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2704/143671 (78%)
Visitors : 49721813      Online Users : 69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276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2760


    Title: 先秦兩漢女樂舞蹈書寫研究
    The Writing of Female Musician’s Dance from Pre-Qin to Han Dynasty
    Authors: 曾郁芸
    Zeng, Yu-Yun
    Contributors: 高莉芬
    曾郁芸
    Zeng, Yu-Yun
    Keywords: 女樂
    舞蹈
    樂府歌詩
    漢賦
    Female music
    Dance
    Yuefu poetry
    Han Fu
    Date: 2024
    Issue Date: 2024-08-05 13:53:30 (UTC+8)
    Abstract: 本文以先秦兩漢為背景,探討文學創作中,從具有娛神功能的巫舞,發展至以具有藝術審美價值的女樂舞蹈為書寫對象之過程。在這漫長的時間裡,女樂除了承繼先秦巫者娛神的功用,於漢代更開展出娛樂、政治等功能,成為女樂舞蹈書寫上別具意義的轉捩點。
    本文主要分成三個部分,首先以《詩經》和《楚辭》為主軸,探討女巫及女樂舞蹈於集體性歌詠和文人書寫上所呈現的差異性;次則聚焦於詩、樂、舞、戲合一的樂府歌詩,以漢代姬妾后妃的即興歌舞創作、〈郊祀歌〉十九章以及相和歌辭,說明這三類歌詩在不同創作環境與觀聽眾之下,是如何呈現女樂、倡優之舞。最後,從漢賦入手,分從畋獵賦、京都賦、七體與舞賦等四類作品,觀察西漢至東漢女樂舞蹈書寫的拓展與變化。
    This thesis, s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explores the process in literary creation from shamanic dances intended to entertain deities to the depiction of female musical dances with artistic and aesthetic value. Throughout this long period, female musicians not only inherited the shamanistic function of entertaining gods from the pre-Qin period but also developed entertainment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during the Han dynasty, marking a significant turning point in the writing of female musical dances.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main parts. Firstly, it focuses on the "Book of Songs" (《詩經》)and "Chu Ci" (《楚辭》)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in collective singing and literary writing regarding female shamans and musical dances. Secondly, it centers on the Yuefu poetry(樂府歌詩), which combines poetry, music, dance, and drama, using the impromptu dance and song creations of concubines and empresses of the Han dynasty, the nineteen chapters of the "Jiao Si Song," (〈郊祀歌〉)and Xianghe Songs (相和歌)to explain how these three types of poetry present the dances of female musicians and performers under different creative environments and audiences. Lastly, it examines the Han Fu(漢賦), analyzing four types of works: hunting fu, capital fu, seven-part fu, and dance fu, to observe the expansion and changes in the writing of female musical dances from the Western Han to the Eastern Han dynasties.
    Reference: 一、古籍

    [春秋]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春秋]左丘明撰,[晉]杜預集解,李夢生整理:《春秋左傳集解》,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齡注:《管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戰國]韓非著,陳奇猷校注,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輯:《韓非子》,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西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西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西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廖名春、陳明整理:《尚書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西漢]賈誼著,王洲明注評:《新書》,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西漢]桓譚撰,朱謙之校輯:《新輯本桓譚新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西漢]桑弘羊撰,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音釋,朱傑人、李慧玲整理:《毛詩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紅葉文化,1998年。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彭林整理:《周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盧光明、李申整理:《周易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西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東晉]王嘉撰,[梁]蕭綺錄,齊治平校注:《拾遺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 : 鼎文書局,1981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南朝梁]沈約撰,楊家駱主編:《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南朝梁]劉勰著,黃叔琳注,李詳補注,楊明照校注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魏徵等撰,楊家駱主編:《隋書》,臺北 : 鼎文書局,1980年。
    [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北宋]洪興祖注:《楚辭補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北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北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南宋]朱熹集註:《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南宋]朱熹撰,黃靈庚點校:《楚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南宋]鄭樵:《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明]王夫之著:《古詩評選》第14冊,收入王夫之撰,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船山全書》,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
