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87 (78%)
Visitors : 46312136      Online Users : 68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1577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577


    Title: 裴頠《崇有論》思想及其定位:荀學進路的研究
    A study on Pei Wei`s Philosophy:Interpretation Based on Xunism
    Authors: 汪菡
    Wang, Han
    Contributors: 劉又銘
    Liu, You-Ming
    汪菡
    Wang, Han
    Keywords: 裴頠
    玄學
    魏晉儒學
    荀學
    氣本論
    Date: 2020
    Issue Date: 2020-09-02 12:00:23 (UTC+8)
    Abstract:   相較於王弼、郭象等人,裴頠在魏晉玄學的定位模糊不清。這很可能肇因於
    歷來沒有揀出相應的詮釋進路去理解《崇有論》。因此,本文希望能跳脫出以往
    傳統以玄學和孟學的視角,重新以荀學的角度考察裴頠《崇有論》的思想理路。
    在本研究中,本文將《崇有論》分為:本體宇宙論、人性論、修養論、政治論幾
    個層面來討論,並以此為準,附論裴頠的天人觀和真理觀。
      首先,《崇有論》中提到「總混群本,宗極之道」。雖然不夠明確,但順著時
    代脈絡來看,這句話大致隱含了一個素樸自然氣本論的思路。也就是說,裴頠以
    「氣」為萬物的本原和本體,認為「 群有」 是由氣而生,而氣之運行,也含有基
    本的、有待開展的價值傾向。由此可見,《崇有論》中建構的是一個以自然元氣
    為本體、本原的本體宇宙觀。這樣的天人關係,就⬀在關係來說亦是一種「天人
    合一」 的型態。只不過不是傳統孟學理路中就著天、人兩端純粹圓滿的本體來說
    的天人合一罷了。
      承上,裴頠認為,人性之內涵是情感和欲望,因此他說「欲不可絕」、「其情
    一也」。又,基於理在氣中的脈絡,人性之中,也隱含的有待修煉的道德直覺,
    因此,便必須以「無」為工夫,使得躁亂的心能達到虛靜的狀態。進而以修煉後
    趨於敏銳的道德判准能力,認取人情之中合理的分寸,而此種分寸,就是「中」,
    就是「禮」。
      又,基於以上概念開展出的政治哲學,主要核心就是要切近「中道」,具體
    來說,便是為政者必先以禮修身,彰顯自身美好的德行以為眾人之師。再以禮為
    求取賢才、頒布制度的標準,與此同時,要設庠設序,以禮教民,使民歸於治。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一、 傳統文獻(按時代排列)
    〔先秦〕 孟子著,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
    公司十三經注疏本,1978 年。
    〔先秦〕荀子著,北大哲學系注釋:《荀子新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
    〔先秦〕荀子著,李滌生集釋:《荀子集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年。
    〔先秦〕 荀子著,楊倞注,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中華書局,2013 年。
    〔先秦〕管子著,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
    [漢] 鄭玄注,[唐] 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
    書館,1993 年。
    〔漢〕董仲舒著,蘇輿注,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
    〔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漢]徐幹著,徐湘霖校注:《中論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
    〔漢〕劉安等著,蕭旭:《淮南子校補》,台北:花木蘭文化,2014 年。
    〔魏〕劉卲撰, 〔北魏〕劉昞注:《人物志》,《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848 冊,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1 年。
    105
    [魏] 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2006 年。
    [魏] 阮籍著、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
    [魏] 嵇康著、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年。
    [魏] 楊泉著:《物理論》,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年。
    〔晉〕 陳壽著, 〔南朝宋〕 裴松之注:《 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
    〔晉〕 張湛著,楊伯峻集釋:《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
    〔南朝宋〕 劉義慶編,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
    局,1984 年。
    〔唐〕 房玄齡:《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95 年。
    〔唐〕 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7 年。
    [北宋] 司馬光著、[元]胡三省注: 《資治通鑑》,《 四庫全書薈要》,台北:世
    界書局,2012 年,影印古籍乾隆御覽本。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
    ﹝清﹞戴震:《戴東原先生全集》,台北:大化書局,1978 年。
    〔清〕王先謙著,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
    〔清〕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
    [清]嚴可均輯: 《全晉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年。
    ﹝清﹞陳立著,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
    二、 近人專著(按姓名筆畫排序)
    王 軍:《荀子思想研究:禮樂重構的視角》,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年。
    王 楷:《天然與修為──荀子道德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
    王汎森:《執拗的低音》,台北:允晨文化,2014 年。
    106
    孔 繁:《荀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年。
    孔憲鐸、王登峰:《基因與人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
    方光華:《中國古代本體思想史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 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 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1987 年。
    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北京:三聯,2004 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台北:聯經出版社,2014 年。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年。
