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8786/149850 (79%)
Visitors : 81835547      Online Users : 319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913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131


    Title: 「現代抒情詞學」析論── 以清末民初中國詞學界為討論對象
    An Analysis of Modern Lyrical Ci Poetics : Case o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Ci Poetics
    Authors: 曾詩涵
    Tseng, Shih-Han
    Contributors: 侯雅文
    Hou, Ya-Wen
    曾詩涵
    Tseng, Shih-Han
    Keywords: 現代抒情詞學
    現代詞學
    現代性
    現代化
    抒情詩
    Modern Lyrical Ci Poetics
    Modern Ci Poetics
    Modernity
    Modernization
    Lyric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9-01 15:15:47 (UTC+8)
    Abstract: 學界過去傾向以符合現代學術的特徵為依據,循此構建中國詞學史上的「現代詞學」,進而劃分新、舊詞學流派。本書則對「現代詞學」的構建提出另一種思考,轉而將論述的焦點,聚集在「現代抒情詞學」的主題上;將「現代詞學」所涵具的「現代」屬性,導向兼有「現代化」與「現代性」的雙重意義。「現代性」在本書的論述裏,不僅涵有「反思傳統」的意義;更重要的是,與過去傳統之間,不是處於對立斷裂而為前所未見的新變,而是相接繼起,為一「不斷構建和重構」的連續過程。
    承上,則本書所提出的「現代抒情詞學」,是指因應「現代化」的特定時空背景,針對「詞以抒情為本」的基源問題,長期以來所積累的某些傳統成說,提出再構建與重構;並隨著不同時期、地方知識分子的當代存在情境變遷,而體現為一具有「多元」而「連續」的知識整體。基於此一定義,本書優先以清末的中國詞學界為主要考察對象,首先敘述這段時期「現代抒情詞學」所反思的「傳統詞學」。接著,按「初興」和「拓宇」,重構這段時期「現代抒情詞學」多元而連續的發展歷程。藉此,闡明詞學的現代轉型意義。本書以「現代抒情詞學」為題,對「現代詞學」的重構所提出的新詮釋,不是要去取代前說,而是要從「轉向」或「移開換位」,提供另一種可以互補的觀點。
    In the past, the predominant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Ci poetics” in the field of historical studies on Chinese Ci poetry has been constructed in accordance with modern academic standards, thereby drawing the division between the new and old schools of Ci studies. This book offers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 poetics,” shifting the focus of discussion to the theme of “modern lyrical Ci poetics.” It reinterprets the “modern” attribute inherent in “modern Ci poetics,” as encompassing both “modernization” and “modernity.” Here, “modernity” extends beyond “reflecting on tradition.” More importantly, it is not a radical transformation that is in opposition to or a rupture with the past, but rather a continuous process of“constantly 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Within this framework, “modern lyrical Ci poetics” refers to the reconstruction and reinterpretation of certain well-established theories, accumulated over time, on the fundamental issue of “lyricism as the essence of Ci poetry” undertaken in response to the specific spatio-temporal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 This reconstruction manifests as a knowledge system that is both “diverse” and “continuous,” reflecting the changing contemporary existential circumstances of intellectuals across different periods and regions. Based on this definition, this book primarily examines the academic community of Chinese Ci studies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1949. We first describe the school of “traditional Ci studies” that “modern lyrical Ci poetics” reflected upon during this period. Next, We trace the field’s diverse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period, elaborating its “emergence” and “expansion.” Through this account, We` elucida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s of Ci studies. By adopting “modern lyrical Ci poetics” as its title, this book offers a fresh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 poetics.” Our aim is not to replace previous interpretations, but to provide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through a “shift” or “repositioning” that complements and enriches existing views on modern Ci studies.
