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8074288      Online Users : 100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163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630


    Title: 協商過程中被告陳述之效力-以刑事訴訟法第四百五十五條之七規定為中心
    Authors: 葛百鈴
    Contributors: 何賴傑
    葛百鈴
    Keywords: 認罪
    被告陳述
    協商
    彈劾
    有罪答辯
    證據使用禁止
    Date: 2006
    Issue Date: 2009-09-14 11:10:32 (UTC+8)
    Abstract: 本文之所以選擇協商過程中被告陳述之效力為研究對象,乃因協商程序起源於美國法,而為當事人進行主義下之產物,其中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四百五十五條之七規定,立法理由指出基於鼓勵被告認罪協商,故參照美國聯邦刑事訴訟規則第十一條(e)(6)及聯邦證據規則第四百十條規定而制訂,然美國法上開規定內容及適用範圍為何?國內文獻幾無人予以介紹,故引起本文研究之興趣,想進一步瞭解美國實務上檢察官要求被告拋棄上述權利,其方式及適用範圍為何?有無值得我國將來修法參考之處?

    因刑事訴訟法第四百五十五條之七規定乃係參考美國聯邦刑事訴訟規則第十一條(e)(6)及聯邦證據規則第四百十條規定而立法,因此有必要先瞭解美國協商程序之規定。故本文第二章先就美國認罪協商制度,作一簡單介紹,並對其運作有一基本之認識。次再於第三章針對美國法上被告如與檢察官未達成認罪協議時,於認罪協商過程中被告陳述之效力及美國實務上所發展出之棄權制度為介紹。

    再者,協商程序立法迄今已二年有餘,協商程序依現行法規定如何解釋適用?有無缺失或立法不足之處,本文均將於第四章中予以討論,並嘗試提出本文之見解。

    此外,本文特別將現行刑事訴訟法第四百五十五條之七規定,法院未為協商判決者被告或其代理人、辯護人於協商過程中之之陳述,不得於本案或其他案件作為認定被告或其他共犯不利之證據,單獨列為第五章加以討論。嘗試從解釋論觀點,探討刑事訴訟法第四百五十五條之七規定於我國法解釋適用上有何疑義?

    第六章部分,則因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四百五十五條之七規定,立法理由指出乃係參考美國聯邦刑事訴訟規則第十一條(e)(6)及聯邦證據規則第四百十條規定,再者,美國實務上尚發展出檢察官得於進行認罪協商前要求被告拋棄美國聯邦刑事訴訟規則第十一條(e)(6)及聯邦證據規則第四百十條規定之權利,上開美國法上之規定與我國法制上有何不同?有無值得參考之處,本文將於第六章中從比較法之觀點加以討論。

    第七章部分嘗試對我國法第四百五十五條之七規定提出若干修法建議。第八章則為本文之結論,希望藉此研究結果能帶給將來立法者或司法實務工作者於修法或解決刑事訴訟法第四百五十五條之七規定個案糾紛上有所啟發或幫助。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美國法之認罪協商程序 4
    第一節 美國有罪答辯之起源 4
    第二節 美國法之認罪協商程序 5
    第一項 認罪協商之意義 5
    第二項 認罪協商之種類 5
    第一目 量刑協商 6
    第二目 控訴協商 6
    第三目 罪狀協商 6
    第三項 被告答辯有罪或不抗辯之協商程序 7
    第一目 認罪協商之時機 8
    第二目 訊問被告及權利告知 8
    第三目 確認事實基礎 10
    第四目 協商期間被告之權利 10
    第五目 法官不參與協商程序 12
    第六目 協商過程記明筆錄 14
    第四項 有罪答辯與認罪協商 15
    第五項 被告答辯無罪 15
    第三節 認罪協商之效力與救濟 16
    第一項 認罪協商之效力 16
    第一目 對被告之效力 16
    第二目 對檢察官之效力 17
    第三目 對法院之效力 18
    第二項 認罪協商之救濟程序 19
    第一目 檢察官之救濟程序 19
    第二目 被告之救濟程序 20
    第三章 美國法認罪協商過程被告陳述之效力及棄權制度 24
    第一節 協商過程中被告陳述之效力 24
    第一項 美國聯邦刑事訴訟規則第十一條(f)規定及立法沿革 24
    第二項 美國聯邦證據規則第四百十條規定 25
    第一目 美國聯邦證據規則第四百十條條文及立法沿革 25
    第二目 適用範圍 27
    第三目 不適用之情形 29
    第二節 美國實務上之特殊棄權制度 31
    第一項 從United States v. Mezzanatto一案談起 32
    第二項 United States v. Mezzanatto案後美國法院間之見解 34
    第一目 深思熟慮且自願地拋棄 34
    第二目 彈劾被告證詞或反駁被告防禦目的或作為檢察官起訴證據下使用 37
    第三目 不能作為檢察官起訴證據目的下使用 41
    第四目 小結 42
