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080/141030 (78%)
Visitors : 46384320      Online Users : 20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1632


    Title: 「台灣近代詩」的形成與發展(1920-1945)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aiwan Modern Poetry (1920-1945)
    Authors: 張詩勤
    Contributors: 吳佩珍
    張詩勤
    Keywords: 新詩
    現代詩
    口語自由詩
    白話詩
    台灣話文詩
    Date: 2022
    Issue Date: 2022-09-02 15:03:29 (UTC+8)
    Abstract: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有三:一、以「台灣近代詩」的概念重新建構日治時期台灣新詩的系譜,使其成為一獨立的整體而避免成為中國新詩或日本近代詩的支流。二、以詩人對「近代性」的回應為主軸,考察殖民處境下近代詩語言、形式、內容與風格的各種嘗試的意義,而不局限於過去台灣新詩史中的抗日觀點。三、參考「台灣島史」概念,以殖民地台灣作為一個整體文學場域,將身處其中的參與者及互動皆視為台灣近代詩形成的要素,故不論日本人、台灣人、在台日人、灣生都可以是台灣近代詩的作者。
      透過整理與考察第一手史料,本論文將台灣近代詩的形成與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語言的創造」、「內容與形式的開展」、「風格的形成與斷裂」。第一階段以語言為中心,探討1920年代至1930年代初期台灣近代詩在朝向語言的近代化的過程中,如何以日文口語自由詩、中文白話詩以及台灣話文詩等不同的語言嘗試建構屬於台灣的近代詩語言。第二階段以內容與形式為中心,探討在1930年代前半,台灣近代詩如何在普羅詩、民眾詩與現代主義詩等風起雲湧的新興思潮當中模索並開展出新的道路。第三階段則以風格為中心,勾勒1934年以後《媽祖》與《臺灣文藝》兩大集團如何在理論與實作的並行之下形成各自的風格,並探討1941年以後的戰爭詩如何隨著國策將台灣近代詩的風格帶向一元化。
      從上述的討論,可以看出台灣近代詩各階段皆吸收了來自各方的外來思潮並轉化為自身養分,在各種嘗試當中摸索出自身的道路,逐漸成為具有自主性且獨一無二的存在。
    Reference: 一、主要運用文本
    《LE MOULIN》第3號(1934年3月)。
    《バベルの詩》第2期(1921年11月)、第3期(1921年12月)、第7期(1922年4月)。
    《赤道》創刊號(1930年10月)、第5號(1931年1月)。
    《南溟樂園》第4號(1930年1月)。
    《南溟藝園》第3卷第9號(1931年9月)。
    《洪水報》創刊號(1930年8月)。
    《茉莉》第1輯(1932年1月)、第9輯(1934年4月)、第11輯(1935年7月)、第13輯(1936年9月)。
    《風景》第1輯(1930年1月)、第2輯(1930年3月)。
    《現存《臺灣民報》復刻》(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8年)。
    《景印中國期刊五十種 新文學雜誌叢刊》(收錄《南音》、《人人》、《福爾摩沙》、《第一線》、《先發部隊》、《臺灣文藝》、《臺灣新文學》、《臺灣文學》、《文藝臺灣》、《華麗島》、《臺灣文藝》)(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81年)。
    《無軌道時代》創刊號(1929年9月)、第2號(1929年10月)、第3號(1929年11月)、第4號(1929年12月)。
    《媽祖》第1冊(1934年10月)、第3冊(1935年2月)、第6冊(1935年9月)。
    《臺南新報》(台南:臺灣歷史博物館,2009年)。
    《臺灣文學》第1卷第3號(1931年11月)、第1卷第2號(1931年10月)、第2卷第1號(1932年2月)。
    《臺灣日日新報》(台北:五南圖書,1994年8月)。
    《臺灣新民報 復刻精裝版 全五冊》(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5年)。
    《熱帶詩人》第8期(1923年1月)、第9期(1923年3月)、第10期(1923年4月)。
    中間磯浪,《憂鬱の魂》(台北:南溟藝園社,1931年)。
    王宗英,〈時はゆく〉,《臺灣遞信協會雜誌》,第65期(1925年4月)。
    王宗英,〈落陽〉,《臺灣遞信協會雜誌》第48期(1923年7月)。
    吉田精一、飛高隆夫監修,《日本詩人》(復刻版)(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80年)。
    多田南溟詩人,《黎明の呼吸》(台北:南溟樂園社,1929年)。
    西川滿,〈志願兵—朗讀のための詩—〉,《部報》(1942年2月)。
    吳聲淼編,《周伯陽全集》(新竹:新竹市政府,2001年)。
    後藤大治,〈乱打祝福—水葬礼と死人船—〉,《炬火》第2卷第4期(1922年4月)。
    後藤大治,〈阿片食人〉,《臺灣教育》第328期(1929年11月)。
    後藤大治,〈第三回目の発表〉,《臺灣教育》第326期(1929月9日)。
    後藤大治,〈野の詩人〉,《炬火》第2卷第5期(1922年5月)。
    後藤大治,《亞字欄に倚りて》(臺中:臺灣新聞社,1922年)。
    後藤大治編,《臺灣詩集第一輯》(出版地不詳,1927年)。
    張我軍,《亂都之戀》(台北:張清榮,1925年)。