    Reference: 文獻列舉順序以中文文獻在先、外文文獻在後;翻譯文獻若為中文譯本則列在中文文獻中,英文譯本則列於英文文獻中。
    中文文獻「古籍」在前,依朝代順序排列;「近人論著」在後,依作者姓氏筆畫由少至多排列。英文文獻在中文文獻之後,以作者姓氏字首的字母排序。
    (中文文獻依時代先後、姓氏筆畫排序)
    古籍
    (漢.劉向集,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臺北:大安書局,2004年。
    後蜀.趙崇祚輯:《花間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宋.惠洪:《冷齋夜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百部叢書集成》原刻景印學津討原本。
    宋.蘇軾撰,王松齡點校:《東坡志林》,北京 :中華書局,1981年。
    宋.道山先生:《道山清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百部叢書集成》原刻景印百川學海本。
    宋.胡仔纂集:《苕溪漁隱叢話 前後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宋.趙令畤撰,孔凡禮點校:《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朱熹撰)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附索引》,臺北:正中書局,1973年。
    宋.朱熹撰:《四書集註》,臺北:臺灣書店,1959年。
    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宋.周必大:《二老堂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原刻景印津逮秘書本。
    宋.周密撰, 吴企明點校:《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張炎著,夏承燾校注,宋.沈義父著,蔡嵩雲箋釋:《詞源注 樂府指迷箋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年。
    明.陳鐸:《詞林韻釋》,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據菉斐軒本校勘。
    清.名教中人編次:《好逑傳》,《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據獨處軒本影印。
    清.王士禎編,清.鄭方坤刪補:《五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36年。
    清.陳廷敬、王奕清等編:《康熙詞譜》上冊,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
    清.曹雪芹、高鶚:《程甲本紅樓夢》,北京:北京圖書館, 2001年。
    清.張惠言錄,董子遠續錄:《正續詞選》,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年份不詳。
    清.王鵬運輯:《四印齋所刻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況周頤著,俞潤生箋註:《蕙風詞話.蕙風詞箋註》,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清.朱孝臧編年,龍榆生校箋,朱懷春標點:《東坡樂府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清.朱孝臧輯校編撰,清.夏敬觀手批評點:《彊村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通雅齋仝人編:《新學書目提要》,上海:通雅書局,1903年。

    清末民初文獻
    五代.趙崇祚編,袁韜壺標點:(新式標點)《花間集》,上海:掃葉山房,1926年。
    五代.趙崇祚原編,李白英編校:《花間集》,上海:光華書局,1933年。
    五代.趙崇祚編,李冰若評注:《花間集評注》,上海:開明書店,1935年。
    南唐.李煜著,戴景素編注:《李後主詞》,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
    南唐.李璟、李煜著,賀揚靈校:《南唐二主詩詞》,上海:光華書局,1930年。
    南唐.李璟、李煜著,管效先編:《南唐二主全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
    南唐.李璟、李煜著,唐圭璋箋注:《南唐二主詞彙箋》,南京:正中書局:1936年。
    南唐.李煜著,胡雲翼編:《李後主詞》,上海:文力出版社,1947年。
    章崇義:《李後主詩詞年譜》,上海:南京書店,1933年。
    賀揚靈校:《浣花詩詞》,上海:光華書局,1934年。
    (宋.吳文英撰),楊鐵夫箋釋:《夢窗詞全集箋釋》,臺北:學海出版社,1998年。
    清.納蘭性德著,羅芳洲編:《納蘭性德詞》,上海:文力出版社,1946年。
    王國維:《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王國維著)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
    陳平原、王風編:《追憶王國維:增訂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王國維:《人間詞話》,北京:樸社,1926年。
    王國維原著,佛雛校輯:《王國維哲學美學論文輯佚》,上海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93年。
    王夢曾編纂,蔣維喬校訂:《中國文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14年。
    王易著,周岸登校:《詞曲史》,上海:神州國光社, 1931年。
    朱謙之:《革命哲學》,上海:泰東圖書局,1921年。
    沃丘仲子:《當代名人小傳》,上海:崇文書局,1919年。
    余毅恒:《詞筌》,上海:正中書局,1946年。
    林傳甲:《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科學書局,1910年。
    林大椿編:《詞式》,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林庚:《中國文學史》,廈門:國立廈門大學,1947年。
    吳梅:《吳梅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徐敬修:《詞學常識》,上海:大東書局, 1925年。
    胡適:《胡適文存》,臺北:亞東圖書館,1925年。
    胡適選註:《詞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年。
    胡雲翼:《宋詞研究》,上海:中華書局,1926年。
    胡雲翼編:《女性詞選》,上海:文力出版社,1946年。
    胡雲翼:《詞學ABC》,上海: ABC叢書社,1930年。
    胡懷琛:《中國文學史略》,上海:梁溪圖書館,1924年。
    胡懷琛:《中國八大詩人》,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
    范烟橋編:《銷魂詞選》,上海:中央書店,1934年。
    梁實秋:《梁實秋論文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78年。
    凌獨見:《新著國語文學史》,上海:中華書局,1923年。
    俞平伯:《雜拌兒》,上海:開明書店,1938年。
    俞平伯:《清真詞釋》,上海:開明書店,1948年。
