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8037086      Online Users : 115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0395


    Title: 我國產學合作創新之個案研究─以大學實驗室的觀點
    Authors: 蔡國彥
    Contributors: 吳豐祥
    蔡國彥
    Keywords: 產學合作
    大學實驗室
    大學研發處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1 17:48:17 (UTC+8)
    Abstract: 對企業而言,所謂二十一世紀先進國家的社會、經濟為「知識基礎社會」(knowledge-based society)、「知識基礎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ic)。為謀求所謂「競爭力的改善」、「國家財富的創造」、「生活品質的提升」等國家利益,「知識」即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對直接面對激烈競爭的企業來說,知識是一個贏得競爭的重要手段。以大學為代表的高等教育機關,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扮演著知識生產之重要角色。因此,企業必須與大學共同合作,研究先端的學術理論、並進一步共同協力開發先端的科技技術。
    產學合作在台灣已是日漸蓬勃的重要議題,尤其自從民國九十年政府通過了「科技基本法」,明確指出智慧財產權與成果的歸屬,從國科會轉移到研究機構或企業所有,激勵了學校和業界有更多的合作計畫,尤其如台大、清大、交大等明星大專院校,和業界的合作計畫更是一年比一年增進。
    因此,本研究欲透過實際訪談產學合作的個案,深入了解在合作過程中,雙方如何克服不同的文化,達成最後成功的果實,藉由分析結果的呈現,作為政府推動產學合作以改善我國研發體系的政策建議,並且提供未來欲進行產學合作之學界和企業界的重要參考,使整個機制運作順利,提高我國之創新成效。
    透過研究實際成功的產學合作個案,訪談大學在產學合作中執行的人員,以及訪談學校的研發處,目的在於了解實際的合作過程當中,大學實驗室和企業雙方實際碰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式,以及大學研發處現在的管理做法對產學合作的影響。消極面希望歸納相關產學合作個案中,雙方合作成功的關鍵因素。積極面則希望尋找不同個案中,是否可以歸納重要的合作模式,加以複製到未來產學合作的計畫中。
    本研究的研究發現摘要如下:
    一、 大學實驗室領導者的角色與風格對產學合作進行程序之影響
    □ 在大學實驗室中,教授若越希望博士學生未來能迅速成為一位專案管理者,就越會授權給資深的博士生學生進行實驗室的管理,也越會將產學合作計畫授權給資深的博士班學生。
    □ 實驗室進行產學合作計畫時,實驗室的產學合作計畫負責人偏向T型人的角色。

    二、 大學實驗室激勵制度與成員投入產學合作意願之關聯性
    □ 大學實驗室採取越多元化的激勵措施,似乎越可提高成員參與產學合作計畫的意願。

    三、 大學實驗室團隊溝通與合作機制對產學合作知識管理的影響
    □ 大學實驗室內部,越將平日學術研究、產學合作計畫等不同性質的meeting加以整合,越有助於產學合作計畫的知識擴散與創造。

    四、 大學實驗室教育訓練的機制對產學合作知識管理的影響
    □ 實驗室有著越有效的知識管理作法,似乎越有助於產學合作的創新。
    □ 實驗室師徒制傳承制度,有助於產學合作知識的傳遞。
    □ 大學實驗室將知識予以文件化的做法,有助於產學合作知識的蓄積。

    五、 大學研發處的做法對於產學合作的影響
    □ 我國大學的研發處,對於徵求廠商進行產學合作,漸趨向透過更多的活動,使廠商更易對學校專長有所了解。
    □ 我國大學的研發處,基於教育部的規定,對於產學合作案,均必須透過校方才能簽訂。
    □ 我國大學的研發處,對於產學合作的進行過程,有關教授的研究,採取較寬容的態度,交由教授自行管理。
    □ 我國大學的研發處,對於產學合作計畫結束後成果歸屬,逐漸更加重視,並且訂定相關辦法或透過法律協助以維護教授的權益。

    六、 實驗室和廠商間的互動對產學合作創新成果的影響
    □ 在產學合作中,透過和廠商舉行的的討論會議,以及面對面的直接溝通,有助於知識經驗在結合過程中的創造,將內隱知識有效加以擴散,並建立雙方的信任。
    □ 產業界和學術界,雙方宜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有助於了解彼此並增進雙方的合作

