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4/141854 (78%)
Visitors : 47769271      Online Users : 51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0294


    Title: 展演人口轉型模型:台灣家庭計劃政策部署與婦女避孕軌跡(1960s-1980s)
    Performing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Model: Family Planning in Taiwan and Women’s Contraceptive Trajectories (1960s-1980s)
    Authors: 賴國瑛
    Lai, Kuo-Ing
    Contributors: 陳宗文
    Chen, Tzung-Wen
    賴國瑛
    Lai, Kuo-Ing
    Keywords: 生育變遷
    家庭計劃政策
    人口轉型模型
    展演性
    部署
    Fertility transition
    Family planning
    Demographic transition model
    Performativity
    Dispositifs
    Date: 2023
    Issue Date: 2024-03-01 14:25:01 (UTC+8)
    Abstract: 本文透過援引法國社會學家Michel Callon展演性(performativity)的概念,試圖對生育變遷(fertility transition)的過程提出另一種詮釋,強調人口學的理論知識如何形構實際人口。以台灣家庭計劃政策為例,我說明政策行動者如何以人口轉型模型為參考框架,建構三種實現出生率下降曲線的部署(dispositifs):在「專家部署」,我檢視1950年代中後期,與農復會合作的美國人口學家如何利用人口轉型模型確認台灣未來人口快速增長的趨勢,隨後經建官僚的介入,如何將人口快速增長視為阻礙國家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問題,推動1964年「控制人口、發展經濟」為目標的家庭計劃政策;在「統計部署」,我追溯政策行動者為實現前述經濟發展的目標,如何建構一個推廣已婚婦女裝置子宮內避孕器樂普的評價網絡,透過向婦女發放優惠裝置樂普的介紹單,同時利用介紹單蒐集裝置樂普婦女的資料進行分析,以證明政策控制出生率的成效;在「身體部署」,我描繪家庭計劃工作員如何逐戶訪視婦女,轉譯政策節育的目的,促動婦女使用政策推廣的避孕方法。同時我也呈現1970年代、1980年代在政策大規模推廣節育的背景下,婦女的避孕歷程,由此說明婦女控制生育過程中產生的種種不確定性,如何展演台灣出生率變遷的獨特軌跡。
    Drawing on French sociologist Michel Callon’s notion of performativity, this paper proposes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of fertility transition,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demography in shaping the concrete population. Using Taiwan’s family planning policy as a case study, I examine how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model have been used as a frame of reference by the policy actors to construct three types of dispositifs to realize the declining birth rate. First, in “expert dispositifs”, I discuss how the US demographers who collaborated with the Joint Commission of Rural Reconstruction used the model in the mid-to-late 1950s to confirm the trend of Taiwan’s future population growth, and how technocrats began to view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as an impediment to economic modernization, thus giving birth the 1964 family planning policy. Second, in “statistical dispositifs”, I trace how the policy actors constructed an evaluation network to promote the use of intrauterine devices among married women by distributing coupons, a device that at the same time collected data from women users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olicy in controlling the birth rate. Lastly, in “body dispositifs”, I describe how field workers conducted door-to-door visits to motivate women to use state-sponsored contraceptive methods. I also present women’s contraceptive experiences in the 1970s and 1980s to illustrate how uncertainties in controlling birth shape the unique trajectory of Taiwan’s birth rate.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台灣省政府衛生處家庭計劃推行委員會駐鄉鎮區工作人員儲備登記辦法〉,1967。《豐年》 17(5): 51。
    〈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四十八年第一次委員會議紀錄〉。頁197-239,收錄於葉惠芬編,《陳誠先生從政史料選輯: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會議紀錄(一)》。台北:國史館。
    〈附錄:台灣各界對郝樂遜講詞的反應〉,1959。《國際經濟資料月刊》 3(1): 5-13。
    《外交部檔案》,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檔案》,國史館藏。
    中央日報,1951,〈農復會工作方針正確 農村建設成績佳 蔣夢麟視察中南部歸來談〉,8月22日。
    中央日報,1959,〈短評:國民所得與人口〉,7月31日。
    中央日報,1960a,〈節育與增產 訪尹仲容談人口與經濟發展〉,11月16日。
    中央日報,1960b,〈尹仲容談節制生育問題 台省人口劇增 構成經濟威脅〉,12月12日。
    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百年人口統計」。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取用日期:2022年10月31日。
