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4/141854 (78%)
Visitors : 47809610      Online Users : 99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臺灣史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729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7290


    Title: 清人繪製臺灣「番俗圖」的視覺與物質文化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 of “Illustrations of Taiwan Savages Customs” Drawn by Qing Peoples
    Authors: 蘇峯楠
    Su, Feng-Nan
    Contributors: 戴寶村
    張隆志

    Tai, Pao-Tsun
    Chang, Lung-Chih

    蘇峯楠
    Su, Feng-Nan
    Keywords: 文化主義
    統治知識
    番俗
    順服
    圖像環路
    Date: 2021
    Issue Date: 2021-10-01 10:04:42 (UTC+8)
    Abstract: 清人繪製臺灣番俗圖版本眾多,至今有不少彩繪圖冊遺存。此「多版本」現
    象的意義,應不只在於數量的統計,而是同一套圖被反覆製作多種版本的現象,其可對應到人們頻繁描繪臺灣原住民人群的畫圖活動。本研究以番俗圖為中心,透過各版本的蒐集、考訂與解讀,除了要審視先行研究尚未解決的問題,更欲從視覺與物質文化視角,關切在清朝政權的領土擴張過程中,清人如何藉由番俗圖的製圖傳統與編纂機制,將「異地」臺灣的原住民人群與地方資訊編排為「邊區領土」知識,並製作出一種特定的人物與空間形象,藉以處理臺灣人群與地景訊息,並為其自身利益服務。
    本研究認為,至少在16 世紀晚期各方人群頻繁交會之際,臺灣「番俗」知
    識就已作為一種海外異地情報而開始受人們書寫與繪製;而一種內容較固定的番俗圖文獻,大約在1684 年清朝統治後形成。在共作的編纂機制下,畫師、士紳、官員都參與編纂番俗圖,也因此衍生諸多版本。清人一方面利用番俗圖將臺灣情報編製為邊區統治知識,其內容也不斷被修改與擴增;另一方面,清人也將臺灣原住民人群與空間描繪為一種和樂而不具威脅性的「順服」樣貌。
    據此,清人仍以文化主義論述先行,既承接了歷史經驗中臺灣原住民與統治
    集團互動的好感形象,也搭配清朝政府面對臺灣原住民的治理策略,利用長久以來中國面對非漢人群所慣用的「說明性圖畫」製圖傳統來編製番俗圖,以處理邊區臺灣不具威脅性的人群與地景資訊。地方社會的人們也樂於搭配這個論述來維持自身利益,如地方士紳等社會菁英亦參與番俗圖繪製活動,藉以維繫其社會網絡;而在這種圖像消費關係中,番俗圖又成為地方人們培養網絡與爭取相關資源機會的文化資本。整體來說,番俗圖的知識生產主體反而不在圖像的創立者,而是這些持有圖像、閱讀圖像、並踏進共同編纂圖像的使用者;當時臺灣原住民的「順服」視覺性,也在這個過程中被形構而成。
    Reference: 一、史料

    (一)番俗圖及相關圖像史料文獻
    〈六十七兩采風圖合卷〉,檔號:0759 15。新北:國立臺灣圖書館藏。
    〈徐澍臺灣番社圖〉,檔號:AH001585。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藏。
    〈清人臺灣內山番地風俗土產圖冊〉,檔號:資繪畫00000352。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人臺灣全圖〉,檔號:故00008776。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人臺灣風俗物產圖冊〉,檔號:資新00021119。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番社采風圖〉,典藏號:2018.011.0049。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萬國総圖〉,檔號:G3200 1645z .S5。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藏。
    〈臺番圖說 不分卷〉,檔號:A 396.232 046。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
    〈臺灣地里圖(Taiwan di li tu)〉,檔號:gm71005037。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臺灣地圖〉,典藏號:平圖020795。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臺灣番社風俗(Taiwan fan she feng su)〉,檔號:2012402171。華盛頓特區: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臺灣番社風俗〉,典藏號:2012.045.0333。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臺灣番社風俗〉。收於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第7輯第11冊,頁31-56。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臺灣鄉野畫冊,由臺灣畫家描繪,約1850年(Taiwanese rural and provincial tableaux. Paintings by a Taiwanese artist, ca. 1850.)〉,檔號:581042i。倫敦:威爾康圖書館藏。
    〈諸羅縣地圖及番俗圖〉,檔號:0746 64。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藏。
    〈謨區查抄本(Boxer Codex)〉,檔號:LMC 2444。布盧明頓:印第安納大學禮來圖書館藏。
    Dapper, Olfert
      《第二、三次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出使大清帝國記》荷文版,檔號:2003.015.0175。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西川如見
      《四十二國人物圖說》,檔號:ニ16 02281。東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杜正勝(編撰)
      1998 《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黃才郎(執行編輯)
      1984 《明清時代臺灣書畫作品》。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聞 宥(編著)
      1954 《古銅鼓圖錄》。上海:上海出版公司。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編)
      1997 《六十七兩采風圖合卷》。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2007 《采風圖合卷》。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二)文字史料
    不著撰人、張光前(點校)