    陳奇雲著,陳瑜霞譯,《熱流》(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8年)。
    菊岡久利,〈三人の志願兵〉,《臺灣時報》(1942年2月)。

    二、其他史料、選集與復刻
    〈出版界〉,《東京朝日新聞》,1922年7月20日。
    〈本田晴光所寄之明信片(1941-1942)〉,《楊雲萍文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數位典藏(識別號:YP01_02_037)。
    〈寄本田茂光(台中州大屯郡霧峰公學校)〉(明信片),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
    〈詩之家に入會されし人〉,《詩之家》第1年第2輯(1925年8月)。
    〈詩之家の友となりし人(二)〉,《詩之家》第1年第3輯(1925年9月)。
    《『現代日本詩集』(1927年〜1944年)》(東京:不二出版,2010年5月)。
    《公學校用國語讀本 第一種 卷九》(台北:臺灣總督府,1931年)。
    《台湾出版警察報》(全六冊)(復刻版)(東京:不二出版,2001年)。
    《台灣大眾時報週刊 創刊號—第十號》(復刻版)(台北:南天書局,1995年)。
    《近代詩誌復刻叢刊 詩と詩論・文学 全20冊》(東京:教育出版センター,1979年)。
    《犀》創刊號(1926年3月)。
    《新台灣大眾時報 創刊號-第二卷第四號》(復刻版)(台北:南天書局,1995年)。
    上田敏著,矢野峰人編,《上田敏集》(東京:筑摩書房,1966年)。
    上清哉,《詩集 遠い海鳴りが聞えてくる》(台北:南光書店,1930年)。
    山村里川,〈後藤大治論〉,《臺灣時報》(1936年7月)。
    川平朝申,〈思ひ出七人集〉,《臺法月報》第29卷第12期(1935年12月)。
    中山侑,〈演劇の心〉,《臺灣公論》第7卷第3期(1942年3月)。
    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
    中野重治,《中野重治詩集》(東京:岩波書店,1978年)。
    中野重治,《藝術に関する走り書的覚え書》(東京:白鳳社,1971年)。
    王乃信等譯,《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第一冊・文化運動》(台北:創造,1989年)。
    王來法,〈父〉,《臺灣遞信協會雜誌》第61期(1924年10月)。
    王來法,〈真實へ〉,《臺灣遞信協會雜誌》第72期(1926年2月)。
    王來法,〈窓口勤務者の言葉〉,《我等と通信》第2期(1927年6月)。
    王來法,〈寒と飢に戰慄く人々〉,《臺灣遞信協會雜誌》第63期(1925年1月)。
    王來法,〈臺中州巡查教習生の入所所感〉,《臺灣警察協會雜誌》第129期(1928月3日)。
    王宗英,〈健やかにして若き君よ〉,《臺灣遞信協會雜誌》第56期(1924年5月)。
    王宗英,〈偶感偶言〉,《臺灣遞信協會雜誌》第56期(1924年5月)。
    王宗英,〈清談〉,《臺灣遞信協會雜誌》,第59期(1924年8月)。
    王詩琅,〈生田春月之死〉,《明日》創刊號(1930年8月)。
    北原白秋,《邪宗門》(東京:易風社,1909年;日本近代文学館複刻,1984年)。
    本田晴光,〈多面的觸手——給陳千武〉,《笠》第102期(1981年4月)。
    本田晴光,《一九八七年・秋》(熊本:もぐら書房,1993年)。
    本田晴光,《沈默》(長崎:紀元書房,1975年)。
    生田春月,《新らしき詩の作り方》(東京:新潮社,1918年)。
    生田春月譯,《ゲエテ詩集》(東京:新潮社,1919年)。
    田漢著,郭沫若代譯,〈歌德詩中所表現的思想〉,《少年中國》第1卷第9期(1920 年3月)。
    白鳥省吾,《現代詩の研究》(東京:新潮社,1924年)。
    白鳥省吾,《新しい詩の国へ》(東京:一誠社,1926年)。
    多田南溟漱人,《渡り鳥のうた》(台北:南溟藝園社,1933年)。
    羊子喬、陳千武編,《亂都之戀》、《廣闊的海》、《森林的彼方》、《望鄉》(台北:遠景,1982年)。
    西川滿,〈隨筆 歷史のある台灣〉,《臺灣時報》(1938年2月)。
    西脇順三郎,《西脇順三郎 詩と詩論I》(東京:筑摩書房,1975年)
    志馬陸平(中山侑),〈青年と台灣=文學運動の變遷=〉,《臺灣時報》(1937年1月)。
    志馬陸平(中山侑),〈青年と臺灣=文學運動の變遷=〉,《臺灣時報》,1936年11月。
    志馬陸平(中山侑),〈青年と臺灣=文學運動の變遷=〉,《臺灣時報》,1936年12月。
    李南橫主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 文獻資料選集》(台北:明潭,1979年)。
    李南衡主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4 詩選集》(台北:明潭,1979年)。
    東太郎,〈ラジオ時評〉,《臺灣公論》第7卷第12期(1942年12月)。
    林進發編著,《臺灣官紳年鑑》,(台北:民眾公論社,1934年)。
    河原功編,《台湾詩集》(東京:緑蔭書房,2003年)。
    波特萊爾著,杜國清譯,《惡之華》(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後藤大治,〈「瘦枯れた土」を讀む〉,《地上楽園》1卷7期(1926年12月)。
    後藤大治,〈詩と人生〉,《臺灣遞信協會雜誌》第59期(1924年8月)。
    後藤大治,〈端艇詩集批評〉,《詩之家》2卷13號(1926年9月)。
    春山行夫,《詩の研究》(東京:厚生閣書店,1931年)。
