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8204/149236 (79%)
Visitors : 74235245      Online Users : 167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913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135


    Title: 漢晉異物志與異物書寫——以楊孚、萬震、嵇含為主
    A Study of Yiwuzhi and Yiwu Writing during the Han and Jin Dynasties: Focusing on Yang Fu, Wan Zhen, and Ji Han
    Authors: 林屏汝
    Lin, Ping-Ju
    Contributors: 高莉芬
    林屏汝
    Lin, Ping-Ju
    Keywords: 異物志
    異物書寫
    地方知識
    漢晉南方
    Yiwuzhi
    Yiwu writing
    Local knowledge
    Southern regions of China during the Han and Jin dynasties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9-01 15:16:44 (UTC+8)
    Abstract: 中國傳統學術中對於「物」的關注與論述傳統淵遠流長,尤其在漢末以來「博物」的學術風氣興起,以及帝國疆域的擴張,對新地理的探勘也使更多殊方異物的知識盡入中國。然而,過去學界的討論大多集中於「博物」,探索人們如何由博覽物相以把握對宇宙秩序的認知,或側重博物書寫中虛幻神異的部分,探勘其中映照的民族集體心靈。在漢晉之間,有另一批時常被與博物書寫相提並論的「異物志」,同樣受到博物知識與地理探索的背景刺激,異物志聚焦於邊緣地區,並且以「物」為主要的關照主題,成為異地異物的知識進入中原的媒介。雖常被與博物典籍地理書相提並論,異物志貼近邊緣地區的觀察視野與強調知識性的書寫框架值得更進一步探析,其中反映出此一時期中國與邊緣地帶的接觸,此外,異物志也作為一段知識堆疊的歷程,見證異物知識從朦朧想像過渡到成為實用知識,或定型成文學中人們熟悉的典故或象徵。
    本文選擇東漢楊孚的《異物志》、三國吳萬震的《南州異物志》以及西晉嵇含的《南方草木狀》為主要討論的文本,這三部作品的記錄內容都集中於南方區域,並且各自反映出不同的時代背景。楊孚的《異物志》作為現存第一部異物志,綰合「文」與「學」,透過對語言的雕琢與佈局來體現真實世界的物之情貌,並藉由文體的差異,為物作贊,以顯異物之價值。三國吳萬震的《南州異物志》則反映出孫吳政權接觸南方族群的時代背景,從物的書寫中流露對當地族群關係、經濟與文化生活的觀察。而嵇含的《南方草木狀》則在描寫植物的同時嵌入其他文本,以物為接點展開關於風土、帝國以及地方價值的反思。除了分述三書的特色,本文的另一個重點在於討論異物志中的地方知識,漢晉之間的異物志如何藉由「異物」牽連起地方的歷史、文化、風俗民情等整體情境。異物的書寫並不只微觀的把物提出於其所處的環境單獨論之,而是描繪異物在地方脈絡下的樣態,由此觀之,異物並非點狀的散落在知識體系中,而能衍伸、接連起一幅地方全景。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cholarship, the attention to and discourse on wu has a long and established intellectual lineage. Particularly since the late Han dynasty, the rise of the bowu tradition and the imperial expansion of territorial frontiers brought increasing awareness and documentation of exotic objects from newly explored regions. Previous academic discussions have largely focused on bowu as a means of comprehending cosmic order through the broad cataloging of things, or on the mythical and fantastic elements in bowu writings that reflect collectiv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However, during the Han and Jin dynasties, there emerged another genre often compared to bowu literature—yiwuzhi. Stimulated by expanding geographical knowledge and curiosity about the margins of the empire, yiwuzhi focuses specifically on the peripheral regions and centers its inquiry on exotic objects, functioning as a key medium through which knowledge of distant things entered the cultural core.
    Although yiwuzhi is frequently discussed alongside bowu and geographical texts, its distinctive perspective—centered on marginal observations and framed within knowledge-oriented writing—warrants further analysis. This genre not only reflect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its peripheral regions during this period, but also documents a process of knowledge accumulation in which the understanding of exotic objects transitions from vague imagination to practical knowledge, eventually becoming literary allusions or symbolic references familiar to later audience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ree major works: Yang Fu’s Yiwuzhi from the Eastern Han, Wan Zhen’s Nanzhou Yiwuzhi from the state of Wu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and Ji Han’s Nanfang Caomu Zhuang from the Western Jin. All three works center on the southern regions, yet each reflects its unique historical context. Yang Fu’s Yiwuzhi, the earliest extant yiwuzhi, integrates literary expression with scholarly documentation, using stylistic and rhetorical techniques to capture the essence of real-world objects, while employing varying literary forms to extol their value. Wan Zhen’s Nanzhou Yiwuzhi reflects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encounters between the Wu regime and southern ethnic groups, revealing insights into local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dynamics through its object descriptions. Ji Han’s Nanfang Caomu Zhuang, meanwhile, incorporates intertextual references while documenting southern flora, using objects as entry points for reflecting on local customs, imperial power, and regional values.