    俞平伯:《讀詞偶得》,上海:開明書店,1949年。
    孫俍工、孫怒潮:《中華詞選》,曹辛華、鍾振振主編:《民國詩詞學文獻珍本整理與研究》第33冊,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6年據1936年再版整理點校。
    孫佩茝編:《女作家詞選》,上海:女作家小叢書社,1930年。
    曾毅:《中國文學史》,上海:泰東圖書局,1915年。
    陳鐘凡:《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中華書局,1927年。
    陳冠同:《中國文學史大綱》,上海:民智書局,1931年。
    陳獨秀著,任建樹、張統模、吳信忠編:《陳獨秀著作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趙蔭棠:《中原音韻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唐圭璋:《詞學論叢》,臺北:鼎文書局,2006年。
    張長弓:《中國文學史新編》,上海:開明書店,1935年。
    張之純編纂,蔣維喬校訂:《中國文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15年。
    梁啟勳:《詞學》,北京:中國書店,1985年據京城書店本影印。
    蔣維喬著,林盼、胡欣軒、王衛東整理:《蔣維喬日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劉季子編:《分類寫實戀愛詞選》,上海:南京書店,1933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中華書局,1949年。
    劉大白:《劉大白文集》,臺北:大漢出版社,1977年。
    黃摩西編輯:《普通百科新大詞典附補遺》,上海:中國詞典公司,1911年。
    顧憲融:《填詞百法》,上海:中原書局,1935年。
    顧隨:《顧隨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譚正璧:《中國文學史大綱》,上海:泰東圖書局,1925年。
    譚正璧:《女性詞話》,上海:中央書店,1934年。
    譚正璧:《中國女性文學史》,上海:光明書局,1935年。
    鄭賓于:《長短句》,北京:海音書局,1926年。
    鄭振鐸:《鄭振鐸全集》,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謝无量:《詞學指南》,上海:中華書局,1918年。
    謝无量:《中國大文學史》,上海:中華書局,1923年。
    夏承燾:《夏承燾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繆鉞:《詩詞散論》,上海:開明書店,1949年。
    潘夢秋輯錄、整理:〈新發現龍榆生詞學論文兩篇〉,《詞學》第33輯(2015年6月),頁326-351。
    龍榆生:《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龍榆生:《龍榆生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報刊雜誌史料
    《大陸報》
    《小說月報》
    《文藝復興》
    《文學旬刊》
    《文學週報》
    《少年中國》
    《中國學術研究季刊》
    《民國日報》
    《改造》
    《新潮》
    《新月》
    《新時代》
    《新青年》
    《新民叢報》
    《時報》
    《詞學季刊》
    《東方雜誌》
    《微音月刊》
    《泰東月刊》
    《弘毅月刊》
    《科學教育》
    《青年界》
    《留美學生年報》
    《復旦學報》
    《武漢大學文哲季刊》
    《盛京時報》
    《現代》
    《國學論叢》
    《國文月刊》
    《學燈》(1918-1947,上海)
    《學友》
    《讀書顧問》
    《聲濤》
    《益世報.淺痕週刊》
    施蟄存主編:《詞籍序跋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馮乾主編:《清詞序跋彙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汪家鎔輯注:《中國出版史料(近代部分)補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
    張靜廬輯註:《中國近現代出版史料》,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張西平主編:《歐洲藏漢籍目錄叢編》,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2020年。
    李孝遷編校:《近代中國域外漢學評論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王寶平編著:《日本典籍清人序跋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曹辛華、鍾振振主編:《民國詩詞學文獻珍本整理與研究》,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6年。
    孫克強、楊傳慶、和希林編:《民國詞話叢編》,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
    外文文獻
    (日)坪內逍遙:《英國文學史》(東京專門學校一部講義録),東京:不詳,18?年。
    (日)渋江保:《希臘羅馬文學史》,東京:博文館,1891年。
    (日)不詳:《文學概論》,東京:文學普及會,1897年。
    (日)藤田豐八:《先秦文學:支那文學史稿》,東京:東華堂,1897年。
    (日)奧村信太郎:《通俗文學泛論》,東京:博文館,1898年。
    (日)宮崎繁吉:《支那近世文學史》,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905年。
    (日)太田善男編:《文學概論》,東京:博文館,1906年。
    東亞公司編纂局編譯,錢應清補譯:《最新世界歴史》,東京:東亞東司三省堂,1909年。
    (日)鈴木虎雄作,魯迅譯:〈運用口語的填詞〉,《荒原》第2卷第4期(1927年2月),頁148-156。
    (日)青木正兒著,汪馥泉譯:〈關於詞格底長短句發達底原因〉,《語絲》第5卷第19期(1929年7月),頁891-905。
    (日)鈴木虎雄著,汪馥泉譯:〈詞源〉(一~三),《語絲》第5卷第16期(1929年7月),頁745-754。
    (日)鈴木虎雄著,汪馥泉譯:〈詞源〉(四~八),《語絲》第5卷第17期(1929年7月),頁795-804。

    Alexander Wylie.” Notes on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Introductory Remarks on the Progressive Advancement of the Art; and a List of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into Various European Languages.” Shangha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London: Trübner & Co., 1867.
    Commercial Press. “ English and Chinese Pronouncing Condensed Dictionary with a Copious Appendix.”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Ltd, 1913, p.470.
