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8524/149574 (79%)
Visitors : 79000291      Online Users : 257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399


    Title: 台灣新世紀女性成長散文研究(2000-2024)
    Taiwanese Women's Growth Prose in the New Century(2000-2024)
    Authors: 楊欣蓓
    Yang, Hsin-Pei
    Contributors: 張堂錡
    Chang, Tang-Chi
    楊欣蓓
    Yang, Hsin-Pei
    Keywords: 新世紀散文
    女性成長經驗
    主體意識
    家屋
    親子互動
    人際互動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9-01 16:53:50 (UTC+8)
    Abstract: 本研究聚焦於新世紀以來台灣女性成長散文之創作樣態,旨在探討女性作家如何在時代轉型的背景下,透過散文書寫回顧與省思個人生命經驗,並在性別意識、情感關係與人際互動的歷程中形塑自我主體。
    研究第一章先回顧女性散文的發展與相關學術成果,並依出版年份與作家世代選定二十四部文本,採取文本分析法為主,輔以社會心理理論與修辭分析方法,歸納其創作主題與文學特色。第二章則聚焦於家屋記憶與空間書寫,揭示作家如何在家庭場域中感受權力流動、共享與私有空間的矛盾,以及空間所承載的時代印記與情感意義。第三章則著重於親子關係的描繪,凸顯父職缺席或陪伴對女性主體意識的影響,以及母親形象在性別意識與人格上的啟發,進一步展現母女間的情感張力與認同重構。第四章研究探討女性作家如何在性別角色的社會規訓下,反思戀愛、婚姻與母職的多重經驗,揭示女性在親密關係與社會期待之間的調適與掙扎。第五章以分析校園、職場與同儕互動為主,呈現女性作家如何在多層次人際場域中,辨識社會結構運作並重建自我價值,特別是面對升學壓力、職場歧視與同儕映照時所展現的觀察與反思。第六章則採用修辭與敘事手法分析,探討各作家具有代表性的篇章結構、敘述視角及修辭意象的運用,揭示女性作家如何透過多元手法深化主題,並賦予作品時代性的文學美感。
    綜合而言,本研究指出新世紀女性成長散文不僅重現個人生命經驗,更折射時代變遷與社會脈動,展現女性自我認同的多重向度與文學創作的挑戰性。其意義在於凸顯女性書寫於台灣文壇中的定位,並為未來相關研究提供持續拓展的可能。
    Reference: (以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一、研究文本
    田威寧:《彼岸》,台北:聯經出版社,2022年
    江鵝:《俗女養成記》,台北:大塊文化出版公司,2016年。
    江佩津:《卸殼:給母親的道歉信》,台北:大塊文化出版公司,2020年。
    宋文郁:《禮物》,台北:讀書共和國,2023年。
    林蔚昀:《我媽媽的寄生蟲》,新北:木馬文化事業公司,2016年。
    李欣倫:《藥罐子》,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
    李屏瑤:《台北家族,違章女生》,台北:麥田出版社,2019年。
    吳妮民:《暮至臺北車停未》,台北:有鹿文化事業公司,2015年。
    吳曉樂:《可是我偏偏不喜歡》,台北:網路與書出版社,2019年。
    言叔夏:《白馬走過天亮》,台北:九歌出版社,2013年。
    神小風:《百分之九十八的平庸少女》,台北:寶瓶文化事業公司,2012年。
    徐禎苓:《腹帖》,台北:九歌出版社,2015年。
    梁金群:《熱帶女子迷航誌》,台北:爾雅出版社,2016年。
    陳雪:《少女的祈禱》,台北:圓神出版社,2022年。
    楊佳嫻:《海風野火花》,台北:印刻出版社,2004年。
    楊佳嫻:《小火山群》,新北:木馬文化事業公司,2016年。
    楊隸亞:《女子漢》,台北:九歌出版社,2017年。
    楊双子:《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台北:寶瓶文化事業公司,2020年。
    黃惠偵:《我和我的T媽媽》,台北:遠流出版社,2017年。
    廖梅璇:《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台北:寶瓶文化事業公司,2017年。
    劉庭妤:《後少女時代》,台北:釀出版,2020年。
    蔣亞妮:《請登入遊戲》,台北:九歌出版社,2015年。
    蔣亞妮:《寫你》,台北:印刻文化公司,2017年。
    鄭宜農:《孤獨培養皿》,台北:有鹿文化事業公司,2020年。

    二、專書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邁向二十一世紀之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1993年。
    王奕婷:《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5年。
    王曉丹主編:《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新北:大家出版,2019年。
    王鈺婷、陳芷凡、詹閔旭、謝欣芩主編:《台灣文學的來世》,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2023年。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2年。
    朴又蘭:《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獻給世上所有女兒、母親、女性的自我修復心理學》,台北:悅之文化公司,2021年。
    李瑞騰總編輯:《台灣文學年鑑》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年。
    林崇德:《發展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98年。
    周芬伶:《經典與非典:文學世紀初》,台北:蔚藍文化,2021年。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2001年。
    畢恆達:《找尋空間的女人》,台北:張老師文化公司,1996年。
    張堂錡:《現代散文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20年。
    張欣戊、徐嘉宏、程小危、雷庚玲、郭靜晃合著:《發展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2年。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張瑞芬:《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論評》,台北:聯合文學出版公司,2007年。
    張瑞芬:《台灣當代女性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程國君:《從鄉愁言說到性別抗爭―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創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
    黃雅歆:《自我、家族(國)與散文書寫策略:台灣當代女性散文論著》,台北:文津出版社,2013年。
    黃雅莉:《現代散文鑑賞:採擷紛繁人生的心影》,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黃叔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7年。
    彭瑞金總編輯:《2003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4年。
    齊藤學:《家庭裡的孤獨》,台北:玉山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劉梅君:《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陳芳明:《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 (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十週年紀念新版)(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21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下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21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鄭明娳:《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3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8年。
    羅秀美:《女子今有行 : 現代女性文學新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21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完整修訂版)》,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20年。

