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6884/147915 (79%)
Visitors : 64307780      Online Users : 593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7825


    Title: 婚外性行為民事責任的重新思考:法外空間之可能性
    Reconsider the Civil Liability for Adultery: Possibility for a Law-free Space
    Authors: 陳瑞清
    Chen, Jui-Ching
    Contributors: 葉啓洲
    Yeh, Chi-Chou
    陳瑞清
    Chen, Jui-Ching
    Keywords: 釋字第791號解釋
    通姦
    配偶權
    身分法益
    忠誠義務
    破綻主義
    請求權基礎
    法秩序一致性
    法外空間
    非婚法學
    Interpretation No. 791
    Adultery
    Spousal Rights
    Status-related Legal Interests
    Duty of Loyalty
    Irretrievable Breakdown
    Cause of Action
    Unity of Legal Order
    Law-free Space
    Jurisprudence of Nonmarriage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7-01 15:14:51 (UTC+8)
    Abstract:   在我國法的解釋論上,婚外性行為應由何種法律體系加以規範,並未獲致跨領域的共識。有鑑於此,本文受法秩序一致性原則啟發,透過考察不同法領域對於婚外性行為的規範和評價,嘗試在同時符合不同法領域的法理和價值判斷下,重新定位婚外性行為的民事責任。
      首先,在親屬法上,我國離婚法制在積極破綻主義下,並無有責性概念,故民法第1052條第1項的離婚原因,僅為立法者擬制的婚姻破綻,而無創設行為義務的規範作用,因此沒有離婚損害的問題。
      其次,在契約法上,婚姻契約作為身分契約,通說見解認為不適用債務不履行規定,且縱認為適用,既然現行離婚法制並未創設行為義務,則婚外性行為亦無違反忠誠義務的問題。
      最後,在侵權行為法上,婚外性行為,涉及配偶權與性自主權間權利衝突的利益衡量,應參酌憲法基準,建構權利衝突的調和機制。而在晚近的釋憲實務中,性自主權具有較高的重要性,無論以何種方式限制均應受較為嚴格之審查,較之忠誠義務並非婚姻的核心要素,違反忠誠義務亦主要係情感傷害而無損及公益之虞,且在訴訟實務的運作下亦產生違反性別平等的結果,因此,基於配偶權之忠誠義務限制性自主權,難以通過比例原則審查。
      本文認為,對於婚外性行為較適切的法律定位,是作為「法外空間」之行為,也就是在法律系統認定為合法或非法之外,一個保留不作評價的空間,而只要求行為人為其行為的正確性,自我負責。基於以上討論,本文據此重新思考婚姻的規範圖像,嘗試以新的觀點來理解和詮釋婚姻,亦即重新概念化婚姻。
      In the context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in Taiwan, there is no interdisciplinary consensus regarding which field of law should regulate adultery. In light of this, and inspired by the principle of the unity of the legal order,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gu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dultery across various legal domains. It seeks to reposition the civil liability associated with adultery in a manner that aligns with the jurisprudence and value judgments of multiple fields of law.
      First, in the realm of family law, Taiwan’s divorce law,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rretrievable breakdown, does not incorporate the concept of fault. Accordingly, the grounds for divorce under Article 1052, Paragraph 1 of the Civil Code are merely legislative fictions representing marital breakdown, and do not serve a normative function in establishing behavioral obligations. As a result, there is no basis for claims of damages arising from divorce.
      Second, under contract law, marriage—being a status-based contract—is generally considered not to fall within the scope of contractual non-performance. Even if one were to apply the rules of breach of contract, the absence of behavioral obligations under the current divorce law implies that adultery does not constitute a violation of any duty of loyalty.
      Third, under tort law, adultery implicates a conflict of rights between spousal rights and sexual autonomy. Such conflicts should be resolved through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s and a balancing mechanism. Recent constitutional jurisprudence has placed significant emphasis on sexual autonomy, requiring heightened scrutiny of any form of restriction. In contrast, the duty of loyalty is no longer regarded as a core element of marriage. Violations of this duty typically result in emotional harm rather than harm to the public interest. Moreover, litigation practices have revealed gender equality concerns when enforcing such obligations. Consequently, restricting sexual autonomy based on the duty of loyalty is unlikely to withstand proportionality review.
      This article contends that a more appropriate legal characterization of adultery is as an act situated within a “law-free space”—a space beyond the binary legal classification of legal or illegal—where the law refrains from normative judgment and instead imposes only a requirement of self-responsibility on the actor. Based on this analysis, this article reconsiders the normative structure of marriage and proposes a new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marriage—namely,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marriage.
