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8524/149574 (79%)
Visitors : 78880562      Online Users : 326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348


    Title: 日本社會福祉思想與臺灣新文學的跨境交涉(1920-1936)
    The Dissemination of Japanese Social Welfare Thought and the Negotiation in Taiwanese New Literature Writing (1920-1936)
    Authors: 沈孟儒
    Shen, Meng-Ju
    Contributors: 吳佩珍
    Wu, Pei-Chen
    沈孟儒
    Shen, Meng-Ju
    Keywords: 社會事業
    社會福祉
    臺灣新文學
    日治文學
    Shakai Jigyō
    Social Welfare
    New Taiwanese Literature
    Literature of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9-01 16:40:28 (UTC+8)
    Abstract: 本論文檢視社會福祉觀念的傳播,為臺灣新文學運動如何書寫貧窮提供新的詮釋框架。筆者分析社會事業現代化以來的1920年代,至1936進入戰時厚生事業體制以前,臺灣的報刊《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臺灣日日新報》,社會事業協會的機關誌《社會事業之友》上的報導及社論,以及臺灣新文學的著名小說作品〈闇〉(琅石生,1935年)、〈老婊頭〉(王詩琅,1936年)和〈眠い春杏(愛睏的春杏)〉(巫永福,1936年)等。透過檢視殖民時期日本及臺灣的文學作品與非虛構文類(non-fiction)之間的互文性,並考察法律、制度與意識形態的變遷,揭示與臺灣緊密相關的文化人及社會事業實踐者,如何思考、轉譯並在地化實踐社會福祉的概念,進而拓展文學作品對於現實再現的深度與廣度。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dissemination of social welfare concepts between imperial Japan and colonial Taiwan(1895-1945), and proposes a new interpretive framework to analyze how New Taiwanese Literature represents poverty. The study employs historical materials from the 1920s, follow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social-welfare system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the Japanese Empire, to 1936, prior to the state of total war, when the system transformed into a wartime social-welfare system(厚生事業, kōsei jigyō). These include reports and editorials in the following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the Taiwan Minpao (臺灣民報), Taiwan Shinminpao (臺灣新民報), Taiwan Nichinichi Shimpo (臺灣日日新報), and the Social Work Association's official journal, Shakai Jigyō no Tomo (社會事業之友, Friends of Social Work). Further, I use the framework developed above to interpret prominent novels of New Taiwanese Literature, including "Yami" (闇, Darkness) by Lang Shih-sheng (琅石生, 1935), "Lao Biaotou" (老婊頭, The Proprietress) by Wang Shih-lang (王詩琅, 1936), and "Nemui Chunhsing" (眠い春杏, Sleepy Chunhsing) by Wu Yung-fu (巫永福, 1936).
    By probing into the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Japanese and Taiwanese literary works and non-fiction genres, and examining shifts in legal frameworks,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and prevailing ideologies, I reveal how literati, novelists, and social activists translate, interpret, and implement the concepts of social welfare in Taiwan. Consequently, a more thorough grasp of society is achieved. This understanding, in turn, enables writers to broaden their literary methodologies to represent realities.
