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478/144464 (79%)
Visitors : 51487023      Online Users : 24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宗教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3559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3559


    Title: 戰後台灣佛教水陸法會的變革(1987-2023): 佛光山、靈鷲山、法鼓山之比較
    ";The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t Water and Land Dharma Assemblies in Post-War Taiwan (1987-2023): Comparing the Orders of Fo Guang Shan, Ling Jiou Mountain, with Dharma Drum Mountain"
    Authors: 釋天宏
    Shi, Tien-Hung
    Contributors: 李玉珍
    Li, Yu-chen
    釋天宏
    Shi, Tien-Hung
    Keywords: 水陸法會
    靈鷲山
    佛光山
    法鼓山
    臺灣佛教
    Water and Land Dharma Assembly
    Lingjiou Mountain
    Fo Guang Shan
    Dharma Drum Mountain
    Taiwanese Buddhism
    Date: 2024
    Issue Date: 2024-09-04 16:04:50 (UTC+8)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水陸法會的當代變革特色,以佛光山、靈鷲山及法鼓山的水陸法會為例。它們在水陸法會舉辦中展現的創新特質,涵蓋水陸法會的變革理念、空間規劃、壇場設計以及代表性特色等。這些寺院的水陸法會變革在秉承傳統的同時,也融入現代社會的元素,使其儀式設置得以在當代文化中持續發展。
    佛光山的「萬緣水陸法會」旨在強調人間佛教的理念,即本著人間佛教的理念為出發點,改良傳統水陸法會中不合時宜之作法,如舉行於半夜的內壇作息,更改為白天舉行。如此方式更佳融入於現代生活之中,並呈現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創新趨勢。靈鷲山舉辦的『大普施』水陸法會,則注重儀式的精緻與氛圍的營造,以提升精神體驗,反映對於傳統儀式的尊重與再詮釋。尤其南傳壇、密壇與漢傳「三乘合一」的水陸壇場設計,賦予水陸法會的融合特色,提供不同教派的佛教的互動平台。法鼓山則將『大悲心』水陸法會涵蓋於環保、數位、禪修及教育四大範疇,進行大改造。組織近200人的專業研究團隊,全方位深入探討水陸法會的起源、歷史、教義、藝術、數位等,體現出一種實踐佛教精神的現代化方式。
    本論文以水陸法會儀式與空間規劃,探討傳統與當代的壇場重置設計,添增當代的氛圍感和參與感。上述寺院的水陸法會在特的活動安排和儀式內容,從而吸引了不同背景的信眾參與,展現出水現代社會中的多樣性和活力。比較這些空間變革隱含的現代意義及功能,可知它們如何再詮釋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體現營造現代社會的價值觀,提供當代水陸法會變革的典範。
    This study aims to delve into the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ve features of Water and Land Dharma Assemblies (WLFAs), using Lingjiou Mountain, Dharma Drum Mountain, and Fo Guang Shan as examples. The innovative traits displayed by Fo Guang Shan, Lingjiou Mountain, and Dharma Drum Mountain in organizing WLFAs cover various aspects, including reformative concepts, spatial planning, altar design, and represen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LFAs. In terms of transformation, these temples have integrated traditional elements with modern societal aspects, enabling the continuity of WLFAs within contemporary culture.
    Fo Guang Shan, emphasizing the concept of Humanistic Buddhism, organizes the "Universal Water and Land Dharma Assembly" with a focus on adapting traditional practices to contemporary life, such as conducting inner altar rituals during daytime instead of midnight, embodying a trend of blending tradition with modernity. Lingjiou Mountain's "Great Universal Offerings Water and Land Dharma Assembly" emphasizes the refinement of rituals and the creation of a sublime spiritual experience, reflecting a respectful re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practices. The design of the water and land altars combining Southern, Tantric, and Han traditions imbues the WLFAs with a new integrated feature and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interaction among different Buddhist sects.
    On the other hand, Dharma Drum Mountain's "Great Compassionate Hearts Water and Land Dharma Assembly," guided by the temple's mission of "elevating human character and building a Pure Land on Earth," undergoes a major transformation in four aspec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igitalization, meditation, and education. This reform is based on extensive research covering various aspects of the origin, history, doctrine, art, and digitalization of WLFAs conducted by a professional team of nearly 200 members. It eliminates outdated practices and incorporates contemporary societal values, exemplifying a modernized approach to practicing Buddhist principles.