    Reference: 一、中 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列)

    (一)專 書
    1. Arthur Kaufmann,劉幸義等合譯,法律哲學,2000年8月。
    2. Ingeborg Puppe,蔡聖偉譯,法學思維小學堂-法學方法論密集班,2023年11月,2版。
    3. Karl Larenz,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2022年9月,2版。
    4. Niklas Luhmann,湯志傑、魯貴顯譯,生態溝通:現代社會能應付生態危害嗎?,2001年12月。
    5. 王皇玉,通姦罪之爭議-寫在釋字第791號之前,載:刑事法學的浪潮與濤聲:刑法學-甘添貴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770-789,2021年4月。
    6. 王澤鑑,干擾婚姻關係之侵權責任,載: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一),頁369-377,2004年10月
    7. 王澤鑑,干擾婚姻關係與非財產損害之賠償-最高法院歷年判決在法學方法論上之檢討,載: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二),頁291-308,2004年10月。
    8. 王澤鑑,損害賠償,2018年9月,3版。
    9. 王澤鑑,法律思維與案例研習: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2019年9月,2版。
    10. 王澤鑑,債法原理,2021年3月,增訂新版。
    11.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2021年11月,增補版。
    12. 王澤鑑,民法總則,2024年2月,增補新版。
    13. 吳信華,憲法釋論,2024年9月,5版。
    14. 呂麗慧,論破綻主義離婚法之轉折與突破-兼評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一二三三號判決,載:離婚專題研究,頁169-192,2016年7月。
    15. 呂麗慧,論「過失」在離婚損害賠償之連結與意涵-以非財產損害賠償為探討重心,載:離婚專題研究,頁281-299,2016年7月。
    16. 呂麗慧,論離婚損害-慰撫金存在價值之探討,載:離婚專題研究,頁301-338,2016年7月。
    17. 呂麗慧,論離因損害與離婚損害之交錯與虛實-評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909號民事判決,載:離婚專題研究,頁339-345,2016年7月。
    18. 呂麗慧,論離婚損害之問題與困局,載:離婚法專題論文集-有責性與損害賠償,頁157-193,2021年2月。
    19. 林秀雄,我國離婚制度之變遷與發展,載:家族法新課題:陳公棋炎先生九十晉五冥壽紀念文集,頁179-197,2017年1月。
    20. 林秀雄,聖經中之婚姻觀與教會婚姻法之關係,載:身分法之回顧與前瞻-戴東雄敎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3-17,2017年8月。
    21. 林秀雄,親屬法講義,2022年9月,7版。
    22. 邱聰智,民法第一八四條第一項後段規範功能之再檢討,載:民法研究(一),頁371-408,2000年9月,2版
    23. 許宗力,司法權的運作與憲法-法官作為憲法之維護者,載:法治的開拓與傳承:翁岳生教授的公法世界,頁33-54,2009年1月。
    24. 許澤天,刑法分則(下):人格與公共法益篇,2023年6月,5版。
    25. 陳自強,契約之成立與生效,2018年10月,4版。
    26. 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民法親屬新論,2024年9月,17版。
    27. 陳聰富,侵權行為法原理,2023年9月,3版。
    28. 陳聰富,民法總則,2025年1月,5版。
    29. 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2005年10月,3版。
    30. 曾世雄,非財產上損害賠償,2005年11月。
    31. 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2021年11月,7版。
    32. 黃茂榮,侵權行為法,2022年8月。
    33.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2012年3月,4版。
    34. 葉啓洲,保險法,2021年3月,7版。
    35. 葉啓洲,民法總則,2022年9月,2版。
    36. 詹森林,憲法之基本原則及基本權在民事裁判上之實踐,載:最高法院一○八、一○九年度學術研討會,頁147-200,2020年12月。
    37. 劉春堂,民法債編通則(下),2020年3月。
    38. 劉春堂,民法債編通則(上),2021年2月。
    39. 戴炎輝、戴東雄、戴瑀如,親屬法,2021年10月。
    40. 魏大喨,有責配偶請求離婚之民事審判實務與問題-兼評析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4號判決及其影響,載:法學方法、憲法原理實踐(二),頁313-345,2024年5月。
