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0944/141864 (78%)
造訪人次 : 47845973      線上人數 : 2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946


    題名: 戰後台灣飲食敘事中的國族、性別與現代性: 以1950年代至1970年代為中心
    Nation, Gender and Modernity in Postwar Taiwan Food Literature and Discourses, 1950s-1970s
    作者: 劉錙葳
    Liu, Tzu-Wei
    貢獻者: 陳佩甄
    Chen, Pei-Jean
    劉錙葳
    Liu, Tzu-Wei
    關鍵詞: 離散
    國族
    性別
    現代性
    飲食敘事
    冷戰
    美援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2021-09-02 16:42:18 (UTC+8)
    摘要: 本研究以1950至1970年代的飲食文本為對象,觀察飲食敘事中的歷史脈絡,探究作家如何以飲食呈現離散經驗、家/國想像、性別角色與現代化慾望。1950至1970年代的大眾論述正值蓬勃發展,培育出許多戰後一代的作家與作品,但尚未有對於飲食敘事更深入的討論,因此我的研究範圍聚焦在該時期大眾論述與小說文本上,並從以下三個面向開展討論。
    首先在第一章「離散與重構:『家鄉味』中的國族想像」中將討論飲食與國族想像,大眾論述政府藉由飲食統籌相似的離散經驗,在台灣重構自由中國想像;在小說文本中,異鄉的遊子也藉由飲食抒發各自對國族的想像。接著在第二章「一家之『煮』:飲食中的性別隱喻」中將以性別為主軸,開展飲食性別化與國族性別化的討論。透過性別角色的能動性,我們得以察覺「家」中潛藏的權力關係,並透過細瑣的證據鬆動既有的國族論述。前兩章透過離散族群的飲食與記憶,重構味覺背後更深刻的家/國情感與想像,因而最後第四章的「慾望與遭遇:現代性與飲食」將討論人們對線性的慾望。台灣轉型為現代化社會後,都市與鄉村的差異性日漸增加,都市中的人們追求名利與個人慾望,展現表現上光鮮亮麗的生活,卻在飲食的鋪排下讓人認清都市的殘破面貌。
    透過作家筆下的飲食敘事,本研究得以觀察歷史中的權力關係,同時,也期許為1950至1970年代的文本增添新的解讀方式,探究離散經驗、家/國想像、性別角色與現代化慾望如何呈現於飲食當中。
    參考文獻: ㄧ、文本
    林海音,《冬青樹》(台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55年)。
    林海音,《綠藻與鹹蛋》(台北:文華出版社,1958年)。
    林海音,《城南舊事》(台北:爾雅出版社,1983年)。
    林海音,〈蟹殼黃〉,王德威編,《台灣:從文學看歷史》
    (台北:麥田,2009年)。
    於梨華,《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台北:皇冠出版社,1967年)。
    孟瑤,《盆栽與瓶插》(台北:遠景出版社,1976年)。
    郭良蕙,《黃昏來臨時》(台北:漢麟,1979年)。
    張漱菡,《海燕集》(新竹:海洋出版社,1953)。
    吳濁流,《先生媽》(台北,遠流出版,2006年)。
    二、專書
    Chow, Rey Not Like a Native Speaker: On Languaging as a Postcolonial
    Experience,(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6).
    Katarzyna J. Cwiertka,陳玉箴編,《飲食、權力與國族認同》(台北:國立
    編譯館,2009年)。
    吳潛誠編,《文化與社會》(Culture and Society)﹙台北:立緒,1998年﹚。
    吉見俊哉著,邱振瑞譯,《親美與反美》(台北:群學,2013年)。
    西敏司(Sidney Mintz),《甜與權力:糖——改變世界體系運轉的關鍵樞
    紐》(台北:大牌出版,2020年)。
    何貽謨,《台灣電視風雲錄》(台北:台灣商務,2020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 1995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年)。
    唐魯孫,《天下味》(台北:大地出版社,2000年)。
    茱莉雅・柴爾德、亞歷斯・普魯道姆 著,彭玲嫻譯《我在法國的歲月:名廚
    茱莉雅・柴爾德回憶錄》(台北:台灣商務,2008年)。
    陳玉箴,《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台北:聯經,
    2020年)。
    傅培梅,《傅培梅:五味八珍的歲月》(新北:四塊玉文創,2014年)。
    曾齡儀,《沙茶:戰後汕頭移民與台灣飲食變遷》(台北:前衛,2020
    年)。
    焦桐、林永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時報出版社,1999年)。
    焦桐編,《台灣飲食文選I》(台北:二魚文化,2003年)。
    劉紀蕙編,《文化的視覺系統Ⅰ:帝國─亞洲─主體性》(台北:麥田,2006
    年)。
    陳建源,《醬・書寫:在地與越境的醬風景》(台中:國立中興大學,2020
    年)。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
    (台北:麥田,2017年)。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Clifford, James “Diasporas”, Current Anthropology 9.3,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Hall, Stuart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London: Sage, 1997).
