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4/141855 (78%)
Visitors : 47754379      Online Users : 86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152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1520


    Title: 歧視言論、仇恨言論與言論自由─「反同」爭議言論為例
    Discrimination or Hate Speech against the Sexual Minority and the Freedom of Speech
    Authors: 陳心瑜
    Chen, Hsin-Yu
    Contributors: 廖元豪
    Liao, Yuan-Hao
    陳心瑜
    Chen, Hsin-Yu
    Keywords: 歧視言論
    仇恨言論
    言論自由
    反同言論
    言語行為理論
    Freedom of Speech
    Discrimination Speech
    Hate Speech
    Date: 2015
    Issue Date: 2024-06-03 11:48:37 (UTC+8)
    Abstract:   台灣在「婚姻平權」推動過程衍生的爭議言論傷害了性少數群體。本研究藉文獻分析法以及奧斯丁(John Langshaw 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分析自民國79年至103年的「反同言論」,試圖釐清對公共議題之意見評論和對特定群體的貶抑歧視,若爭議言論屬歧視言論或仇恨言論,是否就不受憲法言論自由保障?以及如何以法律或多元方式應對相關爭議言論而不侵害言論自由。

      反同爭議言論多因公共議題的討論而起、或因為其高度爭議而一躍成為「公共議題」,但反同「爭議」言論皆同時符合政治性言論和仇恨性言論的構成要件,政治性言論卻又是言論自由保障的核心,因此常難以界定,本研究認為,應以言論蘊含「次等化」同志群體的在言做行(透過言語此動作實施的行為,things done in speaking)為標準。

      奧斯丁解釋「做言」如何以說話做事,本研究藉此檢視言語行為的效果,分析並界定反同歧視言論、仇恨言論的標準是言論蘊含「次等化」同志群體的在言做行(透過言語此動作實施的行為,things done in speaking),而不論爭議言論是否成功由言做行(說話者藉由言說做的事情,things done by speaking)。

      最後,本研究認為,檢視相關仇恨言論被消滅言論效果的更多可能、反制策略的多元,才能降低爭議言論對特定群體的傷害,而具有宣示作用的基本法或具有罰則的法令有其必要,應該管制特定場域和發言者的反同歧視或仇恨言論,如校園、工作場所以及大眾傳媒等涉及權力不對等之特定場域或發言者規範。
    Reference: 〈為「臺北2000同志公民運動-臺北同玩節」臺灣基督教界敬致陳總統、馬市長、林局長的公開信〉(2000)。取自http://gsrat.net/news/newsclipDetail.php?ncdata_id=625
    〈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公聽會紀錄 第五場:整部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討論〉(2007年9月28日)。取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頁http://www.ncc.gov.tw/Chinese/gradation.aspx?site_content_sn=678
    〈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總說明〉(2007年11月9日)。取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頁http://www.ncc.gov.tw/chinese/files/12090/2941_120906_1.pdf
    〈郭美江講述同性戀(備份)〉,(2013年12月17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mNCcAhZh4
    《靜宜大學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防治規定》,民國 102年 06月 26日校務會議修正通過。取自http://web.pu.edu.tw/~pu10410/committee/gender_2.pdf
    TVBS民調中心(2011)。【國人對同性戀看法民調】。未出版之統計數據。
    丁凡譯(1999)。〈性政治〉,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頁76-86,臺北:女書文化。(Millett, K. [1970]. Sexual politics. New York, NY : Doubleday)
    大衛會幕禱告中心(2009年10月16日),〈台灣教會反同志遊行本月24日登場〉。取自http://www.hosanna-tod.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927:2013-02-11-14-49-12&catid=63:2012-11-11-14-44-30&Itemid=175
    小明雄(1997)。《中國同性愛史錄增訂版》,香港:粉紅三角。
    王大師論壇(2014年10月25日)。〈錯!臺灣哪是恐同的國家?〉,《風傳媒部落格》。取自http://blog.stormmediagroup.com/4720
    王玉葉(2004)。〈美國高等教育優惠待遇何去何從─美國最高法院拒絕審理 Hopwood v. Texas案之省思〉,《歐美研究》,34(3):457-509。
    王立柔(2013年09月19日),〈同性婚姻合法化 宗教團體:非進步思想〉,《新頭殼newtalk》。取自http://history.n.yam.com/newtalk/life/20130919/20130919763440.html
