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8524/149574 (79%)
Visitors : 79082239
Online Users : 1273
|
|
|
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710
|
Title: | 《坐禪三昧經》之禪法研究 The Study on Kumārajīva’s Zuo Chan San Mei Jing |
Authors: | 李珍瑋 Li, Zhen-Wei |
Contributors: | 涂艷秋 李珍瑋 Li, Zhen-Wei |
Keywords: | 鳩摩羅什 《坐禪三昧經》 聲聞禪法 菩薩禪法 禪法 Kumārajīva Zuo Chan San Mei Jing Śrāvaka Meditative Practices Bodhisattva Meditative Practices Meditative Practice(s) |
Date: | 2025 |
Issue Date: | 2025-10-02 11:16:46 (UTC+8) |
Abstract: | 本論文以鳩摩羅什所編譯《坐禪三昧經》中的聲聞禪法與菩薩禪法為研究對象,目標在梳理此兩者禪法的內容並比較其差異,期望能對其菩薩禪法的特點提出貢獻。《坐禪三昧經》的成書歷程頗為複雜,其聲聞禪法是所謂「抄撰眾家禪要」,因而必須就相關的禪法傳承背景有所交代;而菩薩禪法則是「別時撰出」,因此對其菩薩禪法的來源也需要討論。在《坐禪三昧經》當中,聲聞禪法和菩薩禪法都同樣有「五門」,也就是:不淨觀、慈心觀、因緣觀、阿那波那念以及念佛法門。雖然同為這五門禪法,但是其修習的思路卻大不相同,如聲聞禪法是以對治煩惱為基本特色,而菩薩禪法則是以成就最後的佛果為其根本方向。本論文規劃以聲聞禪法和菩薩禪法的介紹,再加上兩者禪法的比較,以此三大部分作為核心的內容。最後在結論的部分,主要以禪法的排序、修習的目標以及引導的知見等相關面向,來突顯出菩薩禪法相較於聲聞禪法的重疊處與獨特處。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Śrāvaka meditative practices and Bodhisattva meditative practices as presented in Kumārajīva’s Zuo Chan San Mei Jing. Its primary aim is to delineate the contents of these two systems of practice and to compare their differences,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contributing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Bodhisattva meditation system.
The compilation history of the Zuo Chan San Mei Jing is rather complex. The section on Śrāvaka meditation is described as a “compilation of essential meditative teachings from various sources,” and therefore requires a discussion of the relevant meditative traditions that inform its background. In contrast, the Bodhisattva meditation is said to have been “newly composed at a different time,” which makes an inquiry into its sources necessary as well.
Within the Zuo Chan San Mei Jing, both the Śrāvaka and Bodhisattva meditative systems are structured around the same “five gates”, namely: contemplation of impurity (aśubha-bhāvanā), cultivation of loving-kindness (maitrī-bhāvanā), contemplation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pratītya-samutpāda),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ānāpānasmṛti), and recollection of the Buddha (buddhānusmṛti). Although they share these five gates, the orientation of their practice differs considerably. The Śrāvaka medit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emphasis on overcoming defilements, whereas the Bodhisattva meditation is fundamentally directed toward the attainment of Buddhahood.
This dissertation is organized into three main sections: (1) an exposition of the Śrāvaka meditation, (2) an exposition of the Bodhisattva meditation, and (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systems. The conclusion highlights the points of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between them, focusing on aspects such as the sequencing of the practices, the meditative objectives, and the insights that guide the practitioner—ultimately aiming to clarify the distinctive orientation of the Bodhisattva path as presented in the Zuo Chan San Mei Jing. |
Reference: | 一、佛教藏經 ※以下依「經號」由小至大排序。 [姚秦]鳩摩羅什等譯:《禪祕要法經》(《大正藏》,第15冊,No. 613)。 [姚秦]鳩摩羅什譯:《坐禪三昧經》(《大正藏》,第15冊,No. 614)。 [姚秦]鳩摩羅什譯:《禪法要解》(《大正藏》,第15冊,No. 616)。 [姚秦]鳩摩羅什譯:《思惟略要法》(《大正藏》,第15冊,No. 617)。 [隋]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大正藏》,第49冊,No. 2034)。 [梁]慧皎:《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No.2059)。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大正藏》,第55冊,No. 2145)。
