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0934/141854 (78%)
造訪人次 : 47777771      線上人數 : 26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168


    題名: 冷戰後「日中」外交關係之分析與展望
    作者: 柯玉枝
    貢獻者: 林碧炤
    柯玉枝
    關鍵詞: 冷戰後時期
    日中關係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2009-09-14 13:17:29 (UTC+8)
    摘要: 冷戰後的日本與中共的外交關係一直是東亞地區國家的關注焦點,本論文從國際體系變遷、國家利益面向切入探討兩國關係的現況與問題,希望藉以部分解釋緣何當前兩國關係陷入低潮的現象。筆者認為冷戰結構崩解雖未徹底改變東北亞的體系結構,卻是促動日本與中共外交關系出現變化的動因,而中共及日本兩國在冷戰後時期間缺乏互信且互將對方視為潛在威脅的事實則使兩國形成當前的競爭與合作並存的關係。
    本篇論文的基本研究理念為:「體系變遷的影響促成各國國家利益變化,致使外交政策必須調整,進而影響對外關係」,而研究者可從「國家對於體系變遷所感受到的國家力受損度」與「國家貫徹政策的決心與力度」搭配體系變遷程度的顯著與否,來區分國家政策(決策)類型,並據此列出四種類型:驚動的強硬式、活潑的促進式、審慎的保護式、及慣性的默認式,以政策類型的選定作為判斷國家在雙邊關係的地位。
    在章節安排方面,本篇論文分成兩大部分,前三章將從體系變遷與國家利益變動對日中關係的影響作理論性分析,後兩章則將以焦點分析的方式,來探討日中關係中的爭議點,以及日本對中共經濟援助的梗概。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中文專書
    王壽南,隋唐史。1986年12月。台北:三民書局。
    丘宏達編輯。現代國際法基本文件。1984年。台北:三民。
    田曾佩主編。對外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1993年10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1994年2月。台北:三民書局。
    ---,兩岸關係概論。1998年7月。台北:揚智。
    石曉軍,中日兩國相互認識的變遷,初版二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2月)。
    任曉、胡泳浩等著,中美日三邊關係。2002年8月。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朱松柏主編,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
    林金莖。「江澤民訪日經過及其影響」。共黨問題研究24卷12期(1998年12月)。頁1-5。
    林昶。「21世紀的中國與日本-北京大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側記」。日本學刊1996年第3期(1996年5月)。頁153-157。
    金熙德。「日本對華ODA政策的演變和中日關係」。日本學刊(北京:日本學刊雜誌社)1995年第2期(1995年3月)。頁19-33。
    ---。「面向21世紀的中日關係」。日本學刊1997年第4期(1997年7月)。頁154-157。
    姚文禮。「轉形期的日本外交-評大平、鈴木、中曾根內閣外交」。日本學刊1996年第4期(1996年7月)。頁43-54。
    柯玉枝。「九○年代中共對拉美外交政策研析」。中國大陸研究41卷7期(1998年7月)。頁33-57。
    ---。「日本安保政策與日美同盟」,收錄於朱松柏主編,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專書。2003年5月,頁139-164。
    ---。「日本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外交」。問題與研究39卷5期。2000年5月。
    ---。「從國家利益看冷戰後中共與日本關係中的合作與競爭」。中國大陸研究,42卷2期(1999年2月)。
    ---。「從國際體系變遷看後冷戰時期中共與日本之外交關係」。中國大陸研究41卷6期(1998年6月)。頁19-36。
    何思慎,擺盪在兩岸之間:戰後日本對華政策(1945-1997)。1999年。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當前日本對中共ODA政策轉變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43卷12期。2000年12月。頁17-35。
    孫承。「日本在亞太地區面臨的經濟挑戰及其對策」。日本學刊1996年第2期(1996年3月)。頁15-27。
    徐梅。「試論90年代日本對外投資」。日本學刊1997年第五期(1997年9月)。頁58-73。
    ---。「試論90年代日本對外貿易及其新特點」。日本學刊1996年第4期(1996年7月)。頁55-67。
    殷燕軍。「日本對台灣海峽介入政策的變遷」。日本學刊1997年第6期(1997年11月)。頁15-26。
    ---。「戰後日台關係框架制定過程-吉田書簡再考」。日本學刊1995年第2期(1995年3月)。頁123-136。
    國分良成。「1972年體制的變化與發展協調之路」。日本學刊1997年第5期(1997年9月)。頁43-50。
    張香山。「通往邦交正常化之路」。日本學刊1997年第5期(1997年9月)。頁1-15。
    張茜紅。「論日台條約」。日本學刊1997年第3期(1997年5月)。頁48-57。
    張隆義。「日本眾議院今後政局的走向」。問題與研究35卷12期(1996年12月)。頁59-68。
    宋成有、李寒梅等著。戰后日本外交史1945-1994。1995年12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日本援外政策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14期(台北:政大大學外交學系出版,2000年3月),頁109-110。
