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87 (78%)
Visitors : 46288965      Online Users : 81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1572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572


    Title: 楊德昌電影中的性別再現與國族想像
    The gender representation and imagination of nationhood in Edward Yang`s films
    Authors: 許行喆
    Contributors: 楊小濱
    許行喆
    Keywords: 楊德昌
    性別再現
    國族想像
    Date: 2020
    Issue Date: 2020-09-02 11:59:21 (UTC+8)
    Abstract: 楊德昌電影牽涉的面向甚廣,其中關於女性的描寫,和性別之間的關係,以及對於國族的想像,是本文主要探討的三個面向。女性方面,楊德昌電影中的女性角色,被再現為致命女人、歇斯底里女性,與父權體制對於女性的偏見若合符節。以及廣為評論家津津樂道的女性成長,電影的再現是否突破父權體制,或僅僅是改換掌權的性別而已。性別關係方面,從同性、異性、家庭的角度切入,分別探討男性結社、同性戀情誼、關係中的背叛、母親的失語和父親的缺席。最後,以美、日兩國為中心,討論楊德昌電影中,外國他者如何影響台灣的國族形塑。以及外省人加入台灣經驗,和中國(華)性這個既非他者,也非本地的曖昧元素,在新台灣的國族摶成中,扮演何種角色。
    Reference: 楊德昌電影類

    1982年《指望》(《光陰的故事》第二段)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3年《海灘的一天》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5年《青梅竹馬》美商哥倫比亞影片公司
    1986年《恐怖份子》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電影有限公司、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獨立時代》原子影視傳播有限公司
    1996年《麻將》原子影視傳播有限公司
    2000年《一一》原子影視傳播有限公司、日本1+2 SEISAKU TINKAI

    中文專著類

    王昀燕:《再見楊德昌》(台北:王小燕工作室,2016年)。
    生安鋒:《霍米巴巴》(台北:生智文化,2005年)。
    吳珮慈:《在電影思考的年代》(台北:書林出版,2007年)。
    宋子文:《台灣電影三十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天鐸:《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圖書,1997年)。
    李幼鸚鵡鵪鶉:《我深愛的雷奈、費里尼及其他》(台北:書林,2013年)。
    李詩才編,《楊德昌回顧影展》(新加坡:新加坡國家博物館,2011年)。
    李臺芳:《女性電影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6年)。
    李銀河:《女性主義》(台北:五南出版,2003年)。
    林文淇:《我和電影一國:林文淇電影評論集》(台北:書林出版,2010年)。
    林文淇:《華語電影中的國家寓言與國族認同》(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2009年)。
    林文淇等:《台灣電影的聲音》(台北:書林出版,2010年)。
    社團法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編:《女性•影像•書-從女性影展看女性影像之再現》(台北:書林出版,2006年)。
    孫慰川:《後「解嚴」時代的台灣電影》(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張偉雄等:《一一重現楊德昌》(香港: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2008年)。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台北:聯經出版,2015年)。
    張靄珠:《全球化時空、身體、記憶:台灣新電影及其影響》(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年)。
    陳飛寶:《台灣電影史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
    陳儒修:《穿越幽暗鏡界:台灣電影百年思考》(台北:書林出版,2013年)。
    陳儒修等編:《凝視女像-56種閱讀女性影展的方法》(台北:遠流出版,1999年)。
    游婷敬:《凝視與對望-端睨九十年代台灣女性電影原貌》(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05年)。
    游惠貞編:《女性與影像-女性電影的多角度閱讀》(台北:遠流出版,1994年)。
    焦雄屏:《映像台灣》(新北:蓋亞,2018年)。
    黃文杰:《憤世嫉俗:楊德昌和他的電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黃作:《不思之說-拉康主體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黃建業:《楊德昌電影研究-台灣新電影的知性思辨家》(台北:遠流出版,1995年)。
    黃建業等著,區桂芝主編:《楊德昌-台灣對世界影史的貢獻》(台北:躍昇文化,2007年)。
    黃建業總編:《跨世紀臺灣電影實錄1898-2000》(台北:文建會,2005年)。
    楊小濱:《你想了解的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但又沒敢問拉岡的)》(台北:印刻出版,2019年)。
    楊小濱:《欲望與絕爽:拉岡視野下的當代華語文學與文化》(台北:麥田出版,2013年)。
    楊德昌:《獨立時代-楊德昌的活力喜劇電影》(台北:萬象圖書,1994年)。
    楊德昌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台北:時報文化,1991年)。
    葉月瑜:《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台北:遠流出版,2000年)。
    詹正德:《看電影的人》(台北:一人出版,2014年)。
    齊隆壬:《電影符號學》(台北:書林出版,1992年)。
    劉立行:《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台北:五南出版,2017年)。
    蔡衛等編:《雕刻時光的詩人:當代亞洲電影導演細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鄭樹森:《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台北:麥田出版,1995年)。
    盧非易:《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出版,1998年)。
    應宇力:《女性電影史綱》(上海:上海譯文出版,2005年)。
    戴錦華:《性別中國》(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
    謝世宗:《電影與視覺文化:閱讀台灣經典電影》(台北:五南出版,2015年)。
    簡瑛瑛編:《認同•差異•主體性》(新北:立緒文化,1997年)。
    羅婷:《克里斯多娃》(台北:生智文化,2002年)。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1999年)。

