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8038167      Online Users : 105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158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580


    Title: 納蘭性德追憶詞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NalanXingde`s Ci in Remembrance of Things
    Authors: 薛晴方
    Hsueh, Ching-Fang
    Contributors: 耿湘沅
    薛晴方
    Hsueh, Ching-Fang
    Keywords: 清詞
    納蘭性德
    追憶詞
    Qing Ci
    Nalanxingde
    Remembrance Ci
    Date: 2020
    Issue Date: 2020-09-02 12:01:03 (UTC+8)
    Abstract: 納蘭性德(1654-1685)是清初重要詞人之一。雖然他的生命只有短短三十年,但他留下的作品卻感動無數人,成為後世研究清詞不可缺少的重頭戲。至今仍有許多真心人歌詠飲水詞,為其純真癡心的情感掬一把傷心淚;其詞的魅力橫跨古今,不少文學影視作品猶能見到他的翩翩身影。有關性德的研究論述,更是不在少數,早已成為一股「蘭學」風潮。本篇論文將研究重點放在「納蘭性德追憶詞」中,根據性德的家世生平、交游經歷,探討詞作的創作背景及意含。
    性德身分特殊,身為滿人貴族,又是位高權重的納蘭明珠長子,他獲得比其他人更多的教育機會,卻也承受比常人更大的精神壓力。這層關係影響他的性格發展,也使得其詞多為委婉曲折。因此在進入性德追憶詞之前,勢必得先梳理他的家庭背景和當代詞壇風氣。由於這些都與明末清初的政局替換有關,故筆者從滿清入關前的政治變化開始書寫,觀察整個改朝換代的動盪,是如何影響清詞改革,進而啟發性德的文學創作。
    根據筆者統計,納蘭性德的追憶詞共有99首,其中牽涉主題甚廣,包括友情、愛情、悼亡等。追憶詞中有對朋友愛人的思念,更是對往事美好的眷戀。他透過對回憶的追思寄託情懷,從中亦可觀察出他對現實生活感到煩悶不適,故而極力地將追憶營造出烏托邦的形象。對性德來說,追憶是他能夠逃離當下的避風港,卻也是使其沉溺其中的輪迴。他的回憶不斷與夢境、幻想交纏,到最後難分難捨,無法確認真實發生過的人生。這對他來說是一場始終無法清醒的幻夢。
    由於性德作詞講究真情流露,強調以自然純真的口吻表現情思,因此他的作品總能感人肺腑。特別是描繪追憶中,那般真切美好的韶光,和眼前蕭瑟孤寂的落寞,形成強烈的對比,讓人深感其境。又因其才學涵養,及敏感纖細的性格,故也會運用一些典故雅句、物見意象,表達自己隱諱幽微的心聲。性德詞作的藝術手法其實不過是引領讀者進入其心的媒介。當我們終於撥雲見日,望見那最皎潔光輝的白月後,才會知道那是多麼地美麗動人;在其中久久停駐,不忍遠離。
    Nalanxingde (1654-1685)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poet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Although his life is only 30 years, the works he left behind have touched countless people and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highlight for later generations to study clear words. To this day, there are still many sincere people who sing the poems of drinking water, tearing up their innocent and infatuated emotions; the charm of his poems spans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and he can still be seen in many literary and film works. There are not a few studies on sexual morality, and it has long become a trend of "lanxue".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Nalan Xingde Remembrance Ci", based on Xingde`s family background, life and social experience, to explore the background and meaning of the creation of the Ci.
    Nalanxingde has a special personality. As a Manzu noble and the eldest son of Nalan Pearl, he has more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than others, but he is also under greater mental pressure than ordinary people. This relationship affects hi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makes his words mostly euphemistic. Therefore, before entering Xingde Remembrance Ci, he must first sort out his family background and contemporary ci poems. Since these are all related to the 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the author began to write about the political changes before the Manchu Qing Dynasty entered the Pass, and observe how the turbulence of the entire dynasty change has affected the Qing Ci reform, and then inspired literary.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statistics, there are 99 memorial poems by Nalanxingde, which involve a wide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friendship, love, and mourning. In the remembrance words, there are thoughts of friends and lovers, and even more beautiful nostalgia for the past. Through his recollection of memories, he is bored and uncomfortable with real life, so he tried his best to create a utopian image of recollection. For Xingde, remembrance is a haven for him to escape from the moment, but it is also the reincarnation in which he can indulge in it. His memories are constantly entangled with dreams and fantasies, and in the end they are inseparable, unable to confirm the real life happening. It was a dream that could not be sobered.
