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5943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8295/149332 (79%)
造访人次 : 78171342      在线人数 : 147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431


    题名: 臺灣「情色電影」的現代「性」(1987-2007)
    Sexual Modernity in Taiwan Qingse Cinema, 1987-2007
    作者: 朱昕辰
    Zhu, Xin-Chen
    贡献者: 陳儒修
    王卓異

    Chen, Ru-Shou
    Wang, Zhuo-Yi

    朱昕辰
    Zhu, Xin-Chen
    关键词: 臺灣「情色電影」
    「情色」
    女性情慾
    美學現代性
    「色情」
    Taiwan qingse film
    Qingse
    Female sexuality
    Aesthetic modernity
    Seqing
    日期: 2024
    上传时间: 2025-09-01 17:01:49 (UTC+8)
    摘要: 隨著「解嚴」後的政治結構的根本轉型、消費資本主義的發展、女性地位的提升、歐美前衛的性與性別論述在日益自由化的大眾媒介上的迅猛傳播,臺灣社會的性與性別觀念發生著顯著變化。從一九八〇年代末開始,華語新詞「情色」開始頻繁出現在報刊、電視和書籍等大眾媒介上,並被應用在無數的有關性與性別議題的討論上。很快地,「情色」一詞及其觀念更通過跨地域媒介向同為華語區的中國大陸與港澳,甚至向全球華語社區傳播,持續不斷著建構著華語的性與性別議題的論述。而「情色電影」通過影像敘事也反過來建構了「情色」的意涵,並參與到臺灣「性」(sexuality)知識生產和流通之中,成為本土知識菁英合法化性實踐和性文化的文化鬥爭策略的重要一環。藉助於對於「情色」觀念的分析,筆者對於臺灣「情色電影」下了初步的定義:以文學藝術性的手法呈現性愛場景(sex scenes),或於敘事層面關注情慾實踐中身體與心靈之交織關係,亦或在性/別意識形態層面,得以正面再現女性主體的情慾經驗與能動性的劇情片。
    研究臺灣「情色電影」有著性/別研究和電影史學兩方面的積極意義。1)通過分析臺灣「情色電影」瞭解解嚴後臺灣性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緊張關係,包括情慾的釋放與壓抑、女性的性能動性(sexual agency)、情慾政治、情慾與國族議題的糾纏等等;2)通過分析臺灣「情色電影」的「情色」呈現,填補主流的臺灣電影史的研究長期忽視的有關性愛場面的呈現議題,强調臺灣「情色電影」與其他主流臺灣電影的糾纏關係。本研究以「性/別政治」為核心分析框架,旨在探討臺灣「情色電影」如何參與當代身體規訓與情慾治理,建構出「誰能(或不能)慾望、誰(的身體)可被(或不可被)慾望」的文化秩序與知識體系,並進一步形塑新的情慾想像。「情色電影」的再現策略、審查制度與產業動能展現了臺灣社會如何在歷經威權瓦解後,逐步解構既有「性倫理」體系,同時嘗試重建身體與慾望的表述正當性。具體來說,筆者將從四個不同但相互聯繫的面向對臺灣「情色電影」進行分析。(1)本研究聚焦於臺灣「情色電影」將性愛場景現代主義美學化的影像實踐,並進一步分析其中所蘊含的性/別觀看邏輯與身體再現機制。(2)本研究亦關注臺灣「情色電影」中所呈現的身體與心靈之間的辯證關係。(3)本研究將臺灣「情色電影」中對女性情慾的視覺再現,特別是對女性性經驗的養成歷程、女性性高潮的感知,以及女性主體對自身情慾的探索過程,視為評估其性/別政治向度的重要指標。(4)本研究也將關注臺灣「情色電影」產製環境中,臺灣女星在影像生產過程中所處的性/別政治位置。
    通過對臺灣的報紙數據庫和電影類雜誌或書籍的搜索,筆者將《落山風》(1987)、《皇金稻田》(1992)、《天使心》(1994)、《魔鬼天使》(1995)、《情色》(1996)、《天邊一朵雲》(2005)和《色|戒》(2007)等七部電影和參演「情色電影」的臺灣女星納入臺灣「情色電影」的研究範疇。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歷史文獻收集和文本細讀。筆者收集彼時重要的報紙與雜誌上的新聞報道、影片廣告、影評、自傳或人物專訪,亦將考察相關之影片或影星行銷宣傳資料,如電影海報、寫真集、明信片和唱片等等,並將其納入同時期臺灣電影產業、社會文化風氣以及臺灣性與性別論述的語境中加以考察。此外,影片文本分析的立場是以文化研究作為主要分析路徑,著重考察影片(尤其是性場面)之視聽元素之構成:鏡頭、鏡位、鏡頭運動、打光、場面調度、表演、美術設計、聲音和剪輯,以及影片編劇層面之故事線和人物行動,分析其在階級、性/別乃至國族議題之意識形態。
    筆者將重申研究臺灣「情色電影」的主要學術貢獻:1)在電影史論上,重新發現臺灣電影創作者在美學、性和性別議題上的積極探索,以及他們在本土性和跨國性之間的拉扯;2)在性/別研究(sexuality and gender studies)領域,重新認知「情色電影」對於臺灣「情色」觀念的知識生產的推動作用。
    Since the 1987 lifting of martial law, Taiwan’s democratization—alongside consumer capitalism, the expansion of women’s socio-political agency, and the transnational flow of Euro-American sexual and gender discourses—has profoundly reconfigured public conceptions of sexuality and gender. The Chinese neologism qingse (情色) emerged in the late 1980s and, over the following two decades, became a prominent cultural keyword in newspapers, film, television, and publishing, widely shaping debates on sexual and gender politics.
    Rapidly disseminated across China, Hong Kong, Macau, and diasporic Chinese communities, qingse became a critical locus for the articulation of Chinese-language sexual discourse. Within this discursive formation, Taiwan’s qingse films not only reflect evolving sexual norms but als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sexual knowledge, serving as a cultural strategy through which local intellectuals sought to legitimate sexual practices and erotic cultures.
