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8204/149236 (79%)
Visitors : 74234546      Online Users : 201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8740


    Title: 雅俗交會之場域:民初上海小報《晶報》(1919-1925)研究
    The Field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legant and Popular Literature: A Study of the Early Republican Shanghai Tabloid Jingbao (1919-1925)
    Authors: 吳宜靜
    Wu, Yi-Ching
    Contributors: 周志煌
    Chou, Chih-Huang
    吳宜靜
    Wu, Yi-Ching
    Keywords: 《晶報》
    轉型時代
    現代性
    新舊文學觀
    鴛蝴派社群
    海派文化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8-04 15:26:13 (UTC+8)
    Abstract: 本論文以1919年出版的上海小報《晶報》為研究主體,並聚焦1919年至1925年之文本進行研究,意欲探討二十世紀初中國正逢轉型時代的來臨,《晶報》作為雅俗交會之場域,在面臨現代性的推進與新舊文化交鋒之際,它在上海小報發展中所展現的價值與影響。
      論文中所研究的《晶報》於1919年3月3日創刊,並由余大雄擔任主編。該報本作為《神州日報》的附刊,意在以「買大報送小報」的方式為《神州日報》打開銷路。然而,因其鎔鑄多元的內容與獨樹一幟的話語策略,滿足上海市民獵奇心理,發刊後大受好評,於是余大雄將《晶報》從正刊抽離單獨發行,成功締造其「小報之王」的地位。余大雄在創報宗旨中明言:「登大報所不肯登,登大報所不願登,登大報所不屑登。」揭示《晶報》的敢言風格,在強勁的大報中異軍突起;它鎔鑄新聞、時事、文藝、娛樂、消遣於一爐,為「現代綜合性小型報紙」開先河;更引發上海小報「三日刊」發行熱潮。《晶報》歷時逾二十年的發行,幾乎橫跨上海小報群體從發軔、定型、衍變以及走向下降四個時期,直至小報時代結束,其發刊歷程實則能有效作為窺見上海小報整體歷史的載體。其次,何以擇定1919年至1925年此區間進行研究的主因,為呼應張灝(1937-2022)曾提出中國轉型時代的概念,他認為1895年至1920年初前後約二十五年的時間,是中國思想文化由傳統過渡到現代、承先啟後的關鍵時代。他發現在此時代,知識的傳播媒介與思想的內容均有突破性的巨變。就前者而言,主要變化有二:一為報刊雜誌、新式學校及學會等制度性傳播媒介的大量湧現;一為新的社群媒體──知識階層(intelligentsia)的出現。至於思想內容的變化,也有兩面:文化取向危機與新的思想論域(intellectual discourse)。因此,就張灝對於轉型時代的時間劃分來看,1925年約可作為中國轉型時代的下限,而《晶報》於上海小報中的標誌性地位,正可作為小報面臨轉型時期的重要驗證。
      本論綰合《晶報》與中國轉型時代,以「現代性」與「公共領域」為切入點,並透過文本的內部考察,以及社會歷史維度的外部考察為研究方法,開展以下議題:首先,探查《晶報》是否具備上海民初公共空間與現代性的特徵,而能呼應張灝所提出中國轉型時代的概念;其次,以《晶報》文本為基礎,透過廣告、新聞、流言、娛樂等「碎片」的把握,考察上海城市眾生相,確立身逢轉型時代的上海市民意識,並從中驗證《晶報》已然具備走向現代性的證據;最後,聚焦《晶報》的文學場域與話語策略,關注新舊文學交鋒的論題、鴛蝴派社群與海派文化的辯證消長關係、五四革新與《晶報》話語所產生的激盪與融會,確立它在轉型時代實踐雅俗交融的過程。筆者希冀能在此論文研討過程中,驗證上述議題並進行闡發,從中為《晶報》的文化及歷史價值賦予一個新的詮釋定位。
    Reference: 一、專書

