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8628/149684 (79%)
Visitors : 79758385      Online Users : 102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328


    Title: 大躍進時期中共基礎教育政策研究(1958~1962)
    A Study 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Basic Education Policies dur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1958–1962)
    Authors: 賴昱心
    Lai, Yu-Hsin
    Contributors: 鍾延麟
    Chung, Yen-Lin
    賴昱心
    Lai, Yu-Hsin
    Keywords: 大躍進
    基礎教育
    教育與勞動結合
    大辦中小學
    掃盲運動
    運動式治理
    Great Leap Forward
    basic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labor
    mass schooling
    literacy campaign
    campaign-style governance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9-01 16:33:19 (UTC+8)
    Abstract: 本論文聚焦於大躍進時期(1958–1962)中共的基礎教育政策,旨在探討教育在高度政治化與急速社會動員的歷史環境下,如何成為國家建設與意識形態推動的重要工具。建國初期,中共即將教育定位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工程,不僅肩負提升國民知識水平與培養技術人才的任務,更被賦予塑造「新人」與鞏固政權合法性的政治功能。進入大躍進後,在「超英趕美」的口號下,教育被要求與經濟建設、階級鬥爭同步推進,導致教育政策呈現出運動化、急功近利的特徵。本文的研究目的,即在於梳理大躍進時期三項核心教育政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大辦中小學」與「掃盲運動」——的形成、推行與實際效果,並藉由中央文件、地方檔案與教材分析,檢視政策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張力,補足以往研究過於聚焦中央層級而忽視地方實踐的不足。
    本研究透過政策檔案、官方年鑑、報刊資料,以及地方案例與教材的細緻分析,重建了教育政策自中央制定到地方落實的過程。研究發現,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方面,原本強調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理論,在地方實踐中往往淪為「以勞代教」,學生被大量動員投入農業與工業生產,學習時間被嚴重壓縮,教育品質因而受損。「大辦中小學」政策雖帶來了學校數量與學生人數的急遽增長,卻因師資短缺、經費不足與教材粗製濫造,導致教育內容空洞化,甚至使基礎教育的正常秩序受到破壞。至於「掃盲運動」,雖然官方數據顯示文盲率快速下降,但實際上存在浮誇風與虛報現象,許多學習班流於形式,學習效果難以持續鞏固。綜觀而言,大躍進時期的教育政策在運動式治理邏輯下,過度追求短期指標與政治成效,忽略了教育發展的長期規律與基層承受能力。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basic education policies dur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1958–1962), focusing on three major areas: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with productive labor, the mass expans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literacy campaigns. Drawing on policy documents, official yearbooks, newspapers, local case studies, and textbook analysis, the study reconstructs the process from central policymaking to grassroots implementation, highlighting both the mobilization logic and institutional outcome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labor was distorted into “labor replacing education,” undermining students’ rights and learning quality. The rapid expansion of schools under the slogan of “running many schools” increased enrollment but suffered from a shortage of teachers and low-quality teaching materials. Literacy campaigns often became formalistic exercises with limited actual impact. Overall, these reforms refle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mpaign-style governance,” marked by politicization and short-termism, revealing a tension between ideals and realities. By analyzing textbooks and local sources, this study fills a gap in existing scholarship that has mainly focused on central policies, and provide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education and state governance dur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Reference: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中國教育年鑑1949~1981》(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957年。
    陸定一,《陸定一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甘肅省人民委員會轉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在農村中繼續掃除文盲和鞏固發展業余教育的通知、關于整頓一九五八年新建的全日制和半日制高等學校的通知、關于試驗改革學制的規定以及國務院關于全日制學校的教學、勞動和生活安排的規定的通知〉,《甘肅政報》,1959,第9期,頁151-155。
    龔育之主編,《中國二十世紀通鑒.1941–1960》第三冊(北京:中國二十世紀通鑒編輯委員會,1960)。
    Denis Twitchett, John K. Fairbank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4: The People's Republic, Part 1: The Emergence of Revolutionary China 1949–1965(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Jan-Ingvar Löfstedt (1980), Chinese Educational Policy: Changes and Contradictions 1949–1979 (Stockholm: Almqvist & Wiksell International;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Sigrid Schmalzer (2019), "Red and Expert," in Christian Sorace, Ivan Franceschini, and Nicholas Loubere (eds.), Afterlives of Chinese Communism: Political Concepts from Mao to Xi (Canberra: ANU Press), pp. 215-220.