    牟宗三: 《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2002 年。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台北:學生書局,2006 年。
    朱漢民:《玄學與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年。
    李景明:《中國儒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 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年。
    李明輝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5 年。
    李中華:《中國儒學史‧魏晉南北朝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
    佐藤將之:《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
    年。
    吳文璋:《追求民主科學的新儒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 年。
    吳文璋:《新四書》,臺南:智仁勇出版社,2011 年。
    吳冠宏:《走向嵇康:從情之有無到氣通內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5 年。
    林宏星(東方朔):《合理性之尋求:荀子思想研究論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出版中心,2011 年。
    林麗真:《王弼》,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 年。
    107
    林啟屏:《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 年。
    林登順:《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省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增補第三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年。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年。
    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上海:上海書店,2008 年。
    姜林祥:《中國儒學史‧魏晉南北朝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 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局,1987 年。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續篇)》,台北:東大圖書出版,2009 年。
    唐翼明:《魏晉清談》,台北:東大出版社,1991 年。
    高晨陽:《儒道會通與正始玄學》,濟南:齊魯書社,2000 年。
    馬積高:《荀學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徐平章:《荀子與兩漢儒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 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年。
    康中乾:《有無之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 年。
    陳麗桂:《漢代道家思想》,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 年。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年。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年。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年。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年。
    張曙光:《外王之學:《荀子》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年。
    張岱年:《魏晉玄學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年。
    108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年。
    湯用彤:《湯用彤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許抗生:《魏晉玄學史》,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年。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年。
    許建良:《魏晉玄學倫理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
    郭梨華:《王弼之自然與名教》,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台北:東大圖書股份
    有限公司,1999 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2010 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6 年。
    賀昌群、劉大傑、袁行霈:《魏晉思想》甲種三編,台北:里仁書局,1995 年。
    惠吉星:《荀子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年。
    曾暐傑:《性惡論的誕生——荀子「經濟人」視域下的孟學批判與儒學回歸》,台
    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9 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 第四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1 年。
    路德斌:《荀子與儒家哲學》,濟南:齊魯書社,2010 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 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年。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年。
    路德斌:《荀子與儒家哲學》,濟南:齊魯書社,2010 年。
    劉又銘:〈宋明清氣本論研究的若干問題〉,《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台北:國立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年。
    劉又銘:《一個當代的、大眾的儒學——當代新荀學論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出版社,2019 年。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台北:五
    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 年。
    109
    歐崇敬:《中國哲學史‧兩漢魏晉南北朝卷》,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2002 年。
    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年。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台灣書局,1988 年。
    蔡尚思:《中國思想研究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 年。
    韓國良:《道體.心體.審美——魏晉玄佛及其對魏晉審美風尚的影響》,北京:
    中華書局,2009 年。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年。
    三、 學位論文(按姓名筆畫排序)
