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1300/142216 (78%)
Visitors : 48281004      Online Users : 77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5765


    Title: 臺北市海砂屋重建相關問題之探討
    Discussion on the reconstruction issues of high chloride ion building in Taipei City
    Authors: 林俊堯
    Contributors: 賴宗裕
    林俊堯
    Keywords: 海砂屋
    重建
    集體行動理論
    焦點團體座談
    獎勵罰則機制
    Date: 2019
    Issue Date: 2019-09-05 16:57:12 (UTC+8)
    Abstract: 我國於民國70年至80年間,砂石業者在河川砂石短缺之下,大量引用海砂做為興建房屋所需材料,即俗稱「海砂屋」。但因海砂中含有高量氯離子,對於建物結構中的鋼筋具腐蝕性,嚴重影響建築物使用人的生命安全及財產保障。近年來海砂屋之混凝土塊剝落與崩塌所造成災害之新聞時有所見,有鑑於此,海砂屋重建問題已獲政府主管機關重視,陸續推動相關法令之整併及建立輔導機制;但在臺北市政府所公告列管須拆除重建之49處海砂屋社區中,卻仍有42處無法順利於公告應停止使用之期限內有效進行重建作業,可見其存在相關問題,而更大的隱憂是存有許多未經自主鑑定及未申請列管的潛在海砂屋。
    目前海砂屋重建行為多以都市更新方式辦理,除了是政府推動的政策外,亦可藉此申請更多元之重建獎勵,以加速海砂屋之重建效率及減少災害之發生。而海砂屋或都市更新重建皆具有集體行動之特質,因此,本研究參考海砂屋重建及都市更新之相關文獻與研究,分析現行法令制度、推動政策、重建獎助誘因及罰責制度,並以Olson的集體行動理論為基礎,探討搭便車之集體行動困境,分析利害關係人間彼此集體行動基礎及相對關係,以建構海砂屋重建機制及相關配套措施。
    為了深入瞭解海砂屋重建所面臨課題,本研究以臺北市海砂屋重建實際案例進行個案訪談與研究分析,歸納影響海砂屋重建之12項關鍵因素,其中包含須仰賴具強制力的政策外,並存在應簡化行政程序、擴大獎助措施、差異化獎勵等因素。同時以焦點團體座談討論之研究方法,探討「臺北市海砂屋重建制度」之應調整方向,並從管理制度、推動執行及獎勵罰則機制等三大面向,分別針對「臺北市高氯離子混凝土建築物善後處理自治條例」提出9項、「臺北市都市更新自治條例」提出1項、「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提出2項等相關條款之修正建議,另在相關推動政策上,提出了3項政策之建議方向,以提供臺北市政府制定海砂屋重建制度及參與重建者之參考,期能解決海砂屋重建執行之困境,達到健全都市防災作業與增進公共利益之目的。
    Reference: 壹、中文部分(依筆畫排列)
    (一)專書
    丁致成,1997,『城市多贏策略-都市計畫與公共利益』,臺北市:創新出版社。
    吳庚,2005,『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臺北:三民出版社,9版。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初版,臺北市:巨流。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初版,臺北市:五南。
    徐世榮,2001,『土地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地政學術之補充論述』,正揚出版社。
    溫豐文,1997,『公寓大廈管理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研究報告,臺北市。
    賴宗裕,2015,『成長管理』,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在職專班上課用書。
    邊泰明,2003,土地使用規則與財產權理論與實務,詹氏書局,初版。
    (二)期刊
    王宏文,2019,都更條例中政策工具的分析,臺大理律公法實務與公共事務論壇,27-31。
    王梅玲,2002,焦點團體研究法的理論與應用,圖書與資訊學刊,40:29-46。
    王順治,2005,建築物結構受損後之修繕、整建與重建等法律制度整合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報告。
    白仁德,2016,2016日本都市計畫與都市設計實務,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出國報告。
    吳彩珠,2002,都市更新法制變遷之制度經濟分析,中國行政評論,11(3):63-94。
    李婉鈺,2015,社區居民自辦都市更新參與機制之擬議,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4(3):47-61。
    呂宗盈、林建元,2002,由制度面探討台灣土地使用管理制度變遷之研究,建築與規劃學報,3(2):136-159。
    林維明、黃兆龍、彭耀南、吳鶯榮,1996,海砂屋調查及分析,防蝕工程,10(2):92-108。
    許惠峰,2012,從交易成本論財產權制度對經濟效率之影響-兼論寇斯定理在公私法領域之運用,臺灣期刊興大法學,11:1-66。
    章美英、許麗齡,2006,質性研究-焦點團體訪談訪之簡介與應用,護理雜誌,53(2):67-72。
    陳香妃、張金鶚、葉毅明,2007,從集體行動看社區意識與管理制度對公寓大廈管理維護之影響-管理維護客觀績效與社區主委主關滿意度分析,都市與計劃,34(2) :139-163。
    陳俐蓉,2010,一個地震災難後的社區重建歷程:台北縣新莊龍閣社區經驗的反思,社區發展季刊,131:309-325。
    彭佩瑩,2014,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觀點論之,新北市政府103年度自行研究報告,新北市樹林地政事務所。
    湯京平、黃詩涵、黃坤山,2009,災後重建政策與誘因排擠-以九二一地震後某社區營造集體行動為例,政治學報,48:1-31。
    黃崑山,1998,市中心之保存與復甦-以台南市傳統街廓為例,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黃虹霞,2012,公寓大廈之重建由海砂屋重建個案談起-與文林苑案相關之都市更新條例第36條規定之比較,萬國法律,184:60-67。
    廖珮君、江穎慧、張金鶚,2017,臺北市老屋健檢之政策分析,都市與計劃,44(1):59-81。
    賴宗炘,2011,都市更新課題探討與策略研擬,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0(1): 85-105。
    邊泰明、黃泳涵,2013,信任與都市更新參與意願之研究,都市與計劃,40(1):1-29。
    (三)碩博士學位論文
