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993779      Online Users : 117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157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575


    Title: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參校《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之研究
    Study on how the Emending Notes of the Thirteen Classics emend with Shichikei Mōshi Kōbun Hoi
    Authors: 倫凱琪
    Lun, Hoi Ki Sophia
    Contributors: 車行健
    倫凱琪
    Lun, Hoi Ki Sophia
    Keywords: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
    阮元
    山井鼎
    考據學
    中日經學
    Date: 2020
    Issue Date: 2020-09-02 11:59:56 (UTC+8)
    Abstract: 本文透過整理及分析《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下稱《校勘記》)所有參校《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下稱《考文》)的條目,以釐清《校勘記》使用《考文》的整體情況及二書的關係,了解《考文》對於《校勘記》校勘工作的影響與價值。同時,二書的關係,亦可視為中日經年的經籍與學術交流的代表之一。
    本文內容主要分為四章,第二章主要介紹《校勘記》與《考文》的成書背景與體例,以及《考文》如何傳入中國,並為《校勘記》所用。第三章整理與統計了所有《校勘記)參考《考文》的條目,並按條目內容分類。而第四章則以第三章整理所得,探析《校勘記》參校《考文》的情況之意義與原因。《考文》傳入中國後,除了為《校勘記》所用外,盧文弨為另一位較系統法使用《考文》校勘成果的清代考據學者。為了進一步了解《校勘記》使用《考文》的方式在清代的普遍性與獨特性,本文的第五章將第三及四章的研究成果,與盧文弨使用《考文》的方式進行比較。
    中日兩地的經籍歷來的交流,使中國不少經籍都傳到日本,並為日本學者所研讀及學習,刺激了日本的經學發展。日本經學家使用這些當年由中國傳入的古本,完成不少出色的著作,例如《考文》。這些著作由日本傳入中國,一些於中國散佚的古籍亦重新回到中國學者的視野中。日本學者利用中國傳入的經籍撰作出出色的經學著作,在兩方面刺激了中國學者。主觀上,中國學者得見日本學者的進步與著作之精良,激起了他們求精之心,更用心投入經學研究與校勘工作當中;客觀上,這些隨著日人著作傳入的中國古本,為當時的考據學注入了不少新血,所提供了豐富且未見於中國的校勘材料,進一步推動了考據學的發展。中國學者在校勘過程中,除了取用日本學者的成果,使其校勘成果更精良可靠外,亦在自己的校勘著作上,修正及回應日本學者所提出的觀點,是一種突破時空的學術交流。他日這些作品再傳入日本後,又再次為日本經學發展提供了新的觀點與刺激,推動著兩國經學的發展。
    Reference: 一、古籍
    【晉】杜預撰:《春秋經傳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版。
    【宋】朱熹撰:《周易本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初版。
    【清】盧文弨著:《群書拾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清】盧文弨著:《抱經堂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清】惠棟著:〈九經古義述首〉,《松崖文鈔》卷一,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一百九十一冊,台北:復興書局,1961年。
    【清】盧文弨撰:《經典釋文考證》,臺北:文海書局,1968年,臺初版。
    【清】臧琳撰;臧庸輯校:《經義雜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惠棟撰:《九經古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顧炎武等著:《皇清經解》,臺北:復興書局,1972年,再版。
    【清】阮元編:《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南昌府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8版。
    【清】沈廷芳撰:《十三經注疏正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清】楊守敬編:《增訂叢書舉要》,載於謝承仁編《楊守敬集》第7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版。
    【清】馬瑞辰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版。
    【清】劉寶楠撰:《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1版。
    【清】阮元撰;鄧經元點校:《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1版。
    【清】阮元編:《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文選樓本,《續修四庫全書》第180-18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
    【清】汪文臺撰:《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識語》,載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8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皮錫瑞著:《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初版。
    【清】顧廣圻著;黃明標點:《思適齋書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版。
    【清】孫詒讓著;雪克輯校:《十三經注疏校記》,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段玉裁撰;趙航、薛正興整理:《經韻樓集》附補編兩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年,第1版。
    【清】閻若璩著;黃懷信、呂翊欣校點:《尚書古文疏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版。
    【清】王先謙著;何晉點校:《尚書孔傳參正》,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版。
    【清】王引之撰;虞思徵、馬濤、徐煒君校點:《經義述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第1版。
    【清】顧廣圻撰:《思適齋集》,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清】錢大昕著:《潛研堂集》,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嘉慶十一年刻本。
    【清】吳壽暘著:《拜經樓藏書題跋記》,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清】周中孚著:《鄭堂讀書記》,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民國吳興叢書本。
    【清】鄭珍著:《巢經巢詩文集》,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民國遵義鄭徵君遺著本。