    胡適,〈談新詩——八年來一件大事〉,《星期評論》,紀念號第5張(1919年10月)。
    胡適,《胡適文存第一集》(台北:遠東,1968年)。
    國井重二,〈机上生産の罪惡詩覺書—白鳥省吾其他の諸氏について—〉,《民謡音楽》第2卷第6、7合併號(1930年6月)。
    張耀堂,〈『愚かな白鳥』を讀む〉,《臺灣教育》第337期(1930年8月)。
    章太炎講,曾聚仁編,《國學概論》(上海:泰東圖書局,1922年)。
    郭水潭,〈南鯤鯓廟誌〉,《民俗臺灣》第3期(1943年3月)。
    郭水潭,《郭水潭集》(台南:台南縣文化局,1994年)。
    郭沫若譯,《沫若譯詩集》(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5年)。
    富樫酋壱郎,《オホーツクの意志》(東京:楡書房,1955年)。
    富樫酋壱郎,《富樫酋壱郎詩集》(札幌:北書房,1972年)。
    楊逵,〈臺灣の文學運動〉,《文學案內》第4號(1935年10月)。
    楊熾昌著,葉笛譯,呂興昌編,《水蔭萍作品集》(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年)。
    裏川大無,〈台灣雜誌興亡史(二)〉,《臺灣時報》(1935年3月)。
    裏川大無,〈臺灣雜誌興亡史(一)〉,《臺灣時報》(1935年2月)。
    詩人協会編,《詩人年鑑1928年版》(東京:アルス,1928年)。
    臺灣日本畫協會,《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臺北:臺灣日本畫協會,1928年)。
    臺灣教育會,《第二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臺北:財團法人學租財團,1929年)。
    藤原泉三郎,《陳忠少年の話》(臺北:文明堂書店,1930年;復刻:東京:ゆまに書房,2001年)。

    三、專書
    (一)中文
    小熊英二著,黃阿有等譯,《「日本人」的國境界》(國立嘉義大學臺灣文化研究中心,2011年)。
    文訊雜誌社編,《臺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年)。
    方群、孟樊、須文蔚主編,《現代新詩讀本》(台北:揚智文化,2004年8月)。
    王志健,《現代中國詩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12月)。
    王惠珍,《譯者再現:台灣作家在東亞跨語越境的翻譯實踐》(台北:聯經,2020年)。
    王詩琅,《臺灣文學重建的問題》(高雄:德馨室,1979年)。
    古遠清,《臺灣當代新詩史》(台北:文津,2008年)。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89年)。
    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年,《二十世界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駱駝,1997年)。
    吉見俊哉著,李尚霖譯,《「聲」的資本主義——電話、RADIO、留聲機的社會史》(新北市:群學,2013年)。
    羊子喬,《蓬萊文章臺灣詩》(台北:遠景,1983年)。
    吳克泰,《吳克泰回憶錄》(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
    吳佩珍,《真杉靜枝與殖民地台灣》(台北:聯經,2013年)。
    吳佩珍,《福爾摩沙與扶桑的邂逅:日治時期台日文學與戲劇流變》(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年)。
    吳佩珍主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上)、(中)、(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阮斐娜著,吳佩珍譯,《帝國的太陽下》(台北:麥田,2010年)。
    孟樊、楊宗翰,《台灣新詩史》(台北:聯經,2022年)。
    林淇漾編,《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楊熾昌》(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台北:全華,2004年)。
    垂水千惠著,涂翠花譯,《台灣的日本語文學》(台北:前衛,1998年)。
    柄谷行人著,吳佩珍譯,《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台北:麥田,2017年)。
    柳書琴主編,《日治時期台灣現代辭典》(台北:聯經,2019年)。
    若林正丈著,台灣史日文史料典籍研讀會譯,《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台北:播種者,2007年)。
    凌宗魁,《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新北市:遠足文化,2016年)。
    旅人編著,《中國新詩論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1年)。
    馬悅然、奚密、向陽主編,《二十世紀臺灣詩選》(台北:麥田,2001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翁聖峰著,《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台北:五南圖書,2007年1月)。