    張雅君。「中共與美日的亞太海權競爭:潛在衝突與制度性競爭機制」。中國大陸研究41卷5期(1998年5月)。頁5-20。
    張蘊嶺、蔣立峰。「為發展21世紀的中日友好關係而努力」。日本學刊1997年第5期(1997年9月)。頁17-24。
    曹云華。「日本的大戰略:地區主義還是雙邊主義?」。日本學刊1996年第1期(1996年1月)。頁16-29。
    梁云祥。「冷戰后日本外交政策決策體制的變化及其特點和原因」。日本學刊1997年2第期(1997年3月)。頁67-81。
    莽景石。「日本與中國經濟發展的制度創新分析」。日本學刊1996年第5期(1996年9月)。頁1-18。
    莫大華。「從美國海外軍事干預準則預判美國在台海軍事衝突的角色」。問題與研究36卷6期(1997年6月)。頁15-27。
    許志嘉。「中共的外交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36卷4期(1997年4月)。頁45-61。
    ---。「鄧小平時期的中共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36卷7期(1997年7月)。頁35-58。
    陳一新。「後冷戰時期美、日、中共關係的調整」。問題與研究34卷6期(1995年6月)。頁1-26。
    李少軍。國際安全警世錄-二十一世紀中國面臨的安全挑戰。1997年7月。北京:金城出版社。
    陳文賢。「美國與中共戰略互動下的台灣安全」。問題與研究36卷6期(1997年6月)。頁1-14。
    ---。「從權力平衡的觀點看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37卷3期(1998年3月)。頁19-34。
    陸俊元。「從地緣政治看日本的安全戰略」。日本學刊1995年第3期(1995年5月)。頁16-24。
    章前明。「吉田茂的外交觀」。日本問題研究(河北大學日本問題研究中心)1996年第3期(1996年9月20日)。頁39-43。
    彭慧鸞。「亞太地區的科技競爭與合作」。問題與研究36卷2期(1997年2月)。頁33-47。
    馮平。「謝罪外交與失言外交」。日本學刊1995年第1期(1995年1月)。頁16-20。
    馮昭奎。「科技發展與中日產業分工」。日本學刊1997年第6期(1997年11月)。頁1-14。
    馮瑞云。「試析鳩山內閣有限鬆動對華關係的原因」。日本問題研究1996年第1期(1996年1月20日)。頁36-41。
    楊永明。「美國亞太安全戰略之理論分析」。美歐季刊12卷3期(1997年秋季號)。頁35-71。
    楊遠忠。「90年代中后期日本亞太外交的基本走勢」。日本學刊1995年第3期(1995年5月)。頁25-41。
    李玉、湯重南主編。21世紀的中國與日本。1996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本書也由北京大學出版日文版)
    楊遠忠。「日台關係進入重視政治交往的新階段」。日本學刊1996年第3期(1996年5月)。頁24-37。
    趙光銳。「日本正在回歸亞洲」。日本學刊1996年第1期(1996年1月)。頁30-37。
    趙階琦。「冷戰後的中美日三邊安全關係」。日本學刊。1997年3期(1997年5月)。
    ---。「汲取歷史教訓發展中日睦鄰友好關係」。日本學刊1995年第5期(1995年9月)。頁9-18。
    劉江永。「歪曲歷史將誤導未來-日本的歷史觀衝突及其深層原因」。日本學刊1996年第4期(1996年7月)。頁1-17。
    ---。「馬關條約百年後的日台關係」。日本學刊1995年第6期(1995年11月)。頁9-23。
    ---。「論釣魚台主權歸屬問題」。日本學刊1996年第6期(1996年11月)。頁13-28。
    劉榮。「以史為鑑,發展中日友好關係」。日本學刊1995年第6期(1995年11月)。頁146-153。
    劉德有。「21世紀中日關係的思考」。日本學刊1997年第5期(1997年9月)。頁25-35。
    羅致政。「台灣安全多邊戰略」。問題與研究35卷9期(1996年9月)。頁1-16。
    李鐵城,世界之交的聯合國。2002年5月。北京:人民出版社。
    (二)論文
    丁永康,「中共國際新秩序:理論發展與實踐」,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5月。
    小島朋之。「1990年的日中關係:相互認識的過程變遷」。「中國與東亞-21世紀的課題」研討會,台灣大學法學院主辦,1997年8月30-31日,論文全文請至台灣大學網站參閱,http://aff.lawntu.edu.tw/sympo001.html
    田中明彥。「21世紀亞洲的安保模式」。「中國與東亞-21世紀的課題」研討會,台灣大學法學院主辦,1997年8月30-31日,論文全文請至台灣大學網站參閱,http://aff.lawntu.edu.tw/
    石田收。「美『中』關係的展望與二十一世紀的中共外交」。二十五屆中日「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會議論文。1998年3月。
    何思慎。「朱鎔基訪日:收穫有限的笑臉外交」。台灣綜合研究院和平論壇每月首選文章,http://www.dsis.org.tw/peaceforum/papers/2000-10/MF0010001.htm
    明居正。「近代東亞國際關係的轉變:1840-1911」。「中國與東亞-21世紀的課題」研討會,台灣大學法學院主辦,1997年8月30-31日,論文全文請至台灣大學網站參閱,http://aff.lawntu.edu.tw/china21/ming..html
    陳鵬仁。「當前日本對中共的政策選項」。二十五屆中日「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會議論文(1998年3月24日),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辦。
    彭慧鸞。「柯林頓政府積極介入亞太事務的理論與實踐:相互依賴下的複合式領導」。第九屆亞洲展望研討會論文,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辦, 1997年10月18~19日。
    貳、外文書籍部分
    李寶俊,當代中國外交概論。1999年12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一、 英文部分