    【清】楊守敬撰:《日本訪書志》,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民國本。
    【清】楊守敬撰:《日本訪書志補》,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民國本。
    【清】洪亮吉著:《春秋左傳詁》,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光緒四年刻本。
    【清】臧庸撰:《拜經堂文集》,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民國十九年石印本。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金毓黻等编:《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1版。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篡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版。
    [日]山井鼎撰;物觀補遺:《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1版。
    趙爾巽撰:《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八卷,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民國十七年清史館本。

    二、專書
    【清】朱彬撰:《禮記訓纂》,杭州:淅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1版。
    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版。
    梁容若著:《中日文化交流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1版。
    張舜徽著:《清儒學記》,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第1版。
    嚴紹璗著:《日本中國學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
    楊伯峻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2版。
    王勇、大庭脩主編:《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9)—典籍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漆永祥著:《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1版。
    賴貴三著:《焦循手批十三經註疏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初版。
    蔣秋華主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初版。
    王章濤著:《阮元年譜》,合肥:黃山書社,2003年,第1版。
    李索著:《敦煌寫卷《春秋經傳集解》校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1版。
    陸德明撰;黃焯彙校,黃延祖重輯:《經典釋文彙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版。
    黃慶雄著:《阮元輯書刻書考》,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初版。
    李索著:《敦煌寫卷《春秋經傳集解》異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1版。
    劉瑾輝著:《清代孟子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初版。
    龔鵬程著:《孔穎達《周易正義》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初版。
    陳東輝著:《中日典籍與文化交流史研究》,臺中:文听閣圖書,2010年,初版。
    楊錦富著:《阮元經學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初版。
    王安碩著:《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通假字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初版。
    王曉平著:《日本詩經學文獻考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1版。
    鍾玉發著:《阮元學術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1版。
    劉玉才主編:《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丁喜霞著:《臧庸及《拜經堂文集》整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第1版。
    [日]木宮泰彥著;胡錫年譯:《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三、期刊論文
    梁容若:〈山井鼎與「七經孟子《考文》」〉,《大陸雜誌》10卷2期,頁10-13,1955年。
    何佑森:〈阮元的經學及其治學方法〉,《故宮文獻》2卷1期,頁19-34,1970年。
    史量:〈《四庫》中日本人著作的西歸考論及補遺〉,《史林》第1期,頁11-25,1991年。
    楊國榮:〈乾嘉學派的治學方法〉,《經學研究論叢》第一輯,臺北:聖環圖書公司,1994年,頁181-192。
    車行健:〈山井鼎經籍校勘的文獻憑藉―《七經孟子《考文》》與日本足利學校所藏漢籍〉,《經學研究論叢》第一輯,臺北:聖環圖書公司,頁323-338,1994年。
    顧永新:〈《七經孟子考文補遺》考述〉,《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卷1期,頁
    84-91,2002年。
    陳鴻森:〈臧庸《拜經堂文集》校勘記〉,《文與哲》第5期,頁1-34,2004年。
    顧永新:〈日本傳本《古文孝經》回傳中國考〉,《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100-109,2004年3月。
    王曉平:〈《詩經》日藏古本的文獻學價值〉,《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8期,頁57-63,2006年。
    錢宗武、陳樹:〈論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兩個版本系統〉,《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1卷1期,頁24-28,2007年。
    李慧玲:〈阮元《毛詩注疏校勘記》的兩個版本辨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120-124,2009年。
    陳捷:〈關於清駐日公使館借抄日本足利學校藏《論語義疏》古鈔本的交涉〉,《版本目錄學研究》第0期,頁375-408,2010年。
    毛承慈:〈阮元《毛詩注疏校勘記》判定異文正誤的原則〉,《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0卷10期,頁42-46,2011年。
    林慶彰:〈明清時代中日經學研究的互動關係〉,收入氏撰《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117-147,2012年。
    郎文行:〈阮刻本《禮記注疏》底本改字初探〉,《文教資料》第29期,頁51-53,2013年。
    王曉平:〈《毛詩》足利寫本研究序說〉,《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7期,頁109-136,2013年6 月。
    張曉生:〈乾嘉學者《孟子》研究的貢獻〉,《當代儒學研究》17期,頁103,105-146,2014年。
    郝春文:〈日藏敦煌寫本《論語》校勘記〉,《文獻》第4期,頁70-74,2014年7月。