    Beyond the individual analysis of these three works, this study also explores how yiwuzhi articulates local knowledge. Specifically, it investigates how yiwuzhi in the Han-Jin period weaves together local histories, cultures, and social practices through the lens of exotic objects. Rather than isolating objects from their native contexts for analysis, yiwuzhi presents these objects as embedded within local landscapes and social fabrics, thereby constructing a broader panorama of regional life. Through this perspective, exotic objects are not seen as isolated data points scattered across the knowledge system, but as dynamic elements that connect and extend into a coherent regional narrative.
    Reference: 一、古籍
    〔周〕孔丘編,〔周〕左丘明撰,〔西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收於〔清〕阮元校刻:《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春秋〕晏嬰著,王更生校注:《新編晏子春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西漢〕孔安國撰,〔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收於〔清〕阮元校刻:《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西漢〕司馬遷撰,〔日〕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西漢〕劉安著,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西漢〕桑弘羊撰,桓寬編,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收於〔清〕阮元校刻:《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於〔清〕阮元校刻:《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東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東漢〕楊孚撰,〔清〕曾釗輯:《異物志》,收入〔清〕伍崇矅校刊《嶺南遺書》道光三十年刻本,收入嚴一萍選輯:《百部從書集成》,臺北:譯文印書館,1967年。
    〔東漢〕楊孚撰,吳永章輯佚校注:《《異物志》輯佚校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東漢〕郭憲撰:《漢武帝別國洞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漢魏〕佚名著,何清谷校釋:《三輔黃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三國魏〕何晏集解,〔北宋〕邢昺注疏:《論語注疏》,收於〔清〕阮元校刻《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三國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收於〔清〕阮元校刻:《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三國吳〕沈瑩:《臨海異物志》,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三國吳〕沈瑩撰,張崇根輯校:《臨海水土異物志輯校》,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13年。
    〔三國吳〕萬震撰,陳直夫校譯:《萬震南州異物志輯稿》,九龍:陳直夫教授九秩榮慶門人祝賀委員會,1987年。
    〔西晉〕嵇含:《南方草木狀》,收於〔清〕紀昀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西晉〕郭象註:《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西晉〕郭璞注,[北宋〕邢昺疏:《爾雅注疏》,收於〔清〕阮元校刻:《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西晉〕郭璞注:《山海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版。
    〔西晉〕郭璞著,王招明、王暄譯注:《山海經圖贊譯注》,長沙:岳麓書店,2016年。
    〔西晉〕張華等撰,王根林等校點:《博物志(外七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西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三國志附註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東晉〕葛洪撰,張松輝譯注:《抱朴子內篇》,北京:中華書局,2011。
    〔東晉〕葛洪撰,謝青雲譯注:《神仙傳》,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東晉〕王嘉:《拾遺記》,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年。
    〔東晉〕干寶撰,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後魏〕賈思勰原著,繆啟愉校釋,繆桂龍參校:《齊民要術校釋》,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年。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南朝宋〕范瞱撰,〔唐〕李賢等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南朝宋〕劉敬叔:《異苑》,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南朝梁〕蕭統撰,〔唐〕李善注:《文選李善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姚思廉等撰,楊家駱主編:《梁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主編:《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唐〕虞世南撰,孔廣陶校注:《北堂書鈔》,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唐〕劉恂:《嶺表錄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唐〕徐堅等輯:《初學記》,北京:京華出版,2000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唐〕劉知幾撰,姚松、朱恒夫譯注:《史通》,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2年。
    〔後晉〕劉昫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2000年。
    〔北宋〕歐陽修、宋祁合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
    〔北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北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北宋〕洪興祖著:《楚辭補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
    〔南宋〕周去非著,楊武泉校注:《嶺外代答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明〕陶宗儀:《說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明〕楊慎:《升菴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北京:中華書局,[1961] 2016重印。
    〔清〕張澍纂輯:《涼州異物志》,《二酉堂叢書》,收入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清〕陳運溶:《古海國遺書鈔》,收入〔清〕陳運溶輯撰:《麓山精舍叢書》,長沙:岳麓書社,2007年。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出版,1995年。
    鹿憶鹿:《曹善手抄《山海經》箋注》,臺北:秀威經典,2023年。
    二、中文專著