    本研究的研究建議如下:
    一、 對大學本身及大學的研發處
    □ 大學應舉辦更多的組織性活動,增進廠商對於學校內研究資源的了解。
    □ 積極將校內規定的相關產學合作辦法及訊息放置於學校的網路上
    □ 積極將校內規定的相關產學合作辦法及訊息放置於學校的網路上
    □ 學校主動訂出產學合作後成果歸屬分配的規定

    二、 對於大學的實驗室
    □ 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和產學合作計畫的方向儘可能相關
    □ 實驗室採取多樣的激勵措施鼓勵成員投入產學合作的計畫
    □ 強化實驗室成員分享產學合作的經驗

    三、 對於進行產學合作的廠商
    □ 產業界的廠商,宜和大學實驗室建立長期的關係

    四、 對於產學雙方的互動
    □ 產學合作過程中,雙方的互動必須秉著互信合作的精神
    □ 產學合作計畫的專案領導人,宜具備多樣化的能力
    □ 產學雙方宜盡量分享知識,達成互利雙贏的結果

    五、 對於政府推動產學合作的政策
    □ 政府宜多設立鼓勵辦法,鼓勵學校進行產學合作。
    □ 政府宜鼓勵學校組成跨領域的合作聯盟,有助於進行複雜性、大規模的產學合作計畫。
    For companies and enterprises, the 21th century is a kind of knowledge-based society and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and improve life quality in every country, knowled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undamental ele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ctually, universities have played a role of “producer of high-level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in many countries. Therefore, companies have to cooperate with universities so that they can learn advanced theories and to develop high technologies.

    “University – Industry Cooper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in Taiwan nowadays. Since the government enacted a la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w” in 2001, it has encouraged universities to conduct more cooperative plans with industrial companies. For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lik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ational Chiao-Tung University, and 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 their number of cooperation plans with companies have increased tremendously recently.

    Therefore, through case study of “University – Industry Cooperation”, the research aims to know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companies during the cooperation process and how to get the successful result. After analyzing the factors, the study comes out with suggestions to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companies can refer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if they want to work together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產學合作的動機與效益 7
    第二節 產學合作的障礙 11
    第三節 產學合作的類型 14
    第四節 產學合作的影響因素 17
    第五節 我國產學研發體系的探討 19
    第六節 組織平台與情境 21
    第七節 知識管理程序 27
    第八節 組織平台與情境對組織知識流通的影響 37
    第九節 小結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1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資料蒐集 43
    第三節 「大學研發處的管理做法對產學合作的影響」研究變數說明 45
    第四節 「大學實驗室組織平台與情境」研究變數說明 46
    第五節 研究對象選取與蒐集 49
    第六節 研究限制 51
    第四章 產學合作個案探討 53
    第一節 清蔚科技與張智星教授合作個案 53
    第二節 中華顧問工程司與林進燈教授合作個案 74
    第三節 以柔資訊與袁賢銘教授合作個案 94
    第四節 亞力電機與謝冠群教授合作個案 109
    第五節 個案彙總整理與分析 130
    第五章 研究發現 141
    第一節 大學實驗室領導者的角色與風格對產學合作進行之影響 141
    第二節 大學實驗室激勵制度與成員投入產學合作意願之關聯性 146
    第三節 大學實驗室團隊溝通與合作機制對產學合作知識管理的影響 148
    第四節 大學實驗室教育訓練的機制對產學合作知識管理的影響 150
    第五節 大學研發處的管理做法對產學合作的影響 154
    第六節 實驗室和廠商間的互動對產學合作創新成果的影響 160
    第六章 結論和建議 16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6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67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71
    參考文獻 173
    附錄 181
    第一節 科學技術基本法 181
    第二節 教育部高教法規─建教合作實施辦法 184
    第三節 教育部高教法規─教育部所屬專科以上學校建教合作經費收支要點 185


    圖目錄
    圖 1-2-1:大學與企業進行產學合作關係圖 4
    圖 1-3-1: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圖 6
    圖 2-5-1:大學、企業界和政府之間的傳統關聯圖 19
    圖 2-6-1:T型人技巧 23
    圖 2-7-1:技術網路示意圖 28
    圖 2-7-2:外部技術知識來源的吸收機制 29
    圖 2-7-3:四種知識轉換模式 31
    圖 2-7-4:知識螺旋 32
    圖 2-7-5:知識創造的五階段 33
    圖 2-7-6:知識創造與擴散活動 34
    圖 3-1-1: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 42
    圖 4-1-1:清華大學研究發展處組織圖 55
    圖 4-2-1:交通大學研究發展處組織圖 75
    圖 4-2-2:中華顧問工程司組織圖 80
    圖 4-4-1:台灣科技大學研究發產處組織圖 110