    尹仲容,1959,〈假如台灣人口增加率為百分之一點五的話〉。《國際經濟資料月刊》 2(4): 3-12。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69,《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一卷:民國五十七年度子宮彎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70a,《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二卷:民國五十六及五十七年度口服藥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70b,《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三卷:民國五十八年度子宮彎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70c,《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四卷:民國五十八年度口服藥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71a,《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五卷:民國五十九年度子宮彎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71b,《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六卷:民國五十九年度口服藥、保險套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72a,《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七卷:民國六十年度子宮彎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72b,《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八卷:民國六十年度口服藥、保險套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73a,《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九卷:民國六十一年度子宮彎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73b,《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十卷:民國六十一年度口服藥、保險套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74a,《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十一卷:民國六十二年度子宮彎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74b,《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十二卷:民國六十二年度口服藥、保險套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75a,《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十三卷:民國六十三年度子宮內避孕裝置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75b,《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十四卷:民國六十三年度口服藥、保險套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76a,《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十五卷:民國六十四年度子宮內避孕裝置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76b,《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十六卷:民國六十四年度口服藥、保險套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77a,《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十七卷:民國六十五年度子宮內避孕裝置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77b,《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十八卷:民國六十五年度口服藥、保險套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77c,《民國六十六年施政年度台灣省家庭計劃工作報告》。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78a,《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十九卷:民國六十六年度子宮內避孕裝置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78b,《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二十卷:民國六十六年度口服藥、保險套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78c,《民國六十七年施政年度台灣省家庭計劃工作報告》。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79a,《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二十一卷:民國六十五、六十六年度男女性結紮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79b,《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二十二卷:民國六十七年度子宮內避孕裝置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79c,《民國六十八年施政年度台灣省家庭計劃工作報告》。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0a,《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二十三卷:民國六十七年度口服藥、保險套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0b,《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二十四卷:民國六十七年度男女性結紮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0c,《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二十五卷:民國六十八年度子宮內避孕裝置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0d,《民國六十九年施政年度台灣省家庭計劃工作報告》。