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844902      Online Users : 126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943


    Title: 日治時期童話創作中的「鄉土」建構(1909-1940)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vism";in the Stories for Children in Colonial Taiwan (1909-1940)
    Authors: 黃子萍
    Huang, Tzu-Ping
    Contributors: 吳佩珍
    Wu,Pei-Chen
    黃子萍
    Huang,Tzu-Ping
    Keywords: 日治時期
    台灣兒童文學
    童話
    鄉土
    Date: 2021
    Issue Date: 2021-09-02 16:40:11 (UTC+8)
    Abstract: 本論文以日治時期台日作家的「童話」為文本,藉著分析台灣童話中「鄉土」的建構,梳理日治時期台灣童話的興起與流變,提出戰前台灣童話的核心主題:「鄉土」。「童話」作為新興文類,也是近代化教育的產物,日本明治維新後,在「國民教育」的基礎上,變成兼具教育目的和提供兒童趣味的課外讀物。隨著日本總督府引進近代化教育,「童話」出現在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童話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日本童話文脈移植至台灣,梳理台灣童話的誕生,與當時殖民地教育發展而產生的連動關係。為了與「日本童話」區別,「台灣童話」的初期發展即反映出對「鄉土」議題的重視。二,探討「童話」引進台灣後的在地化歷程。一九二〇年代前後,「台灣童話」陸續接收西歐童心主義、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文學運動、世界語主義等各方思潮,並在一九三〇年代鄉土文學論戰、鄉土教育熱潮的催化下,「鄉土」書寫逐漸成為當時台灣童話的主流。再加上政治情勢的詭譎變化,台人作家與日人作家發展出不同的「鄉土」論述與童話作品。因此本論將按照年代、分別以台人作家和日人作家的童話論述和創作為例,分析台灣童話中「鄉土」的建構。
    Reference: 一、 文本與作品集

    (一) 中文文本

    朱烽(莊松林),〈鴨母王〉,,《臺灣新文學》1卷3號(1936年4月),頁79-83。
    越峰,〈米〉,《臺灣文藝》8、9月合併號(1935年8-9月),頁128。
    越峰,〈雷〉,《臺灣文藝》2月號(1935年2月),頁147。
    進二(莊松林),〈鹿角還狗舅〉,《臺灣新文學》1卷5號(1936年6月),頁68-72。
    愛羅先珂,魯迅譯,〈童話 狹的籠(續)〉,《台灣民報》,1925年10月4日,15版。
    愛羅先珂,魯迅譯,〈童話 狹的籠(續)〉,《台灣民報》,1925年9月13日,15版。
    愛羅先珂,魯迅譯,〈童話 狹的籠(續)〉,《台灣民報》,1925年9月27日,14版。
    愛羅先珂,魯迅譯,〈童話 狹的籠(續)〉,《台灣民報》,1925年9月6日,15版。
    愛羅先珂著,魯迅譯,〈魚的悲哀〉,《臺灣民報》,1925年6月11日,12版。

    (二) 日文文本與作品集

    小川未明,〈飛行機(上)〉,《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11月23日,版4。
    小川未明,〈飛行機(下)〉,《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11月25日,版4。
    小柴勉,〈古い自轉車〉,《兒童街》1卷2期(1939年7月),頁36-40。
    小柴勉,〈赤い船〉,《兒童街》2卷1期(1940年1月),頁23-28。
    小柴勉,〈繪ハガキ〉,《兒童街》1卷4期(1939年9月),頁20-23。
    山田喜市,〈パイワン族のお伽噺〉,《蕃界》第203期(1913年5月),頁119-121。
    中村地平,河原功監修,《台湾小説集 台湾植民地文学精選集20(台湾編)8》(東京:ゆまに書房,2000年)。
    中島俊男,〈雨の降った朝〉,《台灣婦人界》2卷2期(1935年1月10日),頁88-89。
    宇井英,《臺灣昔噺》(台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5年)。
    宇野浩二,《少女小說 哀れ知る頃》(東京:蜻蛉館書店,1916年)。
    竹內治,〈子供の日に贈る 一番大事な村〉,《台灣婦人界》6卷5期(1939年5月),頁93-102。
    竹內治,〈月が語る話〉,《兒童街》2卷3期(1940年6月),頁26-32。
    竹內治,〈地藏さま〉,《兒童街》1卷1期(1939年6月),頁20-23、19-25。
    竹內治,〈應召したお兄さん〉,《兒童街》1卷2期(1939年7月),頁41-45。
    西川滿,《傘仙人》(台北:日孝山房,1938年)。
    杉山文悟、白陳發主編,《昔話 第一桃太郎》(台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學務課,1907年)。
    杉山文悟、白陳發主編,《昔話 第二埔里社鏡》(台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學務課,1912年)。
    秋澤烏川,〈生蕃の傅說と童話(一)至(二十一)〉,《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5月10日至8月1日,版4。
    英塘翠,〈生蕃おとぎ噺 樹果の大將—嘉義ツオウ族の童話〉,《臺灣愛國婦人》第74號(1915年1月),頁138-163。
    桑原三郎編,《日本児童文学大系 第一卷 巌谷小波集》(東京:ほるぷ出版,1977年)。