    表目錄
    表1-1-1:近年全國研究人員統計表 2
    表2-3-1:產業與大學間關係的類型—Vedovello (1997) 14
    表3-2-1:本研究之預訪名單整理表 43
    表3-2-2:本研究之個案受訪名單整理表 44
    表3-5-1:本研究之個案篩選原因整理表 50
    表4-1-1:清蔚科技基本資料 59
    表4-1-2:張智星教授及其實驗室基本資料表 61
    表4-1-3:張智星教授近三年產學合作計畫案內容表 62
    表4-1-4:張智星教授與清蔚科技的產學合作案內容表 67
    表4-2-1: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基本資料表 79
    表4-2-2:林進燈教授及其實驗室基本資料表 82
    表4-2-3:林進燈教授近三年產學合作計畫案內容表 84
    表4-2-4:林進燈教授與中華顧問工程司的產學合作案內容表 88
    表4-3-1:以柔資訊基本資料表 94
    表4-3-1:袁賢銘教授及其實驗室基本資料表 96
    表4-3-3:袁賢銘教授近三年產學合作計畫案內容表 97
    表4-3-4:袁賢銘教授與以柔資訊的產學合作案內容表 102
    表4-4-1:亞力電機基本資料表 114
    表4-4-2:謝冠群教授及其實驗室基本資料表 116
    表4-4-3:謝冠群教授近三年產學合作計畫案內容表 118
    表4-4-4:謝冠群教授與亞力電機的產學合作案內容表 121
    表4-5-1:大學研發處對產學合作醞釀過程的管理做法 130
    表4-5-2:大學研發處對計畫進行過程中的管理做法 131
    表4-5-3:大學研發處在計畫結束後,有關成果歸屬的管理做法 131
    表4-5-4:受訪個案的領導者角色與風格 132
    表4-5-5:受訪個案實驗室的激勵制度 133
    表4-5-6:受訪個案實驗室的團隊溝通與合作機制 134
    表4-5-7:受訪個案實驗室的教育訓練制度 135
    表4-5-8:受訪產學合作計畫的發起方式 136
    表4-5-9:受訪產學合作計畫的知識吸收方式 137
    表4-5-10:受訪產學合作計畫的知識創造方式 138
    表4-5-11:受訪產學合作計畫的知識蓄積與擴散方式 139
    表4-5-12:受訪產學合作計畫完成後的創新成果 140
    表 5-1-1:個案的領導者角色和風格彙整 143
    表 5-1-2:計畫個案中,專案的領導者角色與特色 145
    表 5-2-1:各研究個案中,激勵學生參加產學合作計畫的各種措施 147
    Reference: 壹、 中文文獻
    1. Ikujiro Nonaka & Hirotaka Takeuchi 合著(1997),王美英、楊子江譯,「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遠流出版公司。
    2. Dorothy Barton著(1998),王英美譯,「知識創新之泉:智價企業的經營」,遠流出版公司。
    3. Dorothy Leonard & Walter Swap著(1999),「激發團隊創意When Sparks Fly」, 施貞夙譯,中國生產力中心。
    4. Graham H. T. and Bennett R.著(1995),創意力編譯組譯,「人力資源管理─理論探討」,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 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統計要覽(1990,1995,1999,2002版)
    6. 王昭懿(2002),「大學實驗室創新平台之研究-以台灣醫學工程領域實驗室為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 吳豐祥(1998),「卓越的科技研發管理與策略─以華碩電腦為例」,1998年產業科技研究發展管理研討會案例暨論文集,第二集,pp. 105-121。
    8. 吳豐祥(1998),「產學合作創新的機會與挑戰」,第七屆產業管理研討會論文。
    9. 吳豐祥(1999),「新產品發展的成功因素之探討─以倚天資訊「傳訊王」產品為例」,1999年產業科技研究發展管理研討會案例暨論文集,第一集,pp. 63-78。
    10. 吳豐祥(2000),「我國企業與大學的研發合作之探討—產學雙方的觀點」,第九屆中華名國管理教育研討會暨論文集,國立中正大學。
    13. Cohen, Wesley M. & Levinthal, Daniel A. (1990),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35, pp.128-152.
    14. Corsten Hans, (1987) “Technilogy Transfer From University To SMS Enterprises,” Technology, June, pp.57-68
    15. Cote, Lawrence S. & Cote Mary K. (1993), “Economic Development Activity among Land-Grant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Vol.64, Issue1, Jan.-Feb, pp.55-73.
    16. Dalton, D. & Kesner I. (1985),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s Antecedent of inside/Outside Chief Executive Succession:An empirical assess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8, pp.749-762.
    17. Delbecq, A. L., & P. K. Mills (1985), “Managerial practices that echance innovation,”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4(1), pp.24-34.
    18. Donald, H. (1992), “Schools and business:a new partnership,”  Paris :OECD.
    19. Deutch, J. M. (1997), “Getting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 Right,” Technology Review, May/Jun 91,Vol.94, Issue 4, pp.65.
    20. Ekvall, G. (1983), “Climate, structure, and innovativeness of organizations.” Stockholm: The Swedish council for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1. Elsevier, (1989), “Motivations and Obstacles TO R&D Cooperation,” Technovation , 9, pp. 161-168.
    22. Geisler, E., Furino, A. & Kiresuk, T. J. (1991), “Toward a Conceptual Model of Cooperative Research: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and Success in University-Industry Alliances,”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V.38, No.2, pp. 136-145.
    39. Sen, Falguni Rubenstein, A. (1989), “External Technology and In- House R & D`s Facilitative Rol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V. 6