    外文專著類

    Anderson,Benedict(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出版,2010年)。
    Anderson,John(約翰•安德森)著,侯弋颺譯:《楊德昌》(Edward Yang)(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
    Assoun,Paul-Laurent(保羅-羅宏‧亞舜)著,楊明敏譯:《佛洛伊德與女性》(台北:遠流出版,2002年)。
    Bazin,Andre(巴贊)著,崔君衍譯:《電影是什麼》(Qu`est-ce que le cinema?)(台北:遠流出版,1995年)。
    Berry,Michael(白睿文)著,羅祖珍等譯:《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
    Chen,Ru-Shou Robert(陳儒修)著,羅頗誠譯:《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台北:萬象圖書,1993年)。
    Chow,Rey(周蕾)著,孫紹誼譯:《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台北:遠流出版,2001年)。
    Dylan Evans(狄倫‧伊凡斯)著,劉紀蕙等譯,《拉岡精神分析辭彙》(台北:巨流圖書,2009年)。
    Freud,Sigmund(西蒙‧佛洛伊德)著,金星明譯:《歇斯底里症研究》(台北:知書房,2000年)。
    Frodon,Jean-Michel(尚•米榭爾•弗東)著,楊海帝等譯:《楊德昌的電影世界-從《光陰的故事》到《一一》》(Le Cinéma d`Edward Yang:de `In our time` à `Yi-Yi`)(台北:時周文化,2012年)。
    Kaplan,E. Ann著,曾偉禎等譯:《女性與電影-攝影機前後的女性》(台北:遠流出版,1997年)。
    Kaplan,E. Ann編:《Women in Film Noir》(倫敦:British Film Institute,1998年)。
    Krutnik,Frank:《In a Lonely Street:Film Noir,Genre,Masculinity》(Abingdon:Routledge,1991年)。
    Laplanche,Jean(尚•拉普朗虛)等著,沈志中等譯:《精神分析辭彙》(台北:行人出版,2000年)。
    Lebeau,Vicky著,陳儒修譯:《佛洛伊德看電影》(台北:書林,2004年)。
    McDowell,Linda(琳達•麥道威爾)著,徐苔玲等譯:《性別、認同與地方》(Gender,Identity & Place)(台北,群學出版,2006年)。
    Metz,Christian(克里斯蒂安•麥茨)等著,吳瓊編:《凝視的快感-電影文本的精神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Moi,Toril(托利‧莫)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Sexual / Textual Poli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台北:巨流,2005年)。
    Mulvey,Laura(勞拉•穆爾維)著,鍾仁譯:《戀物與好奇》(北京:世紀出版,2007年)。
    Yeh,Emilie(葉月瑜)等著,曾芷筠等譯:《台灣電影百年漂流:楊德昌、侯孝賢、李安、蔡明亮》(Taiwan Film Directors:Treasure Island)(台北:書林出版,2016年)。
    Zafiropoulos,Markos(馬可‧薩非洛普洛斯)著,李郁芬譯:《拉岡與李維史陀》(台北:心靈工坊,2009年)。
    Zizek,Slavoj(紀傑克)著,蔡淑惠譯:《傾斜觀看-在大眾文化中遇見拉岡》(Looking Awry :Introduction to Jacques Lacan through Popular Culture)(台北:國立編譯館,2008年)。


    學位論文類

    王怡芬,《論電影揭示社會異化意義的可能性-從影片<獨立時代>談起》,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李易霖:《楊德昌電影作品之視覺文化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邱蕙棻,《臺灣電影中的邊緣男人:《多桑》與《一一》的男性形象與陽剛特質》,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高瑞陽,《《恐怖份子》的分裂城市-電影的都市象徵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張雅涵(Chang, Ya-Han),《電影新浪潮-以楚浮和楊德昌的作品為例》(The New Wave in François Truffaut’s and Edward Yang’s Cinematic Context),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張耀升,《楊德昌「風格」敘事事件-楊德昌電影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許桓輔:《現實與真實之間 - 剖析楊德昌電影中的住宅空間與設計的可能性》,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陳雅芃:《楊德昌電影中的媒體景像》,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陳頤倍(Belinda I-Pei Chen),《閱讀時光:楊德昌的《恐怖份子》》(Reading Time in Edward Yang’s The Terrorizers),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應用英文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
    黃翎:《外來歌曲、黑色音聲、殖民遺緒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與《重慶森林》的音聲與失語》,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歐曼諾(Jose Manuel Ortega Duenas),《「沒春袋的都是好麻煩的」:楊德昌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呈現》(”Things with a Hole in the Middle Bring Headach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in Edward Yang’s Films),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華藝術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18年。
    蔣慧仙,《台灣電影•國族敘事與性別政治-〈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期刊論文類