    Frederick William Baller. ”An Analytical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Shanghai: China Inland Mission,1900, p.505.
    James Freeman Clarke.” Ten Great Religions: An Essay in Comparative Theology.”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and Co. 1886, p.32-33.
    John Francis Davis. “On the Poetry of the Chinese.”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Vol. 2, No. 1, 1829, pp.409,440-441.
    Justus Doolittle. “英華萃林韻府 Vocabulary and Hand-book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Foochow: Rozario, Marcal and Company. 1872, vol.1, p.366.
    Robert Morrison. “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ree Parts. Part The First, Chinese and English,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Radicals.” Macao : East India Company Press, 1815-1823, vol. 3, p.357.
    Samuel Wells Williams. “An English and Chinese Vocabulary, in the Court Dialect.” Macao: the Chinese Repository office. 1844, p.266.
    Walter Henry Medhurst. ” Chinese and English Dictionary: Containing All the Words in the Chinese Imperial Dictionary,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Radicals.” Batavia: Parapattan,1842-1843, p.1036.
    Wilhelm Lobscheid.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with the Punti and Mandarin Pronunciation《英華字典》.” Hong Kong: The Daily press office. 1866-69, p.1334.
    Wilhelm Lobscheid. ” An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revised and enlarged by Tetsujiro Inouye, Tokyo: J. Fujimoto. 1883, p.990.
    George Carter Stent.” A Chinese and English Pocket Dictionary.” Shanghai: Kelly & Co.; Hongkong: Lane, Crawford & Co. 1874, p.189.
    顏惠慶. “ An English and Chinese Standard Dictionary.”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1908, pp. 2138-2139.
    近人論著
    專書
    中文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王偉勇、薛乃文:《詞學面面觀》,臺北:裡仁書局,2012年。
    王維禮主編:《中國現代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重民:《敦煌遺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王攸欣:《選擇、接受與疏離:王國維接受叔本華、朱光潛接受克羅齊美學比較研究》,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
    王基倫:《唐宋詞風景》,臺北:五南出版社,2023年。
    王衛民:《曲學大成 後世師表:吳梅評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方智範:《中國古典詞學理論史》(增訂本),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方維規主編:《海外漢學與中國文論.歐洲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
    王德威:《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二十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與藝術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
    左玉河:《中國近代學術體制之創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古添洪:《不廢中西萬古流:中西抒情詩類及影響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
    田玉琪:《徘徊於七寶樓臺:吳文英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朱德慈:《常州詞派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裡的情慾與虛構》,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余匡復:《德國文學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93年。
    李珺平:《中國古代抒情理論的文化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歐梵著,王宏志等譯:《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
    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沈國威:《近代中日詞彙交流研究:漢字新詞的創制、容受與共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沈家莊:《宋詞的文化定位》,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呂健忠、李奭學編譯:《近代西洋文學:新古典主義迄現代》,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林驤華主編:《西方文學批評術語詞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
    佛雛:《王國維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吳熊和:《唐宋詞學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吳永貴:《民國出版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
    姚蓉:《明清詞派史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侯雅文:《中國文學流派初論──以常州詞派為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
    姜亮夫著,沈善洪、胡廷武主編:《姜亮夫全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孫立:《詞的審美特性》,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孫正剛:《詞學新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
