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8539/149589 (79%)
造訪人次 : 79241830      線上人數 : 116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401


    題名: 《嶺南摭怪列傳》中的女神傳說研究
    Research of the Legend of Goddesses of Linh Nam chich quai
    作者: 洪于晴
    Hung, Yu-Ching
    貢獻者: 楊明璋
    洪于晴
    Hung, Yu-Ching
    關鍵詞: 嶺南摭怪列傳
    越南女神傳說
    故事類型
    故事母題
    女神形象
    日期: 2025
    上傳時間: 2025-09-01 16:54:17 (UTC+8)
    摘要:   本論文以《嶺南摭怪列傳》為核心,採用文獻分析法、故事類型學和容肇祖剝皮法理論,聚焦研究與愛情、生育及夢境相關的女神傳說,剖析越南女神形象及成神歷程,探討越南女神傳說中的多元母題、跨文化交流與本土文化特色。
      研究發現,《嶺南摭怪列傳》女神傳說展現愛情、生育、夢境等多重母題,與中國、印度及西南少數民族故事互有呼應,情節豐富。女神形象兼具智慧、堅貞、剛毅,部分角色展現自主性與領導力,反映越南獨特性別文化及母道傳統。傳說融合儒家、佛教及本土自然崇拜,體現宗教與政治的互動,彰顯民族意識與文化創新。女神成神多經歷苦難與神蹟,結合民間祭祀與官方褒封,現今以廟會等形式延續,具凝聚社群與文化傳承作用。
      綜上所述,本論文揭示《嶺南摭怪列傳》女神傳說呈現跨文化交流、性別意識、宗教儀式與民族認同等多重意涵,反映越南社會對女神的多元期待,展現越南文化的主體性與創新性,具獨特學術與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一、古籍
    [越]武瓊編:《嶺南摭怪列傳》,收於陳慶浩、鄭阿財、陳義主編:《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第二輯第一冊˙神話傳說類》,臺北:臺灣學生,1992年。
    [越]段永福著,蔡忠霖校點:《嶺南摭怪列傳卷三續類》,收於陳慶浩、鄭阿財、陳義主編:陳慶浩、鄭阿財、陳義主編:《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第二輯第一冊˙神話傳說類》,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92年。
    西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西漢˙劉安著,高誘注:《淮南子》,臺北:藝文,2006年。
    東漢˙袁康,吳平輯錄,俞紀東譯注:《越絕書》,臺北:臺灣古籍,2002年。
    東漢˙趙曄著,周生春輯校彙考:《吳越春秋輯校彙考》,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東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東漢˙鄭玄注,王鍔點校:《禮記注》,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東晉˙常璩著:《華陽國志》,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東晉˙郭璞注,畢沅校:《山海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東晉˙干寶撰,曹光甫校點:《搜神記二十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2年。
    劉宋˙范曄撰:《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2000年。
    北魏˙酈道元著,任松如編:《水經注異聞錄》,上海:啟智書局,1934年。
    北魏˙吉迦夜、釋曇曜譯:《雜寶藏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冊No.0203,CBETA電子佛典。
    唐˙白行簡:《三夢記一卷》,臺北:新興,1974年。
    唐˙房玄齡著:《晉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
    唐˙釋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7冊No.1545,CBETA電子佛典。
    北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廣記五百卷》,臺北:新興,1962年。
    南宋˙朱熹集注:《四書集注》,臺北:漢聲出版社,2019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臺北:臺灣商務,2010年。
    元˙陳桱著:《通鑑續編》,臺北:臺灣商務,1983-1986年。
    明˙吳承恩著:《西遊記》,臺北:聯經,2021年。
    明˙陸西星撰,鍾伯敬評,楊宗瑩校注:《封神演義》,臺北:三民書局,2021年。
    明˙楊慎:《南詔野史》,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上》,臺北:五南,2018年。
    [越]佚名,任明華校點:《馬麟逸史錄》,收於孫遜、鄭克孟、陳益源主編:《越南漢文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越]佚名:《越史略》,臺北:臺灣商務,1983-1986年。
    [越]佚名:《會真編》,收於孫遜、鄭克孟、陳益源主編:《越南漢文小說集成˙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越]佚名撰,任明華校點:《雄朝褚童子及仙容、西宮二位仙女玉譜》,收於孫遜、鄭克孟、陳益源主編:《越南漢文小說集成˙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越]佚名撰,陳荊和編校:《校合本大越史略》,東京:創価大学アジア研究所,1987年。
