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844159      Online Users : 121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770


    Title: 台灣人認同的世代分析:階層世代分析模型的初探
    Cohort analysis of Taiwanese identity: the model of hierarchical age–period–cohort analysis
    Authors: 林政融
    Lin, Zheng-Rong
    Contributors: 陳陸輝
    蔡宗漢

    林政融
    Lin, Zheng-Rong
    Keywords: 世代分析
    台灣人認同
    階層世代分析模型
    族群
    Date: 2020
    Issue Date: 2020-09-02 12:42:47 (UTC+8)
    Abstract: 本研究從世代角度分析台灣人認同變化的原因,但過去世代研究有研究方法的APC問題,意即無法區分出年齡、時期、世代效果,故本研究使用階層世代分析模型,能有效分析世代、時期效果對台灣人認同的影響。本研究發現世代、時期效果對台灣人認同有顯著影響;世代與台灣人認同呈現U型因果關係,有先降後升的趨勢;時期效果上,時期愈晚,台灣人認同愈強。另外,本研究再將閩南、客家、外省族群分別進行世代分析,發現世代、時期也對各族群的台灣人認同有一樣影響,另外發現世代與台灣人認同當中的族群差異。從世代效果對各族群的台灣人認同影響來看,閩南族群最受世代效果影響、客家次之,最後是外省族群;時期效果上,閩南族群最受影響、外省族群次之,最後是客家族群。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王志弘、許妍飛合譯,Richard Jenkins原著,2006,《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
    台北:巨流。
    王甫昌,1994,〈族群同化與動員:台灣民眾政黨支持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76:43-96。
    ------,1998,〈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一九九零年代台灣的族群《台灣社會學研究》,2,1-45。
    ------,2002,〈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涵區域差異模式之解釋〉,《台灣社會學》,4:11-74。
    ------,2003 ,《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
    ------,2005,〈由「中國省籍」到「台灣族群」:戶口普查籍別類屬轉變之分析〉《台灣社會學》,9:59-117。
    朱雲漢,2012,《2009年至2012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三年期研究規劃
    (3/3):2012年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面訪案》,計畫編號:NSC 100-2420-H
    002-030,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李冠成、楊婉瑩,2016,〈老台灣人vs 新台灣人:台灣人認同世代差異之初探〉,《台灣政治學刊》,20(2):125-186。
    吳親恩、林政楠,2010,〈省籍通婚與中國人、台灣人認同: 家庭成員影響力的
    變化〉,《政治學報》,50:41-82。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與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
    張茂桂主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27-51,台北:業強。
    ------,1996,〈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礎〉,《台灣政治學刊》,1:5-39。
    ------,1999,〈家庭社會化與意識型態: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世代差異〉,《台灣社會學研究》,3:53- 85。
    ------,2005,〈麵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台灣政治學刊》, 9(2):5-39。
    ------,2013,〈狂飆的年代?一般民眾的認同趨勢,1992- 2005〉,載於《台灣社會變遷1985∼2005:傳播與政治行為》,張茂桂、羅文輝、徐火炎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林文琪譯,Kathryn Woodward 編,2006,《認同與差異》(Identity and Difference)
    台北:韋伯文化。第 1 章〈認同與差異的概念〉。
    林佳龍,2001,〈台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載於《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
    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林佳龍、鄭永年主編,台北:新自然主義
    林宗弘,2015,〈再探臺灣的世代政治: 交叉分類隨機效應模型的應用,1995– 2010〉,《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7(2): 395-436。
    林瓊珠,2012,〈穩定與變動:台灣民眾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與統獨立場之
     分析〉,《選舉研究》,19(1):97-127。
    林瓊珠、廖益興,2013,〈國族認同的問卷設計與測量:TEDS 與 TSCS 之比 
     較〉,載於《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方法論之回顧與瞻》,黃紀主編
     台北:五南圖書。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19,〈重要政治態度分布趨勢圖〉: 
    https://esc.nccu.edu.tw/course/news.php?Sn=166#,檢索日期:2019年4月18日。