    陳世驤著,張暉編:《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高友工:《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徐信義:《詞學發微》,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徐承:《中國抒情傳統學派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徐雁平:《胡適與整理國故考論:以中國文學史研究為中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徐楓:《嘉道年間的常州詞派》,臺北:雲龍出版社,2002年。
    徐中玉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大系:文學理論集》第1卷,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胡經之、張首映:《西方二十世紀文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苗懷民:《吳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時光:《英語世界的清代詩詞譯介與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2年。
    許伯卿:《宋詞題材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袁英光:《新史學的開山:王國維評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馬鼎:《天才王國維與其他》,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
    馬興榮:《詞學綜論》,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張國剛:《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張灝:《時代的探索》,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社,2004年。
    張松建:《抒情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增訂本),臺北:臺灣東華書局,2001年。
    張惠民:《宋代詞學審美理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的變局》,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曹辛華著,黃霖主編:《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詞學卷》,上海:東方出版發行,新華經銷,2006年。
    陳水雲:《中國詞學的現代轉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
    陳國球:《抒情中國論》,香港:三聯書店,2013年。
    陳國球:《抒情傳統論與中國文學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
    陳廣宏:《中國文學史之成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陳掄:《楚辭解譯》,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陳慷玲:《清代世變與常州詞派之發展》,臺北:國家出版社,2012年。
    陳以愛:《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大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陳文華:《海綃翁夢窗詞說詮評》,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傅宇斌:《現代詞學的建立:《詞學季刊》與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詞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梁榮基:《詞學理論綜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黃福慶:《清末留日學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
    黃雅莉:《宋代詞學批評專題探究》,臺北:文津出版社公司,2008年。
    黃志浩:《常州詞派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彭玉平:《王國維詞學與學緣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鄧橋彬:《吳梅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
    葉嘉瑩:《迦陵文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葉嘉瑩:《清詞散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蒙培元:《情感與理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趙苗:《日本明治時期刊行的中國文學史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年。
    楊義:《楚辭詩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楊海明:《唐宋詞論稿》,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湯炳正、李大明、李誠、熊良智注:《楚辭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廖棟樑:《靈均餘影:古代楚辭學論集》,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譚新紅:《詞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劉龍心:《學術與制度》,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
    劉少雄:《詞學文體與史觀新論》,臺北:里仁出版社,2010年。
    劉少雄:《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詞學論題之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年。
    劉夢芙編選:《二十世紀中華詞選》,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劉崇稜:《日本文學概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82年。
    蔣哲倫、傅蓉蓉:《中國詩學史.詞學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蔣曉城:《流變與審美視閾中的唐宋艷情詞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蔣天樞:《楚辭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謝桃坊:《中國詞學史》,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蕭艾:《王國維評傳》,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薛宇飛編:《王國維研究資料要目》,武漢:崇文書局,2011年。
    蘇啟明:《中國現代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外文