    王立柔(2013年12月3日)。〈穿納粹裝反同 下福盟:民主社會有言論自由〉,《新頭殼》。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7%A9%BF%E7%B4%8D%E7%B2%B9%E8%A3%9D%E5%8F%8D%E5%90%8C-%E4%B8%8B%E7%A6%8F%E7%9B%9F-%E6%B0%91%E4%B8%BB%E7%A4%BE%E6%9C%83%E6%9C%89%E8%A8%80%E8%AB%96%E8%87%AA%E7%94%B1-102221198.html
    王立柔(2014年12月22日)。〈反同婚媽媽:魚缸水汙染 孩子活得下去?〉,《風傳媒》。取自http://www.stormmediagroup.com/opencms/news/detail/66ade442-8992-11e4-8635-ef2804cba5a1/?uuid=66ade442-8992-11e4-8635-ef2804cba5a1
    王立柔(2014年12月22日)。〈護家盟張守一:跨性別是最有心理問題的族群〉,《風傳媒》。取自http://www.stormmediagroup.com/opencms/news/detail/1bc1e4f2-89c2-11e4-8635-ef2804cba5a1/?uuid=1bc1e4f2-89c2-11e4-8635-ef2804cba5a1
    王秀梅譯(1998)。《仇恨犯罪─刑法與身份政治》,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原書:Jacobs, J.B.& Potter, K. [1988]. New York, N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王則雅(2011)。〈同志議題在報紙的出現及其報導內涵之演變(1970-2000)〉,《新北大史學》,10:17-35。
    田仁杰(2006)。《歧視「外籍新娘」和「大陸新娘」言論之管制倡議-從批判種族理論觀點出發》,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2013年10月31日)。《民法親屬編、繼承編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院總第1150 號,委員提案第15359號)。
    同學館編輯部(2000)。《反歧視之約:促進同性戀人權公聽會紀實》。臺北:同學館。
    朱家榮(2006)。《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建築用後評估之研究》,政治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偉誠(1998)。〈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朱偉誠等合著,《批判的性政治》,頁191-214。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吳佳玲(2013年11月21日),〈高俊明牧師拜會王金平 盼審慎多元成家立法〉,《ETtoday》。取自 http://news.dhf.org.tw/News.aspx?cate=14&key=4053
    吳典倫(2005)。《美國法上種族仇恨性言論之研究》,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吳國仲(2013年12月22日)。〈MC美江爆紅 夜店辦趴反諷〉,《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31222/313356/
    吳雅瑜、張國樑(2012年8月20日),〈民間:防治愛滋 從小推動正確教育〉,《公視新聞網》。取自 http://news.pts.org.tw/detail.php?NEENO=218683
    李金山(2000)。《許佑生同性婚禮新聞之框架, 框架化及讀者詮釋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惠宗(2008)。〈性別歧視言論不受憲法保障?〉,《月旦法學教室》,頁6-7。
    李惠宗(2009)。〈從法本質論談性交易行為作為一種職業自由-評釋字第六六六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176:135-146。
    汪明修、廖元豪、吳正中(2013年12月)。《政府施政措施落實多元族群主流化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取自http://archive.rdec.gov.tw/public/PlanAttach/201302190929486434829.pdf
    沈清松(1988)。〈言論自由的哲學基礎〉,《新聞學研究》,40:1-13。
    性別人權協會(2003年12月22日),〈歧視同志社群污名錄〉,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68089
    林上祚(2007年9月12日)。〈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出爐 廣電禁煽動族群仇恨〉,《中國時報》。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567
    林子儀(1993)。〈言論自由之理論基礎〉,《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頁3-62。臺北:月旦。
    林子儀(2002)。〈言論自由導論〉,李鴻禧等合著,《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臺北:元照,103-179。
    林胤斈(2014年11月12日)。〈聽見中間選民的聲音!臺北CEF論壇邀連柯對話〉,《基督教今日報》。取自http://news.dhf.org.tw/News.aspx?cate=14&key=5103
    林倖妃(2007年1月7日)。〈尊重生命大聯盟:應明寫「同性戀」〉,《中國時報》。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52