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1a,《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二十六卷:民國六十八年度男女性結紮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1b,《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二十七卷:民國六十八年度口服藥、保險套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1c,《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二十八卷:民國六十九年度子宮內避孕裝置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1d,《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二十九卷:民國六十九年度男女性結紮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2a,《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三十卷:民國六十九年度口服藥、保險套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2b,《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三十一卷:民國七十年度子宮內避孕裝置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2c,《民國七十一年施政年度台灣省家庭計劃工作報告》。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3a,《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三十二卷:民國七十年度口服藥、保險套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3b,《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三十三卷:民國七十年度男女性結紮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3c,《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三十四卷:民國七十一年度子宮內避孕裝置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3d,《民國七十二年施政年度台灣省家庭計劃工作報告》。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4a,《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三十五卷:民國七十一年度口服藥、保險套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4b,《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三十六卷:民國七十一年度男女性結紮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4c,《民國七十三年施政年度台灣省家庭計劃工作報告》。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5,《民國七十四年施政年度台灣省家庭計劃工作報告》。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6,《民國七十五年施政年度台灣省家庭計劃工作報告》。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7a,《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三十七卷:民國七十四年度子宮內避孕裝置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7b,《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三十八卷:民國七十四年度男女性結紮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7c,《民國七十六年施政年度台灣省家庭計劃工作報告》。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8a,《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三十九卷:民國七十四年度口服藥、保險套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8b,《民國七十七年施政年度台灣省家庭計劃工作報告》。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89,《民國七十八年施政年度台灣省家庭計劃工作報告》。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90,《民國七十九年施政年度台灣省家庭計劃工作報告》。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92a,《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四十卷:民國七十八年度子宮內避孕裝置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92b,《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四十一卷:民國七十八年度口服藥、保險套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93,《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計劃統計年報第四十二卷:民國七十八年度男女性結紮推廣資料》。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朱彥柔,2008,《家庭計劃下已婚女性的避孕經驗,1960s-1980s》。高雄: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若珊,2008,《實踐者的現身:講一個家庭計劃工作者的故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燕秋,2009,〈「拿掉」與「毋生」(m̄‐sinn) ⎯戰後台灣婦女墮胎史(1945-1984)〉。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博士論文。
    李士偉、李荔清,1964,〈在台北地區使用子宮避孕器之經驗〉。《中華民國婦產科醫學會雜誌》3(3/4): 183-85。
    李彩霞,1967,〈吃苦 親切 耐心〉。《豐年》 17(18): 48。
    李棟明,1987,〈裝置母體樂優點多〉。《豐年》 37(23): 32-34。
    李棟明,1993,《台灣地區完成緩和人口成長家庭計劃成果之評估》。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李棟明,1995,《台灣地區早期家庭計劃發展誌詳》。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孫得雄,1973,〈台灣地區家庭計劃工作效果之研究-對生育率之影響〉。《經濟論文》 1(2): 85-145。
    徐順隣、張簡哲郎,1962,〈關於避妊Ring (Nylon) 插入後之子宮內膜變化〉。《中華民國婦產科醫學會雜誌》1:2: 68-70。
    時易吾,1955,〈經濟發展與人口擴張〉。《自由中國之工業》 4(6): 1-4。
    郝樂遜,1959,〈台灣之經濟發展〉。《國際經濟資料月刊》 3(1): 3-5。
    張敬原,1959,《中國人口問題》。台北:中國人口學會。