    A.C. Graham. ” Studies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ical Literature.” Singapore : Th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 c1986, p.59.
    (日)宮崎真素美:《鮎川信夫研究 : 精神の架橋》,東京:日本圖書中心,2002年。
    (日)大塚常樹等編集:《現代詩大事典》,東京:三省堂,2008年。
    (日)佐藤喜代治編:《第6卷  近代の語彙》,東京:明治書院,1982年。
    (日)清地ゆき子:《近代訳語の受容と変容:民国期の恋愛用語を中心に》,東京:白帝社,2018年。
    (日)張競:《近代中国と「恋愛」の発見:西洋の衝撃と日中文学交流》,東京:岩波書店, 1995年。
    (日)張競:《恋の中国文明史》,東京:筑摩書房,1997年。

    外文中譯
    (希)亞里士多德著,陳中梅譯注:《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德)郎宓榭、阿梅隆、顧有信編著,趙興勝等譯:《新詞語新概念:西學譯介與晚清漢語詞彙變遷》,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年。
    (德)叔本華著,石冲白譯,楊一之校:《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紐)史托曼原著,游恆山譯:《情緒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英)威廉.雷迪著,周娜譯:《感情研究指南:情感史的框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
    (美)孔恩著,程樹德等譯,葉新雲、王道還校訂:《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美)韋勒克、華倫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96年。
    (美)巴慕爾、柯爾頓著,孫小魯譯,王曾才校訂:《現代世界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8年。
    (美)卡勒著,李平譯:《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美)M.H.艾布拉姆斯著,吳松江主譯:《文學術語詞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美)M.H.艾布拉姆斯著,酈稚牛、張照進、童慶生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李海燕著,修佳明譯:《心靈革命:現代中國愛情的譜系1900-195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周策縱著,陳永明等譯:《五四運動史》,湖南:岳麓書社,1999年。
    (美)艾朗諾著,夏麗麗、趙惠俊譯:《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意)史華羅著,林舒俐、謝琰、孟琢譯:《中國歷史中的情感文化:對明清文獻的跨學科文本研究》,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美)宇文所安著,麥慧君、杜斐然、劉晨譯:《只是一首歌:中國11世紀至12世紀的詞》,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
    汪民安、陳永國、張雲鵬主編:《現代性基本讀本》,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日)鈴木貞美著,王成譯:《文學的概念》,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
    (日)神田喜一郎著,程郁綴、高野雪譯:《日本填詞史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日)實藤惠秀著,譚汝謙、林啟彥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
    期刊論文
    王德威〈「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年9月),頁77-137。
    王兆鵬:〈20世紀前半期詞學研究的歷程〉,《文學遺產》2001年第5期,頁106-113。
    王兆鵬:〈宋代詩文別集的編輯與出版──宋代文學的書冊傳播研究之一〉,《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頁75-79+84。
    王祖華:〈但開風氣不懼先──戢翼翬的翻譯活動考述〉,《東方翻譯》2017年第4期,頁51-55。
    王韶君:〈支那文學史的研究與想像──以日治時期謝雪漁漢譯久保天隨《支那文學史》為中心的討論〉,《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018年第26期,頁71-95。
    王金山:〈「文學本體」與「文學本質」概念辨正──兼談文學的「物質一元本體觀」〉,《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1期(2014年1月),頁14-18。
    巨傳友:〈「臨桂詞派」辨〉,《棗莊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8年6月),頁17-21。
    朱惠國:〈論中國傳統詞學的現代化進程〉,《貴州社會科學》第3期(2011年3月),頁28-34。
    李虎子:〈二十世紀王國維文學批評研究綜述〉,《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第18卷第3期(2001年5月),頁17-23。
    李珺平:〈抒情學的生成、發展及其匯通軌跡初探〉,《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5期(2002年),頁16-24。
    李惠玲:〈「臨桂詞派」考辨──晚清臨桂詞人群體研究之一〉,《梧州學院學報》第20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15-20。
    李春:〈文學翻譯如何進入文學革命──「Literature」概念的譯介與文學革命的發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第1期,頁84-99。
    李奭學:〈阿哩原來是荷馬!──明清傳教士筆下的荷馬及其史詩〉,《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2012年第37期,頁241-275。
    李文:〈「新」、「異」之變:近代楚辭學現代性轉型的學術特徵〉,《臺大文史哲學報》第92期(2019年11月),頁109-112。
    李長林、徐良利:〈20 世紀上半葉中國學術界的「古希臘熱」〉,《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3期,頁106-110。
    沈文凡、張德恒:〈王國維《人間詞話》百年研究史綜論〉,曹順慶主編:《中外文化與文論》第19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129-160。
    沈衛威:〈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現代文化意義上的闡釋〉,《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頁57-63。
    何新文、鄒福清:〈好諫而招憂發憤以抒情――論屈原《九章·惜誦》的題義與主題兼及注釋古文的若干原則〉,《雲夢學刊》第41卷第4期(2020年7月),頁70-78。
    林玫儀:〈論晚清四大家在詞學上的貢獻〉,《詞學》第9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頁148-173。
    卓清芬:〈「奪胎換骨」的新變──晏幾道《小山詞》「詩人句法」之借鑒詩句探析〉,《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1期(2007年7月),頁65-120。
    昝聖騫:〈論詞體聲律學的建構及其意義〉,《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頁127-199。