    Regarding spatial reconfiguration and integration, these three temples prioritize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WLFAs with modern spatial designs, creating altar spaces with contemporary characteristics that enhance the atmosphere and participation of the rituals. Changes in spatial planning and altar structure have been made, with each temple offering unique activity arrangements and ritual content to attract participants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showcasing the diversity and vitality of WLFA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By comparing the stylistic features and spaces of these three temples, we can discern the underlying modern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ality. These meanings not only reflect the inheritance and re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respond to and guide contemporary societal values, providing a paradigm for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WLFAs.
    Reference: 一、佛教藏經或原典文獻
    東晉‧佛馱跋陀羅,《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9。
    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冊25 。
    後秦‧鳩摩羅什譯,《梵網經》,《大正藏》冊24。
    唐‧不空,《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 冊8。
    唐‧承澄,《冥道供》,《阿娑縛抄》卷166,《大正藏‧圖像部》卷9。
    唐‧道宣撰述,《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大正藏》冊40。
    唐‧實叉難陀譯,〈施食正名〉,《施食通覽》卷1,《卍新續藏》冊57。
    唐‧實叉難陀譯,〈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施食通覽》卷1,《卍新續藏》冊57。
    宋‧志磐,《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盛會儀軌會本》,版存浙甯天童寺藏經樓,1917年。
    宋‧法賢,《佛說布施經》,《大正藏》 冊16。
    宋‧遵式,《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大正藏》冊46。
    宋‧蘇軾,〈水陸法像贊並序〉,《卍續藏》冊101。
    元‧正澄,〈月江和尚語錄序〉,《月江正印禪師語錄》,《卍新續藏》冊71。
    明‧袾宏重訂,《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卍新續藏》冊74。
    明‧祩宏,《竹窗隨筆》,《中華藏》第二輯129。
    明‧祩宏,《雲棲法彙(選錄)雲棲共住規約-附錄十一水陸道場議》,《嘉興藏》 冊33。
    明‧智序,《靈風宗論。水陸大齋疏》下冊,卷4,台中:青蓮,1994年。
    明‧雲棲祩宏,《雲棲法彙》,《嘉興藏》冊33。
    明‧雲棲祩宏,《雲棲淨土彙語》,《續藏經》冊62 。
    清‧呎觀,《法界聖凡水陸大齋普利道場性相通論》,《卍續藏》冊129。
    民國‧法裕,《水陸儀軌會本》,臺中:瑞成書局,2005年。
    無名叟著,《慨古錄》,《卍新續藏》冊65。
    民國‧侯沖,《廣施無遮道場儀》,《藏外佛教文獻》冊6。
    二、專書或學位論文
    于飛,《漢傳佛教寺院經濟演變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14年。
    心定和尚,《畫說水陸法會》,台北:佛光,2013年。
    王見川、釋道成著,《圓光寺誌》,中壢:圓光佛學研究所,2006年。
    永富,《二六時中會瑜伽:要超度先人,先超度自己》,台北:香海文化,2019年。
    永芸,《佛光山開山四十周年紀念特刊-9,佛光山大事記》,高雄:佛光山文教,2007年。
    田元華,《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台中:瑞成,2018年。
    田青,《佛教音樂的華化(下)》,台北:香海文化,2011年。
    印順導師,〈中國佛教瑣談-經懺法事〉《華雨選集》,台北:正聞出版,1995年。
