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9/141864 (78%)
Visitors : 47650521      Online Users : 107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083


    Title: 白居易律賦研究
    A study on the Lu Fu of Bai Jiu Yi
    Authors: 蘇奕存
    Su, Yi-Tsun
    Contributors: 陳成文
    Chen,Cheng-Wen
    蘇奕存
    Su, Yi-Tsun
    Keywords: 白居易
    律賦
    《賦譜》
    賦題用典
    用韻
    句式
    Date: 2020
    Issue Date: 2020-08-03 17:52:44 (UTC+8)
    Abstract: 唐代因為科舉考試以詩賦選取人才,使得律賦創作繁花盛開。然其囿於程式上的限制,所以歷來評價褒貶不一,但其為唐代獨創的新賦體且具代表性,因為不論在文學史及賦史中都具有一定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值得我們重新審視及探究。
    而白居易正是中唐時期重要的律賦作家,其作品不僅在當時廣受歡迎且被士子們奉為程式的典範,因此本論文以白居易作為研究對象,希冀透過對其律賦作品的探究分析,深入了解唐代律賦的典律特質及白居易律賦的個人特色。
    本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以白居易的十三篇律賦為研究範圍。在研究方法上,依照題材內容、用韻、句式、篇章結構加以統計分析及探討。並綜述前人研究成果以確立本論文研究方向與目的。
    第二章為白居易律賦思想內容,詳細探討十三篇律賦題旨及思想內容,根據作品題材內容,分成三節探討,包含:天文地理、寓言性道、文治武功。且逐一分析各篇賦題、題下限韻的出處典故、內容旨趣及後人對其賦作的相關評論,藉此深入了解作品中的思想意涵。
    第三章為白居易律賦用韻研究,探討白居易律賦的押韻形式,首先就韻數討論,其次確認各篇律賦中的限韻字是否依序押韻,檢視統計韻字分布狀況。並討論平仄位置與用韻方式和韻腳變化、首句入韻等特殊用韻情形,且與唐代律賦整體用韻情形相參照,以期掌握白居易用韻的特色。
    第四章為白居易律賦句式研究,以唐鈔本《賦譜》中的範式為依據,將白居易十三篇律賦與其比對探討。就句式構段、段落字數、篇章架構,作一對照分析,藉此了解白居易賦作表現手法,並運用客觀的統計數據分析其句式與《賦譜》範式間的關係,且深入探究白居易特殊的長隔對句式,藉此更了解白居易律賦創作的個人特色及寫作風格。
    第五章為結論,總括本研究各章歸納整理的結果,統整白居易律賦的用韻及句式的寫作形式、藝術風格和思想意涵,並觀察其作品與中唐律賦範式間的關聯性,藉以確立白居易律賦的風格特色及在賦史上的地位、價值和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Reference: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
    〔戰國〕莊周著,孫雍長譯注:《莊子》廣東:花城出版社,1998年。
    〔漢〕劉向:《列仙傳》,輯錄自《百部叢書集成初編65輯,琳琅秘室叢書第2函》,臺北 : 藝文出版社,1966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輯錄自《百部叢書集成初編9輯,古今逸史第第一函》,臺北 : 藝文出版社,1966年。
    〔漢〕司馬遷〔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 ,〔唐〕張守節正義 ,霍松林、趙望秦主編:《宋本史記注譯》,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
    〔漢〕鄭玄:《禮記註疏六十三卷》卷62,輯錄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109禮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晉〕張華:《博物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晉〕葛洪撰,〔清〕孫星衍校正:《抱朴子》,臺北 : 世界出版社,1979年。
    〔南朝梁〕蕭統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南朝梁〕劉 勰:《文心雕龍》,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87年。
    〔唐〕白居易著,顧學杰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 1979 年。
    〔唐〕李白《李太白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 年。
    〔唐〕趙 璘:《因話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
    〔唐〕蘇 鶚:《杜陽雜編》,南京: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五代〕劉 昫:《舊唐書》,北京:淸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
    〔宋〕王 讜:《唐語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洪 邁:《容齋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百納本二十四史–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宋〕李 薦:《師友談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四庫全書,冊863。
    [宋]李昉等編,李宗焜整理:《文苑英華》,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8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明]李夢陽:《空同集》,《四庫全書》本。
    〔清〕孫 梅:《四六叢話》,臺北:商務印書館 萬有文庫本,1965 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清〕王芑孫:《讀賦巵言》,載於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浦 銑:《復小齋賦話》,載於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董 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張之洞:《輶軒語》,收錄於嚴靈峰編《書目類編》九十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 年。
    〔清〕李調元:《賦話》,輯錄自《百部叢書集成初編 37輯,函海第十二函 》,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年。
    [清]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臺北:臺灣明倫書局,1979年
    〔清〕徐松:《登科記考》,道光18年序刊本,臺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1972年3月影印。
    〔清〕余丙照:《增注賦學指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清〕余丙照:《賦學指南》,清道光九年(1829)刻本,刊行者闕。
    〔清〕余丙照:《增註賦學入門》,臺北:廣文書局,1979 年。
    〔清〕潘遵祁:《唐律賦鈔》,三松堂藏報,道光 28年漱芳齋印刊。
    〔清〕林春溥:《開卷偶得》,臺北:藝文出版社,據「清嘉慶咸豐間刊本」影印,1970年。
    〔清〕陳元龍編纂:《御定歷代賦彙》,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清〕陸 葇:《歷朝賦格》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三九九,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二、近人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序)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王 力:《古漢語通論》,香港:中外出版社,1976年。
    王 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王士祥:《唐代試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引自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 年。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濟南: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
    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 年。
    丘瓊蓀:《詩賦詞曲概論》,北京:中國書店,1985年。
    朱金城:《白居易研究》,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朱金城:《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
    何沛雄、畢萬忱、洪順隆編:《中國歷代賦選.唐宋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庚舜、董乃斌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 年。
