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2704/143671 (78%)
Visitors : 49721580      Online Users : 57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2462


    Title: 「魯蛇」作為美學:論《衛生紙詩刊+》的感覺結構與日常性
    The Aesthetics of Loser: The Structure of Feeling and Everydayness of Off the Roll, Poetry+
    Authors: 李雪凝
    Lee, Suet-Ying
    Contributors: 楊小濱
    Yang, Xiao-Bin
    李雪凝
    Lee, Suet-Ying
    Keywords: 《衛生紙詩刊+》
    魯蛇詩派
    日常性
    感覺結構
    魯蛇美學
    Date: 2024
    Issue Date: 2024-08-05 12:16:56 (UTC+8)
    Abstract: 「魯蛇」現今是個常見的網絡用語,泛指在社會主流價值觀下,一群在財富、社會地位和感情生活都處於社會低層的失敗者。這個詞源於網上討論區PTT的網民之間互相對罵,用以羞辱一些達不到社會主流期望,而只會對成功的人酸言酸語、嫉妒。「魯蛇」逐漸形成一種情感上的認同,伴隨著這個概念的興起,資本主義所造成的社會結構問題也受到重視,「魯蛇」因而不再只是網絡上酸民們用以互相嘲弄的名詞,他們開始發現社會現實存在的不公,並非因為個人不夠努力,而是來自世代、階級的社會不公義等問題。「魯蛇」這個概念包含了複雜的情感,從最初的嘲弄與羞辱,到成為一種隱然帶有無奈色彩的自嘲,再變化為具有「不甘心」的情感所產生的驅力,轉而參與社會運動。

    在台灣現代詩的領域中,於2008年創刊的《衛生紙詩刊+》以及其所集結的「魯蛇詩派」,在2010年代的興起厭世等負面書寫潮流當中,具有其獨特性。他們的負面書寫並不只聚焦在個人、私我的精神創傷,反而更深刻介入、批判社會。「魯蛇」沒有(或不願)跟從資本主義所生產的幸福模式,因而感到(或被認為應該感到)羞恥。「魯蛇」詩作並不耽溺於羞恥感當中,反而從羞恥當中,轉化出憤怒與尋求改變的動力,對現代化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現象加以批判。

    本文以《衛生紙詩刊+》與「魯蛇詩派」為研究對象,本文語境中的「日常性」建基於兩個重要的理論參照,包括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提出的「感覺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與海莫爾(Ben Highmore)的《分析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在2010年代出現的「魯蛇」現象及其相關的詩作,正正處於複雜而動態的變化當中,藉由感覺結構的概念,能夠把握魯蛇正在形成中的多重情感,並探討詩作中書寫的種種「負面經驗」,魯蛇如何試圖抗拒既有的資本主義日常,並開拓出更多樣的、有別於主流的生活方式。本文以「魯蛇」的感覺結構變化作為架構,首先討論「魯蛇詩派」如何呈現活在「幸福話語」陰影下而形成的羞恥感,進而關注他們對於資本主義社會奇觀的諷刺,最後則探討他們如何從負面情感轉化成積極參與社會運動,以及對於自身和他者脆弱性加以哀悼的政治倫理。
    Reference: 1、文本

    阿米、潘家欣合著:《她是青銅器我是琉璃》(台北:黑眼睛文化,2013年)。
    阿米:《昨日痛苦變成麥》(台北:釀出版,2016年)。
    阿芒:《On/Off》(台北:唐山出版社,2003年)。
    阿芒:《我緊緊抱你的時候這世界有好多人死》(台北:黑眼睛文化,2016年)。
    阿廖:《狗樂府: 阿廖詩集》(台北:黑眼睛文化,2008年)。
    阿廖:《尋歡記》(台北:黑眼睛文化,2016年)。
    沈嘉悅:《我想做一個有用的人》(桃園:逗點文創結社,2013年)。
    沈嘉悅:《這一切都是幻覺》(桃園:逗點文創結社,2019年)。
    沈嘉悅:《像個變態盯著老婆的背影》(新北:島座放送有限公司,2021年)。
    夏夏:《小女兒》(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2年)。
    夏夏:《德布希小姐》(台北:時報出版,2018年)。
    許赫:《診所早晨的晴日寫生》(台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
    許赫:《原來女孩不想嫁給阿北》(台北:黑眼睛文化,2014年)。
    許赫:《來電》(新北:斑馬線文庫,2016年)。
    許赫:《郵政櫃檯的秋天》(新北:斑馬線文庫,2018年)。
    煮雪的人:《小說詩集》(台北:煮鳥文明,2012年)
    煮雪的人:《掙扎的貝類》(台北:有鹿文化,2021年)。
    瞇:《沒用的東西》(台北:黑眼睛文化,2015年)。
    蔡仁偉:《偽詩集》(台北:黑眼睛文化,2013年)。
    蔡仁偉:《對號入座》(台北:黑眼睛文化,2016年)。
    潘家欣:《妖獸》(桃園:逗點文創結社,2012年)。
    潘家欣:《失語獸》(桃園:逗點文創結社,2016年)。
    潘家欣:《負子獸》(桃園:逗點文創結社,2018年)。
    隱匿:《自由肉體》(新北:有河文化,2008年)。
    隱匿:《冤獄》(新北:有河文化,2012年)。
    隱匿:《永無止境的現在》(台北:黑眼睛文化,2018年)。
    隱匿:《0.018秒》(新北:小寫創意,2021年)。
    鴻鴻:《黑暗中的音樂》,(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3年)。
    鴻鴻:《土製炸彈》,(台北:黑眼睛文化,2006年)。
    鴻鴻:《女孩馬力與壁拔少年》(台北:黑眼睛文化,2009年)。
    鴻鴻:《仁愛路犁田》(台北:黑眼睛文化,2012年)。
    鴻鴻:《暴民之歌》(台北:黑眼睛文化,2018年)。
    鴻鴻:《樂天島》(台北:黑眼睛文化,2019年)。
    eL:《失去論》(台北:黑眼睛文化,2013年)。