    MacFarquhar Roderick,《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頁105-110。
    王章陵,《中共教育制度》(台北:正中書局,1980)。
    毛禮銳、沈灌群編,《中國教育通史(第六卷)》(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
    伊娃,《尋找大饑荒倖存者》(紐約:明鏡出版社,2013)。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
    鄭惠、林蘊暉,《六十年國事紀要·文化卷》(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高默波,《高家村:共和國農村生活素描》(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
    黃樹民,《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後的中國農村變革》(北京:三聯書店,2002)。
    郭于華,《受苦人的講述:驥村歷史與一種文明的邏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

    Mun C. Tsang (2000), "Education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1949: Oscillating Policies and Enduring Dilemmas," The China Review, Vol. 1, No. 1, pp. 579-618.
    Joel Glassman(1977), Educational Reform and Manpower Policy in China, Modern China, Vol. 3, No. 3, pp. 259-290.
    Julia Kwong (1979), The Educational Experiment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1958–1959: Its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Vol. 23, No. 3, pp. 443-455.
    Richard D. Baum (1964), "Red and Expert: The Politico-Ideological Foundations of China's Great Leap Forward," Asian Survey, Vol. 4, No. 9, pp. 1048-1057.
    Robert D. Barendsen (1961), "The Agricultural Middle School in Communist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 6, pp. 106-134.
    〈第四次全國教育行政會議的成果〉,《人民教育》,1958年,第5期,頁20。
    丁峤,〈「蘇聯模式」影響下我國20世紀50年代高職美術教育研究〉,《教育評論》,第12期,2021年,頁157-162。
    王啟東,〈難忘大躍進中的小學生涯〉,《文史天地》,2011年,第2期,頁58-60。
    王愛雲,〈為了平等而不平等--從學校向工農開門看新中國的教育平等努力〉,《安徽史學》,第3期,2016年,頁152-158。
    卡爾波娃、李敬永,〈蘇聯工人速成中學--在第一次全國工農會議上的經驗介紹〉,《人民教育》,第7期,1950年,頁14-16。
    何紅玲,〈"大躍進"時期的成人高等教育及其教訓〉,《河南社會科學》,第12卷第1期,2004年,頁146-149。
    徐衛紅,〈1949:共和國教育的基礎和建設方針〉,《教育史研究》,第2期,2019年,頁10-25。
    李均,〈"大躍進"時期"十五年普及高等教育運動"始末〉,《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頁99-108。
    李貫三,〈河南小學教育大躍進〉,《人民教育》,1958年,第4期,頁45-47。
    李慶剛,〈大躍進時期掃除文盲運動述評〉,《當代中國史研究》,第10卷第3期,2003年,頁54-60。
    李慶剛,〈對大躍進時期江蘇省農業中學的宏觀歷史考察〉,《當代中國史研究》,第11卷第3期,2004年,頁84-128。
    李濤,〈大躍進時期浙江高等教育的歷史考察〉,《黨史研究與教學》,第2期,2007年,頁43-50。
    金燕,〈新中國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歷程、經驗與啟示〉,《教育學術月刊》,2016年,第2期,頁61-66。
    孟祥才,〈「掃盲大躍進」親歷記〉,《炎黃春秋》,第1期,2005年,頁21。
    蚌埠市太平街三小,〈學校辦工廠,工廠又辦學校〉,《安徽教育》,1958年,第12期,頁20-21。
    姚馨,〈1949年以來我國中小學教科書政策的演變〉,《宜賓學院學報》,2021,第21卷第4期,頁72-80。
    菲力波夫、李敬永,〈蘇聯怎樣掃除文盲--在第一次全國工農會議上的經驗介紹〉,《人民教育》,第7期,1950年,頁12-13。
    河南省教育廳,〈郾城縣白坡鄉七天普及了初中和小學教育〉,《人民教育》,1958年,第4期,頁48-51。
    吳玉宇,〈快馬加鞭,沁縣工廠企業大力辦學〉,《人民教育》,1958年,第9期,頁14-15。
    柳森,〈江蘇省大辦農業中學運動述論〉,《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第17卷第4期,頁63-69。
    張蕊、代欽,〈20世紀50年代後蘇聯對我國中小學數學教育的影響〉,《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30卷第4期,2017年,頁27-30。
    張燁,〈重讀1958高等教育大躍進〉,《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27卷第1期,頁78-87。
    張禮永,〈工農速成中學小史〉,《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11卷第11期,2009年,頁28-33。
    鄧宏圖、趙燕、徐寶亮,〈1952—1978年初等教育形成人力資本的長波效應:人口紅利、工業化和長期經濟增長〉,《中國經濟史研究》,第3期,2025年,頁149-169。
    周全華,〈1958年教育大躍進的幾個個案〉,《黨史研究與教學》,第1期,2005年,頁84-88。
    周雪光,〈運動型治理機制: 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再思考〉,《開放時代》,第9期,2012年,頁105-125。
    錢俊瑞,〈用革命精神實施新學制〉,《人民教育》,1951年,第4卷第1期,頁105-125。
    劉宇航、史春林,〈劉少奇教育思想探究〉,《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3年,第3期,頁127-129。
    滿永,〈文本中的”社會主義新人”塑造-1950年代鄉村掃盲文獻中的政治認同建構〉,《安徽史學》,第4期,2013年,頁92-95。