    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王叔岷:《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王國良:《《神異經》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王庸:《中國地理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甘懷真編:《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田曉菲:《神遊:早期中古時代與十九世紀中國的行旅寫作》,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
    石雲濤:《漢代外來文明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石雲濤:《魏晉南北朝絲綢之路與對外關係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年。
    任繼昉:《釋名匯校》,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余欣:《中古異相——寫本時代的學術、信仰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李傳軍:《漢唐風土記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李翠葉:《漢魏六朝地記之文體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
    李豐楙:《仙境與遊歷:神仙世界的想像》,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豐楙:《《山海經》:神話的故鄉》,臺北:時報出版,2012年。
    辛德勇:《歷史的空間與空間的歷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孟悅、羅鋼主編:《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尚永琪編:《漢唐海洋文獻輯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
    林淑貞:《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藴》,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胡曉真:《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
    胡寶國:《漢唐間史學的發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倉修良:《方志學通論》,濟南:齊魯書社,1990年。
    唐曉峰:《人文地理隨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唐曉峰:《從混沌到秩序:中國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高莉芬:《中心與聖境——崑崙神話神聖空間與圖像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2022年。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張樹棻纂輯:《章實齋方志論文集》,瑞安:溫處仿古印書局,1934年。
    許倬雲:《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金鳳:《魏晉南北朝中間地帶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陳連山:《《山海經》學術史考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鹿憶鹿:《異域異人異獸:《山海經》在明代》,臺北:秀威經典,2021年。
    程薔:《中國識寶傳說研究》,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1986年。
    程薔:《驪龍之珠的誘惑——民間敘事寶物主題探索》,北京:學院出版社,2003年。
    黃應貴主編:《物與物質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年。
    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葉舒憲、蕭兵、〔韓〕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上)、(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葛兆光:《古代中國的歷史、思想與宗教》,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
    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0年。
    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
    劉學楷、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出版,2012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黎明釗、林淑娟:《漢越和集:漢唐嶺南文化與生活》,香港:三聯書店,2013年。
    盧雲:《漢晉文化地理》,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錢穆:《論語新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5年。
    繆啓愉、邱澤奇:《漢魏六朝嶺南植物「志錄」輯釋》,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年。
    羅振玉:《增訂殷墟書記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三、外文譯著與專著
    〔日〕小南一郎著,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日〕伊藤清司著,史習雋譯:《中國的神獸與惡鬼:《山海經》的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
    〔日〕和辻哲郎著,陳力衛譯:《風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日〕青木正兒著,范建明譯:《中華名物考(外一種)》,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加〕卡拉・納皮(Carla Nappi)著,劉黎瓊譯:《本草:李時珍與近代早期中國博物學的轉向》,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
    〔法〕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莫偉民譯:《詞與物:人文科學的考古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
    〔法〕克勞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著,周昌忠譯:《神話學:生食與熟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美〕克利福德・吉爾茲(Clifford Geertz)著,王海龍、張家瑄譯:《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
    〔美〕段義孚(Yi-Fu Tuan)著,王志標譯:《空間與地方:經驗的視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
    〔美〕段義孚(Yi-Fu Tuan)著,趙世玲譯:《神州:歷史眼光下的中國地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美〕薛愛華(Edward H. Schafer)著,吳玉貴譯:《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
    〔美〕薛愛華(Edward H. Schafer)著,程章燦、葉蕾蕾譯:《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英〕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導論:定義地方〉,《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新北:群學出版社,2006年。
    〔英〕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賈士蘅譯:《知識社會史:從古騰堡到狄德羅》,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英〕邁克・克朗(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于曉等譯:《語言與神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
    Mark Edward Lewis, The Construction of Space in Early China,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 2006.
    Lorraine Daston and Katharine Park, Wonders and the Order of Nature, 1150-1750, New York: MIT Press/ Zone Book, 1998.