    This study conceptualizes “qingse films” as narrative features that (1) aesthetically mediate sex scenes through literary or artistic techniques; (2) interrogate the dialectical interplay between body and mind in erotic practice; or (3) affirmatively represent women’s erotic experiences and agency within a specific sexual and gender ideological framework. Anchored in a sexual and gender politics approach, the analysis examines how such films engage with regimes of bodily discipline and erotic governance, thereby constructing cultural orders and epistemologies that delineate “who can (or cannot) desire” and “whose bodies can (or cannot) be desired,” while simultaneously shaping emergent erotic imaginaries.
    Empirically,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seven films produced between 1987 and 2007—Autumn Tempest (落山風, 1987), The Noblest Way to Die (皇金稻田, 1992), Angel Heart (天使心, 1994), Devil Angel (魔鬼天使, 1995), Pale Sun (情色, 1996), The Wayward Cloud (天邊一朵雲, 2005), and Lust, Caution (色|戒, 2007)—alongside the Taiwanese film female stars who performed in qingse films. Methodologically, the study integrates archival research—encompassing contemporaneous news coverage, film reviews, promotional ephemera, and star discourse—with close textual analysis focusing on cinematic form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formal construction of sex scenes—cinematography, camera movement, lighting, mise-en-scène, performance, sound, and editing—together with narrative arcs and character actions, in order to assess their ideological inscriptions in relation to class, gender, and national identity.
    Four interrelated analytical axes structure the study: (1) the modernist aestheticization of sex and its embedded gendered spectatorial logics; (2) the body–mind dialectic as represented in erotic narrative space; (3) the visual inscription of women’s erotic subjectivity, encompassing sexual initiation, orgasmic perception, and self-directed desire; and (4) the gendered labor positions of Taiwanese female stars within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process.
    The research contributes to Taiwanese film historiography by recuperating filmmakers’ aesthetic and thematic engagements with sexuality and gender, and their negotiation between local specificity and transnational circulation. For sexuality and gender studies, it repositions Taiwan’s qingse film as a productive site for the generation of qingse discourse and the contestation of the cultural legitimacy of desire.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九十年代艷星鬥脫大比拼〉(1993年10月)。《Penthouse(閣樓)》(香港中文版),96,80-88。
    〈第一至六屆女性影展片單〉,(1999)。陳儒修、黃慧敏、鄭玉菁編《凝視女像:56種閱讀女性影展的方法》。臺北:遠流,298-302。
    A片小王子(2007年4月23日到5月6日)。〈小魔女徐若瑄的第一次拍「天使心」,首度全裸下海 清涼入鏡〉,《PLAYER》,10-13。
    Ng Paul(2010年11月8日)。〈為何港產性愛三級片會輸給「四仔」和 「AV」?〉,《講。鏟。片》。上網日期:2025年2月14日。https://www.hkfilmblog.com/archives/7629
    Kenny(2022)。《叫我AV經紀人:棒棒堂叔叔變形記》。臺北:大辣。
    一條(2019年8月5日)。〈香港三級片|玉蒲團到春光乍洩:三級片顛峰沒落全因97魔咒?〉,《香港01》。上網日期:2025年3月14日。https://www.hk01.com/%E9%9B%BB%E5%BD%B1/359023/%E9%A6%99%E6%B8%AF%E4%B8%89%E7%B4%9A%E7%89%87-%E7%8E%89%E8%92%B2%E5%9C%98%E5%88%B0%E6%98%A5%E5%85%89%E4%B9%8D%E6%B4%A9-%E4%B8%89%E7%B4%9A%E7%89%87%E9%A1%9B%E5%B3%B0%E6%B2%92%E8%90%BD%E5%85%A8%E5%9B%A097%E9%AD%94%E5%92%92
    于是譯(2018)。《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的生和死》。新北:遠足文化。(原書Scott-Stokes, H. [1986]. The Life and Death of Yukio Mishima. New York: Farrar, Straus & Giroux.)
    于記偉(1997)。〈當代臺灣電影的情色意識〉,林水福、林燿德編《當代臺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臺北:時報文化,277-296。
    方彧文(1992年12月12日)。〈午夜狂歡獵金馬 金馬獎入圍剖析/最佳導演: 鎖定 王童蔡明亮〉,《聯合報》,第9版。
    方瑜(1987年8月)。〈李商隐的情色之美〉,《當代》,16,41-45。
    王惠萍(1990年4月9日)。〈唯恐「露」出疲態 汪永芳 堅持「收放」原則〉,《民生報》,第9版。
    王惠萍(1991)。〈民國七十九年國片發行概況〉,《中華民國1991電影年鑑》,164。
    王惠萍(1994年11月4日)。〈選舉秀競邀三級女星 葉子楣 徐若瑄 盧淑芳很搶手〉,《民生報》,第9版。
    王惠萍(1994年11月16日)。〈徐若瑄 豔驚桃太郎 日本公司整體規劃 請她東渡發展〉,《民生報》,第10版。
    王惠萍(1996年6月4日)。〈舒淇:我不是「天使」!〉,《民生報》,第10版。
    王惠萍(1996年8月8日)。〈「古惑仔」「玉女經」不畏影壇冷鋒 鄭伊健舒淇身價飛漲〉,《民生報》,第10版。
    王惠萍(1997年8月1日)。〈舒淇經驗辛酸在心頭〉,《民生報》,第11版。
    王雅蘭(1991年12月12日)。〈站著不如躺著 「姊姊妹妹」隨波逐流 堅持者反被「犧牲」掉了 艷情片受歡迎 女星五味雜陳〉,《民生報》,第10版。
    王瑋(1997年5月)。〈慾念的光影〉,《影響》,84,15-18。
    王溢嘉(1995)。《情色的圖譜》。臺北:野鵝。
    王溢嘉(1997)。〈新感官小說的情色認知網路〉,林水福、林燿德編《當代臺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臺北:時報文化,11-32。
    王榆琮譯(2013)。《AV女優的工作現場》。臺北:時報文化。(原書 溜池五郎 [2013]. 《AV女優の仕事現場》。東京:双葉社。)
    王曉玨、宋偉杰譯(2010)。《大分裂之後:現代主義、大眾文化與後現代主義》。臺北:麥田。(原書 Huyssen, A. [1987]. After the Great Divide: Modernism, Mass Culture, Postmodernism.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包亞明譯(1997)。《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書Bourdieu, P. [1993]. Sociology in Ques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白美正譯(2023)。《超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歷史》。臺北:心靈工坊。(Mitchell, S. A., & Black, M. J. [1995]. Freud and Beyond: 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analytic Thought. New York: Basic Books.)