    Since Xingde`s lyrics emphasize true feelings and emphasizing expressing emotions in a natural and innocent tone, his works are always touching. Especially in the depiction of reminiscences, the truly beautiful beauty and the lonely loneliness in front of me form a strong contrast, which makes people deeply feel the situation. And because of his talents and cultivation, as well as his sensitive and delicate personality, he will also use some allusions and elegant sentences and images to express his secretive aspirations. The artistic technique of Xingde Ci is actually just a medium to lead readers into their hearts. When we finally see the sun and see the brightest white moon, we will know how beautiful it is; staying in it for a long time, cannot bear to stay away.
    Reference: 參考資料
    一、古籍文獻(按姓氏筆劃排列)
    〔明〕陳子龍著、王英志輯校:《陳子龍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明〕楊慎著,岳淑珍校注:《楊慎詞品校注》,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2013年。
    〔清〕王國維著:《人間詞話》,臺北:漢京出版公司,1980年。
    〔清〕全祖望著、詹海雲校著:《全祖望《鮚埼亭集》校著──《鮚埼亭集》內編》,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
    〔清〕朱彝尊、汪森編:《詞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清〕朱彝尊著,屈興國、袁李來點校:《朱彝尊詞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姜宸英:《湛園集》,《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臺北:臺灣商務,1982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納蘭性德:《通志堂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本,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清〕納蘭性德著,王雲五主編:《納蘭詞》,臺北:臺灣商務,1972年。
    〔清〕納蘭性德著,張秉戍箋注:《納蘭詞箋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
    〔清〕納蘭性德撰,李勖編注:《飲水詞箋》,臺北:集成圖書,1964年。
    〔清〕納蘭性德撰,馬迺騮、寇宗基編注:《成德詩集詩論笺注》,山西:山西人民,1988年。
    〔清〕納蘭性德撰,趙秀亭、馮統一箋校,:《飲水詞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張尚瑷:《六瑩堂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77年。
    〔清〕梁佩蘭:《六瑩堂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77年。
    〔清〕陳廷焯著、杜維沫校點:《白雨齋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清〕陳維崧、李學穎校補、陳振鵬標點,《陳維崧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陳維崧:《湖海樓詞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清〕鄂爾泰等奉敕修:《清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蔣良騏:《東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清〕顧貞觀著、張秉戍注:《彈指詞箋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清〕顧貞觀著、張秉戍箋注:《彈指詞箋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年。
    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張宏生編:《清詞珍本叢刊》,江蘇:鳳凰,2007年。
    馮乾編校:《清詞序跋彙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二、近人論著(按姓氏筆劃排列)
    (一)專書著作
    〔法〕馬塞爾‧普魯斯特著,徐和瑾、周國強譯:《追憶似水年華》,臺北:聯經,1992年。
    〔美〕丹尼爾‧沙克特著,李明譯:《記憶七罪》,臺北:大塊文化,2002年。
    〔美〕宇文所安著,鄭在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2006年。
    王立:《永恆的眷戀──悼祭文學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朱誠如主編、故宮博物院編:《清史圖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宋德宣:《康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
    沙先一、張暉著:《清詞的傳承與開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卓清芬:《納蘭性德文學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孫克強:《清代詞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耿湘沅:《孔尚任桃花扇考述》,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5年。
    張任政:《清納蘭容若先生性德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張宏生:《清代詞學的建構》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張秉戍:《納蘭性德詞新譯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
    張雙英著:《文學概論》,臺北:文史哲,2004年。
    盛冬鈴選著:《納蘭性德詞選》,臺北:遠流,2002年。
