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8524/149574 (79%)
Visitors : 78907794      Online Users : 325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350


    Title: 發現老年——當代台灣老年文學的轉變(1980-2024)
    Discovering Aging: The Changing Representation of Aging in Contemporary Taiwan Literature (1980-2024)
    Authors: 吳頌琳
    Wu, Sung-Lin
    Contributors: 范銘如
    Fan, Ming-Ju
    吳頌琳
    Wu, Sung-Lin
    Keywords: 台灣文學
    文學老年學
    退/蛻變
    共老
    歷史/自我
    Taiwan Literature
    Literary Gerontology
    Decline/Metamorphosis
    Co-Aging
    History/Self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9-01 16:40:55 (UTC+8)
    Abstract: 本文以1980年代至2024年間的台灣文學作品為研究範疇,並以歐美文學老年學(Literary Gerontology)為研究方法基礎。從「身體」、「關係」與「記憶」三個面向切入,探討當代老年主體的重構,並提出台灣老年文學的三種詮釋框架:「退/蛻」、「共老」與「歷史/自我」。

    第二章「退/蛻變」探討現代社會將老化視為退化的身體論述,強化了青春/老化二元對立的思考邏輯。然而,文學亦揭示超越的潛能。此章以王文興(1939-2023)《剪翼史》(2016)為例,探討身體的「退」與精神的「蛻」的辯證關係,展現老年成長的雙重性與非線性特質。

    第三章「共老」聚焦於女性視角。不同於過往將老年女性視為「負擔」角色,二十一世紀後,照護責任逐漸從「家內事」轉為「社會事」,照護書寫成為理解老年的新視角。此章以陳淑瑤(1967-)《雲山》(2019)與鍾文音(1966-)《別送》(2021)為例,闡述女性書寫如何在開放的照護關係中,將老年女性視為共同面對老病死的同行者,並發展出獨特的老年美學。

    第四章「歷史/自我」探討台灣歷史脈絡中的老年記憶。過往在身分危機下,老年記憶經常被視為國族寓言,突顯族群歷史的失落。隨著後結構主義思潮的深入,書寫則逐漸勾勒出個體差異化的生命歷程。此章以賴香吟(1969-)《白色畫像》(2022)與平路(1953-)《夢魂之地》(2024)為例,闡述小說如何在歷史與個體經驗之間尋求平衡,塑造出多元而立體的老年角色。

    本研究梳理1980年代至今的老年文學發展,論證當代台灣老年文學的三種轉變:在身體層面從衰退論述到成長潛能、在關係層面從照護衝突到共老互助、在記憶層面從國族寓言到生命定位。這些轉變顯示老年人從社會問題的隱喻,轉變為具有能動性的主體。本研究不僅為台灣文學提供新的詮釋框架,更為理解高齡社會的人文面向奠定基礎。
    This study focuses on Taiwan literature from the 1980s to 2024, adopting Literary Gerontology as its methodological foundation. It explor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aging subjectivity through three dimensions: “body,” “relationships,” and “memory.” The study proposes three interpretive frameworks for aging in Taiwan literature: Decline/Metamorphosis, Co-Aging, and History/Self.

    Chapter Two, Decline/Metamorphosis, investigates the modern cultural discourse that equates aging with bodily decline, reinforcing a binary opposition between youth and old age. Taking Wang Wen-hsing’s (1939-2023) Clipping Wings: A Chronicle (2016) as an example,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 between bodily “decline” and spiritual “metamorphosis,” demonstrating the dual and non-linear qualities of aging as a process of growth.

    Chapter Three, Co-Aging, focuses on female perspectives. Unlike traditional depictions of elderly women as burden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as seen caregiving shift from a “domestic affair” to a “social matter,” making care narratives a new lens for understanding aging. Through analysis of Chen Shu-yao’s (1967-) Cloud Mountain (2019) and Chung Wen-yin’s (1966-) Farewell Unsent (2021), this chapter demonstrates how women’s writing reimagines elderly women not as passive dependents but as companions jointly confronting illness, aging, and death, thereby developing a distinctive aesthetic of aging.

    Chapter Four, History/Self, situates memories of old age within Taiwan’s historical context. In times of identity crisis, elderly memory has often been cast as a national allegory, underscoring the losses of ethnic histories. With the rise of post-structuralist thought, however, literary works increasingly foreground differentiated individual life courses. Examining Lai Xiangyin’s (1969-) Portrait in White (2022) and Ping Lu’s (1953-) Passing (2024), this chapter explores how literature negotiates between history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constructing more diverse and multi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s of aging.