    民生報(1987年10月1日)。〈摒除裸露為界定標準 新電影分級法元旦開始〉,《民生報》,11版。
    民聲日報(1971年7月9日)。〈插曲 放映美的祕聞 加演妖精打架〉,《民聲日報》,3版。
    成方令(1994)。〈單身樂陶陶〉,雪兒.海蒂著,林淑貞譯《海蒂報告.單身遊戲》。臺北:張老師文化,1-10。(原書Hite, S. (1991). The Hite Report on the Family: Growing Up Under Patriarchy. New York: Grove Weidenfeld.)
    朱立群(1993年6月14日)。〈少女隊將各自單飛〉,《民生報》,第10版。
    朱延平(口述),藍祖蔚(著)(2022)。《朱延平七日談》。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宇業熒(1992年12月13日)。〈評審沒弄懂講些什麼? 皇金稻田提名五項全部落空〉,《中國時報》,第14版。
    阮芳賦(2010)。《性與社會文化:性學和社會中的性愛》。臺北:巨流。
    阮芳賦(2010)。〈陰道敏感點是一種機能狀態〉,《性學研究》,1(2),61-72。
    宇業熒(1990年1月11日)。〈汪永芳為電影獻出「夜激情」 最愛聽香港觀眾叫「好嘢」〉,《中國時報》,第14版。
    西颺譯(2011)。《華語電影明星》。北京:北京大學。(原書Zhang, Y., & Ha, M. M. (Eds.). [2010]. Chinese Film Star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李元貞(1992)。〈性愛勿語?〉,《婦女新知》,124,16-20。
    李元貞(1993)。〈良家婦女與性愛〉,《婦女新知》,133,10-15。
    李世珍、莊幼芬(2008年10月24日)。〈舒淇好萊塢選美打敗裘莉 銷魂豐唇全美 No.1〉,《蘋果新聞網》。上網日期:2022年5月16日。https://www.appledaily.com.tw/entertainment/20081024/QXV73GKCUZWQ2TKE2UBLW42OHI
    李幼新(1992年12月7日)。〈金馬獎入圍剖析/三部影片評介 皇金稻田:同性戀題材敢於直言,愛慾的通行似欠合理〉。《聯合報》,第26版。
    李冬君譯(2007)。《葉隱聞書》。台北:遠流。(原書 山本常朝(著)、田代陣基(編)[1995]。《葉隠聞書》。東京:岩波書店〈岩波文庫〉。)
    李永熾(1987年8月)。〈井原西鶴文學的好色餘情〉,《當代》,16,16-25。
    吳克保(1997)。〈洋紫荊下的臺灣肉彈旋風〉,《MEN’S TALK》(國際中文版),11,74-78。
    李卓(2002)。〈中國的賢妻良母觀及其與日本賢妻良母觀的比較〉,《天津社會科學》,3,120-125。
    孫中文譯(2017)。《性學三論》。臺北:信實文化。(原書Freud, S. [1905]. “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In J. Strachey & A. Freud (Eds.),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VII, pp. 123–246. London: Hogarth Press.)
    何佩儀譯(2019)。《AV男優Q&A:從業界祕辛到性愛技巧》。臺北:臺北東販。(原書 清水健 [2015]。《AV男優しみけん 光り輝くクズでありたい》。東京:扶桑社。)
    何春蕤(1994)。《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臺北:皇冠。
    呂美頤(1995)。〈評中國近代關於賢妻良母主義的論爭〉,《天津社會科學》,5,73-91。
    何春蕤(1995a)。《情色對話:談女人的性愛發展史》。臺北:張老師文化。
    何春蕤(1995b)。〈導讀:高潮的情慾文化〉,李金梅(譯)《海蒂報告.性愛歡愉》。臺北:張老師文化,1-9。(原書Hite, S. [1976]. The Hite Report: A Nationwide Study on Female Sexuality. New York, NY: Macmillan.)
    何春蕤(1996)。〈色情與女/性能動主體〉,《中外文學》,25(4),6-37。
    何春蕤(1997)。《呼喚臺灣新女性:〈豪爽女人〉誰不爽?》。臺北:元尊文化。
    何春蕤(2008)。〈色情與女/性能動主體〉,朱偉誠編《批判的性政治》。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3-34。
    何春蕤(1994年5月22日)。〈1994 反性騷擾遊行裡出現我要性高潮〉,《何春蕤論述資料庫》。上網日期:2024年2月14日。http://sex.ncu.edu.tw/jo_article/1994/05/1994%E5%8F%8D%E6%80%A7%E9%A8%B7%E6%93%BE%E9%81%8A%E8%A1%8C%E3%80%8C%E6%88%91%E8%A6%81%E6%80%A7%E9%AB%98%E6%BD%AE%E3%80%8D%E7%99%BC%E8%A8%80/
    汪笨湖(2003)。《小說汪苯湖》。台中:晨星。
    宋美樺(1987年8月)。〈欲解還結:文學/情色/色情〉,《當代》,16,33-41。
    宋偉杰譯(2005)。《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原書Wang, D. [1997]. 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李焯桃(1993)。《觀逆集. 香港電影篇》。香港:次文化。
    李韶明(1990年1月3日)。〈3分鐘一小脫 5分鐘一大脫 「夜激情」即將來台闖關〉,《民生報》,第10版。
    李韶明(1990年1月17日)。〈「脫」出的一片天 汪永芳不留戀將與惠英紅 合演「13妹」〉,《民生報》,第9版。
    李韶明(1990年8月20日)。〈才藝美少女 徐淑娟奪魁〉,《民生報》,第11版。
    李銀河(2009)。《虐戀亞文化》。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
    李歐梵(2020)。〈李安的《色|戒〉及其迴響〉,彭小妍編《色,戒:從張愛玲到李安》。臺北:聯經,35-56。
    余慕雲(1992年)。〈1991年香港電影回顧〉,《中華民國1992年電影年鑑》,141-145。
    余德慧(1995)。《情話色語》。臺北:張老師文化。
    沈曉茵(2017)。〈錯戀臺北青春:從1960年代三部台語片的無能男談起〉,王君琦編《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臺北:聯經、國家電影中心,199-232。
    吳靜宜譯(1993)。〈情色之用——作為一種力量而言〉,《婦女新知》,129,6-10。(原書Lorde, A. [1984]. “The Uses of the Erotic: The Erotic as Power”. In A. Lorde, Sister Outsider: Essays and Speeches (pp. 53–59). Freedom, CA: Crossing Press.)