    四、期刊論文
    Michael Churchman著,黃文儀譯:〈中間地帶的人群:漢至隋代的俚與獠〉,《中國文哲研究通訊》31卷3期,2021年9月,頁9-25。
    王子今:〈「玉門棗」:絲路「遠方」「名果」象徵〉,《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0卷第1期,2021年1月,頁76-84。
    王恢:〈漢書地理志及其他地志識略之一〉,《書目季刊》1985年第19卷第3期,頁3-10。
    王書輝:〈郭璞《爾雅圖贊》之輯校與詮解——〈釋魚〉至〈釋畜〉〉,《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5期,2007年10月),頁29-58。
    王庸:〈漢唐間之異物志〉,《史學雜誌》1937年第1卷第2期,頁47-51。
    王晶波:〈《涼州異物志》佚文考辨〉,《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頁52-54。
    王晶波:〈《異物志》的編纂及其種類〉,《社科縱橫》1993年第4期,頁65-68。
    王晶波:〈從地理博物雜記到志怪傳奇——《異物志》的生成演變過程及其與古小說的關係〉,《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4期,1997年7月,頁60-64。
    王晶波:〈漢唐間已佚《異物志》考述〉,《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頁178-184。
    王琳:〈六朝地記:地理與文學的結合〉,《文史哲》2012年第1期,頁94-110。
    王輝:〈異物志傳統的新變——以唐宋嶺南民俗志中的風土書寫為考察對象〉,《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3期,2020年5月,頁54-61。
    甘懷真:〈從天下到地上——天下學說與東亞國際關係的檢討〉,《臺大東亞文化研究》第5期,2018年4月,頁289-317。
    向達:〈漢唐間西域及海南諸國古地理書敘錄〉,《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頁565-578。(原載於《北平圖書館館刊》1930年第4卷第6期,頁25-38。)
    朱淵清:〈魏晉博物學〉,《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5期,2000年9月,頁43-51。
    朱曉海:〈自東漢中葉以降某些冷門詠物賦作論彼時審美觀的異動〉,《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12期,1998年3月,頁91-124。
    江永紅:〈楊孚《異物志》之物類記述及其影響〉,《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5年12月,頁99-105、140。
    余欣、鍾無末:〈博物學的中晚唐圖景:以《北戶錄》的研究為中心〉,《中華文史論叢》第118期,2015年2月,頁313-336。
    余欣、周金泰:〈博物學與Natural History:東西方知識傳統的構造〉,《歷史研究》2023年第1期,頁167-188。
    吳杰華:〈中國古代的異物與「怪物」〉,《鄱陽湖學刊》2019年第6期,頁83-90。
    吳修安:〈先秦「九州」說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從兩漢刺史部到唐代地理文獻編纂〉,《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55期,2016年6月,頁1-46。
    吳國盛:〈自然史還是博物學?〉,《讀書》2016年第1期,頁89-95。
    呂春盛:〈三國時代的山越與六朝的族群現象〉,《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5年6月,頁1-26。
    呂春盛:〈族群關係與孫吳政權的成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61期,2019年6月,頁1-38
    李予信:〈三國時孫吳的開發江南〉,《食貨半月刊》第5卷第4期,1937年2月,頁14-28。
    李翠葉:〈博物知識體系的傳承與異物志的文體特徵〉,《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36卷第1期,2018年1月,頁68-71。
    林宜蓉:〈世變下士子撰史的多元意蘊——試論屈大均《廣東新語》之化外深意〉,《清華學報》新50卷第1期,2020年3月,頁61-101。
    林淑貞:〈長生不死的飲饌圖像——六朝志怪飲饌書寫所豁顯的意蘊與思維〉,《成大中文學報》第26期,2009年10月,頁35-64。
    林淑貞:〈地景臨現——六朝志怪「地誌書寫」範式與文化意蘊〉,《政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9年12月,頁159-193。
    林蔚文:〈《太平御覽》所反映的嶺南民族經濟〉,《民族研究》1995年第4期,頁62-69。
    林曉光:〈六朝宮廷貢物與貴族文學——從夷方珍奇到皇朝符瑞〉,《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頁1-14。
    胡頎:〈植物與帝國:《南方草木狀》與魏晉時期的嶺南記憶〉,《臺大中文學報》第67期,2022年3月,頁49-92。
    范宜如:〈被隱蔽的文學想像?——以明代粵西筆記《赤雅》的知識傳述與書寫型態為討論核心〉,《政大中文學報》第28期,2017年12月,頁69-101。
    范宜如:〈服飾、飲食、貢物:論明代西南書寫中的物質文化意涵〉,《華人文化研究》第8卷第2期,2020年12月,頁199-207。
    郁冲聰:〈從幾種《異物志》看東吳對交州的統治——兼對東吳交州地區《異物志》產生原因在探析〉,《中國地方誌》2017年第10期,頁24-33。
    郁冲聰:〈中古物產專志的產生與流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36卷第3期,2021年7月,頁59-69。
    郁沖聰:〈四種中古「異物志」考訂、輯補〉,《史志學刊》2022年第3期,頁43-57。