    許世鉅,1970,〈台灣的家庭計劃──從禁忌至政府政策時期的演變情況〉。《綠杏》 19: 9-18。
    郭文華,1997,《一九五○至一九七○年代台灣家庭計劃:醫療政策與女性史的探討》。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文華,1998,〈美援下的衛生政策:一九六○年代台灣家庭計劃的探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32: 39-82。
    郭材泯,1966,〈萬事起頭難──我推行家庭衛生工作的經驗〉。《豐年》 16(21): 54-55。
    陳正祥,1997 [1951],〈台灣之人口〉。頁1-142,收錄於陳正祥著,《台灣的人口》。台北:南天。
    陳希涵,2016,《誰的人口政策:專家政治的流變》。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
    陳宗文,2014,〈展演健康、建構市場:法國肺炎鏈球菌疫苗市場的展演性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95: 1-55。
    陳明珍,1971,〈家庭計劃信箱 答覆讀者來信〉。《豐年》 21(2): 53。
    陳碧蓮,1967,〈一傳十 十傳百〉。《豐年》 17(22): 40。
    陳維獄,1962,〈專題討論會〉。《中華民國婦產科醫學會雜誌》1(1): 54-55。
    陳肇男等,2003,《台灣的人口奇蹟》。台北:聯經。
    陳寬政等,1986,〈台灣地區人口變遷的原因與結果〉。《台灣大學人口學刊》 9: 1-21。
    黃時文,1964,〈避孕ring的功過〉。《中華民國婦產科醫學會雜誌》3(1/2): 57-58。
    楊瑞美,1968,〈訪視花絮〉。《豐年》 18(10): 53。
    經濟部,1971,《中華民國第四期台灣經濟建設四年計劃》。
    農復會,1960,《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十一期》。https://www.moa.gov.tw/ws.php?id=2447027,取用日期:2023年1月17日。
    趙育農,2004,《一個女性經驗的家庭計劃:台灣家庭計劃早期的發展(1954-1964)》。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徵信新聞報,1963,〈子宮環避孕有效 但須經指導使用 省婦幼衛生所提出實驗結果 已購進改良準備普遍推行〉,1月22日。
    徵信新聞報,1964,〈新型避孕術 獲良好效果 本年度起擴大推行〉,7月6日。
    蔡宏政,2007,〈台灣人口政策的歷史形構〉。《台灣社會學刊》39: 65-106。
    蔡榮福,1972,〈母奶哺乳有益嬰兒健康與生育控制〉。《家庭計劃通訊》 2(31): 1-6。
    蔣文琴,1967,〈牛厝村的小風波〉。《豐年》 17(19): 42-43。
    蔣夢麟,1959,〈讓我們面對日益迫切的台灣人口〉。《國際經濟資料月刊》 2(5): 143-45。
    蔣夢麟,1989 [1951],〈土地問題與人口〉頁69-100,收錄於蔣夢麟著,《農復會工作演進原則之檢討》。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盧忻謐等,2007,《台灣家庭計劃之奠基啟航-以周聯彬教授口述訪談為主軸的探索》。台北: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盧念萱,2011,〈樂普研究-台灣家庭計劃下樂普相關論述與女性身體經驗 (1960s~1980s)〉。高雄: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聯合報,1957,〈衛生套可自給 請予管制進口〉,9月20日。
    聯合報,1961,〈貿商請撥府匯 向日購衛生套〉,11月30日。
    聯合報,1963a,〈避孕毋落圈套 對人諸多不妙 家庭協會 發出信號 醫界呼籲 不要用了〉,1月18日。
    聯合報,1963b,〈子宮圈為害大 發現近百病例 家協呼籲婦女注意 願意指導無害避孕方法〉,1月20日。
    聯合報,1963c,〈用圈仍孕 危險很大 會嵌嬰兒頭部〉,1月20日。
    聯合報,1964,「研究新型避孕裝置 完成首次複查 衛生處已擬具報告 供各衛生機構參考」,9月22日。
    聯合報,1965,〈「子宮環」好,還是「樂普」好?訪台灣人口研究中心副主任周聯彬一席談〉,4月24日。
    聯合報,1966,〈衛生處邀教授 研討節育問題 專家建議推廣樂普 裝用婦女逾廿萬人〉,10月2日。
    聯合報,1967a,〈人口政策綱領草案(內政部擬訂)送政院審議〉,7月27日。
    聯合報,1967b,〈配合順利進行人口政策 優生保健法 將在年內研商訂定〉,7月27日。
    聯合報,1968a,〈政院通過人口政策綱領 台省推行家庭計劃〉,4月19日。
    聯合報,1968b,〈徹底執行人口政策 優生保健法已擬定〉,6月10日。
    聯合報,1970,〈女避孕藥保險套 衛生所免費供應〉,5月3日。
    聯合報,1973a,〈不願再生育 請來辦登記〉,8月9日。
    聯合報,1973b,〈衛局擴大辦理 補助節育市民 避孕結紮手術〉,8月29日。
    鎮天錫、尹建中,1983,《人口政策的形成與檢討》。台北:聯經。
    魏炳炎,1971a,〈在台灣人口計劃中使用Lippes樂普的結果與預期之一二差異現象〉。《中華民國婦產科醫學會雜誌》10(3): 104-106。
    魏炳炎,1971b,〈對使用樂普的回顧及檢討〉。《家庭計劃通訊》 1(4)。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64&pid=1313,取用日期:2023年4月25日。
    二、西文部分
    “Korea: Summary and Conclusions.” 1963. 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 1(2):1-2.
    “Taiwan.” 1975. 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 6(8):238-42.
    Andersen, Stig, 1964, “Operations Research in Public Health.” Public Health Reports 79(4): 297-306.
    Balfour, Marshall C. et al., 1950, Public Health and Demography in the Far East : Report of a Survey Trip, September 13-December 13, 1948. New York: Rockefeller Foundation.
    Boldyrev, Ivan, and Ekaterina Svetlova, eds., 2016, Enacting Dismal Science: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Performativity of Economic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Çalışkan, Koray, and Michel Callon, 2009, “Economization, Part 1: Shifting Attention from the Economy towards Processes of Economization.” Economy and Society 38(3): 369-98.
    Çalışkan, Koray, and Michel Callon, 2010, “Economization, Part 2: A Research Programme for the Study of Markets.” Economy and Society 39(1): 1-32.