    (一)中文著作

    Ellen Widmer和王德威主編:《從五四到六四:二十世紀中國的小說和電 影》,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年。
    上海市檔案館編,馬長林主編:《租借裡的上海》,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方漢奇:《中國新聞史》第一、二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市:麥田出版,1998年。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王曉升:《哈貝馬斯的現代性社會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
    朱光潛原著,童學潛改編:《文藝心理學》,臺北縣:漢湘文化,2003年。
    余夏雲:《雅俗之爭:新文學與鴛鴦蝴蝶派的場域占位鬥爭考察(1896~1949)》,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
    吳福輝:《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李今:《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天綱:《人文上海──市民的空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李金銓:《文人論政:民國知識份子與報刊》,臺北市:政大出版社,2008年。
    李楠:《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李慶瑞點校,燕華君評說:《上海舊聞》,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3年。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
    周利成:《上海老畫報》,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
    孟兆臣:《中國近代小報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邱培成:《描繪近代上海都市的一種方法──《小說月報》(1910-1920)與清末民初上海都市文化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阿英:《晚清小說史》,臺北市:天宇出版社,1988年。
    阿英:《晚清文藝報刊述論》,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
    姚公鶴:《上海閒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姜義華主編:《小說通論》,上海:新文化書社,1993年。
    胡安定:《民國文學發生期的鴛鴦蝴蝶派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
    胡道靜:《上海新聞事業之史的發展》,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范伯群主編:《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唐振常主編:《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孫本文主編:《社會學大綱(上)》,上海:上海書店,1931年。
    孫紹誼:《想象的城市──文學、電影和視覺上海(1927-1937)》,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徐鑄成:《舊聞雜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秦紹德:《近代上海報刊史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袁進:《中國近代文學史》,臺北:人間出版社,2010年。
    馬光仁主編:《上海新聞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高建平:《張恨水的生活和創作》,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2年。
    張恨水:《寫作生涯回憶》,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年。
    張偉,嚴潔瓊:《張園:清末民初上海的社會沙龍》,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3年。
    張榮翼、李松:《文學研究的知識論依據》,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張漢良導讀:《符號學與詮釋學》,臺北市:文建會,2010年。
    曹正文、張國瀛:《舊上海報刊史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陳平原:《文學的周邊》,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陳平原:《陳平原小說史論集(下)》,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陳平原:《陳平原小說史論集(中)》,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陳建華:《紫羅蘭的魅影:周瘦鵑與上海文學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9年。
    程美寶:《走出地方史:社會文化史研究的視野》,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項城市政編:《百年家族──項城袁氏家族資料彙輯》,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
    黃宗智主編,楊念群等譯:《中國研究的範式問題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楊向榮:《現代性和距離──文化社會學視域中的齊美爾美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熊月之、周武主編:《上海──一座現代化都市的編年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趙君豪:《中國近代之報業》,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劉旭:《底層敘述:現代性話語的裂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劉淑玲:《大公報與中國現代文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蔡丰明:《上海都市民俗》,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龍迪勇:《空間敘事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韓信夫、姜克夫:《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簡政珍導讀:《解構閱讀法》,臺北市:文建會,2010年。
    魏紹昌:《李伯元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二)翻譯著作

    (日)小浜正子著,葛濤譯:《近代上海的公共性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美)葉凱蒂(Catherine Yeh)著,楊可譯:《上海.愛:名妓、知識分子和娛樂文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法)安克強(Christian Henriot)著,張培德、辛文鋒、肖慶璋譯:《1927─1937年的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美)劉劍梅(Jianmei LIU):《革命與情愛──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中的女性身體與主題重述》,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德)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著,曹衛東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美)利奧.洛文塔爾(Leo Lowenthal)著,甘鋒譯:《文學、通俗文化和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陳志宏、王婉旎譯:《知識社會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年。
    (法)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法)羅.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嚴美婷編譯:《文藝社會學》,臺北市: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年。
    (德)魯道夫.瓦格納(Rudolf G. Wagner)著,賴芊曄、徐百柯、魏泉、毛立坤、崔潔瑩譯:《晚清的媒體圖像與文化出版事業》,新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2019年。
    (法)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二卷》,臺北︰志文出版社,1992 年。