    林瑋豐(2014年10月5日)。〈跳美江舞爭婚權 同志嗆打爆國民黨電話〉,《風傳媒》。取自http://www.stormmediagroup.com/opencms/news/detail/5336641a-4c77-11e4-a9ef-ef2804cba5a1/?uuid=5336641a-4c77-11e4-a9ef-ef2804cba5a1
    邱宜君、楊久瑩(2013年8月8日),〈「肛門如鬼門」 施文儀臉書諷愛滋患惹議〉,《自由時報》。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8%82%9B%E9%96%80%E5%A6%82%E9%AC%BC%E9%96%80-%E6%96%BD%E6%96%87%E5%84%80%E8%87%89%E6%9B%B8%E8%AB%B7%E6%84%9B%E6%BB%8B%E6%82%A3%E6%83%B9%E8%AD%B0-221108430.html
    邱珮文(2014年10月16日)。〈反同律師:生物學只有兩性 其他叫基因突變〉,《心頭殼》。取自http://newtalk.tw/news/2014/10/16/52529.html
    邱珮文(2014年11月11日)。〈拒同志教育 CEF邀連柯談兒少教育政策〉,《新頭殼》。取自http://newtalk.tw/news/2014/11/11/53465.html
    姜兆宇(2013年12月3日)。〈法學界郭美江?網民爆《月旦法學》奇文共賞〉,《新頭殼》。取自http://www.nextmag.com.tw/breaking-news/people/20141006/8925076
    昝世昌、林欣靜、甯瑋瑜(2006年8月26日)。〈北市同志婚禮 議員批放縱〉,《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60826/2845963/
    紀大偉(1997)。《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臺北:元尊文化。
    紀惠容(2014年10月04日)。〈正視「未同居親密關係暴力」〉,《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1004/481342/
    倪家珍(1997)。〈九○年代同性戀論述與運動主體在台灣〉,《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上)》,頁 125-148。臺北:遠流元尊文化。
    翁乙仙(2012)。《從憲法言論自由之保障論仇恨性言論之管制》。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有智(2007年1月8日)。〈保障同志工作權 婦團、教派大鬥法〉,《中國時報》。取自http://gsrat.net/news/newsclipDetail.php?ncdata_id=3592
    基督日報編輯室(2013年12月12日)。〈梁文音專訪(下):戀愛、林書豪與多元成家〉,《基督日報》。取自http://www.gospelherald.com.hk/news/cul_2797.htm
    基督日報編輯室(2014年02月18日)。〈歸納基督徒對基督教福音派的幾大誤解〉,《基督日報》。取自http://www.gospelherald.com.hk/news/edi-1354/
    康正果(1996)。《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
    張宏誠(2000)。〈性傾向歧視審查基準之研究--從「性別平等」論同性戀者平等權基礎〉,《東吳法律學報》,12(2):47-87。
    張宏誠(2006)。〈同性戀者與仇恨犯罪的立法芻議〉,《司法改革雜誌》,60:40-46。
    張娟芬譯(1997)。《同女出走》,臺北:女書文化。(無原書,為論文中譯合輯:Calhoun, C. (1995). Sexuality Injustice. Notre Dame Journal of Law, Ethics and Public Policy, 9, 241-274.)
    張欽、丁牧群(2008年5月27日),〈取自罵原民「番仔」 女判囚2月〉,《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80527/30592318/
    張睿纖(2012年8月21日)。〈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同志婚姻應立即合法〉,《中國時報》。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7%96%BE%E7%AE%A1%E5%B1%80%E5%89%AF%E5%B1%80%E9%95%B7%E6%96%BD%E6%96%87%E5%84%80-%E5%90%8C%E5%BF%97%E5%A9%9A%E5%A7%BB%E6%87%89%E7%AB%8B%E5%8D%B3%E5%90%88%E6%B3%95-213000052.html
    張錦華(2010)。〈霍爾:文化研究〉,《傳播批判理論:從解構到主體》。臺北:黎明文化。
    張麗伽、陳彥伯(2003年12月19日),〈同志結婚亡國論 民進黨:推動同志結婚立法 侯水盛公開道歉 民進黨團判定發言不當 將提報是否懲處〉,《中時晚報》,04版/焦點話題。
    畢恆達、潘柏翰、洪文龍(2014)。〈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LGBT〉,《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2014年》,臺北:女書文化。
    移民/移住人權修法聯盟(2007年11月30日)。〈入出國及移民法修正案 今三讀通過 八大突破進展 七大未竟之志 修法一班達陣 立委前五強產生 移盟期待二班接力〉。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12137
