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9026/150101 (79%)
Visitors : 85050393      Online Users : 434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臺灣史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919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190


    Title: 從學生運動到政治改革:一九八零年代台灣的大學校園政治脈動
    From Student Movement to Political Reform: Trending of College Campus in 1980’s Taiwan
    Authors: 張維倫
    Chang, Wei-Lun
    Contributors: 薛化元
    張維倫
    Chang, Wei-Lun
    Keywords: 台大學生刊物
    學生運動
    世代理論
    政治改革
    學術自由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9-01 15:40:53 (UTC+8)
    Abstract: 本研究探討 1980 年代台灣大學生如何從校園論述走向政治改革行動,以野百合學運為核心事件,分析學生運動與台灣民主化進程的關聯。本研究透過分析學生刊物,重構了 1980 年代學生從思想啟蒙到社會實踐的完整圖像,呈現了一個世代如何在特定歷史時空中,透過集體行動改變了台灣的政治命運。
    1990 年 3 月野百合學運爆發,學生在中正紀念堂廣場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提出政治改革時間表」四大訴求,成為台灣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而 1980 年代是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化的關鍵時期。在政治上,經歷解嚴、開放黨禁報禁;經濟上,台灣錢淹腳目的繁榮;文化上,本土意識逐漸抬頭。這個世代的大學生在「強控制解體」的環境中,展現出「對於過去一切禁忌進行試探或反叛」的特質,形成一個「狂飆」的年代。
    台大學生刊物成為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學新聞》、《大學論壇》、《台大醫訊》、《台大法言》等刊物,從最初討論校園民主、學術自由,逐漸擴展到批判特別權力關係、關注社會議題。1981 年「五人小組」(王增齊、李文忠、劉一德、賴勁麟、楊金嚴)成立,象徵著學生從論述走向組織化行動的開始。這些刊物在審稿制度的壓制下,仍持續挑戰言論界限;在校園運動上,採用「事件化」策略,將個別事件轉化為突顯體制問題的議題。1982 年代聯會主席普選運動、1986 年李文忠絕食事件、鹿港反杜邦運動、大新停社事件等,都展現了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的歷程。特別是 1986 年「自由之愛」運動,不僅爭取言論自由,更提出大學法改革方案,將校園民主與國家民主化連結。
    野百合學運成功推動政府召開國是會議,推動憲政改革。1991 年廢止臨時條款、國會全面改選、1994 年大學法修正通過,學運的四大訴求逐一實現。
    學運世代展現了追求民主自由、重視社會參與、具有強烈公民意識的特質。他們不僅推動了具體的政治改革,也在意識形態、文化思潮、社會組織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從學術自由到大學自治,從校園民主到國家民主,學生透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成為台灣民主化進程中的重要推動力量。這一世代的理念與實踐,通過各種形式傳承下來,成為台灣民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Reference: 一、學生、黨外刊物
    《人民週刊》,1991-1993。
    《工潮》,1989。
    《女青專刊》,1986-1988。
    《大學新聞》,1979-1984。
    《大學論壇》,1980-1988。
    《台大醫訊》,1983-1990。
    《台大法言》,1979-1992。
    《台大政治》,1984-1988。
    《民報》,1988-1989。
    《代聯會訊》,1979-1988。
    《曙光》,1980-1988。
    《杏儲》,1990。
    《法訊》,1980-1991。
    《知忠通訊》1980-1982。
    《長城通訊》,1983-1992。
    《南方雜誌》,1986-1988。
    《炯炯通訊》1983-1989。
    《望神州》,1980-1989。
    《野百合通訊》,1992-1994。
    《新文化》,1990。
    《臺大學生報》,1988-1992。
    《臺大學生會訊》,1992-1994。
    《實踐筆記》,1990。

    二、政府公報、檔案
    立法院,《立法院公報》,77:104(台北,1988 年 12 月 30 日),頁 31-44。
    教育部,《民國七十二年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1983。

    三、單篇論文
    呂炳寬、張毓真,〈我國特別權力關係之演變: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文官制度季刊》,7:3(台北,2015年07月),頁1-28。
    柳玉青,〈揭開國民黨校園黨部的面紗〉,《八十年代》,6:1(台北,1983年2月),頁37-40。
    林麗雲,〈為《七〇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選文》一書作序〉,《人間思想》,第16期(台北,2017),頁157-172。
    林國明等,〈「威權統治時期校園與社會監控之研究」成果報告〉,《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委託研究案》(台北: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2020)。
    黃國超,〈原運反挫、運動刊物與黨外勢力:以台灣原住民族運動(1983-87)為分析場域〉,《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5:3(台北,2015年9月),頁45-74。
    曾建元,〈學生自治選舉與臺灣民主轉型:以國立臺灣大學為中心的討論〉,《中華行政學報》,第26期(新竹,2020年6月30日),頁107-140。
    虞建民,〈秀才造反十年有成〉,《暖流》,2:6(台北,1983年6月),頁52-55。
    鄒川雄,〈哈伯瑪斯的新社會運動理論〉,《思與言》,28:4(台北,1990年12月),頁29-46。
    魏楚揚,〈哈伯瑪斯論德國學生運動〉,《人文及社會學集刊》,28:4(台北,2016),頁503-539。