    倪濃水:〈《海語》:「南海」書寫中海洋人文思想的立體性建構〉,《南海學刊》第3卷第4期,2017年12月,頁52-58。
    唐志遠:〈六朝《異物志》與文學〉,《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5期,2012年9月,頁74-79。
    高莉芬、謝秀卉:〈山與物:《山海經・五臧山經》「物」記述〉,《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8期,2016年8月,頁1-12。
    高莉芬:〈蓬萊神話的海洋思維及其宇宙觀〉,《政大中文學報》第6期,2016年12月,頁103-124。
    康韻梅:〈異物/法術:唐代小說中的西域圖像〉,《清華中文學報》第6期,2011年7月,頁155-208。
    張蜀蕙:〈北宋文人飲食書寫的南方經驗〉,《淡江中文學報》第14期,2006年6月,頁133-175。
    曹建國、易子君:〈《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的物觀〉,《嶺南學報》復刊第12輯,2019年12月,頁61-92。
    梁樹風:〈唐代鬱金考述〉,《漢學研究》第41卷第1期,2023年3月,頁77-117。
    許永璋:〈朱應、康泰南海諸國之行考論〉,《史學月刊》2004年12期,頁25-30。
    陳元朋:〈傳統博物知識裡的「真實」與「想像」:以犀角與犀牛為主體的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3期,2010年5月,頁1-81。
    陳柏言:〈異物如何成為知識:論中晚唐嶺南異物書寫〉,《中外文學》第50卷第1期,2021年3月,頁19-60。
    陳連山:〈《山海經》「巫書說」批判——重申《山海經》為原始地理志〉,《民間文化論壇》2010年第1期,頁12-19。
    彭兆榮:〈此「博物」抑或彼「博物」:這是一個問題〉,《文化遺產》2009年第4期,頁1-8。
    曾旭正:〈地點、場所或所在論"place"的中譯及其啟發〉,《地理學報》第58期,2010年4月,頁115-132。
    黃自鴻:〈史學與文體學視野下的論贊〉,《東吳中文學報》第31期,2016年5月,頁33-53。
    黃金鑄:〈六朝嶺南政區城市發展與區域開發〉,《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3期,頁72-82。
    黃聖松:〈《左傳》、《國語》「貢」之內容析論〉,《東華漢學》第34期,2021年12月,頁73-106。
    葉舒憲:〈方物:《山海經》的分類編碼〉,《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3卷第1期,頁20-30。
    廖美玉:〈唐代〈月令〉組詩的物候感知與地誌書寫〉,《國文學報》第58期,2015年12月,頁73-98。
    熊鈿:〈古代月令類文獻中的動物知識〉,《中古中國研究》第4卷,2023年00期,頁71-96。
    劉淑芬:〈六朝南海貿易的開展〉,《食貨月刊》第15卷9&10期,1986年4月,頁379-394。
    蔡妙真:〈《晉書》語境裡的「攘夷大義」〉,《先秦兩漢學術》第13期,2010年3月,頁1-25。
    鄭栢彰:〈從莊子「無用之用」體察其「用」之蘊義〉,《中國學術年刊》第41期(秋季號),2019年9月,頁35-58。
    鄭毓瑜:〈類與物——古典詩文的「物」背景〉,《清華學報》41卷第1期(2011年3月),頁3-37。
    羅晃湖:〈楊孚及其《異物志》考述〉,《廣東圖書館學刊》1983年第1期,頁29-32。
    譚書龍:〈三國水軍與水戰述略〉,《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7年6月,頁108-111。
    五、專書篇章
    康韻梅:〈六朝志怪小說的敘事動機〉,收入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頁347-394。
    〔日〕内田吟風:〈『異物志』考:その成立と遺文〉,收於仏教大学歴史研究所森鹿三博士頌寿記念会編:《森鹿三博士頌寿記念論文集》,京都:同朋舍,1977年,頁275-296。
    〔法〕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陳志梧譯:〈不同空間的正文與下文(脈絡)〉,收入夏鑄九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89年,頁225-233。
    六、學位論文
    王昱升:《六朝地理博物志類小說研究》,高雄: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王萬雋:《秦漢至南朝的國家與蠻人——以政區、官爵和賦役制度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朱先敏:《越界的技藝——《水經注》的地理志轉型與唐代再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1年。
    呂柏勳:《中晚明志怪筆記的博物與知識向度》,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1年。
    許聖和:《博物思維與六朝文學》,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郭哲佑:《晉宋「山水」觀的形成——以地理空間為視角的討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華泓嘉:《漢代歌詩樂舞之異域元素與文化闡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廖秀倩:《《博物志》博物書寫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6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1015101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01510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1101.pdf3489KbAdobe PDF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