    章英華、杜素豪、廖培珊(2012)。《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 第六期第三次調查計畫執行報告》(計畫編號:NSC 100-2420-H-001-002-SS2)。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郭曉飛(2009)。〈本質的還是建構的?論性傾向平等保護中的「不可改變」進路〉,《法學家》,200902:123-139。
    陳佩甄(2005)。《臺灣同志論述中的文化翻譯和酷兒生成》。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宜中(2006)。〈當穆罕默德遇上言論自由〉,《思想》,2:35-51。
    陳宜中(2007)。〈仇恨言論不該受到管制嗎?反思德沃金的反管制論證〉,《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3:頁47-87。
    陳怡君(2003年12月22日),〈同志結婚亡國論 侯水盛道歉〉,《立報》。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68088
    陳信聰(製作人兼主持人)(2013年11月5日)。【有話好說】。臺北:公共電視。
    陳美靜(2009年4月2日)。〈從郭冠英事件看言論自由〉,《立報》。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958
    陸詩薇、林昱辰、邵允鍾、莊韻親、林實芳與劉又慎譯(2010)。《言語不只是言語─誹謗、歧視與言論自由》,臺北:五南。(原書:MacKinnon, C. A. [2004]. Only Wor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魚玄阿璣、鄭美里(1997)。〈幸福正在逼近─建構台灣同性戀社會史的初步嘗試〉,《聯合文學》,13(14),89-95。
    壹電視新聞(2011年12月23日)。〈林瑞雄驚人語 同志是人類進化「異數」,《壹電視》。取自http://www.nexttv.com.tw/news/realtime/politics/10026999/%E6%9E%97%E7%91%9E%E9%9B%84%E9%A9%9A%E4%BA%BA%E8%AA%9E%E3%80%80%E5%90%8C%E5%BF%97%E6%98%AF%E4%BA%BA%E9%A1%9E%E9%80%B2%E5%8C%96%E3%80%8C%E7%95%B0%E6%95%B8%E3%80%8D
    彭家維(2010)。〈「同志」視覺:從策展看香港同志影展的影像再生產〉,《文化研究月報》,103:24-28。
    彭書穎(2013年9月8日)。〈反伴侶盟多元成家 宗教人士組聯盟〉,《臺灣醒報》。取自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0908/10605114.html
    曾至楷(2013)。《仇恨性言論的容忍與禁止—比較法的觀察》。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品傑(2014)。〈論我國同性戀者之權益保護〉,《月旦法學雜誌》,227:89-115。
    游美惠、黃馨慧、潘慧玲、謝小芩(2004)。〈「同志」視覺:從策展看香港同志影展的影像再生產〉,《通識教育季刊》,11(1-2),1-39。
    黃子瑋(2013年11月6日)。〈郭采潔連署反「多元成家」 許常德:為何不能反同志?〉,《ETtoday東森新聞雲》。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106/291316.htm
    黃兆徽、陳昌維、張梓嘉(2003年12月19日),〈同志婚姻亡國說 侯水盛道歉〉,《公視新聞網》。取自 http://news.pts.org.tw/detail.php?NEENO=69970
    黃道明(2006)。〈從玻璃圈到同志國,認同形構與羞恥的性/別政治:一個《孽子》的連結〉,朱偉誠等合著,《批判的性政治》,頁307-340。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楊起鳳(2006年4月13日)。〈對同志過敏 王羽不上蔡康永節目〉,《聯合晚報》,13版。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 李亦園(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頁904-906。臺北:東華。
    廖元豪(2005)。《從批判觀點重構憲法上實質平等概念》。(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3-2414-H-004-064)。臺北:政治大學法律學系。
    廖元豪(2005)。從移民人權觀點檢視台灣移民法制
    廖元豪(2006)。〈羞辱弱勢族群的言論自由?── 種族侮辱言論之限制可能性〉,《月旦法學教室》,第45期,頁6-7。
    廖元豪(2007)。〈Virginia v. Black與種族仇恨言論之管制—批判種族論的評論觀點〉,焦興鎧主編,《美國最高法院重要判決之研究:2000~2003》,臺北:中研院歐美所,頁105-150。
    廖元豪(2009)。〈仇恨言論管制 族群平等法〉 與反岐視法。
    廖元豪(2013年2月8日)。〈什麼是「歧視」?法律管得著歧視嗎?〉,《教育部人權電子報》。取自http://hre.pro.edu.tw/zh.php?m=16&c=1360217926
    廖雅玉(2007年12月9日)。〈「馬英九好娘」 莊國榮語出驚人〉,《TVBS》。取自http://news.tvbs.com.tw/entry/302385
    臺灣守護家庭官方網站(2014年10月16日),〈《公聽會快報》「後同」郭大衛擔憂:同婚一過 「教育」要向同性性行為文化敞開大門?〉。取自https://taiwanfamily.com/95444
    臺灣守護家庭官方網站(2014年10月17日),〈《公聽會快報》孫立虹律師提醒 法案有三樣「添加物」:性別中立化、基本人權、歧視〉。取自https://taiwanfamily.com/95446
    趙彥寧(2000)。〈臺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0:207-244
