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中.....
|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8773
|
題名: | 違約金酌減實體法與訴訟法爭議問題研究 Research on the disputes between substantive law and litigation law regarding the reduction of liquidated damages |
作者: | 江澎 Chiang, Peng |
貢獻者: | 劉明生 Liu, Ming-Sheng 江澎 Chiang, Peng |
關鍵詞: | 違約金 實體法 訴訟法 酌減 Liquidated damages Substantive law Litigation law Reduction |
日期: | 2025 |
上傳時間: | 2025-08-04 15:40:04 (UTC+8) |
摘要: | 我國民法第252條明定,違約金過高者,法院得減至相當之數額,此一制度係對契約自由原則之例外,兼顧誠信原則與衡平理念,藉以矯正經濟實力不對等所致之過度契約負擔。然而,違約金酌減制度在實體法與訴訟法兩面向,皆存在重大爭議。是以,本文擬以「違約金酌減實體法與訴訟法爭議問題研究」為題,探討該制度之性質定位、主張方式、法院裁量界限及其在訴訟程序中與辯論主義、協同主義的爭議,期能釐清理論與實務之歧見,提出整合與改進之建議。
於實體法層面,違約金酌減主張究竟為狹義抗辯或形成權,其性質定位攸關法律效果與程序處理方式。部分學說與實務認其為狹義抗辯,強調其否定債權人請求權之效果,縱債務人未聲請,法院亦得依職權為之。然本文則主張其性質更接近「形成權」之行使,係債務人依法律賦予之權能,得請求法院減輕其義務,其效力須經法院裁判始生,並非單純抗辯。此見解不僅符合法律構造邏輯,亦有助於程序明確化與權利行使之界定。
在訴訟法層面,違約金是否過高之主張,應適用辯論主義或協同主義亦為一大爭點。協同主義主張法院得依職務上已知事實逕為裁判,以維護實質公平;然本文認為,應尊重民事訴訟中當事人處分權與程序對等原則,採辯論主義較為妥適。法院若未經當事人主張即逕為酌減,恐形成突襲性裁判,破壞當事人攻防結構與契約自由秩序。此外,「職務上已知」一語應嚴格解釋,應限於乃從事審判之法院於其過去職務上親自所得知且已確定之事實,其不能界定為包含從本案證據資料之事實,倘若如此將會破壞民事訴訟於財產訴訟事件所採用之提出原則(辯論主義),否則恐造成法官主觀介入,損及法之安定性與預測可能性。
本文透過實證判決整理與學說評析,綜合比較各方見解,提出如下建議重點:第一,應明確承認違約金酌減為形成權行使,強化債務人之實體權利保障;第二,訴訟程序上應維持辯論主義為原則,法院僅於當事人提出抗辯並實質辯論後,始得裁量酌減;第三,法院行使裁量權時,應說明其裁量依據與標準,避免裁判恣意與判決不可預測性。期能藉由本文之分析,促進理論與實務間之對話,實現程序正義與實體衡平之雙重價值。 Article 252 of the Civil Code of Taiwan provides that if a stipulated penalty is deemed excessively high, the court may reduce it to a reasonable amount. This mechanism serves as an exception to the principle of freedom of contract, reflecting the principles of good faith and fairness, and aims to correct the imbalance caused by disproportionate contractual burdens resulting from unequal bargaining power. However, the legal framework governing the reduction of liquidated damages involves significant controversies in both substantive and procedural dimensions. Accordingly, this thesis, entitled“A Study on the Substantive and Procedural Controversies Regarding the Reduction of Liquidated Damages", examines the legal nature of the reduction mechanism, the methods of asserting such claims, the scope of judicial discretion, and the doctrinal dispute between the principles of party presentation and judicial cooperation in civil litigation. The goal is to clarif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divergences and to propose integrated and constructive solutions.