    第三項 美國學界對於棄權制度之見解 43
    第一目 僅限於彈劾被告證詞目的下使用 43
    第二目 可於彈劾被告證詞或反駁被告防禦目的下使用 44
    第三目 完全否定被告棄權之效力 46
    第四目 其他見解 47
    第五目 小結 48
    第四項 美國其他棄權制度之介紹 48
    第四章 我國協商程序 50
    第一節 協商程序之立法背景 50
    第二節 協商程序之進行 52
    第一項 協商程序之意義 52
    第二項 協商程序時機及適用案件範圍 52
    第一目 得聲請協商之時機 52
    第二目 得聲請協商之案件 55
    第三項 協商程序之啟動要件 57
    第一目 檢察官提出聲請進行協商 57
    第二目 徵詢被害人之意見 58
    第三目 經法官同意 59
    第四目 法官不得參與協商程序 61
    第五目 當事人雙方合意 63
    第六目 被告認罪 64
    第七目 檢察官聲請協商判決 65
    第四項 協商程序被告之權利 65
    第一目 訊問被告及權利告知 65
    第二目 受律師協助之權利 66
    第三目 撤銷協商合意 68
    第五項 協商合意之內容 69
    第一目 量刑協商 70
    第二目 負擔協商 71
    第三目 事實可否協商 71
    第四目 程序可否協商 71
    第三節 協商聲請之撤回 72
    第四節 協商合意之拘束力 74
    第一項 對被告之效力 74
    第二項 對檢察官之效力 75
    第三項 對法院之效力 75
    第五章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四百五十五條之七規定 77
    第一節 立法過程 77
    第一項 司法院九十一年版 77
    第二項 司法院九十二年版 79
    第三項 民間版條文 80
    第四項 立法過程之爭議 81
    第二節 民間版立法理由之檢討 82
    第三節 本條規定之成立要件 85
    第一項 適用時期 85
    第一目 協商過程之意義 85
    第二目 有無包括依刑事訴訟法第四百五十五條之三條第一項規定,被告向法官之陳述? 87
    第三目 有無包括偵查中協商? 88
    第二項 適用對象範圍 89
    第一目 被告之陳述 89
    第二目 辯護人之陳述 91
    第三目 被告代理人之陳述 92
    第四目 輔佐人之陳述? 92
    第三項 協商過程中之「陳述」意義 93
    第一目 犯罪事實之陳述 94
    第二目 量刑與負擔協商之陳述 94
    第三目 證據能力之陳述? 95
    第四目 程序事項之陳述? 96
    第五目 小結 97
    第四項 法院未為協商判決 97
    第一目 法院未為協商判決之情形 97
    第二目 法院未為協商判決情形之檢討 100
    第四節 本條規定之法律效果 102
    第一項 基本類型 103
    第一目 不得於本案作為不利本案被告之證據使用 103
    第二目 不得於他案作為不利本案被告之證據使用 103
    第三目 不得於本案作為不利其他共犯之證據使用 104
    第四目 不得於他案作為不利其他共犯之證據使用 104
    第二項 法定證據使用禁止之創設 105
    第一目 法定證據使用禁止 105
    第二目 非任意性自白之繼續效力 110
    第三目 毒樹果實原則或證據使用禁止之放射效力 111
    第四目 得否作為彈劾證據使用 116
    第三項 違背本條規定之法律效果 117
    第六章 美國法制上之比較觀察 118
    第一節 我國與美國協商制度之比較 118
    第一項 適用範圍上之差異 118
    第二項 體系設計上之差異 119
    第三項 程序上之要件差異 119
    第四項 協商效力上之差異 119
    第二節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四百五十五條之七與美國聯邦證據規則第四百十條之比較 119
    第一項 制度上不同導致適用範圍不同 120
    第二項 我國法無例外規定 120
    第三項 法律效果範圍不同 121
    第四項 被告協商之主觀意願 122
    第三節 引進美國棄權制度可行性思考 123
    第一項 減少案件處理之負擔 123
    第二項 被告防禦權可否捨棄? 124
    第三項 人民法感情之接受度? 125
    第四項 棄權制度僅能於特定目的下使用 126
    第七章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四百五十五條之七規定之修法建議 128
    第一節 第六種法定證據方法—被告辯護人之陳述? 128
    第二節 協商過程應否記明筆錄及錄音? 130
    第一項 協商過程應記明筆錄 130
    第二項 協商過程應錄音 131
    第三節 排除效力之限縮 132
    第一項 對被告之效力應僅限於不得於本案作為不利本案被告之證據使用 132
    第二項 不應包括對其他共犯於本案或他案之效力 133
    第八章 結論 138
    "
    Reference: 一、 中文文獻—期刊文章