    [越]佚名撰:《武氏烈女神政籙》,收於孫遜、鄭克孟、陳益源主編:《越南漢文小說集成˙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越]吳士連撰,孫曉主編:《大越史記全書》,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越]李濟川等撰:《越甸幽靈集全編》,收於孫遜、鄭克孟、陳益源主編:《越南漢文小說集成˙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越]李濟川等撰:《粵甸幽靈》,收於孫遜、鄭克孟、陳益源主編:《越南漢文小說集成˙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越]李濟川撰:《越甸幽靈》,收於孫遜、鄭克孟、陳益源主編:《越南漢文小說集成˙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越]李濟川撰:《粵甸幽靈集錄》,收於孫遜、鄭克孟、陳益源主編:《越南漢文小說集成˙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越]李濟川編:《越甸幽靈簡本》,收於陳慶浩、鄭阿財、陳義主編:《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第二輯第二冊˙神話傳說類》,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92年。
    [越]李濟川編:《新訂較評越甸幽靈集》,收於陳慶浩、鄭阿財、陳義主編:《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第二輯第二冊˙神話傳說類》,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92年。
    [越]阮炳撰:《大乾國家南海四位聖娘玉譜錄》,收於孫遜、鄭克孟、陳益源主編:《越南漢文小說集成˙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越]武貞撰:《見聞錄》,收於孫遜、鄭克孟、陳益源主編:《越南漢文小說集成˙拾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越]黎崱撰:《安南志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二、專著
    丁仁傑:《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臺北:聯經出版,2013 年。
    于在照:《越南文學史》,廣東:世界圖書,2014年。
    任明華:《越南漢文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朱雲影:《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朱潔:《儒家視閾中的越南漢文小說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吳均:《越南歷史》,臺北:自由橋聲雜誌社,1998年。
    呂士朋:《北屬時期的越南》,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李來旺:《阿美族神話故事》,臺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1994年。
    季沉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浙江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7年。
    林蘭編:《瓜王》,上海:北新書局,1933年。
    祁連休:《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年。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類型索引(一)》,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0年。
    南國文:《越南心適代 : 越南歷史文化解密》,臺南:亞細亞國際傳播社,2022年。
    胡萬川:《臺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臺北:里仁,2008年。
    容肇祖:《迷信與傳說》,廣州:廣州國立中山大學民俗學會,1929年。
    陳玉添:《從系統及類型論的視角:探索越南文化本色》,臺南:亞細亞國際傳播,2019年。
    陳鐵凡:《孝經鄭注校證》,臺北:南天書局,2019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楊明璋:《神異感通‧化利有情:敦煌高僧傳讚文獻研究》,臺北:政大出版社,2020年。
    潘重規編著:《敦煌變文集新書 八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鄭永常:《越南史:堅毅不屈的半島之龍》,臺北:三民書局,2020年。
    黎明釗、林淑娟:《漢越和集:漢唐嶺南文化與生活》,香港:三聯書局,2013年。
    顧希佳:《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長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顧希佳:《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
    顧學頡選注:《元人雜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美]丁乃通著,鄭建威、李倞、商孟可、段寶林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越]Tạ Chí Đại Trường (2006). Thần, Người và Đất Việt, NXB Văn hóa thông tin, Hà Nội (謝志大長著(2006).《越南:神、人與土地》,河內:通訊文化出版社)
