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87 (78%)
Visitors : 46352614      Online Users : 127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46514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6514


    Title: 《鬼谷子》以陰陽觀為開展的捭闔理論、操御之術與修煉工夫
    The Study of Bai-he Theory, Way of Control and Self-cultivation Developed through the Yin-yang Perspective in Guiguzi
    Authors: 鄧卓楠
    Tang, Cheuk-Nam
    Contributors: 蕭裕民
    鄧卓楠
    Tang, Cheuk-Nam
    Keywords: 鬼谷子
    縱橫家
    陰陽
    捭闔
    操御
    工夫論
    Guiguzi
    School of Diplomacy and Strategy
    Yin-Yang
    Opening and Closing
    Maneuvering
    Cultivation
    Date: 2023
    Issue Date: 2023-08-02 13:50:31 (UTC+8)
    Abstract: 鬼谷子(390B.C.-320B.C.),為戰國時期縱橫家的代表人物。在戰國時期,士人希望積極參與政治和擁有決策權力,因此縱橫家在混亂的時代中應運而生,提出與游說操御相關的實用技巧理論。

    中國先秦思想研究以儒道兩家為主流,墨法二家之研究亦豐,縱橫家思想則甚少受人重視。但在戰國時期,縱橫家亦曾經一度興起並在戰國時代和諸子學中具有重要地位,當中尤其以《鬼谷子》一書收錄了最完整的縱橫家理論,可惜《鬼谷子》在歷代未受適當的評價,故本文嘗試還原和重整縱橫家的學說架構,以期進一冬討論和研究歷來眾家對《鬼谷子》的評斷是否妥當。另外,從中國思想史的面向而言,透過認識縱橫家的主張,從而客觀評價其價值,希望能夠進一步了解中國哲學思想的不同面向。

    在本文的論述架構方面,《鬼谷子》的中心理論是「捭闔」之法,而「捭闔」之法源於「陰陽」思想,因此本文從「陰陽」理論入手,探討「陰陽」與「捭闔」之間的關係。論述「陰陽思想」與「捭闔之法」的概念和關係後,本文進一步探究《鬼谷子》的操御之術,以揭示其操御之術如何實踐其陰陽思想,在此部分除了指出《鬼谷子》中有「陰陽相對」、「陰陽交替」等相反互用的關係,本文也想論證其書有偏重「陰隱」的思想,具備「主陰」的傾向,而不是單純主張傳統先秦諸子所運用的「陰陽交替」的相反互用關係,從而在前人對《鬼谷子》的研究基礎上,更深入和準確地了解《鬼谷子》的理論內涵。探究《鬼谷子》「操御之術」的內容和實踐方法後,由於其操御之術是以「陰隱」為中心原則,與道家老莊思想類似,可見《鬼谷子》的論述中融入了《老子》的陰陽觀,同時也在《老子》的基礎上進行了闡發。因此,本文也探討了陰陽概念與道家思想的摻融,反映了其融入道家思想於其理論和思想內涵的傾向,將《鬼谷子》的修煉工夫論與《老子》、《莊子》作比較,嘗試探究《鬼谷子》的陰陽思想與道家思想有何異同。由於《鬼谷子》強調以「陰隱」為中心原則,這與道家的「重陰」、「無為」觀念有相類合之處,故本文亦嘗試探究《鬼谷子》的陰陽思想與道家思的關係,論述《鬼谷子》如何將陰陽思想融涉在自身理論和思想內涵中,形成其獨特的工夫論述。
    Guiguzi (390 B.C. - 320 B.C.) wa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School of Diplomacy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ancient China. During this tumultuous era, intellectuals aspired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and possess decision-making power. As a result, the School of Diplomacy emerged, proposing practical techniques and theories related to persuasion and manipulation.