    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撰文,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輯,《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台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首.下》(新竹:新竹市政府,1999年)。
    張隆志編,《島史的求索》(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年)。
    張詩勤,《台灣日文新詩的誕生——以《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教育》為中心(1895-1926)》(新北市:花木蘭出版社,2016年)。
    張默、蕭蕭主編,《新詩三百首百年新編(1917~2017)》(全套三冊)(台北:九歌,2017年)。
    張雙英,《二十世紀臺灣新詩史》(台中:五南圖書,2006年)。
    曹銘宗,《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北:聯經,1999年)。
    陳千武,《臺灣新詩論集》(高雄:春暉,1997 年)。
    陳大為、鍾怡雯編,《華文新詩百年選.臺灣卷》(台北:九歌,2019年)。
    陳允元、黃亞歷編,《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二冊)》(台北:行人文化,2019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年初版;2021年二版)。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年)。
    陳淑容,《一九三〇年代鄉土文學/台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4年)。
    傅柯著,劉北成等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苗栗:桂冠,1992年),頁。
    游珮芸,《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台北:玉山社,2007年)。
    舒蘭,《中國新詩史話(二)》(台北:渤海堂文化,1998年)。
    荆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台北:麥田,2006年)頁231。
    華崗,《中國大革命史 一九二五—一九二七》(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年)。
    黃亞歷、陳允元編,《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新精神的跨界域流動》(台北:原點出版,2020年)。
    黃建銘,《日治時期楊熾昌及其文學研究》(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5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年)。
    鄭毓瑜,《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台北:麥田,2017年)。
    駒込武著,吳密察、許佩賢、林詩庭譯,《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〇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年)。

    (二)日文
    乙骨明夫,《現代詩人群像—民衆詩派とその周圍—》(東京:笠間書院,1991年)。
    小泉京美編,《コレクション・都市モダニズム詩誌 第1巻 短詩運動》(東京:ゆまに書房,2009年)。
    中島利郎,《日本人作家の系譜——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研究》(東京:研文出版,2013年)。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小事典》(東京:緑蔭書房,2005年)。
    中島利郎、横路啓子編,《『台湾日日新報』近代文学関係作品目録 昭和編 (1926-1944) 》(東京:緑蔭書房,2014年4月)。
    中島利郎編・著,《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小事典》(東京:緑蔭書房,2005年)。
    中野嘉一,《前衛詩運動史の研究:モダニズム詩の系譜》(東京:沖積舎,1975年)。
    木股知史,《コレクション・都市モダニズム詩誌 第9卷 昭和の象徵主義II》(東京:ゆまに書房,2010年)。
    犬養廉、神保五彌、浅井清監修,《詳解日本文学史》(東京:桐原書店,1986年)。
    北海道文学館編,《北海道文学大事典》(札幌:北海道新聞社,1985年)。
    平野謙、小田切秀雄、山本健吉編,《現代日本文学論争史》(東京:未來社,2006年)。
    如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志》(東京:明治書院,1995年)。
    安藤元雄、大岡信、中村稔監修,《現代詩大事典》(東京:三省堂,2008年2月)。
    成田龍一,《近代都市空間の文化経験》(東京:岩波書店,2003年)。
    佐藤伸宏,《日本近代象徵詩の研究》(東京:翰林書房,2005年)。
    佐藤伸宏,《詩の在りか:口語自由詩をめぐる問い》(東京:笠間書院,2011年)。
    杉山靖憲,《臺灣名勝舊蹟誌》(台北:臺灣總督府,1916年)。
