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7578/148609 (79%)
Visitors : 70681244      Online Users : 839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8741


    Title: 曹敬律賦研究
    Authors: 李懿
    Contributors: 陳成文
    李懿
    Keywords: 曹敬
    《賦譜》
    科舉
    臺灣賦
    律賦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8-04 15:26:15 (UTC+8)
    Abstract:   本文論述將在科舉文類的書寫背景之下,以曹敬二十二篇律賦為範圍,審視曹敬在清代科舉制度下如何穿穴經史、驅使六籍的律賦寫作理路,分析臺灣賦家在清代什麼風格標準或學習典範的指導下寫作賦篇,期望能考察於清代賦學乃至於歷代賦作的書寫傳統中,曹敬律賦所開展出的臺灣律賦形貌。
      本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旨在闡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回顧相關文獻以分析臺灣賦的研究概況。第二章「用韻研究」,主要依據清代余照春亭所輯《詩韻集成》之韻目,探討曹敬律賦的音韻特徵,理解其作品的聲韻變化及對聲律的承演。第三章「句式結構」,依唐代抄本《賦譜》所規範的律賦體式標準,分析曹敬賦句的類型與特點,考察其對於律賦句式的深刻理解與靈活運用的表現。第四章「題旨內容」,將逐篇摘要賦文大意與考察題韻出處,整理題目用典與文章結構呈現的狀況,探明曹敬在詮題立意的寫作技巧與文風特色。第五章「結論」,統整各章節所探討的用韻、句式、題旨研究成果,歸納曹敬書寫臺灣律賦的獨特形貌與特殊意涵。
    Reference: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排序)
    〔戰國〕莊子撰,〔晉〕郭象注:《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戰國]孟子撰,[魏]趙岐注,〔宋〕孫奭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8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毛公撰,〔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2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5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7公羊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漢]劉向撰,向宗魯校正:《說苑校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8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晉]陶淵明撰,宗介甫編譯:《陶淵明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晉]謝靈運、鮑照,丁福林編:《謝靈運、鮑照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梁〕劉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唐〕佚名,《賦譜》,收於張伯偉校考《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唐]韓愈:《韓愈詩選》,臺北:新星出版社,1982年。
    [唐]馮贄撰,張力偉點校:《雲仙散錄(雲仙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唐]房玄齡撰:《二十四史・晉書 》,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
    〔宋〕朱熹:《四書集註》,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宋〕李薦撰,孔凡禮點校:《師友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元]脫脫:《宋史》,臺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
    〔元〕祝堯:《古賦辨體》,載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清〕王芑孫:《讀賦巵言》,見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李元度:《賦學正鵠》,見韓泉欣、孫福軒編輯點校:《歷代賦論彙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清〕余丙照著,詹杭倫、沈時蓉等校注:《賦學指南校正》,收於詹杭倫、沈時蓉等校注《歷代律賦校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陳元龍編:《歷代賦彙》,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
    〔清〕陳元龍編,〔日〕吉川幸次郎解說:《御定歷代賦彙》,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4年。
    [清]董誥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彭定求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浦銑撰:《歷代賦話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浦銑:《復小齋賦話》,見韓泉欣、孫福軒編輯點校,《歷代賦論彙編》上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清〕李調元:《賦話》,見韓泉欣、孫福軒編輯點校,《歷代賦論彙編》上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清]林聯桂撰,何新文等校證:《見星廬賦話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清]李調元著,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清]劉熙載著,袁津琥校注:《藝概注稿》,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清]顧廷龍主編:《清代硃卷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
    [清]陶福履:《常談》,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曹敬撰,陳鐓厚錄:《曹敬詩文略集》,《臺北文獻》直字第15、16期合刊本,臺北:臺北市立文獻館,1971年。
    二、近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王淑蕙:《全臺首學:府城科舉制度與文化影響》,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
    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宋元強:《清代科舉制度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李兵:《書院教育與科舉關係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李純蛟:《科舉時代的應試教育》,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杜正勝,《臺灣心‧臺灣魂》,高雄:河畔出版社,1998年。