    二、 史料

    (一)中文

    山川均著,張我軍譯,〈弱小民族的悲哀(續)〉,《台灣民報》,1926年7月11日,9版。
    山川均著,張我軍譯,〈弱小民族的悲哀(續)〉,《台灣民報》,1926年7月18日,9版。
    宮安中,〈五、六、七月號作品漫評〉,《臺灣新文學》1卷7號(1936年8月),頁82-84。
    張我軍譯,〈宗教的革命家甘地(續)〉,《台灣民報》,1925年8月16日,14版。
    張我軍譯,〈宗教的革命家甘地(續)〉,《台灣民報》,1925年8月30日,14版。
    張我軍譯,〈宗教的革命家甘地〉,《台灣民報》,1925年6月21日至10月4日。
    連溫卿,〈怎麼是世界語主義?〉,《臺灣民報》,1926年10月24日、10月31日、11月14日、1927年1月9日,按序為11、11、10、13版。
    愛羅先珂著,胡適譯,〈我的學校生活的一斷片—自敘傳(續)〉,《臺灣民報》,1925年7月12日,13版。
    愛羅先珂著,胡適譯,〈我的學校生活的一斷片—自敘傳〉,《臺灣民報》,1925年7月1日,14版。
    愛羅先珂著,胡適譯,〈我的學校生活的一斷片—自敘傳〉,《臺灣民報》,1925年7月26日,16版。

    (二)日文

    小川未明,〈涼風對談 兒童と時局(1)至(4)〉,《臺灣日日新報》1940年8月11日、13日、14日、15日,版4。
    小城輝夫,〈考えてゐること-童話創作に就いて-〉,《兒童街》1卷4期(1939年9月28日),頁12-13。
    竹內治,〈協會改組日記〉,《兒童街》2卷3期(1940年6月),頁41-42。
    西岡英夫,〈お伽事業に對する用意と覺悟〉,《臺灣教育》第144號(1914年4月),頁28-32。
    西岡英夫,〈お伽事業の本島普及に對する希望〉,《臺灣教育》第141號(1914年1月),頁37-40。
    西岡英夫,〈文藝 /童謠童話と地方的色彩〉,《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8月2日,版4。
    西岡英夫,〈童話の研究に就いて〉,《臺灣教育》第183號(1917年9月),頁44-49。
    西岡英夫,〈童話を通じて觀たる臺灣〉,《臺灣教育》第245號(1922年10月),頁46-50。
    西岡英夫,〈童話を通じて觀たる臺灣〉,《臺灣教育》第246號(1922年11月),頁42-47。
    西岡英夫,〈童話を通じて觀たる臺灣〉,《臺灣教育》第247號(1922年12月),頁30-34。
    佚名,〈小學教科書〉,《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6月6日,版2。
    佚名,〈創刊の言葉〉,《臺灣新文學》1卷1期(1935年12月),頁5。
    佚名,〈編輯後記〉,《臺灣文藝》2月號(1935年2月),頁148-149。
    作者不詳,〈兒童藝術聯盟とは〉,《台灣婦人界》第9期(1935年8月10日),頁40。
    東西南北,〈童話春秋〉,《童心》第1期(1935年2月7日),頁2-7。
    青山卓二,〈“兒童街”創刊號讀後感〉,《兒童街》1卷3期(1939年8月26日),頁8-9。
    張耀堂,〈國語の研究と吾人の希望(為第三十囘始政紀念日祝賀)〉,,《台灣教育》第276期(1925年6月),頁59-70。
    張耀堂,〈童話の過去及び現在〉,《台灣教育》第293期(1926年10月),頁77-81。
    張耀堂,〈新興兒童文學たる童話の價值探究(一)〉,《台灣教育》第294期(1926年12月),頁10-15。
    張耀堂,〈新興兒童文學たる童話の價值探究(二)〉,《台灣教育》第296期(1927年3月),頁48-54。
    張耀堂,〈新興兒童文學たる童話の價值探究(三)〉,《台灣教育》第297期(1927年3月),頁103-107。
    張耀堂,〈新興兒童文學たる童話の價值探究(五)〉,《台灣教育》第299期(1929年5月),頁7-11。
    張耀堂,〈新興兒童文學たる童話の價值探究(四)〉,《台灣教育》第298期(1927年4月),頁30-34。
    淵田五郎,〈臺灣の兒童文化運動點描-走り書風な覺え書-〉,《兒童街》2卷1期(1940年1月),頁5-16。
    連溫卿,〈エスペラント講座(一)〉,《臺灣新文學》1卷3號(1936年4月),頁98-100;〈エスペラント講座(二)〉,《臺灣新文學》1卷4號(1936年5月),頁103-105。
    連溫卿,〈臺灣童話の國際的紹介に參加せよ!〉,《臺灣新文學》1卷9號(1936年10月),頁82。
    森丑之助,〈北蕃のお伽噺〉,《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5月16日,版5。
    森本修,〈公學校の鄉土誌に就いて〉,《臺灣教育》第52號(1906年7月),頁1-5。
    楊杏東,〈「臺灣文藝」の鄉土的色調〉,《臺灣文藝》10月號(1935年10月),頁78-81。
    鈴木喜藏,〈臺灣に於ける鄉土教育の價值〉,《台灣教育》第417期(1937年4月1日),頁2-10。
    橫尾廣輔,〈蕃人文化の研究〉,《理蕃之友》第9期(1933年9月1日),頁2-4。
    蘆谷重常,〈戰爭童話の敎育的價值〉,《社會事業之友》第114期(1938年5月1日),頁10-14。
    巖谷季雄,〈桃太郎主義〉,《臺灣教育》第168期(1916年6月),頁9-18。