    2、專書:
    吳承紘:《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新北:月熊出版,2017年)。
    林宗弘等著:《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台北:台灣勞工陣線協會,2011年)。
    林燿德、孟樊編:《世紀末偏航》(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
    余崇任、黃守達、張勝涵:《魯蛇之春:學運青年戰鬥手冊》(台北:公共冊所,2014年)。
    范疇:《與中國無關第二季——30年後的3種台灣》(新北:八旗文化,2014年)。
    晏山農、著:《這不是太陽花學運:318運動全記錄》(台北:允晨文化,2015年)。
    馬國明:《班雅明》(台北:東大圖書,1998年)。
    許寶強:《情感政治》(香港:天窗出版社,2018年)。
    黃厚銘編:《婉君妳好嗎?給覺醒鄉民的PTT進化史》(新北:群學出版,2016年)。
    黃應貴等著:《日常生活中的社會運動》(台北:群學出版,2021年)。
    曾琮琇:《台灣遊戲詩論》(台北:爾雅出版社,2009年)。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評論》(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楊宗翰:《破格:臺灣現代詩評論集》(台北:五南出版,2020年)。
    趙鼎新:《社會運動和革命:理論更新與中國經驗》(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7年)。
    劉人鵬、鄭聖勳、宋玉雯編:《憂鬱的文化政治》(台北:蜃樓出版,2010年)。
    劉定綱編:《318佔領立法院:看見希望世代》(台北:奇異果文創,2014年)。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症狀式閱讀》(台北:立緒文化,2000年)。
    駱頴佳:《情感資本主義》(香港:dirty press,2020年)。
    韓炳哲(Byung-Chul Han),程巍譯:《在群中:數字媒體時代的大眾心理學》(北京:中信出版,2019年)。
    韓炳哲(Byung-Chul Han)著,莊雅慈、管中琪譯:《倦怠社會》(台北:大塊文化,2015)。
    André Breton著,袁俊生譯:《超現實主義宣言》(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年)
    Ben Highmore著,周群英譯:《分析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北:韋伯文化,2016年)。
    David Harvey著,許瑞宋譯:《挑戰資本主義:大衛.哈維精選文集》(台北:時報文化,2018年)。
    Guy Debord著,張新木譯:《景觀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Henri Lefebvre著,葉齊茂、倪新輝譯:《日常生活批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
    Jean 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物體系》(台北:麥田出版,2018年)。
    Jean Baudrillard著,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
    Jean-Paul Sartre著,施康強譯:《什麼是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
    Judith Butler著,申昀晏譯:《戰爭的框架:從生命的危脆性與可弔唁性,直視國家暴力、戰爭、苦痛、影像與權力》(台北:麥田出版,2022年)。
    Judith Butler著,何磊、趙英男譯:《脆弱不安的生命》(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
    Lawrence Grossberg著,濮玥譯:〈情動的未來——重新發現實在性中的虛擬性〉,《生產 第11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Michel de Certeau著,方琳琳等譯:《日常生活實踐 1.實踐的藝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Paul Virilio著,楊凱麟譯:《消失的美學》(台北:揚智出版,2001年)。
    Raymond Williams著,王爾勃與周莉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Susan Sontag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台北:麥田出版,2012年)
    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年)。
    Zygmunt Bauman著,谷蕾、胡欣譯:《廢棄社會》(台北:麥田出版,2018年)。
    Zygmunt Bauman著,陳雅馨譯:《液態現代性》(台北:麥田出版,2018年)。
    Ahmed, Sara.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Ahmed, Sara. The Promise of Happiness.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0.
    Melissa Gregg and Gregory J. Seigworth eds. The Affect Theory Reader.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0.