    宋天正註譯:《中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李添富:《晚唐律體詩用韻通轉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年。
    李薦:《師友談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四庫全書,冊863。
    杜澤遜主編:《尚書注疏匯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
    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岡村繁著、張寅彭譯:《唐代文藝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施丁主编:《漢書新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
    洪順隆:《辭賦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洪邁:《容齋續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
    徐志嘯編:《歷代賦論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 年。
    馬持盈註譯,王雲五主編:《詩經今註今譯》,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馬慶洲注:《淮南子今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2001年。
    高華平校釋:《論語集解校釋》,瀋陽:遼海出版社,2007年。
    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校考》,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張崇琛:《名賦百篇評注》,西安:三泰出版社,2003 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許東海:《諷諭、美麗、感傷──白居易詩賦邊境及其文化風情》,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 年。
    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陳秀宏:《唐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陳洪治編著:《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陳新雄:《廣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陳鼓應:《莊子今譯今注》,北京:中華書局 ,1983年。
    陳慶元:《賦─時代投影與體制演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陶敏、李一飛合著:《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1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傅璇琮等:《唐五代文學編年史.晚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2001年。
    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游適宏:《試賦與識賦──從考試的賦到賦的教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 ,2008年。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臺北:漢京出版社,1987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葛勤修:《國學發凡》,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4年。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著:《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
    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詹杭倫:《唐代科舉與試賦》,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年。
    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書局,2002年。
    詹杭倫等校注:《歷代律賦校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臺北:正中書局,1992 年 。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2006 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劉慶柱輯注:《三秦記輯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鮑明煒:《唐代詩文韻部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謝思煒:《白居易集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蹇長春:《白居易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 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聶石樵:《唐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鄺健行:《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羅聯添:《白樂天年譜》,臺北:國立編譯館,1989年。
    蘭喜並:《老子解讀》,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方姵文:《蔣防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
    方靜瑛:《徐寅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2 年。
    王賤琴:《唐代典禮賦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4 年。
    付興林:《白居易散文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6年。
    付靜:《初盛唐律賦格律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0年。
    左燦麗:《黃滔詩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江之陵:《蔣防辭賦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4 年。
    吳怡靜:《獨孤授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呂正惠:《元白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汪欣:《蔣防律賦之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 年。
    林景梅:《裴度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
    胡作法:《白居易文初探》,合肥: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胡淑貞:《白居易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馬麗:《唐代應試詩賦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 年。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年。
    高萍萍:《白居易的賦及其賦論研究》,青島: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張凱:《晚唐律賦三大家用韻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所碩士論文,2007 年。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8年。
    陳玠妃:《王禹偁辭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陳漢鄂:《黃滔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的演進及其特徵考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8 年。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
    黃佳鳳:《白行簡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
    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廖美雲:《元和新樂府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年。
    趙成林:《唐賦分體研究》,武漢:武漢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5 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4 年)。
    鄭真先:《唐代治道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所碩士論文,2015年。