二、專著 ※以下依「作者姓氏筆畫」由少至多排序。 冉雲華:《中國禪學研究論集》,臺北:東初出版社,1991年2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第1版。 吳汝鈞:《印度佛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初版。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3月。 吳海勇:《中古漢譯佛經敘事文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第1版。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初版。 忽滑谷快天著,郭敏俊譯:《禪學思想史2,中國部1》,新北:大千出版社,2003年12月。 洪修平:《中國禪學思想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初版。 胡適:《白話文學史》,臺北:樂天出版社,1974年出版。 涂艷秋:《鳩摩羅什般若思想在中國》,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初板。 莊輝明:《首創江南佛寺:康僧會大師傳》,臺北:佛光文化出版,2000年3月。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 越建東:《禪修、禪法、禪技:佛教修行觀之嬗變》,高雄:中山大學出版社,2018年。 蔡振豐:《魏晉佛學格義問題之考察:以道安為中心的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11年9月。 鄭郁卿:《鳩摩羅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初版。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史》,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年1版。 魏承思:《中國佛教文化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 釋聖嚴、丹.史蒂文生著,梁永安譯:《牛的印跡:禪修與開悟見性的道路》,臺北:商周出版,2009年 釋聖嚴:《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4輯第3冊)。 釋聖嚴:《禪門修證指要》,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4輯第1冊)。 釋聖嚴:《禪鑰》,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4輯第9冊)。
三、學位論文 陳雅萍:〈鳩摩羅什及其譯經研究〉,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2011年。 葉慧敏:〈鳩摩羅什禪經中的「念佛三昧」觀〉,南華大學人文學院宗教學研究所,2021年。
四、期刊、會議及專書論文 Huei-Hsin Wang:〈The Practice of Dhyāna in Early Chinese Buddhism 早期中國佛教中的「禪」〉,《漢學論壇》第3期,2003年12月,頁147-163。 冉雲華:〈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慧皎、道宣所著「習禪篇」研究〉《華崗佛學學報》第7期,1984年9月,頁63-99。 白照傑:〈早期禪宗秘傳觀念研究〉,《法鼓佛學學報》第23期,2018年12月,頁69-97。 李富華:〈佛教典籍的傳譯與中國佛教宗派〉,《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1999年,頁96-112。 杜皖琪:〈敦煌通俗話本-《廬山遠公話》中的民間文學特質淺析〉,《真理大學人文學報》第7期,2009年4月,頁51-73。 周伯戡:〈早期中國佛教的大乘小乘觀〉,《文史哲學報》第38期,1990年12月,頁95-112。 周伯戡:〈早期中國佛教的小乘觀──兼論道安長安譯經在中國佛教史上的意義〉,《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報》第16期,1991年8月,頁63-79。 宣方:〈南北朝禪學史上的一椿疑案—玄高從浮馱跋陀學禪說辨偽〉,《中國文化》第17、18期,2001年,頁84 - 93。 宣方:〈鳩摩羅什所譯禪經考辨〉,《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1期,頁68、69。 涂艷秋:〈從大乘與小乘的齊一對待看道安本無思想〉,《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期,1997年12月,頁337-365。 涂艷秋:〈從禪數到性空-論道安對安世高禪數思想的傳承與超越〉,《漢學研究》第21卷第2期,2003年12月,頁77-109。 張彬:〈佛教在東土紮根之秘再探索〉,《宗教哲學》,2000年,頁189-197。 張淼、劉輝萍:〈試論鳩摩羅什的大乘般若思想———兼與慧遠的佛學思想作比較〉,《新疆社會科學》第3期,2006年,頁108-112。 許瀟:〈禪數學與中國佛教修學的初步形成〉,《宗教學研究》第22期,2016年第1期,頁124-128。 陳英善:〈從數息觀論中國佛教早期禪法〉,《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上,2000年,頁333-360。 曾堯民:〈中古時期的禪經觀─以大、小乘的分判為主〉,《法鼓佛學學報》第28期,2021年,頁1-37。 覃江:〈漢傳「安般念」傳承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6期,2009年4月,頁282-284。 超煩:〈佛馱跋陀羅的生平及其對禪學的貢獻〉,《佛教文化》第3期,1991年,頁91-97。 廖乙璇:〈《坐禪三昧經》禪法簡介〉,《福嚴佛學研究》第10期,2015年,頁40-77。 羅因:〈安世高禪學思想——研究兼論漢末道教養生述對禪法容受的影響〉,《臺大中文學報》19卷,2003年12月,頁45-47+49-90。 劉貴傑:〈東晉道安思想析論〉,《中華佛學學報》第4期,1991年7月,頁235-285。 劉貴傑:〈鳩摩羅什思想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1卷第1期,1992年6月,頁13-40。 劉學軍:〈佛陀跋陀羅「被擯」始末考—《高僧傳》的書寫與中古佛教僧團的社會、政治境遇〉,《古典文獻研究》第17輯上卷,2014年,頁104-109。 賴鵬舉:〈中國佛教義學的形成──東晉外國羅什「般若」與本土慧遠「涅槃」之爭〉,《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2000年,頁349-391。 賴鵬舉:〈關河的「般若」禪法-為紀念當代般若大家 上 智 下 諭法師圓寂而作〉,《圓光佛學學報》第6期,1999年12月,頁1-16。 賴鵬舉:〈關河的禪法──中國大乘禪法的肇始〉,《東方宗教研究》第5期,1996年10月,頁95-112。 韓煥忠:〈佛陀跋陀羅譯經與晉宋佛教的轉向〉,《五台山研究》第132期,2017年3月,頁14-18。 釋聖嚴:〈漢傳佛教文化及其古文物〉,《中華佛學研究》第7期,2003年3月,頁1-22。 釋道昱:〈禪觀法門對南北朝佛教的影響〉,《正觀雜誌社》第22期,2002年9月25日,頁23-110。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7151013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51013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101301.pdf | 3631Kb | Adobe PDF | 0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
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
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