    四、專書
    大學教育改革促進會,《台灣高等教育白皮書》,台北:時報,1993。
    王振寰、瞿海源等,《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北市:巨流,1999。
    王金壽等,《秩序繽紛的年代:走向下一輪民主盛世》 ,北縣:遠足,2010。
    丘為君,《台灣學生運動 1949-1979(下)》 ,台北:龍田,1979。
    丘延亮等,《運動作為社會自我教習(上)、(下)》 ,台北:唐山,2008。
    台大學生杜邦事件調查團,《台大學生杜邦事件調查團綜合報告書》,台北:牛頓,1986。
    台大「自由之愛」編輯群,《台大學生:「自由之愛」運動記實》,台北:南方,1987。
    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人權報告 1987-1990:威權體制崩解期之台灣人權狀況》,台北:台灣人權雜誌社,1990。
    李鴻禧等,《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3。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李炳南,《憲政改革與國是會議》,台北:永然,1992。
    呂秀蓮,《重審美麗島》,台北:前衛,1997。
    何金山等,《台北學運:1990.3.16-3.22》,台北:時報,1990。
    何榮幸,《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台北:時報,2001。
    何榮幸,《學運世代:從野百合到太陽花》,台北:時報,2014。
    周志宏,《學術自由與大學法》,台北:蔚理法律出版社,1989。
    吳介民,《地犬》,台北:印刻,2017。
    吳永毅,《左工二流誌:組織生活的出櫃書寫》,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2014。
    林玉体,《台灣教育面貌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林宗義等,《臺灣的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自立晚報,1989。
    林美挪,《憤怒的野百合》,台北:前衛,1990。
    林時機,《大學改革與大學法》,台北:正中,1991。
    松田康博著、黃偉修譯,《台灣一黨獨裁體制的建立》,台北:政大出版社,2019。
    徐正光等,《解嚴前後臺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1990。
    南方朔,《憤怒之愛:六〇年代美國學生運動》,台北:久大,1991。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〇年代臺大學生運動》,台北:自立晚報,1993。
    范雲,《新生代的自我追尋》,台北:前衛,1994。
    范綱塏編,《巨浪的起點:鹿港反杜邦運動 30 週年紀錄文集》,台北:人間,2016。
    胡慧玲,《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三 民主的浪潮》,新北:衛城,2013。
    若林正丈,《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史》,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6。
    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台灣當前問題研討會專刊》,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88。
    翁金珠,《街頭創意:民主台灣的歷史現場》,台北:拓展文教基金會,2021。
    陳慈陽,《憲法規範性與憲政現實性》,台北:翰蘆,2007。
    野火編輯委員會,《野火戰線:給政大學生的一百封公開信》,台北:前衛,1987。
    國家人權委員會編,《與 100%的距離:臺灣言論自由之進程》,台北:國家人權委員會,2021。
    賀德芬,《大學之再生——學術自由・校園民主》,台北:時報文化,1990。
    張忠棟等,《教育獨立與學術自由》,台北:唐山,1999。
    張茂桂、鄭永年,《兩岸社會運動分析》,台北:新自然主義,2003。
    楊渡,《強控制解體:解嚴前後台灣社會的面貌》,台北:遠流,1988。
    楊澤,《七〇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1994。
    楊澤,《七〇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1994。
    楊澤,《狂飆八〇: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1999。
    新生代辦公室,《蕃薯地上的反叛種子:第二屆學生運動研討會》,台北:前衛,1995。
    薛化元,《逆勢破局:九〇年代的見證與反思》,台北:前衛,2009。
    鄧丕雲,《八〇年代台灣學運史》 ,台北:前衛,1993。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 1970 年代臺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北:聯經,2001。
    蕭阿勤,《回歸現實:臺灣 1970 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五、學位論文
    王信允,《書寫發聲與運動實踐:解嚴前後《南方》的邊緣戰鬥與文化批判》,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吳介民,《政體轉型期的社會抗議:台灣 1980 年代》,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李杰穎,《以相思林之名—東海大學校園空間運動史》,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李應泉,《台灣學生運動世代國家認同演變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李怡芳,《西格瑪社之創立、流變與存續》,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
    李威儒,《總統非正式權力研究:以總統召開國是會議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碩士論文,2023。
    林仁傑,《一段跨時代的故事:臺灣學生運動史研究(1920-1994)》,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孟繁忠,《台灣地區解嚴後學生運動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徐文祥,《台灣地區學生運動之研究(民國 38-83 年)》,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張鈞凱,《世代與時代:1970 年代台大保釣與學生運動》,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2。
    彭琳淞,《政府遷台後台灣學生運動變遷之探討:以四個重要因素之互動關係來說明》,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郭凱迪,《學生運動與臺灣自由民主發展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

    六、網路資料
    王增齊,〈老婆婆背小孩/悼念鄭聰明教授〉,網址:https://lindyeh.pixnet.net/blog/post/25264108,擷取日期:2025 年 7 月 30 日。
    中華民國主計總處,〈國民所得統計常用資料〉,網址:https://www.stat.gov.tw/ct.asp?xItem=37407&CtNode=3564&mp=4,擷取日期:2021 年 5 月 12日。
    全國法規資料庫,《中華民國憲法》,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
    LawAll.aspx?pcode=A0000001,擷取日期:2025 年 6 月 1 日。
    黃煌雄,〈制憲與修憲:1990 年代台灣憲改的兩條路線之爭〉,網址:http://www.trfund.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news_037&Category=1,擷取日期:2025 年 6 月 1 日。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715800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5800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800901.pdf7350KbAdobe PDF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