    1.「認罪協商制度之立法檢討」座談會議題討論,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0期,2003年9月。
    2.丹尼爾傅特教授演講報告,美國如何處理刑事司法負荷問題,法學叢刊,第178期,2000年4月。
    3.王文,認罪協商與有罪答辯制度之探究--評析我國刑事訴訟法新增之認罪協商制度,刑事法雜誌,第42卷第5期,1998年10月。
    4.王兆鵬,共犯之陳述-以美國法為借鏡,法學叢刊第186期,2002年4月。
    5.王兆鵬,共犯與共同被告之陳述,月旦法學教室,第3期,2003年1月。
    6.王兆鵬,論刑事訴訟新增訂之協商程序(上),司法周刊1181期,2004年4月22日。
    7.王兆鵬,論刑事訴訟新增訂之協商程序(中),司法周刊1182期,2004年4月29日。
    8.王兆鵬,論刑事訴訟新增訂之協商程序(下),司法周刊1183期,2004年5月6日。
    9.朱建男,認罪協商制度(上),司法周刊,第852期,1997年11月12日。
    10.朱建男,認罪協商制度(下),司法周刊,第853期,1997年11月19日。
    23.United States v. Krilich, 159 F. 3d 1020 (7th Cir 1998).
    24.United States v. Kriz, 586 F. 2d 1178 (CA8 Minn,1978).
    25.United States v. Lewis, 117 F. 3d 980 (7th Cir 1997).
    26.United States v. Mezzanatto, 513 U.S. 196 (1995).
    27.United States v. Moore, 463 F. Supp. 1266 (SD NY,1979).
    28.United States v. Pantohan, 602 F. 2d 855 (CA9 Hawaii,1979).
    29.United States v. Prince, 533 F. 2d 205 (CA5 Fla,1976).
    30.United States v. Rebbe, 314 F. 3d 402 (9th Cir.(Cal.) Dec 24, 2002).
    31.United States v. Robertson, 582 F. 2d 1356 (CA5 Tex,1978).
    32.United States v. Sitton, 968 F. 2d 947 (9th Cir. 1992).
    36.United States v. Young, 73 F. Supp. 2d 1014 (N.D.Iowa Oct 29, 1999).
    33.United States v. Stirling, 571 F. 2d 708 (CA2 NY,1978).
    34.United States v. Testa, 33 F. 3d 747 (CA7 Ill, 1994).
    35.United States v. Velez, 354 F. 3d 190 (2nd Cir.(N.Y.) Jan 13, 2004).
    37.United States. v. Johnson, 89 F. 3d 778 (11th Cir. 1996).
    38.United States. v. Torres, 999 F. 2d 376 (9th Cir. 1993).
    39.United States. v. Washington, 109 F. 3d 459 (8th Cir. 1997).
    40.Bibas, Stephanos, Harmonizing Substantive-Criminal-Law Values And Criminal Procedure: The Case Of Alford And Nolo Contendere Pleas, 88 Cornell L. Rev.1361 (2003), http://international.westlaw.com/welcome/WorldJournals/.
    41.Blank, Daniel P., Plea Bargain Waivers Reconsidered: A Legal Pragmatists Guide To Loss Abandonment And Alienation, Fordham L.Rev 2011 (2000), http://international.westlaw.com/welcome/WestlawInternational/.
    42.Louis, Pamela Bennett, United States v. Mezzanatto: An Unheeded Plea To Keep The Exclusionary Provisions Of Federal Rule Of Evidence 410 And Federal Rule Of Criminal Procedure 11(E)(6) Intact, Pace. L. Rev. 231 (1996), http://international.westlaw.com/welcome/WestlawInternational/.