    吳霈恩譯(2003)。《藝術與宣傳》。臺北:遠流。(原書Clark, T. [1997]. Art and Propagand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Political iImage in the Age of Mass Culture. New York, NY: Harry N. Abrams.)
    林水福譯(2007)。《武士道》。臺北:聯合文學。(原書 新渡戸稲造 [1900)]. 武士道 日本之魂。東京:博文館。)
    林水福、林燿德編(1997)。《當代臺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臺北:時報文化。
    林幼琦(1998年6月2日)。〈朱延平新片「女歡」 程嘉美將露點演出〉,《聯合報》,第26版。
    林芳玫(1994)。《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時報文化。
    林芳玫(1999)。《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象》。臺北:女書文化。
    林佳樺(2004年3月3日)。〈舒淇是小size安潔莉娜〉,《蘋果新聞網》。上網日期:2022年5月16日。https://www.appledaily.com.tw/entertainment/20040303/DLBSINWR7WQNCQMNUPWRT47CZI
    周旭薇、唐先凱、陳堯興、楊一峰、聞天祥(1997)。《選片指南3——情.色電影200部》。臺北:迪茂國際。
    卓庭伍譯(2017)。〈悲情表述與性別空間:1960年代臺語片的政治與詩學〉,王君琦主編《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臺北:聯經、國家電影中心,233-272。(原書Zhang, Y. [2007]. “Melodrama, Sex, and Female Space: Politics and Poetics of Taiwanese-Language Cinema”. In I. Chiu & Y. Zhang (Eds.), Chinese-Language Film: Historiography, Poetics, Politics (pp. 83–104).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南方朔(1994)。〈導讀〉,林淑貞(譯)《海蒂報告.深情之愛》,1-13。臺北:張老師文化。(原書 Hite, S. [1987]. The Hite Report on Love, Passion, and Emotional Violence. New York: Knopf.)
    胡幼鳳(1995年8月5日)。〈玉女過時了 票房導演朱延平:女星不脫不行了!〉,《聯合報》,第21版。
    姚君偉譯(2006)。〈迷人的法西斯主義〉。《蘇珊.桑塔格文集:在土星的標誌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71-106。(原書Sontag, S. [1980]. “Fascinating Fascism”, Under the Sign of Saturn.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郝祥滿(2011)。《日本人的色道》。臺北:時英。
    柯瑋妮(2020)。〈「真正的」王佳芝:〈色|戒〉中的表演與真實〉,彭小妍編《色,戒:從張愛玲到李安》。臺北:聯經,205-224。
    胡澎(2002)。〈從「賢妻良母」到「新女性」〉,《日本學刊》,6,133-147。
    姚毅(2004)。〈「犠牲者」、「受害者」言辭的背後-以〈婦女雜誌〉的娼婦論述為中心〉,《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2,115-142。
    胡蘭成(1986)。《今生今世》。臺北:遠景。
    姬比(2025年3月26日)。〈香港三級片的崛起與沒落:從三點畢露到消失的情色風〉,《動映地帶》。上網日期:2025年4月14日。https://www.cinespot.com/features/%E9%A6%99%E6%B8%AF%E4%B8%89%E7%B4%9A%E7%89%87%E7%9A%84%E5%B4%9B%E8%B5%B7%E8%88%87%E6%B2%92%E8%90%BD
    唐月梅(2014)。《怪異鬼才:三島由紀夫》。北京:九州出版社。
    徐正棽(1994年8月18日)。〈徐若瑄 臺灣宮澤理惠 在「天使心」中露兩點的劇照曝光 目前正策畫推出全裸寫真集〉,《聯合報》,第22版。
    徐正棽(1994年12月2日)。〈經紀公司相中---徐若瑄 奔赴日本天空〉,《聯合報》,第22版。
    徐正棽(1995年6月14日)。〈天使心 小兵立大功 助長徐若瑄赴日發展聲勢〉,《聯合報》,第21版。
    徐正棽(1996年5月28日)。〈一脫成名 舒淇耍大牌? 王晶及蔡政良都為手下愛將辯護〉,《聯合報》,第21版。
    徐正棽(1996年10月12日)。〈蘇有朋、鄭家榆真率性,賣力演出「情色」,大膽露兩點〉,《聯合報》,第22版。
    徐正棽(1996年11月15日)。〈火熱「情色」異樣星情〉,《聯合報》。第22版。
    陳品秀、吳莉君譯(2013)。《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全新彩色版)》。臺北:臉譜。(原書Sturken, M., & Cartwright, L. [2009]. 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2n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陳東山(1987年8月)。〈《金瓶梅》裡的性文化〉,《當代》,16,25-33。
    陳長華(1987年12月5日)。〈電影檢查規範昨通過 明確畫分三級 維護影片完整性〉,《聯合報》,12版。
    陳明珠、黃勻祺編(2010)。《台灣女導演研究(2000-2010)——她‧劇情片‧談話錄》。臺北:秀威。