    于學正:《孟子與麥金泰的德行觀對比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碩士論
    文,1999 年。
    江建俊:《魏晉玄理與玄風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7 年。
    朴敬姬:《魏晉儒道之爭》,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8 年。
    李玲珠:《魏晉「自生」概念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92
    年。
    李 冀:《李覯哲學研究──以荀學為詮釋進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
    系碩士論文,2019 年。
    林昱瑄:《《孝經》思想研究──以荀學為進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
    系碩士論文,2019 年。
    涂月珍:《西晉名教思想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
    文,2006 年。
    段宜廷:《荀子、董仲舒、戴震氣論研究》,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4 年。
    段宜廷:《魏晉荀學》,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 年。
    陳惠玲:《魏晉反玄思想論》,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 年。
    陳錦湧:《 魏晉玄學⬀有論之當代詮釋與反省重建》,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
    110
    博士論文,2004 年。
    許錦雯:《羅欽順、王廷相、吳廷翰自然氣本論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
    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 年。
    張雅茹:《徐潤第氣本論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
    張晶晶:《司馬光哲學研究——以荀學及自然氣本論為進路》,臺北:國立政治大
    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
    曾敬宗:《兩晉時期「反玄」現象研究——以裴頠、孫盛、王坦之、戴逵為考察
    對象》,花蓮:東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 年。
    黃靖惠:《劉劭《人物志》思想研究─—以荀學為進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
    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 年。
    詹雅能:《裴頠崇有論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0
    年。
    四、 期刊、會議論文(按姓名筆畫排序)
    王邦雄:〈由老莊道家析論荀子的思想性格〉,《鵝湖學誌》第 27 期,2001 年 12
    月。
    江建俊〈裴頠「崇有論」探微〉,《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 21 卷第 1 期,1988 年
    1 月。
    江建俊:〈玄風中的反玄〉,《第十八屆「中國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韓國:
    漢城,1998 年 8 月。
    何淑靜:〈由「成聖」看荀子的「為學步驟」〉,《鵝湖學誌》第 49 期,2012 年
    12 月。
    李中華:〈 裴頠及其《崇有論》新探〉,《 學人》,1992 年 7 月。
    周篠葳:〈裴頠〈崇有論〉之現實關懷思想〉,《問學》第 18 期。
    林郁迢:〈略論魏晉荀學之發展〉,《漢學研究集刊》第 9 期,2009 年 12 月。
    111
    林顯庭: 〈「崇有論駁議」質疑〉,《鵝湖月刊》第 4 卷第 5 期,1978 年 11 月。
    洪巳軒:〈荀子無為而治的治道理想〉,《孔孟月刊》第 40 卷第 9 期,2002 年 5
    月。
    高柏園:〈就無為而治,論儒道法三家治道之異同〉,收於東海大學文學院編,《第
    一屆中國思想史研討會論文集-先秦儒法道思想之交融及其影響》,台
    中:國成書局,1989 年。
    張立文:〈裴頠之崇有論〉,《燕山大學學報》,2012 年 9 月。
    莊耀郎:〈魏晉反玄思想析論〉,《國文學報》第 24 期,1995 年 6 月。
    邱宜文:〈裴頠〈崇有論〉解析〉,《鵝湖月刊》,第 24 卷第 3 期,1998 年 9 月。
    杜保瑞:〈中國哲學的宇宙論思維〉, 《第三屆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學術研討會會
    前論文集》,臺北:國立臺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7 年 10 月。
    周大興:〈王坦之「廢莊論」的反莊思想:從玄學與反玄學、莊學與反莊學的互
    動談起〉,《中國文哲所研究集刊》第十八期,2001 年 3 月。
    段宜廷:〈魏晉儒家外王學之考察——崇有論的荀學脈絡〉,《邯鄲學院學報》,第
    26 卷,第 4 期,2016 年 12 月。
    侯潔之:〈裴頠「崇有論」中「有」的義涵與萬有關係〉,《中國學術年刊》,第 23
    期,2002 年 6 月。
    陳瑞麟:〈論「真」〉,《思想》,第 7 期,2007 年。
    曾暐傑:〈「虛壹而靜」只是認知工夫嗎?──論荀子「虛壹靜」對「天君」之「心」
    的作用與意義〉,《當代儒學研究》第 16 期,2014 年 6 月。
    湯一介:〈魏晉玄學家郭象與裴頠之異同〉,《中華傳道佛學研究》,中華文化論壇,
    1998 年 1 月。
    葉淑茵:〈王充「自生」概念對裴頠與郭象「自生」概念影響之探究〉,《哲學與
    文化》,第 30 卷第 6 期,2009 年 6 月。
    劉又銘:〈明清儒家自然氣本論的哲學典範〉,(《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 22
    期,2009 年 7 月。
    劉又銘: 〈吳廷翰的自然氣本論〉,《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2005 年 12 月。
    112
    劉又銘:〈中庸思想:荀學進路的詮釋〉,《國學學刊》第 3 期,2012 年 9 月。
    劉又銘:〈徐幹的哲學典範及其荀學性格〉,《邯鄲學院學報》第 23 卷第 1 期,
    2013 年 3 月。
    劉又銘:〈儒家荀學派中道哲學的成立與早期發展〉,《邯鄲學院學報》,第 28 卷
    第 4 期,2018 年 12 月。
    劉桂芳:〈裴頠〈崇有論〉探析〉,《孔孟學報》,第 82 期,2004 年 9 月。
    劉顯叔:〈論裴頠及其〈崇有論〉索解二題〉,《六朝學刊》,第 2 期,2006 年 8 月。
    潘小慧:〈從「解蔽心」到「是是非非」:荀子道德知識論的建構及其當代意義〉 ,
    《哲學與文化》第 34 卷第 12 期,1997 年 12 月。
    謝如柏:〈神與真——王弼的心性理論〉,《文與哲》,第 17 期,2012 年 12 月。
    鄭宗義:〈論儒學中「氣性」一路之建立〉,《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年。
    龔鵬程: 〈崇有論駁議〉,《鵝湖月刊》,第 4 卷第 3 期,1978 年 9 月。
    龔鵬程: 〈「崇有論駁議」釋疑——敬答林顯庭先生〉,《鵝湖月刊》第 4 卷第 9 期,
    1979 年 3 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515101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1012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1499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1201.pdf1860KbAdobe PDF240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