    23. Geisler, E., & Rubenstein, A. (1989),“University- Industry Relations: A Review of Major Issues, in Albert Link & Gregory Tassey (eds),” Cooperative Research & Development, Kluwa Academic Publishers
    24. Gilbert, M. & Gordey-Hays, M. (1996),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chnovation, 16 (6), pp.301-312.
    25. Gladstein, D. L. (1984), “Group in Context: a model of task group effectiveness.”
    26. Harryson, Sigvald (1998),“Japanes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Edward Elgar Publishing , Inc.
    27. Inghan, M. & Mothe, C. (1998), “How to Learn in R&D partnerships?” R&D Management, 28, pp. 249-261.
    28. Kanter, Rosabeth M. (1983), “Innovation-the only hope for time ahead?” Sloan Managemen Review, 25 (4) , pp. 51-55.
    29. Kim, Youngbae, Min, Byungwook & Cha, Jongseok (1999), “The roles of R & D team leaders in Korea: a contingent approach,” R&D Management, Vol.29, No. 2, pp. 153-165.
    30. Larson C. E. & LaFasto, F. M. J. (1989), “Teamwork: What must go right, what can go wrong.” California: Sage Pub.
    31. Leonard-Barton, Dorothy. (1995), “Wellsprings of Knowledge: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32. Lois, Peters & Fusfeld, H. (1982),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Relationship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S.A.
    40. Smith, K. (1995), “Interactions in Knowledge System: Foundations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Empirical Methods,” STI Review, No.16, pp. 69-102.
    33. Mumford, M. D., & Simonton, D. K. (1997), “Creativity in the Workplace: People, Problems, and Structures,”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1(1), pp.1-6.
    34. Nonaka, I. and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5. OECD (1999), “Managing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aris.
    36. Quick, T. L. (1992), “Successful Team Building, 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37. Ruth, S. K. (1996). “Successful business alliance,” Classroom Strategies: The Methodology of Business Education, 34, pp. 10-23.
    38. Santoro, M. D. (2000), “Success Breeds Success: The Linkage between Relationship Intensity and Tangible Outcomes in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Venture, ” 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11(2), pp. 255.
    41. Teece, D. J., & Pisano, G. (1994),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s: an introduction,”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3, pp. 537-556.
    42. Teece, D. J., Pisano, G., & Shuen, A. (1997),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8, pp. 509-533.
    43. Teece DJ. (1996), “Firm organiz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31, pp. 193-224.
    44. Tesluk,P. E., Farr, J. L., & Klein, S.R. (1997), “Influence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climate on individual creative.”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1(1), pp. 27-41.
    45. Van Dierdonck, R. & Debackere, K. (1989), “The impact of the student teaching experi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5(6), pp. 28-36.
    46. Timpaue, M., (1983), “Private sector. Initiatives in Education,” NASSP, pp. 29-32.
    47. Tripsas, M., (1997), “Surviving Radical Technological Change Through Dynamic Capability: Evidence from the Typesetter Industry,”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Vol. 6, No. 3, pp. 341-377.
    48. Tushman, M. L., & Anderson, P. (1986), “Technological disontinuities and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31, pp.439-65.
    11. 吳豐祥(2000),「產學合作創新與其相關政策之探討,專題:科技發展政策報導」,國科會科資中心電子期刊,SR8901期。
