與漢代易學〉《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5卷第6期)2005年11月。
    林其錟:〈魏晉玄學與劉勰思想—兼論《文心雕龍》與《劉子》的體用觀〉,《許昌學院學報》(第27卷第4期),2008年。
    郁沅、羊列榮、謝昕:〈《文心雕龍》審美感應論探微〉收於日本九州大學中國文學會主編:〈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楊焄:〈從漢代易學論〈文心雕龍.隱秀〉〉收於徐中玉、郭豫適所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4輯‧中國文論的常與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蔡鍾翔:〈劉勰與緣情說一兼論魏晉南北朝時期情感的解放〉收於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論劉勰及其《文心雕龍》》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四、其他書目
    (一)書籍
    王更生編:《蘇軾散文研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台北:商務印書館,1958年。
    王書才:《文選評點略述》上海:上海古籍,2012年。
    王新春《易學與中國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批評文學通史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德威:〈序‧詩與物—《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收於鄭毓瑜著《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台北:聯經,2012年。
    左松超:《說苑集證》台北:編譯館,2001年。
    朱文民:《劉勰傳》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崑崙出版社,2005年。
    朱曉海:《讀易小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何善盟:《魏晉情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頁172。
    李鳳亮等著:《中國古典文論現代觀照的海外視野》台北:威秀資訊科技,2016年。
    周立升:〈《參同契》建構的人天模型〉《兩漢易學與道家思想》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周勛初:《中國文學批評小史》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2007年。
    [清]邵廷采:《思復堂文集.附錄》(見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51冊)台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祝瑞開:〈「性理情」說與「中和」論〉《兩漢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1989年。
    孫鑛:〈與余君房論文書〉《月峰先生居業次編.卷三》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0年。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張濤:〈易學和秦漢思想的發展〉《秦漢易學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陳志平:《魏晉南北朝諸子學研究》武漢:武漢大學,2017年。
    陳垣:《史諱舉例》浙江:金華書局,2004年。
    陳德興:《氣論釋物的身體哲學:陰陽、五行、精氣理論的身體形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陳曉芬:《中國古典散文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0年。
    梁書弦《漢易卦氣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下冊》台北:明倫出版社,1969年。
    黃偉倫:《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新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
    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趙俊玲:《文選評點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熊禮滙:《明清散文流派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鄭毓瑜:〈從病體到個體:「體氣」與早期抒情說〉收於柯慶明,蕭馳主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下冊》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台北:聯經,2012年。
    蔡鎮楚:《中國文學批評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賴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復古論法之風》台北:里仁書局,2009年。
    (二)碩博士論文
    胡淑冰:《孫鑛〈詩經批評〉研究》新疆:新疆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張盼盼《孫鑛《左傳》評點研究》河南: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陳濬寬,《阮元《毛詩注疏校勘記》探析》台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三)期刊
    李忠達:〈晚明文學評點視域下的《藥地炮莊》〉,《清華學報》 (第48卷第4期),2018年。
    曾守仁:〈冷人、幽器與鬼趣:試論鍾、譚的人、詩與批評〉,《文與哲》(第18期),2011年6月。
    龍向洋:〈簡論孫鑛的〈詩經〉評點〉《江西社會科學》(第二期),2002 年。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815150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1508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1900182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50801.pdf3270KbAdobe PDF270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