    朱岩,《南朝紀事:梁武帝蕭衍的水陸道場》,吉林: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07年。
    匡宇,〈台灣佛教史〉,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史論集(八)–台灣佛教史篇》,台北;大乘文化,1978年。
    戒德長老口述,鄭栗兒撰文,《戒德老和尚百歲回顧-梵音度眾》,台北:妙法寺,2009年。
    吳老澤口述,卓遵宏、侯坤宏主訪,周維朋等紀錄整理,《台灣佛教一甲子:吳老澤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03年。
    妙翎兒,《一次讀懂梁皇寶懺》,台北:大喜文化,2015年。
    戒德長老口述、鄭栗兒撰文《梵音度眾-戒德老和尚百歲回顧》,台北:妙法寺,2009年。
    李纘錚記,〈虛雲和尚法彙-開示〉《虛雲和尚法彙》,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1969年。
    卓遵宏、侯坤宏訪問,《如悟法師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08年。
    周叔迦,〈佛教的儀式-(四)重要佛事〉《法苑叢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周叔迦,《周叔迦佛學論著集‧法苑叢談》,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林子青,〈中國佛教儀軌制度-水陸法會〉,北京:中國佛教協會,2008年。
    林光明,《漢傳唐本尊勝咒研究(附CD)》,台北:光明文集,2006年。
    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籌備會,〈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壇越手冊〉,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
    法鼓山智慧隨身書,《四種環保》,台北:法鼓文化,2009年。
    法鼓山智慧隨身書,《承先啟後的中華禪法鼓宗》,台北:法鼓文化,2009年。
    法鼓山智慧隨身書,《法鼓山的方向》,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法鼓山智慧隨身書,《法鼓山的共識》,台北:法鼓文化,2009年。
    法鼓山智慧隨身書,《法鼓山的共識-理念、精神、方針、方法》,台北:法鼓文化,2009年。
    法鼓文化編著,《法會50問》,台北:法鼓文化,2016年三版。。
    牧田諦亮,〈水陸法會小考〉《佛教-與歷史文化》,北京:宗教文化,2001年。
    牧田諦亮,〈水陸會考證〉,索文林等譯,《中國近世佛教史研究》,台北: 華宇出版社,1985年。
    侯沖,《漢傳佛教、宗教儀式與經典文獻之研究:侯沖自選集》,台北:博揚文化,2016年。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小叢書(二OO)-萬緣法會的利益與功德》,新北市:香海文化,2020年。
    佛光山宗委會,《佛光山大事紀-佛光山開山四十周年紀念特刊9》,高雄:佛光文教,2007年。
    施叔青,《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傳》,台北:時報文化,2001年。
    洪國正,《金門兩岸和平水陸法會活動特刊》,金門:金門大佛園區開發基金,2007年。
    洪錦淳,《水陸法會儀軌》,台北:文津出版,2006年。
    候沖,《中國佛教儀式研究:以齋供儀式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荒木見悟,《雲棲祩宏研究》,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5年。
    袁瑾,《佛教、道教視野下的焰口施食儀式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3年。
    參學室,〈大悲心修行自知錄〉,台北:法鼓文化,2010年。
    參學室,《2010年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地區說明會宣講員培訓手冊》,台北,2010年。
    符芝瑛,《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6年,頁48-88。
    張運華,〈水陸法會-追薦亡靈,普濟眾生〉《中國傳統佛教儀軌》,台北,立緒文化,1998年。
    張蘭石、黃運喜,《天地冥陽水陸儀文》,台北:新文豐,2017年。
    陳大為、鍾怡雯.,《靈鷲山外山 : 心道法師傳》,台北:商務印書館,2014年。
    陳省身,《普濟幽冥-瑜伽焰口施食》,新北市:台灣書房,2012年,二版。
    黃敦厚,《大甲鎮瀾宮現存清代水陸法會掛軸研究》,台中:豐饒文化,2018年。
    楊維中,〈儀軌卷:禮儀、節日-水陸法會〉《中國佛教百科全書》,江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聖凱,《中國漢傳佛教禮儀》,北京:宗教文化,2004年,三版。
    聖嚴法師,〈為什麼要做佛事〉《學佛知津》,台北:東初出版社,1985年。
    釋聖嚴,《律制生活》,台北:東初,1993年。