    三、 專書

    (一) 中文

    中島利郎編,《一九三〇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台北:春暉出版,2003年)。
    吳佩珍主編,《中心道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中)》(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阮斐娜,《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台灣及南方殖民地文學》(台北:麥田出版,2010年)。
    周作人,《周作人全集 第三冊》(台北:藍燈文化,1992年)。
    周美田、周立偉、李德茂合著,《臺灣視障按摩史:從日治時期談起》(台中:天空數位圖書出版),
    松田京子,《帝國的思考:日本帝國對臺灣原住民的知識支配》(台北:衛城出版,2019年)。
    邱各容,《台灣近代兒童文學史》(台北:秀威資訊,2013年)。
    邱各容,《臺灣兒童文學年表(1895-2004)》(台北:五南書局,2007年)。
    柳書琴主編,《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台北:聯經出版,2019年)。
    張光正,《台灣新文學史論叢刊4 張我軍全集》(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年)。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台北:遠流出版,2005年)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一九三〇年代臺灣的教育和社會》(台北:衛城出版,2015年)。
    許俊雅主編,《日治時期原住民相關文獻翻譯選集:探險記.傳說.童話》(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9年)。
    陳平原、季劍青主編,《五四讀本》(新北:大和圖書,2019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台北:聯經出版,2011年)。
    陳偉智,《伊能嘉矩 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
    游珮芸,《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台北:玉山社,2007年)。
    駒込武,《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

    (二) 日文

    山中恆,《戰時兒童文學論》(東京:大月書店,2011年2刷)。
    中村地平,河原功監修,《台湾小説集 台湾植民地文学精選集20(台湾編)8》(東京:ゆまに書房,2000年)。
    中島利郎,《台湾の児童文学と日本人》(東京:研文出版,2017年)。
    日本文学硏究資料刋行会,《児童文学 / 日本文学硏究資料刋行会編》(東京:有精堂,1990年)。
    目黑強,《〈児童文学〉の成立と課外読み物の時代》(大阪:和泉書院,2019年)。
    伊藤純郎,《增補 鄉土教育運動の研究》(京都:思文閣出版,2008年)。
    岡林稔,《《南方文学》その光と影 中村地平試論》(宮崎:鉱脈社,2002年)。
    松村武雄,《児童教育と児童文芸》(東京:培風館,1923年)。
    松村武雄《童話及び児童の研究》(東京:培風館,1922年)。
    河原和枝,《子ども観の近代:『赤い鳥』と『童心』の理想》(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7年)。
    相沢博,《メルヘンの世界》(東京:講談社,1975年)。
    桑原三郎,《赤い鳥の時代——大正の児童文学》(東京:慶応通信,1983年)。
    桑原三郎,《諭吉 小波 未明 明治の児童文学》(東京:慶応通信,1979年)。
    高木敏雄,《童話の研究》(東京:講談社,1977年)。
    高杉一郎編,《エロシェンコ全集》第三集(東京:みずず書房,昭和34年9月15日)。
    魯迅,《魯迅譯文全集 第一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
    藤井省三,《エロシェンコの都市物語:1920年代 東京・上海・北京》(東京:みずず書房,1989年7月)。
    蘆谷重常,《世界童話研究》(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1924年)。
    蘆谷重常,《童話十講》(大阪:大阪每日新聞社,1924年)。
    蘆谷重常,《童話及傳說に現れたる空想の研究》(東京:以文館,1914年)。

