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87 (78%)
Visitors : 46340866      Online Users : 43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6909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909


    Title: 《聊齋誌異》人與異類報恩酬情研究——以禮物書寫為考察中心
    The study of requiting gratitude between humans and ghosts in Strange Tales from the Liaozhai Studio-by discussing mutual present.
    Authors: 陳怡潔
    Chen, Yi-Chieh
    Contributors: 高桂惠
    Gao, Gui-Hui
    陳怡潔
    Chen, Yi-Chieh
    Keywords: 禮物
    契約
    報恩
    聊齋誌異
    Present
    Contract
    Repay
    Strange Tales from the Liaozhai Studio
    Date: 2021
    Issue Date: 2021-09-02 16:32:15 (UTC+8)
    Abstract: 恩報酬情、禮尚往來乃自於群體禮節,人與人透過相互贈予的互動往來,不但加深了人際關係,更重要的是能夠與他人產生長久的聯繫和情感。如此一來,人能夠建立起更加緊密的網絡,在這樣的往來中,雙方間不只認識,更可能因此結盟。又或者是當我們在某些狀況中得到他人的幫助,為了報答這個恩情,我們必須將這份恩情用物質或是服務等方式來回報,以感謝他人當初的幫助或救贖。這樣的交流不僅僅是拉近了雙方間的關係,更使我們對施恩者產生感激之情。而小說為反映社會現實之鏡,蒲松齡筆下的異類報恩故事,回報者不但有回禮的義務,還在回禮時傳遞真情以表感激,進而使雙方產生人情關係。異類回報的契機在他人眼中只不過是「一根寒毛」般的微小,有時也只是舉手之勞,不足以為意之小事,但是回報的對象回饋的禮物不僅是回饋主角生活所需的物質或是回報福祿壽考、婚姻愛戀,更是這一份感恩的「情」。
    本論文藉異類與人類間的報恩酬情,考察其中禮物贈呈情節與人類社會中的贈呈行為相互對應,贈呈展現情義相挺或情感聯繫。透過報恩酬情的故事傳遞正性善情,透過人情世故的描寫,寫出異類「有情」的一面。
    Remuneration and reciprocity come from group etiquet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through mutual gifts not only deepen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but more importantly, they can have long-term connections and emotions with others. In this way, people can build a closer network. In such exchanges, not only do they know each other, but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form alliances.
    Or when we get help from others in certain situations, in order to repay this kindness, we must repay this kindness by means of material or service, in order to thank others for their original help or salvation. This kind of communication not only bring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closer, but also makes us feel grateful to the benefactor.
    And the novel is a mirror reflecting social reality.In Pu Songling’s story of a different kind of repaying kindness, the repayer not only has the obligation to return the gift, but also expresses his gratitude by conveying the true feelings when returning the gift. In turn, the two sides have a human relationship.
    Opportunities for heterogeneous returns are nothing more than a "chicken hair" in the eyes of others, and sometimes it is just a matter of effort, not a trivial matter. But the gift returned by the object of return is not only to return the material needed by the protagonist`s life or to return the happiness and longevity, marriage and love, but also this grateful "sentiment."
    This thesis uses the kindness and reward between heterogeneous and human being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ift-giving plot and the gifting behavior in human society, and the gifting shows a similar relationship or emotional connection. Through the story of gratitude and remuneration, the positive kindness is conveyed, and the heterogeneous "sentimental" side is written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human feelings and sophistication.
    Reference: 一、 古籍
    齊魯書社:《武英殿十三經註疏》山東:齊魯書社,2019年
    《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明)馮夢龍:《情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台北市:里仁書局,1991年