    In the field of pre-Qin Chinese thought,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are the mainstream, while the studies of Moism and Legalism are also abundant. However, the School of Diplomacy`s ideas have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In reality,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School of Diplomacy experienced a period of prominence and held an important position among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The book "Guiguzi" contains the most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ories from the School of Diplomacy. Unfortunately, "Guiguzi" has not received appropriate evaluation throughout the age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restore and reorganiz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School of Diplomacy, aiming to facilitate discussions and research on the various assessments of "Guiguz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understanding the assertions of the School of Diplomacy can help objectively evaluate its value and further comprehend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

    Regarding the structure of this article`s discourse, since the central theory of "Guiguzi" is the method of "opening and closing," which originates from the concept of "yin and yang," the article begins by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n and yang" and the method of "opening and closing." After discussing the concept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yin and yang" and the method of "opening and closing," the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techniques of manipulation presented in "Guiguzi" to reveal how these techniques put the concept of "yin and yang" into practice. In this section, besides pointing out the opposing and mutually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s such as "yin-yang relativity" and "yin-yang alternation" in "Guiguzi," the article also aims to argue that the book emphasizes the concept of "yin concealment" with a tendency towards "yin predominance," rather than simply advocating the opposing and mutually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of "yin-yang alternation" employed by traditional pre-Qin scholars. This allows for a deeper and more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etical content of "Guiguzi"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by scholars. After exploring the content and practical methods of "Guiguzi`s" techniques of manipulation, it becomes evident that since the central principle of these techniques is "yin concealment," similar to Daoist and Zhuangzi`s thought,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yin-yang" perspective from Laozi`s teachings is evident in "Guiguzi."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yin-yang" with Daoist thought, reflecting its tendency to incorporate Daoist thought into its own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By comparing "Guiguzi`s" theory of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with Laozi and Zhuangzi,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Guiguzi`s" concept of "yin and yang" and Daoist thought. As "Guiguzi" emphasizes the central principle of "yin concealment," which aligns with the Daoist concepts of "valuing yin" and "inaction," this article also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uiguzi`s" concept of "yin and yang" and Daoist thought, discussing how "Guiguzi" incorporates the concept of "yin and yang" into its own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ming its unique discourse on cultivation.
    Reference: 一、古典文獻

    [周]老子著,[晉]王弼注、[清]紀昀校訂:《老子道德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4年。
    [周]孫子著,[明]劉寅直解:《孫子兵法》,收入蕭天石主編:《中國子學名著集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周]鬼谷子著,[梁]陶宏景注、[清]繆荃孫等校:《鬼谷子》,臺北:廣文書局,2016年。
    [周]鄧析:《鄧析子》,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
    [晉]王弼:《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晉]陳壽著,[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王充著,[清]惠楝批校:《論衡》,收入蕭天石主編:《中國子學名著集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漢]司馬遷,[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漢]班固著,[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漢]班固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漢]劉向編,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漢]劉安著,劉文典注,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梁]陶弘景注:《鬼谷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梁]蕭子顯:《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王冰:《黃帝內經素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唐]劉知幾著,錢安琪、侯昌吉注:《史通》,臺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唐]魏徵著,中華書局編輯部編:《二十四史‧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宋]高似孫著、王群栗點校:《高似孫集》,杭洲: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
    [宋]陳振孫著,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宋]馬端臨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合校:《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鄭樵:《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元]俞琰:《鬼谷子新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明]宋濂:《宋濂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明]宋濂:《諸子辯》,香港:太平書局,1962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明]胡應麟著,顧頡剛校:《四部正偽》,臺北:華聯出版社,1968年。
    [清]尹桐陽:《鬼谷子新釋》,上海:文明印刷所,1931年。
    [清]王先慎著,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汪榮寶著、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姚際恒:《古今偽書考》,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清]姚際恒注、黃雲眉補證:《古今偽書考補證》,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清]孫貽讓著,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清]馬國翰:《陰陽家佚書輯本》,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二、近人論著

    1. 專書

    于富榮:《談判的藝術》,臺北:我識出版集團易富文化有限公司,2006年。
    方東美:《原始儒家與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方鵬程:《先秦合縱連橫說服傳播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7年。
    方鵬程:《鬼谷子:說服談判的藝術》,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方鵬程:《戰爭傳播》,臺北:秀威,2007年。
    王利器:《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王利器:《史記註釋》,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
    王邦雄:《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王洪武:《鬼谷子匯解》,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2年。
    王雲五主編,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王夢鷗:《鄒衍遺說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王德華、趙鵬團合著:《新譯鬼谷子》,臺北:三民出版社,2016年。
    司馬哲:《鬼谷子全書》,西安:長安出版社,2007年。
    白奚:《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江俠菴:《先秦經籍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學生書局,1980年。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學生書局,1976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圖書公司,2003年。