    專書
    Acheson, Dean.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My Years in the State department . 1970.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Akira, Nishigaki & Yasutami, Shimomura. The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Assistance: Japan’s ODA in a Symbiotic World, 8th edition. 1999. Tokyo: The LTCB International Library Foundation
    Alastair lain and Ross, Robert. Eds. Engaging China. Johnson,. 1999. New York: Routledge.
    Allinson, Gary D. Japan ‘s Postwar History. 1997.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aldwell, Dan. ed. Soviet International Behavior and U.S. Policy Options. 1985.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Lexinhton Books.
    Claude, Inis L. Power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962. New York: Random.
    Dougherty, James E. & Pfaltzgraff, Robert L. Jr. eds.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Third Edition. 1990.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Edstrom, Bert. Japan’s Evolving Foreign Policy Doctrine-From Yoshida to Miyazawa, 1999.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卓南生,大國夢與盟主論:『總保守化』的日本政治與外交。1995年。台北:聯經。
    Fu, Jen-kun. Taiwan and the Geopolitics of the Asian-American Dilemma. 1992.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Funabashi, Yoichi. Alliance Adrift. 1999.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Gill, Stephen & Law, David.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s, Problems and Policies. 1988.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 Press.
    Hastedt, Glenn & Knickrehm, Kay. ed. Towar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 Reader in World Politics. 1994. New Jersey: Englewood Cliffs
    Hook, Steven W. National Interest and Foreign Aid. 1995. Boulder, Colorad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Horelick, Arnold L., ed. U.S.-Soviet Relations: The Next Phase.. 1986.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Hsiung, James C. & Kim, Samuel S. ed. China in the Global Community. 1980.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Jackson, Robert H. & James, Alan. eds. States in a Changing World: A Contemporary Analysis. 1993. Oxford: Clarendon Press.
    Katzenstein, Peter J. &Okawara, Nobuo. Japan’s National Security Structure, Norms and Policy Responses in a Changing World. 1993.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Kawasaki, Tsuyoshi. “Postclassical realism and Japanese security policy,” The Pacific Review, Vol. 14, No.2, 2001.
    周喣,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1999。台北:生智。
    Lampton, David M. A Big Power Agenda for East Asia: America, China, and Japan. 2000. Washington, D. C.: The Nixon Center.
    Lentner, Howard H.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a Comparative and Conceptual Approach. 1974. Columbus, Ohio: Merrill.