    (清)蒲松齡著,任篤行、劉淦注譯,袁世碩校閱:《新譯聊齋誌異選》臺北市:三民書局,2009年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臺北市: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蒲松齡著,盛偉編校:《蒲松齡全集》上海市:學林出版社,1998年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臺北市:五南,2013年
    (清)曹雪芹著,脂硯齋重評,馬美信校注:《脂評本紅樓夢》台北市:三民書局,2018年
    (清)張曜等修,孫葆田等纂:《山東通志.登州府志》,台北市:商務印書館影本,1934 年

    二、專書
    路易士‧海德(Lewis Hyde)著,吳佳綺譯:《禮物的美學》臺北市:商周出版,2008年
    馬賽爾‧牟斯:《禮物──古式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理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莫里斯‧古德利爾 著,王毅 譯:《禮物之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馬庫色著,黃勇、薛民譯:《愛欲與文明》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
    Marvin Harris著,葉舒憲、戶曉輝譯:《食物與文化之謎》台北市:書林,2004年
    天花藏主人著,王多聞校點:《兩交婚》,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
    朱一玄:《聊齋志異資料彙編》天津:開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
    余秋雨:《山居筆記》臺北市:爾雅出版社,1995年
    余順德:《身體感的轉向》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李壽菊:《狐仙信仰與狐狸精故事》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台北市:大安出版社,2008年
    吳九成:《聊齋美學》廣州: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林保淳主編,林保淳,陳葆文,黃錦珠,簡齊儒,李志宏,徐志平編著:《中國古典短篇類型小說選》台北市:新學林,2015年
    閔宗述,劉紀華,耿湘沅選注:《歷代詞選注》台北市:里仁書局,1900年
    胡憶蕭、畢敏:《《聊齋誌異》婦女形象作品評注》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年
    馬瑞芳:《聊齋居士──蒲松齡評傳》臺北市:雲龍出版社,1991年
    袁世碩、徐仲偉:《蒲松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夏志清著,何欣、莊信正、林耀福譯,劉紹銘校訂:《中國古典小說》(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年
    高洪興:《纏足史》台北市:華成圖書,2004年
    陸又新:《聊齋誌異中的愛情》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陳葆文:《聊齋誌異癡狂士人類型析論》臺北市:里仁書局,2005年
    張若華:《三寸金蓮一千年》香港:中華書局,2015年
    黃應貴:《物與物質文化》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年
    黃麗卿:《聊齋志異的女性書寫》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14年
    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楚愛華:《女性視野下的明清小說》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
    裴普賢編著:《詩經評註讀本》台北市:三民書局,2013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局,1999年
    劉階平:《蒲留仙傳》(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0年
    劉紹信:《聊齋誌異敘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蕭萐父:《明清啟蒙學術流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蔣寅:《清代文學論稿》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閻雲翔著,李放春、劉瑜譯:《禮物的流動── 一個中國村莊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藍慧茹:《從《聊齋志異》論蒲松齡的女性觀》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5年
    傅衣凌主編,楊國楨、陳支平著:《明史新編》台北市:昭明出版,1999年

    三、期刊論文
    艾倫‧泰斯塔:〈不確定的「回報的義務」:論牟斯〉,《中外文學》,2004年第33卷,第6期
    喬治‧巴岱儀著,許智偉譯:《整體經濟的意義》,《中外文學》,2004年第33卷,第6期
    約翰‧卡普托(John D. Caputo )著,鄧元尉譯:〈不可能的使徒──德希達與馬西翁的上帝概念與贈禮概念〉,《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2004年第20期
    王茂福:〈《聊齋誌異》兩性關係評判標準探賾〉,《聊齋誌異研究》,2001年第4期
    王建平:〈論《聊齋志異》中的異類報恩酬情〉,《新聞愛好者》,2009年第4期
    王建平:〈論《聊齋志異》中的女性復仇書寫〉,《江西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第3期
    王建平:〈論《聊齋志異》中的女性報恩作品〉,《時代文學》,2009年第16期
    王立、劉暢、杜芳:〈婚姻報恩與《聊齋志異》恩報主題〉,《遼東學院學報》,2007年第9卷第6期
    王曉東:〈古典愛情小說中的「化鬼」情節與「世情」演進〉,《蒲松齡研究》,2014年第4期
    王雪卿:〈顛覆與成長:《聊齋‧醜狐》故事析論〉,《臺北大學中文學報》,2014年9月第16期
    王紫薇:〈《聊齋》人狐戀的故事型態學研究〉,《聊齋誌異研究》,2019年第3期
    毛利平:〈清代下層婦女與娘家的關係──以南部縣檔案為中心的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013年第21期
    田佳禾、黃光國:《華人回報義務規範與法律權利之衝突及其調和──以拾得遺失物報酬請求權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2016年12月第46期
