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0525/141442 (78%)
造访人次 : 47064522      在线人数 : 95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479


    题名: 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從行動面變遷角度探討
    作者: 劉美香
    贡献者: 鄧中堅
    蔡東杰



    劉美香
    关键词: 歐安組織
    綜合性安全
    日期: 2003
    上传时间: 2009-09-14 10:38:32 (UTC+8)
    摘要: 一、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結構之研析,從1975年簽署赫爾辛基最後議定書,後續會議召開落實議定書決議,1989~ 990年東歐變革探討,研析1990年以後的高峰會議制度化歷程,參與國分類、財政分攤比例;政治性、行政性機構、國會代表大會與調停和仲裁法庭機構分析。
    二、歐安組織新安全概念行動之檢證,南斯拉夫地處巴爾幹半島中心,而巴爾幹半島位於歐、亞、非三大洲之間,是國際交通樞紐,歷年來列強互相爭奪的要地,早有「誰想控制歐洲,必先控制巴爾幹」之說。茲以波士尼亞、馬其頓、科索沃維和行動中檢證歐安組織之功能,歐安組織在協助參與國建立民主制度、強化衝突預防功能有顯著成效。
    三、從新安全概念之研析,探討聯合國的維和行動演變過程及歐安組織維持和平及長期任務團派駐之功效,及目前遭遇的困境及問題。
    四、歐安組織歷經十餘年發展,由頗獲眾望的論壇式安全會議,成為一個專責衝突預防、危機處理和衝突後重建的安全組織,處理非軍事性安全問題。後冷戰時代的安全概念並非只有涵蓋軍事層面,它已經擴及到民主、人道、經濟、環境等各面向。與北約或歐盟相比,歐安組織的確欠缺強大的軍事或經濟能力,但它的合作性安全概念,以及逐漸累積之衝突預防與衝突後重建的經驗與能力,卻是北約和歐盟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參考文獻: 一、書籍資料
    (一) 中文書籍
    丘宏達(1994),《聯合國研究》(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朱建民(1977),《國際組織新論》(台北:正中書局)。
    米哈伊洛•塞諾布恩雅(Mihailo Crnobrnja),許綬南譯(1999),《南斯拉夫分裂大戲》(台北:麥田出版社)。
    維爾弗里德.洛特(Wilfired Loth)著,朱章才譯(2000),《和解與裁減軍備:一九七五年八月一日赫爾辛基》(台北:麥田出版社)。
    李登科等編著(1996),《國際政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用書)。
    克萊恩著•鈕先鍾譯(1976),《世界各國國力評估》(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李鐵城主編(1993),《聯合國的歷程》(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周世雄(1994),《國際體系與區域安全協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周世雄(2000),《國際體系─權力與制度》(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O’ Shea, Brendan. “The Future of 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Peacekeeping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pril-September 2001): 17~18.
    Van Well, Günther, “Belgrad 1977”, Europa-Archiv, Folge 18/1977, pp.577-585.
    Van Well, Günther, “Belgrad 1977” , Europa Archiv, Folge 18/1977, pp.577-585.
    (三) 官方出版品
    Kappen, Franklin Van. “Standby Arrangement System: Enhancing Rapid Deployment Capacity.” UN Chronicle(No. 1, 1997): 13~14.