    徐火炎,2004,〈台灣結、中國結與台灣心、中國情:台灣選舉中的符號政治〉,《選舉研究》,11(2): 1-41
    徐永明、范雲,2001,〈學作台灣人:政治學習與台灣認同的變遷軌跡,1986-
    1996〉,《台灣政治學刊》,5:3-63。
    ------、蔡佳泓、黃綉庭,2005,〈公民投票:台灣國家認同的新動力〉,《台 灣民主季刊》,2(1): 51-74。
    耿曙、劉嘉薇、陳陸輝,2009,〈打破維持現狀的迷思:台灣民眾統獨抉擇中理 念與實務的兩難〉,《台灣政治學刊》,13(2):3-56。
    莊萬壽、林淑慧,2003,〈本土化的教育改革〉,《國家政策季刊》,2(3):27-62。
    崔曉倩、吳重禮,2011,〈年齡與選舉參與:2008年總統選舉的實證分析〉,《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6:7-44。
    黃志呈,2012,〈在台灣消失的中國人認同—從1992年至2012年之民調資料
    析〉,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黃秀端,2004,《2002 年至 2004 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三年期研究規劃(III)民國九十三年總統大選民調案》,計畫編號:NSC 92-2420-H031-004,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6,《2012年至2016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4/4): 《2016年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面訪案》,計劃編號:MOST101-2420- H004-034-MY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
    ------、王德育,2012,《質變數與受限依變數的回歸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89-197。
    張佑宗,2011,〈選舉結果、政治學習與民主支持一兩次政黨輪替後台灣公民在 民主態度與價值的變遷〉,《台灣民主季刊》,8(2):123- 124。
    張茂桂、吳忻怡,1997,〈教育對於統獨傾向的作用〉,《台灣政治學刊》,2: 107-189。
    張傳賢、黃紀,2011,〈政黨競爭與台灣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間的聯結〉,《台 灣政治學刊》,15(1):3-71。
    盛杏湲,2002,〈統獨問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選舉研究》,9(1):
    41-80。
    陳光輝,2010,〈民主經驗與民主價值一兩個世代台灣大學生之比較〉,《台灣 民主季刊》,7(4): 1-45。
    ------、2011,〈婚姻對身份認同之影響的初探〉,《選舉研究》,18(2):
    121-156。
    陳陸輝,2000,〈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7(2):
    109-141。
    ------、周應龍,2004,〈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東亞研究》,35(2): 143-186。
    陳陸輝、周應龍,2013,〈台灣民眾台灣人認同的持續與變遷〉,蘇起、童振源 主編,《兩岸關係的機遇與挑戰》: 235-59,台北:五南圖書。
    ------、陳義彥,2000,《跨世紀總統選舉中選民投票行為科際整合研究》,計 畫編號:NSC 89-2414-H004-021-SSS,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耿曙、王德育,2009,〈兩岸關係與2008年台灣總統大選:經濟交流、武力威脅與選民投票取向〉,《選舉研究》,16(2): 1-22。
    ------、陳映男、王信賢,2012,〈經濟利益與符號態度:解析台灣認同的動力〉,《東吳政治學報》,30(3): 1-50。
    崔曉倩、吳重禮,2011,〈年齡與選舉參與:2008年總統選舉的實證分析〉,《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6:7-44。
    蕭阿勤,2012,《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
    劉義周,1993,〈台灣的政治世代〉,《政治學報》,21: 99-120。
    ------,1994,〈台灣選民政黨形象的世代差異〉,《選舉研究》,1(1): 53–73。
    鄭夙芬,2009,〈族群、認同與總統選舉投票抉擇〉,《選舉研究》,16(2): 23-49。
    ------,2013,〈2012年總統選舉中的臺灣認同〉,《問題與研究》,52(4): 101-132。
    ------,2019,〈解析「台灣人/中國人」認同的持續與變遷〉,臺灣民主參與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暨選舉研究中心三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5月24-25日,台北: 政治大學。
    謝復生,1996,《總統選舉選民投票行為之科際整合研究》,計畫編號 : NSC85-2414-H004-017-Q3,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游清鑫,2008,《2005 年至 2008 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   (IV):2008年總統選舉面訪案》,計畫編號:NSC 96-2420-H-004-017,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蕭怡靖,2007。〈以新選民的政治態度論台灣民主的未來〉,《台灣民
     主季刊》,4(3): 109-151。
    游盈隆,1996,〈台灣族群認同的政治心理分析〉,《台灣政治學刊》,1: 41-84。
    熊瑞梅、張峰彬、林亞鋒,2010,〈解嚴後民眾社團參與的變遷:時期與世代的 效應與意涵〉,《臺灣社會學刊》,(44): 55-105。
    「U型」因果關係

    二、英文部分
    Achen , Christopher H., and T. Y. Wang. 2019. “Declining Voter Turnout in Taiwan: A Generational Effect?” Electoral Studies (58):113-124.