    龐立生、王林,〈毛澤東對新中國「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探索〉,《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46卷第5期,頁1-8。
    謝寶煖,〈歷史研究法及其在圖書資訊學之應用〉,《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第62期,1999年,頁35-55。
    儲著武,〈文化範例:新中國學習蘇聯文化及文化建設經驗的發展歷程〉,《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2期,2018年,頁24-32。
    報刊
    〈我們的行動口號--反對浪費,勤儉建國!〉,《人民日報》,1958年2月2日,第1版。
    〈學習好、思想好、生產好:祁東各中學與廠礦合併出現全新氣象〉,《新湖南報》,湖南,1958年12月12日。
    〈大破陳規,改革教學:漣源五中從生產勞動入手開展教育革命〉,《新湖南報》,湖南,1958年11月30日。
    〈全民辦學,全民上學,加速社會主義建設〉,《光明日報》,1958年10月1日。
    〈資興縣業餘教育蓬勃發展〉,《新湖南報》,湖南,1958年10月17日。
    〈又一面紅旗〉,《河南日報》,1958年3月8日。
    姚堤,〈生產文化齊躍進〉,《人民日報》,1958年5月24日。
    李慶剛,《大躍進時期教育革命研究》,2002年,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博士論文。
    王倩倩,《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掃盲運動研究》,長春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史小禹,《建國后我國農村義務教育師資發展研究》,2009年,吉林: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頁16-21。
    馬雲,《共和國農村掃盲教育研究》,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彭依依,《新中國初期農民業餘文化學校教育活動研究(1949~1958)》,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頁26。
    楊可倫,《社會主義的城市課:大躍進時期上海市編教材與教學活動》,2013年,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臧振勇,《湖北省師範教育大躍進及其調整研究(1958-1963)》,2019年,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自然(第一、二冊)》,1959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語文(第一冊)》,1958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語文(第三冊)》,1960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語文(第六冊)》,1958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語文(第十一冊)》,1960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政治常識(試選教材)》,1961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石家庄專署文教局編,《文化課本(上冊)》,1958年,河北:石家庄專署文教局。
    中共榆林地委宣傳部編,《農民政治教材》,1960年,陝西:榆林地委宣傳部。
    至德縣人民委員會文教科編,《掃盲躍進同音識字課本》,1958年,安徽:新華書店至德支店。
    榮成縣掃除文盲協會編,《火箭掃盲識字本》,1958年。
    新城區職工識字教育教研組編,《閱讀課本》,1959年。
    文字改革出版社編,《注音掃盲用拼音識字課本》,1959年。
    浙江省中小學教材編輯委員會編,《化學 第一冊(上)》,1960年,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浙江省中小學教材編輯委員會編,《化學 第二冊(下)》,1960年,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浙江省中小學教材編輯委員會編,《物理學》,1960年,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浙江省中小學教材編輯委員會編,《語文(第一冊)》,1958年,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浙江省中小學教材編輯委員會編,《代數 第三冊(第一、二分冊)》,1960年,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馬精武、王芝九編,《歷史(第三冊)》,1958,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馬精武、王芝九編,《歷史(第四冊)》,1958,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國立編譯館編,《歷史課本(第三冊)》,1949年,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煙台專署教育局編,《農業常識(第一冊)》,1958年,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魏群、呂學禮、張璽恩、蔡德注編,《算數》,1958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關於一九五零年全國教育工作總結和一九五一年全國教育工作的方針和任務的報告〉,檢自https://www.gd.gov.cn/zwgk/gongbao/1951/7/content/post_3352627.html(2025/03/15)
    毛澤東,〈毛澤東作七大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檢自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8-06/03/content_1003570_6.htm (2025/03/15)
    《中國大躍進-大饑荒數據庫(1958-1962)》
    http://ccrd.usc.cuhk.edu.hk/Default.aspx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10826000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26000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000601.pdf3248KbAdobe PDF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