    林宕哲(1997),《聯合國維持和平作業與部隊》,收錄《聯合國與歐美國家論文集》,宋燕輝、焦興鎧主編(台北:中央研究歐美研究所)。
    杭亭頓(Samuel P.Huntington),黃裕美譯(2000),《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重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周煦(1993),《聯合國與國際政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吳萬寶(2000),《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萬寶(2003),《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導論與基本文件》(台北:韋伯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胡凡、呂彬、張暉、李景龍編(1999),《兔鷹之爭》(北京:專利文獻出版社)。
    政治作戰學校譯(1994),《低調衝突之軍事作戰》(台北:政治作戰學校)。
    胡組慶(2000),《後冷戰時期的東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約瑟夫•奈伊(Joseph S.Nye Jr.),蔡東杰譯,《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台北:左岸文化)。
    郝時遠(1999),《帝國霸權與巴爾幹》(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孫雲(1999),《世紀末的熱戰─聚焦科索沃》(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
    麥寇爾•依格納泰夫(Michale Ignatieff)(2001),《虛擬戰爭:從科索沃談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
    裘兆琳(2001),《後冷戰時期美國海外出兵案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
    鄒念組(1996),《聯合國與國際和平:第二代維持和平行動》(台北:時英出版社)。
    鄧中堅等編著(2003),《政治溝通與談判技巧:聯合國與國際衝突》(台北:國立空中大學用書)。
    趙明義(1998),《國際政治論叢》(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軍寧(1992),《權力現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二) 中文期刊
    王曾才(1999/5),〈巴爾幹火藥庫探源〉,《歷史月刊》,第136期,頁30-35。
    李鐵城(1996/11)〈世紀之交聯合國面臨的挑戰〉,《國際政治》,1996年第11期,頁67-72。
    周煦(2000/10),〈聯合國集體安全與維持和平之演變〉,《淡江人文社會學刊五十週年校慶特刊》,頁143-191。
    周煦(1995/11),〈美國的波士尼亞政策(上)〉,《美歐月刊》,第10卷第11期,頁4-17。
    周煦(1995/12),〈美國的波士尼亞政策(下)〉,《美歐月刊》,第10卷第12期,頁33-57。
    林碧炤(1994),〈論集體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3卷第8期,頁3-4。
    林碧炤(1996),〈國際衝突的研究途徑與處理方法〉,《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3期,頁23。
    洪茂雄(1993/7),〈美國對前南斯拉夫內戰的態度〉,《美國月刊》,第8卷第7期,頁106-120。
    胡祖慶(1998/7),〈科索伏民族主義問題解析〉,《東海學報》,第39卷,頁21-28。
    科菲•安南(2000/12),〈聯合國秘書長千禧年報告摘要〉,《國際政治》,2000年第12期,頁55-57。
    曹異美(1995/6),〈美國新維持和平政策對聯合國的影響〉,《美歐月刊》,第10卷第6期,頁31-43。
    湯紹成(1994/4),〈南斯拉夫的分裂與民族問題〉,《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4期,頁97-107。
    湯紹成(2000/1),〈後冷戰時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角色與功能的轉變〉,《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1期,頁67-77。
    湯紹成(2001/3-4),〈當前科索夫的問題與困境〉,《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2期,頁83-94。
    歐陽承新(1999/5),〈南斯拉夫民族衝突地歷史背景〉,《歷史月刊》,第136期,頁43-50。
    劉照恩(1994/3),〈聯合國在前南斯拉夫的維和行動〉,《國際問題與研究》,1994年第3期,頁49-53。
    盧業中(2001),〈主要國際關係理論中新現象主義、新自由制度主義與建構主義之比較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9卷第2期,頁26-2。
    薛晨(1996/11),〈美國同加利衝突的由來〉,《國際政治》,1996年第11期,頁75-77。
    戴萬欽(2000/10),〈聯合國邁入二十一世紀─維持世界和平之挑戰與機會〉,《淡江人文社會學刊五十週年校慶特刊》,頁193-234。
    蘇武(1999/5),〈從南斯拉夫歷史恩怨談科索沃危機〉,《歷史月刊》,第136期,頁60-67。
    (三)博碩士論文
    陳紫財(2001/5)〈後冷戰時期美國海外出兵準則檢證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俊富(1997/6)〈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中文報紙
    《自由日報》(台北)
    《聯合報》(台北)
    (五)網際網路專文
    〈歐盟允諾資助巴爾幹重建〉,
    http://www.news.bbs.co.uk/hi/chinese/news/newsid/695000/6954522.stm/2000.3.30.
    魏鏞,〈美國全球戰略思維新趨勢〉,
    http://www.ccit.edu.tw/~g880401/military/00-01/usastrategy.htm
    二、外文
    (一) 書籍
    Goldstein Joshua 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4th ed. New York: Priscilla Mcgreehan, 2001
    Heraclides, Alexis, Helsinki- II and its Aftermath. London and New York: Pinter Publishers, 1993.
    Hippel, Karin von. Democracy by Force: US Mility Intervention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Independent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Kosovo, The Kosovo Report : Conflict、International、Response、Lessons Learn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Institut für Friedensforschung und sicherheitspolitik an der Universität Hamburg(editor), OSZE-Jahrbuch 1995. Baden-baden: Nomos, 1995.
    Institut für Friedensforschung und Sicherheitspolitik an der Universität Hamburg(edited), OSZE-Jahrbuch 1995. Baden-Baden : Nomos Verlagsgesellschaft, 1995.