    陳衍秀、陳湘陽譯(2019)。《溫情主義寓言:當代華語電影》。臺北:麥田。(原書 Chow, R. [2007]. Sentimental Fabulations,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s: Attachment in the Age of Global Visibil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陳姃湲(2002),〈簡介近代亞洲的「賢妻良母」思想-—從回顧日本、韓國、中國的研究成果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0,199-219。
    郭昭蘭等譯(2015)。《藝術力》。臺北:藝術家出版社。(原書Groys, B. [2008]. Art Power.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陳莘(2020)。《影像即是臉:蔡明亮對李康生之臉的凝視》。臺北:書林。
    陳惠鶯(1997年4月17日)。〈舒淇方程式 一脫圓星夢〉,《中央日報》,第24版。
    陳嘉倩(1995年7月25日)。〈「天使心」獲兩國際影展青睞〉,《民生報》,第10版。
    孫松榮(2014)。《入鏡|出鏡: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臺北:五南。
    孫松榮編(2021)。《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新竹:交大出版社。
    孫筑瑾(2020)。〈〈色,戒〉的兩個版本:評張愛玲小說兼談李安的電影〉,彭小妍編《色,戒:從張愛玲到李安》。臺北:聯經,83-94。
    陳儒修(1994)。〈死亡和歡愉都居住這裡:從《殺夫》到《黃金稻田》談電影中的肉身呈現〉。《電影帝國》。臺北:萬象。
    陳儒修、黃慧敏、鄭玉菁編(1999)。《凝視女像:56種閱讀女性影展的方法》。臺北:遠流。
    張小虹(2007)。〈臺北慢動作:身體-城市的時間顯微〉。《中外文學》,36(2),121-154。
    張小虹(2020)。〈愛的不可能任務:〈色|戒〉中的性——政治——歷史〉,彭小妍編《色,戒:從張愛玲到李安》。臺北:聯經,309-348。
    張石(2015)。《靖國神社與中日生死觀》。香港:南粵出版社。
    唐在揚(1992年12月5日)。〈金馬獎電影 齊上檔,「重量級」影片要數「無言的山丘」〉,《聯合晚報》,第9版。
    唐在揚(1996年11月16日)。〈女人裸體 乖乖虎早看過〉,《聯合晚報》9版。
    唐在揚(1996年12月26日)。〈三級之外 舒淇大步轉型 色情男女艷情奔放 內心戲路也見發揮〉,《聯合晚報》,第9版。
    唐在揚(1998年8月8日)。〈徐若瑄 三地三方向發展〉,《聯合晚報》,第9版。
    梁永安譯(2009)。《現代主義》。臺北:立緒文化。(原書Gay, P. [2008]. Modernism: The Lure of Heresy—From Baudelaire to Beckett and beyond. New York: W. W. Norton.) (Gay, 2008/梁永安譯,2009)
    梁永安譯(2022)。《人類破壞性的剖析:心理學大師佛洛姆對人性最全面的探索與總結》。臺北:木馬文化出版。(原書Fromm, E. [1973]. The Anatomy of Human Destructivenes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梁良(1997)。〈講評意見:當代臺灣電影的情色意識〉,林水福、林燿德編《當代臺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臺北:時報文化,296-298。
    唐孝民(2000年11月24日)。〈昔日汪永芳 今日汪靖芳 她,從幕前轉幕後 從結婚到離婚 從艷星變經紀人〉,《聯合晚報》,第10版。
    陳相因(2020)。〈「不可能的愛欲」與「愛欲的不可能」〉,彭小妍編《色,戒:從張愛玲到李安》。臺北:聯經,145-172。
    張英進(2011)。〈總序〉,西颺譯《華語電影明星》,1-4。北京:北京大學。(原書Zhang, Y., & Ha, M. M. (Eds.). [2010]. Chinese Film Star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寇致銘(2020)。〈施受虐狂、雲雨酣暢、浮華滬上凡此種種,與愛何關?一個「文字學家」眼中的〈色|戒〉及其原著〉,彭小妍主編《色,戒:從張愛玲到李安》。臺北:聯經,頁95-116。
    張娟芬(記錄)(1994年4月7日)。〈開卷對談:情色、性、男女〉,《中國時報》,第41版。
    張釗貽(1995年6月)。〈魯迅與尼采反「現代性」的契合〉,《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29,91-96。
    康庭瑜(2019)。〈賦權及其極限?後女性主義、社群媒體與自拍〉,《新聞學研究》,141,1-38。
    張瑞珊(2018)。《情愛關係裏的你和我》(原書名:〈性愛是大事〉)。新北:立緒。
    張夢瑞(1994年10月30日)。〈捧起書本見真「性」:張老師正正派派推出性學書籍,用磊落的眼睛看身體的眷戀〉,《民生報》,第15版。
    張夢瑞(1996年1月30日)。〈情色顛覆? 色情解放? 文學詞彙指涉新時代心理狀態〉,《民生報》,第15版。
    粘嫦鈺(1991年7月12日)。〈汪永芳向現實低頭 接演女鬼坦然面對脫戲〉,《聯合報》,第26版。
    粘嫦鈺(1991年12月30日)。〈臺灣新生代女星掙扎向上投入電影圈無怨無悔 面臨十字路何去何從〉,《聯合報》,第26版。
    莊慧秋(1995)。《臺灣情色報告》。臺北:張老師文化。
    張慧強等譯(2024)。《關於女人,拉康說了什麼》。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原書Soler, C. [2003]. Ce Que Lacan Disait Des Femmes: Étude De Psychanalyse. Paris: Éditions du Seuil.)