    [明]胡應麟撰:《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清]趙良澍撰,趙如圭校:《讀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清]王先謙撰,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王謨輯:《增訂漢魏叢書》,臺北:大化出版,1983年。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清]汪森撰:《粵西叢載》,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清]陳元龍輯:《歷代賦彙》,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1999年。
    [清]林雲銘撰,于淑娟點校:《楚辭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清]戴震撰,孫曉磊點校:《屈原賦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清]陳祚明評選,李金松點校:《采菽堂古詩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王叔岷撰:《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何清谷撰:《三輔黃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汪榮寶撰,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余冠英:《漢魏六朝詩論叢》,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余冠英選注:《樂府詩選》,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
    余冠英選注:《詩經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14年。
    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費振剛、仇仲謙、劉南平校注:《全漢賦校注》,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傅錫壬:《新譯楚辭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78年。
    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二、中文專著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丌婷婷:《兩漢樂府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
    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臺北:南天書局,1991年。
    王克芬、蘇祖謙:《中國舞蹈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王孝廉:《嶺雲關雪:民族神話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王巍:《詩經民俗文化闡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王青:《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王福利:《郊廟燕射歌辭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傳飛:《相和歌辭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運熙:《樂府詩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史仲文主編:《中國藝術史.舞蹈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田繼周:《中國歷代民族史:秦漢民族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朱存明:《漢畫的象徵世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向回:《樂府詩本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吳曾德:《漢代畫像石》,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
    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年。
    冷成金:《中國文學的歷史與審美(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李志慧編著:《漢賦與長安》,西安:西安出版社,2003年。
    李建民:《中國古代游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研究》,臺北:東大圖書,1993年。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播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李立:《漢墓神畫研究──神話與神畫藝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李豐楙:《山海經──神話的故鄉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12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香出版社,2004年。
    林素娟:《象徵與體物:先秦兩漢禮儀中的修身與教化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年。
    姜亮夫:《楚辭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修君、鑒今:《中國樂妓史》,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3年。
    馬茂元:《古詩十九首探索》,高雄:復文圖書出版,1984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徐華:《兩漢藝術精神嬗變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
    高莉芬《絕唱:漢代歌詩人類學》,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郭建勛:《辭賦文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孫穎主編:《中國漢代舞蹈概論》,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年。
    高友工:《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出版,1987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 》, 新竹 清華大學出版中心 2004年。
    常任俠:《中國舞蹈史話》,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張正明:《楚文化史》,臺北:南天書局,1990年。
    崔樂泉:《圖說中國古代游藝》,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崔樂泉:《中國古代百戲雜技發展史》,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
    梁海燕:《舞曲歌辭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許倬雲:《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許東海:《女性.帝王.神仙:先秦兩漢辭賦及其文化身影》,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許結:《漢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