    Lutz, Dieter S. and Kurt P. Tudyka(editor), Perspektiven und Defizite der OSZE. Baden-Baden : Nomos Verlagsgesellschaft, 1999/2000.
    Mastny, Vojtech, The Helsinki Process and the Reintegration of Europe 1986-1991.Analysis and Documentation. New York-Prague:Institute for East-West Security Studies, 1992.
    Mastny, Vojtech, The Helsinki Process and the Reintegration of Europe 1986-1991. Analysis and Documentation. New-York-Prague: Institute for East-West Security Studies, 1992.
    McFarlane, Bruce. Yugoslavia: Politics, Ecomiccs and Society. London: Pinter Publishers Limited, 1998.
    Peters, Ingo(editor), New Security Challenges: The Adaptation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6.
    Remington, Robin Alison. “Yugoslavia,” in Communism in Eastern Europe, eds. Teresa Rakowska-Harmstone and Andrew Gyorg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9.
    Schlotter, Peter, Die KSZE im Ost-West-Konflikt – Wirkung einer internationalen Insitutition. Frankfurt am Main/New York: Campus Verlag, 1999.
    Schlotter, Peter, Nobert Ropers and Berhold Meyer, Die neue KSZE. Opladen: Leske+Budrich, 1994.
    Schlotter, Peter, Ropers, Norbert and Meyer, Berthold, Die neue KSZE. Opladen: Leske+Budrich, 1994.
    Seidelmann, Reimund, Der KSZE-Prozeβ-Perspektiven und Probleme für die Verfriedlichung der europäischen Staatenordnung. Bonn: Stiftung Entwicklung und Frieden, 1989.
    Tudyka, Kurt P.,Das OSZE Handbuch. Opladen: Leske+Budrich, 2002.
    Tudyka, Kurt P., Das OSZE Handbuch. Opladen: Leske + Budrich, 1997.
    Von Bredow, Wilfried, Der KSZE- Prozeβ. Darmstadt: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1992.
    (二) 期刊
    Blech, Klaus, “Die KSZE als Schritt im Entspannungsprozeβ”, Europa-Archiv, Folge 22/1975, pp.681-692.
    Bowker, Mike and Williams, Phil, “Helsinki and West-European Security”, International Affairs(England), 4/1985, pp.608-618.
    Coulon, Jocelyn. “The Blue Helmets.” Peacekeeping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January/February 1995): 16.
    Dihel, Paul F.. “International Peacekeeping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42(February 1998): 33~35.
    Dihel, Paul F.. “Peacekeeping and the Quest for Peace.”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ume 3 1998): 485~507.
    Gasteyger, Curt, “Europa zwischen Helsinki und Belgrad”, Europa-Archiv, Folge 1/1977, pp.1-8.
    Genscher, Hans-Dietrich, “Kooperative Struktur der Sicherheit – eine Perspektive für die Friedensordnung in Euorpa”, Vierteljahresschrift für sicherheit und Frieden, Heft 3/1989.
    Ghali, Boutros Boutros. “UN peace-keeping in a new era: a new chance for peace.” The World Today(April 1993): 66~69
    Goulding, Marrack. “The evolution of 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International Affairs 69(1993): 451~464.
    Hassner, Pierre, “Europe beyond Partition and unity: disintegration or reconstituti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66, 3(1990).
    Lehne, Stefan, “Vom Prozeβ zur Institutionen – Zur aktuelle Debatte über die Weite- rentwicklung des KSZE-Prozesses”, Europa Archiv, Folge 16? 1990,pp.499-506.
    Mackinlay, John and Chopra, Jarat. “Second Generation Multination Operations.”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Summer 1992): 113~131.
    Mackinlay, John. “Mission Failure.” The World Today(November 2000): 9~11.
    Moreno, Rafael, and Juan Jose Vega. “Lessons from Somalia.” Peacekeeping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ay/June 1994): 12~13.
    Mate, Leo,“Europa nach der KSZE”, Europa-Archiv, Folge 11/1976, pp.362-365.
    Mate, Leo, “Europa nach der KSZE”, Europa Archiv, Folge 11/1976,pp.362-365.
    Ropers, Norbert and Schlotter, Peter, “Die Institutionalisierung des KSZE-Prozesses”, Aus Politik und Zeitgeschichte, B 37/1985, pp.16-2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1922015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2015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261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