On the substantive law level, the nature of a debtor's claim to reduce liquidated damages—whether it constitutes a narrowly defined defense or a formative right—is of central significance, as it determines both legal effects and procedural handling. While certain academic opinions and court decisions treat the reduction as a defense that negates the creditor's right to claim, thus allowing courts to reduce the amount ex officio even without the debtor's request,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the reduction more appropriately constitutes the exercise of a formative right. That is, the debtor, empowered by statute, may request the court to reduce their obligation, and such reduction only takes effect upon judicial determination. This interpretation aligns with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law and facilitates procedural clarity and the precise exercise of r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cedural law, whether a claim of excessive liquidated damages should be governed by the principle of party presentation or judicial cooperation constitutes a major controversy. Advocates of judicial cooperation argue that courts may act ex officio based on facts known in their official capacity to uphold substantive fairness. However, this thesis suppor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arty presentation principle, emphasizing respect for party autonomy and procedural equality in civil litigation. If courts reduce penalties without a party's request, such decisions may constitute surprise rulings that undermine adversarial proceedings and contractual certainty. Moreover, the scope of ”facts known in an official capacity” should be interpreted narrowly—limited to facts previously and directly known by the court in its own judicial experience, and not including those inferred from the evidentiary materials of the current case. Otherwise, judicial subjectivity may be introduced, jeopardizing legal predictability and procedural fairnes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mpirical judgments and academic commentary, this thesis presents the following proposals: (1) to explicitly recognize the reduction of liquidated damages as the exercise of a formative right, thereby strengthening the debtor's substantive legal protection; (2) to adhere to the party presentation principle in litigation, permitting judicial discretion only after a party has raised the issue and substantive arguments have been exchanged; and (3) to require courts to explain the basis and criteria for exercising such discretion, in order to avoid arbitrariness and ensure the predictability of judgments. This study aims to bridg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aps, ultimately contributing to both procedural justice and substantive fairness. |
參考文獻: | 一、中文專書
1. 王澤鑑,民法總則,自版,2014年2月,增訂新版。
2. 王甲乙、楊建華、鄭健才,民事訴訟法新論,2009年,自版。
3. 王千維,德國民法違約金規範之概況,民事法之思想啟蒙與立論薪傳:孫森焱前大法官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1月。
4. 王伯琦,民法債編總論,國立編譯館,1961年3月,4版。
5. 尤重道,定型化契約之概念與法律效果暨實務見解分析,消費者保護研究第十七輯,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編印,2011年12月,初版。
6. 史尚寬,民法總論,1970年,自版。
7. 史尚寬,債法總論,國立编譯館,1961年3月,4版。
8. 何孝元,民法債編總論,三民出版社,1977年3月。
9. 李木貴,民事訴訟法(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9月,3版。
10. 呂太郎,民事訴訟之基本理論(二),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6月,第1版。
11. 吳從周、許如嬡、林佳炒、鄭佩玟、蔣政寬,違約金酌減之裁判分析,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23年5月,三版第2刷。
12. 沈冠伶,民事證據法與武器平等原則,論新民事訴訟法中法官之闡明義務與當事人之事案解明義務,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7月,第1版。
13. 林誠二,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下),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3月,初版。
14. 邱聯恭,工程承包契約所生違約金請求事件之爭點整理(爭點整理方法論),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15. 邱聯恭,程序選擇權論,處分權主義、辯論主義之新容貌及機能演變一著重111於評析其如何受最近立法走向所影響及相關理論背景,台大法學叢書,2000年9月,自版。
16. 邱聯恭,爭點整理方法論一民事程序法之理論與實務(三),台大法學叢書130:2001 年11月。
17. 邱聯恭,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三),自版,2015年,筆記版。
18. 邱聰智,新訂債法各論(中),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8月。
19. 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下冊),自版,2014年2月,二版。
20. 洪文瀾,民法債通則講義,文光出版社,1959年。
21. 胡長清,中國民法債編總論,台灣商務書,1947年。
22. 姜世明,非訟事件法新論,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9月,第4版。
23.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上冊),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8月,10版。
24.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下冊),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2月,3版。
25.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1990年10月。
26.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作者自版2014年9月,修訂版。
27. 黃立,民法債編總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11月,修訂三版。
28. 黃茂榮,民法總則,植根法學叢書編輯室,2023年9月。
29. 黃茂榮,買賣法,植根法學叢書編輯室,2015年3月,7版。
30. 黃棟培,民法債編總論,自版,1982年,修訂版。
31. 陳自強,契約之成立與生效,學林,2005月2月。
32.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上),台北:三民出版社,1994年,初版。
33.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中),三民出版社,2008年,5版。
34. 陳聰富,美國法上之懲罰性賠償金制度,臺大法學論叢,31卷5期,2002年9月。
35. 陳猷龍,民法債編總論,五南出版社,2011年10月,5版。
36. 許士宦,民事訴訟法(下),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1月,第2版。
37. 許士宦,集中審理與審理原則,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4月,第一版.