    張靄珠(2013)。〈蔡明亮電影的廢墟、身體、與時間-影像——析論《天邊一朵雲》、《你那邊幾點》及《黑眼圈》〉,《中外文學》,42(4),79-116。
    張靄珠(2015)。〈周美玲《刺青》與《艷光四射歌舞團》的酷兒操演與羞辱轉化〉,《全球化時空、身體、記憶:臺灣新電影及其影響》。新竹:國立交通大學,289-332。
    彭小妍(編)(2020)。《色,戒:從張愛玲到李安》。臺北:聯經。
    彭小妍(2020)。〈女人作為隱喻:〈色|戒〉的歷史建構與解構〉,彭小妍編《色,戒:從張愛玲到李安》。臺北:聯經,269-308。
    黃文正(1997年8月1日)。〈舒淇奉勸:別拍三級片〉,《中國時報》,第21版。
    黃玉珊(口述)、洪碧婉(整理)(1998)。〈女性影像在臺灣〉。《中外文學》,27(1),88-101。
    馮品佳(2002)。〈慾望身體:蔡明亮電影中的女性影像〉,《中外文學》,30(10),99-112。
    舒淇(口述),王惠萍(報道)(1997年4月20日)。〈舒淇「露」出名堂〉,《民生報》,第15版。
    湯禎兆(2005)。《AV現場》。香港:TOM (Cup Magazine) Publishing。
    黃瑞祺(2001)。《現代與後現代》。臺北:巨流。
    葛大維(2005年3月23日)。〈蔡明亮拍一朵雲前負債千萬〉,《聯合報》,第D2版。
    葉子啟譯(1997)。《女人要色:女性的色情刊物權利》。臺北:時報。(原書McElroy, Wendy. [1995]. XXX: A Woman’s Right to Pornography. St. Martin’s Press.)
    楊小濱(2017)。〈拷問真實:蔡明亮電影詩學的創傷性絕爽〉。《清華學報》,47(4),725~759。
    詹璇恩(2019)。《怎能看到!爲何要看?——色情觀影的社會文化與性別分析(1968-1988)》。高雄: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凱麟(2012)。〈荒蕪的生命、茂盛的影像:論蔡明亮電影的內框與平行主義〉,《文化研究》,15:147-68。
    楊麗玲(1997)。〈性/意識形態/權力/情/色的邪現曲式〉,收於林水福、林燿德主編。《當代臺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臺北:時報文化。323-386。
    聞天祥(1997)。〈567 皇金稻田〉。《選片指南3-情.色電影200部》。周旭薇、唐先凱、陳堯興、楊一峰、聞天祥主編。臺北:迪茂。183。
    聞天祥(1999)。〈谷底跫音:一九九二臺灣電影筆記〉。《書寫臺灣電影》。臺北:電影資料館。
    聞天祥(2012)。《過影——1992-2011臺灣電影總論》。臺北:書林。
    廖之綺(2013)。《跨地華語電影明星:香港電影產業與三地導演形塑的舒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彥寧(2001)。〈誰是三級片皇后?試論後解嚴時代國家權力與色情再現的文化邏輯〉。《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臺北:巨流,125-150。
    趙庭輝(2010)。《敘事電影與性別論述》。臺北:華藝。
    鄭培凱(1987年8月)。〈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當代》,16,45-51。
    劉文婷等譯(2017)。《女性的力量:精神分析取向》。北京:世界圖書。(原書Richards, A. K. [2015]. Myths of Mighty Women: Their Application in 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 London: Karnac Books.)
    劉永晧(2010)。〈雨落在電影-分析蔡明亮《不散》中雨的變貌〉,《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3(2),93-117。
    劉亞玉(2018)。《她們的視點:臺灣女性導演研究(1957-2000)》。北京:九州出版社。
    劉林海譯(2007)。《逃避自由》。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原書Fromm, E. [1941]. Escape from Freedom. New York: Farrar & Rinehart.)
    劉慧卿、楊明敏譯(2004)。〈論女性性特質〉,收於《論女性:女同性戀案例的心理成因及其他》。臺北:心靈工坊文化,109-132。(原書Freud, S. [1933]. Femininity. In New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 (Lecture III). London: Hogarth Press.)
    蔡文晟譯(2021)。〈愛的生物機械學:論《天邊一朵雲》的色情歌舞片與前衛〉,孫松榮、曾炫淳編《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話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新竹:交大出版社,175-214。(原書 Bao, W. (2007). “Biomechanics of Love: Reinventing the Avant-garde in Tsai Ming-liang's Wayward ‘Pornographic Musical’”.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 1(2):139-60.)
    蔡文晟譯(2021)。〈論《河流》:酷兒、離散、寓言〉,孫松榮、曾炫淳編《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話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新竹:交大出版社,65-90。(原書Martin, F. (2003). “Allegories of the Body and Nation in The River”. In C. Berry (Ed.), Chinese Films in Focus: 25 New Takes (pp. 187–194).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蔡明亮(2012)。《蔡明亮電影記事》 。臺北:時報文化。
    蔡登山(2013)。《電影問題.問題電影:性、暴力、電檢》。臺北:新銳文創。
    賴守正(1997)。〈情色/色情文學/政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編《中華民國第六屆英美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書林,581-610。
    賴守正(1997)。〈禁忌與踰越——巴代耶的情色觀〉,何春蕤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元尊文化,43-68。
    賴守正(2003)。〈情色文學與翻譯〉。亞歷山德里安著,賴守正譯《西洋情色文學史》。臺北:麥田,1-42。
    賴守正(2012)。〈性、暴力、與死亡的禁忌與踰越辯證:巴代伊論情色〉,賴守正譯註《情色論》。臺北:聯經,7-46。(原書Bataille, G. [1957]. L’Érotisme. Paris: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賴守正譯(2012)。《情色論》。臺北:聯經,7-46。(原書Bataille, G. [1957]. L’Érotisme. Paris: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盧非易(2000年)。《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臺北:遠流。
    聯合報(1990年1月17日)。〈一部唯美激情戲打通星運 汪永芳脫穎而出〉。《聯合報》,30版。
    聯合報(1997年8月25日)。〈香港艷星封波 外來裸女搶灘〉。《聯合報》,26版。
    韓冰(1990年5月18日)。〈汪永芳武裝也性感 薄羅裳 重裝備〉,《聯合報》,32版。
    韓敏中、盛寧譯(2003)。《危險的愉悅︰20世紀上海的娼妓問題與現代性》。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原書Hershatter, G. [1997]. Dangerous Pleasures: Prostitution and Modernity in Twentieth-Century Shanghai.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魏玓(2002年)。〈從全球化脈絡重新檢視臺灣新電影的歷史意義〉,《臺灣新電影二十年》,臺北: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8-13。
    譚以諾譯(2016)。《蔡明亮與緩慢電影》。臺北:台大出版中心。(原書Lim, S. H. [2014]. Tsai Ming-liang and a Cinema of Slownes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藤井倫明。2010年12月。〈三島由紀夫與《葉隱》──現代日本文人所實踐的武士道〉,《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7(2),255-288。
    蘋果新聞網(2017年8月5日)。〈徐若瑄少女隊獨紅 她卻變成購物專家〉,《蘋果新聞網》。上網日期:2022年8月2日。https://www.appledaily.com.tw/entertainment/20170805/NP5JWOZKEX2WXGU6HLNTN7HVF4
    張雅萍譯(2001)。〈從心理分析女性主義到大衆女性主義〉,Joanne Hollows和Mark Jancovich編《大衆電影研究》。臺北:遠流。(原書 Taylor, L. [1995]. “From Psychoanalytic Feminism to Popular Feminism”. In J. Hollows & M. Jancovich (Eds.), Approaches to Popular Film (pp. 151–171).) Manchester, U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羅眼前(1994年11月3日)。〈張老師辦情色講座〉,《聯合報》,第42版。
    顧燕翎(1997年3月)。〈臺灣婦運組織中性慾政治之轉變:受害客體抑或情慾主體〉,《思與言》,35(1),87-118。
    顧燕翎、鄭至慧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 : 十八世紀歐洲啟蒙, 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文化。
    顧燕翎(2020)。《臺灣婦女運動》。臺北:貓頭鷹。


    西文文獻
