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中.....
|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8783
|
題名: | 後龍鎮社腳李連生家族發展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AN-SHENG,LI Family in Houlong Shejiao |
作者: | 李念慈 Li, Nien-Tzu |
貢獻者: | 李明仁 林果顯 李念慈 Li, Nien-Tzu |
關鍵詞: | 家族史 土地申告書 社腳聚落 李連生家族 金興宮 祭祀公業李合記 Family History the Application of Land Declaration Form the Shejiao settlement LIAN-SHENG,LI Family Jinxing Temple Li Heji Ancestral Worship Guild |
日期: | 2025 |
上傳時間: | 2025-08-04 15:45:10 (UTC+8) |
摘要: | 本研究以苗栗縣後龍鎮社腳地區的李連生家族為核心對象,從地理環境、族群互動、家族世系、土地變遷、宗教信仰與祭祀公業等面向,探討其自清代中葉以降落腳後龍的歷程,並分析其在地方社會中的調適方式與延續實踐。該地原為平埔族道卡斯族新港社的生活領域,隨漢人移民拓墾而形成漢人聚落,李家即於此背景下自泉州府同安縣來臺,建立以農耕為基礎的生活與宗族網絡。 本文結合《土地申告書》、契約文書、地籍資料、族譜、除戶簿等史料,輔以田野訪談與口述記憶,重構家族內部分房與土地移轉情形。研究顯示,七大房之中,部分房系仍維繫祖產與地方連結,持續參與公共事務,亦有房系因人口外遷或倒房斷嗣,逐漸失去在地連結。 李連生家族在信仰與公共參與方面,長期投入金興宮的建設與重建工作,並積極參與社腳福德宮、福龍宮、萬善宮與慈雲宮等地方信仰空間的捐建,展現出家族在地方宗教網絡中的重要角色。此外,家族成員亦曾捐地支持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及教育發展,展示出李家對地方發展的重視。 在宗族制度層面,李家自清代以來便設立「生記」與「李合記」兩個公業,並於民國94年(2005)進行整併,形成「祭祀公業李合記」,透過祖墳整建及清明祭祖等儀式,延續宗族記憶與家族傳承。此一研究不僅補足苗栗地區對非客家族群漢人家族研究的缺口,亦為臺灣地方家族延續與轉型提供重要觀察視角。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LIAN-SHENG,LI Family in Shejiao, Houlong Township, Miaoli County, examining their settlement in the region since the mid-Qing period through various dimensions, including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terethnic interactions, family lineage, land transformation, religious beliefs, and ancestral worship organizations. It further analyzes the family's strategies of adaptation and practices of continuity within the local society. The area was originally the traditional territory of the Pingpu ethnic group, specifically the Xingang community of the Taokas people. With the influx of Han immigrants and the expansion of settlement, it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Han Chinese village. Against this backdrop, the Li family migrated from Tong'an County, Quanzhou Prefecture, and established an agriculture-based livelihood and kinship network. This study integrates various historical sources—including the Land Declaration Forms, Qing dynasty land deeds, cadastral records, genealogies, and household deregistration records—alongside field interviews and oral histories, to reconstruct the internal branch divisions and land transfers within the Li family.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among the seven major branches of the family, some have maintained ancestral property and local ties, continuing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al and clan-related affairs. Others, however, have gradually lost their connection to the locality due to population outmigration or the extinction of family In terms of religious and public involvement, the Li family has long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Jin Xing Gong (Jinxing Temple) and has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 religious spaces of Shejiao Fude Temple, Fulong Temple, Wanshan Temple, and Ciyun Temple. Their financial and organizational contributions demonstrate their prominent role in the regional religious network. Additionally, the family has donated land for infrastructure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reflecting a deep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local community. Institutionally, the Li family established two guilds—Shengji and Li Heji—for ancestral worship and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ince the Qing dynasty. In 2005, these were consolidated into the ancestor worship guild Li Heji, adapting to contemporary legal and administrative frameworks. Ritual practices such as tomb renovation and Qingming ancestor worship continue to reinforce collective memory and familial identity. This research not only fills a gap in the study of non-Hakka Han lineages in Miaoli but also provides a valuable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ntinuity and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ese local lineages. |