    King, Michelle T. “The Julia Child of Chinese Cooking, or the Fu Pei-mei of
    French Food?: Comparative Contexts of Female Culinary Celebrity,Gastronomica: The Journal of Critical Food Studies 18.1 (February 2018), pp. 15-26.
    Sutton, David E. Remembrance of Repasts: An Anthropology of Food and Memory.
    (New York: Berg Press,2001)
    王梅香,〈美援文藝體制下的《文學雜誌》與《現代文學》〉,《台灣文學
    學報》第25期(2014年12月),頁69-100。
    王鈺婷,〈「摩登女郎」的展演空間:談《海燕集》(1953)中女作家現身
    與新女性塑造〉,《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二期(2011年4月),頁163-186。
    池田敏雄,〈台灣食習資料:台北市艋舺於に於ける〉,《民俗台灣》第4
    卷第1號(1944年1月1日),頁2-17。
    范燕秋,〈美援、農復會與1950年代台灣的飲食營養措施──以美援相關檔
    案為中心〉,《國史館館刊》第55期(2018年3月),頁83-126。
    孫鼎之,〈美國糧援對台灣飲食文化之影響(1955-1965)〉,《中興史
    學》第16期(2014年),頁152-173。
    張誦聖,〈台灣現代主義文學潮流的崛起〉,《台灣文學學報》第11期,
    (2007年12月),頁133-160。
    陳玉箴,〈「家」的身體實踐:林海音飲食書寫中的烹與食〉,《成大中文
    學報》,第53期(2016年6月),頁155-187。
    陳玉箴,〈營養論述與殖民統治:日治時期台灣的乳品生產與消費〉,《台
    灣師大歷史學報》第54期(2015年12月),頁95-148。
    曾品滄,〈日式料理在台灣:鋤燒與台灣智識階層的社群生活(1895-1960年
    代)〉,《台灣史研究》第22卷第4期(2015年12月),頁1-34。
    曾品滄,〈美國的滋味:冷戰前期台灣的可口可樂禁令與消費(1950-
    1967)〉《台灣史研究》第26卷2期(2019年6月),頁113-150。
    黃金鱗,〈戰爭與台灣的高等教育,1945-1990〉,《台灣社會學》第34
    期,2017年12月。
    劉亮雅,〈後現代,還是後殖民?:《微醺彩妝》中的景觀、歷史書寫以及
    跨國與本土的辯證〉,《中外文學》33卷7期,2004年12月,頁48-70。
    (二)碩博士論文
    紀琇雯,〈女性專欄作家在台灣的興起:以薇薇夫人為主軸(1965-
    1987)〉,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2005年。
    徐耀焜,〈舌尖與筆尖的對話──台灣當代飲食書寫研究(1949-2004),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6年。
    張珈菂,〈台灣女性小說與都市發展(1960-1980)〉,國立政治大學台灣
    文學所碩士論文,2015年。
    張巍騰,〈台灣當代飲食散文的流變〉,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8年。
    游麗雲,〈怎樣情色?如何文學?──台灣飲食文學中的情色話語〉,國立中
    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楊雅涵,〈80年代以降女作家在小說中的飲食書寫〉,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
    學所碩士論文,2016年。
    詹馨怡,〈童真小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
    文,2011年。
    蘇鵲翹,〈台灣當代飲食文學研究──以後現代與後殖民為論述場域〉,國立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五、網路資源
    Food: Everyone’s in the Kitchen,: https://time.com/4230699/food-everyones-in-the-kitchen/
    台視,《傅培梅時間-醋溜大黃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zCkDuhKxh4
    森鷗外,〈牛鍋〉:https://bookwalker.jp/de90e01b67-f0b2-4896-8a76-96675c33dee2/
    國史館,〈美援運用委員會會議紀錄匯輯(二)〉:https://ahonline.drnh.gov.tw/index.php?act=Display/image/1630554kFmbTwA#42J)。
    「中央日報全文影像資料庫(1928.02-1995)」,國資圖。
    「台灣新聞智慧網(中國時報、中央日報)」,漢珍數位圖書。
    「聯合報知識庫」,聯合線上公司。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615900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9008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1510
    顯示於類別:[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900801.pdf2796KbAdobe PDF2313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