    付曉紅:〈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電影的青春敘事〉,《當代電影》2007年第6期,頁113-116。
    江凌青:〈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臺北〉,《藝術學研究》第9期,2011年,頁167-209。
    何李新:〈個體•身分•生產-論電影《青梅竹馬》〉,《哈爾濱學院學報》第31卷第7期,2010年7月,頁65-68。
    何李新:〈死亡與烏托邦-論楊德昌電影中的剩餘邏輯〉,《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2卷第10期,2013年10月,頁92-95。
    何李新:〈家庭•男女•生命-論電影《一一》〉,《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第一期,頁82-84。
    何李新:〈簡析電影《一一》中的空間語法〉,《黃石理工學院學報》第27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34-37。
    何李新:〈懷舊。愛情。社會-論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懷化學院學報》第29卷第3期,2010年3月,頁96-98。
    何李新:〈楊德昌電影的母題研究〉,《東南傳播》2009年第11期,2009年11月,頁85-86。
    何佳:〈一座城市和一種文本的焦灼生長—試析楊德昌的電影劇作〉,《當代電影》2007年第6期,頁109-112。
    李秀娟:〈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楊德昌電影中的後設「新」台北〉,《中外文學》第33卷第3期,2004年8月,頁39-61。
    李紀舍:〈台北電影再現的全球化空間政治:楊德昌的《一一》和蔡明亮的《你那邊幾點?》〉,《中外文學》第33卷第3期,2004年8月,頁81-99。
    沈曉茵:〈《麻將》:冷到極致就有愛-略視楊德昌都會片中的冷與愛〉,《影響電影雜誌》1996年12月,頁100-102。
    林建國:〈楊德昌一O一〉,《中外文學》第33卷第3期,2004年8月,頁11-14。
    張必魯:〈翻譯也會說故事-談楊德昌《麻將》中的敘事〉,《藝術欣賞》第6卷第4期,2010年8月,頁84-89。
    張誦聖著,張清芳譯:〈二十世紀中國的現代主義和全球化的現代性:三位臺灣新電影導演〉,《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6卷2013年第8期,頁1-10。
    張靄珠:〈謊言實錄:楊德昌《恐怖份子》的性、暴力、謊言〉,《中外文學》第33卷第3期,2004年8月,頁15-37。
    喻群芳:〈一個儒者的困境:殺人,或者衰老—楊德昌導演藝術論〉,《當代電影》2003年第1期,頁86-91。
    馮品佳:〈拆一個家:〈一一》中的國/家族傳奇〉,《中外文學》第33卷第3期,2004年8月,頁63-79。
    黃儀冠:〈女體與國體之互文─論嚴歌苓小說與電影改編之性別與國族〉,《中國現代文學》第30期,2016年 12 月,頁79-98,
    黃儀冠:〈台灣鄉土敘事與文學電影之再現(1970s-1980s)-以身份認同、國族想像為主〉,《台灣文學學報》第6期,2005年2月,頁159-192。
    黃儀冠:〈男性凝視,影像戲仿-台灣「文學電影」的神女敘事與性別符碼〉,《台灣文學學報》第5期,2004年6月,頁153-186。
    楊小濱:〈主體異化與現代性象徵他者的式微-以拉岡理論視野探討楊德昌電影〉,《中外文學》第45卷第1期,2016年3月,頁45-83。
    楊寧:〈城市、空間與人-楊德昌電影中的台北城市形象〉,《當代電影》2007年第6期,頁106-109。
    廖瑩芝:〈重繪台灣現代性:楊德昌電影中的現代性認同危機〉,《明道通識論叢》第6期,2009年,頁201-214。
    蓮實重彥講,劉德仁譯:〈音樂的缺席-談楊德昌的《獨立時代》及其他〉,《電影欣賞》第73期,1995年,頁65-74。
    鄧筠:〈存在的重量-楊德昌電影裡的生與死〉,《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7期,2013年10月,頁33-53。
    顧正萍:〈無所不在的恐怖—楊德昌電影《恐怖份子》析論〉,輔仁國文學報第33期,2011年,頁157-174。

    網路資料

    張靚蓓:〈我是越拍越靠近臺北-楊德昌談《一一》〉,《現代主義電影相對論》〈http://blog.sina.com.tw/vita517/article.php?pbgid=17891&entryid=574762〉(2019年11月9日檢索)

    楊德昌:《十一個女人:浮萍》,〈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cwHvW4pAhQ〉 (2020年4月14日檢索)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315101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1015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1665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1501.pdf4506KbAdobe PDF2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