    趙慧美(2005)。〈現身或隱藏:女同志的污名處理〉,謝臥龍編,《霓虹國度中同志的隱現與操演》,頁63-98。臺北:唐山。
    劉人鵬、丁乃非(1998)。〈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朱偉誠等合著,《批判的性政治》,頁215-248。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劉幼琍(2009)。〈數位匯流時代的通訊傳播法規---層級模式或水平管制架構的過渡與實踐〉【摘要】。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取自「政大機構典藏」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3765(編號NSC 98-2410-H-004-114-)
    劉屏(2013年1月3日)。〈《劉屏專欄》道德懸崖該怎麼辦?〉,《中國時報》,A17版。
    劉靜怡(1997)。〈同性戀者之憲法平等權保障─以美國聯幫最高法院Romervs. Evans判決為核心〉,《月旦法學雜誌》,30:35-49。
    鄧學仁(2013年12月18日)。【法務部「臺灣同性婚姻法制化之調查研究委託研究」成果報告書】。未出版。
    鄭光明(2009)。〈麥肯能與藍騰的平等論證〉。《歐美研究》38(1):103-160。
    鄭美里(1997)。《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内生活》,臺北:女書文化。
    鄭詩穎(2013年5月18日)。〈台灣需有效的反歧視措施〉,《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518/35026247/
    賴于榛(2014年11月11日)。〈「性解放教育全面離開校園!」 家長團體要候選人表態〉,《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1111/424462.htm
    賴于榛(2014年12月22日),〈護家盟抗議婚姻平權草案排審 拿中秋烤肉比喻同性戀 〉,《ETtoday》。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1222/441878.htm#ixzz3OxG9QatX
    賴祥蔚(2010)。〈商業言論與憲法的言論自由保障〉,《臺灣政治學刊》,14(1):159-199。
    賴祥蔚(2011)。〈言論自由與真理追求── 觀念市場隱喻的溯源與檢視〉,《新聞學研究》,108:103-139。
    賴鈺麟(1993年6月1日)。〈臺灣性傾向之現狀〉,《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14-21。取自https://www.gender.edu.tw/upload/society/Magazine/NO.23%E5%90%8C%E5%BF%97%E6%95%99%E8%82%B2.pdf
    賴鈺麟(2003)。〈性傾向歧視在台灣〉,《霓虹國度中同志的隱現與操演》。台北: 唐山。
    靜宜大學性別教育平等委員會函以及決定書(2014年11月22日)。取自「抗議靜宜大學柯志明老師發表性別歧視言論」Facebook活動頁面: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762148480466093&set=pcb.181416698727627&type=1&theater
    謝文華、楊久瑩(2011年10月18日)。〈同志樂見立法 牧師反對合法〉,《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532223
    簡至潔(2012)。〈從「同性婚姻」到「多元家庭」─朝向親密關係民主化的立法運動〉,《台灣人權學刊》, 1(3):187-201。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魏玓(2009)。〈從傳播媒介觀點看郭冠英事件〉,《思想》,12:243-245。
    羅玉美(2003年1月4日)。〈請還tomboy一個清白〉,《聯合報》,15版/民意論壇。
    羅佳旼(2013年11月17日)。〈反對多元成家 高俊明拜會王金平〉,《臺灣醒報》。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5%8F%8D%E5%B0%8D%E5%A4%9A%E5%85%83%E6%88%90%E5%AE%B6-%E9%AB%98%E4%BF%8A%E6%98%8E%E6%8B%9C%E6%9C%83%E7%8E%8B%E9%87%91%E5%B9%B3-030413955.html
    譚光鼎(1997)。〈批判種族理論及其對臺灣弱勢族群教育之啟示〉,《教育資料集刊誌》,36:1-24。
    蘇西亞譯(1999)。《不得立法侵犯:蘇利文案與言論自由》,台北:商周出版。(原書:Lewis, Anthony. [1992].Make no law. The Sullivan case and first amendment. New York, NY : Random House Inc)
    蘋果日報綜合報導(2012年8月20日),〈減少愛滋 施文儀倡同志婚〉,《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821/34454523/
    蘋果即時(2011年5月19日)。〈李敖微博猛槓康熙 酸同志「屁眼搞出屎」〉,《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10519/32067/
    Austin, J.L., (1975)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aker, A. A., & Brauner-Otto, S. R. (2014). My friend is gay, but… The effects of social contact on Christian Evangelicals’ beliefs about gays and lesbians. Re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 1-30.