    何世同:《中國戰略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9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余嘉錫:《古書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吳怡:《關心茶》,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1年。
    李天道:《鬼谷子兵法》,臺北:典藏閣華文網版,2004年。
    李金水:《鬼谷子》,臺北:維多利亞圖書文化有限公司,2007年。
    李零:《孫子的鬥爭哲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年。
    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臺北:鍾鼎文化出版社,1967年。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曉箏:《縱橫辨術》,臺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杜正勝:《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臺北:中史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93年。
    沈明室:《戰爭縱橫》,臺北:時英出版社,2005年。
    房立中:《鬼谷子全書》,北京 : 書目文獻出版,1993年。
    房立中:《鬼谷子與雲夢山》,北京:人事出版社,1994年。
    房立中、徐建軍合著:《鬼谷子兵法》,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1年。
    林素娟:《象徵與體物:先秦兩漢禮儀中的修身與教化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年。
    金呂海主編:《鬼谷子》,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03年。
    金盛淵:《緃橫經─鬼谷子制人成事中取勝的方略》,臺北:詠春圖書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
    俞誠之:《中國政略學史、外一章鬼谷子新註,上海:社會科學院,2009年。
    洪陸訓等著:《廿一世紀西方政治作思維應用──第四代戰爭與戰略溝通》,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11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97年。
    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孫廣德等著:《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7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徐復觀:《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結構及人治與法治問題》,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紐先鐘:《中國戰略思想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紐先鐘:《現代戰略縱橫》,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紐先鐘:《戰略家思想與著作》,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紐先鐘:《歷史與戰略中西軍事史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張正男:《戰國策初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張玉法:《先秦的傳播活動及其影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張心澂:《偽書通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
    張建國:《智慧禁果鬼谷子》,臺北:海鴿文化,2005年。
    張彥修:《縱橫家書──戰國策與中國文化》,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張豈之:《先秦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張義明:《鬼谷子中國第一謀士的生存哲學》,臺北:百善書房,2007年。
    張雙棣、張萬彬等著:《呂氏春秋譯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曹勝高、安娜合著:《六韜、鬼谷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梁啟超:《古書真偽及其年代》,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6年。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年。
    章太炎:《諸子學略說》,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許富宏:《鬼谷子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許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許富宏:《陶注鬼谷子校訂考說》,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年。
    郭沫若、聞一多、許維通合著:《管子集校》,引自《郭沫若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郭靄春:《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譯》,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10年。
    陳立勝:《從「修身」到「工夫」:儒家「內聖學」的開顯與轉折》,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年。
    陳式平:《戰略藝術》,臺北:國防部史改編譯室,1997年。
    陳英略:《鬼谷子鬥智特技》,臺北:大學文選社,1971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2011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
    傅劍平:《縱橫家與中國文化》,天津:天津出版社,1995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6年。
    曾財安:《鬼谷子》,香港:中華書局,2015年。
    湯漳平、王朝華合注:《老子》,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程翔章、王耀輝合著:《縱橫家智謀》,嘉義:千聿企業社,2001年。
    賀又寧:《修辭學:言語行為之視野》,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黃雲眉:《古今偽書考補正》,濟南:齊魯書社,1980年。
    黃煌雄:《論戰國時代的合縱與連橫》,臺北:海天,1975年。
    黃懷信:《鶡冠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黃寶實:《中國歷代行人考》,臺北:中華書局,1969年。
    楊世文、鄭曄合著:《縱橫家的智慧》,臺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楊寬:《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的史料價值》,原載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臺北:巨流,1993年。
    葉國良、鄭吉雄、徐富昌合編:《出土文獻研究方法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廖名春:《中國學術史新證》,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
    廖壽川:《必勝的政治藝術──鬼谷子》,臺北:命耕弼出版,2005年。
    熊公哲:《荀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熊憲光:《縱橫家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年。
    趙全璧:《鬼谷子註釋》,臺北:趙全璧自行出版,1978年。
    趙明義:《國際政治論叢》,臺北:華泰文化事業,1998年。
    韶賓:《鬼谷子直解》,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劉必榮:《談判兵法》:孫子兵學的謀略智慧,臺北:先覺出版公司,2004年。
    劉必榮:《談判聖經》,臺北:商業週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劉必榮:《談判藝術》,臺北:希代書版公司,2000年。
    劉靖華:《合縱還是連橫──世紀末的霸權興衰》,武漢:武漢出版社,1998年。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蔣伯潛:《諸子通考》,臺北:正中書局,1966年。
    鄧瑞全、王冠英合編:《中國偽書綜考》,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
    鄭良樹:《戰國策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
    鄭杰文:《鬼谷子大智慧》,臺北:新潮社,1997年。
    鄭杰文:《鬼谷子天髓靈文》,濟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鄭杰文:《鬼谷子天機妙意》,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年。
    餘又蓀:《中國通史綱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燕國材:《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史》,臺北:遠流,1999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圖書公司,1982年。
    蕭登福:《鬼谷子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蕭登福:《鬼谷子真偽考》,臺北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資中心,1983年。
    蕭裕民:《《莊子》「心」思想研究:一個「道」「物」兼含與「心」「物」溶融之示例》,臺北:文津出版社,2013年。
    賴錫三:《道家的倫理關懷與養生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
    錢穆著,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先秦諸子繫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圖書公司,1998年。
    閻崇東:《鬼谷子辭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龍建華:《縱橫家語錄》,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年。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繆文遠:《戰國策繫年輯證》,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謝仲明:《儒學與現代世界》,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
    謝松齡:《天人象—陰陽五行學說史導論》,濟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
    羅少卿注,周鳳五點校:《新譯說苑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羅根澤:《古史辯》,北京:樸社出版,2005年。
    龐樸:《穰莠集—中國文化與哲學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顧念先:《縱橫家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9年。
    顧實:《重考古今偽書考》,太原:人民出版社,2014年。
    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顧頡剛:《古史辨》,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日]小野澤精一等編:《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日]福田健著,張澄譯:《談判與說服》,臺北:世茂出版社,1992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太史公自序》,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法]安德烈‧博夫雷(Andre Beaufre)著,紐先鐘譯:《戰略緒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法]羅曼·格拉齊亞尼(Romain Graziani), The Subject And The Sovereign: Exploring the Self in Early Chinese Self-cultivation in Early Chinese Religion, Brill, 2009.