    林文龍:《臺灣的書院與科舉》,臺北:常民文化,1999年。
    施懿琳主編:《全臺詩》第伍冊,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4年。
    孫福軒、韓泉欣:《歷代賦論彙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徐志嘯:《歷代賦彙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高育仁等編:《重修臺灣省通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商衍鎏:《明清史學術文庫: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4年。
    曹明綱:《賦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梁淑媛:《飛登聖域:臺灣鸞賦文學書寫及其文化視域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2012年。
    許俊雅主編:《全臺賦》,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許俊雅主編:《全臺賦影像集(上)(下)》,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許俊雅主編:《講座FORMOSA:臺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許瑤麗:《宋代律賦與科舉:一種文學體式的制度浮沉》,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陳恩維:《模擬與漢魏六朝文學遞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出版社,2010年。
    陳益源、鄭大:《科舉制度在臺灣》,臺北:里仁書局,2014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傅璇琮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曾迺碩等編:《臺北市志・卷九・人物志賢德篇》,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0年。
    游適宏:《試賦與識賦──從考試的賦到賦的教學》,臺北:秀威資訊出版社,2008。
    游適宏:《以賦憶賦──清代臺灣文集賦的仿擬與記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4年。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著:《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詹杭倫、沈時蓉等校注:《歷代律賦校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趙逵夫編:《歷代賦評註》,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劉兆璸:《清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年。
    劉海峰:《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劉海峰:《科舉學導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簡宗梧、許俊雅主編:《全臺賦校訂》,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4年。
    簡宗梧、許俊雅主編:《全臺賦補遺》,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4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局,1999年。
    三、學位論文(依出版年排序)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塗怡萱:《清代邊疆輿地賦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王嘉弘,《清代臺灣賦的發展》,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王淑蕙:《誌賦、試賦與媒體賦──臺灣賦之三階段論述》,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邱清麗:《王必昌〈臺灣賦〉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張加佳:《臺灣賦研究──以身分視域為觀察核心》,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
    陳祐禎:《《全臺賦校訂》中的醫藥書寫》,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方姵文:《蔣防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江道一:《浩虛舟律賦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吳怡靜:《獨孤授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林景梅:《裴度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黃佳鳳:《白行簡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邱煜翔:《張仲素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
    洪國勛:《臺灣賦和詩的花果書寫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
    謝佳琪:《謝觀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
    謝孟芳:《賈餗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
    蘇奕存:《白居易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
    陳淑婷:《宋祁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2年。
    黃瑞雯:《臺灣賦中的遺民意識與書寫》,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2年。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王兆鵬:〈《廣韻》「獨用」、「同用」使用年代考──以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為例〉,《中國語文》2期,1998年3月,頁144-147。
    王珮因:〈曹敬〈白蓮賦〉考釋〉,《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157期,2014年10月,頁73-80。
    田啟文:〈沈光文〈臺灣賦〉幾處地名考證的問題〉,《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27期,2006年8月,頁76-86。