    吳宏一:〈清詞與世變、寄託的關係〉,《學術研究》2003年第3期,頁115-117+15。
    施議對:〈倚聲與倚聲之學──關於文體因革以及科目創置問題〉,《詞學》第16輯(2006年1月),頁209-236。
    胡明:〈一百年來的詞學研究:詮釋與思考〉,《文學遺產》1998年第2期,頁16-29。
    胡建次、羅佩欽:〈中國古典詞情論的承傳〉,《中國文學研究》2010年第1期,頁48-52。
    孫啟洲、馬睿:〈「大文學」視域下的現代詞學研究〉,《中州學刊》第12期(2018年12月),頁154-159。
    倪博洋:〈《詞林韻釋》版本考述及創作時代新論〉,《新世紀圖書館》2016年第8期,頁72-76。
    許伯卿:〈論詞律的演進與詞體的詩化〉,《中國韻文學刊》2004年第1期,頁64-70。
    許慧琦:〈1920年代的戀愛與新性道德論述-從章錫琛參與的三次論戰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6期(2008年8月),頁29-92。
    梁艷青:〈民國舊體詞變革的兩種嘗試──以胡適的白話詞和陳柱的自由詞為例〉,《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4期(2011年8月),頁101-105。
    張兵:〈詞的「緣情」問題(下)〉,《中國文學研究》(輯刊)2007年第1期,頁51-78。
    張峰屹:〈「詩言志」之本義謭論 : 讀朱自清先生《詩言志辨》劄記〉,《嶺南學報》2019年復刊第12輯,頁3-18。
    張曉芝:〈《人間詞話》百年研究反思〉,《許昌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頁48-53。
    張毅:〈世紀回眸:詞體與詞派研究〉,《文學前沿》1999年第1輯,頁200-214。
    張宏生:〈詩界革命:詞體的缺席〉,《南京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頁112-120。
    張宏生:〈近百年清詞研究的歷史回顧〉,《文學評論》2007年第1期,頁160-165。
    張美娟:〈從尼采美學詮釋《人間詞話》李後主評論與「有我之境」意涵〉,《中山人文學報》2011年第31期,頁147-173。
    張利群:〈論臨桂詞派在清代詞派發展中的定位及其意義──「臨桂詞派」系列研究之五〉,《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第36卷第1期(2015年1月),頁17-23。
    張瑜:〈本體論與文學本體論〉,《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3年2月),頁35-39。
    張耀宗:〈傳統詞學的逆襲──從龍榆生對胡適《詞選》的批評談起〉,《澳門理工學報》2015年第4期,頁156-165。
    陳平原:〈不該被遺忘的「文學史」──關於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藏吳梅《中國文學史》〉,《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1期(2005年1月),頁70-76。
    陳國球:〈「抒情」的傳統──一個文學觀念的流轉〉,《淡江中文學報》第25期(2011年12月),頁173-198。
    陳水雲:〈東南大學與現代詞學〉,《文學評論叢刊》第15卷第2期(2014年6月),頁212-221。
    陳水雲:〈現代「詞學」考論〉,《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2期(2012年3月),頁8-13。
    陳水雲:〈有聲的詞學──民國時期詞學教學的現代理念〉,《文藝研究》2015年第8期,頁64-73。
    陳琳琳:〈中日學界王國維研究的概况和綜述〉,《文化交渉:東アジア文化研究科院生論集》第7號(2017年11月),頁365-379。
    曹辛華:〈論民國詞體理論批評的發展及其意義〉,《學術研究》2014年第1期,頁136-145。
    鄒振環:〈戢元丞及其創辦的作新社與《大陸報》〉,《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頁106-116。
    傅宇斌:〈現代詞學研究的現狀與展望〉,《中國韻文學刊》(2011年1月)第25卷第1期,頁58-62。
    傅宇斌:〈龍榆生「聲調之學」論衡〉,《文藝評論》2012年第12期,頁99-105。
    傅宇斌:〈現代詞學界定與分期引論〉,《蘭州學刊》2012年第6期,頁62-66。
    曾大興:〈二十世紀「南派詞學」與「北派詞學」素描〉,《中國韻文學刊》2011年第2期,頁103-111。
    黃錦珠:〈從兒女之私到男女戀愛:五四時期婦女報刊上的戀愛問題〉,《東亞觀念史集刊》2017年第12期,頁287-320。
    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第34卷第2期(2005年7月),頁157-185。
    彭黎明:〈日本的詞學研究〉,《河北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頁38-42。
    彭玉平:〈俞平伯與《人間詞話》的經典之路──《人間詞話》百年學術史研究之一〉,《學術研究》2008年第2期,頁132-138。
    彭玉平:〈王國維《文學小言》研究〉,《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2011年1月),頁160-165。
    彭建楠:〈20 世紀前期詞體與新體樂歌的離合關係〉,《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頁37-47。
    董浩天(Massimiliano Canale):〈中國詩詞在歐洲的翻譯、研究與教學〉,《臺灣中文學會通訊》第36期(2021年1月),頁40-47。
    虞坤林:〈王國維的譯文〉,《出版史料》2003年第4期,頁84-85。
    楊雨:〈論詞學元範疇「情」〉,《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0年第6 期,頁59-68。
    楊儒賓:〈屈原為什麼抒情?〉,《臺大中文學報》第40期(2013年3月),頁101-144。
    楊玉成:〈發明「新詩」:近代詩論與抒情傳統〉,《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9卷第3期(2019年9月),頁79-115。
    葉嘉瑩:〈論詞學中之困惑與《花間》詞之女性叙寫及其影響〉(上),《中外文學》第20卷8期(1992年1月),頁4-31。
    葉倬瑋:〈從傳統史觀到現代文學觀的轉化──民國時期關於古代作家的「評傳」和「事蹟考」寫作〉,《東亞觀念史集刊》2008年第15期,頁169-219。
    廖棟樑:〈抒情主義與現代《楚辭》研究──梁啟超、梁宗岱與李長之〉,《人文中國學報》2016年第22期,頁125-170。
    蔣哲倫:〈詞「別是一家」──論詞的體性及其由來〉,《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2年第3期,頁175-184。
    蔣昕宇:〈分化與精進:晚清民國時期的花間詞學批評〉,《江淮論壇》2024年第2期,頁90-97。
    劉少雄:〈近現代詞學批評方法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4卷第2期(1994年6月),頁31-35。
    劉少雄:〈重探清空筆調下的白石詞情〉,《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2期(2006年6月),頁159-191。
    劉揚忠:〈本世紀前半期詞學觀念的變革和詞史的編撰〉,《江海學刊》1998年第3期,頁157-163。
    劉揚忠:〈二十世紀中國詞學學術史論綱(上篇)〉,《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2卷第6期(2000年11月),頁7-13。
    劉漢初:〈王國維的詞及其詞論──一個影響論的觀點〉,《東華漢學》第2期(2004年5月),頁227-255。
    劉興暉:〈《飲冰室詩話》與清末民初的樂歌批評〉,《中國詩學研究》第17輯(2019年12月),頁96-109。