    [美]史都華‧L‧塔布斯(Stewart L. Tubbs)、西爾維婭‧莫斯(Sylvia Moss)合著,武文瑛等譯:《人際溝通》,臺北: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美]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Mark Csikszentmihalyi):Material Virtue: Ethics And The Body In Early China, Brill Academic Pub, 2004.
    [美]克里斯多福‧W‧郭宛斯(Christopher W. Gowans):Self-Cultivation Philosophies in Ancient India, Greece, and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21.
    [美]亞倫‧史達拿(Aaron Stalnaker):Mastery, Dependence, and the Ethics of Author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美]保羅‧菲舍爾(Paul Fischer):Self-Cultivation in Early China, State Univ of New York Pr, 2022.
    [美]約翰‧帕特里克‧多蘭(John Patrick Dolan)著,楊恆達譯:《成功談判的秘訣》,臺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
    [美]茲比格涅夫‧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著,林添貴譯:《大棋盤》,臺北:立緒文化出版,1998年。
    [美]馬修‧丹尼斯(Matthew Dennis)、[荷]桑德‧韋爾克霍芬(Sander Werkhoven)合編:Ethics and Self-Cultivation: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Routledge, 2018.
    [美]莎拉‧特倫霍姆(Sarah Trenholm)、亞瑟‧傑森(Arthur Jensen)合著,李燕、李浦群合譯:《人際溝通》,臺北:揚智文化,1994年。
    [美]菲利普‧J‧伊凡霍( Philip J. Ivanhoe)、[美]布萊恩‧W‧範‧諾登(Bryan W. Van Norden)合編:Readings in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 Indianapolis: Hackett, 2005.
    [美]隆納‧B‧阿德勒(Ronald B. Adler)、尼爾‧東(Neil Towne)合著,黃素菲校閱,劉曉嵐等譯:《人際溝通》,臺北: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美]赫伯‧科恩(Herb. Cohen)著,劉亦珊譯:《談判:談判專家的12個攻心法則》,臺北:智言館,2006年。
    [美]羅伯特・米勒(Robert Miller)、蓋瑞‧威廉斯(Gary Williams)合著,莊安祺譯:《贏在說服力》,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4年。
    [美]羅伯特‧M‧卡西迪(Robert M. Cassidy):《戰略文化與不對稱衝突》,臺北:國防部編譯室,2004年。
    [英] 湯姆‧安吉爾(Tom Angier)、[美]麗莎‧拉法爾斯(Lisa Raphals)合編:Skill in Ancient Ethics: The Legacy of China, Greece and Rome, Bloomsbury Academic, 2021.
    [英]B‧H‧李德哈特(B.H. Liddell Hart)著,紐先鐘譯:《戰略論:間接路線》,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英]伯特蘭‧羅素著,何兆武、李約瑟注:《西方哲學史》,臺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5年。
    [英]蓋伊‧弗萊徹(Guy Fletcher):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Well-Being, Routledge, 2016.
    [新西蘭]邁克爾‧彼得斯(Michael A. Peters)、[新西蘭]蒂娜‧貝斯(Tina Besley)、 Huajun Zhang:Moral Education and the Ethics of Self-Cultivation: Chinese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 Springer, 2021.
    [德]卡爾‧雅斯貝斯(Karl Jaspers), 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pp. 1-21.
