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1200/142120 (78%)
造访人次 : 48096984      在线人数 : 79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4094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4094


    题名: 平埔族裔身分認定─以我國法制為中心
    The Identification amongst PingPu Ethnic Groups:Focusing on the National Legal Systems
    作者: 連容仕
    Lien, Jung-Shih
    贡献者: 吳秦雯
    Wu, Chin-Wen
    連容仕
    Lien, Jung-Shih
    关键词: 原住民身分法
    平埔族
    身分認同
    兩公約
    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
    First Nations Identity Act
    Pingpu
    Identity
    Two Conventions
    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First Nations
    日期: 2021
    上传时间: 2021-03-02 14:35:08 (UTC+8)
    摘要: 就原住民族之權益之保護,晚近以來,在諸多先進的追求下已有長足進步。而原住民族權益之保護,必先以被國家法制認可為原住民族為前提;然而,平埔族群長久以來一直被拒於國家法規範的認可大門之外。究其原因,福利資源分配議題加之「已然漢化」的原罪似乎是平埔族群追求身分認定的主要障礙。基於多元文化主義的概念,遵循《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原住民族基本法》以及參照《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之意旨,肯定多元文化、保障平埔族群之原住民族意識、確保其文化存續,不惟是憲法層次基本國策面的單純宣示,而已是刻不容緩的國家義務。準此,本文嘗試從平埔族裔在與近代外來政權互動的歷史文化脈絡,探討其日漸喪失的原住民族身分出發,次從我國法制暨國際人權法規範尋求再確認其為原住民之可能途徑,最後以近日最高行政法院有關平埔族群身分認定的有利見解收束,期待我國法制有將平埔族群納入原住民族的可能空間。一方面確保其身分上的權益得以伸張,更重要的是文化層次的尊重與保存。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rights and welfares for the indigenous peoples, many have already been made in advanced pursuits. As the premise, the protection of rights and wel-fares for the indigenous people must first be recognized by the national legal system, however, the Pingpu Tribes has long been refused to be recognized by norms and regula-tions of national law.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the issue of the allocation of welfare re-sources, coupled with the sin of "Hanhuaization", seems to be the main obstacle to the pursuit of identity for the Pingpu ethnic group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multiculturalism, it is an urgent state obligation to affirm multiculturalism, to safeguard the awareness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s of the Pingpu ethnic groups and to ensure the cultural survival; still, it’s not merely a simple declaration of the basic state policy at the constitutional level, but also a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10 of the Constitution Amengment, the Basic Law of the First Nations and the inten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First Nations. With this in comm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Pingpu ethnic interaction with modern foreign regimes, to explore its increasingly lost in-digenous identity, to seek to re-confirm the possible way of re-establishing Pingpu ethnic groups from our national legal system and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regulations, and finally to the recent Supreme Administrative Court on Pingpu ethnic identity recognition of favorable views, looking forward to our national legal system to integrate Pingpu ethnic groups into the possibility of indigenous peoples. On the one hand, to ensure that their rights and welfares in their own right to be extended, more important is the cultural level of respect and preservation.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書籍