    二、期刊及專書論文

    方平:〈清末上海民間報刊與公共輿論的表達模式〉,《二十一世紀》第63期,2001年2月,頁67-75。
    王立峰:〈小報視域中的丁玲──兼論三十年代的文學、女性與政治話語〉,《中國現代文學論叢》第2期,2021年12月,頁49-63。
    王靜、段勃:〈論《晶報》的編輯特色〉,《傳媒觀察》第8期,2018年8月,頁95-100。
    朱棟霖:〈文壇巨匠周瘦鵑及其他〉,《當代文壇》第4期,2020年6月,頁28-31。
    江上行:〈舊上海的小報與報人(之一)〉,《上海灘》第1期, 2000年5月,頁43-44。
    伯昂:〈李涵秋軼事點滴〉,《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8年2月,頁72。
    吳福輝:〈小報視界中的日常上海〉,《文藝爭鳴》第1期,2004年1月,頁82-84。
    吳福輝:〈關於都市、都市文化和都市文學〉,《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6卷第2期,2007年3月,頁59-62。
    吳艷:〈內容為王:「厚報時代」《晶報》的取勝之道〉,《新聞世界》第5期,2011年,頁123-124。
    李長莉:〈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25年反省與進路〉,《安徽史學》第1期,2015年1月,頁150-158。
    李時新:〈《晶報》對《立報》的模仿及其敗因探究〉,《閱江學刊》第1期,2011年2月,頁143-146。
    李時新:〈「大報小辦」與「小報大辦」──近代上海報業發展的兩種取向〉,《湖北大學學報》第37卷第3期,2010年5月,頁98-102。
    李時新:〈「小報大報化」:《晶報》的革新與失敗〉,《浙江傳播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15年4月,頁23-27。
    李時新:〈上海《晶報》的市場溝通策略〉,《新聞愛好者》第22期,2010年11月,頁112-113。
    李時新:〈論民國時期上海小報的「花搞」──以《晶報》為考察對象〉,《理論界》第9期,2010年9月,頁111-113。
    李時新:〈論近代上海小報的筆戰:以《晶報》的筆戰方式為例〉,《東南傳播》第12期,2009年12月,頁52-53。
    李國平:〈「文學革命」中的一場戲劇論爭──1920年《晶報》的「評劇」事件述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期,2008年3月,頁32-39。
    李國平:〈文學革命初期新詩論爭的余波——重評1919年《晶報》與胡適關於白話詩的論爭〉,《殷都學刊》第4期,2008年12月,頁84-88。
    李國平:〈保守主義:吳地現代報人的文化選擇──以1920年代的《晶報》文人群體為中心〉,《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2015年2月,頁26-31。
    李斌:〈周瘦鵑的家庭生活美學〉,《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20年9月,頁61-67。
    李楠:〈上海小報中的兩種市民文化〉,《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2004年3月,頁107-110。
    李楠:〈上海小報中城市空間的下移與平面化展示──兼談報刊的研究方法〉,《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4年5月,頁127-136。
    李遇春、周洪斌:〈媒介傳播視域下,現代舊體文學社團轉型論〉,《東南學術》第1期,2025年1月,頁222-236。
    沈宇斌、范瑞:〈近代中國的疾病、身體與成藥消費文化:以五洲大藥房「人造自來血」為中心的考察〉,《新史學》第2期,2018年6月,頁156-159。
    沈飛德:〈湯筆花憶舊上海的小報〉,《檔案與史學》第3期,2001年6月,頁62-64。
    周愣伽:〈我與上海灘小報的因緣始末〉,《檔案與史學》第5期,2000年10月,頁50-53。
    孟書宇:〈《晶報》評劇事件與戲劇批評──現代啟蒙主義戲劇批評的一次實踐〉,《中國現代文學論叢》第1期,2021年7月,頁191-200。
    季宵瑤:〈近代上海小報的話語策略與自我定位──以1920年代上海《晶報》為個案〉,《新聞大學》第1期,2006年3月,頁45-53。
    季劍青:〈杜威訪華與五四時期的地方教育界〉,《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2024年5月,頁23-35。
    林香伶:〈覺世與再創:論歷史敘述在晚清新小說的運用〉,《東海中文學報》第21期,2009年7月,頁113-148。
    邱為君:〈戰爭與啟蒙:「歐戰」對中國的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3期,2005年4月,頁91-146。
    邱睿:〈袁寒雲的戲劇人生〉,《華夏文化》第2期,2009年6月,頁51-52。
    金傳勝:〈《晶報》與郭沫若佚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5期,2019年5月,頁223-259。
    胡根喜:〈報業四大金剛與四小金剛〉,《報刊史話》第3期,2002年3月,頁41-42。
    凌霄、唐睿:〈淺談《晶報》的生存環境與生存策略〉,《新聞世界》第10期,2012年10月,頁115-116。
    徐乃為:〈發乎情而止乎禮──張謇與沈壽的故事〉,《書城》第11期,2024年11月,頁58-65。
    徐文明:〈激情與尷尬:中國影界的爭議人物周世勛〉,《人物》第2期,2011年3月,頁134-139。
    祝均宙:〈上海小報三題〉,《新聞大學》第4期,1998年11月,頁71-75。
    祝均宙:〈上海小報的歷史沿革(下)〉,《新聞研究資料》第3期,1988年8月,頁210-220。
    張岑岑:〈「游戲筆墨」建構市民文化公共空間──以「小報之王」《晶報》為考察對象〉,《新聞天地》第1期,2011年1月,頁82-83。
    張亞運:〈上海近代對其文化公共空間的構造──以《晶報》為例〉,《新聞傳播》第20期,2016年10月,頁18-19。
    張昌華:〈余大雄:舊上海小報之王〉,《文史博覽》第8期,2010年8月,頁40-41。
    張敬武:〈作足文章,滿足快感──《晶報》〉,《中國報業》第6期,2002年6月,頁28-31。
    張寧:〈俱樂部與殖民──近代滬上的上海總會〉,《新史學》第32卷第2期,2021年6月,頁308。
    張灝:〈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二十一世紀》第52期,1999年4月,頁29-39。