    Callon, Michel, 1998a, “Introduction: The Embeddedness of Economic Markets in Economics.” Pp. 1-57 in The Laws of the Market, edited by Michel Call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Callon, Michel, 1998b, “An Essay on Framing and Overflowing: Economic Externalities Revisited by Sociology.” Pp. 244-69 in The Laws of the Market, edited by Michel Call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Callon, Michel, 2007, “What Does It Mean to Say That Economics Is Performative?” Pp. 311-57 in Do Economists Make Markets? On the Performativity of Economics, edited by Donald MacKenzie, Fabian Muniesa, and Siu Leung-Sea. New Jersey: Princeton.
    Callon, Michel, and Fabian Muniesa, 2005, “Peripheral Vision: Economic Markets as Calculative Collective Devices.” Organization Studies 26(8): 1229-50.
    Cernada, G, and L P Chow, 1969, “The Coupon System in an Ongoing Family Planning Program.”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and the Nations Health 59(12): 2199-2208.
    Chen, F. L., 1970, “TAIWAN: First Island-Wide Pill Acceptor Follow-up Survey.” 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 1(60): 18-23.
    Chien, Tien-ho, 1956, “Agriculture and Population.” Industry of Free China 5(1): 1-9.
    Chiu, Wen-Hu et al., 1974, “Perforation of the Uterus by Lippes Loop: Its Mechanism, Diagnosis, and Relationship with the Calcium Deposition on Loop.” Th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3(3): 117-123.
    Coale, Ansley J., and Edgar Malone Hoover, 1958,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Low-Income Countries: A Case Study of India’s Prospect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vis, Kingsley, 1945, “The Worl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237(1): 1-11.
    Fortun, M., and S. S. Schweber, 1993, “Scientists and the Legacy of World War II: The Case of Operations Research (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23(4): 595-642.
    Freedman, Ronald, and John Y. Takeshita, 2016 [1969], Family Planning in Taiwan: An Experiment in Social Chang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arcia-Parpet, Marie-France, 2007 [1986],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 Perfect Market: The Strawberry Auction at Fontaines-en-Sologne.” Pp. 20-53 in Do Economists Make Markets? On the Performativity of Economics, edited by Donald MacKenzie, Fabian Muniesa, and Siu Leung-Sea. New Jersey: Princeton.
    Hoff, Derek S, 2012, The State and the Stork: The Population Debate and Policy Making in US Histor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omei, Aya, 2016, A History of the IUD in Japan: Doctors in the State Policy and the Transnational Movement. https://media.podcasts.ox.ac.uk/nissan/japan/2016-03-10-nissan-japan-homei.pdf (Date Visited: December 20, 2023)
    Huang, Yu-Lin, 2014, Modernizing Fertility: International Networks of Social Knowledge, Contraceptive Technologies, and Family Planning Programs between Taiwan and the US, 1950s-60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Binghamton Universit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Binghamton, NY.
    Huang, Yu-Lin, 2016, “Biopolitical Knowledge in the Making: Population Politics and Fertility Studies in Early Cold War Taiwan.”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0(4): 377-99.
    Johnson-Hanks, Jennifer A. et al., 2011, Understanding Family Change and Variation: Toward a Theory of Conjunctural Action. Springer.
    Keeny, S. M., 1970, Country Profiles, Taiwan. New York: Population Council.
    Kirk, Dudley, 1996, “Demographic Transition Theory.” Population Studies 50(3): 361-87.
    Latour, Bruno, 2005, Reassembling the Social: 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e, C. H. et al., 1967, “Histologic Study of the Endometrium of Intrauterine Contraceptive Device Users.”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98(6): 808-10.
    Lee, Shih-Wei et al., 1967, “Intraperitoneal Displacement of Lippe’s Loop: A Case Report.” Th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6(4): 214-17。
    Li, Lamp, 1955, “The People and the Labor of Taiwan.” Industry of Free China 3(1): 6-17.
    Liao, S. C. et al., 1969, “Uterine Perforation Following Insertion of the Loop.”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103(2): 224-27.
