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6850/147881 (79%)
Visitors : 64291591      Online Users : 600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7636


    Title: 「翻譯性」的驅動: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歷史想像
    Impetus of Translationality: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Novels
    Authors: 史聖智
    Shih, Sheng-Chih
    Contributors: 陳佩甄
    Chen, Pei-Jean
    史聖智
    Shih, Sheng-Chih
    Keywords: 翻譯性
    歷史書寫
    殖民地通譯
    台灣文學史
    台灣主體性
    Translationality
    Historical writing
    Colonial interpreters
    Taiwanese literary history
    Taiwanese subjectivity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7-01 14:03:49 (UTC+8)
    Abstract: 本論文探討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歷史想像,以翻譯研究的視角分析歷史書寫在「翻譯性」(translationality)的思考與實踐,聚焦小說如何在文字、主題與形式上呈現強烈的「翻譯性」,進而改變喚醒歷史記憶的方法,驅動這一波大量蘊含歷史書寫的文學現象。本論文所指涉的「翻譯性」,主要可分成三個層面:其一是文字層面,包括翻譯感、混語言、跨語言的文字已是這類小說的基本骨肉;其二是主題層面,包括殖民地通譯、翻譯家、翻譯史、語言思考等少見的題材開始躍居小說核心;其三是形式層面,包括後設、互文、架空、斷裂敘事等相似於翻譯再創的手法大量運用。本論文分別從「殖民地通譯」、「台灣文學/史」、「台灣主體性」三個面向,分析六本具「翻譯性」特質的歷史書寫作品。首先第一個面向,分析《臺灣漫遊錄》(2020)與《裡面的裡面》(2020)的殖民地通譯,聚焦小說動用後設與特殊的翻譯表現形式,挑戰傳統翻譯框架,讓通譯、女同志、左翼分子從歷史深層「翻譯」出來;第二個面向,分析《文藝春秋》(2017)與《醉舟》(2022)的台灣文學/史,聚焦小說動用互文與架空敘事,挑戰單一線性的文學史觀,在前人所塑造的模糊或錯誤的既定印象中,「翻譯」全新的想像;最後一個面向,則是分析《華麗島軼聞:鍵》(2017)與《新寶島》(2021)的台灣主體性,聚焦小說動用特殊的斷裂與翻譯形式,從中文與譯文之間尋覓新的語言主體,想像台灣主體性,也想像屬於這塊土地的「台灣性」。本研究認為,近十年的歷史書寫更關注語言與翻譯的多元表現形式,藉由「翻譯性」與歷史想像的交織,打破傳統歷史書寫的框架,建構屬於新世代的歷史記憶。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Taiwanese contemporary fiction, examining historical writing through the len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ality”. It explores how these novels exhibit a pronounced sense of translationality in their language, themes, and narrative forms, thereby transforming the modes through which historical memory is reawakened and fueling a recent literary phenomenon marked by an abundance of historical narratives. The term “translationality”, as used in this study, encompasses three principal dimensions. First, on the linguistic level, these works are fundamentally constructed through a sense of translation, mixed languages, and translingual writing. Second, on the thematic level, topics such as colonial interpreters,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linguistic reflection—subjects rarely foregrounded in fiction—emerge as central concerns. Third, on the formal level, narrative techniques akin to translational re-creation, such as metafiction, intertextuality, speculative reimagining, and fragmented storytelling, are widely employed. This thesis analyzes six novels characterized by “translationality” in historical writing, organized around three thematic axes: colonial interpreters, Taiwanese literature/history, and Taiwanese subjectivity. The first section analyzes Taiwan Travelogue (2020) and Inside the Inside (2020), focusing on their representations of colonial interpreters. These novels utilize metafiction and innovative translation-related narrative forms to challenge traditional frameworks of translation, bringing to the fore figures such as interpreters, lesbians, and leftist intellectuals who have been "translated" from the deeper layers of history. The second section analyzes The Contents of the Times (2017) and Seasickness (2022), focusing on how they engage with Taiwanese literary/historical discourse through intertextuality and speculative narration, thereby disrupting linear and singular historiographical narratives and "translating" new imaginaries out of inherited or distorted perceptions. The final section analyzes Tales of Glamorous Island: The Key (2017) and The Formosa Exchange (2021), center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aiwanese subjectivity. These novels employ fragmented and translational forms to explore new linguistic subjectivities situated between Chinese and translated language, reimagining both Taiwanese identity and a historically situated sense of "Taiwaneseness". This study argues that in the past decade, historical writing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has increasingly foregrounded the diverse expressive form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Through the interplay of “translationality” and historical imagination, these works challenge traditional models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generation’s historical memory.
    Reference: 一、文學作品