    陳俊啓:〈晚清報刊雜誌中小說讀者群體概念的形塑和消解〉,《漢學研究》第28卷第4期,2010年12月,頁201-232。
    陳建華:〈周瘦鵑、茅盾與20年代初新舊文學論戰(上)〉,《上海文化》第11期,2013年11月,頁33-46。
    陳寅:〈創新則強,重在內容──《晶報》的追求與實踐〉,《新聞戰線》第6期,2007年6月,頁12-15。
    陳靈犀:〈社會日報雜憶〉,《新聞研究資料》第4期,1981年8月,頁33-44。
    彭佳、薛有才:〈民國時期數理邏輯學在中國的傳播與本土化〉,《浙江科技學院學報》第4期,2022年8月,頁373-380。
    湯惟杰:〈《一顆星兒》、「毛瑟架」與「新」的政治──胡適與早期《晶報》關係新探〉,《現代中文學刊》第6期,2010年12月,頁33-41。
    馮仰操:〈滑稽論爭背後的話語權──論周作人敘述中的兩種滑稽〉,《社會科學論壇》第23期,2010年12月,頁51-59。
    黃克武:〈民國初年上海的靈學研究:以「上海靈學會」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5期,2007年3月,頁99-136。
    楊國龍:〈《晶報》《婦女周報》《晨報副刊》與《情波記》風波始末〉,《傳播力研究》第12期,2020年4月,頁74-76。
    楊嘉祐:《半個世紀的上海小報》,《檔案與史學》第3期,2002年6月,頁41-47。
    楊獻軍:《文學的內部探析與外部關照》,《綏化學院學报》第25卷第5期,2005年10月,頁97-100。
    葉文心:〈空間思維與民國史研究〉,《南京大學學報》第1期,2013年1月,頁120-123。
    葛金根:〈袁寒雲手札〉,《收藏家》第6期,2017年11月,頁14-21。
    熊月之:〈張園──晚清上海一個公共空間研究〉,《檔案與史學》第6期,1996年12月,頁31-42。
    趙永會:〈討論都市類報紙在「同質化」競爭中的突圍〉,《成都行政學院學報》第5期,2007年10月,頁72-74。
    劉明坤、武和興:〈簡論李涵秋小說模式對張恨水的影響〉,《時代文學》第2期,2009年2月,頁163。
    劉鐵群:〈鴛鴦蝴蝶派作家與市民社會〉,《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7年9月,頁14-20。
    潘舜怡:〈晚清詩界革命詩語、詩體重探〉,《中國文學研究》第43期,2017年2月,頁83-116。
    蔡登山:〈張丹斧〉,《書城》第6期,2010年6月,頁63-66。
    蔣瑋:〈民國時期報刊醫藥廣告的話語策略分析──以《新聞報》兜安氏廣告為例〉,《文教資料》第10期,2020年4月,頁84-86。
    鄭紀文:〈《晶報》與集郵〉,《上海集郵》第6期,1996年12月,頁5。
    鄭傳寅:〈梅蘭芳表演藝術在日本的傳播與認同〉,《中國京劇》第7期,2023年7月,頁74-81。
    戴廣德:〈漫畫小報《晶報》〉,《世紀》第2期,2002年3月,頁57。
    簡貴燈、陳俊佳:〈鴛鴦蝴蝶派作家馮叔鸞的京劇批評〉,《藝術百家》第1期,2022年1月,頁110-117。
    魏光莒:〈漢娜.鄂蘭的公共領域與空間理論〉,《環境與藝術學刊》第12期,2012年6月,頁1-12。
    酈千元:〈《晶報》健筆袁寒雲〉,《檢察風雲》第18期,2012年9月,頁70-72。

    三、學位論文

    (一)碩士論文

    馮仰操:《論周作人對滑稽文學的批評與借鑒》,南京: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馮海洋:《論李涵秋的小說創作》,揚州: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
    黃于悅:《《晶報》的廣告研究(1919-1940)》,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5月。
    黃愛嘉:《理想生活的追尋──《語絲》(1924-1927)的內容語風格研究》,埔里: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12月。
    劉莉:《1919年南北和議研究》,湘潭: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錢惠子:《袁寒云書法藝術與金石學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5月。

    (二)博士論文

    石申琴:《《晶報》廣告研究(1919-1932)》,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21年5月。
    李京珮:《《語絲》文人群及其散文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5月。
    李國平:《上海市民的精神「大世界」──民國小報巨擘《晶報》研究》,蘇州:蘇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孟兆臣:《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業海上洋場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5月。
    洪煜:《近代上海小報與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張翀:《公共領域的基本理論問題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四、報刊資料庫、數據庫
    《中國知網(CNKI)》,北京:中國知網 CNKI。
    《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1833-1911)》,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出版,臺灣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代理。
    《中國近代中文報紙全文數據庫-小報:1897~1949》,上海:全國報刊索引編輯部,上海圖情信息有限公司。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691201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91201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1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