    Anderson, Benedict.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London: Verso Press.
    Barth, Fredrick.1994. ”Enduring and Emerging Issues in the Analysis of Ethnicity.” In The Anthropology of Ethnicity: Beyond ’Ethnicity Groups and Boundaries’ eds. Hans Vermeulen and Cora Govers. Amsterdam: Het Spinhuis.
    Bartels, Larry M., and Simon Jackman. 2014. “A Generational Model of Political Learning.” Electoral Studies (33): 7–18.
    Bell, Andrew, and Kelvy Jones. 2018. “The Hierarchical Age–Period–Cohort Model: Why Does It Find the Results That It Finds?” Quality & Quantity (52):783-799.
    Bhatti , Yosef., and Kasper M. Hansen. 2012. “The Effect of Generation and Age on Turnout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 How Turnout Will Continue to Decline in the Future” Electoral Studies (31):262-272.
    Bourdieu, Pierre.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Richard Nice, Tran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ellner, Ernest. 1983.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Hellevik, Ottar. 2002. “Age Difference in Value Orientation: Life Cycle in Cohort Effect.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14(3):286-302.
    Huang, Chi. 2019. “Generation Effects? Evolution of Unification-Independence Stands in Taiwan, 1996-2016.” Electoral Studies (58):103-112
    Inglehart, Ronald. 1997. Modernization and Post modernization: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43 Societi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nglehart, Ronald. 1981. “ Post-Materialism in an Environment of lnsecurit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5(4):880-900.
    Jennings, M. Kent. 2007.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Behavior, ed. Russell J. Dalton and Hans-Dieter Klingeman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nnheim, Karl. 1952/1927 . “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s.” In Essays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ed. Paul Kecskemeti.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Mcadam, Doug. 1989. “The Biographical Consequences of Activis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5):744-60.
    Mishler, William., and Richard, Rose.2007.”Generation. Age. and Time: The Dynamics of Political Learning during Russia’s Transform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1(4):822-834.
    Schuman, Howard, and Jacqueline Scott. 1989. “Generation and Collective memor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3):359-381.
    Sears, David O, and Carolin L. Funk. 1999. ”Evidence of Long-Term Persistence Adult’s Political Predispositions.” Journals of Politics 61(1):1-28
    Smith, Anthony. 1991. National Identity. Reno, NV: 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Yang, Yang Claire, and Kenneth C. Land. 2006 “A Mixed Models Approach to the Age-Period-Cohort Analysis of Repeated Cross- Section Survey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Data on Trends in Verbal Test Scores.”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36(1): 75–97.
    Yang, Yang Claire, and Kenneth C. Land. 2013. Age-Period-Cohort Analysis: New Models, Methods, and Empirical Applications. Boca Raton: CRC Pres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10525201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252010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1517
    Appears in Collections:[政治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1001.pdf1333KbAdobe PDF24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