    曹道衡、劉躍進:《先秦兩漢文學史料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曹勝高主編:《漢賦與漢代文明》,長春:東北師範大學,2009年。
    曹勝高:《漢賦與漢代制度 : 以都城、校獵、禮儀為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張繼海:《漢代城市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張素琴、劉建:《舞蹈身體語言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重印版。
    張永鑫:《漢樂府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彭松、于平主編:《中國古代舞蹈史綱》,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1年。
    程勇真:《先秦女性審美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邱宜文:《巫風與九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貳冊,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荊雲波:《文化記憶與儀式敘事──《儀禮》的文化闡釋》,廣州:南方日報,2010年。
    馮小祿:《漢賦書寫策略與心態建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莫礪鋒編,尹光祿校:《神女之探尋──英美學者論中國古典詩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黃水雲:《中國辭賦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12年。
    黃水雲:《傳承與拓新 : 唐代遊藝賦書寫》, 臺北:文津出版社,2012年。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第一冊),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5年。
    臺靜農:《靜農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1989年。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廖蔚卿:《中古樂舞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趙敏俐等著:《中國古代歌詩研究:從《詩經》到元曲的藝術生產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趙敏俐:《漢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趙敏俐:《漢代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年。
    廖奔:《中國古代劇場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
    廖抱一:《中國舞蹈哲學史──樂記篇與中國舞蹈理論之濫觴》,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
    聞一多:《神話與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葛曉音:《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蔣英炬、楊愛國著:《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蕭兵、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教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劉芹:《中國古代舞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黎國韜:《古代樂官與古代戲劇》,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魯瑞菁:《諷諫抒情與神話儀式──楚辭文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劉宗超:《漢代造型藝術及其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劉淑麗:《先秦漢魏晉婦女觀與文學中的女性》,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
    劉思呈:《羅衣從風:漢代女樂長袖舞》,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
    劉青弋主編,彭松著:《中國舞蹈通史──秦漢卷》,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年。
    劉建、田麗萍、沈陽、田培培著:《漢畫像舞蹈圖像的表達》,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
    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東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陳瓊花:《藝術概論(增訂新版)》,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陳炎主編,廖群等著:《中國審美文化史(先秦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陳炎主編,儀平策等著:《中國審美文化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陳炳良:《神話、禮儀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
    錢志熙:《漢魏樂府的音樂與詩》2版,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錢志熙:《漢魏樂府藝術研究》,北京:學苑出版,2011年。
    錢鍾書:《管錐編:補訂重排本》第二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韓養民:《秦漢文化史》,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韓高年:《禮俗儀式與先秦詩歌演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鍾宗憲:《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2006年。
    簡宗梧:《漢賦史論》,臺北:東大出版,1993年。
    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譚帆:《優伶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臺北:長安出版社,1981年。
    蕭兵:《楚辭與神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蕭兵:《楚辭的文化破譯──一個微宏觀互滲的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蕭兵:《楚辭與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蕭亢達:《漢代樂舞百戲藝術研究》修訂版,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鄭明璋:《漢賦文化學》,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蘇慧霜:《騷體的發展與衍變 : 從漢到唐的觀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羅根澤:《樂府文學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蘇瑞隆主編:《中國辭賦:文類研究與理論》,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20年。
    顧麗華:《漢代婦女生活情態》,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三、外文譯著與專著
    [日]白川靜著,何乃英譯:《中國古代民俗》,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