    49. Vedovello, C., (1998), “Firm’s R&D Activity and Intensity and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Partnership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58(3), pp. 215-226.
    參、 參考網站
    1. 政大科管所李仁芳教授個人網頁:http://tim.nccu.edu.tw/jflee/
    2. 交通大學研究發展處網頁:http://rdweb.adm.nctu.edu.tw/
    3. 清華大學研究發展處網頁:http://my.nthu.edu.tw/%7Erd/
    4. 台灣科技大學研發處網頁:http://www.ntust.edu.tw/~cooper/91new/ad_a04.htm
    5. 台灣科技大學技術移轉中心:http://www.ntust.edu.tw/~ott/
    6. 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袁賢銘教授網頁:http://www.cis.nctu.edu.tw/index.html
    7. 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學系資訊媒體實驗室網頁:http://vision.cn.nctu.edu.tw/WWW/
    8. 清華大學資訊科學系張智星教授網頁:http://neural.cs.nthu.edu.tw/jang/
    12. 吳豐祥(2002),「突破性創新點子與創業過程之市場分析初探─以液晶顯示器為例」。
    9. 成功不必在我---MATLAB大師張智星專訪,四方書網:http://www.4book.com.tw/People/PeopleInterview.hi?SSN=1013
    10. 台灣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謝冠群教授,電子電力實驗室:http://140.118.202.19/
    11. 清蔚科技公司網站:http://www.supermbox.com.tw/
    12. 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網站:http://www.ceci.org.tw
    13. 以柔資訊公司網站:http://www.sunplus.com.tw
    14. 亞力電機公司網站:http://www.allis.com.tw/
    13. 吳榕峰(1986),「制定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法之研究」,師大碩士論文。
    14. 朱重聖(1985),「如何擴大大學合作的範圍並發揮服務精神」,中國大學教育的展望,淡江大學教育研究中心,pp. 175-185。
    15. 江秀聰(1984),「在我國行政機關研究發展單位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李仁芳、花櫻芬(1997),「技術知識類型與知識交流網路模型」,科技管理學刊,第二卷第一期,pp. 75-121。
    17. 李仁芳(1998),「合作研發與國家創新系統」,科技發展政策報導,科學技術資料中心,第13卷,第2期。
    18. 李仁芳(1998),「產學研合作創新與國家競爭力」,台北:國科會報告。
    19. 李仁芳、賴建男與賴威龍(1997),「台灣IC 設計業中技術知識特質與組織動態能耐之研究」,1997 年科技管理研討會。
    20. 李秋緯(2003),「我國產學合作的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宋忠霖(2001),「產學合作設計專案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
    22. 林郁曄(2001),「大學與社會的新契約─產學關係的制度變遷」,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林海清(1991),「影響工職教師支援企業界研究發展關鍵因素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林清和(1994),「產學合作之特色」,技職雙月刊,第23期,pp. 32-35。
    25. 許文秀、張保隆(2000年6月),「中小企業創新模式之探討─產學合作計畫案例分析」,科技管理學刊第五卷第一期,pp. 167-187。
    26. 許文秀(2001),「以產學夥伴關係建立台灣產業創新模式之研究」,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27. 許月媖(1998),「台灣精密機械業產品創新與組織知識流通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8. 康自立(1995),「大學與產業界的合作」,1995大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大學自主與社會責任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29. 康自立(1998),「加強企業與科技院校產學合作之研究」。
    30. 徐作聖(1999),「全球化科技政策與企業經營」,台北市:華泰。
    31. 徐千惠(2003),「大學實驗室特性、組織平台與情境及知識創造--以OLED材料合成相關實驗室為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徐健銘(2003),「高科技中小企業產品創新與知識管理之研究」,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3. 曾立欣(2003),「大學實驗室的人力資源管理與知識創造-以學術卓越與工業創新的IC設計實驗室為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4. 陳碧章(2003),「跨組織合作研發實證研究─以科專計畫汽車共用引擎開發為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35. 陳淑敏(2001),「大陸地區大學與企業合作之研究─以南京大學為例」,台大三民主義研究所大陸研究組碩士論文。
    36. 陳立昕(1998),「智價經濟時代的智慧財產權管理-科技業產學研合作之研究」,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7. 黃敏如(1999),「台灣研發體系之探討─產學研合作知識擴散現況之研究」,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8. 黃雅鳳(1997),「丟掉包袱迎接新氣象:田振榮教授談企業參與教育改革」,師友,pp. 9-12。
    39. 葉怡君(2001),「影響我國商業技職院校與企業合作夥伴關係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40. 曾銘深(1999),「OECD國家推動產學合作之作法」,經濟情勢暨評論,第五卷第三期。
    41. 曾鑫城(1990),「影響大學與民間企業技術合作績效關鍵因素之研究」,政大碩士論文。
    42. 郭楊鶱(200),「中國大陸科技產業與高等院校互動關係之研究--以位於上海、南京、合肥、西安的大學為例」,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43. 楊俊雄(1994),「團隊特性與組織變革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44. 楊益昇(2002),「加拿大合作研發機制初探(兼論我國相關政策措施)(上)」,科技法律透析,pp. 16-27。
    45. 趙其文(2001),「人事行政學兼論現行考銓制度-二版」,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pp. 57-58。