參考文獻: | 一、報刊檔案
(一)報刊 1.《臺灣日日新報》 2.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官)報》
(二)檔案 1.戶籍謄本資料 2.地籍謄本資料 3.竹南地政事務所藏之日治時期地籍圖 4.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總督府公文類纂》 5.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檔案》 6.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
二、文獻叢刊 1.不著撰人,《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1年。 2.不著撰人,《臺案彙錄庚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7年。 3.不著撰人,《清會典臺灣事例》,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 4.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5.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3年。 6.郁永河,《裨海紀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7.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1870年原刊。 8.楊英,《從征實錄》,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9.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10.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4年。 11.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編初集 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12.藍鼎元,《東征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7年。
三、期刊論文
(一)期刊 1.林玉茹,〈清代臺灣中港與後龍港港口市鎮之發展與比較〉,《臺北文獻》,直字111期 (臺北:臺北市文獻館,1995年3月),頁59-107。 2.李宜洵,〈「土地申告書」內容要項介紹〉,《臺灣風物》,38:1(臺北市:臺灣風物雜誌,1988年3月),頁113-120。 3.李宗信、廖泫銘、許世融,〈土地申告書時空檢索資料庫的建置與應用〉,《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13 期(2024 年 4 月),頁131-176。 4.張素玢,〈從契字看後壠社群的分化與貧化〉,《臺灣文獻》,54:1(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3年3月),頁75-104。 5.陳運棟,〈桃、竹、苗地區早期族群關係與開發初探〉,《苗栗文獻》,8(苗栗縣: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1993年6月),頁90-121。 6.陳柏棕,〈解讀日治時期的戶口名簿〉《臺灣學通訊》,69(新北:國立臺灣圖書館2012年9月),頁10-11。 7.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臺灣文獻》,31:4 (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年12月),頁154-176。 8.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下)〉,《臺灣文獻》,32:1 (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1年3月),頁136-157。 9.莊英章、陳運棟,〈清末臺灣北部中港溪流域的糖廍經營與社會發展:頭份陳家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刊》56(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4年12月),頁59-110。 10.黃鼎松,〈族譜與宗祠對凝聚宗族情感的角色探討:以苗栗銅鑼惇敘堂李家為例〉,《苗栗文獻》,53(苗栗縣: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2013年12月),頁141-160。 11.廖經庭,〈清代中港溪家族拓墾史研究:三灣大銅鑼圈溫兆旺家族為例〉,《臺灣文獻》69:3(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18年9月),頁5-32。 12.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上升流動的兩個案〉,《臺灣風物》,30:2(臺北市:臺灣風物雜誌,1980年6月),頁1-31。 13.羅永昌,〈從區域性古文書探宗族與社會制度:以苗栗公館大坑林義炎家族古文書為例〉,《臺灣古文書學會會刊》,13(南投縣南投市 : 臺灣古文書學會,2013年10月),頁97-122。
(二)學位論文 1.邱瓊瑩,〈世變與家道─臺灣中港陳汝厚家族的發展(1746-174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8年。 2.李盈慧,〈後龍慈雲宮之研究〉,新竹市: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3.何雅芬,〈客家族群在臺灣播遷之研究—以苗栗何子報家族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6年。 4.吳珮瑜,〈苗栗縣後龍鎮聚落發展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5.吳宛玲,〈歸仁過港郭姓家族與地方社會〉,臺南: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6.張惠妹,〈清代後壠地區的開發與社會變遷〉,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7.陳彥中,〈萬丹新庄子李振吉家族發展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8.陳嬿羽,〈苗栗公館泥坡子陳立富在臺的拓墾與發展〉,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9.黃郁舒,〈家族、茶廠與地方派系:以苗栗縣獅潭鄉北四村為例之探討〉,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10.蔡哲晃,〈台灣祭祀公業土地清理問題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11.賴文慧,〈臺灣汀州客二次移民研究:以苗栗縣造橋鄉平興村謝姓家族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12.賴怡瑾,〈西湖賴家與苗栗沿山地區之拓墾〉,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13.顏芳姿,〈鹿港王爺信仰的發展型態〉,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年。 14.嚴俊雄,〈新港社歷史書寫之研究〉,臺北:臺大人類所博士論文,2007年。
四、專書