    [日]白川靜著,黃錚譯:《詩經的世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
    [日]山崎正和著,方明生、方祖鴻譯:《世界文明史:舞蹈與神話》,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
    [日]藤野岩友著,韓基國編譯:《巫系文學論──以《楚辭》為中心》,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垣、駱玉明等譯:《中國詩史》(第二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日]笠原仲二:《古代中國人的美意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美﹞王靖獻著,謝濂譯:《鐘與鼓──《詩經》的套語及其創作方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美﹞巫鴻著,鄭岩等人編譯:《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
    [美]宇文所安著,胡秋蕾、王宇根、田曉菲譯,田曉菲校:《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美]約翰.邁爾斯.弗里著,朝戈金譯:《口頭詩學:帕里──洛德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美〕張光直著,郭淨譯:《美術、神話與祭祀》,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
    [美]蘇珊‧朗格(Susanne.K. Langer),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出版社,1991年。
    [法]葛蘭言(Marcel Granet)著,趙丙祥、張宏明譯,趙丙祥校:《古代中國的節慶與歌謠》,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德〕恩斯特‧卡西爾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英〕魯惟一(Michael Loewe)著,王浩譯:《漢代的信仰、神話和理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英〕簡‧艾倫‧哈里森(Jane Ellen Harrison)著,劉宗迪譯:《古代藝術與儀式》,北京:三聯書店,2016年。
    Roger Copeland and Marshall Cohen ed, What is D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四、期刊
    王步毅:〈安徽宿縣褚蘭漢畫像石墓〉,《考古學報》1993年第4期,頁515-549。
    王健紅:〈楚辭中楚舞的藝術特徵〉,《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9年第3期,頁82-84。
    王夢娟:〈南陽漢畫像長袖舞動作研究〉,《淮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頁85-91。
    田青:〈中國古代女樂及其對中國舞蹈藝術的貢獻〉,《雲夢學刊》2002年第5期,頁78-80。
    田天:〈西漢末年的國家祭祀改革〉,《歷史研究》2014年第2期,頁24-39。
    何光岳:〈陳國史考〉,《史學月刊》1958年第4期,頁39-46。
    邵茗生:〈女樂源流記〉,《劇學月刊》1934年第3卷第2期,頁1-9。
    李立、李傳榮:〈漢代巾舞長袖舞向著歌舞戲發展的演變態勢〉,《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6期(2013年11月),頁1-12。
    吳相洲:〈關於建構樂府學的思考〉,《樂府學》2006年,頁1-13。
    呂華亮:〈「以舞結情」風俗與《詩經‧陳風》中的舞蹈愛情詩──兼釋〈月出〉題旨〉,《殷都學刊》2018年第2期,頁72-77。
    吳旻旻:〈「框架、節奏、神化」:析論漢代散體賦之美感與意義〉,《臺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6年12月),頁51-94。
    吳旻旻:〈從巫祝祠禳到文學靈視──重探《楚辭》〈招魂〉〉,《漢學研究》2017年第4期,頁1-36。
    武瑋:〈河南永城西汉梁王墓出土玉器〉,《文物天地》2015年第3期,頁37-40。
    岳音:〈關於「踏歌」的文獻考釋研究〉,《東岳論叢》2011年第4期,頁80-84。
    昝風華:〈漢代樂舞風俗與漢詩〉,《陰山學刊》2008年第6期,頁10-15。
    姚小鷗:〈〈巾舞歌辭〉校釋〉,《文獻》1998年第4期,頁3-19。
    高莉芬:〈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中的創世神話及其宇宙觀〉,《中國文哲研究所集刊》第30期(2007年3月),頁1-44。
    高一農:〈漢賦女性角色的文化意蘊〉,《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頁130-135。
    郭建勛:〈「七」體的形成發展及其文體特徵〉,《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 期(2007 年9 月),頁53-59。
    郭章裕:〈兩漢七體文類及其文化意涵〉,《東吳中文學報》第17期(2009年5月),頁19-46。
    郭寶鈞:〈一九五○年春殷墟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51年第五冊,頁1-61。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第20期(1936年12月),頁486-576。
    陳峰:〈漢畫中的楚舞蹈藝術〉,《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頁9-13。
    陳成文:〈漢魏六朝「七」體研究綜述〉,《書目季刊》48卷1期(2014年6月),頁1-16。
    許繼起:〈兩漢掖庭女樂考論〉,《文學遺產》2006年第2期,頁20-28。
    張啟成:〈試論《陳風》〉,《貴州文史叢刊》1985年4期,頁86-90。
    張經:〈先秦時期的「女樂」〉,《黑河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頁111-115。
    張曦:〈文化概念與舞蹈人類學〉,《民族藝術研究》2015年第5期,頁12-20。
    康保成:〈先秦的夷樂與散樂〉,《文化遺產》2008年第3期,頁1-9。
    許結:〈漢代文學與圖像關係敘論〉,《社會科學文摘》2017年第5期,頁114-116。
    游適宏:〈「七」:一個文類的考察〉,《國立編譯館館刊》1998年第2期,頁205-220。
    費秉勛:〈鼓及盤鼓舞與古代宗教意識〉,《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2期,頁81-87。
    華泓嘉:〈夷歌巴舞──論漢代宮廷巴渝舞的展演與其夷夏思維〉,《中國文學研究》第42期(2016年7月),頁1-44。
    楊一民:〈「邯鄲倡」與戰國秦漢的邯鄲〉,《學術月刊》第200期(1986年1月),頁63-68。
    楊公驥:〈西漢歌舞劇巾舞〈公莫舞〉的句讀和研究〉,《中華文史論叢》1986年第1期,頁37-51。
    廖群:〈廳堂說唱與漢樂府藝術特質探析──兼論古代文學傳播方式對文本的制約和影響〉,《文史哲》2005年第3期,頁33-39。
    褚斌杰:〈屈原《九歌》文體研究〉,《中國文化研究》1995年第1期,頁67-71。
    趙敏俐:〈漢代社會歌舞娛樂盛況及從藝人員構成情況的文獻考察〉,《中國詩歌研究》2002年,頁99-116。
    趙敏俐:〈歌詩與誦詩:漢代詩歌的文體流變及功能分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頁65-74。
    翟麥玲:〈先秦兩漢「女樂」考〉,《史學月刊》2005年第3期,頁27-33。
    劉綱紀:〈楚藝術美學五題〉,《文藝研究》1990年第4期,頁81-96。
    劉宗迪:〈鼓之舞之以盡神──論神和神話的起源〉,《民間文學論壇》1996年第4期,頁2-8。
    劉玲:〈〈雞鳴〉、〈相逢行〉、〈長安有挾斜行〉與漢樂府的世俗娛樂精神〉,《中國詩歌研究》2017年第1期,頁228-241。
    劉茜:〈漢畫像石中樂舞百戲的功能與意義〉,《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頁41-44。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當代中國文學思想的人類學轉向視角〉,《河北學刊》2011年第3期,頁87-90。
    黎國韜、羅昌貴:〈歷代女樂職能考述〉,《文化遺產》2022年第1期,頁48-57。