    陳水雲:《清代詞學發展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陳水雲著:《二十世紀清詞研究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2007年。
    陳捷先:《順治寫真》,臺北:遠流,2006年。
    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鄉,2002年。
    葉嘉瑩、陳邦炎:《清詞名家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
    葉嘉瑩:《清詞散論》,臺北:桂冠圖書,2000年。
    劉少雄:《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詞學論題之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年。
    劉德鴻:《清初學人第一──納蘭性德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蔣兆成、王日根:《康熙傳》,臺北:臺灣商務,2015年。
    鄭天挺主編:《清史》,臺北:昭明,1999年。
    閻崇年:《努爾哈赤》,臺北:聯經,2007年。
    閻崇年:《康熙大帝》,臺北:聯經,2009年。
    繆鉞、葉嘉瑩:《靈谿詞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嚴迪昌:《清詞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二)期刊論文
    甘翹寧:〈「飲水詞」的構象寓意〉,《新亞研究所通訊》第10期,2000年10月。
    吉廣輿:〈論納蘭詞的自然本色〉,《問學》第3期,2000年。
    朱美郁:〈詞人之詞-談納蘭性德〉,《航空技術學校學報》第1卷1期 1999年,頁。
    朱國民:〈納蘭詞藝術探幽〉,《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84年第2期。
    吳蔚若:〈納蘭性德與紅樓夢〉,《藝文誌》第99期,1973年12月。
    李雷:〈晏幾道與納蘭性德之比較──兼論二人詞作中的生命意識〉,《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第2卷第2期,2002年6月。
    李嘉瑜:〈移位的「邊界」:納蘭性德的邊塞書寫〉,《漢學研究集刊》第11期,2010年12月。
    李曉明、王喜伶:〈論納蘭詞化用之美〉,《中國韻文學刊》,2008年第2期。
    洪玉琪:〈試析納蘭性德七夕詞〉,《問學》第13期,2009年6月。
    張民一:〈張純修與納蘭性德交遊考〉,《承德民族師專學報》,1997年04期。
    張宏生:〈情感體驗與字面經營──納蘭詞與王次回詩〉,《社會科學》,2012年02期。
    張晶:〈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審美回憶〉,《文學評論》第5期,2001年。
    張濤、楊雨:〈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筆寫情─納蘭性德和他的清初第三派〉,《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第114期,2009年。
    張鴻愷:〈一種曉寒殘夢,淒涼畢竟因誰──納蘭詞述評〉,《明道學術論壇》第5卷第1期,2009年6月。
    莫雲漢:〈概談李煜與納蘭性德〉,《文史學報‧香港珠海學報》第11期,1975年5月。
    陳子彬:〈納蘭性德的家世和生平簡介〉,《承德師專學報》,1985年第4期。
    陳怡臻:〈納蘭詞借鑒義山詩析論〉,《雲漢學刊》第26期,2013年2月。
    陳捷先:〈清朝入關前後的滿漢融合政策〉,《歷史月刊》,第94期,1995年11月。
    陳璇:〈奏銷案與清初江南詞壇──以陽羨詞人為中心〉,《中國韻文學刊》,2009年第2期。
    陳魯慎:〈納蘭性德的詞〉,《珠海學報》第9期,1976年12月。
    馮統一:〈管窺蠡測說納蘭〉,《歷史月刊》115期,1997年。
    葉嘉瑩:〈論納蘭性德詞──從我對納蘭詞之體認的三個不同階段談起〉,《中外文學》第19卷第8期,1991年1月。
    葛恒剛:〈《今詞初集》與飲水詞派〉,《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3期,2011年5月。
    廖玉婷:〈從《今词初集》看「獨抒性靈」的納蘭詞〉,《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5卷第2期,2014年。
    趙秀亭、馮統一:〈納蘭性德行年錄〉,《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0卷第4期,2000年。
    劉德鴻:〈納蘭性德「覘梭龍」新解〉,《承德師專學報》,1992年第4期。
    劉德鴻:〈論納蘭性德思想軌跡(上)〉,《承德師專學報》,1995年第4期。
    劉德鴻:〈論納蘭性德思想軌跡(上續)〉,《承德師專學報》,1996年第4期。
    樸月:〈納蘭性德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兼談「飲水詞」的復古與創新〉,《明道文藝》第260期,1997年11月。
    (三)學位論文
    王敬婷:《生命的流宕與耽溺──夢窗追憶詞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朱丹:《納蘭性德《飲水詞》意象組群研究》,齊齊哈爾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3年。
    李必粹:《納蘭性德詞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李嘉瑜:《納蘭性德及其詞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周清河:《納蘭性德《納蘭詞》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徐晨:《納蘭詞藝術探微》,安徽大學中國文學系,2013年。
    許銘全:《杜甫詩追憶主題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陳美娟:《納蘭性德悼亡詞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陳嘉慧:《納蘭性德感情詞研究》,南華大學文學是碩士論文,2011年。
    蔡文昌:《李白詩追憶書寫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蔡宛禎:《納蘭性德友情詞研究》,靜宜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鄧蘭:《納蘭詞審美意象研究》,廣西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1年。
    顏妙容:《清代詞學尊體之論述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615101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1015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1340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1501.pdf3938KbAdobe PDF2176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