    王淑慧,1990,「台灣石油工會會員參與工會活動之研究──OLSON集體行動理論之分析應用」,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王耀星,2012,「影響都市更新推動成效因素之探討-以台北市都市更新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全球經營與策略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王澤文,2017,「都市更新獎勵容積評定標準合理性之研究 —以台北市個案分析為核心」,國立中央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朱彥華,2009,「台灣鐵路工會以集體行動影響政策之研究(2000-2004)」,中國文化大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江念慈,2014,「論國際貨幣基金之附條件在國際法上之實踐──以集體行動理論為分析架構」,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臺北。
    吳鎮宇,2015,「都市更新公共利益之探討-政策利害關係人觀點」,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吳侑澄,2008,「都市更新容積獎勵下之投資可行性-以華固雙橡園為例」,私立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吳家銓,1996,「客運業集體行動形成與策略分析-北市民營公車六二二罷駛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沈文才,2012,「資訊透明度與都市更新效益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李姿齡,2008,「影響參與都市更新事業意願之探討-以台北市都市更新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李金桂,2008,「運用社會資本自組都市更新會實施更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臺北。
    李育頷,2014,「從利害關係人理論探討對都市更新案例之成敗因素」,東吳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林佑璘,2003,「臺北市實施都市更新歷程及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林育全,2006,「建構整合代理機制推動民間參與都市更新事業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涂建平,2003,「慈濟功德會做為集體行動邏輯之個案研究」,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張友怡,1998,「私部門辦理都市更新問題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張義權,2001,「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實施後對地區環境影響之調查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張凱傑,2016,「我國都市更新制度下公共利益之探究-評析大法官釋字第七O九號釋」,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張維茹,2011,「民眾參與都市更新整建之行為意願探討-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
    張靜如,2002,「都市更新衝突管理機制之研究-以台北縣板橋市民權段都市更新案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黃泳涵,2010,「信任與都市更新參與整合意願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邱靖鈜,2014,「都市更新條例的政策轉型-從政策疏漏邁向政策承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楊瑜,2004,「高雄市教師會參與民主政治過程之研究」,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楊少中,2008,「由公共利益探討都市更新法令調整機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楊少瑜,2007,「從公私部門角度探討容積獎勵機制之目標與效益-以台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
    楊博仁,2016,「都市更新不參與者對協商交易成本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學程碩士論文:臺北。
    莊慧貞,2015,「都市更新地方稅課徵之執行研究:台北市政府案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臺北。
    趙念魯,2005,「桃園縣國小教師參與教師會之研究-集體行動理論之應用」,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
    廖乙勇,2008,「都市更新主體之共生模式」,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所碩士論文:臺北。
    廖國宏,2005,「區分所有建物修繕與重建問題之研究-以我國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規定之檢討為中心」,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劉佳其,2009,「從環境品質面探討都市更新公益性及規劃設計容積獎勵妥適性之研究 -以台北市中山區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蔡春龍,2012,「台北市都市更新個案研究以台北市中山區榮星段都市更新案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臺南。
    羅浚杰,2008,「以賽局理論探討民間土地整合開發之地主拿翹行為」,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蘇耘,2016,「臺灣都市更新政策之發展與困境:以臺北市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臺中。
    蘇鴻鈞,2010,「以社會資本與集體行動理論探討虛擬實踐社群成員的知識貢獻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
    龔福來,2013,「民間推動都市更新事業過程中衝突化解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貳、英文部分
    Ahn, T.K. and Ostrom, E., 2002, “Social capital and the second-generation theories of collective action: A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the forms of social capital,”The 2002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Boston, pp.11-20.