(一)中文 1.林美容,《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臺北市:自立晚報,1993年),頁179。 2.林美容,《高雄縣民間信仰》,鳳山:高雄縣政府,1997年),頁442。 3.林美容,《神明社會論:集體福祉與靈性的象徵》,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 4.林聖欽、許心寶、戴天來等撰述,《臺灣地名辭書地名辭書 卷十三 苗栗縣(上)》,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年。 5.林澄清總編輯,《續修後龍鎮志》,苗栗縣:苗栗縣後龍鎮公所,2022年。 6.江明慧、江明菁撰述;周錦宏總編輯,《懷念古早味:後龍寫真》,苗栗縣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2000年。 7.伊能嘉矩著、吳密察譯,《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新北市:大家/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 8.洪英聖編著,《畫說康熙臺灣輿圖》,臺北市:聯經,2002年。 9.洪英聖編著,《畫說乾隆臺灣輿圖》,臺北市:聯經,2002年。 10.洪汝茂總編輯,《日治時期戶籍登記法律及用語編譯》,臺中縣豐原市 : 臺中縣政府,2001年。 11.胡家瑜主編,《道卡斯族新港社古文書》,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9年。 12.陳朝棟,《後龍鄉土情懷》,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13.陳水木、潘英海編著,《道卡斯後壠社群古文書輯》,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2002年。 14.莊英章、陳運棟,〈清代頭份的宗族與社會發展史〉,《第一屆歷史與中國社會變遷(中國社會史)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1年,頁 333-370。 15.莊英章,〈族譜與童養媳婚研究:頭份陳家的例子〉,《第三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紀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3年,頁451-556。 16.黃丙煌主修;謝清輝監修,《後龍鎮誌》,苗栗縣後龍鎮:苗縣後龍鎮公所,2002年。 17.祭祀公業生記、李合記,《李祖連生派下族譜》,苗栗:祭祀公業生記、李合記,2007年。 18.彭家肇編著,《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彭朝和宗祠登龕落成紀念特刊》,苗栗縣後龍鎮:祭祀公業苗栗縣彭朝和,2017年。 19.劉定國監修,《臺灣省苗栗縣志(卷首)》,苗栗縣 :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1959年。 20.劉定國監修,《臺灣省苗栗縣志(卷三 政事志地政篇)》,苗栗縣 :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1959年。 21.劉澤民主編,《契文解字:解讀臺灣古文書》,臺北市:玉山社,2020年。 22.楊續賢編撰,《臺灣區姓氏堂號考》,臺北:臺灣新生報社,2007年。 23.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耆老口述歷史叢書(21)苗栗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9年。 24.簡史朗、劉秋雲,《Taukat 道卡斯族 新港社部落史》,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臺北市;國史館;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2021年。 25.潘英海編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藏道卡斯古契文書圖文冊》,臺北 市:中研院民族所,2005年。 26.謝國興等作;謝國興主編,《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年。 27.顏俊龍,《後龍土乞仔客家聚落的史料整理》,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3年。
(二)外文 1.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台灣土地慣行一斑 第壹編》,臺北市: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年。 2.臺灣新聞社,《臺灣實業名鑑第一輯》,臺中州臺中市:臺灣新聞社,1934年。
五、網路/電子資源庫
1.Google地圖,網址: https://www.google.com/maps 2.中華民國內政部地政司全球資訊網,網址: https://www.land.moi.gov.tw/chhtml/content/68?mcid=3224 3.地籍圖資網路便民服務系統,網址: https://easymap.land.moi.gov.tw/Index 4.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 https://law.moj.gov.tw/Index.aspx 5.全國宗教資訊網,網址: https://religion.moi.gov.tw/ 6.法務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網址: 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ExShow.aspx?id=FE073632&type=e 7.植根法律網,網址: https://www.rootlaw.com.tw/index.aspx 8.後龍金興宮全台獨一無二開基金林嚴三府王爺,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4183590567 9.後龍復興金興宮,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77590305155 10.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網址: https://onlinearchives.th.gov.tw/index.php?act=Archive 11.國家文化記憶庫2.0,網址: https://tcmb.culture.tw/zh-tw 12.第二河川分署,網址: https://www.wra.gov.tw/wra02/Default.aspx 13.經濟部水利署-圖籍資料管理整合系統,網址: https://mhmaps.wra.gov.tw/Platform/iframe_page.aspx 14.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址: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15.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網址: https://thdl.ntu.edu.tw/index.html 16.臺灣文獻全文資料庫,網址: https://taicool.ith.sinica.edu.tw/ 17.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網址: https://tm.ncl.edu.tw/index?lang=chn 18.臺北市大安區戶政事務所官網,網址: https://dahr.gov.taipei/cp.aspx?n=01B03F51A22A71B4&s=E20C93FF5B6D02D1 19.漢珍知識網:報紙篇,限授權機構使用(如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 |
描述: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8158005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8005 |
資料類型: | thesis |
顯示於類別: | [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描述 |
大小 | 格式 | 瀏覽次數 |
800501.pdf | | 48905Kb | Adobe PDF | 0 | 檢視/開啟 |
|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