    Liska, George. Nations in Alliance: The Limits of Interdependence. 1962.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Macridis, Roy C. ed. Foreign Policy in World Politics, 1992.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Mendl, Wolf. Japan’s Asia Policy: Regional security and global interest. 1997. New York: Routledge.
    Metzger, Thomas A. & Myers, Ramon H.Greater China and U.S. Foreign Policy. 1996. CA.: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Morgenthau, Hans J. & Thompson, Kenneth W.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1985. 6th editi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O’Sullivan, Patrick. Geopolitics. 1986.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Orr, Robert M. The Emergence of Japan`s Foreign Aid Power. 1990.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osenau, Jame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Foreign Policy. N. 1980. London: Frances Pinter.
    林代昭,戰后中日關係史1945-1992。1992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Rosenau,James N. Turbulence in World Politics: A Theory of Change and Continuity. 1990.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oss, Robert S. ed. East Asia in Transition: Toward a New Regional Order. By. 1995New York: M. E. Sharpe, Inc.
    Rothstein, Robert L. The Evolution of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ssays in Honor of William T. R. Fox. 1991. Columbia, South Carolin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Snyder, Gle nn H. Alliance Politics. 1997.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Sullivan, Michael P. Power 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Politics. 1990. South Carolin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Taylor, Robert. Greater China and Japan: Prospect for an economic partnership in East Asia. 1996.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Walsh, J. Richard. Change, Continuity and Commitment: China’s Adaptive Foreign Policy. 1988.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Walt, Stephen M. The Origins of Alliance. 1987.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期刊
    Campell, Kurt M. “ Energizing the U.S.-Japan Security Partnership,”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3, No. 4, Autumn 2000.
    林田富,釣魚台列嶼主權歸屬之研究。1999年9月。台北:五南。
    Cronin, Patrick M. “The U.S.-Japan Alliance Redefined,” Strategic Forum, N0. 75, 1996
    Ijiri, Kidenori. “ Sino-Japanese Controversy since the 1972 Diplomatic Normalization,” China Quarterly, No. 124, December 1990.
    Nye, Joseph S. Jr. “ Coping with Japan,” Foreign Policy, Vol. 89, Winter 1992.
    Okamoto, Yukio “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Essential Allianc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5, No. 2, Spring 2002.
    Prabhakar, H. S. “ Japan and Developing Asia: Paradox of Unrealized Power,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36, No. 2, April-June 1999.
    Saito,Toshio. “Japan’s Security Policy, “ Strategic Forum, No. 163, May 1999.
    Shambaugh,David. ”China’s Military Views the World: Ambivalent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4, No. 3, Winter 1999/2000.
    Self, Benjamin . “China and Japan: A Facade of Friendship,”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6, No. 1, Winter 2002
    Sutter, Robert “China and Japan: Trouble Ahead?”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5, No. 4, Autumn 2002.
    Wu, Xinbo(吳心伯),” To Be an Enlightened Superpower,”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4, No. 3, 2001.
    林呈蓉,前近代日本對外方針之研究。1998年4月。台北:稻禾出版社。
    二、日文部分
    專書