      2011 《安平縣雜記》,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附編第40冊。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六十七
      1961(1747) 《使署閒情》,臺灣文獻叢刊第12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1746) 《番社采風圖考》,臺灣文獻叢刊第9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004(1746) 《番社采風圖考》。收於姜亞沙、經莉、陳湛綺編,《臺灣史料匯編》,第八冊,頁495-546。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2004(1746) 《臺海采風圖考》。收於姜亞沙、經莉、陳湛綺編,《臺灣史料匯編》,第八冊,頁547-646。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六十七(著)、張之傑(點註)
      2011(1746)  《臺海采風圖考》,中華科技史學會叢刊第1種。新北:中華科技史學會。
    六十七、范咸(纂輯)、陳偉智(點校)
      2005(1747) 《重修臺灣府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8-9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必昌(總輯)、王志楣(點校)
      2005(1752) 《重修臺灣縣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10-11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瑛曾(編纂)、詹雅能(點校)
      2006(1764) 《重修鳳山縣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13-14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朱景英
      1958(1773) 《海東札記》,臺灣文獻叢刊第1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何培夫(主編)
      1992 《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市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余文儀(主修)、黃美娥(點校)
      2007(1774) 《續修臺灣府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15-17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杜臻
      2004(1699) 《粵閩巡視紀略》。收於姜亞沙、經莉、陳湛綺編,《臺灣史料匯編》,第八冊,頁1-48。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沈有容
      1959 《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刊第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沈景鴻等(編輯)
      1996 《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第二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周鍾瑄(主修)、詹雅能(點校)
      2005(1717) 《諸羅縣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3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季麒光(著)、李祖基(點校)
      2006 《蓉洲詩文稿選輯.東寧政事集》。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
    林謙光
      2011(1690) 《臺灣府紀略》。收於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240冊,頁517-572。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姚旅
      1622 《露書》。線上閱覽網址:https://archive.org/details/02095833.cn/。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郁永河
      1959 《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徐宗幹
      2012(1863) 《斯未信齋雜錄》。收於郭秋顯、賴麗娟主編,《斯未信齋全集》,清代宦臺文人文獻選編第5種,頁1465-1726。臺北:龍文。
    高拱乾(纂輯)、周元文(增修)、張光前(點校)
      2004(1712) 《臺灣府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2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
      1977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2-3、19-20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82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66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張燮(纂修)
      1618 《東西洋考》。HOLLIS number:990077556990203941,線上閱覽網址: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23514044$128i。馬里蘭州劍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張庭詩(主纂)
      1976(1886) 《續修日照縣志》。臺北:成文。
    張嗣昌、尹士俍(編纂)、李祖基(點校)
      2005(1736,1738) 《巡臺錄.臺灣志略》。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
    張潮、楊復吉、沈楙悳等(編纂)
      1990 《昭代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
      2010 《清代詩文集彙編》,30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璸
      1961 《陳清端公文選》,臺灣文獻叢刊第11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汝咸等(纂修)
      1700 《漳浦縣志》。HOLLIS number:990074746250203941,線上閱覽網址: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50821827。馬里蘭州劍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陳培桂(纂輯)、詹雅能(點校)