    錢志熙:〈從群體詩學到個體詩學──前期詩史發展的一種基本規律〉,《文學遺產》2005年第2期,頁16-28。
    盧兆蔭,〈漢代貴族婦女喜愛的佩玉──玉舞人〉,《收藏家》1996年第3期,頁4-7。
    龍文玲:〈詩騷舞容與先秦南北舞蹈藝術交融〉,《民族藝術》2001年第2期,頁170-175。
    韓高年:〈周陳關係、祭禮與陳地風謠本事考──以〈宛丘〉、〈東門之枌〉為例〉,《文獻季刊》2001年第1期,頁54-66。
    鍾其鵬:〈關於〈招魂〉著作權與魂主問題──近20年〈招魂〉聚訟焦點問題研究述評之一〉,《雲夢學刊》2009年第5期,頁52-55
    魏慈德:〈論詩經陳風詩所表現出的巫風特色〉,《孔孟月刊》第10期(1999年6月),頁4-10。
    鄭毓瑜:〈連類、諷誦與嗜欲體驗的傳譯──從〈七發〉的療疾效能談起〉,《清華學報》第36卷(2006年12月),頁399-425。
    鄭飛洲:〈「巫、舞」的原初形態及演化〉,《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頁21-27。
    鄭亞萌:〈漢代樂舞研究現狀與反思〉,《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0年第1期,頁41-46。
    鄭亞萌:〈南陽漢畫像石中舞姿形象的梳理與辨析〉,《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1年第1期,頁19-25。
    蘇慧霜:〈二南、楚歌、樂府──楚地南音探微〉,《勵耘學刊(文學卷)》2011年第2期,頁58-80。
    蘆金峰、曹一鳴:〈《詩經》中樂舞文化研究〉,《殷都學刊》2016年第4期,頁109-113。
    顧穎:〈漢畫像中巫舞的表現形式及文化意義〉,《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頁43-47。
    [日]小南一郎:〈《楚辭》的時間觀念〉,《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頁72-79。
    [日]谷口洋:〈從〈七發〉到〈天子游獵賦〉──脫離上古文學傳統,確立漢賦表現世界〉,《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頁80-88。
    [美]康達維(David R. Knechtges)撰,彭行譯:〈漢頌──論班固〈東都賦〉和同時代的京都賦〉,《文史哲》1990年第5期,頁10-15。

    五、專書篇章
    王夢鷗:〈漢魏六朝文體變遷之一考察〉,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本第二分(1979年6月),頁381-423。
    王學玲:〈食.色饗宴──漢代辭賦宴樂場域中之女性書寫〉,收入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六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出版,2008年,頁229-248。
    朱曉海:〈漢賦男女交際場景中兩性關係鉤沉小記〉,收入氏著《漢賦史略新證》,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頁543-580。
    陳成文:〈「七」體考辨〉,收入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九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出版,2014年,頁51-68。
    陳成文:〈枚乘〈七發〉之結構考察〉,收入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十二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2022年,頁265-282。
    楊玉成:〈樂府詩的套語〉,收入政大中文系編:《王夢鷗教授九秩壽慶論文集》,臺北:政大中文系,1996年,頁229-301。
    臺靜農:〈兩漢樂舞考〉,收入氏著《靜農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頁1-56。

    六、學位論文
    方英敏:《先秦美學中的身體審美和身體問題》,天津:南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白豪:《先秦兩漢女樂研究》,安徽:淮北師範大學中國史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杜鵑:《漢代樂舞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中國古代史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李建隆:《敦煌壁畫中的樂舞演出與演出空間》,上海: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戲曲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周淑茹:《唐詩中的樂舞及舞蹈表演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昝風華:《漢代風俗文化與漢代文學》,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華泓嘉:《漢代歌詩樂舞之異域元素與文化闡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蕭心瑩:《兩漢「女樂」舞者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謝秀卉:《漢魏樂府歌詩和口頭性藝術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鄭永樂:《先秦兩漢魏晉六朝舞蹈文學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七、圖錄總集
    蔣英炬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1卷.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
    賴非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2卷.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焦德森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3卷.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信立祥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4卷.江蘇、安徽、浙江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湯池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5卷.陝西、山西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王建中、趙成甫、魏仁華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6卷.河南漢畫像石》,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高文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7卷.四川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周到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8卷.石刻線畫》,濟南:山東美術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八、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和資訊科學研究所:《小學堂》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aguwen?kaiOrder=3630(檢索日期:2023年9月18日)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815100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100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0401.pdf3322KbAdobe PDF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