    伍軒宏:《不死鬼:德希達的禮物》,《中外文學》,2004年第33卷第6期
    余安邦:《情、義論述:晚近人文社會科學的若干觀察》,《漢學研究通訊》,2001年5月(20 : 2總78期)
    李艷:〈狐意象之演進──《聊齋誌異》中狐的人性美析探〉,《陝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第11卷第4期
    李彤:〈明月何曾是兩鄉──《聊齋誌異》愛情篇目中女鬼退出情節研究〉,《聊齋誌異研究》,2020年第1期
    李志宏:〈論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 「佳人」形象範式的原型及其書寫 -以作者論立場為討論基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2005年9月第 18 卷第 2 期
    屈小玲:〈「異史」與史實:《聊齋志異》反映戰亂歷史的鬼魂故事初探〉《人文研究期刊》第8期,2010年
    林升棟:〈禮物、關係和信任〉,《廣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查潔:〈癡情才子,卻道是風流薄情郎──淺析《聊齋誌異‧香玉》中的書生形象〉,《蒲松齡研究》,2016年第3卷
    馬瑞芳:〈負心漢與復仇女──《聊齋》人物談〉,《文學知識》,1997年第10期
    馬瑞芳:〈《聊齋志異》的男權話語和情愛烏托邦〉,《文史哲》,2004年第4期
    馬瑞芳:〈愛情婚姻的鐵筆聖手〉,《聊齋志異研究期刊》,2010年8月第3期
    馬振方:〈仙性、鬼性與人性──也談《聊齋》的鬼狐女性〉,《聊齋誌異研究》,2014年
    馬振方:〈仙姓、鬼性與人性──也談《聊齋》的鬼狐女性〉,《聊齋誌異研究》2015年第2期
    高桂惠:〈豔與異的續衍辯證:清代文言小說「蒲派」與「紀派」的綺想世界-以《螢窗異草》爲主的討論〉,《長庚人文社會學報》,2008年第1卷第1期
    高桂惠:〈「物趣」與「物論」:《聊齋誌異》物質書寫之美典初探〉,《淡江中文學報》,2011年第25期
    高桂惠:〈《聊齋誌異》禮物書寫探析──細讀〈鳳仙〉與〈醜狐〉〉,《文化越界》,2012年第1卷第7期
    桂玉燕:〈《聊齋志異》兩性關係中的物化與人化〉,《聊齋誌異研究》,2019年第3期
    夏可君:〈禮物的精神──德希達思想禮物及其對神學的解構〉,《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2004年第20期
    郭娜:〈《武孝廉》《醜狐》中復仇女性形象的塑造與淵源〉,《青年文學家》,2015年第15期
    陳治國:〈論《聊齋誌異》的男權色彩〉《聊齋誌異研究》,2001年第四期
    陳重仁:〈尋找禮物的理論:馬歇‧牟斯與牟斯式禮物經濟〉,《中外文學》,2007年第3期
    閆岑:〈論明清小說的契約敘事模式、人物塑造及傳播效應〉,《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4期
    閆岑,葛永海:〈明清小說倫理契約類別及敘事型態特點探析〉,《潮州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32卷第5期
    張玲:〈論《聊齋志異》中窮書生的物質世界〉,《語文學刊》,2008年第1期
    張洪良,李 鋒:〈從文人心態看《聊齋志異》的文化意蘊──以《聊齋志異》中科舉題材為中心〉,《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張鵬飛:〈理想愛情的敘述與人生信念的闡述──《聊齋誌異》愛情小說敘述藝術手法簡析〉,《蒲松齡研究》,2010年第2期
    張崇琛:〈情趣 美趣 理趣──《聊齋》愛情篇章的多重文化蘊涵〉,《聊齋誌異研究》,2016年第3卷
    常金蓮:〈知己人生別樣深情──《聊齋》兩性關係的新境界〉,《聊齋誌異研究》,2002年第1期
    傅士珍:〈德希達與「悅納異己」〉,《中外文學》,2006年第34期
    謝明勳:〈六朝志怪「冥婚」故事研究── 以《搜神記》為中心考察〉,《東華漢學》,2007年6月第5期
    黃麗卿:〈從社會批判與心理轉化論《聊齋誌異》「形變」之核心價值〉,《淡江史學》,2008年第19期
    黃麗卿:〈從「三教同源」論蒲松齡「至情感通」思想〉,《宗教哲學季刊》,2012年第62期
    黃麗卿:〈論蒲松齡「情禮觀」之意涵──以《聊齋誌異》「異史氏曰」為探討核心〉,《宗教哲學季刊》,2013年第65-66期
    彭海燕:〈從《聊齋志異》看蒲松齡的知己夢〉,《聊齋志異研究》,2015年第4期
    彭海燕:〈《聊齋志異》狐女形象的審美意蘊〉,《鹽城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
    彭海燕:〈《聊齋志異》中的鬼神報恩〉,《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
    彭海燕:〈心靈契合,以情不以淫——蒲松齡眼中的紅顏知己〉,《黑河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楊棣:〈簡析蒲松齡對「狐鬼精魅」及其婚戀故事的文化定位〉,《蒲松齡研究》,2006年第1期
    楊棣:〈論蒲松齡對異類幻化女性形象「三重」生命的審美體認〉,《蒲松齡研究》,2009年第2期
    楊淑華、董佩娜:〈從《聊齋誌異》看蒲松齡的夫妻倫理觀〉,《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楊倩:〈《聊齋誌異》中負心男子形象淺析〉〉,《語文學刊》, 2007年卷5
    楊 濤,吳國清:〈物的社會生命:人情倫理與等級秩序——兼論《禮物的流動》〉,《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蔡淑鈴:〈巴岱儀的否定與踰越〉,《中外文學》,1995年第24期
    劉富偉:〈女性造型:理想寄託與詩意拯救──明清才子佳人小說與《聊齋》情愛小說比較研究之二〉,《聊齋誌異研究》,2006年
    劉苑如:〈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 ——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6年9月第26期
    賴俊雄:〈上帝的禮物:再探禮物與交換經濟〉,《中外文學》,2005年第33卷第9期
    賴芳伶:〈擬真敘事,如夢抒情―細讀《聊齋誌異》〈寒月芙蕖〉與〈翩翩〉〉,《台師大學報》,2010年3月55卷第1期
    蘇子中:〈過度∕過渡從感動的身體、赤裸的身體到奉獻的身體〉,《英美文學評論》,2010年第16期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515101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1013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1415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1301.pdf4293KbAdobe PDF2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