    41. 蘇永欽,我國憲法中的家庭,載:部門憲法,頁795-806,2006年1月。

    (二)期刊論文
    1. 王千維,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成立要件上之因果關係、違法性與過失之內涵及其相互間之關係,中原財經法學,8期,頁7-64,2002年6月。
    2. 王千維,民事財產法影響下的身分法制,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0期,頁143-172,2007年1月。
    3. 王怡蘋,侵權責任中關於身分法益之保障-從臺灣高等法院一○○年度上易字第一五六號判決、最高法院一○○年度台上字第六二號判決談起,月旦法學雜誌,207期,頁201-216,2012年7月。
    4. 王澤鑑,民法百年之回顧與展望,月旦法學雜誌,358期,頁6-40,2025年3月。
    5. 向明恩,「以不能之給付為標的者契約無效」法則存廢之遞嬗變遷-兼論契約神聖原則對自始不能替代給付損害賠償之影響,政大法學評論,171期,1-98頁,2022年12月。
    6. 吳從周,互易契約之債權物權化-簡評最高法院九七年台上字第一七二九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123期,頁194-203,2009年3月。
    7. 吳從周,再訪違章建築-以法學方法論上「法秩序一致性」原則出發觀察其法律性質與地位,法令月刊,68卷6期,頁72-106,2017年6月。
    8. 吳從周,民事大法庭裁定選評之二:「掛號郵件製作招領通知單置於信箱」案-評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大字第908號裁定,裁判時報,115期,頁28-38,2022年1月。
    9. 吳從周,凶宅與賠償(下)-一個法院裁判近 20 年來發展的現狀結算,月旦法學雜誌,349期,頁60-79,2024年6月。
    10. 呂麗慧,從身分法角度論侵害配偶權之民事責任,月旦民商法雜誌,41期,頁35-51,2013年9月。
    11. 李立如,憲法解釋中的家庭圖像與其規範地位,臺大法學論叢,48卷3期,頁967-1021,2019年9月。
    12. 李立如,在身分與契約之間-婚姻法規範的引導功能與發展方向,中研院法學期刊,32期,頁207-276,2023年3月。
    13. 李立如,裁判離婚的合憲性爭議與發展方向,裁判時報,147期,頁53-68,2024年9月。
    14. 李念祖、李劍非、廖崇崴,評釋字第791號解釋-從性別身分到平等契約?,月旦法學雜誌,315期,頁64-88,2021年8月。
    15. 李震山,憲法意義下之「家庭權」,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16期,頁61-104,2004年7月。
    16. 林秀雄,通姦與精神上之損害賠償(上),軍法專刊,13卷5期,頁13-20,1984年5月。
    17. 林秀雄,通姦與精神上之損害賠償(下),軍法專刊,13卷6期,頁27-30,1984年6月。
    18. 林秀雄,有責主義、破綻主義與有責配偶之離婚請求,法學叢刊,31卷3期,頁79-92,1986年7月。
    19. 林秀雄,論民法親屬編之修正,月旦民商法雜誌,特刊號,頁53-73,2003年3月。
    20. 林秀雄,有責配偶之離婚請求-兼評最高法院九十三年度台上字第九八七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23期,頁240-250,2005年7月
    21. 林秀雄,臺灣日治時期之離婚制度,月旦民商法雜誌,47期,頁38-53,2015年3月。
    22. 林泉苗、張君淑、張舒菲、楊舒涵、黃詩淳,侵害配偶權慰撫金之實證研究-以大法官釋字第791號解釋前後之變化為中心,裁判時報,127期,頁103-112,2023年1月。
    23. 林榮耀,通姦事件的非財產上損害賠償,軍法專刊,20卷8期,頁12-15,1974年8月。
    24. 姚志明,配偶關係之身分法益侵害與非財產損害賠償-兼評高院103上易1391判決,台灣法學雜誌,365期,頁137-148,2019年4月。
    25. 柯格鐘,論強制夫妻合併申報所得稅的合憲性,臺大法學論叢,47卷3期,頁1283-1344,2018年9月。
    26. 柯格鐘,論婚姻平權釋憲案之法理意義與對我國稅捐法制的影響:以德國法及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有關判決作為比較,臺大法學論叢,47卷特刊,頁1417-1512,2018年11月。
    27. 張文貞,會台字第一二七七一號聲請人臺北市政府及會台字第一二六七四號聲請人祁家威聲請解釋案:鑑定意見書,月旦法學雜誌,264期,頁85-99,2017年4月。
    28. 張文貞,婚姻、隱私與性別平等-通姦罪違憲的憲法與國際人權法基礎,台灣法學雜誌,392期,頁19-31,2020年5月。
    29. 張志偉,憲法解釋見解變更的方法論要求-以釋字第 791 號解釋為例,公法研究,9期,頁267-306,2024年6月。
    30. 張明偉,婚姻中的愛慾與通姦罪,台灣法學雜誌,392期,頁33-41,2020年5月。
    31. 張祐齊,第三人干擾婚姻關係之民事責任-以性自主權與「配偶權」之衝突為中心,興大法學,33期,頁61-109,2023年5月。
    32. 張韻琪,配偶權侵害及與有過失-評高等法院110年度上易字第861號民事判決,裁判時報,142期,頁25-37,2024年4月。