    Reference: 一、專書
    (一)中文書籍
    井上伊之助著,石井玲子譯,《台灣山地傳道記:上帝在編織》(台北:前衛出版社,2016)。
    竹中信子著,曾淑卿譯,《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大正篇1912-1925)》(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7)
    施乾著,王昶雄編,李天贈譯,《孤苦人群錄》(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4)。
    施淑,《文學星圖:兩岸文學論集一》(臺北:人間出版,2012)。
    栗原純著,徐國章譯,《日本帝國主義與鴉片:臺灣總督府的鴉片政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12)。
    張恆豪編,《王詩琅・朱點人合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
    張深切等,《豚》(臺北:遠景出版社,1997)。
    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
    許俊雅主編,《巫永福精選集・評論卷》(新北:巫永福文化基金會,2010)。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2007)。
    賀川豐彥著,江金龍譯,《飛越死亡線》(臺北:基督教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6)。
    葉榮鐘,《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臺中:晨星,2000)。
    戴維理(Evan Dawley),《成為臺灣人:殖民城市基隆下的民族形成(1880s-1950s)》(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一桿秤仔(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1)》(臺北:遠景出版公司,1979)。

    (二)日文書籍
    K.H.ジェル、《賀川豐彥——その政治的、社會的活動》(東京:教文館,2009)。
    大友昌子,《帝国日本の植民地社会事業政策硏究:台湾・朝鮮》(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07)。
    山部歌津子,《蕃人ライサ》(東京:銀座書房,1931)。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研究序說》(東京:綠蔭書房,2004)。
    中島利郎編,《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 日本人作家作品集》(東京:綠蔭書房,1998)。
    成田龍一,《近代都市空間の文化経験》(東京:岩波書店,2003)。
    和田博文監修,《モダン・コレクション第2期第35巻:浮浪者と下層社会》(東京:ゆまに書房,2008)。
    杵淵義房著,《台湾社会事業史》(內湖:德友會,1940)。《植民地社会事業関係資料集‧台湾編9-11》(東京:近現代資料刊行会,2000年)復刻版本。
    河原功,《台湾新文学運動の展開:日本文学との接点》(東京:研文出版,1997)。
    芹沢一也,《“法”から解放される権力―犯罪、狂気、貧困、そして大正デモクラシー》(東京:新曜社,2001)。
    星名宏修編,《台灣純文學集一——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集成5》(東京:綠蔭書房,2002)。
    洪郁如,《誰の日本時代:ジェンダー・階層・帝国の台湾史》(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2021)。
    宮本義信,《臺湾の社会福祉:歴史・制度・実践》(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15)。
    梅森直之,《初期社会主義の地形学(トポグラフィー) : 大杉栄とその時代》(東京 : 有志舎,2016)。
    野口友紀子,《社会事業成立史の研究 : 防貧概念の変遷と理論の多様性》(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11)。
    賀川豐彥,《貧民心理の硏究》(東京:警醒社,1915)。
    賀川豐彥,《賀川豐彥全集8》(東京:キリスト新聞社,1973)
    藤目ゆき,《性の歷史學》(東京:不二出版,1998)

    二、學術性期刊論文
    (一)中文期刊論文
    林實芳,〈就子賣落煙花界——日治時期台灣色情行業中的婦女人身買賣〉,《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3期(2007年6月)。