    入江通雅。冷戰後世界の日本。1994年10月。京都:嵯峨野書院。
    小島朋之、小此木政夫。東アジア危機の構圖。1997年3月13日。
    川口信行,援助途上國ニツボン。1985年。東京:朝日新聞社。
    中村勝範編著,運命共同體としての日米として台灣。1998年。
    中嶋嶺雄,日本外交の選擇。1978年。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
    五十嵐武士,日本のODAと国際秩序(東京: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1990年讀賣新聞安保研究會編,日本は安全か。1997年東京:廣濟堂。
    天兒慧,「日中国交正常化以後」,国際問題(東京:財団法人国際問題研究所),484期(2000年7月),頁64 -73。
    天兒慧,日本の国際主義:20世紀史への問い。1995。東京:国際書院。
    林明德,日本通史,再版。2000年。台北:三民書局。
    天兒慧編著。中國の21世紀。1997年3月6日。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編,21世紀の日本・アジア・世界。1998年。東京:國際書院。
    古森義久。日中友好のまほろし。2001年。東京:小學館。
    古森義久。日中再考。2001年6月。東京:產經新聞社。
    外務省經濟協力局,我が国政府開發援助ODA白書 ,下卷。1997年10月。東京:財團法人國際協力推進協會。
    外務省編,外交青書。1991年版、1999年版。東京:大藏省。
    田中明彥。日中關係1945-1990。1991年4月25日。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
    田村重信。日米安保と極東有事。1997年3月31日初版二刷。東京:南窗社。
    吉田康彥譯。Reinhard Drifte原著。21世紀の日本外交。1998年4月。東京:近代文藝社。
    西原正、土山實男編著。日米同盟Q & A 100。1998年2月28日。東京:亞紀書房。
    林金莖。戰後中日關係與國際法。1987年10月31日。台北:財團法人中日關係研究會。(本書有日文本,書名為梅與櫻)
    岡部達味。アジア政治の未來と日本。1995年1月20日。東京:勁草書房。
    東北アジア問題研究所編。東北アジアの動向と日本外交。1997年3月28日。東京:悠悠社。
    武者小路公秀。日本外交の課題と選擇。1996年12月。大阪:大阪經濟法科大學出版社。
    長谷川慶太郎,新しい世界秩序と日本。1990年10月25日。東京:講談社。
    長谷川慶太郎、中嶋嶺雄,中國危機と日本。1996年9月30日。東京:光文社。
    船橋洋一。同盟漂流。1997年11月18日。東京:岩波書店。
    森本敏。「極東有事」で日本は何ができるのか。1999年5月。東京:PHP研究所。
    豬口孝。日本經濟大国の政治運營。1993年4月20日。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
    鲛島敬治。2020年中国。2000年7月。東京:日本經濟研究中心。
    參、其他來源
    林振江、梁云祥主編,全球化與中國、日本。2002年10月。北京:新華出版社。
    報紙
    讀賣新聞(東京)、朝日新聞(東京)、每日新聞(東京)
    人民日報(北京)、大公報(香港)
    星島日報(新加坡)
    中國時報(台北)、聯合報(台北)、中央日報(台北)
    網站
    中華民國經濟部網站資料,http://www.moea.gov.tw
    中共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中共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
    日本之窗(Window Japan)網站,http://www.cn.emb-japan.go.jp/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三版。1990年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日本首相官邸網站http://www.kantei.go.jp/
    日本防衛廳網站http://www.jda.go.jp/e/index_.htm
    林德昌,海峽兩岸援外政策之比較研究。1999年3月。台北:成文出版社。
    金熙德,日本外交與中日關係。2001年6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日本政府開發援助。2000年1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施嘉明編譯,戰後日本政治外交簡史。1979年。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2001年。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孫承主編,日本與亞太 世紀之交的分析與展望。1997年10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徐之先主編,中日關係三十年。2002年10月。北京:時事出版社。
    唐永勝、郭新寧,角逐亞太。1999年3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張光,日本對外援助政策研究。1996年12月。天津:天津出版社。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1999年。台北:生智。
    張健,戰後日本的經濟外交(1952-1972)。1998年4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張隆義。冷戰後日本對外政策的研究-安全保障的戰略構想。1995年。台北:作者自印。
    ---,外交。1996年。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張蘊嶺主編,合作還是對抗 冷戰后的中國、美國和日本。1997年9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夥伴還是對手--調整中的中美日俄關係。2001年1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梁敬錞,中美國係論文集。1982年。台北:聯經。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分析。2000年4月。台北:水牛出版社。
    陳一新,斷交後的中美關係。1995年。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水逢,日本文明開化史略,修訂版二刷。1995年9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啟懋編著,中國對外關係。2000年3月。台北: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
    陳鵬仁,近代日本外交與中國。1986年。台北:水牛出版社。
    ---,國父與日本。1988年8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傅夢孜主編,亞太戰略場--世界主要力量的發展與角逐。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2002年3月。北京:時事出版社。
    湛取榮、陸忠偉、周榮坤等主編。二十八國跨世紀構想。1997年8月。北京: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