    四、 期刊論文

    (一) 中文

    吳佩珍,〈日本新劇與台灣—以川上音二郎與太郎冠者(益田太郎)為中心〉,早稻田演劇博物館《日本演劇・電影人的「台灣時代」—從殖民地舞台看文化的交錯》(2019年11月),頁3-45。
    李玉姬,〈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作家的漢文兒童文學作品:以《南音》、《臺灣文藝》、《臺灣新文學》和《臺灣新民報》為探討內容〉,《全國新書資訊月刊》8月號(2010年8月),頁4-14。
    阮斐娜,吳佩珍譯,〈目的地台灣!——日本殖民時期旅行書寫中的台灣建構〉,《台灣文學學報》第10期(2007年6月),頁57-76。
    林巾力,〈向民間靠近-台灣三〇年代文學論述及其文化內涵〉,《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3期(2011年10月),頁313-335。
    治喪委員會,〈莊松林先生事略〉,《台灣風物》25卷2期(1975年6月),頁3-4。
    邱各容,〈宮澤賢治與臺灣兒童文學關係研究〉,《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212期(2015年8月),頁16-27。
    邱各容,〈從意識型態談日治時期臺灣兒童文學的書寫〉,《全國新書資訊月刊》4月號(2007年4月),頁25-31。
    邱各容,〈被遺忘的一方天地—張耀堂〉,《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月號(2007年10月),頁8-16。
    邱各容,〈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奠基者:張我軍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與兒童文學比較研究之一〉,《全國新書資訊月刊》3月號(2010年3月),頁4-7。
    張清榮,〈民間童話與創作童話的異同〉,《竹蜻蜓・兒少文學與文化》第四期(2017年),頁280-298。
    張善禮,〈「民間童話」和《格林兄弟》:一個文類跨文化接受的澄清〉,《台德學刊》第20期(2011年6月),頁5-19。
    廖秀娟,〈小川未明作品にみる理想的な〈少国民〉像―戦時中童話を中心に―〉,《中日文化論叢》第33期(2016年7月),頁1-19。
    鄭喜夫,〈莊松林先生年譜〉,《台灣風物》25卷2期(1975年6月),頁5-33。

    (二) 日文

    下岡友加,〈植民者は被植民者の文化を語りうるか?-『台湾愛国婦人』掲載.西岡英夫(英塘翠)「生蕃お伽噺」をめぐる考察-〉,《台灣日本語學報》第45期(2019年6月),頁1-24。
    山口守,〈北京時期的張我軍:被文化與政治夾擊的主體性〉,《臺灣文學研究雧刊》第20期(2017年2月),頁57-106。
    阮文雅,〈中村地平『太陽征伐』論:『蕃族調査報告書』との関係をめぐって〉,《アジア社会文化研究》第6號(2005年3月31日),頁 75-120。
    阮文雅,〈中村地平「土竜どんもぽっくり」論 : 「故郷」回帰と「南方的文学」の創出〉,《近代文学試論》(2002年12月),頁61-69。
    林初梅,〈1930年代植民地台湾の郷土教育論の一側面—在台「內地人」児童の郷土化と台湾人児童の日本化をめぐる葛藤〉,收於《1930年代日本植民地の諸相》(東京:皓星社,2013年),頁10-28。
    簡中昊,〈近代日本の台湾原住民に関する 二元的思考の提起—宇野浩二〈揺藍の唄の思い出〉を例にして〉,《總研大文化科學研究》第11號(2015年),頁71-84。

    五、 學位論文

    (一)中文

    廖茜如,《日據中後期台灣的鄉土教育(1920-193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方筱華,〈魯迅的兒童文學觀研究—童話譯作的實踐考察〉(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陳雨柔,〈殖民地台灣童心主義的移植與變貌-以日治時期新文學運動中的兒童形象為中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鄒易儒,〈無政府主義與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王詩朗之思想前景與文藝活動關係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二)日文

    呂美親,《日本統治下における台湾エスペラント運動研究》(東京: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論文,2016年)。

    六、 網路及電子資源

    (一) 線上資料庫

    (1)中文

    「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國立臺灣圖書館。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國家教育研究院。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南研究資料庫」,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臺灣民報》電子資料庫」,得泓資訊。
    「《臺灣日日新報》電子資料庫」,漢珍知識網(報紙篇)。

    (2)

    「国立國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日本國会図書館。
    「Japan knowledge+線上資料庫」,株式會社ネットアドバンス。

    (二) 中文電子論文

    楊智景,〈日治時期日本作家的原住民書寫〉,《原住民族文獻》5期(2012年10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41590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9001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1320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00101.pdf2013KbAdobe PDF219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