    星名宏修,〈閱讀 1930 年代殖民地台灣的「癩文學」 ——以雜誌《萬壽果》的 本島人的作品為中心〉,《臺灣文學研究雧刊》第22期(2019年8月)。
    星名宏修著,莫素薇譯,〈從一九三○年代之貧困描寫閱讀複數的現代性〉,《臺灣文學學報》第10期(2007年6月),頁111-129。
    柳書琴,〈井上伊之助《生蕃記》研究:隘勇線社會的風俗誌〉,《臺大文史哲學報》第92期(2019年11月),頁117-161。
    范燕秋,〈1960 年代樂生院醫療實驗事件、創傷與病患抗爭史〉,《師大台灣史學報》第8期(2015年12月),頁129-152。
    梁秋虹,〈梅毒之疫:日治初期臺灣性病治理的人權爭議及政策轉折〉,《臺灣史研究》第卷第期(2020年3月)。
    陳偉智,〈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軌跡:黃天海與《明日》雜誌〉,《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7期(2015年12月)。
    曾令毅,〈評介大友昌子《帝国日本の植民地社会事業政策研究:台湾・朝鮮》〉,《師大臺灣史學報》第3期(2010年3月),頁135-150。
    劉晏齊,〈日治中期臺灣的社會事業(1921-1938):定義社會問題、輸送福利與傳遞知識〉,《臺灣史研究》第27卷第2期(2020年6月),頁51-84。
    賴兩陽,〈臺灣社區工作的歷史發展與功能轉型〉,《社區發展季刊》第100期(2002年12月)。
    羅詩雲,〈日治時期普羅文學的跨界互文:論葉山嘉樹〈淫賣婦〉與琅石生〈闇〉及其文本中譯〉,《廣譯》第5期(2011年9月),頁165-198。

    (二)中文書籍專章
    大友昌子著,龔玉齡譯,〈「文化政治」和殖民地社會事業的「近代化」政策〉,《近代化與殖民:日治臺灣社會史研究文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石廷宇,〈島都三市街內的乞食身分變異與空間對應策(1920~1937)〉,《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底層社會:臺灣與朝鮮》(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8年)。
    吉田精一著,陳鵬仁譯,〈倉田百三及其作品〉,《近代日本的作家與作品》(臺北:致良出版社,2005)。
    倉橋克人,〈「大正民主運動」與賀川豐彥〉,《現代社會轉型中的天皇制與基督教》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張曉旻,〈日治時期臺灣性病防治政策的展開〉,洪郁如編,《性別與權力》(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
    謝惠貞,〈從新感覺派到「意識」的發現——論巫永福〈愛睏的春杏〉和橫光利一〈時間〉〉,《臺灣現當代作家資料彙編58・巫永福》(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4)。

    (三)日文期刊論文
    今井孝司,〈日本統治下台湾における社会事業の展開——福祉の近代化をもたらした日本統治後半期の社会事業〉,《現代台湾研究》第25期(2003年12月),頁22-41。
    王姿雯,〈昭和戰前期における日臺プロレタリア文學の交流:葉山嘉樹〈淫賣婦〉と琅石生〈闇〉〉,《東方学》第116號(2008年7月),頁146-162。
    宮本義信,〈“ 同志社人 ” 稲垣藤兵衛の基督教社会事業をどうとらえるか ― 日本統治時期台湾の稲江義塾を中心に―〉,《総合文化研究所紀要》(同志社女子大學)第27卷,2010年。
    庾凌峰,〈『台湾日日新報』からみる賀川豊彦と台湾との関係-大正期・昭和戦前期の台湾訪問を中心に-〉,《教育実践学論集》(兵庫教育大學) 第20號(2019年3月),頁105-119。
    遠藤興一,〈近代文学に描かれた福祉の風景——都市と農村における歴史的諸相〉,《明治学院大学社会学・社会福祉学研究》第152期(2019年2月),頁49-161。

    (四)日文書籍專章
    永岡正己,〈日本統治下台灣社会事業史研究の意義と課題〉,永岡正己総合監修,《植民地社会事業関係資料集‧台湾編:別冊〔解說〕》(東京:近現代資料刊行会,2001年),頁5-42。
    関口寛,〈賀川豊彦の社会事業と科学的人種主義——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内なる他者〉をめぐる認識と実践〉,竹沢泰子、坂野徹編《人種神話を解体する 2 科学と社会の知》(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16年),頁105-137。
    近藤正己,〈台湾総督府の『理蕃』体制と霧社事件〉,《近代日本と植民地2:帝国統治の構造》(東京:岩波書店,1992)。
    垂水千惠,〈一九三〇年代日本文学における「野蛮」への共鳴をめぐって──大鹿卓『野蛮人』・谷崎潤一郎『武州公秘話』・山部歌津子『蕃人ライサ』を中心に〉,池內輝雄、木村一信等編,《〈外地〉日本語文学への射程》(東京:双文社,2014年),頁 31-51。