    朱嘉漢,《裡面的裡面》(台北:時報,2020年)。
    ───,《醉舟》(新北:印刻,2022年)。
    朱宥勳、黃崇凱編,《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台北:釀出版,2011年)。
    李旺台,《播磨丸》(台北:圓神,2016年)。
    何敬堯、楊双子、陳又津、瀟湘神、盛浩偉等著,《華麗島軼聞:鍵》(台北:九歌,2017年)。
    吳明益,《單車失竊記》(台北:麥田,2015年)。
    吳濁流著,黃玉燕譯,《亞細亞的孤兒》(高雄:春暉,2008年)。
    郭松棻,《奔跑的母親》(台北:麥田,2002年)。
    ───,《雙月記》(台北:草根,2001年)。
    ───,《驚婚》(新北:印刻,2012年)。
    翁鬧著,黃毓婷譯,《破曉集──翁鬧作品全集》(台北:如果,2013年)。
    黃崇凱,《文藝春秋》(新北:衛城,2017年)。
    ───,《新寶島》(台北:春山,2021年)。
    楊双子,《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台北:寶瓶,2020年)。
    ───,《臺灣漫遊錄》(台北:春山,2020年)。
    葉石濤,《台灣男子簡阿淘》(台北:草根,1996年)。
    穆罕莫杜・薩拉希(Mohamedou Ould Slahi)著,董文琳譯,《失控的審判:我在關塔那摩的日子》(台北:開學文化,2021年)。

    二、學術專書

    巴特・摩爾—吉爾伯特(Bart Moore-Gilbert)著,彭淮棟譯,《後殖民理論》(台北:聯經,2004年)。
    王汎森,《天才為何成群地來:知識創造的人文向度》(台北:允晨,2019年)。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台北:麥田,1998年)。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台北:聯經,2017年)。
    ───,《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台北:聯經,2013年)。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2005年)。
    安東尼・皮姆(Anthony Pym)著,賴慈芸譯,《探索翻譯理論》(台北:書林,2016年)。
    李育霖,《翻譯閾境:主體、倫理、美學》(台北:書林,2008年)。
    邱貴芬,《臺灣文學的世界之路》(台北:政大出版社,2023年)。
    ───,《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年)。
    吳錫德,《翻譯空間》(台北:書林,2009年)。
    林芳玫,《是誰在說故事?當代台灣歷史小說的性別與族群》(台中:天空數位圖書,2023年)。
    孟樊,《文學史如何可能:臺灣新文學史論》(台北:揚智文化,2006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11年)。
    陳佩甄,《愛的文化政治:台韓現代親密關係的殖民系譜》(台北:政大出版社,2023年)。
    陳建忠,《記憶流域:臺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新北:南十字星,2018年)。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2010年)。
    通猜・威尼差恭(Thongchai Winichakul)著,袁劍譯,《圖繪暹羅:一部國家地緣機體的歷史》(南京:譯林,2016年)。
    許雪姬,《離散與回歸:在滿洲的臺灣人(1905-1948)下冊》(新北:左岸,2023年)。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莊仲黎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台北:商周,2019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2004年)。
    黃清順,《「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臺發展──以1983~2002年作為觀察主軸》(高雄:麗文文化,2011年)。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王淑燕等譯,《東方主義》(新北:立緒,1999年)。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1994年)。
    鄭順聰,《台語好日子:學台語的第一本書》(新北:木馬,2017年)。
    熱拉爾・熱奈特(Gérard Genette)著,史忠義譯,《熱奈特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2001年)。
    劉禾(Lydia H. Liu)著,宋偉杰等譯,《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北京:三聯,2022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6年)。
    ───,《後殖民與日治記憶:二十一世紀台灣小說》(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年)。
    ───,《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2008年)。
    賴香吟,《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台灣小說風景》(新北:印刻,2019年)。
    聶雅婷,《再思臺灣主體性:穿越身分幻影與越界正義可能性》(臺北:秀威資訊,2022年)。
    羅婷,《克里斯多娃》(台北:生智文化,2002年)。