    施叔青,《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傳》,臺北:時報文化,2000年。
    課程講義,《佛教法式儀軌》,中壢:圓光佛學院高三班講義,2005年。
    賴金光,《法會活動規劃》,台北:大千出版社,2000年。
    賴信川,《中國佛教法儀梵唄史稿》,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年。
    戴曉雲,《佛教水陸畫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簡意濤,《振興台灣佛教發展大未來》,台北:大千出版社,2017年。
    藍吉富,(諷誦在大乘佛教中的意義)《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台北:東大出版,1995年。
    龐君豪總編,闞正宗紀錄、侯坤宏採訪,《台灣經懺佛事綜橫談-源靈法師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09年。
    闞正宗,《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正編)》,台北:大千出版,2004年。
    釋了意,《擺渡:讓心與水陸相應》,台北: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20年。
    釋心道,《大悲壇城的升起》,台北: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16年。
    釋心道,《唯信:心道大和尚水陸開示集》,台北: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20年。
    釋永東,《當代台灣佛教發展趨勢》,台北:蘭臺出版社,2011年。
    釋如悟,《推動僧伽教育捨我其誰》,台北:中國佛教會,2011年。
    釋如悟發行、釋性嚴總策畫,《圓光佛學研究所三十週年【紀念特刊】-菩提行願。傳衍三十》,中壢:圓光佛研所,2017年。
    釋性願主編,《圓光百年-圓光禪寺開山一百週年回顧展集錦》,中壢:圓光禪寺,2017年。
    釋星雲,《星雲大師全集126-第四類〔講演集〕23隨堂開示錄12集會共修(上)》,高雄:佛光出版,2017年。
    釋星雲,《星雲大師全集126-第四類〔講演集〕24隨堂開示錄13集會共修(下)》,高雄:佛光出版,2017年。
    釋星雲,《星雲大師全集304-第十類〔佛光山行事圖影〕08國際交流》,高雄:佛光出版,2017年。
    釋星雲,《星雲大師全集305-第十類〔佛光行事圖影〕09全球弘法》,高雄:佛光出版,2017年。
    釋惠空主編,《中國佛教百年大事輯錄》,台北:中國佛教會,2011年。
    釋惠空著,《台灣佛教發展脈絡與展望》,台中:慈光禪學院,2013年。
    釋聖嚴,《聖嚴法師學思歷程》,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釋聖嚴,〈聖嚴師父序〉《大悲心水陸儀軌》,台北: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9年。 
    釋慧斐,《人間佛教的實踐-使者的紀錄》,高雄:佛光文化,2022年。
    釋聖嚴,《美好的晚年》,台北:法鼓文化,2010年。      
    釋滿義,《星雲學說與實踐》,台北:遠見天下,2015年。
    靈鷲山文獻暨出版中心,《靈鷲山2014弘法紀要》,台北: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1 5年。
    靈鷲山水陸研究編纂小組,《水陸奇緣:17個生命大和解的故事》,台北:靈鷲山,2014年。
    靈鷲山水陸研究編纂小組,《時間與空間的旅行(水陸20紀念版)》,台北:靈鷲山,2014年。
    靈鷲山水陸研究編纂小組,《時間與空間的旅行(增定版)》,台北:靈鷲山,2011年。
    靈鷲山水陸研究編纂小組編著,《時間與空間的旅行-天地冥陽水陸普渡大齋勝會》增訂版永和區: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11年。
    靈鷲山出版暨研究中心,《明心不昧-百丈禪寺祖庭水陸禪》,台北: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11年。
    靈鷲山水陸研究,《水陸奇緣-17個生命大和解的故事》,台北: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14年。
    靈鷲山教育院水陸研究小組,《放生》,台北: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16年。
    靈鷲山教育院水陸研究小組,《梁皇壇》,台北: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16年。
    靈鷲山教育院水陸研究小組,《焰口》,台北: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16年。
    靈鷲山教育院水陸研究小組,《齋天》,台北: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16年。
    靈鷲山教育院水陸研究小組,《齋僧》,台北: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16年。

    三、期刊論文
    心齋,〈金山第:一水陸法會〉,《中華遺產》第5期,2007年,頁42~47。