    43.Mnookin, Jennifer L., Uncertain Bargains: The Rise Of Plea Bargaining In America, 57 Stan. L. Rev. 1721 (2005), http://international.westlaw.com/welcome/WorldJournals/.
    44.Naftalis, Benjamin A., "Queen For a Day" Agreements And The Proper Scope Permissible Waiver Of The Federal Plea-Statement Rules, Columbia Journal of Law and Social Problems (2003), http://international.westlaw.com/welcome/WestlawInternational/.
    45.Robison, Adam, Waiver of Plea Agreement Statements: A Glimmer of Hope to Limit Plea Statement Usage to Impeachment, 46 S. Tex. L. Rev. 661 (2005), http://international.westlaw.com/welcome/WestlawInternational/.
    11.何賴傑,九十二年二月十九日司法院「訂定協商制度」會議記錄,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0期,2003年9月。
    46.Shields, Marjorie A, Prohibition Of Federal Judge`s Participation In Plea Bargaining Negotiations Under Rule 11(E) Of Federal Rules Of Criminal Procedure, 161 A.L.R. Fed. 537, http://international.westlaw.com/welcome/WorldJournals/ .
    47.Sit, Po Yin, Double Jeopardy, Due Process, and the Breach Of Plea Agreements, 87 Colum. L. Rev. 142 (1987), http://international.westlaw.com/welcome/WorldJournals/.
    48.When Is Statement Of Accused Made In Connection With Plea Bargain Negotiations So As To Render Statement Inadmissible Under Rule 11(e)(6) Of the Federal Rules Of Criminal Procedure, 60 A.L.R. Fed. 854, http://international.westlaw.com/welcome/WestlawInternational/.
    12.何賴傑,共犯不利其他共犯之陳述與共同被告地位,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5期,2004年2月。
    13.何賴傑,從拘束力觀點論協商程序,月旦法學雜誌,第118期,2005年3月。
    14.余振華,我國新增量行協商程序運用之芻議,法學講座,第28期,2004年7月。
    15.吳巡龍,我國宜否擴大採用認罪協商制度以減輕司法負荷,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0期,2003年9月。
    16.吳巡龍,我國協商程序實務問題的探討,月旦法學教室,第22期,2004年8月。
    17.呂潮澤,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之效力及其可能影響,法令月刊,55卷第9期,2004年9月。
    18.林開任,美、加實施認罪協商制度之概況及其利弊得失(上),司法周刊,第953期,1999年11月3日。
    19.林開任,美、加實施認罪協商制度之概況及其利弊得失(下),司法周刊,第954期,1999年11月10日。
    20.林鈺雄,德國證據禁止論之發展與特色,律師雜誌第232期,1999年1月。
    21.林鈺雄,協商程序與審判及證據原則(上),月旦法學教室,第25期,2004年11月。
    22.林鈺雄,協商程序與審判及證據原則(下),月旦法學教室,第26期,2004年12月。
    23.林鈺雄,共犯證人與對質詰問-從歐洲人權法院裁判看我國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之後續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119期,2005年4月。
    24.林麗瑩,有關協商程序的幾點看法,法學講座,第29期,2004年9月。
    25.柯耀程,共同被告自白之調查,月旦法學教室,第3期,2003年1月。
    26.張麗卿,刑事案件之協商程序,刑事法雜誌第48卷5期,2004年10月。
    27.陳運財,協商認罪制度的光與影,月旦法學雜誌,第110期,2004年7月。
    28.陳運財,違法證據排除法則之回顧與展望,月旦法學雜誌,第113期,2004年10月。
    29.黃朝義,從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論共同被告不利他人陳述,月旦法學教室,第25期,2004年11月。
    30.黃朝義,簡易訴訟制度-協商程序,月旦法學教室,第35期,2005年9月。
    31.楊雲驊,刑事訴訟新增協商程序之探討(上),月旦法學教室,第20期,2004年6月。
    32.楊雲驊,刑事訴訟新增協商程序之探討(下),月旦法學教室,第21期,2004年7月。
    33.楊雲驊,協商失敗後不利陳述之禁止使用,月旦法學教室,第22期,2004年8月。
    34.楊雲驊,協商程序與法官保留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119期,2005年4月。
    35.楊雲驊,刑事證據法:第二講:近年來重要刑事司法實務見解選評(二),月旦法學教室,第42期,2006年4月。
    36.廖尉均,認罪協商之理論與實務--兼論我國刑事簡易程序,刑事法雜誌,第43卷第6期,1999年12月。
    37. 褚劍鴻,起訴猶豫制度之研究,軍法專刊,第30卷第6期,1984年6月。
    38.劉秉鈞,刑事訴訟新增訂協商程序規定之檢討,法學講座,第28期,2004年7月。
    39.蔡秋明,美國刑事程序中之證據排除法則簡介,律師雜誌,第232期,1999年1月。
    40.蔡清遊,簡述刑事訴訟新增訂協商程序之實務運作,法學講座,第28期,2004年7月。
    41.蔡清遊,刑事訴訟協商程序實務研討(上),司法周刊,第1194期,2004年7月22日。