    By tracing the trajectory of representation of aging from the 1980s to the present,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ree key transformations in contemporary Taiwan literature: from decline to growth in bodily discourse, from caregiving conflict to co-aging in relational narratives, and from national allegory to individual life positioning in memory. These transformations demonstrate how elderly individuals have shifted from metaphors for social problems to subjects with agency. This research not only provides a new interpretive framework for Taiwan literature but also contributes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aging in an aging society.
    Reference: 一、中文文獻

    (一)文學文本
    王文興,《剪翼史》(台北:洪範,2016年)。
    平路,《百齡箋》(台北:聯合文學,2009年)。
    平路,《夢魂之地》(台北:木馬,2024年)。
    白先勇,《紐約客》(台北:爾雅,2007年)。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草根,1995年)。
    李金蓮,《暗路》(台北:九歌,2023年)。
    林海音,《林海音文集・金鯉魚的百襇裙》(杭州:浙江文藝出版,1997年)。
    苦苓,《兩地書》(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袁瓊瓊,《春水船》(台北:洪範,1985年)。
    袁瓊瓊,《滄桑》(台北:洪範,1985年)。
    張大春著,高天生編,《張大春集》(台北:前衛,1992年)。
    郭松棻,《驚婚》(新北:印刻,2012年)。
    陳淑瑤,《雲山》(新北:印刻,2019年)。
    黃春明,《放生》(台北:聯合文學,2009年)。
    鄭清文,《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 秋夜》(台北:麥田,1998年)。
    鄭清文,《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 最後的紳士》(台北:麥田,1998年)。
    賴香吟,《白色畫像》(新北:印刻,2022年),
    駱以軍,《遠方》(新北:印刻,2003年)。
    鍾文音,《溝:故事未了,黃昏已來》(台北:大田,2020年)。
    鍾文音,《別送》(台北:麥田,2021年)。

    (二)學術專書
    上野千鶴子著,楊明綺譯,《一個人的老後:獨身晚年是女人的第二人生,請大方快樂地享用!》(台北:時報,2015年)。
    布萊恩.透納(Bryan S. Turner)著,謝明珊譯,《身體與社會理論》(The Body & Society: Explorations in Social Theory)(新北:韋伯,2009年)。
    艾莉斯・瑪麗恩・楊(Iris Marion Young)著,陳雅馨譯,《正義與差異政治》(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台北:商周,2017年)
    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瓊恩・艾瑞克森(Joan Mowat Erikson)著,廣梅芳譯,《生命週期完成式》(The Life Cycle Completed)(台北:張老師文化,2012年)。
    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邱瑞鑾譯,《論老年》(La Vieillesse)(台北:漫遊,2020年)
    卓春英,《頤養天年:台灣家庭老人照顧的變遷》(台北:巨流,2001年)。
    林秀榮等著,李欣倫主編,《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台北:遠流,2023年)。
    邱天助,《老年符號與建構》(台北:中正書局,2002年)
    邱天助,《社會老年學》(高雄:復文,2007年)。
    阿萊達・阿斯曼(Aleida Assmann)著,潘璐譯,《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Erinnerungsräume: Formen und Wandlungen des kulturellen Gedächtnisse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段承璞,《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1992年)。
    紀大偉、陳佩甄、羅詩雲主編,《疾病與文學:台日韓作家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秀威,2025年)。
    約翰・魏克斯(John R. Weeks)著,涂肇慶譯,《人口學:觀念與研究課題導論》(Popul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Concepts and Issues)(台北:桂冠,1990年)。
    胡幼慧,《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1995年)。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新北:聯經,2015年)。
    范銘如,《小說點線面》(新北:聯經,2024年)。
    孫小玉,《失能研究與生命書寫》(高雄:中山大學出版社,2014年)。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年)。
    陳重仁,《老樣子:從從神話史詩到現代小說,跟著西方經典作品思考「老化」這件事》(台北:三民,2023年)。
    陳弱水主編,《公共人文學的反思與實踐:以臺灣為場域》(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23年)。
    喬健編,《中國家庭及其變遷》(香港:香港亞太研究所,1991年)。
    湯瑪斯.科爾(Thomas R. Cole),瑪麗.溫克爾(Mary G. Winkler)主編,梁永安、鄧伯宸譯,《老年之書:思我生命之旅》(The Oxford Book of Aging:Reflections on the Journey of Life)(新北:立緒文化,2011年)。
    馮品佳編,《文學、視覺文化與醫學:醫療人文研究論文集》(台北:書林,2021年)。
    黃宗慧,《以動物為鏡:12堂人與動物關係的生命思辯課》(台北:啟動文化,2018年)。
    黃涵榆,《附魔、疾病、不死生命》(台北:書林,2017年)
    黃源協、蕭文高著,《長期照顧:理念、政策與實務的檢視》(台北:雙葉書廊,2020年)。
    楊孟軒(Dominic Meng-Hsuan Yang)著,蔡耀緯譯,《逃離中國 : 現代臺灣的創傷、記憶與認同》(The Great Exodus from China: Trauma, Memory, and Identity in Modern Taiwan)(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3年)。
    葉珊(王靖獻)著,楊牧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葉珊散文集》散文卷一(台北:洪範,2024年)。
    蒲勞(Z. Smith Blau)著,朱岑樓譯,《變遷社會與老年》(Aging in a Changing Society)(台北:巨流,1988年)。
    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台北:爾雅,1976年)。
    蕭新煌、林國明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2000年)。
    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1999年)。