    心淨,〈關於「梁皇寶懺」〉,《佛教文化》第3期,2005年,頁53-55。
    心澄,〈略論「金山水陸」的傳承和發揚〉,《法音》第3期,2017年,頁39-45+36。
    心齋、才云、李玉祥,〈金山:第一水陸法會〉,《中華遺產》第5期,2007年,頁42-47。
    方濟,〈水陸法會沿革〉,《佛教典故-中國佛教雜誌 》第48卷第10期總57,2004年,頁30-35。
    王飛朋,〈魏晉南北朝佛教懺法考述〉,《宗教學研究》第4期,2017年,頁94-101。
    王堃,〈淨土宗八祖蓮池大師及其思想特色〉,《法音論壇》第237期,2004年,頁11-17。
    白萬榮,〈梁武帝與“水陸緣起”〉,《青海社會科學》第6期,199年,頁103-106+114。
    吳華,〈佛教放焰口儀式雜說〉,《宗教學研究》第2期,2014年,頁109-115。
    李小榮,〈水陸法會源流略說〉,《佛教文史-法音》第4總260期,2006年,頁42~52。
    李玉珍,〈跨地同坐一門禪修:法鼓山的國際法脈觀〉,《第六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年,頁1-24。
    李婷婷,〈洛陽白馬寺“水陸法會”儀式及其音聲研究〉,《黃河科技大學學報》第17卷,第3期,2015年,頁97-101。
    周耘,〈漢傳佛教大型法會《水陸儀軌》版本研究〉,《星海音樂學院學報》第3期,2010年,頁110-115。
    林培安,〈叢林度化觀水陸—中國佛教梵唄儀軌淺談〉,《音樂藝術》第02期,1988年,頁28-32。
    林鍾妏,〈法相莊嚴-觀照自己的心鏡〉,《人生雜誌》294期,2008年,頁2 8-29。
    林鍾玟,〈新時代的法會藝術-法鼓山水陸法會中環保、創意和人文關懷〉,《人生雜誌》293期,2002年,頁40-44。
    胡春雷,〈我國憲法土地政策規範之探討〉,《Economic Research》卷6,國家發展委員會,2006年,頁33-72。
    果律,〈佛教知識-漫談佛教的「水陸法會」〉,《香港佛教》第430期,1996年,頁24-25。
    邱惠敏,〈聖嚴法師的定課〉,《人生雜誌》326期,201 0年,頁30-33。
    侯沖、張蓓蓓,〈眉山水陸考〉,《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8卷,第1期,2016年,頁31-38+169。
    洪錦淳,〈佛教「水陸法會」對道教文化的融攝〉,《興大人文學報》34期(上) ,2004年,頁1-6。
    洪錦淳,〈隱沒與化名:17個當代臺灣水陸感應故事的敘事研究〉,《應用語文學報》8期,2018年,頁39-58。
    洪錦淳,〈「水陸法會」的當代視角--以〈祖師規約〉為切入點〉,《中護學報》7期,2008年,頁1-18。
    高雅俐,〈從「展演」觀點論音聲實踐在臺灣佛教水陸法會儀式中所扮演的角色〉,《臺灣音樂研究》第01期,2005年,頁1-28。
    高雅俐,〈從儀式?舞臺化?到舞臺?儀式化?:戰後臺灣佛教儀式音樂展演的轉變—以佛光山、法鼓山、慈濟基金會為例 (I)〉,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101-2410-H009-039,2004年,頁5
    常正,〈廈門金門舉行「兩岸和平消災祈福水陸法會」〉,《法音》第11期,2006年,頁35。
    陳俊吉,〈佛教水陸法會的水陸畫與儀文關係探究〉,《玄奘佛學研究》38期,2022年,頁71-114。
    黃國清,〈天台懺儀的整體研究—從隋唐到宋代〉,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11年,頁1-23。
    黃運喜,〈當代台灣寺院經濟與寺產問題〉,《玄奘佛學研究》8期,2007年,頁1-30。
    圓光水陸籌備小組,〈各期水陸宣傳文宣〉,《圓光新誌》第43-166期,2000-2019年。
    道昱,〈水陸法會淵源考〉,《普門學報》37期,2007年,頁1-20。
    聖凱,〈普度眾生的水陸法會〉,《世界宗教文化》第4期,2000年,頁39-42。
    聖凱,〈漢傳佛教水陸法會大觀〉,《中國宗教》第9期,2003年,頁54-55+71-72。
    聖嚴,〈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中華佛學學報》No.7,1994年。
    聖嚴,〈《法鼓山的方向:理念》「心六倫」運動的目的與期許〉,《法鼓》雜誌212-215期,2020年。
    鄭志明,〈台灣寺院經濟資源的運用問題〉,《人間佛教研究》2期,2012年,頁75-108。
    劉怡寧,〈異質空間與文化治理:以世界宗教博物館為個案的考察〉,《新世紀宗教研究》第11卷第4期,2013年,頁49-80。
    劉紅梅,〈晚明三教融合背景下的佛教禮儀改革—蓮池袾宏對水陸法會的規範和整治〉,《銅陵學院學報》第7卷,第6期,2008年,頁83-85。
    潘春華,〈鎮江金山水陸法會〉,《尋根》第4期,2014年,頁65-69。
    戴曉雲,〈水陸法會起源和發展再考〉,《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4卷,第1期,2015年,頁479-487。
    戴曉雲,〈北水陸法會修齋儀軌考〉,《世界宗教研究》第1期,2008年,頁48-57。
    戴曉雲,〈北水陸修齋儀軌續考〉,《佛學研究》,2016年,頁276-284。
    謝生保、謝靜,〈敦煌文獻與水陸法會—敦煌唐五代時期水陸法會研究〉,《敦煌研究》第2期,2006年,頁40-48。
    豐子愷,〈放焰口〉,《法音》第11期,1991年,頁38。