      2006(1871) 《淡水廳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28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壽祺(總纂)、洪燕梅(點校)
      2007(1871) 《道光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25-27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鄂爾泰等(奉敕修)
      1964(1741) 《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第3冊。臺北:華聯出版社。
    黃叔璥
      1983(1736) 《臺海使槎錄》。臺北:成文。
    葉宗元
      2004(1866)  《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文獻匯刊第5輯第7冊。北京:九州出版社;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58 《臺灣雜詠合刻》,臺灣文獻叢刊第2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良璧(纂輯)、楊永彬(點校)
      2005(1742)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6-7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蔣毓英(纂)
      2011(1685) 《臺灣府誌》。收於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240冊,頁269-514。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衛既齊(總裁)、閻興邦(增補)
      1697 《貴州通志》。Call No:5-86/キ/1貴,線上閱覽網址:https://rmda.kulib.kyoto-u.ac.jp/en/item/rb00008727。京都: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藏。
    謝金鑾、鄭兼才(總纂)、黃美娥(點校)
      2007(1807) 《續修臺灣縣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18-19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覺羅勒德洪等(奉勅撰)
      1964(1799) 《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第26冊。臺北:華聯出版社。
    陈云林(總主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編)
      2009 《明清宮藏台湾档案汇编》,第23、70、75冊。北京:九州出版社。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Clunas, Craig 柯律格
      1997 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London: Reaktion Books.
    Hostetler, Laura 何羅娜
      2001 Qing Colonial Enterprise: Ethnography and Cartography in Early Modern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Murray, Julia K. 孟久丽(著)、何前(譯)
      2014 《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Murray, Julia K.
      2007 Mirror of Morality: Chinese Narrative Illustration and Confucian Ideolog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Riftin, Boris Lyvovich 李福清
      1991 《蘇聯所藏關於臺灣的資料及臺灣研究的概況》。臺北:淡江大學淡江時報社。
    Shepherd, John R. 邵式柏
      1993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hepherd, John R. 邵式柏(著)、林偉盛等(譯)
      2016 《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Teng, Emma Jinhua 鄧津華
      2004 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s (1683-1895).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Teng, Emma Jinhua 鄧津華(著),楊雅婷(譯)
      2018 《臺灣的想像地理: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1683-1895)》。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王世慶
      1994 《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明珂
      1997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石守謙
      2012 《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伊能嘉矩
      1928 《臺灣文化志》,中卷。東京:刀江書院。
    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
      1900 《臺灣蕃人事情》。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
    宋光宇(撰輯)
      1991 《華南邊疆民族圖錄》。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李文良
      2019(2011) 《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增訂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李德龍
      2008 《黔南苗蠻圖說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
    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主編),李文良等(解讀)
      2015 《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祁庆富、史晖
      2012 《清代少数民族图册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柯志明
      2001 《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洪健榮