    三、學術論文集

    王惠珍,〈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場域中日譯本的出版與知識生產活動〉,收錄於賴慈芸主編,《臺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台北:聯經,2019年),頁355-398。
    邱貴芬,〈翻譯驅動力下的臺灣文學生產──1960-1980現代派與鄉土文學的辯證〉,收錄於陳建忠等合著,《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頁197-273。
    酒井直樹(Naoki Sakai)著,陳佩甄譯,〈翻譯作為一個過濾器?一個形象的轉喻〉,收錄於林淑芬主編,《疆界、主權、法》(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年),頁91-118。
    雪莉・西蒙(Sherry Simon)著,吳曉黎譯,〈翻譯理論中的性別〉,收錄於許寶強、袁偉編,《語言與翻譯的政治》(香港:牛津大學,2000年),頁309-357。
    黃美娥,〈「文體」與「國體」:日本文學在日治時期臺灣漢語文言小說中的跨界行旅、文化翻譯與書寫錯置〉,收錄於賴慈芸主編,《臺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台北:聯經,2019年),頁31-84。
    楊承淑,〈譯者的角色與知識生產:以臺灣日治時期法院通譯小野西洲為例〉,收錄於賴慈芸主編,《臺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台北:聯經,2019年),頁85-140。
    解昆樺,〈他者臆度與自我盲視──臺灣區域文學史的價值與可能〉,收錄於楊宗翰主編,《台灣文學史的省思》(台北:富春文化,2002年),頁13-29。
    楊凱麟,〈可譯性與虛擬性:班雅明的德勒茲時刻〉,收錄於李育霖主編,《翻譯德勒茲:詮釋、轉化與創造》(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22年),頁39-59。
    廖朝陽,〈評論〈發現臺灣:建構臺灣後殖民論述〉〉,收錄於陳東榮、陳長房主編,《典律與文學教學》(台北:書林,1995年),頁254-258。
    劉建基,〈對話論與譯者的角色:班雅民〈譯者之職〉再思〉,收錄於張上冠主編,《橘枳之間:西方翻譯理論再思與批判》(新北:臺灣商務,2015年),頁187-199。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論解嚴以來的臺灣小說〉,收錄於陳建忠等合著,《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頁317-401。
    賴慈芸,〈導論:翻譯之島〉,收錄於賴慈芸主編,《臺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台北:聯經,2019年),頁5-30。
    藍適齊,〈口譯之「罪」:成為戰犯的臺灣人二戰通譯〉,收錄於賴慈芸主編,《臺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台北:聯經,2019年),頁309-354。

    四、期刊論文

    李育霖,〈川中島的歷史:論舞鶴《餘生》中的時間與內蘊倫理〉,《文化研究》第16期(2013年春季),頁7-46。
    李癸雲,〈參差對照的愛情變奏──析論夏宇的互文情詩〉,《國文學誌》第23期(2011年12月),頁65-99。
    邱貴芬,〈「發現臺灣」:建構臺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21卷2期(1992年7月),頁151-167。
    ───,〈千禧作家與新台灣文學傳統〉,《中外文學》50卷2期(2021年6月),頁15-46。
    ───,〈歷史記憶的重組和國家敘述的建構:試探《新興民族》、《迷園》及《暗巷迷夜》的記憶認同政治〉,《中外文學》25卷5期(1996年10月),頁6-27。
    紀大偉,〈少女投胎──楊双子百合小說的女性主義現象學閱讀〉,《中國現代文學》第42期(2022年12月),頁155-174。
    陳佩甄,〈翻譯國族「她」者:台韓殖民時期女性第三人稱代名詞的創造與寓意〉,《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3期(2016年10月),頁147-174。
    陳建忠,〈駁雜的認同,幽微的文心:評蕭阿勤著《回歸現實》〉,《臺灣社會學刊》第42期(2009年6月),頁199-210。
    許雪姬,〈日治時期台灣的通譯〉,《輔仁歷史學報》第18期(2006年12月),頁1-44。
    張隆志,〈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政治〉,《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期(2006年11月),頁33-58。
    張馨文,〈何謂台灣的「主體性/subjectivity」?一個在亞洲「之間」的方法論的實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11期(2018年12月),頁7-57。
    楊承淑,〈譯者與他者:以佐藤春夫的臺閩紀行為例〉,《東亞觀念史集刊》第8期(2015年6月),頁51-85。
    詹閔旭,〈媒介記憶:黃崇凱《文藝春秋》與台灣千禧世代作家的歷史書寫〉,《中外文學》49卷2期(2020年6月),頁93-124。
    廖朝陽,〈是四不像,還是虎豹獅象?──再與邱貴芬談臺灣文化〉,《中外文學》21卷3期(1992年8月),頁48-58。
    劉亮雅,〈1987年以來台灣後殖民小說〉,《文化實踐與社會變遷》創刊號(2010年6月),頁15-41。