    杉浦静編,《コレクション・都市モダニズム詩誌 第10巻 レスプリ・ヌーボーの展開》(東京:ゆまに書房,2010年)。
    和田博文編,《近現代詩を学ぶ人のために》(京都:世界思想社,1998年4月)。
    坪井秀人,《二十世紀日本語詩を思い出す》(東京:思潮社,2020年)。
    坪井秀人,《声の祝祭:日本近代詩と戦争》(愛知: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7年)。
    林淑美,《昭和イデオロギー 思想としての文学》(東京:平凡社,2005年)。
    波形昭一、木村健二、須永德武監修,《台湾日日三十年史―附台湾の言論界》(東京:ゆまに書房,2004年9月)。
    長谷川泉編,《近代文学雑誌事典》(東京:至文堂,1966年)。
    秋山虔、三好行雄編著,《原色シグマ新日本文学史》(東京:文英堂,2000年1月)。
    秋山清,《発禁詩集》,(東京:潮文社,1970年)。
    苗村吉昭,《評論集 民衆詩派ルネッサンス》(東京:土曜美術社,2015年)。
    飛鳥井雅道,《日本プロレタリア文学史論》(東京:八木書店,1982年)。
    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学志》(東京:明治書院,1995年)。
    栗原幸夫,《增補新版 プロレタリア文学とその時代》(東京:インパクト出版会,2004年1月)。
    現代詩誌総覧編集委員会編,《現代詩誌総覧1 前衛芸術のコスモロジー》(東京:日外アソシエーツ,1996年)。
    現代詩誌総覧編集委員会編,《現代詩誌総覧2 革命意識の系譜》(東京:日外アソシエーツ,1997年)。
    現代詩誌総覧編集委員会編,《現代詩誌総覧3 リリシズムの変容》(東京:日外アソシエーツ,1997年)。
    現代詩誌総覧編集委員会編,《現代詩誌総覧4 レスプリ・ヌーボーの展開》(東京:日外アソシエーツ,1997年)。
    陳藻香,《西川滿研究——台湾文学史の視座から》(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11月)。
    勝原晴希編,《『日本詩人』と大正詩:〈口語共同体〉の誕生》(東京:森話社,2006年7月)。
    橋本恭子,《『華麗島文学志』とその時代——比較文学者島田謹二の台湾体験》(東京:三元社,2012年)。
    澤正宏,《詩の成り立つところ》(東京:翰林書房,2001年)。
    澤正宏、和田博文編,《日本のシュールレアリスム》(京都:世界思想社,1995年)。
    澤正宏、和田博文編,《作品で読む近代詩史》(京都:白地社,1990年)。
    澤正宏、和田博文編,《作品で読む現代詩史》(京都:白地社,1993年)。
    澤正宏、和田博文編《都市モダニズムの奔流:「詩と詩論」のレスプリ・ヌーボー》(東京:翰林書房,1996年)。
    藤本寿彥,《周縁としてのモダニズム:日本現代詩の底流》(東京:双文社出版,2009年)。
    藤本寿彦編,《コレクション・都市モダニズム詩誌 第5巻 新散文詩運動》(東京:ゆまに書房,2011年)。
    藤田三郎,《佐藤惣之助—詩とその展開—》(長野:木菟書館,1983年)。

    四、單篇論文或報刊文章
    (一)中文
    中島利郎,〈忘卻的「戰爭協力詩」——窗.道雄與臺灣〉,王惠珍主編,《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其同時代東亞作家論文集》(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11年)。
    王一剛(王詩琅),〈思想鼎立時期的雜誌〉,《台北文物》第3卷第3期(1954年12月)。
    白春燕,〈文學跨域:日治時期在台日本人作家保坂瀧雄研究〉,《文史台灣學報》第14期(2020年10月)。
    向陽,〈歷史論述與史料文獻的落差〉,《聯合報》,2004年6月30日。
    羊子喬,〈鹽田裏的詩魂——日治時期臺灣寫實文學的重鎮「鹽分地帶」〉,《臺灣史料研究》第23期(2004年8月)。
    吳叡人,〈台灣非是台灣人的台灣不可:反殖民鬥爭與台灣人民族國家的論述1919-1931〉,林佳龍、鄭永年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台北:新自然主義,2001年)。
    吳叡人,〈福爾摩沙意識型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1919-1937)〉,《新史學》17卷2期(2006年6月)。
    呂紹理,〈日治時期臺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1928-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9期(2002年5月)。
    宋冬陽(陳芳明),〈日據時期台灣新詩遺產的重估〉,《台灣文藝》第83期(1983年7月)。
    李京珮,〈賴和事件詩中的民族意識〉,《南台人文社會學報》第14期(2015年11月)。
    杜國清,〈楊熾昌與風車詩社〉,《臺灣文學英譯叢刊》第26期(2010年1月)。
    周華斌,〈《南溟樂園》第4號〉,《台灣文學館通訊》第56期(2017年9月)。
    周華斌,〈南溟樂園社、南溟藝園社拼圖的一角──探討該社的臺灣人同人及其時代意義〉,《臺灣文學史料集刊》第7輯(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7年8月)。
    孟樊,〈承襲期台灣新詩史(上)〉,《臺灣詩學學刊》第5期(2005年6月)。
    孟樊,〈承襲期台灣新詩史(下)〉,《臺灣詩學學刊》第6期(2005年11月)。
    孟樊,〈書寫臺灣詩史的問題——簡評古繼堂的《臺灣新詩發展史》〉,《中國論壇》第20期(1992年6月)。