    鄭艷:《李程律賦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 年。
    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士祥:〈唐代省試賦用韻考述〉,《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2輯,2002年,頁111–123。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收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1996年,頁889–905。
    付興林:〈論白居易律賦的精神特質及藝術成就〉,《甘肅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3期,頁37–41。。
    何新文:〈浦銑及其賦話考述〉,《文獻》第3期,1997年,頁50–63。
    何新文:〈晚唐律賦的藝術變化〉,《湖北大學學報》第1期,1995年,頁110–118。
    余恕誠:〈唐代律賦與詩歌在押韻方面的相互影響〉,《江淮論壇》第四期,2003年,頁105–112。
    吳在慶:〈科舉試賦及其對唐賦創作影響的幾個問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0卷第2期,2004年4月。
    吳儀鳳:〈唐代典禮賦創作之文化情境探討〉,《政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9 年12 月1日,頁195–229。
    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2月,頁45–49。
    周臘生:〈晚唐律賦的散體化〉,《江海學刊》,2004年2月。
    阿忠榮:〈唐代律賦簡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5年,頁67–72。
    徐繼東:〈白居易律賦創作的特色與影響〉《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4期,2007年8月,頁48–49。
    馬積高:〈唐代的科舉考試與詩的繁榮〉,《唐代文學論叢》第 3 期,1982 年 7 月。
    張巍:〈賦譜釋要〉,《南京大學學報》第 1 期,2016 年,頁 135。
    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第4期,1994年,頁115–119。
    許 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第6期,1994年,頁86–94。
    許 結:〈古律之辨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收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1996年,頁69–88。
    許 結:〈明代「唐無賦」說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11期,1994年,頁77–85。
    許結:〈論唐代帝國圖式中的賦學思想〉,《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第1期,2017年,頁117–160。
    陳美朱:〈論唐賦的兩極評價〉,《中國文化月刊》第218期,1998年5月。
    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收錄於南京大學中系《辭賦文學論集》,南 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年,頁 559–578。
    陳成文:〈 從「唐無賦」到「賦莫盛於唐」──唐賦評價變遷之考察〉,《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卷 14,2008 年 7 月,頁 115–148。
    彭萬隆:〈《登科記考》訂補八則〉,《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 1 期,2001 年。
    游適宏:〈一個賦體分類論述的形成,賦分為古賦、俳賦、律賦、文賦),《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2005年3月。
    程千帆:〈辭賦的源流、類型及特點〉,《文史知識》第3期,1992年,頁10–15。
    董就雄:〈試論唐代八韻試賦的用韻〉,《饒宗頤國學院院刊》第2期,2015年5月),頁239–275。
    詹杭倫:〈唐鈔本《賦譜》初探〉,收入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合著《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頁37–58。《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增刊總第7期,1993年9月。
    詹杭倫:〈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成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1年。
    趙成林、成朝暉:〈限韻和病犯──也談聲律的體式標準〉,《遠東通識學報》第 2 卷第 2 期,2008 年 7 月,頁 31–38。
    趙俊波:〈唐代試賦的命題研究──以試賦題目與九經的關係為中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1期,2011年1月。
    趙俊波:〈晚唐律賦的散體化傾向〉,《江海學刊》2期,2004年4月,頁165–170。
    趙俊波:〈論晚唐律賦三大家的詠史懷古之作──兼論閩地律賦創作興盛的原因〉,《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2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61–65。
    趙俊波:〈窺陳編以盜竊論唐代律賦語言雅正特點的形成〉,《社會科學研究》3期,2004年5月,頁146–149。
    蔡梅枝:〈唐初律賦探析──兼論律賦形成的因素〉,《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研究生論文集刊》1999 年4月,頁 53–74。
    蔡鍾翔:〈賦論流變考略〉,收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1996年,頁533–547。
    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頁1–16。
    簡宗梧、游適宏:〈清人選唐律賦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2002年11月,頁21–35。
    簡宗梧:〈1991–1995 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收錄於《辭賦文學論集》1999 年,頁 769–790。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6期,1998年,頁7–11。
    簡宗梧:〈唐文辭賦化之考察〉,收入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1999年,頁69–91。
    簡宗梧:〈賦體因子的解析與再造〉收錄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 畫成果報告》(NSC-90-2411-H-035-004),臺中:逢甲大學中文系,2001,頁 1–35。
    簡宗梧:〈唐律賦典律研究〉,收入逢甲大學中文系編《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簡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收入《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頁109–127。
    簡宗梧:〈試論唐賦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唐代文化、文學研究及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7年5月19日、20日,後收錄於謝海平主編《唐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
    鄺健行:〈初唐題下限韻律賦形式的審察及引論〉,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頁105–106。
    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5年,頁68–74。
    鄺健行:〈唐代律賦對科舉考試的黏附與偏離〉,《新亞學術集刊》第13期,1994年,頁399–414。
    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收入《唐代文學論集》(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又收入《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7期,1985年5月,頁9–2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89120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12002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0923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0201.pdf10509KbAdobe PDF27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