    Addiego, F., Belzer, E. G., Jr., Comolli, J., Moger, W., Perry, J. D., & Whipple, B. (1981). Female Ejaculation: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7(1), 13–21. https://doi.org/10.1080/00224498109551067
    Arias-Castillo, L., García, L., & García-Perdomo, H. A. (2023). The Complexity of Female Orgasm and Ejaculation. Archives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308(2), 427–434. https://doi.org/10.1007/s00404-022-06810-y
    Bachelard, G. (1972). L’Eau et les Rêves. Paris:Le livre de poche.
    Bao, W. (2007). “Biomechanics of Love: Reinventing the Avant-garde in Tsai Ming-liang's Wayward ‘Pornographic Musical’”.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 1(2):139-60. https://doi.org/10.1386/jcc.1.2.139_1
    Bauman, Z. (2003). Liquid Love: On the Frailty of Human Bond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easley, C. (2005). Gender & Sexuality: Critical Theories, Critical Thinkers. London, UK: SAGE Publications.
    Black, C. (2002). Venus in Pink: Japanese Porn Starlets, London: Glitter Books of London.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Westport, CT: Greenwood, 241-58.
    Bourdieu, P. (1991).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G. Raymond & M. Adamson, Trans.). Cambridge: Polity.
    Brownmiller, S. (1975) Against Our Will, Men, Women and Rap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Califia, P. and Sweeney, R. (Eds.). (1996). The Second Coming: A Leatherdyke Reader. New York: Alyson Publications.
    Călinescu, M. (1987).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Modernism, Avant-garde, Decadence, Kitsch, Postmodernism.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Carter, A. (1979). The Sadeian Woman and the Ideology of Pornography.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Chalker, R. (2017).The Clitoral Truth: about Pleasure, Orgasm, Female Ejaculation, the G-spot, and Masturbation.New York: Seven Stories Press.
    Connell, W. R. (2001).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Masculinity. In S. M. Wheahead & F. J. Barrett (Eds.), The Masculinities Reader. UK: Polity Press, 369-374.
    DeCordova, R. (1990). Picture Personalities: The Emergence of the Star System in America.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Deutsch, H. (1930). The Significance of Masochism in the Mental Life of Wom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11:48-60.
    Dinnerstein, D. (1977). The Mermaid and the Minotaur. New York: Harper.
    Dworkin, A. (1989). Pornography: Men Possessing Women. New York: Dutton.
    Dyer, R. (1980). Stars. London: British Institute Publishing.
    Felski, R. (1995). The Gender of Moderni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Foucault, M. (1984). What Is Enlightenment? In Rainbow (Ed.), The Foucault Reader. New York: Pontheon Books, 32-50.
    Freud, S. (1919/1999). “A Child Is Being Beaten”: A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Sexual Perversions.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2. (James Strachey and Alix Strachey Trans.). Vintage, 179-181.
    Freud, S. (1924/1961). The Economic Problem of Masochism, in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XIX. (James Strachey and Alix Strachey Trans.), 155–170.
    Giddens, A. (199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ill, R. (2007a). Critical Respect: The Difficulties and Dilemmas of Agency and ‘Choice’ for Feminism: A Reply to Duits and van Zoonen. Europe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 14(1):69-80. https://doi.org/10.1177/1350506807072318
    Gill, R. (2007b). Gender and the Media.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Griffin, S. (1995). Pornography and Silence: Culture’s Revenge against Nature. New York: Harper Row.
    Grosz, E. (1994). Volatile Bodies: Toward a Corporeal Feminism. Sydney: Allen & Unwin.
    Gamman, L., & Marshment, M. (Eds.). (1988). The Female Gaze: Women as Viewers of Popular Culture. London: Women’s Press.
    Hart, L. (1998).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Flesh: Performing Sadomasoch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abermas, J. (1987).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Frederick Lawrence, Trans.). Cambridge, MA: MIT.
    Hakim, C. (2010). “Erotic Captial”.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26(5):499–518.
    Horney, K. (1967). “The Dread of Woman”. In Harold Kelman (Ed.), Feminine Psychology. New York: Norton.
    Irigaray, L. (1977/1985). 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 (Catherine Porter and Carolyn Burke, tran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Kaplan, L.J. (1991). Female Perversions: The Temptations of Emma Bovary. London: Penguin.
    Knack, N., Murphy, L., & Fedoroff, J. P. (2020). (2020). “Sadism and Masochism”. In Bernardo J. Carducci, Christopher S. Nave, Jeffrey S. Mio, and Ronald E. Riggio (eds.), Volume IV: The Wiley Encyclopedia of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Models and Theories, 127-131.
    Lacan, J. (1998). The Feminine. In J.-A. Miller (Ed.), The Seminar of Jacques Lacan, Book XX: On Feminine Sexuality, the Limits of Love and Knowledge.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25.