    林巾力,〈日治時期新詩評論的演變及其思想內涵探析〉,《臺灣學研究》第21期(2017年1月)。
    林政華,〈發現日政時期臺灣皇民詩人——周伯陽作品內涵及其相關問題〉,《通識研究集刊》第12期(2007年12月)。
    林淇瀁(向陽),〈長廊與地圖:台灣新詩風潮的溯源與鳥瞰〉,《中外文學》第28卷第1期(1999年6月)。
    林靜雯採訪、整稿,〈穿越「白色恐怖」的歲月——受難者家屬徐守綱先生口述歷史〉,《臺灣風物》第67卷第1期(2017年3月)。
    林燿德,〈重建詩史的可能〉,《聯合文學》第7卷第7期(1991年5月)。
    星名宏修著、朱虹譯,〈複數的島都/複數的近代性——以徐瓊二的〈島都的近代風景〉為中心〉,《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3期(2007年4月)。
    柯文溥,〈論“普羅詩派”〉,《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0年2期(1990年2月)。
    柳書琴,〈左翼文化走廊與不轉向敘事:台灣日語作家吳坤煌的詩歌與戲劇游擊〉,李承機、李育霖主編,《「帝國」在台灣:殖民地台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12月)。
    張詩勤,〈日治時期象徵詩在台灣的傳播與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組編,《往返之間:戰前臺灣與東亞文學‧美術的傳播與流動》(台北:政大圖書館數位典藏組,2017年)。
    張詩勤,〈台灣新詩初現的兩條源流——由張我軍以前(1901-1924)的相關論述及創作觀之〉,《臺灣詩學學刊》第22期(2013年11月)。
    曹永和,〈台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台灣島史」概念〉,《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5期(1990年6月)。
    許俊雅,〈《洪水報》、《赤道》對中國文學作品的轉載——兼論創造社在日治台灣文壇〉,《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4期(2012年4月)。
    許舜傑,〈同文下的剽竊:中國新文學與楊華詩歌〉,《中外文學》44卷1期(2015年3月)。
    郭水潭,〈臺灣日人文學概觀〉,《臺北文物》3卷4期(1954年8月)。
    彭小妍,〈文學典律、種族階級與鄉土書寫——張我軍與臺灣新文學的起源〉,許俊雅編,《【臺灣現代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6 張我軍》(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3月)。
    楊宗翰,〈台灣新詩史:一個未完成的計畫〉,《台灣史料研究》第23期(2004年8月)。
    楊宗翰,〈台灣新詩史:書寫的構圖〉,《創世紀詩雜誌》第140、141期合刊(2004年10月)。
    楊宗翰,〈冒現期台灣新詩史〉,《創世紀詩雜誌》第145期(2005年12月)。
    楊宗翰,〈重構詩史的策略〉,《創世紀詩雜誌》第124期(2000年9月)。
    駒込武,〈臺灣的「殖民地近代性」〉,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播種者,2004年)。
    橫路啟子,〈論台灣地區日本人無產階級文學運動中的共同體意識變化問題——以藤原泉三郎為中心〉,《東北亞外語研究號》第2卷第3期(2015年6月)。
    蕭蕭,〈臺灣式史詩——賴和新詩的歷史位置〉,《當代詩學》第10 期(2015 年1月)。
    蕭蕭,〈謝春木:臺灣新詩的肇基者——細論追風與臺灣新詩的終極導向〉,《彰化文獻》第7期(2006年8月)。
    龍泉明,〈普羅詩派詩歌創作得失論〉,《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1期(1997年7月)。

    (二)日文
    やまぐち・けい,〈本田晴光考III〉,《青い花》第24期(1996年7月)。
    三浦建治,〈明治・大正・昭和詩史(8)プロレタリア詩とは何か(3)〉,《詩人会議》第668期(2018年5月)。
    土屋聡,〈春山行夫の詩的認識をめぐって(一)〉,《實踐國文學》第91期(2017年3月)。
    土屋聡,〈新精神という概念をめぐって〉,《實踐國文學》第88期(2015年10月)。
    北川透,〈一九二六年、詩意識の転換—中野重治「『郷土望景詩』に現われた憤怒について」—〉,《文学》第53卷第1期(1985年1月)。
    伊藤信吉,〈白鳥省吾の世界(上)—民衆派のプロレタリア詩的先駆性—〉,《文学》第53卷第1期(1985年1月)。
    伊藤信吉,〈白鳥省吾の世界(下)—民衆派のプロレタリア詩的先駆性—〉,《文学》第54卷第6期(1986年6月)。
    伊藤信吉,〈白鳥省吾の世界(中)—民衆派のプロレタリア詩的先駆性—〉,《文学》第53卷第6期(1985年6月)。
    吳佩珍,〈一九三〇年代におけるアイルランド文学の越境と台湾新文学〉,中川成美、西成彦編,《旅する日本語——方法としての外地巡礼》(京都:松籟社,2022年)。
    吳翠華,〈童謡による植民地支配及び植民地の目覚め―北原白秋の台湾訪問より台湾童謡募集運動を見る―〉,張季琳主編,《日本文学における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14年)。
    宮下誠,〈上政治の青春——ある農民詩人の虚と実〉,《詩人会議》第49卷第8期(2011年8月)。
    黒川洋,〈ダダ詩誌『ド・ド・ド』と多田文三〉,《日本古書通信》第74卷第2期(2009年2月)。
    勝原晴希,〈民衆詩派の再検討のために : 大正デモクラシー、トクヴィル、ホイットマン〉,《駒澤國文》第53期(2016年2月)。