    42.蔡清遊,刑事訴訟協商程序實務研討(下),司法周刊,第1195期,2004年7月29日。
    二、 中文部分-教科書及專論
    1.王兆鵬著,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9月。
    2.王兆鵬著,刑事訴訟講義(一),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8月。
    3.王兆鵬著,美國刑事訴訟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9月初版第1刷。
    4.王兆鵬著,新刑訴新思維,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0月初版第一刷。
    5.何賴傑等四人合著刑事訴訟法實例演習,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6月一版。
    6.吳巡龍著,新刑事制度與證據法則,新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9月,一版。
    7.林山田著,刑事程序法,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9月五版一刷。
    8.林俊益著,程序正義與訴訟經濟,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2月初版第一刷。
    9.林俊益著,刑事訴訟法概論下,新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4年4月三版。
    10.林鈺雄著,刑事訴訟法論上冊-總論篇,2004年9月四版第一刷。
    11.林鈺雄著,刑事訴訟法論下冊-各論篇,2004年9月四版第一刷。
    12.林輝煌著,論證據排除-美國法之理論與實務,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9月初版第一刷。
    13.張麗卿著,刑事訴訟制度與刑事證據,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0月初版第1刷。
    14.陳樸生著,刑事訴訟法實務,海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9月重訂十一版。
    15.蔡秋明、蔡兆誠、郭乃嘉譯,證據法入門-美國證據法評釋及實例解說,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4月初版第二刷。
    三、中文部分-碩士論文
    1. 陳業鑫,認罪協商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2.賴帥君,論我國刑事簡易程序之協商機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8月。
    3.李瑞敏,論強制處分之同意,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論文,2003年7月。
    4.連佑銓,刑事程序協商判決條件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四、英文部分-判決及期刊
    1.Anderson v. North Carolina, 221 F. Supp. 930, 935 (W.D.N.C, 1963).
    2.Shape v. Sigler, 230 F. Supp. 601, 606 (D. Neb. 1964).
    3.State v. Hinton, 42 S. W. 3d 113 (Tenn. Crim. App. Jul 07, 2000).
    4.State v. Pitt, 2006 WL 228922 (Md. Feb 01, 2006).
    5.States v. Paden, 908 F. 2d 1229 (5th Cir. 1990).
    6.U.S. v. Torres, 999 F. 2d 376 (9th Cir. 1993).
    7.U. S. v. Johnson, 89 F. 3d 778(11th Cir. 1996).
    8.U.S. v. Washington, 109 F. 3d 459(8 th Cir. 1997).
    9.United States v. Albano, 414 F. Supp. 67 (SD NY,1976).
    10.United States v. Arroyo-Angulo, 580 F. 2d 1137(CA2 NY 1978).
    11.United States v. Barrett, 982 F. 2d 193, 194 (6th Cir. 1992).
    12.United States v. Benson, 640 F. 2d 136 (CA8 ND 1981).
    13.United States v. Burch, 156 F. 3d 1315(D.C. Cir. Oct 09, 1998).
    14.United States v. Castillo, 615 F. 2d 878 (CA9 Cal,1980).
    15.United States v. Chan, 185 F. Supp. 2d 305 (S.D.N.Y. Jan 28, 2002).
    16.United States v. Duffy, 133 F. Supp. 2d 213 (E.D.N.Y. Mar 13, 2001).
    17.United States v. El-Amin, 268 F. Supp. 2d 639 (ED Va,2003).
    18.United States v. Gallington, 488 F2d 637 (CA8 Minn,1973).
    19.United States v. Geders, 585 F. 2d 1303 (CA5 Fla,1978).
    20.United States v. Grant, 622 F. 2d 308 (CA8 Ark,1980).
    21.United States v. Greene, 995 F. 2d 793 (8th Cir. 1993).
    22.United States v. Harris, 635 F. 2d 526 (CA6 Ky, 198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89651053
    9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651053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8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