    方惠閔、朱恩成、余奕德、陳以箴、潘宗儒 (2019),沒有名字的人:平埔原住民族青年生命故事紀實,游擊文化出版社。
    李壬癸 (1997),臺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官大偉 (2019),「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原住民族權利教育訓練教材,原住民族委員會。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5),《原住民身分法》解釋彙編。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清道光3年) ,平埔族十五社公議同立合約字,伊能嘉矩手稿。
    張耀錡 (1951),平埔族社名對照表,臺灣省文獻會出版。
    梁志輝、鍾幼蘭 (2001),臺灣原住民-平埔族史篇(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期刊論文
    毛榮富 (2013),平埔族群的主權,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3卷1期,頁17-36。
    毛榮富 (2015),臺灣文化中的平埔原住民族元素──系統,還是基質?,臺灣國際研究季刊,11卷4期,頁33-55。
    王思爲 (2010),Métis族群意識建構在全球化下的挑戰,臺灣國際研究季刊,6卷1期,頁59-74。
    王泰升 (2015),臺灣法律史上的原住民族:作為特殊的人群、地域與法文化,臺大法學論叢 44卷4期,頁1639-1704。
    田應平、陳瑩貞 (2019),一份大肚兩樣情:論大肚臺地東西傳統聚落與地形水文之關係,臺灣土地研究,22卷2期,頁171-197。
    吳秦雯 (2020),台灣原住民族身分認定之自方自治權限─從平埔族群爭取身分認定之案例談起,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十輯,頁455-478。
    李建霖 (2008),模糊地帶-平埔族自我認同與「平埔」、「泛原住民」族群界線,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1期4卷,頁67-109。
    杜曉梅 (2015),原住民身分與文化認同-以原漢雙族裔為例,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7期,頁147-167。
    辛年豐 (2015),論臺灣西拉雅族之復權-從日本愛奴民族經驗談起,輔仁法學,49期,頁291-345。
    阮俊達、尤儷.芨娃思、黃傑、李品涵 (2014),青年參與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歷程與省思,臺灣人權學刊,2卷3期,頁144-145。
    兩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2011),兩公約?兩空約?人權大不走!兩公約兩週年檢討報告摘要,司法改革雜誌,87期,頁66-71。
    林媽利 (2009),再談85%帶原住民的基因回應陳叔倬、段洪坤的〈平埔血源與臺灣國族血統論〉,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5期,頁341-346。
    邱惠林 (2007),美國原住民的稱謂之爭-當今美國「美國印第安人」與「土著美國人」的爭議,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卷2期,頁52-75。
    施正鋒 (2012),加拿大Métis原住民的認同與身份,臺灣國際法季刊,9卷3期,頁5-46。
    施正鋒 (2012),平埔族原住民族身分的喪失與回復,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2卷4期,頁111-136。
    施正鋒 (2010),西拉雅族的身份與政府的承認政策,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2010年春季號,3卷1期,頁1-28。
    施正鋒 (2008),原住民族的文化權,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3期,頁1-29。
    施正鋒 (2017),原住民族的自決權,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7卷3期,頁1-37
    施正鋒 (2011),從權利保障探討平埔族原住民族身分被剝奪,臺灣國際法季刊,8卷1期,頁7-38。
    施正鋒 (2014),歷史教育、轉型正義及民族認同,臺灣國際研究季刊,10卷4期,,頁1-25。
    柯志明 (2000),清代臺灣熟番地權的分類與演變,臺灣社會學刊,23期,頁25-102。
    柯志明 (1999),理性的國家與歷史的機遇-清代臺灣的熟番地權與族群政治,臺灣史研究,6卷2期,頁1-76。
    段洪坤、陳叔倬 (2008),平埔原住民族血源認定與文化認定的發展評析,臺灣原住民族研究,1卷1期,頁169-188。
    洪麗完 (2006),從十九世紀入埔遷徙活動看臺灣中部平埔熟番集體意識之展現,新史學,17卷2期,頁55-126。
    紀舜傑 (2010),Métis的認同旅程,臺灣原住民族研究,3卷2期,頁48-64。
    胡慶山 (2016),聯合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人民自決權利條款之研析,淡江國際與區域研究,4卷2期,頁46。
    計文德 (1992),平埔族拍瀑拉族遺跡及其聚落分布探討─從清水感恩社與沙鹿遷善南北社的田野工作和文獻整理談起,弘光醫專學報,20期(下),頁537-630。
    翁佳音 (2008),新港有個臺灣王―十七世紀東亞國家主權紛爭小插曲,臺灣史研究,15卷2期,頁1-36。
    高榮志 (2013),與兩公約背道而馳的司法現況-兩公約國家報告國際審查:司法人權篇,司法改革雜誌,95期,頁24-25。
    高德義 (2001),從殖民、同化到自決:全球原住民族的危機與轉機,原住民教育季刊,23期,頁 4-26。