    33. 許育典,從婚姻制度演變探討通姦除罪化的憲法正當性,月旦法學雜誌,305期,頁6-14,2020年10月。
    34. 許宗力,基本權利:第四講-基本權利對國家權力的拘束,月旦法學教室,7期,頁87-94,2003年5月。
    35. 許宗力,基本權利:第六講-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上),月旦法學教室,11期,頁64-75,2003年9月。
    36. 許恒達,行為規範、保護法益與通姦罪的違憲審查-評釋字第791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305期,頁15-32,2020年10月。
    37. 許家源,論比例原則於刑事規範之審查-以釋字第791號為例,靜宜法學,9期,頁133-157,2020年12月。
    38. 郭書琴,配偶間「外遇切結書」的爭議,月旦法學教室,204期,頁13-16,2019年9月。
    39. 陳忠五,論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保護客體:「權利」與「利益」區別正當性的再反省,臺大法學論叢,36卷3期,頁51-254,2007年9月。
    40. 陳宗憶,臺灣裁判憲法審查制度之難題及其解方,臺大法學論叢,51卷特刊,頁833-912,2022年11月。
    41. 陳冠廷,憲法出,忠貞亡-釋字第791號解釋的憲法論證如何影響婚外性行為之民事責任,憲政時代,47卷4期,頁603-629,2024年1月。
    42. 陳昭如,權利、法律改革與本土婦運-以臺灣離婚權的發展為例,政大法學評論,62期,頁25-74,1999年12月。
    43. 陳昭如,婚姻作為法律上的異性戀父權與特權,女學學誌,27期,頁113-199,2010年12月。
    44. 陳昭如,通姦無罪,婚姻萬歲-從司法院釋字第七九一號解釋論大法官的新婚姻制度保障論,婦研縱橫,113 期,頁36-59,2020年10月。
    45. 陳昭如,非婚法學-婚姻之外的(不)平等,台灣法律人,3期,頁1-18,2021年9月。
    46. 陳洸岳,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對通姦行為相對人之慰撫金請求,台灣法學雜誌,184期,頁87-92,2011年9月。
    47. 陳陽升,論違憲審查與立法政策形成自由-從司法院釋字第七九一號解釋宣告通姦罪違憲立即失效談起,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84期,頁59-122,2024年7月。
    48. 游進發,侵權行為立法論之分析,輔仁法學,42期,頁163-220,2011年12月。
    49. 黃松茂,民法學與請求權基礎思維-優勢、極限與反思,台灣法律人,15期,頁35-47,2022年9月。
    50. 黃茂榮,稅捐法與民事法,月旦財經法雜誌,2期,頁65-104,2005年9月。
    51. 黃淨愉,離婚贍養費之研究,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23期,頁83-165,2022年9月。
    52. 黃舒芃,婚姻之「制度性保障」所為何來?-評釋字第六九六號解釋,裁判時報,24期,頁5-13,2013年12月。
    53. 黃舒芃,若隱若現的立法形成自由:婚姻自由的保證抑或障礙?-評司法院釋字第 748 號解釋,輔仁法學,55期,頁1-48,2018年6月。
    54. 黃詩淳,婚外性的罪與罰座談會,台灣法學雜誌,223期,頁43-47,2013年5月。
    55. 黃榮堅,論通姦罪的除罪化,律師通訊,182期,頁51-56,1994年11月。
    56. 葉啓洲,身分法益侵害之損害賠償的實務發展及其檢討,政大法學評論,128期,頁1-78,2012年8月。
    57. 葉啓洲,與有配偶之人「不當交往」的侵權責任/台高院101上易889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23期,頁209-212,2013年5月。
    58. 葉啓洲,從「全有全無」到「或多或少」-以德國保險契約法上約定行為義務法制之改革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140期,頁223-286,2015年3月。
    59. 葉啓洲,純粹經濟上損失在臺灣侵權行為法上的保護-以最高法院相關裁判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241期,頁47-76,2015年5月。
    60. 葉啓洲,通姦罪違憲論的初始觀點-大法官釋字第554號解釋的聲請典故,台灣法學雜誌,392期,頁43-47,2020年5月。
    61. 詹森林,待婚期間之約定與善良風俗-司法院七十五年三月二十八日廳民一字第一一三九號函之研究,臺大法學論叢,23卷1期,頁359-374,1993年12月。
    62. 詹森林,第三人干擾婚姻關係之侵權責任-以台灣之經驗及比較法之觀察,華東政法大學學報,88期,頁125-137,2013年5月。
    63. 廖宜寧,不真正義務概念在刑法歸責理論中的建構,臺大法學論叢,53卷3期,頁781-871,2024年9月。
    64. 劉昭辰,通姦行為侵害「配偶權」?必須負損害賠償責任?-由台中地院兩則判決談起,法令月刊,58卷6期,頁33-44,2007年6月。
    65. 蔡聖偉,論公務員依違法命令所為之職務行為,臺大法學論叢,37卷1期,頁165-223,2008年3月。