    藍吉富,〈抉擇、揚棄與衍生─佛教多元傳承之歷史經驗的剖析〉,《多元的傳承:馬來西亞佛教的實踐:第二屆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17年,頁4-15。
    顏靜,〈水陸法會,生命的完成禮〉,《有緣人》第273期,2019年,頁30-31。
    釋永富 ,〈從人間佛教思想探討佛光山水陸法會〉,《人間佛教學報藝文》6, 2016年。
    釋印隆,〈從天台圓觀論水陸儀軌之真法供養精神〉,《中華佛學研究》12期,2011年,頁37-83。
    釋永本,〈論佛光山史志的編纂—以四十周年紀念特山為例〉,《佛教圖書館館刊》60期,2015年,頁81-85。
    顧農,〈“放焰口”與盂蘭盆節〉,《尋根》第1期,2009年,頁88-90。

    四、學位論文
    于光華,《「水陸法會」懺法之研究》,宜蘭:佛光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余秀敏,《台灣佛教大齋天法會之研究─田野調查和伊理亞德式的詮釋》,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金環,《水陸法會場域形式變遷之探討:以臺灣靈鷲山無生道場為例》,高雄: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邱素真,《法鼓山水陸法會牌位數位化之影響研究》,金山: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侯沖,《中國佛教儀式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2009年。
    洪錦淳,《《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
    高煥循,《聖嚴法師「心六倫」的思想與實踐》,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許家賢,《以科技接受模式觀點探討水陸法會之網路共修》,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5年。
    郭靜如,《佛教與「環保」:台灣法鼓山的環保理念與實踐》,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 9年。
    陳省身,《台灣當代佛教瑜伽燄口施食法會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陳堯均,《中國佛教的水陸法會之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宗教及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曾國全,《臺灣當代水陸外壇儀軌之參與觀察與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
    曾榮貴,《天台一心三觀與三諦思想之研究(兼論藏、通、別教之三觀三諦)》,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2006年。
    黃惠英,《從心靈環保論法鼓山水陸法會》,宜蘭:佛光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黃敬涵,《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的特色》,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黃敬涵,《非營利組織行銷策略之研究-以法鼓山推廣心靈環保理念為例》,台北: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碩士論文,2007年。
    楊佩諭,《「大悲心水陸法會特展」展示設計與展示成效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鄒燕淩,《中國漢傳佛教梵唄研究》,四川: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劉紅梅,《蓮池大師思想研究》,四川: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劉怡寧,《宗教治理與文化創新:台灣人間佛教的現代性》,台北:台灣大學博士論文,2019年。
    黎雅慧,《從佛教水陸法會儀文探討南北水陸 —召請下堂的異同—》,新竹: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戴曉雲,《《北水陸法會圖》考》,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釋印隆,《水陸儀軌之天臺圓觀思想研究》,金山: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釋天宏,《戰後臺灣中壢圓光禪寺「育僧水陸大法會」之探討》,中壢:圓光佛學院,2019年。
    釋通韻(曾文淑),《台灣佛教往生蓮位與超薦法會之研究》,花蓮: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五、國外資料
    George Z. F. Bereda,”Comparative Method in Educatio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64.