    2、論文:

    (1)期刊論文:

    丁威仁、蔡凱文:〈一九六〇世代詩人中現實意識的兩種呈現——以鴻鴻和羅葉為例〉,《當代詩學》第9期(2014年7月),頁141-186。
    王智明:〈「厭世」:感覺、話語和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16期(2020年8月),頁257-265。
    林柏儀:〈邁向「資崩世代」〉,《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94期(2014年3月),頁199-211。
    胡正光:〈速度殖民:評析維希留的速度社會理論〉,《思與言》第60卷第1期(2022年3月),頁140-192。
    陳允元,〈對抗前行代的咒語:在「盛世」中就戰鬥位置——從世代觀點論鴻鴻的詩觀轉折與《衛生紙詩刊+》〉,《新詩評論》總第十七輯(2013年5月),頁53-67。
    陳崇真:〈2008年後的青年貧窮再現:揭露什麼?又遮掩什麼?〉,《文化研究》32期(2021年4月),頁342-361。
    張淑麗:〈日常生活研究〉,《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009年3月第3期,頁22-28。
    張期達:〈「魯蛇詩派」:論《衛生紙詩刊+》的班底與選題〉,《當代詩學》,2018年12月第13期,頁189-222。
    張智琦:〈小感傷與「大」拒斥 台灣年輕詩人的「廢鬱詩」〉,《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第116期(2020年8月),頁267-290。
    鄭亘良:〈台灣青年的厭世情感政治〉,《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第116期(2020年8月),頁249-256。
    鄭亘良:〈看不見未來:臺灣「厭世代」的世代情感初探〉,《文化研究》32期(2021年4月),頁362-383。
    Lawrence Grossberg著,郝玉滿譯,羅小茗校。〈意志上的悲觀主義,智識上的樂觀主義〉(“Pessimism of the will, optimism of the intellect: endings and beginnings”),《熱風學術網刊》13期 (2019年5月),頁155-163。
    Jennifer Harding & E. Deidre Pribram. “Losing our cool?” Cultural Studies 18:6,
    2004: 863-883.

    (2)學位論文

    許宸碩:〈痛心詩派的誕生: 論台灣現代詩在社群網站時代的類型化現象(2011-2019)〉(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21年)
    黃文鉅:〈記憶的技藝:以夏宇、零雨、鴻鴻為考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9年)
    蘇家立:〈台灣1980世代現代詩人的厭世書寫〉(新竹: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3年)

    (3)研討會論文:

    廖咸浩:〈悲喜未若世紀末:九〇年代的台灣後現代詩〉,「兩岸後現代文學研討會」論文(台北輔仁大學外語學院,1998年9月)。

    3、雜誌文章:

    陳鴻逸:〈魯啦啦 魯啦啦 魯拉魯啦咧〉,《吹鼓吹詩論壇 人生拼輸贏:魯蛇/溫拿專輯》2018年12月第35期,頁8-11。
    楊佳嫻:〈永無止境的鬼故事 讀隱匿詩集《永無止境的現在》〉,《聯合文學》第412期,(2019年2月),頁91。

    4、報紙文章:

    何明修:〈魯蛇世代的逆襲〉,《蘋果日報》,2014年4月12日,第五版。
    鴻鴻:〈聯副7 8月駐版作家 鴻鴻答客問〉,《聯合報》D3版聯合副刊,2016年8月28日。

    5、電子媒體:

    沈眠:〈寫作是絕不迴避的誠實──厭世系詩人始祖隱匿與《永無止境的現在》〉(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28267,2018年12月14日)
    邱懋景:〈衛生紙之亂|再來一串衛生紙——回顧《衛生紙+》八年之亂〉,(來源:https://www.unitas.me/archives/1669,2018年3月5日)
    范疇:〈台灣「魯蛇文化」三問〉,(來源: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7/2090304,2016年11月8日)
    范疇:〈弱者症狀——台灣的致命傷〉,(來源: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7/2043929,2016年10月24日
    曹家榮:〈【解讀Ptt】當自嘲成為我們共同的處境——Ptt的魯蛇文化〉,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38669/BN-2016-02-05-154925-174。檢索日期:2022年1月10日
    游家權:〈不只是貧窮:淺談厭世的幾種成因〉,(來源:http://routerjcs.srcs.nycu.edu.tw/event02-info.asp?MP_ID=13,2019年7月20日)
    隱匿:〈保衛生存大作戰──我看「衛生紙」現象〉,(來源:https://www.twreporter.org/a/bookreivew-off-the-roll-poetry,2017年3月11日)
    劉揚銘:〈檢討魯蛇前,請先搞懂魯蛇文化好嗎?〉,(來源: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72/2168017,2016年12月14日)
    鴻鴻:海邊的辛波絲卡──讀隱匿的第一本詩集《自由肉體》(來源:http://goodpoemforyou.blogspot.com/2009/10/blog-post_03.html,2009年10月3日)。
    嚴翰欽:〈從鴻鴻早期詩歌的後現代展現看其後期詩歌政治化的必然性〉,(來源:https://paratext.hk/?p=3364,2021年5月2日)
    PTT鄉民百科:〈魯蛇、溫拿〉,https://pttpedia.fandom.com/zh/wiki/%E9%AD%AF%E8%9B%87%E3%80%81%E6%BA%AB%E6%8B%BF。檢索日期:2022年1月10日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1015901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015901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01201.pdf2410KbAdobe PDF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