    朱洪啟:〈耕織圖與我國傳統社會中農業技術及農業文化傳播〉,《科普研究》26期,2010年6月,頁89-92。
    李冰:〈《賦譜》探微〉,《安徽文學》第11期,2008年,頁189-190。
    李知灝:〈清代臺灣賦作海洋書寫中的神怪想像:以《全臺賦》為研究中心〉,《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3號,2010年6月,頁197-199、201-218。
    林美清:〈臺灣賦中的放逐意識〉,《長庚人文社會學報》4卷1期,2011年4月,頁119-151。
    林淑慧:〈臺灣清治中期淡北文人曹敬及其手稿的詮釋〉,《臺北文獻》152期,2005年6月,頁59-94。
    林葉連:〈《全臺賦》校訂本及補遺本的文字校訂商榷〉,《漢學研究集刊》27期,2018年12月,頁25-76。
    崔成宗:〈臺灣先賢洪棄生賦研究〉,《東亞人文學報》9輯,2006年6月,頁11-18。
    張鳳玲:〈虛擬與實感──曹敬〈纔了蠶桑又種秧賦〉析論〉,《輔仁國文學報》41期,2015年10月,頁125-153。
    許俊雅:〈談談《全臺賦》、《全臺賦文集》未收的作品〉,載於《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3號,2010年6月,頁1-42。
    許惠玟:〈由〈西螺柑〉看清代至日治臺灣在地物產的書寫〉,《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3號,2010年6月,頁157-196。
    許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6期,1994年,頁86-95。
    陳成文:〈從「唐無賦」到「賦莫盛於唐」──唐賦評價變遷之考察〉,《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4期,2008年7月,頁115-148。
    陳芳汶:〈東寧才子施瓊芳及其《蔗車賦》初探〉,《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3期,2007年,頁205-224。
    陳姿蓉:〈清代臺灣賦與臺灣竹枝詞之比較研究〉,《中華學苑》56期,2003年2月,頁113-145。
    游適宏:〈一個賦體分類論述的形成賦分為古賦、俳賦、律賦、文賦〉,《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期,2005年3月,頁75-89。
    游適宏:〈十八世紀的臺灣風土百科:王必昌〈臺灣賦〉〉,《國文天地》16卷5期,2000年10月,頁34-38。
    游適宏:〈千態萬形,莫可擬仿:清代台灣與內地〈擬鮑明遠舞鶴賦〉試析〉,《臺灣文學研究》第5期,2013年12月,頁56-93。
    游適宏:〈題聚一唐:清代臺灣賦涉納唐代詩文的書寫趨向〉,《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9卷4期,2013年12月,頁307-331。
    黃志力、林雪珍:〈賦句、賦段、賦題:唐抄本《賦譜》的解讀維度〉,《中國文學年鑑》第1期,2003年10月,頁794-796。
    董就雄:〈試論唐代八韻試賦的用韻〉,《饒宗頤國學院院刊》2期,2015年2月,頁239-275。
    詹杭倫:〈臺灣賦論略──評《全臺賦》〉,《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8卷,2007年7月,頁532-533。
    劉德玲:〈臺灣先賢曹敬賦作析論〉,《輔仁國文學報》31期,2010年10月,頁165-181。
    簡宗梧、游適宏:〈清人選唐律賦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5期,2002年,頁21-35。
    簡宗梧:〈《全臺賦》編校之商榷──以曹敬賦為例〉,《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卷1期,2008年4月,頁85-108。
    簡宗梧:〈臺灣登鸞降筆賦初探──以《全臺賦》及其影像集爲範圍〉,《長庚人文社會學報》3卷2期,2010年10月,頁275-302。
    簡宗梧:〈賦的可變基因與其突變──兼論賦體蛻變之分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2期,2006年6月,頁1-26。
    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32卷1期,2005年1月,頁68-74。
    顧敏耀:〈建構文學地景與召喚地方感受:臺灣賦作中的山岳書寫〉,《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第3號,2010年6月,頁219-273。
    顧敏耀:〈曹敬〈競渡賦〉考釋〉,《東海大學圖書館期刊》42期,2019年6月,頁39-50。
    五、會議論文集(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吳盈靜:〈賦詠名都尚風流:諸羅進士王克捷〈臺灣賦〉一文探析〉,《第一屆「嘉義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頁42。
    柯喬文:〈它者的觀看:清代臺灣賦的權利話語〉,《第六屆「文學與文化」研討會論文》,2002年4月。
    許結:〈古律之辯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69-88。
    陳姿蓉:〈臺灣賦用韻考──校勘篇〉,《臺灣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年6月,頁89-120。
    游適宏:〈以賦佐志:王必昌〈臺灣賦〉的地理書寫〉,《龍華科技大學第一屆中國文學與文化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桃園:龍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出版,2002年11月,頁45-73。
    游適宏:〈地理想像與臺灣認同:清代三篇〈臺灣賦〉的考察〉,原刊於《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期(2000年6月),後收錄於許俊雅主編,《講座FORMOSA:臺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6月,頁159-193。
    詹杭倫:〈王芑孫及其《讀賦巵言》敘論〉,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907-932。
    蔡鍾祥:〈賦論流變考略〉,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533-547。
    簡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載於《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6月,頁109-127。
    簡宗梧:〈賦與類書關係之考察〉,載於《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福建:漳州師範學院,2001年11月,頁1-15。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891201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91201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1301.pdf3325KbAdobe PDF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