    [澳]卡琳‧賴(Karyn Lai)、[澳]瑞克‧貝尼特斯(Rick Benitez)、[澳]Hyun Jin Kim:Cultivating a Good Life in Early Chinese and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Perspectives and Reverberations, Bloomsbury Academic, 2020.

    2. 學位論文

    王帥:《先秦縱橫家典籍《鬼谷子》說服傳播思想探析》,保定:河北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論文,韓立新先生指導,2016年。
    王馨儀:《《戰國策》中縱橫家及其學說思想探論》,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陳德昭先生、許錟輝先生指導,2011年。
    江佳音:《《戰國策》與《鬼谷子》論說思想及文章研究》,臺北: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李建福先生指導,2014年。
    李采鈺:〈鬼谷子說服學說之運用──以《三國演義》為分析文本〉,臺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關紹箕先生指導,2002年。
    李霞:〈《鬼谷子》偏正結構研究〉,重慶:西南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碩士論文,關紹箕先生指導,2002年。
    阮怡玲:《從區域上看戰國縱橫家之活動及其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管東貴先生指導,1997年。
    周昌龍:《儒道陰陽三家思想的起源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區萬里先生指導,1976年。
    房慧真:《陰陽刑德研究─黃學、陰陽與黃老三者之間的交會融通》,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陳麗桂先生指導,2003年。
    林仁政:《《鬼谷子》思想探究》,臺北: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魏元珪先生指導,2012年。
    林思綺:《春秋末年的吳楚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王仲孚先生指導,1996年。
    凃宗佑:《《鬼谷子》方法研究》,臺北: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李賢中先生、郭梨華先生指導,2012年。
    胡冰潔:《《鬼谷子》文學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馬世年先生指導,2021年。
    夏丹妮:《鬼谷子形象的流變及其文學影響》,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論文,李誠先生指導,2013年。
    康金標:《鬼谷子游說思想研究》,瀋陽:遼寧大學新聞學專業碩士論文,紀殿祿先生指導,2021年。
    康曉瑋:《《鬼谷子》真偽考略》,鄭州:鄭州大學歷史文獻學專業碩士論文,高凱先生指導,2012年。
    張洪江:《鬼谷先生與《鬼谷子》縱橫思想淺析》,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論文,王俊才先生指導,2012年。
    張焜榮:《鬼谷子思想游說之道研究──以蘇秦、張儀合縱連橫為例》,臺北:明道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管志明先生、謝瑞隆先生指導,2019年。
    梁偉偉:《《鬼谷子》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論文,趙海菱先生指導,2011年。
    畢琳:《解析《鬼谷子》的傳播理論及應用》,西安:西北大學傳播學專業碩士論文,楊立川先生指導,2011年。
    許立軒:《《戰國策》說服術研究》,臺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張高評先生指導,2010年。
    許富宏:《《鬼谷子》真偽及文學價值》,蘭州: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趙逵夫先生指導,2004年。
    陳可吟:《《鬼谷子》中蘊含的邏輯思想》,鄭州:河南大學中國哲學專業碩士論文,耿成鵬先生指導,2017年。
    黃婷婷:《鬼谷子《捭闔》篇的修辭再闡釋及其啟示》,福州:福建師範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論文,劉亞猛先生指導,2014年。
    黃煌雄:《論戰國時代的合縱與連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碩士論文,薩孟武先生指導,1971年。
    黃瓊儀:《策略談判人員職能模型之研究:看奧會模式談判歷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人力教育與發展系碩士學位論文,蔡錫濤先生指導,2006年。
    楊卉芊:《《鬼谷子》的修辭理論與修辭技巧研究》,錦州:渤海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碩士論文,劉本臣先生指導,2014年。
    楊梚清:《《戰國縱橫家書》彙釋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臺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汪中文先生指導,2007年。