    Butler, J. (1997). Excitable speech: A politics of the performative. Oxford, UK: Psychology Press
    Calhoun, C. (1995). Sexuality injustice. Notre Dame Journal of Law, Ethics and Public Policy, 9, 241-274.
    Cohen, J. (2000). More censorship or less discrimination--sexual orientation hate propaganda in multiple perspectives. McGill Law Journal, 46, 69-104.
    Cortese, A.(2005). Opposing hate speech. Westport, CT: Praeger.
    Delgado, R., & Stefancic, J., (2004). Understanding words that wound.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Emerson, T. I. (1963).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the First Amendment. Yale Law Journal, 877-956.
    Enda McCaffrey(2005), The Gay Republic: Sexuality, Citizenship and Subversion in France, pp. 208-209. Surrey , UK: Ashgate Publishing.
    Four-in-Ten Americans Have Close Friends or Relatives Who are Gay (MAY 23, 2007). Retrieved from Pew Research Social & Demographic Trends http://www.pewsocialtrends.org/2007/05/23/four-in-ten-americans-have-close-friends-or-relatives-who-are-gay/
    Friedman, M. (1962). Capitalism and freedom.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garian, G. P. 2005. “Substantive due process as a source of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for nonpolitical speech.” Minnesota Law Review, 90 (2): 247-316.
    Mahoney, K. (2009). Hate Speech, Equality, and the State of Canadian Law. Wake Forest Law Review, 44, 321.
    Mahoney, K. (2009). Hate Speech, Equality, and the State of Canadian Law. Wake Forest L. Rev., 44, 321.
    Martin, F. (2003). Situating sexualities: Queer representation in Taiwanese fiction, film and public culture (Vol. 1).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Massaro, T. M. (1990). Equality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the hate speech dilemma. William & Mary Law Review, 32(2), 211-265.
    Massey, C. R. (1992). Hate Speech,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he Foundational Paradigms of Free Expression. UCLA Law Review, 40, 103.
    Matsuda, M. J., Lawrence, C. R, Delgado, R., & Crenshaw, K.W. (1993). Words that wound: Critical race theory, assaultive speech,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Meiklejohn,A.(1965). Political freedom: the constitutional powers of the people. New York, N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on, R. (2008). Hate speech regulation in Canada.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Law Review, 36, 79-98.
    Pettigrew, T. F., & Tropp, L. R. (2006). A meta-analytic test of 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0(5), 751-783.
    Rubenstein, W. B. (1992). Since when is the Fourteenth Amendment our route to equality: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te speech debate from a lesbian/gay perspective. In Gates, H. L. J., Griffin, A. P., Lively, D. E., & Strossen, N, Speaking of race, speaking of sex : hate speech, civil rights, and civil liberties. New York, N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Stoessel, T. Y. (2013, August). Addressing the harm of silence and assumptions of mutability: implementing effective non-discrimination policies for 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and queer youth in foster care. UC Davis Journal of Juvenile Law and Policy, Winter. Retrieved from http://ssrn.com/abstract=2135128
    Sunstein, C. R. Why markets don't stop discrimination. 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8(2), 22-37.
    Sykes, C. J. (1992). A nation of victims: The decay of the American character. London , UK: Macmillan.
    Tseis, A. (2009). Dignity and speech: The regulation of hate speech in a democracy. Wake Forest Law Review, 44, 497-531.
    Waldron, J. (2012). The harm in hate speech.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lker, S. (1994). Hate speech: The history of an American controversy. Lincol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10145100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45100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0601.pdf2474KbAdobe PDF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