    66. 蔡聖偉,論強制性交罪違反意願之方法,中研院法學期刊,18期,頁41-109,2016年3月。
    67. 蔡聖偉,通姦罪的違憲審查-兼評司法院釋字第554號及第791號解釋,興大法學,29期,頁1-44,2021年5月。
    68. 鄧學仁,婚外合意性交之第三者損害賠償責任-評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9年度訴字第2122號民事判決,裁判時報,126期,頁22-29,2022年12月。
    69. 戴瑀如,離婚有責性對於分居期間家庭生活費用與離婚後財產上效力之影響-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567號判決,當代法律,14期,頁132-135,2023年2月。
    70. 戴瑀如,有責配偶請求離婚之相關法制-現行法之立法沿革、規定、特色與後續發展,法學叢刊,69卷1期,頁1-22,2024年1月。
    71. 薛智仁,通姦罪之憲法審查-評司法院釋字第七九一號解釋,成大法學,42期,頁1-69,2021年12月。
    72. 薛智仁,背信罪與商業判斷法則,台灣法律人,25期,頁52-73,2023年7月。
    73. 謝如媛,刑法規範下的家庭秩序,臺大法學論叢,35卷6期,頁291-329,2006年11月。
    74. 謝國雄,經濟社會學觀點下的「台灣奇蹟」:現象、重新概念化與另類可能,台灣社會學,37期,頁99-130,2019年6月。
    75. 簡資修,婚姻,兒戲乎?司法院釋字第 791 號解釋評釋,裁判時報,104期,頁67-73 ,2021年2月。
    76. 魏伶娟,在婚姻風暴中擺置的金錢砝碼-從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2353號民事判決出發,裁判時報,150期,頁16-28,2024年12月。
    77. 蘇永欽,再論一般侵權行為的類型-從體系功能的角度看修正後的違法侵權規定,政大法學評論,69期,頁167-202,2002年3月。
    78. 蘇永欽,民事裁判中的人權保障 ,憲政時代,30卷2期,頁133-194,2004年10月。
    79. 蘇永欽,法域介面教義學-也許我們需要的是更好的教義學?,月旦民商法雜誌,73期,頁46-67,2021年9月。

    (三)網頁文獻
    1. TNL編輯,5年內超過1400人因妨害婚姻家庭判有罪:通姦除罪化之後,各黨立委怎麼看?,關鍵評論網,2020年5月30日,網頁連結: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5825,造訪日期:2025年5月15日。
    2. 黃士軒,釋字第791號解釋鑑定意見書,2020年。
    3. 葉啓洲,關於配偶權與不當交往所生侵權責任之法律意見書,2023年,此為士林地方法院簡易民事判決110年度湖簡字第2101號之附件,司法院裁判書系統的下載網址:https://reurl.cc/K8qe9y。

    二、外 文(依作者姓氏字母序排列)

    (一)專 書
    1. Brake, Elizabeth (2012), MINIMIZING MARRIAGE: MARRIAGE, MORALITY, AND THE LAW,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Luhmann, Niklas (1988), The Unity of the Legal System, in Gunther Teubner ed., AUTOPOIETIC LAW: A NEW APPROACH TO LAW AND SOCIETY (New York: W. de Gruyter).
    3. Rhode, Deborah L. (2016), ADULTERY: INFIDELITY AND THE LAW,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二)期刊論文
    1. Chen, Chao-Ju, A Same-Sex Marriage That Is Not the Same: Taiwan’s Legal Recognition of Same-Sex Unions and Affirmation of Marriage Normativity, 20(1) AUSTL. J. ASIAN L. 59 (2019).
    2. Lee , Li-Ju, The Constitutionalization of Taiwanese Family Law, 11(2) NTU L. REV. 273 (2016).
    3. Wu, Chung-Jau, Rethinking the Nature and Legal Status of Illegal Structures in Taiwan: A Commentary on Taiwan High Court Judgment Case No. 102, Shang Zi, 1188, 13(1) NTU L. REV. 111 (2018).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11165200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165200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0501.pdf2911KbAdobe PDF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