    褚雯:《《鬼谷子》與道家道教關係研究》,南京:南京大學中國哲學專業碩士論文,徐小躍先生指導,2014年。
    趙鵬團:《戰國縱橫家思想體系研究》,杭州: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王德華先生指導,2009年。
    劉又菲:《《鬼谷子》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蔣振華先生指導,2016年。
    劉家敏:《《鬼谷子》「因」論研究》,鄭州:鄭州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論文,閆德亮先生指導,2019年。
    蔡怡綉:《《鬼谷子》縱橫原理與現代應用》,臺北: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胡順萍先生指導,2010年。
    蔡瑤:《《鬼谷子》文獻研究》,瀋陽:瀋陽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專業碩士論文,郝繼東先生指導,2015年。
    賴柏丞:《戰國時代合縱連橫之研究-─行動戰略觀點》,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學系碩士論文,施正權先生指導,2011年。
    簡國智:《縱橫家哲學研究》,臺北: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陳政揚先生指導,2006年。

    3. 單篇論文

    丁雲亮:〈《鬼谷子》的修辭哲學及其現代價值〉,《中國文論中的「體」——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四十六輯)》2018年6月,頁406-420。
    元鍾實:〈略談莊子無為說與慧能禪宗三無論-以修養工夫、境界論為主〉,《中華佛學研究》2002年第6期,頁406-420。
    尹振環:〈論《鬼谷子》游說人主之術——兼談戰國縱橫家〉,《煙臺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頁。
    王永寬、解少華:〈鬼谷子生平事跡新探〉,《黃河科技大學學報》第11卷第5期,2009年9月,頁15-19。
    王步貴:〈《鬼谷子》的學術價值〉,《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頁61-65。
    王邦雄:〈莊子思想及其修養工夫〉,《鵝湖月刊》1991年第193期,頁1-12。
    王邦雄:〈從修養工夫論莊子「道」的性格〉,《鵝湖月刊》1995年246期,頁7-15。
    王玨:〈鬼谷子與縱橫家初論〉,《濱州學院學報》第35卷第3期,2019年6月,頁22-33。
    王衍飛、孫慧中:〈論《鬼谷子》溝通原則〉,《中國外資》第237期,2011年3月,頁281-283。
    王煜:〈老莊對《鬼谷子》的沾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95年第4期,頁53-62。
    王夢鷗:〈陰陽五行家與星曆及占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3卷第3期,1971年11月,頁489-532。
    王德有:〈中國的陰陽學說〉,《中國文化月刊》,第120期,1989年10月,頁111-117。
    王鵬、郭瑩:〈縱橫家的聯盟思想及啟迪——以《鬼谷子》、《戰國策》為中心〉,《國際政治科學》2009年第3期,頁83-111。
    田海林:〈鬼谷子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州今古》2000年第2期,頁36-42。
    何雲葵:〈論《鬼谷子》的權變思想〉,《思想戰線》第37卷第S1期,2011年,頁219-220。
    何曉雲:〈鬼谷子思想與儒家思想之比較〉,《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3年第10期,頁4-6。
    李生:〈鬼谷子與縱橫家文化研討會概況〉,《軍事歷史研究》2001年第3期,頁187-188。
    李立、王娜:〈《鬼谷子》的教育思想與人的生命自覺〉,《管子學刊》2018年第3期,頁29-34。
    李邦儒:〈鬼谷子思想特徵〉,《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頁64-67。
    李佩今:〈「全國首屆石泉鬼谷子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學術月刊》2003年第12期,頁102-103。
    李念莉:〈陰陽結構探微〉,《漢中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頁18-22。
    李承律:〈《老子》「靜」觀念研究──從存在論、認識論、修養論與政治論角度展開〉,《哲學與文化》第46卷,2019年,頁43-56。
    李漢相:〈關於老子修養功夫──以道德經三章為中心〉,《鵝湖月刊》2004年第351期,頁42-48。
    李學勤:〈《鬼谷子‧符言篇》研究〉,《中國史研究》1994年第4期,頁98-101。
    杜勇:〈《鬼谷子》著作時代芻議〉,《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頁30-33。
    谷山石、楊慶民:〈鬼谷子、縱橫家及古為今用〉,《學理論》2005年第1期,頁41-43。
    阮素雯:〈《鬼谷子》蘇秦偽作質疑〉,《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5期,2010年9月,頁133-135。
    周密:〈《鬼谷子》單音節同義詞研究〉,《文學教育(上)》2012年第3期,頁88-90。
    周景勳:〈易傳繫辭中「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研究〉,《哲學論集》第23期,1989年7月,頁84-115。