    菅原克也,〈北原白秋の台湾訪問〉,《臺大日本語文研究》第9期(2005年7月)。
    橫路啟子,〈在台内地人のプロレタリア文学:1920年代末の藤原泉三郎の諸作品を中心に〉,《天理臺灣學報》第21期(2012年6月)。
    橫路啟子,〈藤原泉三郎とその台湾時代--文学活動を中心に〉,《天理臺灣學報》第20期(2011年7月)。

    五、學位論文
    王秀珠,〈日治時期鹽分地帶詩作析論—以吳新榮、郭水潭、王登山為主〉(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
    吳正賢,〈楊守愚新詩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林婉筠,〈風車詩社:美學、社會性與現代主義〉(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張詩勤,〈台灣日文新詩的誕生——以《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教育》(1895-1926)為中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莊曉明,〈日治時期鹽分地帶詩人群和風車詩社詩風之比較研究〉(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連惟怡,〈民初「近代詩」典律的建構──以陳衍與「同光體」為中心的觀察〉(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陳允元,〈殖民地前衛:現代主義詩學在戰前臺灣的傳播與再生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
    陳怡芹,〈日治時期臺灣郵政事業之研究(1895-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陳瑜霞,〈郭水潭生平及其創作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陳韻如,〈郭秋生文學歷程研究(1929~1937)〉(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黃建銘,〈日治時期楊熾昌及其文學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楊順明,〈黑潮輓歌:楊華及其作品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藤岡玲子,〈日治時期在臺日本詩人研究——以伊良子清白、多田南溟漱人、西川滿、黑木謳子為範圍〉(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六、電子資源
    (一)電子資料庫與線上辭典
    上海圖書館,「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全國報刊索引」:https://www.cnbksy.com/
    小学館,《デジタル大辞泉》:https://japanknowledge.com/contents/daijisen/
    小学館,《ロベール仏和大辞典》:https://japanknowledge.com/contents/robert_f2j/
    小学館,《日本大百科全書》:https://japanknowledge.com/contents/nipponica/
    小学館,《日本国語大辞典》:https://japanknowledge.com/contents/nikkoku/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日記知識資料庫」: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E9%A6%96%E9%A0%81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https://rarebooks.ith.sinica.edu.tw/sinicafrsFront99/index.htm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s://who.ith.sinica.edu.tw/
    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s://dict.revised.moe.edu.tw/?la=0&powerMode=0
    中華民國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
    日本近代文学館編集、講談社刊行,《日本近代文学大事典》:https://japanknowledge.com/contents/jkindaibungaku/
    吉川弘文館,《国史大辞典》:https://japanknowledge.com/contents/kokushi/
    国立国会図書館,「近代デジタルライブラリー」:https://dl.ndl.go.jp/
    学研教育出版,《学研全訳古語辞典》:https://kobun.weblio.jp/cat/gkzkj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基金會,《原住民族語言線上詞典》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https://das.nlpi.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De3dXe/webmge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http://stfj.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661179041077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661179094866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Taiwan Memory」:https://tm.ncl.edu.tw/index