    三、譯著
    Mary Holmes著,謝明珊譯:《性別社會學導讀》,新北市:韋伯出版社,2011年。
    Susan A. Basow著,劉秀娟、林明寬譯:《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文化,1996年。
    巴舍拉(Bachelard.G)著,張逸婧譯:《空間的詩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
    巴索.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著,王瑞賢譯:《階級、符碼與控制 教育傳遞理論之建構》,台北:聯經出版,2007年。
    艾莉斯.楊(Iris Marion Young)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台北:商周出版,2006年。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邱瑞鑾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3年10月。
    克蕾兒.馬可斯(Clare Cooper Marcus),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台北:張老師文化公司,2016年。
    貝絲.埃里克森(Beth. M. Erickson)著,陳信昭、崔秀倩譯:《渴望父愛 : 失去父親及其影響》,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著,方永泉、張珍瑋譯:《受壓迫者的教育學:五十週年版》,高雄:巨流圖書公司,2019年。
    佛洛姆(Erich Fromm)著,梁永安譯:《愛的藝術》,新北:木馬文化,2021年。
    威廉.古德(William J.Goode):《家庭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
    信田佐代子著,黃琳雅譯:《母愛會傷人》,台北: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查爾斯.霍頓.庫利(Charles Horton Cooley)著,包凡一、王湲譯:《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台北:大塊文化公司出版公司,2021年。
    琳達.麥道威爾(Linda Mcdowell),國立編譯館主譯,徐苔玲、王志弘合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年。
    普汶(Lawrence A Pervin)著,鄭慧玲譯:《人格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5年。
    赫洛克(Elizabeth B.Hurlock)著,胡海國譯:《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5年。
    瑪麗.拉曼納(Mary Ann Lamana)、艾格尼絲.里德曼(Agnes Riedmann)合著,李紹嵘、蔡文輝合譯:《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年。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著,吳就君譯:《家庭如何塑造人》,台北:張老師文化公司,1993年。
    羅姆.布魯納(Jerome Bruner)著,宋文里譯:《教育的文化 從文化心理學的觀點淺談教育的本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18年。

    四、期刊論文
    王秀雲:〈從意外到等待:台灣女性的初經體驗,1950s-2000s)〉,《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16年第39期
    石曉楓:〈少女成長記事―當代台灣女性成長小說書寫主題研究〉,《中國學術年
    刊》,2006年9日第28期秋季號。
    石曉楓:〈解嚴後台灣女作家散文中的性別書寫〉《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
    李怡如:〈從佛洛姆哲學看e世代的網路戀情〉,《諮商與輔導》,2011年第311期。
    林怡廷:〈分手不分開,他與前妻、老婆住一起〉《天下雜誌》,2018年第641期。
    范銘如:〈女性為什麼不寫鄉土〉,《台灣文學學報》,2013年12月第23期。
    陳彥蓁:〈難以跨越的性別疆界─女性之就業障礙與職場歧視〉,《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011年第53期。
    黃儀冠:〈穿過荒野的女聲:台灣女性文學綜述〉,《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17年第223期。
    劉惠琴:〈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2000年第6期。
    簡君玲:〈坦露與重生─台灣近十年家族書寫散文中的私我認同(2010-2019)〉,《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021年第32期。


    五、學位論文
    王泳鈞:《家屋的隱喻》,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王詩涵:《台灣女性作家散文作品中的母女衝突》,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15年。
    李婉寧:《女性散文中的空間、時間與關係書寫以柯裕棻、張惠菁、鍾怡雯為討論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0年。
    李曉惠:《當代台灣女性散文的家族書寫—以鍾文音《昨日重現》、簡媜《天涯海角》為分析對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李江琪:《台灣一九八○年代以降女性散文的抒情內涵》,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
    李筱涵:《八、九○年代台灣女性小說中的空間感與身體經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014年。
    林美滿:《1990以降親情散文母親形象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林書穎:《父親心裡缺席家庭中女兒所知覺的母女關係之敘說研究》,國立台北市立大學心理 諮商班碩士論文,2020年。
    許叔惠:《女性的家庭經驗與跨代互動關係之比較》,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2年。
    許慧兒:《當代女性散文中的母職與飲食書寫(90年代~2017)》,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陳鈺婷:《臺灣最新世代女性散文記憶書寫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梁佑慈:《女性言情小說讀者的閱讀愉悅及作品尋求行為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
    黃馨慧:《現代女性散文作品中的形象用語-比喻的功能與類型》,中國文化大學俄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曾曉玲:《當代臺灣女性散文的旅外書寫(1990-2011)》,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雅惠:《臺灣女性散文中的原鄉書寫(1985-2013)--- 以簡媜、鍾怡雯和利格拉樂‧阿女烏為考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2年。
    楊珮妤:《當代「白日夢」消費體驗之研究─以小資女孩認同消費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溫毓詩:《靜靜的生命長河――解嚴以來臺灣女性散文之主題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9年。
    鄭恒惠:《家庭‧城市‧旅行─台灣新世代女性散文主題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歐陽良貞:《新世紀臺灣女性都市散文研究──以張惠菁、楊佳嫻、黃麗群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劉姿麟:《解嚴後十年(1987-1997)女作家的都市書寫――以朱天文、朱天心、成英姝為例》,元智大學中國語文系碩士論文,2011年。
    魏緗慈:《台灣女性散文家的童年書寫—以琦君、林海音、林文月和張曉風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69120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91200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0201.pdf4029KbAdobe PDF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