38. 楊芳賢,民法債編總論(下),三民出版社,2017年1月。
39. 楊建華著(陳心弘增訂),問題研析民事訴訟法(二),自版,2010年10月。
40. 劉春堂,民法債總通則(一)契約法總論,自版,2013年12月,增修訂版。
41. 劉明生,民事程序法爭點理論與實務,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24年7月,初版第1刷。
42. 劉明生,民事程序法爭點理論與實務,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24年7月,初版第1刷。
43. 劉明生,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9月,4版。
44. 鄭玉波著(陳榮隆修訂),民法債編總論,三民書局,2002年6月,2版。
45. 駱永家·民事訴訟法I·自版·1999年,第9版。
46. 戴修瓚,民法債編總論,三民出版社出版,1930年。
二、期刊論文
1. 王千維,違約金之酌減與給付目的之變更一評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1151 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64期,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10月,頁38-45。
2. 尤重道,定金與違約金應用於土地事務之研究,土地改革第33券第9期,1983 年9月,頁7-9。
3. 吳光陸,減少違約金之問題研究,法令月刊,60卷5期,信孚出版社,2009 年5月,頁95-104。
4. 吳憲彰,工程合約實務問題泛論(一)-逾期完工違約金賠償,營造天下,第18 期,1997年6月,頁41-46。
5. 林誠二,違約金酌減之法律問題,台灣法學雜誌,第157期,2010年8月,頁116-121。
6. 林誠二,損害賠償總額預定違約金之損害舉證問題,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6 期,2002年7月,頁171-222。
7. 林忠義,違約金分類標準之建立建立現行法違约金相關問題之省思一評最高法院83年度台上字第2879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7期,1996年10月,頁103-110。
8. 姜炳俊,新民事訴訟實務研究(六)一核減違約金之訴-最高法院九六年台上字第五七六號判決及相關實務見解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3期,2008 年2月,頁81-90。
9. 姜世明,相煎何太急―從部分最高法院關於民事訴訟法第288條適用之妥當性談起,裁判時報,第47期,2016年5月,頁30-38。
10. 姜世明,辯論主義與法院之依職權調查證據,台灣本土法學雜誌,70期,台北: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社,2005年5月,頁154-160。
11. 姜世明,「為法院職務上所已知事實」及法院之依職權調查證據–評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3年小上字第80號民事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9期,2006 年2月,頁296-300。
12. 姜世明,法官闡明制度發展之評估――評最高法院95年台上字第986號民事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00期,2007年11月,頁83-101。
13. 馬維麟,損害賠償法之原理一我國最高法院歷年來判決之檢討與分析,法學叢刊,頁40-60。
14. 陳瑋佑,法院職務上已知之事實與辯論主義之第一命題-―評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54號民事判決,台灣法學雜誌,349期,2018年8月,頁1-20。
15. 陳聰富,美國法上之懲罰性賠償金制度,臺大法學論叢,31卷5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2002年9月,頁163-219。
16. 陳聰富,定型化契約的管制,台大校友雙月刊,第25期,2003年1月,頁35-42。
17. 許士宦,離婚請求之訴訟標的選定及其裁判上基礎之事實證據蒐集(下),月旦法學教室,138期,2014年4月,頁36-48。
18. 許士宦,民事訴訟法修正後審判實務上處分權主義與辯論主義之新發展-二00五年最高法院有關民事訴訟法裁判之進展(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1期,2007年2月,頁9-32。
19. 許政賢,辯論主義與零件折舊,月旦法學教室,153期,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7月,頁18-20。
20. 張龍文,違約金若干問題,彰銀資料,第21卷第11期,1972年11月。
21. 楊芳賢,民法違約金酌減規定之若干問題,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0卷,第4期,2011年12月,頁2127-2184。
22. 楊淑文,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與定型化違約金約款-最高法院八十五年至九十三年相關判決之評析,2005年,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
23. 曾邑倫,違約金相關實務問題之探討一以法院酌減權為中心,第22期,臺灣財產法整經濟法研究協會,2010年6月,頁39-78。
24. 劉明生,違約金過高及與有過失抗辯辯論主義與法院闡明義務適用之爭議―評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497號民事判決與110年度台上字第1785號民事裁定,月旦實務選評第3卷第9期,2023年9月,頁127-136。
25. 劉明生,法院職務上已知事實與事實提出之程序基本原則――以民事訴訟法之財產訴訟事件與家事事件法第十條第二項之事件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239卷,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4月,頁156-180。
26. 廖義男,衡平判斷與民法上之誠信原則、情事變更、違約金酌減之運用,月旦法學雜誌,第287期,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9年4月,頁79-99。
27. 鄭冠宇,違約金的現在與未來,律師雜誌,第240期,1999年9月,頁28-38。
28. 錢國成,違約金與違約定金,法令月刊,第42卷,第10期,1991年10月,頁6-7。
29. 謝金聰,談違約金債權(一),現代地政,第268期,2003年10月,頁38-41。
三、學位論文
1. 王涵薇,論公共工程逾期違約金問題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財經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年8月。
2. 邱毓嫺,違約金之酌減,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月。
3. 楊宏暉,締約前資訊義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6月。
4. 楊家寧,論違約金在實體法與程序法之適用,私立東吳大學法律研空所,2015 年7月。
5. 歐陽勝嘉,定型化違約金條款之法律問題,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
描述: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112961022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2961022 |
資料類型: | thesis |
顯示於類別: |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瀏覽次數 |
index.html | 0Kb | HTML | 5 | 檢視/開啟 |
|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