    宗坤、孫學喜:〈論《鬼谷子》的決斷思想〉,《濱州學院學報》第37卷第1期,2021年2月,頁92-96。
    屈燕飛:〈《鬼谷子》游說思想探析〉,《宗教學研究》2016年第3期,頁250-257。
    易曉、胡世文:〈《鬼谷子》陰陽思想本質內涵探析〉,《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第5期,頁72-74。
    林永勝:〈功夫試探──以初期佛教譯經為線索〉,《臺大佛學研究》2011年第21期,頁1-34。
    林明昌:〈「雜家的基本思想」初探-以《呂氏春秋》和《淮南子》為例〉,《問學集》第1期,1990年11月,頁1-7。
    林國良:〈《鬼谷子》謀略思想述評〉,《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5期,頁59-65。
    金德建:〈《鬼谷子》述作考〉,《管子學刊》1988年第1期,頁56-61。
    侯宏堂:〈陰陽學說與中國人的宇宙觀〉,《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31卷第1期,2003年1月,頁62-69。
    姜汝濤:〈鬼谷子研究的現實意義及價值〉,《前沿》2004年第11期,頁237-240。
    姜汝濤:〈鬼谷子的縱橫謀略〉,《領導科學》2004年第20期,頁45-46。
    倪培民:〈將功夫引入哲學〉,收入劉笑敢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十輯):儒學:學術、信仰和修養》,廣西:灕江出版社,2012年,頁49-70。
    夏世英、馮衡:〈《鬼谷子》邏輯思想探析〉,《普洱學院學報》第35卷第1期,2019年2月,頁74-76。
    孫遠方、韓榮鈞:〈《鬼谷子》與《孫子兵法》謀略思想的契合〉,《第十一屆海峽兩岸(濱州)孫子文化論壇——孫子兵學與民族復興論文集》2019年9月,頁272-277。
    孫興國:〈鬼谷子其人及其書的考辨〉,《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9年第10期,頁59-60。
    徐勇:〈鬼谷子與先秦兵家〉,《軍事歷史研究》2004年第4期,頁155-156。
    徐清煥:〈鬼谷子其人其地考〉,《洛陽大學學報》第15卷第3期,2000年9月,頁17-18。
    馬宏基:〈《鬼谷子》中的語言學思想〉,《管子學刊》2016年第3期,頁59-63。
    高兵:〈論陰陽觀念的起源與發展〉,《管子學刊》1997年第3期,頁25-29。
    高柏園:〈論莊子養生觀〉,《淡江人文社會學刊》2011年第46期,頁1-23。
    高齡芬:〈論莊子哲學中「天」的修養論意義〉,《輔大中研所學刊》1997年第7期,頁139-154。
    康慧芳:〈論《老子》中的「無為」與「無知」〉,《鵝湖月刊》第43卷第9期,2018年3月,頁48-52。
    張世欣:〈《鬼谷子》三辨〉,《浙江師大學報》1993年第5期,頁51-54。
    盛瑞裕:〈《鬼谷子》論略〉,《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3期,2001年8月,頁95-99。
    符儒友:〈政策論證:鬼谷子反應(覆)篇論述〉,《中國行政評論》第8卷第2期,1999年3月,頁109-162。
    許立軒:〈《鬼谷子》「隱真」說服理論在《戰國策》說服的應用〉,《東方人文學誌》第9卷第2期,2010年6月,頁33-58。
    許富宏:〈《鬼谷子》的哲學思想〉,《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6期,2007年11月,頁19-22。
    許富宏:〈《鬼谷子》中的心理學思想〉,《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1期,2006年3月,頁49-52。
    許富宏:〈《鬼谷子》對縱橫學說的理論構建〉,《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3年6月,頁7-10。
    許富宏:〈《鬼谷子》的社會互動原則〉,《廣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11期,頁143-144。
    許富宏:〈《鬼谷子》中的心理學思想〉,《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1期,2006年3月,頁49-52。
    許富宏:〈《鬼谷子》的哲學思想〉,《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6期,2007年11月,頁19-22。
    許富宏:〈《鬼谷子》的情報思想〉,《圖書與情報》2009年第6期,頁171-173。
    許富宏:〈《鬼谷子》校釋札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3期,2011年5月,頁44-50。
    郭世堂:〈全國首屆石泉鬼谷子文化學術研討會學術綜述〉,《管子學刊》2004年第3期,頁92-94。
    郭新和:〈《鬼谷子》中的陰陽思想及相關問題〉,《殷都學刊》2007年第1期,頁44-48。
    陳炎:〈陰陽:中國傳統的思維結構〉,《孔子研究》第4期,1996年12月,頁114-115。
    陳榮旗、何佳倫、游惠齡:〈鬼谷子思想探微:縱橫家連合學〉,《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第34卷第1期,2020年6月,頁23-43。
    陳蒲清:〈《鬼谷子》寫作年代考證〉,《長沙大學學報》第19卷第1期,2005年1月,頁46-49。
    陳憶顆:〈淺論《鬼谷子》之思想價值〉,《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32卷第11期,2016年11月,頁32-34。
