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1321/142230 (78%)
Visitors : 48415577      Online Users : 96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0421


    Title: 公私部門的早期市場接受者對於LED創新決策過程比較
    The comparison of LED innovative decision between the early market of public and private department
    Authors: 凌銜佑
    Contributors: 溫肇東
    凌銜佑
    Keywords: 創新擴散
    創新決策過程
    跨越鴻溝
    LED
    Date: 2007
    Issue Date: 2009-09-11 17:51:14 (UTC+8)
    Abstract: LED於最近數十年內之技術發展腳步驚人,且其應用領域也十分廣泛,近年內其在發光效率上更有重大的突破,因此早已被視為是21世界的光源了。台灣的LED產業目前的產量高居世界第一,而產值則為世界第二,在高科技產品的擴散當中早期市場的接受與否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唯有成功的跨越此「鴻溝」才能順利的擴散成功,而LED全面應用於交通號誌燈與筆記型電腦之背光源已是指日可待的事實,其背後的創新擴散軌跡是值得研究。因此,本研究希望能透過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公會、臺北市交工處、華碩、宏碁等四個台灣最早採用LED的的公私部門之創新決策過程,瞭解早期市場接受者在LED這項新科技被採用的決策過程為何。

    而根據文獻得知這兩種應用被執行的時間相差了大約十年之久,所以希望能瞭解為何這當中的時間相差如此之久,而當公私部門開始採用時,其創新擴散是否有不連續之地方,以及在整個創新決策過程當中,公私部門之間的異同為何。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1. 為何LED在應用於交通號誌燈與筆記型電腦背光源之時間點相差約十年之久?2. 在LED的創新擴散中是否有不連續的情況發生於技術狂熱者與高瞻遠矚者之間? 3. 公私部門的早期市場接受者在創新決策過程中各階段的異同為何?

    最後,本研究得到的結論為:1. 同一創新技術應用於不同產品或方向上時會受到技術的成熟度之差異而有採用時間的先後順序;此外,公部門的早期市場接受者較不在乎成本上的差異,只要創新在使用上符合其需求,自然可以透過募款或編列預算等方式開始執行,無私部門盈虧之壓力。2. 鴻溝不一定只存在高瞻遠矚者與早期大眾之間,台灣的LED交通號誌燈之技術狂熱者與高瞻遠矚者間存在著長達五年的裂口,且透過上層的統一執行可以縮短鴻溝的時間。 3. 整體來說,公部門比私部門更因為缺乏技術背景之人才,而使其在決策過程中遇到較多的問題與困難,然若單就同一類別的部門之技術狂熱者與高瞻遠矚者來相比的話,前者符合Moore所言之特性,技術狂熱者是一群較有遠景與熱情的使用單位,他們面對不確定性時擁有較大的勇氣去迎接挑戰。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LED簡介 5
    第二節 LED 交通號誌燈 10
    第三節 LED 背光源 14
    第四節 技術、產品生命週期與鴻溝 21
    第五節 創新決策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變數定義 3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9
    第四節 研究限制 40
    第四章 研究個案 41
    第一節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公會 41
    第二節 臺北市政府交通局交通管制工程處 50
    第三節 華碩電腦 61
    第四節 宏碁電腦 70
    第五章 個案分析與研究發現 78
    第一節 個案整理 78
    第二節 研究發現 80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3
    參考文獻 105
    Reference: 壹、中文資料
    一、網站
    1.LEDinside,http://www.ledinside.com/tw
    2.LED世界網,http://www.led1993.com/
    3.慶聲科技 - LED交通號誌可靠度試驗,http://www.kson.com.tw/chinese/study_19-1.htm
    4.慶聲科技 - LED專有名詞,http://www.kson.com.tw/chinese/study_19-2.htm
    5.經濟部能源局 – 能源報導,http://www.tier.org.tw/energymonthly/
    6.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htm
    7.ITIS智網 - ITIS智網,http://www.itis.org.tw/index.jsp
    8.聯合知識庫,http://udndata.com/library/
    9.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http://mic.iii.org.tw/intelligence/
    10.臺北市政府交通局,http://www.dot.taipei.gov.tw/newch/
    11.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http://www.sipa.gov.tw/
    12.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http://www.asip.org.tw/
    13.華碩官網,http://tw.asus.com/
    14.宏碁官網,http://www.acer.com.tw
    二、書籍
    1.Everett M. Rogers,唐錦超 議(2006),「創新的擴散」,台北:遠流出版
    2.Geoffrey A. Moore,陳正平 議(2000),「跨越鴻溝」,台北:臉譜文化出版
    3.Geoffrey A. Moore,陳正平 議(1996),「龍捲風暴」,台北:麥田出版
    4.Philip Kotler & Kevin Lane Keller,樓永堅、方世榮 議(2006),「行銷管理學」,台北:台灣培生教育出版
    5.財訊出版社編著(2006),「LED產業新版圖」,台北:財訊出版
    三、論文
    1.王美雅(2005),概念型創新的動態擴散過程 – 複雜理論觀點,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2.熊啟中(2000),「LED 交通號誌可行性與推行方式之初步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3.李立文(2007),應用於號誌燈之非對稱式發光二極體之設計與驗證,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吳宜真(2008),企業部落格社群經營與價值共創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盧靜琦(2004),擴散效應之研究:消費者採用程序觀點,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6.石憶茹(2001),個人數位助理(PDA)創新擴散模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尤淳永(2000),工業新產品行銷策略之研究-以良澔科技IXPE鞋墊材為例,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8.郭明輝(1993),工業品在產品導入市場後採行之行銷策略探討-以雷射印表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劉瑞華、黃應哲(2002),廠商學習與創新技術的使用,2002經濟部技術處學界非技術領域學術研討會
    四、其他
    1.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96年年報
    2.宏碁股份有限公司95年年報
    貳、英文資料
    一、網站
    1.LightEmittingDiodes.org
    http://www.ecse.rpi.edu/~schubert/Light-Emitting-Diodes-dot-org/
    二、Journals and Conference Proceedings
    1.Arch G Woodside; Wim G Biemans(2005),Modeling innovation, manufacturing, diffusion and adoption/rejection processes,The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2005,pp. 380
    2.Everett M Rogers(1976),New Product Adoption and Diffusion,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Mar 1976,pp. 290
    3.Gerald Silverberg; Giovanni Dosi; Luigi Orsenigo(1988),Innovation, Diversity and Diffusion: A Self-Organisation Model,The Economic Journal, Vol. 98, No. 393. (Dec., 1988), pp. 1032-1054.
    4.Rothwell, Roy(1992),Successful Industrial Innovation: Critical Factors for the 1990s,R & D Management. Oxford: Jul 1992, pg. 221, 19 pgs
    5.Rui Baptista(1999),The diffusion of process innovations: A selective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Feb 1999,pp.107
    6.Urban B Ozanne; Gilbert A Churchil Jr(1971),Five dimensions of the industrial adoption proces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Aug 1971,pp.322
    7.von Hippel, Eric (1988),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von Hippel, Eric (1994), "Determining User Needs for Novel Information-based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 Thomas J. Allen and Michael S. Scott Morton, e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orporation of 1990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von Hippel, Eric (1994),“‘Sticky Information’ and the Locus of Problem Solving: Implementation for Innovation,",Management Science, 40(4),pp.429-439.
    10.William H Redmond(2003),Innovation, diffus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Sep 2003,pp. 665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
    95359020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35902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科技管理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52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