    Chen, S.C.Y. and Webster, C.J., 2005, “Homeowners associations, 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costs of private governance,”Housing Studies, 20(2):205-220.
    Chong, D., 1991, 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oase, R.H., 1960,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1-44.
    Dahlman, C.J., 1979, “The problem of externality,”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2(1):141-162.
    Edwards, V.M. and Steins, N.A., 1998, “Developing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multiple-use commons,”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10(3):347-383.
    Frohlich, Norman, and Joe A. Oppenheimer, 1978, Modern Political Economy, Englewood Cliff, N.J. : Prentice-Hall, Inc.
    Hardin, Russell, 1982, Collective Action, Baltimore :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Inc.
    Morgan, David L., 1996, “Focus Group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2:129-152.
    Munch, P., 1976,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Eminent Domai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4(3):473-498.
    Newig, J., Challies, E., Jager, N.W., Kochskaemper, E., Adzersen, A., 2018,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Participatory and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A Framework of Causal Mechanisms,” Policy Studies Journal, 46(2):269-297.
    Olson, M., 1971,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strom, E., 1990,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strom, E. and Ahn, T. K., 2003, Foundations of Social Capital, Northampton: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
    Peters, B. Guy, 1996, “Models of Governance for the 1990s,” in Donald F. Kettl & H. Brinton Milward, eds,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p. 15-44.
    Rittel, Horst W. J., 1973, “Dilemmas in a General Theory of Planning,” Policy Sciences, 4(2) : 155-169.
    Salisbury, Robert H., 1969, “An Exchange Theory of Interest Groups,” Midw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3: 1-32.
    Stake, R. E., 1981,“Case Study Methodology: An Epistemological Advocacy,” In W. W. Welsh(ed.), Case Study Methodology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981 Minnesota Evaluation Conference, Minneapolis: Minnesota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Center.
    Stone, D.A., 1988, Policy Paradox and Political Reason, New York, NY: Haper Collins Publishers.
    Torsvik, G., 2000,“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Rationality and Society, 12(4):451-476.
    參、網頁參考文獻
    內政部營建署https://www.cpami.gov.tw/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法務部全球資訊網http://www.moj.gov.tw/mp001.html
    桃園市政府https://www.tycg.gov.tw/ch/index.jsp
    新北市都市更新處http://www.uro.ntpc.gov.tw/
    臺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https://dba.gov.taipei/Default.aspx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https://uro.gov.taipei/default.aspx
    臺北市議會http://tcckm.tcc.gov.tw/tccgazFront/index.jsp
    臺北市地理資訊E點通http://addr.taipei/2014/Search.aspx
    新隆社區都更網https://sinlong9.wordpress.com/home/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0492300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923003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1900645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地政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300301.pdf2410KbAdobe PDF278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