    麻天祥:〈清代學者對《鬼谷子》研究的貢獻〉,《文獻》1996年第3期,頁157-165。
    馮立:〈《鬼谷子》歷代研究綜述〉,《許昌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頁135-138。
    馮立:〈《符言》篇為《鬼谷子》原有篇章考〉,《語文知識》2009年第1期,頁83-86。
    黃德馨:〈鬼谷子為楚人考〉,《江漢論壇》1986年第5期,頁66-69。
    楊天才:〈《鬼谷子》與戰國縱橫家之關係〉,《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頁47-49。
    楊天才:〈「達人心之理」的心理學典籍——試論《鬼谷子》的心理學思想〉,《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頁146-150。
    楊天才:〈鬼谷子「托名」之疑議〉,《社科縱橫》第21卷第12期,2006年12月,頁149-150。
    楊猛:〈《鬼谷子集校集注》點校芻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2019年9月,頁43-46。
    楊穎詩:〈從《老子》到《河上公注》的詮釋轉向-─以工夫形態為討論核心〉,《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8卷第1期,2015年,頁1-25。
    葛志毅:〈重論陰陽五行之學的形成〉,《中華文化論壇》2003年第1期,頁60-66。
    廖晨:〈縱橫家說理理論研究——以《鬼谷子‧捭闔》為例〉,《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年第21期,頁150-153。
    廖晨:〈《鬼谷子》的「陰陽」思想與「說謀」論證〉,《邏輯學研究》2021年第1期,頁13-27。
    趙士孝:〈《易傳》陰陽思想的來源〉,《哲學研究》1996年第8期,頁70-78。
    趙中秋:〈《鬼谷子》聖人觀探賾〉,《人文天下》2020年第9期,頁54-57。
    趙逵夫:〈論縱橫家的歷史地位與《鬼谷子》的思想價值〉,《中州學刊》第1期,2008年1月,頁218-222。
    趙逵夫:〈《鬼谷子》的歷史地位與當代價值〉,《中國典籍與文化》2007年第1期,頁57-63。
    趙楠:〈論《鬼谷子》「轉圓」觀的計謀思想〉,《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1期,2009年2月,頁71-74。
    趙瑞民:〈《鬼谷子》與中國政治文化〉,《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頁49-52。
    劉正:〈陰陽學說溯源〉,《中華易學》第16卷第10期,1995年,頁24-28。
    劉明荷:〈《鬼谷子》版本篇目考〉,《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9期,2011年9月,頁160-161。
    劉海文、劉海詩:〈戰國時期的實用謀略教育家──鬼谷子〉,《史學月刊》1996年第4期,頁13-18。
    劉寶才:〈縱橫家與《鬼谷子》〉,《華夏文化》1994年第Z1期,頁63-65。
    鄭杰文:〈《鬼谷子》哲學與《老子》哲學〉,《齊魯學刊》1999年第1期,頁91-96。
    鄭杰文:〈道教仙師鬼谷先生及其《鬼谷子》考辨〉,《中國道教》1992年第4期,頁34-38。
    鄭杰文:〈縱橫家的陰陽轉化哲學觀〉,《齊魯學刊》1997年第6期,頁38-44。
    鄭鐵生:〈《鬼谷子》謀略思想及學術價值〉,《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頁79-85。
    燕良軾:〈鬼谷子的測謊心理思想研究〉,《心理學探新》第23卷第3期,2004年,頁15-18。
    燕國材:〈論《鬼谷子》心術的心理思想依據〉,《心理學探新》第23卷第3期,2004年,頁10-14。
    蕭師毅:〈陰陽為宇宙存在的典型〉,《哲學與文化》第12卷第139期,1985年12月,頁12-25。
    蕭裕民:〈《莊子》遊刃有餘之養生觀的深層意涵──承認現實限制之下的人生藝術〉第45卷第7期,2020年1月,頁7-12。
    賴錫三:〈《莊子》的養生哲學、倫理政治與主體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15年第47期,頁49-90。
    錢宗範:〈鬼谷子研究三論〉,《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03年第2期,頁36-39。
    薛瑞澤:〈試論鬼谷子的價值取向〉,《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第1期,頁47-52。
    謝君讚:〈論《老子》及其於煉養視域中的身體觀〉,《清華中文學報》2015年第14期,頁129-173。
    韓忠太:〈鬼谷子的度權量能思想〉,《心理科學》1991年第2期,頁61-63。
    鄺芷人:〈陰陽的概念〉,《中國文化月刊》第180期,1994年10月,頁27-50。
    顏文強:〈《鬼谷子》與《道德經》思想同異研究〉,《宗教學研究》2013年第3期,頁59-63。
    顧平:〈《鬼谷子》哲學傾向探析〉,《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2期,2000年6月,頁22-24。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1015102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015102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2101.pdf4848KbAdobe PDF2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