    [越]Trần Nghĩa biên soạn (1997). Tổng tập tiểu thuyết chữ Hán Việt Nam, NXB Thế giới, Hà Nội.(陳義編(1997).《越南漢字小說全集》,河內:世界出版社)
    [越]陳重金撰,戴可來譯:《越南通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越]陶維英著,鍾民岩譯:《越南歷代疆域》,北京:商務印書館,1973年。
    [越]陶維英撰,劉統文、子鉞譯:《越南古代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年。
    [德]艾伯華著,王燕生、周祖生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三、單篇論文
    (一)專書論文
    徐方宇:〈越南傳說《一夜澤傳》的流傳文本及其敘事內在邏輯〉,收於鐘智翔主編:《東南亞文學論集》,廣州 : 世界圖書出版社,2017年,頁208-225。
    徐杰舜、林建華:〈試談漢文化對越南文學的影響〉,收於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域外漢文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1999年,頁111-131。
    陳海燕:〈現代敘事中的蠻娘故事〉,收於王三慶主編:《東亞漢文學與民俗文化論叢(一)》,臺北:樂學書局,2010年,頁58-59。
    謝群芳:〈從越南神奇故事看越南的民族認同〉,收於鐘智翔主編:《東南亞文學論集》,廣州 : 世界圖書出版社,2017年,頁418-427。
    [越]吳德盛:〈母道信仰文學〉,收於王三慶、陳益源主編:《2007東亞漢文學與民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樂學書局,2007年,頁497-504。
    [越]范秀珠:〈越南漢文短篇小說情愛樣式及其描述的情況〉,收於中正大學中文系編:《外遇中國:中國域外漢文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頁447-461。
    [越]潘文閣:〈越南漢文小說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初探〉,收於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域外漢文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1999年,頁133-144。

    (二)期刊論文
    于向東:〈越南思想史的發展階段和若干特徵〉,《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 期,頁72-77。
    尹虎彬:〈淺談后土與后土崇拜傳統〉,《青海社會科學》2012年第2期,頁181-186。
    牛軍凱:〈「海為無波」:越南海神南海四位聖娘的傳說與信仰〉,《海交史研究》2011年第1期,頁59。
    牛軍凱:〈安南莫朝與中越關係制度的變化〉,《南洋問題研究》2004第2期,頁67。
    牛軍凱:〈從占婆國家保護神到越南海神:占婆女神浦那格的形成和演變〉,《東南亞南亞研究》2014年第3期,頁55-109。
    牛軍凱:〈異域顯靈:越南「神跡」文獻中的宋楊太后信仰〉,《亞非研究》2019年第1輯,頁133-148。
    王元林、陳玉霜:〈論嶺南龍母信仰的地域擴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9年第4輯,頁49-61。
    朱桂蓮:〈論越南對占婆的征服〉,《武漢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4期,頁60-66。
    吳鳳斌:〈後漢九真地區二徵暴動前後的社會性質初探〉,《南洋問題》1982年第2期,頁71-78。
    李時人:〈中國古代小說與越南古代小說的淵源發展〉,《復旦學報(社會學版)》2009年第2期,頁133-140。
    周建渝:〈歷史、記憶與國族認同-《嶺南摭怪列傳》之歷史敘述〉,《中國文學學報》2014年第5期,頁21-33。
    林珊妏:〈中國龍母與越南蛇母故事初探〉,《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010年第21期,頁111-134。
    林珊妏:〈越南公主群相—試究其女神信仰與帝女神話〉,《嘉大中文學報》2010年第4期,頁1-32。
    林珊妏:〈越南后土夫人故事及其相關信仰研究〉,《臺東大學人文學報》2012年第1期,頁1-35。
    林珊妏:〈越南的蛟龍故事類型及內涵探究〉,《成大中文學報》2009年第26期,頁111-134。
    祁廣謀:〈越南民間傳說《媚珠-仲始》解讀──兼論越族先民的審美崇尚和生態觀念〉,《東南亞縱橫》2005年第5期,頁52-55。
    韋凡州:〈越南民族源自神農傳說之探析〉,《世界民族》2015年第5期,頁103-110。
    桂光華:〈試論_二徵起義〉,《南洋問題》1985年第4期,頁11-19。
    袁運福:〈略論越南莫朝文化〉 ,《美與時代》2004年第2期,頁10。
    張翠霞:〈白族龍母神話探析〉,《大理學院學報》2009年第5期,頁13-17。
    梁遠:〈越南水文化研究〉,《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頁80-85。
    許文堂:〈蠻娘傳奇與越南佛教傳入初期與其本土化的過程〉,《臺灣宗教研究》2021年第2期,頁81-106。
    陳金木:〈從神話傳說故事到歷史文化營構:《嶺南摭怪列傳》析論〉,《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2012年第14期,頁101-120。
    傅鳯琴:〈戀戀情深連理枝:臺灣阿美族檳榔由來傳說之觀察〉,《有鳳初鳴年刊》2016年第12期,頁254。
    曾麗虹:〈二徵夫人起義的性質和歸屬國問題〉,《邢台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頁47-49。
    項青、梁娟美:〈百越文化圈民族龍母卵生神話源流考——《鴻龐氏傳》越南始祖卵生傳說的解讀〉,《紅河學院學報》2023年第1期,頁32-37。