      2020 《清代臺灣方志的知識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洪麗完
      2009 《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胡曉真
      2017 《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海野一隆
      2003 《東西地図文化交渉史研究》。大阪:清文堂。
    國家圖書館、小魯文化(編著)
      2011 《那些人,那些事,在寶島:臺灣平埔族生活圖誌》。臺北:小魯文化。
    連瑞枝
      2019 《邊疆與帝國之間:明朝統治下的西南人群與歷史》。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宗仁
      2014 《晚清臺灣番俗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陳秋坤
      1994 《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秋坤、蔡承維(編著)
      2004 《大崗山地區古契約文書匯編》。鳳山:高雄縣政府;岡山:高雄縣政府文化局;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陳捷先
      1996 《清代臺灣方志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陳緯一、劉澤民(編)
      2006 《力力社古文書契抄選輯:屏東崁頂力社村陳家古文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葉高華(編著)、蘇峯楠(地圖繪製)
      2017 《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解讀》。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葛兆光
      2017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2015(1915)  《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三冊.鄒族阿里山蕃、四社蕃、簡仔霧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鄭維中
      2006 《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臺灣身影》。臺北:如果,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
    蕭瓊瑞
      2014(1999) 《島民.風俗.畫:十八世紀臺灣原住民生活圖像》。臺北:東大。
      2007 《懷鄉與認同——臺灣方志八景圖研究》。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關山情(策劃主編)
      1981 《臺灣三百年》。臺北:戶外生活雜誌。
    张仲礼
      2008 《中囯绅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期刊與文集
    吳聰敏
      2009 〈贌社制度之演變及其影響,1644-1737〉,《臺灣史研究》16(3): 1-38。
    詹素娟
      1995 〈族群歷史研究的「常」與「變」:以平埔研究為中心〉,《新史學》6(4): 127-163。
      1999 〈文化符碼與歷史圖像:再看《番社采風圖》〉,《古今論衡》2: 2-17。
      2003 〈贌社、地域與平埔社群的成立〉,《臺大文史哲學報》59: 119-141。
    賴毓芝
      2012 〈圖像帝國:乾隆朝《職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5: 1-76。
    王鵬惠
      2012 〈「異族」新聞與俗識/視:《點石齋畫報》的帝國南方〉,《臺灣史研究》19(4): 81-140。
    翁佳音
      2015 〈釋〈東番記〉中的近代初期番漢關係〉,《原住民族文獻》20: 47-53。
    何孟侯
      2019 〈清代《番社采風圖》之「織布圖」考〉,收於王志宇、李建緯主編,《文獻.文物的詮釋與歷史記憶》,頁103-140。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何晉勳
      2008 〈六十七兩種《采風圖》及《圖考》之關係考察〉,《臺灣學研究》6: 53-70。
    郭美芳、徐明福
      2006 〈臺灣望樓建築形制與轉化之研究:外來政權與原住民相對應之邊防建築〉,《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3: 45-90。
    岸本美緒
      2002 〈「風俗」與歷史觀〉,《新史學》13(3): 1-20。
    許毓良
      2005 〈清代臺灣的武科與軍功〉,《臺灣文獻》56(2): 197-231。
    康培德
      2016 〈「文明」與「野蠻」——荷蘭東印度公司對臺灣原住民的認知與地理印象〉,收於氏著,《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洪麗完
      1999 〈圖像資料與臺灣原住民社會文化理解:評蕭著《島民.風俗.畫:十八世紀臺灣原住民生活圖像》〉,《歷史月刊》142: 108-115。
      2007 〈清代楠仔仙溪、荖濃溪中游之生、熟番族群關係(1760-1888):以「撫番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4(3): 1-71。
    山中樵
      1931 〈黃叔璥の臺灣番社圖に就いて〉,《南方土俗》1(3): 29-35。
      1934 〈六十七と兩采風圖〉,《愛書》2: 11-20。
      1935 〈臺灣蕃俗の圖譜〉,《南方土俗》3(4): 361-369。
      1935 〈番社采風圖に就て〉,《日本學術協會報告》10(1): 244-246。
    謝國興
      2013 〈福州船政學堂繪製的臺灣第一幅現代城市地圖〉,《臺南文獻》4: 106-121。
    蒋勤
      2018 〈清代石仓阙氏的科举参与和文武之道〉,《社会》38: 106-125。
    石文誠
      2010 〈帝國的邊陲論述:以清代臺灣圖像為例〉,《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1: 8-31。
    蘇峯楠
      2011 〈歷史事實、文學想像與文物詮釋:論「閑散石虎之墓」碑文物內涵的形成〉,《臺南文化.南瀛文獻合輯》: 35-47。
      2018 〈清治初期臺灣知識地理編製:美國國會圖書館藏〈臺灣地里圖〉略論〉,《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15: 133-165。
    宋冠美、鄭勤思
      2018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臺灣番社風俗》之版本比較與顏料科學分析〉,《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16: 77-122。
    張隆志