    孫彰良,〈私設救護設施愛愛寮からみる植民地下の窮民救助〉,《戦前・戦中期アジア研究資料2 植民地社会事業関係資料集 臺湾編 別冊【解說】》。
    沈潔,〈植民地台湾に於ける方面委員制度の展開およびその特質〉,《植民地社会事業関係資料集 台湾編 別冊【解説】》(東京:近現代資料刊行会,2001年),頁109-132。
    藤井仁子 ,〈「女子ども」の反乱 : 『小島の春』における総力戦下の身体と性〉,斉藤綾子編《映画と身体/性》(東京:森話社,2006),頁179-180。

    三、學位論文
    古文君,〈日據時期台灣的社會事實——以貧民救助為中心的探討(1895-1938)〉(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石廷宇,〈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小說中的貧困書寫——以社會事業作為參照閱讀的策略〉(新竹: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鳳氣至純平,〈中山侑研究──分析他的「灣生」身分及其文化活動〉(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劉俞伶,〈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における「媳婦仔」像 ——呂赫若、張文環、龍瑛宗の諸作品を通して―〉(臺北: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
    劉晏齊,〈從救恤到「社會事業」——臺灣近代社會福利制度之建立〉(臺北: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潘姵儒,〈帝國傳道者的殖民地原住民書寫──山部歌津子《蕃人ライサ》研究〉(新竹: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四、報紙、非學術性的雜誌

    (一)報紙文章
    不著撰人,〈十二年乞食生活的體驗談——叫化三月便放不掉〉,《臺灣民報》,1928年6月17日,第5版。
    不著撰人,〈三日すれば止められぬ——乞食の生活(上)(下)其改善に努力する 臺灣の賀川豐彥-施乾氏〉,《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1月25-26日。
    不著撰人,〈乞食部落の 改善に 努力する施乾君〉,《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10月17日,第4版。
    不著撰人,〈大稻埕遊廓問題 因地價變動及資源關係 進行或見頓挫〉,《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 9月16日,第4版。
    不著撰人,〈小言——收容乞丐何用洋樓〉,《臺灣民報》,1928年1月15日,第4版。
    不著撰人,〈方面委員制度的運用 人選要採職業別 防貧更重於救貧〉,《臺灣民報》1927年10月30日,第2版。
    不著撰人,〈北港——方面委員提議取締小行商人〉,《臺灣新民報》1930年6月7日,第7版。
    不著撰人,〈生蕃教化の後援会 井上氏夫妻の為に 高田博士等の美わしい企て〉,《讀賣新聞》朝刊,1926年6月6日,第7版。
    不著撰人,〈全島社會事業方面委員大會雜觀〉,《臺灣新民報》1931年3月7日,第4版。
    不著撰人,〈自由廢業の先驅者 第二歡看の稻川〉,《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7月1日,第9版。
    不著撰人,〈自然に近き清樂の地として 草山を俗化せしめぬ樣 醜業婦を排斥すべく 婦人矯風會の請願〉,《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3月14日,第7版。
    不著撰人,〈自廢宣傳ビラを配布して告發さる〉,《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6月29日,第7版。
    不著撰人,〈自廢問題に關聯して 貸座敷業者の自覺 此機會に改善の實を示し 自他の幸福を圖るべし〉,《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7月5日,第7版。
    不著撰人,〈宗敎家の自廢演說會 十三日榮座で開會〉,《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8月11日,第7版。
    不著撰人,〈施乾式對於乞食社會之獻身〉,《臺灣民報》,1925年2月11日,第5版
    不著撰人,〈為籌愛愛寮基金 星光演劇主催 絃樂研究會後援〉,《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4月28日,第4版。
    不著撰人,〈島內時事——施乾氏對於乞食社會之獻身〉,《臺灣民報》1925年2月11日