    張文貞 (2012),兩公約實施兩週年的檢討:以司法實踐為核心,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50卷4期,頁7-43。
    陳叔倬、段洪坤 (2008),平埔血源與臺灣國族血統論,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2期,頁137-173。
    陳俊安、以撒克‧阿復 (2011),臺灣平埔原住民身分認定的法律問題,臺灣國際法季刊,8卷1期,頁39-71。
    陳欽育 (2009),荷據時代華武壠社消失的原因--以遷徙為中心,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5期,頁25-49。
    彭麗芬 (2018),荷據時期及鄭氏時期之原住民族聚落比較,臺灣原住民族研究,11卷2期,頁63-148。
    雅柏甦詠‧博伊哲努 (2007),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與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保障,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期,頁147-148。
    黃舒芃 (2016),國際及區域人權公約在憲法解釋中扮演的角色,臺灣民主季刊,13卷1期,頁29-96。
    楊克隆 (2018),清代平埔族土地流失原由新探,興大人文學報,61期,頁47-78。
    詹素娟 (2004),日據初期臺灣總督府的熟番政策-以宜蘭平埔族爲例,臺灣史研究,11卷1期,頁43-78。
    詹素娟 (1995),族群歷史研究的「常」與「變」-以平埔研究為中心,新史學,6卷4期,頁127-163。
    潘裕豐、高德義、林春鳳、汪秋一、官曉君、林碧憶、陳庭蓁 (2010),參與「聯合國原住民族常設論壇會議」與對臺灣原住民族政策之應用研究,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7期,頁8-9。
    蔡志偉 (2011),初探美國「印地安學」的原住民族研究,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1卷1期,頁29-50。
    鄭川如 (2013),「原住民身分法」中「姓氏綁身分」條款的違憲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 40 期,頁1-40。
    鄭川如 (2015),誰有權決定誰是原住民?-從兩人權公約及相關國際文件檢視原住民身分認定問題,法令月刊,66卷9期,頁81 - 108。
    謝若蘭 (2011),平埔族群正名運動與官方認定之挑戰,臺灣原住民族研究,4卷2期,頁 121-142。
    謝若蘭 (2015),平埔族群恢復族群身份之權利伸張與策略建議,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5卷1期,頁43-58。
    謝國斌 (2011),加拿大原住民土地權的探討-以『德爾加目庫案』為例,臺灣國際研究季刊,7卷1期,頁1-15。
    謝國斌 (2010),從混血兒到原住民─加拿大梅蒂人之認同歷程,臺灣國際研究季刊,6卷1期,2010年春季號,頁19-38。
    謝國斌、何祥如 (2010),族群認同與社會結構的角力-原住民回復傳統姓名運動的社會學分析,臺灣原住民族研究,3卷4期,頁47-69。
    鍾幼蘭 (1997),平埔研究中的「族群分類」問題-再議 Hoanya(洪雅族)之適宜性,臺灣開發史論文集,國史館出版,頁137-166。

    博碩士學位論文
    陳嘉成 (2015),清代漢番互動之研究:以巴布薩族(Babuza)為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二、 英文文獻
    書籍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Handbook for National Human Rights Institutions (2005), Series No.12, New York and Geneva,.
    William Campbell ed. (1903),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 With Explanatory Notes and a Bibliography of the Island, SMC Publishing In-corporated.

    期刊論文
    E. Nathaniel Gates ed. (1997), The Judicial Isolation of the "Racially" Oppressed (Critical Race Theory: Essays o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Race"), , Routledge; 1 edition, February 1.
    Jo Carrillo (1995), Identity as Idiom: Mashpee Reconsidered, Indiana Law Review, Vol. 28 No. 3.
    Martin N. Marger (2015),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 American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Cengage Learning; 10 edition.
    Jeremie Gilbert (2013), Land Rights as Human Rights: The Case for a Specific Right to Land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Human Rights, vol.1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365105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651051
    数据类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0258
    显示于类别:[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5101.pdf3426KbAdobe PDF2442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