    (三)期刊論文
    石泱,〈成功老化、活躍老化與生產老化對我國老人福利政策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刊》第132期(2010年12月),頁234-251。
    伊慶春,〈臺灣的家庭變遷:家庭社會學者的研究關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4期(2019年12月),頁219-254。
    吳淑瓊,莊坤洋,〈在地老化:台灣二十一世紀長期照護的政策方向〉,《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0卷3期(2001年),頁192-201。
    宋灝,〈由列維納斯的回應思維與日本石庭來談論《莊子》「與物化」〉,《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7期(2017年8月),頁151-178。
    李欣倫,〈老問題.老樣子.老地方——郭強生與鍾文音散文中的老者關懷〉,《興大中文學報》第48期(2020年12月),頁129-160。
    周家華,〈社會變遷與近三十年台灣老人研究——兼論老人政策之推動〉,《社區發展季刊》第125期(2009年6月),頁368-393。
    侯作珍,〈王文興《剪翼史》中的自我療癒、宗教信仰與疾病敘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37期(2023年10月),頁123-160。
    洪惠芬,〈“依賴”是人類社會無可避免的現實與挑戰:Eva F. Kittay對依賴與照顧的論點〉,《臺灣社會福利學刊》6卷2期(2008年2月),頁147-190。
    紀大偉,〈在身心健全主義底下:戒嚴時期袁瓊瓊小說的「身心障礙」和「家醜身體」〉,《台灣文學學報》第43期(2023年12月),頁29-56。
    章英華、齊力,〈臺灣家戶型態的變遷〉,《思與言》29卷4期(1991年12月),頁85-113。
    陳正芳,〈老人書寫的「魔幻現實」——以黃春明和王禎和的小說為例〉,《台灣文學學報》第40期(2022年6月),頁1-34。
    陳明芳,〈活力老化與老年經濟安全體系:歐陸與臺灣的對話〉25卷2期(2013年6月),頁175-219。
    陳韻如,〈廢墟與靈光:鍾文音「母病三部曲」——《捨不得不見妳》、《別送》、《訣離記》探析〉,《台灣文學學報》第43期(2023年12月),頁57-88。
    單德興、林靖傑,〈宗教與文學:王文興訪談錄〉,《思想》第19期(2011年9月),頁203-231。
    舒昌榮,〈由積極老化觀點論我國因應高齡社會的主要策略〉,《社區發展季刊》第122期(2008年6月),頁215-235。
    楊雅儒,〈轉化西藏經驗與佛教思想於生死/情感/療癒敘事-論鍾文音《別送》、《命中注定誰是你》〉,《中國現代文學》第46期(2024年12月),頁51-73。
    劉吉純,〈論鍾文音《別送》佛教觀念下的度亡策略〉,《雲漢學刊》第49期(2025年4月),頁161-187。
    羅詩雲,〈回家/鄉的路上——決戰時期呂赫若《清秋》小說集的家與老者〉,《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2卷2期(2019年),頁271-311。
    蘇碩斌,〈文學的時空批判:由〈現此時先生〉論黃春明的老人系列小說〉,《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2期(2016年4月),頁201-231。
    蘇麗瓊、黃雅鈴,〈老人福利政策再出發-推動在地老化政策〉,《社區發展季刊》第110期(2005年6月),頁5-13。