    不著撰人,〈逃走先から自由廢業〉,《臺灣日日新報》1901年1月16日,第5版。
    不著撰人,〈殺された父の怨みを愛で復讐 生蕃教化に骨折った井上氏〉,《讀賣新聞》朝刊,1926年4月16日,第3版。
    不著撰人,〈毫無關心的 臺灣人方面委員? 高雄內地人的露店 市役所將出為求助〉,《臺灣新民報》1931年11月21日,第4版。
    不著撰人,〈督府社會事業助成〉,《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2月11日,第5版。
    不著撰人,〈演藝〉,《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3月10日,第7版。
    不著撰人,〈臺北乞丐撲滅計畫將近實現 市民多援助〉,《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0月27日,第4版。
    不著撰人,〈臺北勞働祭的大盛况〉,《臺灣民報》,1927年5月15日,第5版。
    不著撰人,〈艋舺の自由廢業〉,《臺灣日日新報》1900年10月28日,第7版。
    不著撰人,〈艋舺の救世軍騷ぎ〉,《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9月14日,第5版。
    不著撰人,〈稻江人籌處乞丐〉,《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4月26日,第4版。
    不著撰人,〈稻江義塾內容〉,《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5月10日,第6版。
    不著撰人,〈稻江義塾講演會〉,《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11月21日,第5版。
    不著撰人,〈稻垣爆彈案豫審終結,被告全部有罪〉,《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5月12日,第6版。
    不著撰人,〈籌設會社建層樓於一處 網羅娼妓有益都市〉,《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 8月31日,第4版。
    秀湖,〈婚姻制度的進化概觀〉,《臺灣民報》1924年2月21日,第2版。
    周磐石,〈臺北市急須設特種醫療機關〉,《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4月1日,第4版。
    施乾,〈乞丐之階級考〉,《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4月16日,第4版。
    施乾,〈乞丐底問題〉,《臺灣民報》,1925年8月26日,第32-34版。
    施乾,〈共同生活與寄生生活〉,《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4月27日,第4版。
    施乾,〈社會事業與社會公安〉,《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4月12日,第4版
    施乾,〈設立乞丐撲滅協會宣言〉,《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11月11日,第4版。
    施乾,〈提唱乞丐撲滅〉,《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11月5日,第4版。
    張晴川,〈讀愛愛寮乞丐撲滅感言〉,《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11月9日,第4版。
    連溫卿,〈婦人的地位和社會的關係〉,《臺灣民報》1925年8月26日,第 22版。
    渭水,〈生女為娼妓生男為嫖客〉,《臺灣民報》1924年2月11日,第11版。
    翔(楊守愚),〈女丐〉,《臺灣民報》1931年1月10日、17日。
    楊雲萍,〈秋菊的半生〉,《臺灣民報》1928年7月15日,第10版。
    稻垣藤兵衛,〈人類之家から(一)〉,《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1月31日,第4版
    稻垣藤兵衛,〈人類之家から(二)〉,《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2月2日,第4版。
    稻垣藤兵衛,〈人類之家から(三)〉,《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2月4日,第4版
    醒民,〈貞操的新觀念〉,《臺灣民報》1924年1月1日,第2版。
    錫舟譯,〈宜廢止公娼制度〉,《臺灣民報》1925年4月1日,第7版。

    (二)雜誌文章
    三卷俊夫,〈制度を活かすも殺すも人次第〉,《社會事業の友》第21期(1930年8月),頁3-6。
    三卷俊夫,〈偶感〉,《社會事業の友》第37期(1931年12月),頁3。