    Lin, Yi-Tang, 2020, “Local Actions, National Policies and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Family Planning and Statistical Practices in Taiwan (1949–1980s).” 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 33(3): 819-42.
    Lippes, Jack, 2018 [1965], “The Making of the First Loop.”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219(2): 203-206.
    Littlejohn, Krystale E, 2021, Just Get on the Pill: The Uneven Burden of Reproductive Politics, 2021.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cKenzie, Donald, 2007, “Is Economics Performative? Option The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erivatives Markets.” Pp. 54-86 in Do Economists Make Markets? On the Performativity of Economics, edited by Donald MacKenzie, Fabian Muniesa, and Siu Leung-Sea. New Jersey: Princeton.
    Matsumoto, Y. Scott et al., 1972, “Condom Use in Japan.” 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 3(10): 251-255.
    Merchant, Emily Klancher, 2021, Building the Population Bomb.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del, n. and Adj. In OED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s://www.oed.com/view/Entry/120577. (Date Visited: February 16, 2023).
    Morgan, S. Philip and Hans-Peter Kohler, 2011, “Fertility Change and Variation.” Pp. 61-85 in Understanding Family Change and Variation: Toward a Theory of Conjunctural Action, edited by Jennifer A. Johnson-Hanks et al. Springer.
    Muniesa, Fabian et al., 2007, “An Introduction to Market Devices.”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55(s2): 1-12.
    Murphy, Michelle, 2017, The Economization of Life.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Notestein, Frank W, 1945, “Population—The Long View.” Pp. 36-57 in Food for the World, edited by Theodore W. Schultz.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otestein, Frank W, 1983 [1964], “Frank Notestein on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9(2): 345-60.
    Potter, Robert G., 1967, “Taiwan: IUD Effectiveness in the Taichung Medical Follow-up Study.” 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 1(18): 13-20.
    Potter, Robert G., 1971, “Inadequacy of a One-Method Family Planning Program.” 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 2(1): 1-6.
    Rogers, Everett M., 1973,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for Family Planning. New York : Free Press.
    Ross, John A. et al., 1970, “Report on the 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Programs.” 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 1(54): 1-16.
    Sewell, William H., 1992, “A Theory of Structure: Duality, Agency, and Transform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8(1): 1-29.
    Sewell, William H., 2005, Logics of History: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loggett A., 2015,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In Population Analysis for Policy and Programmes. Paris: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opulation. https://papp.iussp.org/sessions/papp101_s01/PAPP101_s01_090_010.html. (Date Visited: March 02, 2023).
    Szreter, Simon, 1993, “The Idea of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the Study of Fertility Change: A Critical Intellectual History.”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9(4): 659-701.
    Thompson, Warren S., 1929, “Pop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34(6): 959-75.
    Thoradeniya, Darshi, 2016, “Altruism, Welfare, or Development Aid? Swedish Aid for Family Planning in Ceylon, 1958 to 1983.”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0(4): 423-444.
    Thornton, Arland, 2001, “The Developmental Paradigm, Reading History Sideways, and Family Change.” Demography 38(4): 449-65.
    Tietze, Christopher, 1965, “History of Contraceptive Methods.”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2): 69-85.
    Wei, Ping Yen, 1968, “Perforation of the Uterine Wall by the Lippes Loop: Its Frequency and Mechanism.”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101(6): 770-72.
    Wei, Ping Yen, 1970, “Lippes Loop and Taiwan Population Program: A Personal View.” Th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9(1): 29-32.
    Wu, Chia-Chu et al., 1966, “Experiences in Using Intrauterine Contraceptive Devices in Taipei City (1963-1964).” Th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5(2): 123-29.
    Yen, C. H. et al., 1973, “Taiwan.” 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 4(5): 118-123.
    Yin, K. Y., 1959, “If the Rate of Population Growth Had Been 1.5 Percent.” Industry of Free China 11(4): 2-17.
    Yu, Tsung-Kuang et al., 1967, “Loop in Abdominal Cavity (A Report of 5 Cases).” Th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6(1): 48-52.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系
    1092540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2540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社會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400101.pdf3271KbAdobe PDF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