    46. 趙其文(1995),「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視文化。
    47. 廖川億(1996,「研究發展團隊特性與創新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碩士論文。
    48. 廖志德(1991),「我國企業與政府及學術界合作進行研究發展之研究─以資訊電子業為例」,中山大學企研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9. 蔡明義(2003),「企業技術能力發展與產學合作關係之研究」,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0. 顏景澤(2002),「知識經濟時代國內外政府政策之檢視與探討─以知識管理觀點」,台大工業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1. 張賢榮(2000),「影響技專校院電機科系推動產學合作研究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2. 賴致行(2002),「影響不同人格特質教授參與產學合作意願之因素的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3. 賴威龍(1998),「組織知識流通之研究-以台灣資訊硬體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4. 劉錦龍(1983),「企業與學術研究機構如何結合從事研究發展」,全國工業總會報告。
    55. 秦自強(1986),「建教合作開發產品設計可行性研究」,教育部技職教育研討會論文集,pp. 1229-1441。
    56. 魏哲和(1999),「企業與大學教育」,大學教育改革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
    57. 戴曉霞(2000),「新世紀高等教育的展望:回顧與前瞻」,教育研究集刊,pp. 35-59。
    58. 蕭錫錡(1994),「我國工業教育建教合作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第19期,pp. 161-177。
    59. 蕭龍生(2000),「產學合作人才培育的角涉及定位」,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60期,pp. 12-14。
    60. 龔洪裕(2001),「影響中小企業以創業育成中心進行新產品開發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貳、 英文文獻
    1. Amabile, T. M., (1996), “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5), pp. 1159-1162.
    2. Amabile, T.M., (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 Behavior, 10, pp. 123-167.
    3. Amabile, T. M., & Gryskiewicz, S. S. (1989), “The creative environment scales: The work environment inventor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 pp. 231- 254.
    4. Bailyn, L. (1985), “Autonomy in the Industrial R&D Environmen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4:2, pp. 478-485.
    5. Bantel, K. A. & Jackson, S. E.(1989), “Top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s in banking:Do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op management make a differe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0 (Special Issue), pp. 107-124.
    6. Blake, R. R., Mouton J. S., Barnes L. B. & Greiner L. E. (1964), “Breakthrough in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ember- December, pp. 136.
    7. Blackman, C., & Segal, N. (1992), “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 Encyclopaedia of Higher Education, pp. 934-946.
    8. Bonora, E.A., & Revang,O. (1991), “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sustained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ety InterorganizationaI Conference, Toronto,Canada.
    9. Campion, M. A., Medsker, G. J., & Higgs, A. C. (1993), “Relations between work group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iveness: Implications for designing effective work groups,” Personnel Psychology, 46, pp.823-825.
    10. Carr, C. (1992), “Teampower: Lessons form America’s Top Companies on Putting Team-power to Work,” Englewood Cliffs, N. J. : Prentice Hall, Inc.
    11. Chee Meng Yap, Siaw Kiang Chou; Ingo Thybussek, Werner Gocht, & Vincenzo Pozzolo (2000), “Comparative practices of EU and ASEAN firms in technology-based interactions with universities,” 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Vol.14, No.1, IP Publishing Ltd.
    12. Alderfer Clayton P. (1972), “Existence, Relatedness, and Growth,” New York: a division of the Macmillan Company, pp. 9-21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
    90359018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359018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科技管理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1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