    五、外文學術專書

    Chakrabarty, Dipesh. Provincializing Europe: Postcolonial Thought and Historical Difference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Bhabha, Homi 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六、報章雜誌

    史聖智,〈歷史長河裡的文學波紋〉,《聯合報》(2023年3月24日),D3版。
    春山出版編輯部,〈專訪|小說家,歷史的隱藏攝影機 黃崇凱 vs. 莊瑞琳〉,收錄於春山出版編輯部,《春山文藝──歷史在呼嘯》創刊號(2019年11月),頁110-161。
    楊双子、瀟湘神,〈「台灣書寫意識」萌發的時刻〉,《聯合報》(2022年7月4日),D3版。
    蔡易澄,〈交換而來的島嶼身世-黃崇凱〉,《聯合文學》第440期(2021年6月),頁70-74。

    七、電子媒體

    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113年第1期翻譯出版獎勵計畫獎勵名單(來源:https://grants.moc.gov.tw/Web/AwardPublish.jsp?__viewstate=KSQNMhhcbO11HQsSDm1tbp8pxLQuPVcqmdNC0Pv85r6xVtWuyGKjeUwfVEptyrGBLgdL2bN3txI=,2024年7月18日)。
    王家祥,收錄於新台灣和平基金會訪談影片〈評審談:何謂台灣歷史小說?〉(來源:https://youtu.be/KiMHENgLmtU,2019年5月17日)。
    朱和之個人臉書貼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1500873501/posts/pfbid0DLKAS3qfbiqZbPBafUDrcS4EnUo5KjpLwcj6N6xeYCrLPU9EZzUaQxCEmMMfBH1ql/#?gad,2022年7月28日)。
    朱嘉漢個人臉書貼文,〈當小說家思考歷史〉(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100004952316045/posts/pfbid0iJBcjVAynE1Tv5ygvJvKvRzrWMYVgpmdP6Lq2VmtNd5wp8ajzM5m1NWHwbBu46vUl/#?gii,2022年7月28日)。
    李志銘,〈「託名虛構」的寫作/出版倫理——從《臺灣漫遊錄》談起〉(來源: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369/4492963,2020年4月15日)。
    李佳穎,〈《裡面的裡面》作者朱嘉漢,寫小說反映台灣歷史〉(來源:https://www.storm.mg/article/2998971,2020年9月6日)。
    祁玲,〈新銳導演赴日探尋往事 精簡資源創造膠卷影音實驗〉(來源: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0724insight004,2020年8月1日)。
    宋國誠,〈只有遠離之地是故鄉〉(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Y1YyuPVJbuWoUdKCSYmJxw9qLbcoYhfeH9MPfxuxT68opB2QcZt7RL7UyDixxGDKl&id=100000498728905,2021年10月8日)。
    連明偉,〈取經:2021臺灣文學獎 金典獎複審觀察〉(來源:https://award.nmtl.gov.tw/information?uid=5&pid=1901,2021年10月)。
    陳逸凡,〈【專題報導】文學與歷史的邂逅〉(來源:https://tcnn.org.tw/archives/86834,2021年5月18日)。
    莊勝涵,〈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美國夢——黃崇凱、蔡振興對談《文藝春秋》之〈狄克森片語〉〉(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793,2017年10月11日)。
    黃崇凱,〈令人怦然心動的文學邀約:評賴香吟《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台灣小說風景》〉(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38527,2019年2月27日)。
    楊双子,〈台灣有歷史小說嗎?如果有,時代小說呢?回應2017Openbook好書獎文學類評審報告〉(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1068,2018年2月22日)。
    蔡雨辰,〈女性可以不是男人的獎品!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百合」情誼──專訪楊双子《花開少女華麗島》〉(來源: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1015,2018年6月28日)。
    寶島聯播網電台,〈台灣歷史百合小說家 跟著楊双子走訪台中〉(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iYfpvBdsOk,2021年4月29日)。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915900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15900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00601.pdf16877KbAdobe PDF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