      1999 〈臺灣平埔族群的歷史重建與文化理解:讀《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古今論衡》2: 18-31。
    陳宗仁
      2001 〈南港社與北港社考釋——兼論清代臺北地區番丁銀制〉,《臺灣史研究》7(1): 1-26。
      2013 〈十六世紀末〈馬尼拉手稿〉有關雞籠人與淡水人的描繪及其時代脈絡〉,《臺灣史研究》20(3): 1-42。
      2015 〈十八世紀清朝臺灣邊防政策的演變:以隘制的形成為例〉,《臺灣史研究》22(2): 1-44。
    陳哲三
      2009 〈水沙連之役及其相關問題〉,《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8: 83-118。
    陳龍廷
      2004 〈帝國觀點下的文學想像:清代臺灣原住民的妖魔化書寫〉,《臺灣文獻》55(4): 211-245。
    杜正勝
      1998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一)〉,《大陸雜誌》96(1): 1-21。
      1998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二)〉,《大陸雜誌》96(2): 1-16。
      1998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三)〉,《大陸雜誌》96(3): 1-15。
      1998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四)〉,《大陸雜誌》96(4): 1-18。
      1998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五)〉,《大陸雜誌》96(5): 1-13。
      1998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六)〉,《大陸雜誌》96(6): 1-18。
      1998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收於氏編,《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9 〈平埔族群風俗圖像資料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2): 309-361。
    馬雅貞
      2011 〈戰勳與宦蹟:明代戰爭相關圖像與官員視覺文化〉,《明代研究》17: 49-89。
    不著撰者
      1932 〈臺灣番俗圖之一〉,《藝林月刊》27: 6。
      1932 〈臺灣番俗圖之二〉,《藝林月刊》28: 8。
      1932 〈臺灣番俗圖之三〉,《藝林月刊》29: 10。
      1932 〈臺灣番俗圖之四〉,《藝林月刊》30: 7。
      1932 〈臺灣番俗圖之五〉,《藝林月刊》31: 8。
    不著撰者
      1952 〈封面插圖說明〉,《臺灣風物》2(1): 封面內頁。
    方 豪
      1971 〈乾隆初旅臺滿洲學人六十七〉,《故宮文獻》3(1): 1-20。
      出版年不詳 〈乾隆初旅臺滿洲學人六十七(修訂稿)〉,收於不著編者,《辛亥史學論集》,頁1-33。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
    李文良
      2017 〈清乾隆年間南臺灣的邊防整備與社會發展〉,《國史館館刊》52:1-32。
    林開世
      2007 〈方志的呈現與再現:以《噶瑪蘭廳志》為例〉,《新史學》18(2): 1-60。
    林芬郁
      2010 〈唭哩岸與慈生宮歷史變遷之研究〉,《臺灣文獻》61(3): 401-464。
    呂孟璠
      2016 〈國立臺灣博物館藏平埔族風俗圖像初探〉,《臺灣博物》35(3): 60-73。
    柯志明
      2011 〈岸裡社的私有化與階層化:賦役負擔與平埔族地域社會內部政經體制的形成和轉變〉,收於詹素娟主編,《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頁133-183。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阮昌銳
      1980 〈清代臺灣采風圖〉,《藝術家》66: 120-130。

    (三)學位論文
    宋冠美
      2014 〈圖像、知識與帝國統治:清代臺灣原住民形象的比較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柏亭
      1971 〈清朝臺灣繪畫之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建成
      2007 〈歷史圖像中平埔族的建築〉。高雄: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睿珍
      2011 〈歷史再現中的異己:以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與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為例〉。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芷凡
      2011 〈跨界交會與文化“番”譯:海洋視域下臺灣原住民記述研究(1858-191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婷
      2004 〈《番社采風圖》文化意涵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其他
    A.И.麥爾納爾克斯尼斯(著)、張芳(譯)
      2010 《康.安.斯卡奇科夫所藏漢籍寫本和地圖題錄》。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不著撰人
      1934 〈集った珍書稀覯書 實に千二百餘冊 けふから臺灣文獻展〉,《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12月23日,版11。
      1937 「出草」圖,《臺大文學》1(3): 46。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who.ith.sinica.edu.tw/。
    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輯)
      1936 《清內務府造辦處輿圖房圖目初編》。北平: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館。
    詹伯望等(編輯)
      2016 《一峰獨秀:林朝英逝世200周年紀念》。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主辦(未出版)。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015850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8504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1601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850401.pdf44765KbAdobe PDF269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