    得泓資訊,「臺灣民報系列-中國近代報刊資料庫」:https://hyerm.ntl.edu.tw:3135/
    朝日新聞,「朝日新聞記事データベース 聞蔵II」:https://hyerm.ntl.edu.tw:3290/library2e/main/top.php
    集英社,《世界文学大事典》:https://japanknowledge.com/contents/sekaibungaku/
    漢珍圖書公司,「臺灣時報 TAIWAN JIHO 資料庫」:https://hyerm.ntl.edu.tw:3298/cgi-bin2/Libo.cgi?
    漢珍圖書公司、ゆまに書房,「臺灣日日新報清晰電子版」:https://tbmc.lib.nccu.edu.tw/cgi-bin2/Libo.cgi?
    講談社,《色名がわかる辞典》:https://kotobank.jp/dictionary/color/

    (二)其他
    〈メカニック〉,「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來源:https://ja.wikipedia.org/wiki/%E3%83%A1%E3%82%AB%E3%83%8B%E3%83%83%E3%82%AF,最後查閱時間:2020年8月10日)。
    〈古蹟導覽:安平小砲臺〉,「臺南市安平區公所」(來源:https://web.tainan.gov.tw/tnanping/cp.aspx?n=20609&s=7241,最後查閱時間:2022年4月28日)。
    〈安平小砲臺〉,「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古蹟營運科」(來源:https://historic.tainan.gov.tw/index.php?option=module&lang=cht&task=pageinfo&id=85&index=6,最後查閱時間:2022年4月28日)。
    〈奉祀神佛〉,「財團法人南鯤鯓代天府」(來源:http://www.nkstemple.org.tw/2012_web/2012_web_B_1.htm,最後查閱時間:2022年5月2日)。
    〈菊岡久利略年譜〉,「青森県近代文学館・生誕一〇〇年 菊岡久利の世界」(來源:http://www.plib.pref.aomori.lg.jp/top/museum/kuri100.html,最後查閱時間:2016年1月12日;2022年5月12日連結已失效)。
    〈澎湖郵便局〉,「澎湖知識服務平台(Penghu.info)」(來源:https://penghu.info/OBD2288DF2DA569A0161,最後查閱時間:2022年5月10日)。
    《札幌市中央図書館/新札幌市史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 新札幌市史 第4巻 通史4》(來源:https://trc-adeac.trc.co.jp/WJ11E0/WJJS06U/0110005100/0110005100100040/ht890340,最後查閱時間:2022年5月16日)。
    日比繁次郎作詞,塩尻精八作曲,〈道頓堀行進曲〉,「歌ネット」(來源:https://www.uta-net.com/song/32757/,最後查閱時間:2021年11月20日)。
    毛利眞人,〈『道頓堀行進曲』史〉,「ニッポン・スヰングタイム」(來源:https://jazzrou.hatenablog.com/entry/2017/09/18/231554,最後查閱時間:2021年11月20日)
    古賀春江,〈海〉,「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來源:https://bunka.nii.ac.jp/heritages/detail/62625,最後查閱時間:2021年5月2日)。
    阿部金剛,〈Rien No.1〉,「福岡県立美術館」(來源:https://fukuoka-kenbi.jp/reading/2014/0627_3021/,最後查閱時間:2021年5月2日)。
    許峰源,〈阿根納造船廠的歷史風華〉,《檔案樂活情報》第147期(2019年9月16日)(來源:https://www.archives.gov.tw/ALohas/ALohasColumn.aspx?c=1980,最後查閱時間:2020年4月10日)
    戴復古,〈黃岩舟中〉,「古詩文網」(來源: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7a8112e7b36f.aspx,最後查閱時間:2021年11月22日)。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41595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9501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201394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50101.pdf18665KbAdobe PDF215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