    劉興暉:〈晚清民國的唐宋詞「新聲」與近代樂歌的雅俗分化──以陳厚庵《宋詞新歌集》為中心〉,《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學》第37卷第1期(2017年2月),頁47-52。
    劉尊明、白靜:〈20 世紀《花間集》研究的回顧與反思〉,《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頁33-39。
    盧桂珍:〈王弼、郭象性情論研考〉,《臺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6年12月),頁95-133。
    歐明俊:〈詞體抒情本位界說及其價值重估──詞體界說之反思系列之一〉,《學術研究》2015年第11期,頁129-135。
    謝立中:〈「現代性」及其相關概念詞義辨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5期(2001年),頁25-31。
    錢錫生:〈關於吳文英生平中的兩個問題〉,《文學遺產》1993年第2期,頁79-84。
    顏崑陽:〈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的多面向變遷與叢聚狀結構〉,《東華漢學》2009年第9期,頁1-47。
    顏崑陽:〈生命存在的通感與政教意識型態的寄託:中國古代文學「情志批評」的「反身性詮釋效用」〉,《思與言》第53卷第4期(2015年12月),頁9-48。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2007年第1期,頁1-67。
    嚴迪昌、劉揚忠、鍾振振、王兆鵬:〈傳承、建構、展望──關於二十世紀詞學研究的對話〉,《文學遺產》1999年第3期,頁1-12。
    嚴昭柱:〈論「文學本體論」〉,《文學評論》1992年第1期,頁62-75。
    龔鵬程:〈不存在的傳統:論陳世驤的抒情傳統〉,《政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8年12月),頁39-52。
    龔宗傑:〈「學詞」與「詞學」:晚清民國的詞法論述與詞學演進〉,《嶺南學報》2019年復刊第12輯,頁323-343。

    (日)藤元直樹:〈抽斎没後の渋江家と帝国図書館〉,《参考書誌研究》第60號(2004年3月),頁64-65、85、89。
    (日)山本勉:〈明治時代の著述者 渋江保の著述活動:出版物《万国戦史》を中心に〉,《佛教大学大学院紀要.文学研究科篇》第43號(2015年3月),頁91-92。
    沈國威:〈近代英華字典環流:從羅存德、井上哲次郎到商務印書館〉,《関西大学束西学術研究所紀要》第47辑 (2014年4 月),頁19-37。
    (日)橋本昭典:〈中國古代「情」觀念芻議──尋求「感情論」的所在〉,《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1期(2016年12月),頁187-222。
    (日)萩原正樹:〈日本的中國詞學研究及新進展〉,《長沙理工大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3期(2009年9月),頁79-83。
    論文集論文
    周發祥:〈西方詞體研究要略〉,施議對編纂:《中華詞學論叢:中華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澳門大學,2008年),頁537-547。
    胡台麗、許木柱、葉光輝主編:《情感、情緒與文化:台灣社會的文化心理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2002年。
    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徐鋼:〈情為何「物」〉,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頁517-528。
    陳國球、王德威編:《抒情之現代性:「抒情傳統」論述與中國文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
    韓經太:〈考據與闡釋──本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詞學研究〉,《文學遺產》編輯部、黑龍江大學編:《百年學科沉思錄──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回顧與前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頁322-335。
    曾守仁:〈天眼所觀迄於悲歡零星──論王國維的現代斷零體驗〉,李瑞騰、卓清芬編:《物我交會:古典文學的物質性與主體性》(臺北:萬卷樓,2017年),頁477-515。
    楊正潤:〈中國自傳:現代性的發生〉,南京大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中國現代文學傳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頁403-416。
    熊秉真:〈情欲天地的知性探索〉,熊秉真、余安邦主編:《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頁5-8。
    劉述先:〈五四的回顧與前瞻〉,林毓生等著:《五四:多元的反思》(香港:三聯書店,1989年),頁46-61。
    學位論文
    申貞熙:《彊邨詞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5年。
    何善蒙:《魏晉情論》,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李紀祥:《近/現代語境中的「中國文學史」書寫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李江琪:《台灣一九八○年代以降女性散文的抒情內涵》,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
    周兼善:《朱彊村詞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中國語言及文學學部哲學博士論文,2002年。
    許菊芳:《民國以來重要唐宋詞選研究》,江蘇: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2年。
    施惠玲:《朱孝臧與其《彊村叢書》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施柔妤:《東瀛視域:日本明治時期《支那文學史》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秦慧娟:《民國時期詞學理論新變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博士論文,2009年。
    陳文采:《清末民初《詩經》學史論》,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陳凱倫:《臺灣「中國抒情傳統」論述的反思與未來的方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1年。
    莊川輝:《身體現象學視野下的抒情傳統──以《文心雕龍》為中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9年。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論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曹姮:《時間意識與抒情精神:蘇軾詩歌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
    盧冠如:《比興寄託說在詞學史上的演繹與詮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蘇虹菱:《吳文英的生涯和他的「節序懷人」詞》,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415151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151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1001.pdf5992KbAdobe PDF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