    (四)學位論文
    陳心儀,〈現代散文中的中年視角和親情書寫——以張曼娟《我輩中人》、郭強生《何不認真來悲傷》、《我將前往的遠方》為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
    陳珈雯,〈從中年出發的女性照護書寫——張曼娟《我輩中人》、《以我之名》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2年)。
    廖春芳,〈齊邦媛、簡媜之老年與死亡書寫〉(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2年)。
    劉貞瑜,〈照護日常,對話社會:張曼娟、簡媜及鍾文音散文侍親書寫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年)。
    鄭宇晽,〈從生命母源到母體消亡:論鍾文音作品中的母女書寫〉(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4年)。
    蕭文,〈戰後嬰兒潮世代跨越老化之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簡義明,〈書寫郭松棻:一個沒有位置和定義的寫作者〉(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簡義明,〈書寫郭松棻:一個沒有位置和定義的寫作者〉(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五)報章雜誌
    不著撰者,〈談養老院「色變」? 養老院普遍水準不高、老人「嗤之以鼻」〉,《中國時報》,1990年03月26日,第13版。
    不著撰者,〈病態社會是獨居老人的死所!〉,《中國時報》,1998年03月09日,第3版。
    林照真、李蜚鴻紀錄整理,〈專家學者與官員座談 台灣社會的變與不變〉,《中國時報》,1991年1月1日,第11版。

    (六)網路媒體
    不著撰者,〈戰士授田證〉(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 File:中華民國戰士授田憑據_據字第078093號_20190608.jpg, 2025年3月11日)。
    陳秀卿,〈農村高齡者生活改善業務的現況及動向〉,《農政與農情》第106期(2001年4月)(來源:https://www.moa.gov.tw/ws.php?id=2589,2025年7月26日)。


    二、英文文獻

    (一)學術專書
    Achenbaum, W. Andrew, Robert N. Butler, MD- Visionary of Healthy Aging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
    Charise, Andrea, The Aesthetics of Senescence: Aging, Population,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British Novel (New York: Albany, 2020).
    Cole, Thomas R. The Journey of Life: A Cultural History of Aging in Americ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Gu, Danan and Matthew E. Dupre eds., Encyclopedia of Gerontology and Population Aging (Cham: Springer, 2021).
    Gullette, Margaret Morganroth, Aged by Cul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Gullette, Margaret Morganroth, Agewise: Fighting the New Ageism in Americ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
    Gullette, Margaret Morganroth, Declining to Decline: Cultural Combat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Midlife (Virginia: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1997).
    Hartung, Heike, Ageing, Gender and Illness in Anglophone Literature: Narrating Age in the Bildungsroman (New York: Routledge, 2016).
    Ingman, Heather, Ageing in Irish Writing Strangers to Themselves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Cham, 2018).
    Katz, Stephen, Disciplining Old Age: The Formation of Gerontological Knowledge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1996).
    Kenyon, Gary, Ernst Bohlmeijer and William L. Randall eds, Storying Later Life Issues, Investigations, and Interventions in Narrative Geront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Macdonald, Barbara, Cynthia Rich, Look Me in the Eye: Old Women, Aging and Ageism (New York: Spinsters Ink Books, 2001).
    Pearsall, Marilyn ed., The Other Within Us: Feminist Explorations Of Women And Aging (New York: Routledge, 2018).
    Waxman, Barbara Frey, From the Hearth to the Open Road: A Feminist Study of Aging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New York : Greenwood Press, 1990).
    Woodward, Kathleen, Aging and its Discontents: Freud and Other Fiction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1).
    Wyatt-Brown, Anne M. and Janice Rossen eds., Aging and Gender in Literature: Studies in Creativity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1993).

    (二)期刊論文
    Cole, Thomas R. “The ‘Enlightened’ View of Aging: Victorian Morality in a New Key.” The Hastings Center Report, vol. 13, no. 3 (Jun. 1983), pp. 34-40.
    Wyatt-Brown, Anne M., “The Coming of Age of Literary Gerontology,”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vol. 4, no. 3 (1990), p. 299.
    Yi, Chin-Chun and Wen-Hsu Lin, “Changing Attitudes toward Elderly Parental Support in Taiwan: Effects of Individual Resources and Cultural Norms”, Japanese Journal of Family Sociology, vol. 31, no.1 (2019), pp. 45-64。

    (三)網路媒體
    Wortsman, Peter, “Robert N. Butler: Pioneer in Study of Aging”
    (來源:https://www.cuimc.columbia.edu/news/robert-n-butler-pioneer-study-aging, 2024年3月1日)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1015901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015901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01001.pdf5676KbAdobe PDF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