    單承彬:〈平壤出土西漢《論語》竹簡校勘記〉,《文獻》第4期,頁33-45,2014年7月。
    劉瑾輝、吳秋雅:〈阮元《孟子注疏校勘記》之校勘成就〉,《國學學刊》第1期,頁30-41,2015年。
    孔祥軍:〈校阮元《宋本十三經注疏並經典釋文校勘記∙毛詩注疏校勘記》卷一〉,《揚州文化 研究論叢》第2期,頁10-24,2015年。
    陳東輝、王坤:〈《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與《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之關係探微〉,《國學學刊》第1期,頁42-142,2015年。
    陳東輝、王坤:〈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與山井鼎等《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之關系考辨〉,《揚州文化研究論叢》第1期,頁18-33,2015年。
    劉玉才:〈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成書蠡測〉,《國學研究》第35卷,頁1-17,2015年。
    陳東輝:〈阮元與段玉裁之恩怨探析〉,《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5卷3期,頁121-129,2015年5月。
    孔祥軍:〈校阮元《宋本十三經注疏並經典釋文校勘記∙毛詩注疏校勘記》卷二〉,《揚州文化研究論叢》第2期,頁29-37,2016年。
    王耐剛:〈《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版本述略〉,《歷史文獻研究》第37輯,頁192-203,2016年。
    井超:〈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研究述論〉,《澳門文獻信息學刊》第16期,頁40-47,2016年。
    楊青華:〈阮元《毛詩注疏校勘記》勘誤——兼談《十三經注疏》的整理對阮《校勘記》的參考問題〉,《古籍研究》第2期,頁140-151,2017年。
    王曉靜:〈閩刻《十三經注疏》山井鼎手校本價值考論〉,《文獻》第2期,頁54-65,2017年。
    呂友仁、呂梁:〈「惠棟校宋本」辨〉,《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0期,頁104-117,2017年。沈相輝:足利本《毛詩注疏》校文探微,《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130-136,2018年6月。
    沈相輝:〈《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對《考文》古本的利用及其不足〉,《歷史文獻研究》第1期,頁363-379,2019年。
    [日]野田文之助:〈山井崑崙と七経孟子《考文》の稿本について〉,《東京支那學報》第1號,頁206-208,1955年6月。
    [日]末永恭彥:〈七経孟子《考文》考〉,《湘南文學》第24號,頁1-9,1990年3月。
    [日]末永恭彥:〈《七経孟子考文》凡例の考察〉,《東海大學紀要》(文學部)第55輯,頁1-11,1991年9月。
    [日]末永恭彥:〈《七経孟子考文》凡例の考察〉,《東海大學紀要》(文學部)第56輯,頁1-16,1992年3月。[日]末永恭彥:〈山井崑崙の尚古思想〉,《中國哲學》第21號,頁21-42,1992年10月。
    [日]長澤規矩也;蕭志強譯:〈《十三經注疏》版本略說〉,《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卷4期,頁 49-55,2000年。
    [日]水上雅晴:〈顧廣圻與《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以《毛詩釋文校勘記》為考察中心》,《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6期,頁161-177,2012年12月。
    [日]白石將人:〈西陲出土日藏《左傳》昭公殘卷兩種〉,《國際漢學研究通訊》12期,頁
     109-136,2015年12月。

    四、專書論文
    黃得時:〈山井鼎的七經孟子《考文》—四庫全書中唯一的日本人著作〉,頁11-13,1964年。
    吳哲夫:〈《四庫全書》收錄外國人作品之探求〉,《第四屆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頁61-85,1991年。
    胡平生〈日本《古文孝經》孔傳的真偽問題〉,載《胡平生簡牘文物論稿》,上海:中西書局頁507-520,2012年。
    [日]狩野直喜:〈七經孟子《考文》補遺考〉,《先秦經籍考》,臺北:新欣出版社,1970年初版。
    [日]山本巖:〈七経孟子《考文》補遺西渡考〉,《中國關係論說資料》,頁99-105,1990年。
    [日]水上雅晴:〈近藤重藏與清朝乾嘉期學者的校勘學〉,《東亞視域中的近世儒學文獻與思想》,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初版,頁233-271。

    五、學位論文
    劉德美:〈阮元學術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86年。
    唐光榮:〈《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圈(「○」)後案語作者問題考論〉,西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李盈萱:〈盧文弨及其《群書拾補》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鄭春汛:〈阮刻《毛詩注疏》零校〉,武漢: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郭娟娟:〈盧文弨之訓詁學研究〉,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李慧玲:〈阮刻《毛詩注疏(附校勘記)》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8年。
    袁媛:〈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文選樓本和南昌府學本比較研究—―以《周易》、《毛詩》、《爾雅》為例〉,北京: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陳濬寬:〈阮元《毛詩注疏校勘記》探析〉,臺中:東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王坤:〈《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與《七經孟子《考文》》之《禮記》校勘考釋〉,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陳雪玲:〈日本江戶時代《孝經》之調查研究〉,淡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趙陽:〈《七經孟子考文補遺》與《十三經注疏校勘記》關於《左傳》校釋之平議〉,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王軍蘭:〈《七經孟子《考文》並補遺》與《十三經注疏校勘記》關於《論語》校釋之平議〉,杭州: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井超:〈阮元《禮記注疏校勘記》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朱意煒:〈盧文弨《經典釋文考證》研究〉,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415102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1026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1199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2601.pdf5282KbAdobe PDF223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