    黃柏棋:〈占婆文化與泛靈主義──古代東南亞印度化之反思〉,《成大歷史學報》2019年第57號,頁137-157。
    楊保筠:〈關於《嶺南摭怪》的跋文〉,《東南亞研究》1994年第1期,頁53-56。
    楊建國:〈虛實與真理:《嶺南摭怪列傳》的國族建構與文化意蘊〉,《中正文哲研究集刊》2018年第3期,頁89-124。
    農學冠:〈同為龍種淵源長——中越文化交流研究課題之二〉,《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5年第2期,頁81-85。
    劉廷乾:〈中國古代神怪傳奇對越南漢文小說創作的影響〉,《安康學院學報》2020年第2期,頁48-54。
    劉勤:〈上古女神生殖主題流變芻論〉,《民族文化研究》2008年第3期,頁97-103。
    劉勤:〈后稷「三棄三收」新論——來自神話學的闡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5期,頁85-87。
    鄭萍:〈傣族水文化象徵意義分析〉,《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第3期,頁95。
    盧蔚秋、趙玉蘭:〈越南文學介紹〉,《國外文學》1984年第1期,頁95-149。
    戴可來:〈關於《嶺南摭怪》的編者、版本和內容──評介越南的一部古籍〉,《鄭州大學學報》1983年第4期,頁45。
    羅長山:〈試論越南龍文化的本源及其演變〉,《東南亞縱橫》1994年第2期,頁1-2。
    [越]Nguyễn Lãm Thắng, Nguyễn Văn Luân (2015): Nghiên cứu liên văn bản truyện chí dị trung đại Việt Nam, trường hợp Lĩnh Nam Chích Quái, Tạp chí Khoa học và Giáo dục, Trường Đại học Sư phạm Huế, số 2, tr. 33-43(阮覽勝、阮文倫(2015).〈越南中世紀志異小說連文本研究—以《嶺南摭怪》為例〉,順化示範大學科學與教育期刊,第2期,頁33-43)
    [越]丁家慶、阮玉山著,戴可來譯:〈《嶺南摭怪》介紹〉,《印支研究》1982年第1期,頁72-77。
    [越]阮春宏:〈褚童子故事與越南佛教起源〉,《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頁70-73。
    [越]阮榮光、葉榮椿、劉明修著,宋振宇、曾偉譯:〈越南女神信仰概況〉,《莆田學院學報》2014年第6期,頁23-26。
    [越]陳文甲著,羅長山譯:〈對《越甸幽靈集》與《嶺南摭怪》的考察〉,《廣西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第3期,頁71-78。
    [越]釋壽樂:〈越南佛教文化——在多樣中統一〉,《法音》2017年第1期,頁62。
    〔英〕杜德橋(GlenDudbridge)著,董曉萍譯:〈唐代文獻中的宗教文化研究:問題與歷程(下)〉,《文史知識》2003年第4期,頁11-19。

    四、學位論文
    于向東:《古代越南的海洋意識》,廈門:廈門大學專門史博士論文,2008年。
    林翠萍:《搜神記與嶺南摭怪之比較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雷翹銘:《越南漢文化傳說中的水文化研究──以《嶺南摭怪》和《粵甸幽靈》為例》,南寧:廣西大學區域文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越]阮氏荷安:《雙頭制的神明信仰系統:越南民族宗教的聖道與母道》,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9年。
    [越]黎氏恆:《《嶺南摭怪》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3年。

    五、網路資料
    [越]Hoàng Thanh Bình (2009): Về mối liên hệ giữa các hình tượng nữ thần, Tạp chí Văn hóa Nghệ thuật, số 296(黃清平(2009).〈關於越南女神形象之間的聯繫〉,文化藝術電子期刊,第296期):原文連結:http://www.vhnt.org.vn/tin-tuc/tu-lieu-trong-nuoc/28941/-ve-moi-lien-he-giua-nhung-hinh-tuong-nu-than
    [越]Putra Podam,〈Kỷ niệm 980 năm Vương phi Mỵ Ê (H’Bia Mamih Ea) 1044-2024〉,《Kauthara website》,2024年4月1日,https://champa.one/article/696,檢索日期:2025年5月4日。
    [越]Vu Hoai Nam主編,〈Kỷ niệm 980 năm Vương phi Mỵ Ê (H’Bia Mamih Ea) 1044-2024〉,《越南法律電子報》,2020年7月26日,https://baophapluat.vn/tham-lang-mo-nang-my-e-post355299.html,檢索日期:2025年5月4日。
    [越]段春部編:〈上香緬懷嫗姬國母的功德〉,《人民軍隊報網》,2019年2月12日,https://cn.qdnd.vn/cid-6157/7196/-557534,檢索日期:2025年3月23日。
    [越]陳進筍編:〈雒龍君國祖忌日和緬懷嫗姬國母敬香儀式舉行〉,《越南通訊社》,2023年4月25日,https://zh.vietnamplus.vn/article-post186116.vnp,檢索日期:2025年3月23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691201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912013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201301.pdf3286KbAdobe PDF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