    不著撰人,〈卷間風聲〉,《實業之台灣》第73期(1922年4月),頁12。
    不著撰人,〈㜁媒間問題座談會〉,《社會事業の友》(1931年10月),頁22-49。
    不著撰人,〈雜報〉,《社會事業の友》第40期,1932年3月。
    中山侑,〈社會事業についての覺え書(一)〉,《社會事業の友》第100期(1937年3月),頁32-35。
    中山侑,〈社會事業についての覺え書(二) 〉,《社會事業の友》第101期,1937年4月。
    中山侑,〈南千住隣保館追想 (二)〉,《社會事業の友》第87 期,1936年2月,頁57-59。
    中山侑,〈南千住隣保館追想(七) 〉,《社會事業の友》第95期(1936年10月)。
    中山侑,〈南千住隣保館追想(七) 〉,《社會事業の友》第95期,1936年10月。
    中山侑,〈南千住隣保館追想(五) 〉,《社會事業の友》第92期(1936年7月)。
    中山侑,〈南千住隣保館追想(六) 〉,《社會事業の友》第94期(1936年9月)。
    中山侑,〈南千住隣保館追想〉,《社會事業の友》第86 期,1936年1月,
    中山侑,〈恐るべき子供達——社會事業についての覺え書(三) 〉,《社會事業の友》第102期,1937年5月。
    中山侑,〈理蕃閑語〉,《社會事業の友》第五年十月號(1936年10月),頁6-7。
    中山侑,〈貧しい子供の四季(一)〉,《社會事業の友》第126期,1939年5月。
    中山侑,〈貧しい子供の四季〉,《社會事業の友》第134期,1940年1月。
    中山侑,〈貧しい子供の四季——裏町の秋〉,《社會事業の友》第131期,1939年10月。
    井上伊之助 ,〈蕃山漫想〉,《臺灣教育》第361期(1932年8月),頁77-81。
    井上伊之助 ,〈蕃界生活の囘顧〉,《社會事業の友》第14期(1930年1月),頁115-117。
    井上伊之助,〈社會事業より見たる原住民族〉,《社會事業の友》第3期(1929年1月),頁29-31。
    井上伊之助,〈高砂族に發生せる腸チブス〉,《理蕃の友》(1937年8月),頁6。
    井上伊之助,〈逝きし社會事業家の人格に學ぶ〉,《社會事業の友》第152期(1941年7月),頁34-39。
    井上伊之助,〈蕃山の青年〉,《臺灣教育》第366期(1933年1月),頁137-140。
    太田周夫,〈南部臺灣に有望なる家畜飼料としてのアルガロバ樹(通稱キャベー)〉,《臺灣の山林》第92期(1933年12月),頁1-3
    王詩琅,〈老婊頭〉,《臺灣新文學》第1卷第6號(1936年7月)。
    古閑文夫〈愛々寮の生活—緑町所在-〉,《民俗臺灣》4卷11號,1944年11月。
    巫永福著,謝惠貞譯,〈愛睏的春杏〉,《文學台灣》第64期(2007年10月),頁82-83。〈眠い春杏〉最初發表於《臺灣文藝》第3卷第2號(1936年1月)。
    杵淵義房,〈內地社會事業視察記〉,《社會事業の友》第14期(1930年1月),頁1-40。
    松澤兼人,〈社會事業の增加と信念〉,《社會事業の友》第81期(1935年8月),頁53-54。
    施乾,〈妄想妄談〉,《社會事業の友》第14期,1930年1月,頁72-75。
    徐瓊二,〈幼兒虐待の事例——㜁媒間、媳婦仔、繼子がその主なる對象〉,《社會事業の友》第82期(1935年9月)。
    張文環,〈老娼撲滅論〉,《民俗臺灣》第3卷第11期(1943年11月),頁34-35。
    張文環,〈迷兒〉,《臺灣文學》第3巻第3號(1943年7月),頁130-137。
    連溫卿,〈媳婦及養女の慣習について〉,《民俗台灣》第3卷第11號(1943年)。
    郭秋生,〈解消發生期的觀念,行動的本格化建設化〉,《先發部隊》創刊號(1934 年 7 月)。
    陳崑樹,〈婦人問題の批判と陋習打破の叫び〉,《臺灣青年》,1920年10月15日,頁24-30。
    賀川豐彥,〈醫師道德の理想と醫療產業組合運動〉,《台灣之產業組合》1934年第6期(1934年6月),頁9。
    賀川豐彥著,黃郭佩雲譯,〈兩個太陽輝耀的臺灣〉,《臺灣》第3年第8號,1922年11月4日,頁26-30。
    稻垣藤兵衛,〈蕃地の近況を恩師に報ず〉,《臺灣警察時報》第251號(1936年10月),頁54-56。
    螺溪生、蘆山生,〈大稻埕の裏街のぞ記〉,《社會事業の友》第75期(1935年2月)。

    五、電子資源
    「Japan Knowledge」資料庫
    《田健治郎日記》,「臺灣日記知識庫」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
    《黃旺成先生日記》,「臺灣日記知識庫」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715900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5900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00401.pdf2460KbAdobe PDF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