    周耘,《天寧禅寺仏教儀礼音楽の研究: 「水陸法会」を中心に》,博士學位論文,東京藝術大學,2007年。 [Phd, 東京芸術大学]. https://cir.nii.ac.jp/crid/1110001310180069248
    周耘,〈水陸法会の歴史的沿革と儀礼の構成についての研究〉,《中国仏楽研究シリーズ(3)》,黄檗文華,2009年,頁326-291。


    六、網路與電子資料
    靈泉禪寺網頁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7/ourstage/a_0103.htmm
    靈鷲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093.org.tw/
    佛光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fgs.org.tw/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ddm.org.tw/
    法鼓山數位學習網http://www.dharmaschool.com
    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專網http://shuilu.ddm.org.tw/
    星雲,〈星雲大師參學瑣憶-印順法師、戒德老和尚〉,《佛光新聞-大師專區》網站2017.11.07,https://www.lnanews.com/news/107736,(2023.09.26)。
    闞正宗,〈中國佛教會〉,《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2009.11.09,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239,(2023.02.17)。
    〈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收錄於「法鼓山網站」網址:https://shuilu.ddm.org.tw/index_tw.php (2024.4.8)。
    心道法師開示,〈靈鷲山水陸空大法會0825內壇結界 心道法師慈悲開示 菩提種化善意念〉,「靈鷲山佛教教團」網站新聞,2012.8.25,https://www.093.org.tw/news_in.aspx?siteid=&ver=&usid=&mode=&mnuid=1385&modid=54&nid=6025&noframe=,(2023.05.28上網)。
    賴敬堯,〈依空法師 演說水陸緣起〉,佛光新聞,2015.5.30,https://www.lnanews.com/news/82667(2023.09.26上網)。
    永苓,〈佛光山美洲萬緣水陸法會-西來寺雲來集〉,佛光新聞,2015.04.19,https://www.lnanews.com/news/102016(2023.10.07上網)。
    法宣,〈大馬首辦水陸法會 2萬人共襄盛舉〉,佛光新聞,2016.05.01,https://www.lnanews.com/news/91945(2023.10.07上網)。
    穎嵐,〈佛光山啓建年度萬緣水陸法會之殊勝佛緣〉,佛光新聞,2022.11.16,https://www.lnanews.com/news/147301(2023.09.26上網)。
    釋星雲2017〈佛教寺院經濟來源〉,收錄於《星雲大師全集126-第四類〔講演集〕10人間與實踐70》,高雄:佛光出版。電子版 http://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3714(l2023.03.10上網)。
    金門縣議會,〈兩岸消災祈福大法會籌備處揭牌〉,「金門縣議會新聞」網站,106.05.27https://www.kmcc.gov.tw/8844/8847/8850/32631/ (2024.03.12上網)。
    常智法師、果慨法師,〈韓國佛教儀禮文化國際論壇-分享水陸法會傳承與創新〉,《法鼓雜誌》,網路版326期,2017年,https://www.ddm.org.tw/maze/326/page1.html(2024.03.12上網)。
    (依漢學格式編排)
    佚名,〈清明眾姓水陸法會〉,大陸玉佛寺官網2018.03.03 http://www.yufotemple.com/view/232 (2024.05.31)
    佚名,〈水陸法會基本常識〉,壹讀新聞網2018.09.26 https://read01.com/zP5KnNB.html(2024.05.31
    無名,〈FGS佛光山水陸法會五千信眾回山〉,佛光新聞,2000.12.19,https://www.lnanews.com/news/20560,(2023.09.26上網)。
    上戒下德老和尚圓寂讚頌委員會,〈上戒下德老和尚生平事記-訃聞〉,《戒德老和尚專頁》網站2011.06.28,http://www.muni-buddha.com.tw/buddhanet/buddhist-10.html,(2024.07.04)。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1091560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15600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宗教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600201.pdf8419KbAdobe PDF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