    Laqueur, T. (1990). Making Sex: Body and Gender from the Greeks to Freu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Toole, L. (1999). Pornocopia: Porn, Sex, Technology and Desire, London: Serpent’s Tail.
    Lee, V. (2007). “Pornography, Musical, Drag, and the Art Film: Performing ‘Queer’ in Tsai Ming-Liang’s The Wayward Cloud”,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 1(2):117-37. https://doi.org/10.1386/jcc.1.2.117_1
    Lim, S. H. (2011). “Manufacturing orgasm: Visuality, Aurality and Female Sexual Pleasure in Tsai Ming-liang's The Wayward Cloud”,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 5(2):141-155. https://doi.org/10.1386/jcc.5.2.141_1
    Linden, R. R., Pagano, D. R., Russell, D. E. H., & Star, S. L. (Eds.). (1982). Against Sadomasochism: A Radical Feminist Analysis. Palo Alto: Frog in the Well.
    MacKinnon, C. A. (1987). Feminism Unmodified: Discourse on Life and Law. Cambridge: Harvard HP.
    MacKinnon, C. A. (1991). Toward a Feminist Theory of the Stat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cClintock, A. (1993). Maid to Order: Commercial S/M and Gender Power. In P. Church and R. Gibson (Eds.), Dirty Looks: Women, Pornography, Power. London: BFI Publishing, 207–231.
    McDonald, Paul. (2000). The Star System: Hollywood’s Production of Popular Identities. London: Wallflower Press.
    Moore, R. (2014). Capital. In Michael Grenfell (Ed.), Pierre Bourdieu: Key Concepts (2nd Editio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98-113.
    Morgan, R. (1974). Theory and Practice: Pornography and Rape, In Morgan(Ed.), Going Too Far: The Personal Chronicle of a Feminist.(1974). New York: Vintage, 17-43.
    Mulvey, L.(1975).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Screen 16(3): 6-18.
    Mulvey, L.(1989). Afterthoughts on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Inspired by King Vidor’s Duel in the Sun (1946). in Visual and Other Pleasures, 29-38.
    Reik, T. (1949). Of Love and Lust, On the Psychoanalysis of Romantic and Sexual Emotions.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Company.
    Rosewarne, L. (2019). Sex and Sexuality in Modern Screen Remakes. Macmillan: Palgrave.
    Rubin, G. (1984). Thinking Sex: Notes for a Radical Theory of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 In Carole S. Vance (Ed.), Pleasure and Danger: Exploring Female Sexuality.(1992). Pandora Press, 268-319.
    Samois. (1983). Coming to Power. New York: Alyson Publications.
    Silverman, K. (1992). Male Subjectivity at the Margins. London: Routledge.
    Simmel, G. (1984). On Women, Sexuality, and Lov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tewart, A. (1997). Art, Desire and the Body in Ancient Gree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one, L. (1977). The Family, Sex, and Marriage in England, 1500-1800. New York: Harper & Row.
    Teo, S. (2011). Hong Kong Cinema: The Extra Dimensions. Bloomsbury Press.
    Thompson, C.M. (1953). “Towards a Psychology of Women”. Pastoral Psychology, 4(4):29-38.
    Waldrep, S. (2021). The Space of Sex: The Porn Aesthetic in Contemporary Film and Television. New York, London, Oxford, New Delhi, Sydney: Bloomsbury Academic.
    Wang, H. L., & Schamus, J. (2007). Lust, Caution: A Screenplay. In Lust, Caution: The Story, the Screenplay, and the Making of the Film.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Williams, L. (1999). Hard Core: Power, Pleasure, and the ‘Frenzy of the Visibl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日文文獻
    頼 鈺菁(2008年3月)。〈『葉隠』における武士の衆道と忠義 ——「命を捨てる」ことを中心に〉,《言葉と文化》,9,147-166。

    影片資料
    朱延平(導演)(1996)。《情色》【影片】。學者有限公司、延平影業有限公司。
    何藩(導演)(1989)。《夜激情》【影片】。米蘭電影有限公司。
    李安(導演)(2007)。《色|戒》【影片】。海上影業有限公司、美國焦點影業(Focus Features)、河流道娛樂事業公司(River Road Entertainment)。
    周騰(導演)(1992)。《皇金稻田》【影片】。福元影業有限公司。
    黃玉珊(導演)(1987)。《落山風》【影片】。中央電影公司。
    傅立(導演)(1995)。《天使心》【影片】。長宏影視有限公司。
    傅立(導演)(1996)。《魔鬼天使》【影片】。長宏影視有限公司。
    葉鴻偉(導演)(1996)。《悍婦崗》【影片】。寶雄電影傳播事業有限公司。
    爾冬陞、羅志良(導演)(1996)。《色情男女》【影片】。嘉禾娛樂事業有限公司。
    鄧衍成(導演)(1996)。《赤裸羔羊3:致命快感》【影片】。最佳拍檔有限公司。
    蔡明亮(導演)(1992)。《青少年哪吒》【影片】。中央電影公司、嘉禾電影公司。
    蔡明亮(導演)(1994)。《愛情萬歲》【影片】。雄發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三一股份有限公司。
    蔡明亮(導演)(1997)。《河流》【影片】。中央電影公司。
    蔡明亮(導演)(1998)。《洞》【影片】。吉光電影有限公司
    蔡明亮(導演)(2001)。《你那邊幾點》【影片】。汯呄霖電影有限公司。
    蔡明亮(導演)(2002)。《天橋不見了》【影片】。汯呄霖電影有限公司。
    蔡明亮(導演)(2003)。《不散》【影片】。汯呄霖電影有限公司。
    蔡明亮(導演)(2005)。《天邊一朵雲》【影片】。汯呄霖電影有限公司。
    錢文錡(導演)(1996)。《玉蒲團2之玉女心經》【影片】。嘉禾(香港)有限公司、晶藝電影事業有限公司。
    Verhoeven, Paul (Director). (1992). Basic Instinct [Film]. Carolco Pictures, Le Studio Canal.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博士班
    10646350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463509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傳播學院博士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350901.pdf8873KbAdobe PDF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