    馮昭奎、劉世龍、劉映春、江培柱、金熙德、周永生等著。戰后日本外交1945/1995。1996年12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楊孝臣,日本政治現代化。1998年5月。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趙全勝,日本政治背後的政治。1996年6月。香港:台灣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解讀中國外交政策。1999年5月。台北:月旦出版社。
    蔡拓、吳志成主編,市場經濟與政治發展-轉型時期的中國政治。1998年3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蔡政文、吳榮義、林碧炤、林嘉誠。我國對外政策及其行動取向。1991年。台北: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鄧立群、馬洪、武衡合編,當代中國外交。1987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盧曉衡編,中國對外關係中的台灣問題。2002年5月。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蕭偉,戰後日本國家安全戰略。2000年1月。北京:新華出版社。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1996年5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2000年3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薛君度、陸忠偉主編、顧關福、周榮坤副主編。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周邊形勢。1995年6月。北京:時事出版社。
    薛君度主編。中國外交新論。1998年1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關中,國際關係理論簡介。1992年。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1998年6月。北京:。
    蘇起,論中蘇共關係正常化(1979-1989)。1991年。台北:三民書局。
    二、中譯外文書籍
    何大明譯。Nathan, Andrew J. & Ross, Robert S.原著。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1998年。台北:麥田。
    李亦鳴等譯。地理政治論-國際間的競爭與合作。1991年11月。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李毓昭譯。和泉太郎原著。日美台三國同盟。1999年9月30日。台北:晨星出版社。
    依田熹家,日本通史。1995年。台北:揚智。
    周啟乾譯。信夫清三郎著,近代日本政治史。1990年。台北:桂冠。
    約翰史班尼爾原著,當代美國外交史。方海鶯譯。1986年台北:桂冠出版社。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Brown, Michael E, Cote, Owen R., Lynn-Jones, Sean M., andMiller, Steven E. 主編。中共崛起( The Rise Of China)。2002年10月。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張保民譯。Claude, Inis. L. Jr. 原著。權力與國際關係(Power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十版。1986年。台北:幼獅。
    張春柏、陸乃聖等譯。Kennedy, Paul原著。霸權興衰史:1500至2000年的經濟變遷與軍事衝突(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1995年。台北:五南。
    淦克超。Lentner, Howard H. 原著。外交政策分析(Foreign Policy Analysis)。三版。1979年。台北:黎明。
    許綬南譯,Bernstein, Richard & Munro, Ross H. 原著。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1997年。台北:麥田。
    郭俊鉌譯。Schaller, Michael原著。亞洲冷戰與日本復興(The American Occupation of Japan-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in Asia)。1992年1月。台北:金禾出版社。
    陳世昌譯。小澤一郎原著。日本改造計畫。1994年2月。台北:聯經。
    陳鵬仁譯。小倉和夫著。中國的威信 日本的矜持--迎向東亞國際關係的再建構。2002年。台北:星定石文化。
    黃奇銘譯。Nuechterlein, Donald原著。變動世界中美國的國家利益。1976年。台北:新亞出版社。
    楊鴻儒譯。稻垣清著,【圖說】中國大陸的投資環境。1991年5月再版。台北:書泉出版社。
    鍾憲譯,日美台協防內幕。2000年2月。台北:正元圖書公司。
    顧淑馨、林添貴合譯。Kissinger, Henry A.原著。大外交(Diplomacy)。1998年。海口市:海南出版社。
    三、中文期刊與論文
    (一)期刊
    于群。「日本戰爭賠償問題始末」。日本學刊1995年第5期(1995年9月)。頁61-77。
    小熊旭。「中國面向21世紀的日本研究」。日本學刊1997年第5期(1997年9月)。頁40-42。
    田中明彥。「日中關係的回顧與展望-以國際環境和國內政治等因素的影響為中心」。日本學刊1997年第5期(1997年9月)。頁51-57。
    白成琦。「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大發展及面臨新問題」。日本學刊1995年第1期(1995年1月)。頁39-48。
    ---。「跨世紀日本經濟的新趨勢與中日經濟合作」。日本學刊1997年第6期(1997年11月)。頁56-67。
    池元吉、田中景。「試析日本亞太戰略中的幾個問題」。日本學刊1996年第1期(1996年1月)。頁38-49。
    何方。「處在歷史轉折時期的日本」。日本學刊1996年第3期(1996年5月)。頁1-23。
    吳寄南「日本新生代政治家的崛起及其影響」。日本學刊1996年第6期(1996年11月)。頁54-66。
    吳懷中。「文明史觀在近代日本對華認識及關係中的影響」。日本學刊,1998年5期(1998年9月),頁89-94。
    宋紹英。「論日本的立國論」。日本學刊1996年第1期(1996年1月)。頁50-67。
    肖向前。「從香港回歸看亞洲情勢和中日關係的發展」。日本學刊1997年第5期(1997年9月)。頁36-39。
    周永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日本政府對外開發援助初探」。日本學刊1996年第4期(1996年7月)。頁68-77。
    林正義。「亞太安全保障的新體系」。問題與研究35卷12期(1996年12月)。頁1-18。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83252503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3252503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政治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562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